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教育的主要基础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教育的主要基础理论范文1
论文摘要 为使护理健康教育有效、深入、健康的开展,3年来对浙江、江苏、福建、广西、广东等省、市的20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85%护士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其中92.5%对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点认识不清;87.5%对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不足;84%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掌握贫乏等。本文着重对目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护理同行借鉴和进一步探讨及研究。
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是主要由护士进行的,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是实现整体护理的重要措施。[1]目前,我国各省、市医院已逐步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了了解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认识、能力及实施的情况,自1998年特对浙江、江苏、福建、广西、广东等省、市的20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5%护士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存在不同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及时纠正认识误区、提高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对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1998年4月至2000年4月,选自浙江、江苏、福建、广西、广东5个省、市、地区级医院的2000名护理人员,其中护理部主任98名,护士长1520名,护理骨干及学校老师382名,年龄为25~62岁,均未参加过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培训。
1.2 调查方法
本调查为非实验性研究,采用问卷及提问的单项选项法。调查均在《护理健康教育理论与临床实践》专题讲座前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护理健康教育概念的认识;护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护理健康教育程序及技能等14个基本问题,回收率为95%。
2 结 果
3年对2000名护理管理者、护理骨干及学校老师进行调查见表1,结果显示主要的误区是:92.5%对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点认识不清;87. 5%对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不足;85.5%对健康教育根本目的是改变不健康行为认识缺乏;84%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掌握贫乏;82.5%不能选择最佳健康教育时间;81%不能有效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80.5%对最佳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角色认识不够明确。
3 分析与讨论
护理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实践成功的最重要环节之一。[2]目前,各医院都在积极推广健康教育活动,但从调查资料表明85%护理人员存在不同层度上的认识误区。因此,难以使健康教育工作者真正让病人享受到主动、全面、连续的恢复及保持健康需要。[3]
3.1 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是不同层次上的两个概念
目前许多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操作体系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4]护士仍习惯用“卫生宣教”替代“健康教育”。从调查表明92.5%的护理人员把“健康教育”看作是“卫生宣教”的延续,并把两者视为一同。因此,一些医院的健康教育工作还是停留在疾病知识的普及及宣教上。
3.2 护理健康教育以多学科的理论为基础
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学科的应用学科,这些学科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是我国的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而且在理论和体制保证方面还不够完善,[5]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比较少,又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及能力培训。调查表明87.5%的护士明显缺乏护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的发展。
3.3 健康教育根本目的是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
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病人或家属确立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行为。[6]但是,调查显示85.5%护士对这一概念认识不足,多数护士认为进行健康教育以病人或家属掌握疾病知识为目的。护士在进行效果评价时往往只从掌握疾病知识上考虑,而缺乏从病人行为改变和态度转变上考虑,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人不健康行为。
3.4 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教育程序为工作规程[7]
开展行之有效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护士应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调查表明84%的护士对教育程序工作中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因此,临床上出现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健康教育时间安排不合理;健康教育效果缺少评价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有效的开展。
3.5 健康教育中护士承担多种角色
由于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护士对健康教育中护士所承担的角色认识不够明确,仅仅把自己看作是一名疾病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把自己看作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计划者和评价者。有些护士在履行教育职责上缺乏主动意识,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
转贴于
4 对 策
4.1 加大护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力度
护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泛,但由于目前各医院护士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知识老化现象突出。护士不仅缺少相关专科疾病的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知识,而且缺少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此,必须加大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理论和技能水平。[8]培训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4.1.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健康教育程序临床应用的必要性;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4.1.2 强化以健康教育程序为护理规程的教育活动。护理健康教育与整体护理相同,必须贯彻教育程序,即通过评估、确立教育项目(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循环过程,保证护理健康教育及时和有效实施。培训中应强调各步骤主要内容的学习,如评估包括:学习需要、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健康信念、学习方式等。教育项目包括:教育项目与护理诊断之间的关系、教育项目的排列顺序、确定项目的基本原则。计划包括:计划的种类和形式、目标陈述的原则和方法、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应用的原则。实施包括: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时间的安排、教育前的准备、记录的必要性和方法。评价包括:评价的目的和重要性、评价的方法和技能、评价的内容、计划的修订。[7]
4.1.3 疾病教育。疾病教育是病人恢复健康的基本知识,从文献资料表明护士对疾病知识掌握同样缺乏,所以,在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疾病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对每种疾病可以按照一定的框架进行培训,如疾病概述(定义、发病因素、症状);常见并发症及危险因素;诊断性检查和治疗;各种治疗、活动、饮食、药物治疗、手术;出院注意事项。并用这种疾病教育框架指导临床教育工作。
4.1.4 培训方法和形式。把健康教育基础理论和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作为基本知识和技能来培训,并把它列入继续教育必修学分,让每位护士都能接受这项培训。培训可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采用专题讲座或业务学习的形式。
4.2 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指导
为了达到学以致用,护理健康教育必须与临床紧密配合。病区护士长或护理骨干在初始阶段应每天检查护士运用健康教育程序和疾病教育的情况, 并指派临床指导老师以跟班的形式与护士一起进行工作。护理部定期下病房参与工作指导,让第一线工作的护士真正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方法,提高健康教育能力,避免将健康教育仅仅作为疾病护理常规的宣讲。
除上述对策外,还应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如健康教育评定标准和制度、健康教育工作职责、激励机制等以促进护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稳定、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包家明,霍杰.护理健康教育临床问答.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37.
2 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327.
3 钟勤.社会发展对医院健康教育的需求.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64-365.
4 于萍,汤明维.病人对护士健康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503-504.
5 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99-123.
6 张,高德彰,吴光煜.病人教育的起源、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66-367.
7 Barbara W.Community health nursing.London:Glenview,Illinois,1990,434-458.
健康教育的主要基础理论范文2
关键词:回归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3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越来越遥远,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作为一门理论性学科而存在,让学生去实践和操作的机会越来越有限。
教师在心理健康课程教授中多将重心放在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上,很少有教师会主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严重偏离社会主体,没有以社会为衡量的依托,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一旦没有生活作为依据与支撑,必然会让大学生觉得失去了探索的勇气与机会,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纸上谈兵。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的路径探讨
1.重视生活实际,客观对待理论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需要实践操作的课程,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当把握好尺度,对学生接受能力以外的知识做到点到为止,如果课堂上出现过多学生理解不了的知识,必然会干扰打压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理论知识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根本,应当注重教授的方法与内容,基础理论知识需要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深层次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去自行体会。运用生活实际加以理解这也是帮助学生消化知识的重要举措。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尤其偏爱从生活中来的课堂教案,这种讲课方式可以让大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组织讨论,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过程中可以将知识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采用多种讲课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适当的氛围,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办法之一。教师可以多挑选生活实例作为教学案例,不但可以增强可信度,还能方便学生思考。
2.树立以生活为基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心理健康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从客观角度来看心理健康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现状息息相关,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周围的生活以及环境。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生活。教师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应当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赋予学生最真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用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人生。
3.以知识的生活逻辑创新教材编排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学生的心理的困扰,教师应当给予及时的解答。教师可从生活中去搜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素材,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贴合实际,避免现实与课本的脱节。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修改是教师的工作任务之一,包括教材中的知识点等具体内容。教师可以以开设专题讲解的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学讲课,而其中选取的材料应当是以大学生耳熟能详的材料为主要内容。这种教材内容更加具有可实施性和指导意义。心理健康教学应以实践为根本,开展相关集体活动,而活动中应当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知识训练时,应大范围运用理论知识,以当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引出课堂的核心内容。不管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还是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活动,都应当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来实施教学工作。所有知识都是有一定规律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需要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的逻辑思维模式训练来巩固学生的学习。
三、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为核心的课程,希望大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既要在遵守心理健康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开展课程,又应当以生活化的资源为主使课堂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主要基础理论范文3
1.重视预防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并在教学中突出其专业特点
近年来,国内有关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呼声甚高,对此国家主管医学教育的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都十分重视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问题,曾多次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研究对策。我们认为,加强预防战略教育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既体现在理论教育上,又充实于现场实践中,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应体现其专业特点。对学校医学专业,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医药专科基本规范》中明确规定了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主要分配去向。根据《规范》要求,我们认为该专业预防医学的理论教育应突出以下内容:①加强方法学教学,主要是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使其熟练掌握群体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和技能,为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②加强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教育。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关键,学校卫生室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接担负学校这一特殊人群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工作,通过教育使其加深对初级卫生保健的认识,熟练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实施步骤与要求,并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③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包括熟练掌握学校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如何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青春期教育及心理卫生教育等)、一般技能、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等,其中部分知识和技能可与其它专业课(如学校卫生学、教育学)结合起来培养。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学校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理论教学中有的放矢地突出重点内容,为下一步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坚持“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正如基础医学的教育需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临床医学教育应有相应水平的教学医院一样,预防医学的教育也必需有其实践场所。因此在城市或农村建立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需要,也是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对学校医学专业如何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探讨的不多。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了“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取得了较好效果。①在“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问题上,坚持教学和科研应眼务于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来源于社会调査,为此我们深入到市区多所中学,了解学校卫生工作现状及需求情况,初步拟定出有待研究的课题。其中有些问题出乎我们预料,如调査发现,不仅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常见病防治(如龋齿、视力低下、脊柱弯曲等)是学校卫生工作需要常规研究的课题,而且校方还提出了诸如青春期健康教育、青少年不良行为干预(如吸烟、饮酒)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初步调査使我们在教学内容和科研选题方面开阔了视野,并在几年的实际工作中对本市青少年健康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系列研究的专题包括:青少年血压及影响因素分析;初中学生视力低下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龋齿及口腔卫生习惯调査;中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性生理及性心理状况调査等。对调査中发现的患者(如龋齿、视力低下)及时给予矫治或建议治疗,并把研究成果及建议反馈给学校,用于指导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及不良行为干预。如在调査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就如何预防青少年高血压、龋齿、近视及如何控制青少年吸烟等问题向校方提出过建议,这些建议深受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有的学校主动提出与我们建立固定联系,协助他们做好学校卫生工作。②周密安排实践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根据现行教学计划,学校医学专业的实践仅2周半,这期间除完成一项专题调査外,还需讲授一堂卫生保健课。要使短暂的实践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带教老师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组织协调好专题调査的每一环节,使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机会。经过周密安排,多数学生在专题调査结束后都能独立地撰写出具有相当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调査报告或研究论文,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小结
健康教育的主要基础理论范文4
一、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
(一)厌学问题厌学心理是中职生最常见、最普遍的心理问题,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而产生学习无成就感的心理,情绪消极、自卑。主要表现在:
1.缺乏学习动机,一些中职生对学习认知的动力不足, 目标不明确,且不重视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课的学习。
2.学习情趣不浓, 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基础理论课,因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抽象等,使得中职生学习兴趣缺乏。
(二)人际问题人际关系是中职生主要的问题, 许多学生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而引起不良的情绪,主要表现在:
1.亲子关系存在一定的隔阂。
2.师生间的信任感缺乏, 朋友关系不能良好处理;
3.异性间的交往存在一定的误区。
4.网络关系不能正确对待。
(三)情感问题情绪和情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良好的情感和情绪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而当前中职生青春期的情感问题主要有:
1.情感心理趋于稳定,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不良影响。
2.感情较为冷淡,缺乏应用的朝气和热情。
3.情感压抑,但不懂得如何正确宣泄。
4.异性间亲密度增强,容易产生早恋。 同时,对两性不能正确看待,而产生性心理问题。
(四)个性问题积极向上的个性是中职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关键, 但是中职生因自身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性格心理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缺乏兴趣特长和爱好,使得他们上进心不强。二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
二、 中职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一)加强心理教育,普及心理知识应设立心理咨询和教育中心,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跟踪监测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并开设心理课程,要重视心理教育。 首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 每学期安排心理教育的课程,并要强化心理课程教育的师资建设;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安排相应的心理课程,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不同,一年级进行适应心理教学,包括中职校园生活、学习;二年级则开展人际关系、学习方法、情绪调控等;三年级则以就业指导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 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理,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二)组织心理课堂,加强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 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规律等要适时的开展心理课堂,实现团体性的心理辅导,比如,青春期心理知识讲座,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了解自身的特点,以建立良好的方式平稳度过青春期; 组织开展关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讲座、网络健康教育讲座、职业生涯规范讲座等,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各种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开展团体活动,强化心理训练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技能培养为基础,积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的团体活动。根据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可从适应能力训练--人际关系、学习动力及情感引导--就业指导这一过程来进行。每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活动,比如,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成长小组及团体心理游戏等,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和训练;同时,还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让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广播等形式进行心理教育的指导。
(四)结合家庭教育,提高教育效率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 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因此应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首先,父母应营造温馨、有爱、融洽的家庭环境,让子女能够感受家庭的关爱。其次,价值应以身作则, 调整自我态度, 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性格水平,因为家长的态度、性格和素质对子女有着极大的感染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心理。最后,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端正教育态度,不能采取粗暴、打骂等形式来教育,应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教育模式。
健康教育的主要基础理论范文5
1提高社区优质护理服务的原因
1.1居民需求
1.1.1身体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各种疾病发展比例也随之增多,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去医院的就医模式以不能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他们更希望平时生活中也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卫生护理及健康教育,可以就近就医,有专业的指导更好的预防疾病。
1.1.2心理需要
据调查,现社区居民里大部分为独居老人及儿童,由于工作需要,子女不在身边照顾,其子女更希望社区护理人员可以更好的代替他们照顾老人及儿童,并不仅是身体上,同样心理上也尤为重要。同时,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逐渐加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在社区进行。
1.2医疗系统需求
1.2.1医院需求
现在医院就医紧张的问题尤为严重,同时医院患者和家属都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年龄阶段,所患疾病总类繁多,易造成交叉感染,而社区护理是针对一个社区的居民,大大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社区护理是把医疗卫生与护理保健结合到一起,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如果社区护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有效的宣传健康知识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医院将减少许多患者,改善就医难的问题。
1.2.2护理人员的就业需求
根据本科护生社区护理就业导向探究结果显示,不同护生对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不相同,对社区前景的认知也不明确,个人发展和工资待遇已成为护生就业所关注的重要因素。对社区护理认知的局限性已影响护生的就业意向。社区应加强其对护理工作的宣传,建设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即可满足社区护理人员的需求,也可为护理人员提供就业平台,更好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2提高社区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
2.1以社区居民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
2.1.1健康教育的宣传,重视居民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性病的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在新的医疗模式中,强调要以健康教育的方式,促使人们采取健康的生活习惯,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的发生,更有效地维护人们的健康。社区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病人的遵医行为、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都有一定的作用。健康教育的宣传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定期开展宣传讲座,发放健康教育的宣传书籍。为了开展优质的护理服务,不仅要注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同样应得到重视,社区可设有心理咨询处,定期上门辅导,空闲时间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指导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特色社区。
2.1.2定期健康体检的实行
随着生活及工作快节奏的发展,很多居民的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社区实施定期的健康体检是保障居民健康的最佳途径,即能提早发现,及时预防并且治疗疾病,也能定期了解社区居民身体及心理健康的总体变化。根据定期健康体检的检查结果,有针对性地通过健康教育、健康随访等方式进行健康管理通过定期健康检查,受益的不仅是居民个人,还有整个社区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社区的优质护理服务。
2.1.3做好健康随访
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随访,是一种随着医学模式转变而出的新型护理服务,不仅局限于居民治疗疾病期间,而且对居民的日常护理及遵医行为都能进行督促作用。社区应对全部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档案应记录居民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联系电活、家庭情况、有无既往史、文化程度、心理状况及定期健康检查结果。应由社区护理人员专门承担随访工作,定期进行电话访问和上门指导。
2.2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
2.2.1人员岗位认知
随着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护理工作人员数量的增多,社区应进行人员岗位的认知,使护理人员了解其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面临的问题,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人文关怀理念,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使社区护理工作人员与居民建立良好稳定的服务关系,进一步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完善社区护理服务质量。
2.2.2护理人员医学理论知识培训
社区护理理论知识是综合公共卫生学与专业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结合,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特别要加强护理心理学、社会医学、卫生学、流行病学、营养学、老年和慢性病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等知识的培养,并且能结合实际进行运用,社区可定期开展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定期考核,以提高社区优质护理服务。
2.2.3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培训
健康教育的主要基础理论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 教学改革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178-02
研究和改革体育课教育教学,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健康观念,掌握从事体育的健身知识,养成良好的养身活动习惯。体育教学不及是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技能、激发兴趣、培养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终身健康理念。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把培养人们终身体育的兴趣、习惯及能力作为推动全民健身向深层发展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把“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作为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根据终身体育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21世纪体育课教育教学目标的调整,促使传统体育课教育教学方法、措施和成绩评定办法的改革。过去高校体育课教育教学,虽然在形式与口号上提出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提高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重视有效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不够,在地转变学生思想,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尤其缺乏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地生活卫生习惯等有很大差距。
1 树立体育课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树立体育课教育教学终身体育健身技能的新理念,培养学生学习终身体育健身知识的技能,激发学生终身接受教育的愿望,调动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毅力,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教育健身资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终身体育健康观念取代旧的体育教育观念,把体育课的教育落实到培养智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上。用掌握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健身运动;把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同适应社会的必要知识技能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和未来杜会发展趋势的全新教育理念。首先要引导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动机,充分认识接受终身健身技能教育教学的目的;其次,教会学生学会终身健身的技巧,懂得利用各种体育资源的方法,养成长效机制的运动习惯;最后,掌握终身健身技巧和运动技能,帮助学生设定自我运动目标、安排自我学习计划、自我选择学习策略、自我进行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成为真正自觉的终身健身的爱好者。只要每个学生都养成自觉终身体育健身锻炼的动机和技能,建立良好的习惯,才能终身坚持健身运动,以适应今后紧张有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现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
2 推进体育课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培养学生体育健身的高素质技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必须创新体育课的教育教学内容。旧的体育理念认为 “身体素质”是体育课堂教育的主要目标。其实“身体素质”只是人体在运动时使出的力量、速度、耐力、弹跳、灵敏等机体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从小学到大学,男生和女生相差不大,概念内涵过窄,容易导致体育课教育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和片面性。终身体育健身思想进入课堂,全民健身计划的影响,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实施,高校体育健身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有突破性的转变,新的终身体育健身理念体现了“整体素质”的内涵,拓宽了体育课教育教学的内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把体育课教育教学的目标拓展到人才素质的提高,学生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体育健康运动的概念,人的健康心理,体质测定与自我评价、体育素养、体育项目技能、终身体育健身运动技能等内容。
体育课教育教学重要的目标,既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培养个性情感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健身的高素质技能和养育成终身健身的习惯。国外的体育教育教学早已贯彻终身体育的要求。前苏联教育部规定:“必须在体育课上着重传授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日本确立面向新世纪体育的基本目标为“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整个过程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力和运动能力使之能够精力旺盛地学习。培养学生终身爱好体育,保持增进健康,并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爱好体育健身和终身独立坚持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态度,把提高学生的体质、运动能力和身心素质作为学校体育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3 探索体育课教育教学的新方法
根据终身体育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21世纪体育课教育教学目标的调整,促使传统体育课教育教学方法、措施和成绩评定办法的改革。过去高校体育课教育教学,虽然在形式与口号上提出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提高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重视有效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不够,在地转变学生思想,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尤其缺乏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有很大差距。围绕终身体育健康教育教学的内容和21世纪培养人才素质的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育功能,探索体育与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与体育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知识是力量的源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必须要有终身体育健康理论知识的指导。所以体育教育教学的课程设制,不仅要教各种运动知识,更要教增强体质和锻炼终身体育健身的高素质技能和养育成终身健身的习惯理论知识。并且要具有实效性、针对性、指导性,使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后能自主运用在终身体育健康的实践。体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必须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
4 结语
根据终身体育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21世纪体育课教育教学目标的调整,促使传统体育课教育教学方法、措施和成绩评定办法的改革。过去高校体育课教育教学,虽然在形式与口号上提出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提高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重视有效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不够,在地转变学生思想,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尤其缺乏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有很大差距。围绕终身体育健康教育教学的内容和21世纪培养人才素质的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育功能,探索体育与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与体育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要想发挥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能够坚持终身体育健康运动要求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就必须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彻底打破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才能构建较为完善的高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科学体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健康收益。
参考文献
[1] 周斌星.谈高校体育课成绩评定[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2(6):106-108.
[2] 黄力生.以终身体育为主导深化大学体育改革[J].福建体育科技,1997(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