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范文1

一、音乐美育的概念界定

所谓音乐美育,指的是以音乐教育作为内容和手段,对人进行审美教育,从而实现净化人们心灵,促进其个性、人格和素质的全面发展。音乐有几个基本要素:音高,力度,节奏,强弱等等,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要素才能写作出优美的旋律。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荡涤人的心灵,甚至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还能够起到鼓舞士气,唤醒民族团结的巨大作用。音乐美育的广泛功能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音乐美育能够培养人们的音乐感知力,促进其审美能力并激发形象思维以及其对美的理解和认识;其次,杰出的音乐作品能够使人感同身受,进而达到共情的效果;最后,音乐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可以有无数种解读,既能反映个人情感也能反映历史事件,为人们重新认识和解读这个世界开启了另外一扇窗。

二、音乐美育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

(1)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音乐美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优秀的中外音乐作品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通过聆听经典来感受词曲作者当时的时代风貌和高雅意境,进而实现自身情感的合理抒发,并提高审美意趣以及对高雅艺术的认同感。在音乐的长期浸润下,大学生在表达个人情感的方式上就会更为理性和合理,这对于塑造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融合思想情感、形象思维、以及艺术等教育形式于一体的音乐美育,在春风化雨中实现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

(2)推动德育与智育,促进人文素质全面提升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德育、智育和美育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三种教育形式各有侧重,缺一不可。音乐美育因其在塑造健全人格和陶冶性情上的独特作用使得它在当下更被人们提倡和重视。当下大学生很多时候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高智力的情况下文化水不平,存在一定的性格上的欠缺。在音乐美育的辅助上德育和智育才得以有效开展。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这三驾马车却必须齐头并进才能达到预想的培养效果。

三、当前高校音乐美育的现状与特点

(一)音乐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当前高校音乐美育的主要阵地以公共选修课为主,课程大多安排在晚上,而且班级规模较大,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教师现场授课很难进行课堂互动以及实践环节。大多数在校大學生都是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参差不齐的水平使得教师很难兼顾到每位学生的受教情况。高校音乐类公选课大多没有专门教室,而音乐类课程带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操作性,学生接受音乐课程的学习还是以聆听鉴赏为主,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音乐美育方式与当代大学生诉求脱节

高校音乐美育的教育方式大多延续既定的教学大纲实行,教学曲目以及谱例解说一尘不变或风格单一,中外杰出的作品很多但尤其是多数欧洲古典音乐作品学生欣赏起来有难度,而教师又多为专业音乐院校毕业长期收到正统音乐的熏陶和我们的受众学生审美情趣上略有出入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真实存在并且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当下大学生生长在网络高速发达的大环境下,对流行音乐以及通俗歌曲尤为喜爱,这些流行的音乐也有很杰出的代表作品,教师和相关课程组研究人员可以给予一定的重视,在课程设置方面也紧跟当代大学生的诉求。

四、高校音乐美育的培养路径

(一)构建良好的音乐美育校园环境

高校音乐美育的教育方式不仅仅在课堂,可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校园文化方面着力营造音乐美育的大环境,开展校园社团的广泛性活动或演出,以及学校团委或有关部门和地方演出剧团的有效沟通,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高雅艺术进校园以及学生社团进社区等等。在这些诸多的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参与度高而且积极性强,既活跃了校园文化也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切实体会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和自信。

(二)将办学特色与音乐美育相结合

大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整个教育经历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一笔,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这四年里增强对自己大学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校歌的合唱比赛,五四青年节的团歌竞赛以及红歌传唱等等,这些歌曲既包涵正能量又极富鼓动性,对青年学子的影响是深刻而又持久的,合唱的群体性很强,适合学生广泛的以班级或学院的形式开展活动,这些途径有效的把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文化认同传递给学生。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范文2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评价;校企合作教育;就业

Increas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investigation on graduate students of the pilot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the employer

Wang Xiaolu, Shi Xiuli, Du Shujun, Xie Dankun, Ma Ruiq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110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of pilot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the employer, it shows that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a key factor that related to graduate students’ employment. Employer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training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students who had inter-ship in enterprise can quickly adapt the work in enterprise after they graduate, and can involve in project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not only the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but also can benefit both school, enterprise, and students. The increasing of the comprehensive need the joint effort of university, government, enterprise, society, family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vestig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mployment

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论述,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高校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把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大学生就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用人单位关注的主要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为了了解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对就业影响的认识,我们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我们挑选了48名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对工作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48名毕业生就职于3个用人单位: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北京中元环试机电设备技术有限公司,他们为接收我院毕业生较多的单位,同时都为我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于2013年5月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图1为被调查的毕业生用人单位的类型及学生人数。

图1 被调查毕业生用人单位类型及学生人数

其中,在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及北京中元环试机电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就业的毕业生,全部经历了从校内培训模拟课程、校内培训考核选拔、进入企业实习、完成企业项目、进入企业工作的过程。参加追踪调查的毕业生基本情况见表1。毕业生在就业单位任职的职位情况见表2。

表1 被调查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表2 毕业生在就业单位任职的职位情况

2 追踪调查情况分析

2.1 毕业生对个人综合素质与作用的评价

表3是被调查毕业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感受,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对工作的重要性及大学教育对该因素的影响进行的评价。

表3

表3(续)

领导能力 5 14 27 2 15 18 10 5 9 12 22 5

创新能力 6 14 22 5 1 15 26 7 9 14 22 3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需要大学生有丰富的知识,更需要他们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舞蹈教育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人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感特征和理智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文化的同时,通过一些措施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素质教育重视人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而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对培养高等院校综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能起重要作用,它能真正开启人的身体和灵魂,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一、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为媒介、用人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而舞蹈是一种人体美的无声语言,通过美的动作、美的姿态、美的造型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能使人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使人们在美的熏陶中感情得到提升。同时,在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舞蹈在使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美的概念、美的标准,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且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之拥有矫健的形体、高尚的心灵、非凡的气质。舞蹈艺术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通过舞蹈教育所带来的身体律动教育、美学教育、表演意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情感和灵魂,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气质、审美修养以及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此外,由于人们在学习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身、心、脑全方位的配合,如肢体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对艺术形象的反映,对空间意识适应等外化现象,使肢体动作语言化、情感化,人脑在这种运动中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说,当他们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渗透时,可以深入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二、如何使舞蹈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1.转变教学观念 

如今,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多普通高校没有开设针对普通大学生的舞蹈教育。因此,必须首先转变教师与学生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校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审美鉴赏能力,扩大知识面,深化人文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本专业课较重,教师要让他们认识到,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其艺术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其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的思考能力,让大学各个系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美化自身形体的舞蹈方法和学会正确欣赏中外不同舞蹈作品,了解不同舞蹈形态特征,了解不同民族舞蹈形式的生态环境,进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能力。 

2.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 

舞蹈课程的设置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为方针,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目的,并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舞蹈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法,比如利用电化,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电视教材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可重复再现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随意做几拍动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动觉,乃至全身心的投入。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舞蹈意识来加以美化,分析动作节奏的几种可行性,进行常规动作与反常规动作的体验,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型。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舞蹈比赛、舞蹈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多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其知识结构,如:“怎样欣赏舞蹈”“民间舞蹈发展历史”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创办舞蹈社团,由他们自身去推广舞蹈,自己组织进行舞蹈成品或舞蹈片段的排演,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或组织到社区表演,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舞蹈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活动既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开展,又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3.开设舞蹈鉴赏课 

对于非专业性的大学生而言,教师设置的舞蹈课应偏重于赏析,即欣赏大量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学生欣赏与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对舞蹈艺术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对中外舞蹈作品的欣赏和讲解,使学生在舞蹈的动作和情感中,产生一种“内模仿”,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情绪的带动下去尝试舞蹈带来的身心愉悦,让学生体会到舞蹈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舞蹈真实、率真及油然而生的情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灵的颤动。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结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大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使舞蹈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4.重视形体训练 

气质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具有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气质是可以经过教育而加以塑造的。在进行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形体塑造训练,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驼背、佝胸等),塑造学生昂首挺胸、充满自信、朝气挺拔的健康形象,通过舞蹈使学生的身形更加挺拔,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加协调地发展。 

 

结语 

 

舞蹈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体能、艺能、智能、气质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知识教育、智力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它更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因此,普通高等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艺术教育,使舞蹈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其应有的认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3]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范文4

关键词: 合唱 大学生 综合素质 积极意义

合唱是由两个(或以上)的声部按照规定的旋律相互配合完成的一种声乐演唱形式,从大体上可以分为同声合唱和混声合唱两大类。同声合唱指同一性别的合唱;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用最普遍的是混声合唱,它以队员参与性更强、整体音色更丰满、歌曲表现更完整的特点成为人们最受欢迎的一种合唱表演形式。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各高校都在为培养出色的大学生而努力,开展了各种兴趣活动、表演团体等,目的都是以培养综合素质,发掘学生潜力,为祖国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那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学生要健康的成长是离不开素质教育的。合唱团由于队员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教育意义最直接这几个优点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参与合唱活动中,通过有感情的歌唱,通过歌唱感受美、传播美,能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合唱时学生相互配合和学习,协调各声部平衡,能培养团队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感受能力,真正认识到合唱艺术的魅力。所以开展合唱活动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深切及广泛的意义。本文对大学生参与合唱对其综合素质培养的积极意义进行了探讨。

1.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80后”“9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唯我独尊、养尊处优越来越明显地彰显在他们娇嫩的脸上。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厚重感不足,小范围表现为自私,对集体乃至学校的事情漠不关心,大范围则表现在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不清楚、不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观念越来越淡薄,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等却异常热闹。2008年的圣诞节前夕,18.3万人自发聚集在重庆解放碑前迎接圣诞钟声,创下了世界记录,其中大学生占了一半。为什么一个外国节日在中国会这么疯狂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演唱优秀积极的具有爱国主义热情的合唱作品,学生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学生陶醉在音乐之中,身临其境,有感而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艺术的熏陶下逐步增强和深化。

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牢记民族历史,而优秀的合唱作品正是历史的见证。在战争年代它们对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合唱作品对人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抗战期间、民族存亡的时刻,合唱是以号角式的呼唤鼓舞人心并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如《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等,以其昂扬振奋的旋律、威武的气势激励着人民的斗争精神;在和平年代,合唱则是更多地歌颂着祖国的美好与繁荣,增加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在灿烂阳光下》、《我的祖国》、《中国军魂》、《红旗颂》等,通过合唱,大学生能领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就不可能生存下来,而在当今社会中“团队”又是一个企业的生命,谁也不想雇佣一个自私的人,“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些都告诫我们要以集体的力量迎取胜利的辉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便是当今高校的一个难题,而合唱在某种角度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它包含团队合作、队员凝聚力、合作意识和高昂的士气等核心内容。当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协作等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团队精神的缺失,因而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成了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职责和神圣使命。

合唱作为学校的一个团体活动,需要所有队员协调配合,在声音上要求统一和谐,不能有刺耳或者特别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边唱边听其他的声部,处理好个人与群体、声部与声部的纵横关系,这样才能达到均衡协调。“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能掀起骇浪;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真正体现个人的才华”。合唱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意识,了解到只有大家一起合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不是某个人的表现。所以,合唱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具有深刻积极的意义。

大学生参加合唱团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和合作协调能力,强化团队精神。合唱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音乐,还能真切地感觉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人沟通,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和集体荣誉感。

3.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审美情趣

有人说:“音乐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确是这样,好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在倡导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并没有音乐专业,但已经开展了《音乐欣赏》等素质拓展课程,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艺术视野,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合唱训练有统一的合唱谱,一般教师先指导各声部识谱,待每个声部熟悉掌握了旋律后就融合在一起唱,最后处理强弱、节奏,指导情绪,从而绘声绘色地进行演唱。长期的排练能使学生积累音乐知识,在合唱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陶冶情操,增长音乐知识,提高音乐修养。

现在高校里很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沉沦于网吧,感染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如男生留长发,女生剃光头等。这些归根结底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影响了大学生的形象。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曾经说:“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好的音乐是人生的风向标,使人对美和丑作出界定分化,分清真伪、辨别善恶与美丑,对不良文化有一定的免疫力,能有选择地吸收有益的音乐来丰富和提高自己,促进自我素质的提高,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合唱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合唱团演唱的曲目都是经过严格仔细筛选的,大都针对一些主题而演唱,演唱的曲目都是经过岁月考验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大多脍炙人口、易于传唱,都是越唱越感人、越唱越好听的经典之作。大学生通过长期传唱这些合唱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找到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4.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和个性发展

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怯场的经历,一个人第一次面临大众时的表演,往往都是不成功的,需要有丰富的舞台经验作支撑,这样才能把正常的水平发挥出来。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表演是学生快速提高心理素质、克服怯场的一种为之有效的途径。而合唱再适合不过,合唱不是一个独自表演,少了些许紧张和尴尬,是集体的努力和力量展现,是其他形式的演出所不能比拟的。每一次的合唱排练都是学生积累经验的一个过程,当看到指挥一次次对作品细腻地处理,感受到作品由粗到细、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学生何尝没有感受到成长的愉悦呢?合唱不仅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可以增加学生用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在听到经过艺术处理后,通过自己努力后,音乐的整体效果更好而倍感欣喜,在无形之中会产生无限的斗志和恒久的信心,心理素质会得到磨练,得到提高。

合唱是柔和而丰满的,它需要声部更丰富、更和谐。人与人之间都有个性和共性,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音色和音高,而且绝不能复制。有人说:“一个专业的独唱演员未必唱得好合唱,但一个专业的合唱演员肯定能唱好独唱。”因为独唱就是宣扬其个性,演唱者可以随意渲染情绪,强调其音色的个性;而合唱只能是先找共性再寻个性。如果将一个独唱者在独唱时认为好的声音不加选择地放在合唱中去,就很可能破坏整个合唱的音响,使合唱在整体方面变得不协调。在合唱中声音音响的配合和相互组合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同时在各种表现手法上,各种声音的配合,需要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地加以运用的。因此,在一个业余的合唱队里经常能听到比较尖锐响亮的音色,这就是演唱者个性没有共性化的原因。一个优秀的合唱团,除了领唱以外,所有队员的音色肯定是相当协和的,就像水融一样揉在一起,这才是合唱的最高境界。那怎么来协和音色呢?俗话说:“存同求异。”在合唱中我们先让学生找到共性音色,共性音色就需要专业的演唱技术来统一,比如选择美声唱法。在共性音色稳固的基础上才发展学生个性,所以在合唱中我们不但允许学生存在个性,而且在不影响声部效果前提下发展其个性,使合唱更加生动、更加具有感染力。合唱团根据学生的音色和气质更好地分类,能使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力都得到开发和训练。

5.推广学校的窗口形象

合唱是声乐艺术。音乐的感情由人声表达,合唱都有歌词。因此它比乐器的表现力更直接、更准确、更容易被人接受。合唱团不需要购置昂贵的乐器,合唱队员的“乐器”就是自己的嗓子,只要有简单的条件,如场地、伴奏,就可以进行排练,甚至可以选择无伴奏合唱,因此合唱较乐器演奏更加简单和直接。另外合唱队的人数要求伸缩性比较大,少则十来人,多则数百人乃至上千人都可以容纳,适应性强,感染力巨大,容易推广。合唱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强烈的感染力量,以及便于组织、雅俗共赏的优点,都是其他音乐表演艺术无法相比的。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各高校每年都开展合唱比赛,特别是红五月合唱比赛更是掀起了一片红色的浪潮,各高校积极选派自己最优秀的合唱团体参加比赛,队员们的精神面貌真正展现了学校的校容校貌,体现着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在外演出或比赛中,外界对学校的认识和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表现。如果一支队伍松松垮垮、毫无纪律,甚至学生之间嬉戏打骂,就会影响到学校的形象;而另一支队伍井然有条、遵守秩序、仪态端庄,这无疑会成为学校的一面旗帜。“昨天我以学校为荣,今天学校以我为荣”。如果每个学生都怀着这样一份感慨,又何尝不是一种束缚力,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种促进作用呢?合唱团体在比赛中取得奖项,不仅是学生和指导老师努力的结果,而且是他们每个人的荣誉,还是学校的一块移动口碑。这些都体现了学校的校容校貌,更展示了学校的整体形象,所以说合唱也是推广学校窗口形象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途径。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开展合唱活动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各高校应继续大力倡导开展合唱活动,使大学生在合唱活动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文思隆著.合唱、指挥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林彦均.浅谈合唱艺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海峡科学,2009,(1).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范文5

一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为不能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成功观,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对个人的职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看待和处理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和漠视他人利益感受,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部分大学生在个人道德方面存在严重的“知”而不“行”现象,对做人做事的道理满足于了解,缺乏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践行。在就业选择方面表现为:(1)避重就轻,不愿意吃苦,就业要求太高。大多数毕业生把自己定位在效益好、待遇好、不用吃苦这样的就业岗位上,对于环境艰苦、地区偏远、基层工作的岗位退避三舍,形成人才缺口单位没人去,人才饱和单位不要人的局面。(2)盲目要求待遇,只想所得,不讲付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按照一个大学生的标准应该有一个对等同学学历的收入,将自己心中理想的工资标准作为找工作的基点,没有考虑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讲付出,只讲收入的想法导致自己寻求工作到处碰壁。

2心理素质差、自我管理和协调能力弱,社会交往能力较差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共同影响,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普遍较弱。突出表现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控能力不足。不少理工科大学生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产生厌倦。往往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上网聊天,或是经受不住社会的种种诱惑。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因此当他们真正走上社会,被社会进行挑选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能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优势、才华等用人单位认同的条件完全、恰当地推介给用人单位,从而失去了用人单位的挑选机会。

3人文素质普遍不高

当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理工科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理工科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

4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科学文化素养培育方面存在缺失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平时主要精力不放在学习上,临考试时搞突击。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仅满足于考试通过、拿到学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不深入,对本专业知识缺乏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5专业知识的缺乏和对非本专业知识的忽视

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在单一专业基础上构造的单向、低功能的知识结构。具体表现在:着重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文理分割严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片面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性知识,热衷于考证过级,忽视了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基础;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6高校教学模式的陈旧化

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还是以单一枯燥的教材、教师为核心,这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很不利的,现在的职场竞争非常激烈,用人单位看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课本知识的学习,高校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造成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主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不良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转型阶段所具有的特点,突出表现为社会运行不规范、利益格局扭曲、关系胜于能力等。社会中功利主义思想盛行,严重影响了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期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消极悲观、缺乏学习积极性和研究问题的主动性。部分学生急功近利,急于取得成功而不愿付出艰苦努力。

2家庭教育没能起到奠基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目前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宁愿委屈自己,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这造成了孩子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不善于接受挫折和委屈,协调人际关系、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同时由于生活长期由父母包办打理,离开父母的宠护,学生就表现出自理能力弱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特点。

3大学生自身不积极努力提高素质

在一切因素中,主观因素是最重要的能动性决定因素。在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所有原因中,大学生自身的不努力是最重要的原因。从生理特点看,大学阶段身心处于成熟期、感情敏感脆弱易冲动、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误导。在这一阶段,部分大学生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是跟着感觉走,导致自身的学业水平、道德水平等始终难以提高。

4培养方式与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当前,不少理工科院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在教学方式上,就是老师教,学生学。所使用的方法是灌输式,在专业设置上,过于追求一些实用性强的专业,或者专业口径设置过窄,致使学生知识面不宽,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在课程设置上,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虽然这种现象已逐渐得到改观,但是不少高校仍然存在应付思想,没有从本质上引起重视,不少高校把人文教育课程仅仅作为选修课,而且在课时上也不能保证。学生在选修课上所学的知识又没有真正掌握,缺少必要的考核和检验。

5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育人要求教育者有更高的素质和修养,第一是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方向,是做人的基础,第二是更高的专业技术素质,这是教学的前提,第三是更高的人文素质,这是提高学生修养的源泉,由于我国的教育长期文理分家,高等教育的综合发展只是近期的事情,所以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和分布上存在不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状况。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师缺乏人文社科类知识。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学校方面

高校应将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和难点,而且还没有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理工科大学生培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决不亚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较强的综合素质,理工科大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难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对理工科大学生而言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不能一条腿长,而另一条腿短。因此,高校应将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采取多种手段和切实措施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高校精心地培养。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是增进他们对社会了解、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少毕业生步入社会时难以适应社会和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平时接触社会太少,对社会情况了解不够,不能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差异。因此,学校应帮助学生多了解社会,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教会他们怎样去适应社会,学会怎样去做事,并加强对他们人生的指导。

继续推进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一个社会秩序良好、价值观念健康、公平正义得到充分保障的社会,对大学生的熏陶和影响是巨大和正面积极的。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现代化;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人尽其才,这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这一方面,党和政府已经作出了相当多的努力,制定了很多非常有针对性的好政策。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建设,努力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心理咨询、危机干预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几个重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明确良好的身心素质对自身健康成长、成才、成功有很大的重要性。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意志,丰富情感,发展才智,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提高身心素质。

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在相同时期或不同时期,不同产业的内部各部门对专业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是不同的。高校应利用就业反馈,做好社会调查与预测,在所有的学科领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计划,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之与尖端的科研成果、最新的社会发展趋势接轨,以毕业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有效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需要的技能;与政府及用人单位合作,了解劳动力市场需要,确定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及发展规模调整的幅度和节奏,使人才供需渠道畅通,培养“订单式”人才,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2学生自身方面

修正个人择业价值观取向。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到单位后首先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先把自己的能力提升起来,不要好高骛远。毕业生应多加强良好心态的培养,应明白找工作是为了什么,要能耐住寂寞。学校要加强在校学生的就业教育,让毕业生明白找工作的目的。毕业生应明白在工作中首要任务是学好本事和培养个人素质,把单位分配的工作尽最大的努力做好,尊重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工作有责任心,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非专业知识的培养。学生应该努力扩充知识面,不但要学会本专业知识,对其他相关学科也要有所关注。在平时就应该养成学习公用知识的习惯:多读书,多看报,把公共基础课放到专业课认识的高度,积极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自我学习社会需要的新型公用知识,比如电脑网络技术的应用等,多读、多练、多说,有意识的培养社会认可、需要的技能。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培养个人对自我的合理节制,弄清物质满足和价值追求的关系,常言说,“民以食为天”。没有基本的物质基础,人的其他的需求和愿望不可能实现。但是,物质性的需求与满足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涵。人的生存和发展还有更高的目标,还有基于物质基础之上的价值追求,这也是人的生存与动物存活的本质区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着丰富生命内涵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追求物质生活和无穷欲望的工具。

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以及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们心理素质的整体状况,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心理承受能力。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各种挫折和挑战。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为自己提升就业能力奠定基础。首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找准职业倾向,择己所爱,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把外部学习技能内化成为自己能力的过程,变成学习的主人,拥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善于发现自己不足及乐于探究求新,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做好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和职业分析,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了解职业的特性、现状及发展空间,以及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进行职业定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再次,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按照社会与职业发展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交叉融合,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最后,加强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要加强社会实践能力,除了掌握基础知识以外,提高实际运用能力,还需具备从事该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积极投入到社会工作当中。

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提升就业能力的保障。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心理素质,导致在求职的过程中,有些人在遭遇失败后,一蹶不振,自信成就了不少人,自卑也使不少人痛失良机,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所以大学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锻炼自己坚强的性格,求职时用积极的心态战胜困难。

此外,大学生还需要有良好的择业心态,正确的就业观。应当把就业观念转换为就业大众化,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充分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认清就业形势,确立“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

3家庭教育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从早期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开始,家长就应该进行做人处事的教育,对孩子错误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和纠正,帮助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在初高中阶段,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指导孩子逐渐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较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孩子上大学后,尤其是刚上大学时,孩子处于陌生的环境,面临的生活和心理问题较多,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引导,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建立适应新环境的良好心理结构。

总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加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只有具备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内涵与要求就是国家希望之所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多方面多层次的共同努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为大学生就业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于勇.从大学生就业难看工程测量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09(1):110-111.

[2]牛进社.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措施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9(5):62-64.

[3]肖朋.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看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科技信息:54.

[4]赵俊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09:217-219.

[5]张炳武,张毅.注重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J].职业规划,65-66.

[6]王化峰,郭红.大学生综合素质失衡导致就业难的对策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22-323.

[7]魏伟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索[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77-79.

[8]刘玉琢,齐乐.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J].高校讲坛,2008,34:184.

[9]张旭.浅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就业能力的提高[J].社会科学论坛,2009,7:203-205.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范文6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08-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都在稳步提高。但是,目前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仍然存在科研和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一方面,大多数青年教师科研都不能与本科教学融为一体,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本科教学与科研相冲突,而自身科研又缺乏帮手导致科研进展缓慢。另一方面,许多本科生有发展其专业特长的愿望,渴望参加教师科研,并希望教师对其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因此,本科生导师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目标的必要措施。根据长期以来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我院制订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改革方案。利用专业课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为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和思想方法方面的指导。导师负责组织本科生科研团队,学生通过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科研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

从学生学习管理方面来看与辅导员相比专业课教师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就业方向比较熟悉,能对学生的发展方向给予指导;第二,对本专业各种专业课的学习难点比较了解,能及时细致的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第三,具备专业技能,能指导学生发展专业兴趣,有时还可以帮助提供实践条件。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措施

(一)筛选方式:从低年级本科生中进行双选式筛选

在学生完成了大学一年级的学习之后,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导师双选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学校采取召开双选会、印制宣传册、张贴海报等形式对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宣传。学生在了解了导师的科研课题之后可以进行参加面试。

(二)培养模式:导师和学生可以采取两种培养方式进行互动

1.对于低年级学生和缺乏成熟想法的学生,导师需要帮助其制订学习计划并督促其完成。导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特长分配学习任务、推荐资料及书籍、制订实验计划。

2.对于高年级有成熟创新想法的学生。导师尽量不将自己的课题强加于学生,应当侧重于提供实验条件并帮助其申请各级经费支持,协助其排除技术难题,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措施:利用多种措施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1.组织多个研究小组进行竞争。导师分不同方向组织两个以上小组进行研究,并定期召开科研会议。在会议上每个小组轮流介绍其科研进展。一方面导师可以根据其汇报,指导其研究方向并解决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每个团队还可以通过科研会议进行自我展示,提高其进行学术报告的能力。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会获得“友谊”、“自信”、“尊重”、“认可”等因素带来的动力。

2.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为了让学生能够提高科研水平,学科竞赛可以看成是不同科研团队的交流平台。第一,学科竞赛可以在技术比拼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二,在参赛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现场演示、作学术报告、撰写技术文档和产品宣传的能力。第三,与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展学生思路,提高交流能力。这样学生可以得到“利益”,“结果”,“满意”等因素带来的动力。

3.组织团队活动。组织一些如集体春游等非正式学习行为的活动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在这种气氛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在这种气氛中交流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以便于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条件制订更加合适的学习计划。

4.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由于教师的工作时间有限,因此要达到实验室开放的目的需要有学生参与管理。教师可以选择技术能力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担任团队管理者对团队成员、科研经费、实验设备进行管理。担任管理者的同学不但技术上能够获得提高,而且可以增加管理经验。有学生管理者参与管理可以增加实验室开放的时间,提高导师的工作效率。

5.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本科生学习过理论有限,想要让他们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论创新比较困难。因此,导师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引导他们注意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的指导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在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导师可以帮助学生联系去其他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观摩和学习。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锻炼其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与同行交流,导师可以取长补短,获得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7.督促学生学好与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本科时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课程大多数都只是打个基础。要想让学生发展其专业特长就要鼓励他们针对与课题相关的课程努力学习。不但要深刻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还要自己查找各种资料,进行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学生只有学好了与科技发明相关的专业课程,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发明的水平。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建议一些研究方向,并提供必要的参考书目供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