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1

高中地理教学效率有效策略教学效率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其中,教师的“教”影响尤为重大。如果教师只利用灌输方式教学,那么学生“学”的兴致必然不会很高。为此,教师要变革传统的灌输方式,优化教学方式,从各环节开始优化,向教学各环节要质量、要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以及高中生的学习方式特点,全面优化、改革地理教学,以促进地理教学大改观。

一、创新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在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一旦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其参与地理课堂的动力会倍增。但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将学生的动机激发出来。新课改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导入环节,全面优化设计,以独特的导入,吸引学生关注,诱发学生参与课堂。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教师多是交叉使用复习导入、直接呈现的方式,缺乏创新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为此,导入时,融入一定的创新元素可以收到“良效”。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这一课时,教师以新颖的导入,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以中国国际大都市――上海为例,利用生动的对比图片展示城市化前和城市化后的上海图片,从而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冲击感。在图片中,教师以上海的建筑、街道、人口、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等的变化为主,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城市化的影响。在对比图片的刺激下,学生“蠢蠢欲动”。教师趁势引出相关的问题:(1)通过图片感知,你认为什么是城市化?(2)你认为应该如何衡量城市化?(3)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讨论。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摒弃传统直接引进城市化的方式,而是以对比图片辅助情境创设,引出问题,从而活跃学生大脑,促进课堂有效参与。此外,教师还可以以设问、游戏活动等新颖的方式创新导入,给地理课堂增添活力。

二、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影响“学”;教与学相互渗透。高中地理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最为常见。虽然新课改已经得以深入推进,但落后的理念仍然影响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方式,因而教学效率一直难以得到提高。为此,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方式,并引进多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地理课堂,共同构建高效率的地理课堂。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这一课时,教师摒弃灌输的做法,而是引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中国的人地思想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最初的崇拜自然,到现在的谋求人地和谐,几经发展变化,也体现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为此,在本节课中,教师并非逐一介绍各阶段演变内容,而是将学生组合成各个学习小组,主动探索人地思想发展阶段、人类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特点、后果,再以报告展示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了生本教育,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因而积极性非常高。

在展开合作学习时,教师也要走进学生内部,与学生交流,了解各组的学习情况。除了这个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体验式教学、互动教学等。

三、优化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地理课堂中,提问最常见,往往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提问,教师和学生可以有效实现沟通,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等。但以往的地理课堂提问中,学生“答”的兴致低下。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提问有时过于简单,有时过于难,没有掌控好一个“度”。为此,教师要均衡问题设计,全面优化课堂提问,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带动学生回答。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时,教师以“问题串”形式进行提问,促进学生参与回答。为了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教师进行提问互动。师:荒漠化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类型?简单的提问,让学生有答的兴致与劲头。紧接着,教师继续出示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荒漠化的形成?这一问题实质上就是提问荒漠化的成因。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提出深层次问题:荒漠化的危害有哪些?你认为怎么样可以防治荒漠化?从含义、类型,再到成因、危害、防治方案,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最后,教师再设计开放的问题:你的家乡是否有荒漠化现象?如果有,你的防治措施是什么?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开始大胆讨论起来。

案例中,教师设计了“问题串”,引发学生的回答兴趣。尤其在最后的结合家乡谈荒漠化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学习氛围被成功营造起来。

四、开展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来实现。中规中矩的课堂学习只能给地理教学平添乏味。为此,教师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让活动点燃地理课堂,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依托,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带动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设计旅游活动》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课堂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谈起“旅游”,为众人所爱。设计最佳的旅游路线,需要时间和深度了解。只有精心设计,才能让旅游更顺畅,更舒心。为此,教师引导学生首先了解班上同学的旅游愿望,再分组设计本地的一日游路线,进行组间大PK,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旅游设计最多人选择。这样具有竞争的设计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本地旅游的了解,还考验了学生的各种能力。PK活动开始,学生自主组建小组,开始设计。在设计时间结束后,各组展示自己的计划,再评比。

在地理课堂中,由于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因而学生基本都能圆满完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辩论活动、知识抢答活动等。

总之,为了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教师必须突出学生主体。此外,作为地理教师,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所需,优化课堂教学,带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锦涛.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3).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2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课;应用策略

地理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学科,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微课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以其时间短、知识点集中、重难点突破有针对性等特点,为高中地理课堂增趣提效。下面,笔者结合中图版高中地理教学的几个实际案例,分别从新课的导入、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及情境的创设等方面,谈谈微课、微视频为高中地理教学增效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利用微课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

高中地理的新课教学,教师注重导入,以新、奇、趣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导入的方法,也就是情境法、图片、地图、故事等的使用,使学生感到视觉上的疲倦,久而久之,也失去导入的作用。而如果使用微课导入,将会给学生新鲜感。如,在课之伊始,将课前制作的微视频呈现给学生,呈现出一节课要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预知课堂内容,对即将所学的知识引发自主探究的欲望之效果。如,对于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课的《水的运动》时,在课之初,教师用微视频呈现给学生本节课的内容提纲,微视频包括:(1)水循环的类型和水循环的意义;(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3)世界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将知识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有利于学生课堂上对这些知识点增强关注。课前,教师也可以把这个微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微视频中提出的学习提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预习新课内容,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交流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再者,微视频的提纲式问题,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是教师设疑、提问的依据。

二、利用微视频,突破重点和难点

地理知识、概念等抽象、难以理解,地理也因为难点被认为是比较难学的学科,从历年的高考成绩来看,也足以看出学生对地理学得不尽如人意,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浓,对一些地理知识、概念等混淆不清,致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微课引入到地理教学中,很有必要。教师利用微课,可以针对某一个重点或者难点,进行详细解释,有利于学生针对性地理解和把握。微课一般时间是5~8分钟,最长的就是10分钟。微课除了时间短,主要突出优点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可以是重点,也可以是难点,或者是学生的疑点而制成相应的视频短片,通过微视频的观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也加深了印象。如《水的运动》的教学,“水循环的类型以及水循环的意义”是章节的重点之一,尤其是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等,每一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示意图、特点和例证等,内容多且容易混淆,通过微视频让学生观看一章表格,通过表格将三种不同水循环类型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掌握这一难点。并且,微视频的主要优点之一还是微视频制作好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课前观看、课堂上使用以及课后复习,可以反复观看,直到将知识点真正掌握,较之于传统教师的讲解,效果好不言自明。教师讲解是“一次性”的,对于没听明白、没有理解的学生而言,不会有反复再利用的机会和条件。

三、利用微课进行知识的回顾与复习

常规的复习,多以看课本、做练习为主要形式,形式的呆板、方法的单一,难以达到复习之效果,就是复习和巩固,也是知识的死记硬背,对于课堂上没有真正理解的内容,课后的复习也是“囫囵吞枣”。而微视频、微课的有效使用,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利用相关的微课、微视频,让学生对知识点再次总结、概括重点,击破难点,并且,课堂结束之后,利用微视频或者微课,还可以通过专题、练习的方式而巩固知识点的运用。如,学习《水的运动》内容后,呈现给学生教师自己制作的微视频,让学生反复观看,对知识融会贯通;链接网络资源的微课、微视频,让“名师”“优课”走进学生,陪伴学生高效复习,及时巩固,并利用相关的视频,呈现给学生一些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读图思考并简答等,让学生不仅做练习,还从名师对这类题的回答以及解题的分析得到启示。

四、利用微课进行情境的模拟

地理知识呈现时间的跨越、空间的跨度,难度大更抽象,有些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有时还会有“不知其味”之感。如星体运动的教学,对于星体的运动,如果教师采取“灌输”的方式,效果之差可想而知。而如果利用微课、微视频的模拟演示,利用篮球、乒乓球等当成不同的星体,模拟其自转、公转的情况,并且,在视频中标注运转的方向,这样拉近了“星体的运动”与真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星体就在身边,天体、星体的运动贴近生活,增强直观性和生动性。微课、慕课、微视频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作为新生事物迅速发展,并走进了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但毕竟是新事物、新方法,教师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和使用,闲置了一些优秀的微课、微视频,更不用说微视频的制作了。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应站在新潮流的前沿,立足课改实际,勇于创新教学,善于运用“高科技”,让微课走进高中地理课堂,助力高中地理教学走向高效。

作者:杨春 单位:湖北省建始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贺伟民.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7).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3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设计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开始部分,合理的导入可以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纵观高中地理课堂当中的导入设计,教师应用的导入方法非常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需要。对此,地理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的导入设计方法,运用多元化的导入策略引导学生投入地理学习和探究活动,丰富知识技能和发展综合素质。

一、媒体导入,调动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课堂导入设计的优化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多媒体拥有丰富的功能以及联网能力,能够为学生展示直观形象的地理学习材料。多媒体导入方法在呈现材料时有不同的形式,如图片、视频、动画等,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把高中地理教学引入佳境。教师在选择媒体材料时,必须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主要教学内容,避免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流于形式。例如,在教学《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些城市、农村的生活图片,指导学生对城市和农村存在的差别进行探讨,进而导入城市特征这一知识点,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复习导入,加强知识衔接

复习导入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应用频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新旧知识点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当中。但是教师在导入设计中运用复习方法时,必须要把关注点放在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点方面,避免导入活动过于生硬。在利用复习提问、整理旧知识等方法导入新课时,教师需要选用多元化的手段引起学生主动地互动参与。比方说复习旧知识概念时用抢答方法增强学生参与动力;在利用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时可以运用案例探讨法,鼓励学生加强合作沟通,在案例研究当中把握新知。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特别认识到的一点是复习并非真正教学目的,其目的在于引入新知。例如,在教学城市区位时,教师可以通过复习《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图》让学生思考城市分布特点,进而把学生带入到城市区位知识的学习当中,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

三、问题导入,发展思维能力

质疑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讲要锻炼学生的思维,有效引入新课教学,运用问题导入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为学生设置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可以把好奇心转化成为求知的动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力,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当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问题导入方法的核心在于问题设计,而问题设计质量也与导入质量息息相关。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层次的挖掘与探究,同时可根据学生学习实际设置疑问,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思考探究和归纳总结之中,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区域发展差异》时,教师在深度分析教材和研究学生学习实际的前提条件下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三个经济带的特征分别是什么?他们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差别?其发展方向又是怎样的?学生想要解答问题,就需要主动探索新知,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地理 教学有效

云南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已进行近三年。笔者执着贯彻新课程理念,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使笔者对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新。笔者以鲁教版教材为例,试从几个方面谈谈有效进行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点体会。

1 师生树立好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点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师生两方面树立好高中学习方式理念是有效进行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重要的一步。

1.1 教师教的方法的改变。高中地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有效进行。因此,教师教的方法的改变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有效进行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关键因素。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依赖教师教的方法的转变。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教的方法的改变就是教师教的方法即为学生学的方法。

1.2 学生学的方式的改变。地理课程,在初中是作为副科课程,学生学习的方式几乎都是简单的记忆方式。日积月累初中地理学习,形成了学生简单的地理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的综合因素无法适应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尤为重要。笔者实践认为在高一新学期开始就的让学生体验感悟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学生感悟新的学习方式,对有效进行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非常必要。

2 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理清、熟悉鲁教版新教材

鲁教版新教材编写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真考虑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把每一节都编写得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突出了地理的特点。每节的开头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一个问题的结束或者是一节的结束,都安排一个活动,通过活动提出几个相关或者需要掌握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总结性的思考,进一步落实所学内容。每个单元的精心选编"单元活动","单元活动"除知识性比较强外,还有意识的指向高考。因次,理清,熟悉鲁教版新教材的编写是有效进行地理教学的首要。

2.1 理清、熟悉新教材的总体结构。新教材以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为目的,按照"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环境与发展"这一清晰、突出的主线来组织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新教材分必修和选修模块来组织内容。

2.2 理清、熟悉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必修一(自然地理)抓住了三个问题,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二(人文地理)主要抓了两个问题,即人类各种活动的地理条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必修三(区域地理)则用大量的区域案例,论述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突出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2.3 理清、熟悉新教材每一章节的编写理念。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教师要深入领会这一理念,对新教材的每一章节进行分析体会,为"用教材"打下基础。

2.4 理清、熟悉各层次地理知识能力在教材中是如何落实的。

2.5 熟悉新课改高中四个版本新教材的内容编排的优劣,在对比、分析中掌握鲁教版教材内容编排上的优劣。

3 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处理新教材

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是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重要理念之一,学会使用和处理新教材是有效进行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师要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和事例,学会根据课程目标和要求、根据教学需要对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进行删减、补充、延伸、重组、整合,重组教学内容,合理利用、开发、整合课程资源。特别是新教材中新出现的学习内容要的使用、处理对有效进行新课程地理教学尤为重要。

3.1 有效进行新教材中活动的教学

3.1.1 根据活动类型开展教学。必修二活动按特点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巩固类:如教材13页"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类活动较多,往往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与巩固。二是巩固实践类:如教材46页"从你学校所在的城市市区图中,找出城市的主要功能区,看看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你的修改建议"。这类活动既对课文内容起到巩固的作用,又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才能,常常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三是拓展类:如教材98页"请归纳航空港选址的主要区位原则"。这类活动是对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应予引起足够的重视。四是调查类:如教材12页"调查学校所在地近两年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基本情况…"这类活动的实践性较强,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大有裨益。五是讨论类:如教材79页"你认为做一名文明的旅游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这类活动的内容相当开放、民主,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1.2 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处理新教材中活动教学内容。一是对"活动"内容直接利用。二是对"活动"内容进行改编。三是对"活动"内容进行补充。四是对"活动"内容进行创新。五是对"活动"内容进行舍弃。

3.1.3 有策略的进行活动教学。一是将"活动"内容作为问题的导入.二是将"活动"内容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三是将"活动"内容作为课堂小结。四是将"活动"内容的时间安排到课外。五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活动教学。

3.1.4 采用积极评价方式,保护活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有效进行新教材中案例内容的教学

3.2.1 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步骤。首先要学会用多种多样方式展示案例,其次要创设合理情景带领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3.2.2 结合生活进行案例教学。一是选取新闻时事材料中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比如云南持续三年的干旱、首都钢铁厂的搬迁、渤海南堡油田的发现、海地地震等素材,都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二是使用适当的乡土案例进行教学。比如东川泥石流、立体性气候,四方地工业园,铜冶炼厂的选址,都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3.2.3 注意案例的整合教学。比如在讲"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时,以青藏铁路作为案例。国家进藏铁路有四个方案,即青藏铁路、川藏铁路、滇藏铁路和甘藏铁路,可以展示四条铁路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所经地区的条件,让学生思考:目前已经有了公路和航空进入,为什么还要修建铁路?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为什么青藏铁路一期修完以后,停了很多年才开始二期工程?整合东川区"十二五"五路一桥修建的案例让学生思考修建的理由,修建的时间、次序。

3.2.4 学会收集、整合、编写案例。学会按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教学的目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各种案例的收集,学会结合学生实际、学生特点进行各种案例的收集。学会整合各种优秀案例。在收集、整合各种案例的同时,学会整合其他学科内容进行案例的自编自写。特别是政治和历史学科,很多内容都可以拿来编写案例。一些有趣的案例,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笔者收集的案例: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北,孙权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周瑜想起自己疏忽的一件事,一下子急出病来。直到诸葛亮答应并借东风相助,周瑜才取得了火烧赤壁的胜利。请问:① 这是什么季节,这个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欠东风"的现象?② 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借来东风?③ 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当地属什么气候类型?④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⑤ 为什么东亚能成为世界最为典型季风气候区?⑥ 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4 构建有效的高中地理课堂

4.1 用多种形式,抓住学生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说像成语、诗句、故事,歌曲、漫画、录像,只要能抓住学生的兴趣,都可以不拘一格的拿来用。

4.2 找到教学切入点,巧妙设疑,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为教学创设最佳情境,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内在需要,巧妙设疑,设计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感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4.3 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安排学生学习活动

"以学定教"是新课程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教师要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期望,利用"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让教学设计最大程度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学习活动的安排尤为重要。

4.3.1 要精心确定简单、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在关注地理的学科特性,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情的同时做到简单、具体、适宜。那么,如何确定简单、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呢?首先要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宏观教学目标的有深刻把握。宏观教学目标把握了,才能分析制定出具体的单元或章节教学目标,具体的单元或章节教学目标确定后,要根据教学内容分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简单的说,教学目标具体到课堂教学就是用什么内容、以什么方法达成宏观目标和单元或章节目标。

4.3.2 合理安排以学为核心的学生学习活动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多样化的学习。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应坚持以学为核心来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4 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重要理念。实践表明,让教与学跳出课堂,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然后再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能让学生体味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比如采用测定东川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调整东川太阳能热水器仰角,计算东川楼房为充分采光的楼间距离等学习活动来进行地球运动的教学,效果就很好。

4.5 以学定教,重在激励。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多从学生学的方面思考,持一种平等的态度接纳学生的观点,和学生一起学习和发现,多角度赏识学生,不轻易给与评判,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不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多用激励,使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敢想、会想,敢说、会说,在愉悦中体验成功,发展自我。

5 积极进行教学有效性反思

进行有效教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教师的理性反思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只有教师学会用科学的眼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的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次课前课后都问自己几个问题,课堂教学就会越来越有效。比如说学生会什么,要学什么?教师要教什么,教会了什么?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是否简明扼要?选择的切入口是否能激发学生思考?教学行为是否是有效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关键内容是否准确明晰?课堂收束和拓展是否符合实情?

总之,新教改的路是艰辛的,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高中地理课教师面对新课程,要敢于改革、勇于实践、勤于学习、善于创新,才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5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乡土地理;地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231-02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可见生活化的地理教学至关重要。

一、基于生活化地理教学含义

基于生活化地理教学则是指在地理课堂上,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生活背景提取其生活经历,结合实际阐述地理知识,将地理问题生活化,体现“地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地理的视野去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生活化地理教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学理论基础: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地理教学理论基础:《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记录和文献考察为辅。问卷在结构上分为四部分共计16道题。

三、调查过程与结果

锦州市共有5所公立高中,有83位地理教师,总体样本的选择考虑各高中的差异,采用整群抽样法,从各个高中的中抽取15名地理教师,共75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2016年1月至5月期间,通过纸质问卷与网络问卷的形式,共发放了75份针对老师的调查问卷份,回收75份,回收率100%为,经筛选,剔除无效问卷1份,有效份回收率为98.6%。对问卷结果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主要应用频次分析与百分制来进行分析处理。调查对象基本包括了各个学校的地理教师,具有代表性,调查是真实、有效、可靠的,基本上能够反映锦州高中生活化地理教学总体现状。调查情况如下

1.教师素质情况。教师素质主要从学历、专业、职称、任教年龄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在学历上,有56.76%的老师为本科,32.43%的老师为硕士;在专业领域上,有63.51%的老师为地理相关专业,而36.49%的老师专业与地理无关;在职称方面,初级教师占13.51。中级教师占67.57%,高级教师占16.22%,其他职称的教师占2.7%;在任教年龄方面,14.86%任教年龄为2年以下,21.62%任教年龄在3―5年,44.59%任教年龄在6―10年,18.92%任教年龄10年以上。通过调查问卷反映出:锦州地区的高中地理教师学历、专业领域、职称、教龄等专业素质普遍不高。

2.教师行为情况。针对教师行为情况主要从生活化地理教学态度、生活化地理教学准备、生活化地理教学过程三大方面准备。在生活化地理教学态度方面,对地理的新课改了解但不熟悉占74.32%,听过不太了解占5.41%。认为教学中地理生活化不是很重要占47.3%,认为比较重要的占40.54%,非常重要占12.16%。教师们对生活中遇到地理问题的态度非常关心的占44.59%,一般的占52.7%,不关心的占2.7%。在总结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的态度方面,经常总结占16.22%,一般占35.14%,偶尔占36.49%,极少或从未占12.16%;在生活化地理教学准备方面,教学中使用的素材常来源于教材的占74.32%,来源教学参考书的占20.27%,来源日常生活仅仅占5.41%。地理课堂中经常更新例子的情况,经常联系且经常更新的占8.11%,经常联系但不更新的占21.62%,偶尔联系且会更新的占63.51%,偶尔联系不更新的占6.76%;在生活化地理教学方面,教师导入新课的方式,44.59%复旧课导入,33.78%以教材情景导入,21.62%列举生活实例导入,有59.46%的引入新课时进行生活化教学,14.86%讲授新课时,6.76%例题讲解,14.86%课外作业。教师们对课外实习活动的态度,10.81%认为很有必要,14.86%认为有必要,74.32%认为没必要。通过调查问卷反应如下问题:(1)锦州高中地理教师对生活化地理教学不重视;(2)教学案例来源狭隘;(3)教学内容守旧,与生活有所脱节;(4)生活化教学形式单一,不能贯穿始终;(5)少有实践活动,教师不够重视。

3.教学环境情况。老师们对学校能否提供网络机房和与地理相关的图书资料的态度,40.54%的能,但数量较少,59.46%不能。通过调查问卷反应出:学校方面应完善地理教学环境,开发更多的地理课程资源。

4.教学建议情况。教师们认为阻碍地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最终因素围绕在地理课时少、现行高考体制、教师的教学观、领导的办学观、自身素质和能力不足、教学设施六个方面。对于教学生活化教师们认为急需要提高的是相关理论知识、教学设备、课堂教学能力,应需提高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教育评价制度。通过调查问卷反应出如下问题:(1)地理课时安排紧张;(2)教学评价机制亟需改进;(3)相关培训讲座应该有所增加

四、相应的对策

1.加强教师生活化教学意识,开展相关培训。从结果来看,大部分的高中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生活化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虽有意识去增强课堂的实践性、特色性,但是由于所能参考有实践意义的理论稀少、没有接受的相关培训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因此,教育主管部T还需要大开展相关培训的力度,保证培训能够提高教师相关理论知识。另外,学校也应多鼓励地理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供本校教师与校外专家学者之间交流的机会,聘请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有关生活化教学的讲座或报告。

2.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针对课堂案例陈旧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搜集共享资源,如此不仅可以节省教师备课的时间,而且极大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整理教学资源供本学科教师共享的过程中,也是老师对知识进行内化重组的过程,从而体现出了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就目前而言,学校方面可以尝试建立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社会方面也应建立地理教育教学资源库,便于资源利用者获取和集成地理信息。

3.合理使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发地理课程资源。乡土是知识之本、创造之源。家乡的地形、土壤、河流、气候、风俗民情、历史沿革都可以纳入地理学习的大课堂。乡土地理更贴近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地理概念,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4.固定生活化教学模式。通过逐步地探索完善达成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实践活动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最终形成完整且系统的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教师根据此作为依据进行教学活动,检验教学成果。

五、结语

1.高中地理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升,部分教师缺乏对生活化地理教学的重视,对相关理论不熟悉,模糊了解《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势必会造成对教学目标的模糊认识或曲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知识的理论性忽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地理教师的课程资源观落后;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单调,没有充分地开发利用;学校官方支持力度不够,大多数的教师安排课时少,工作压力大。因此有关部门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宽松地理课时,并且在生活化教学方面有针对性的培训政策。

参考文献:

[1]安桂清.论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J].当代教育科学,2013,(22):40-42.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6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 创新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地理 “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其核心目标。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此,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是如何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

一、注重优化教材内容

新教材内容中阅读材料所占的比重几乎达到30%以上,对其深入分析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1.对教材内容拓展和提高的阅读内容。对这一形式的阅读可进行大胆的课堂删减或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中有关土壤内容设计了四段阅读内容:成土母质的颗粒与化学成分、常见的沉积物、生物与土壤有机质、地形与土壤 ,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保留了“生物与土壤有机质”的阅读内容,对其他三部分阅读内容采取了课堂删减,只要求学生根据 自己的兴趣在课余时间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2.为丰富教学内容所出示的案例阅读。对教材所述原理起诠释、实证、应用的作用,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素材。教师应充分用好这些案例,突出其典型性和说明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出结论 ,并对结论进行再论证,探究活动的进行让学生在“做”中“学”,不仅获得了地理知识 ,更懂得了方法。如地理第一章太阳活动内容中的阅读材料――磁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其作为本内容的导入材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这种太阳活动形式是一种对人类会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

二、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挑战自己、完美自己,迅速实现教师角色的新转变。

1.由重教师为中心的“教”向重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高在上的教师无法建立良好课堂氛围,高素质人才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者,离开合作探究将一事无成。教师应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总设计师,深人学生心灵、学习过程,与学生合作探究,建立朋友型、创新型的教学关系。

2.从统一规格教育向发展学生个性转变

新课标改变了过去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教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与教学评比,实行教学目标多梯度、多层次,实现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评估的多样性,对教材的处理可以从学生心智出发进行增删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实现以知识为中心的地理教学转向发展学生个性的课堂教学。一句话,以学生自我发展为本,决定教学需求 。

3.由精英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

过去地理教育用地理专家型的学习要求来要求所有学生,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地理学家 ,课程结构体系庞大,逻辑严密,推理性强 ,内容偏难,因而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谈“地”色变。新课标突出重视地理知识与现实相结合,重体验探究过程与方法,重爱国主义情感和地理素养的培养。这使得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重在教会一切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事。

4.由传统教书匠向地理教育的实践者、研究者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此,地理教师除了踏踏实实地从事地理教学实践外,必须对地理课程设置,地理教辅资料的编写,校本教材的开发,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等诸多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由一个教书匠、传声筒发展为一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型 教育专家。

三、大胆创新,探索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教育理念,大胆创新,探索新教法,切实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认真学习新课标,建构新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德国近代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如果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在课改的大潮中,我们每位地理教师都需要有全新的理性思考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深入学习地理新课标,在与课标的愉悦对话中去领悟教学智慧,把握新课标的精神,获得行动研究的启示,大胆走向新课程 ,切实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价值观形成等的倾向,处理好地理“双基”的定位,让每一个学生爱学、好学、乐学地理。

2.切实实践新课标,弘扬个性,活跃地理课堂教学

首先,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真正做到“胸有成竹上台”,“高高兴兴进课堂 ,满意地走出课堂”;其次,避免“唱独角戏”、“满堂灌”,重视与学生合作学习,形成民主平等、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再次,常教常新,大胆创新 ,借鉴其他学科教学方法,力求准确、 新颖、可行 。

3.搞活第二课堂

(I)参观、考察、调查。如结合本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新化梅山龙宫,大熊山植被垂直变化,紫鹊界梯田等。(2)办地理手抄报 、摄影展。各班建地理手抄报兴趣小组 ,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编辑、发表;办地理摄影展,交流心得体会。(3)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写《从地理区位论分析娄底春园步行街的建设启示》,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4)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制作课外知识卡片,撰写地理小论文,如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地球小博士”科普论文竞赛。(5)举办地理知识竞赛。

4.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加强集体备课,重视听课评课,教师间互相交流课堂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积极开展教研课题研究。如《多媒体教学与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这一课题,可人人参与。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写读书笔记,写教学经验,写自己对某一地理问题的看法,写教研专题总结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士军.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高中地理[J].现代教学.2008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