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范文1

一、语文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 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二、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 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 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 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 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三、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 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 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 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要打破了课堂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 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 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 …”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 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 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 “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四、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范文2

一、诵读吟咏,以读促悟

感悟以读为前提,诵读吟咏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最基本的方式。因此,在初中语文感悟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诵读吟咏,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有激情有节奏有韵调的朗读,以读促悟,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悟情悟理。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春》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形象的基础上,反复吟诵,涵咏品味,在读中感受春的“新”、“美”、“健”等特点,在读中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在读中领会作品的情感意蕴,在读中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诵读感悟”后,笔者结合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诵读抒情”:(1)配乐诵读。播放配乐诵读范文,学生仔细倾听,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奏及重音,进而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对盼春的描写,节奏舒缓;“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这一段是对迎春图的描写,节奏轻快。两个“多”字,要一个比一个读得重,以传达出孩子们的无限喜悦之情。两个“有的”也需重读,强调春天带给人们的美好希望。(2)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将学生带入文章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受到启迪,获得感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诵读时语气的变化,神情的变化以及体态的变化。(3)自由诵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春天的欣喜之情。(4)指名诵读。指名学生对文章的精彩段落或重点段落进行朗读,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情景创设,激发感悟

情景创设是引发感悟的重要环节。只有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才会得以激发,心智得以激活,情操得以陶冶。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精心设计情景,营造情境交融氛围,以情激情,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情景体验和理解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受到启迪,获得感悟。

比如朱自清《背影》一文,作者从 “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命题立意,组织材料,通过真挚朴素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亲浦口送别的情境,抒发了父子之间浓浓的深情。在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情境:(1)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而展开,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2)文中四次写父亲的背影,四次写“我的”眼泪,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这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情感?(3)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 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作者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这样通过层层深入地问题设计,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产生自我思考与感悟。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领会文本内涵,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升华情感,激发爱心。

三、想象驰骋,深化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范文3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越来越突现人文性的一面,语文的世界是精彩纷呈、复杂多变的世界,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引人入胜。但是,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却常常遭受冷遇,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课可听可不听,少听几节无所谓。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我们的语文课缺乏魅力造成的。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在情景中沉思,在情景中领悟真谛,从而使学生乐学。

二、教法灵活多样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实践也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灵活地采用各种适合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勉为”转向“想为”。教法单一,千课一法往往是造成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教材制宜、因学生制宜、因需要制宜,各种教法灵活运用,交替使用,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达到“想学”的效果。否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灵活的处理,让学生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化静为动,从而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如学习现代诗,教师可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同时运用诵读法、范读范背法、启发比较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

三、授之以渔,使学生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也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过程,概括学法;举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点拨学法等。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感悟、想象、质疑问难,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学法的传授应因课文、因学生而异,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和学生特点,制定具体可行的学法指导计划,把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简单明了、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

四、激励评价,创设成功的机会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解决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而在现如今的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如下的问题:(1)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系统,杂乱无章,(2)初中学生自身对写作训练的积极性不高,(3)学生的作文存在严重的抄袭情况。在整个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水平是极为关键的因素,尤其是针对初中阶段而言。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不断革新作文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所处困境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作文作为衡量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作文教学与学生发展阶段特点不相符

由于作文教学自身特点和初中学生发展特点之间不符合,这种不符合,已经不再是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更多的是学生当前发展与时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生活感悟正在不断地变化,而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并没有任何改变,这便导致了学生自身特点和作文教学特点之间的差异,也直接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2.语文教学氛围不浓厚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语文学科本身是较为枯燥乏味的,不浓厚的语文教学氛围不利于提高初中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然而,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理念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便缺乏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严重地打击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过分地承袭传统教学模式,失去了创新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无法热爱语文学习,更无法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对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不利影响。

二、解决作文教学困境的有效措施

1.创新作文教学模式

任何事物都需要创新来注入活力,初中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因此,为了更好地创新初中作文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此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更好地解决作文教学问题。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教授的知识点上,而是应当更多地让学生学会词句的表达。然而,作文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不同的题材,学会从不同的作文内容中寻找切入点。

例如,教师在布置作文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给出相应的提示,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况中写作,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学会表达,能够无忧无虑地写作,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2.强化课外阅读

写作是需要素材的,为了更好地积累素材,教师需要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正所谓作文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样的,阅读也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感悟,这样的感悟是能够运用在写作当中的。此外,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置一个读书角,供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或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一人捐出一本书供学生借阅。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而且能够更好地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例如,教师在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然后在第二天让学生探讨分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而且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全面提升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质量。

3.培养初中学生的智性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对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制一套能够培养学生智性的教学方案。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下同每一位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深处,抓住学生的内心活动,明白学生作文困难的原因所在,然后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智性,而且能够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作文教学困境,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段家慧.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解决措施[J].亚太教育,2016(12):62.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范文5

关键词:生态意识;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教学

G633.3

初中语文教学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表现为学生的语文成绩明显提高方面。但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中包含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发展,包含了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建设,这些教育价值如何体现出来,值得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将生态意识渗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1.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意识成为优秀公民必须拥有的一种个人品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即是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和谐发展、承认自然之美,保护自然环境等行为和意识。

2.生态意识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

初中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学生的个人素养培养,是对未来社会公民素质进行准备性教育的过程。生态意识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有必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来;另外,生态意识中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理解、审美以及环保等积极认知方式,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要求,生态意识的渗透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

二、生态意识渗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法

1.通过体验式阅读促进阅读情绪生态化

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自然之美,体验人在自然的震撼下产生的审美感受,体会自然赋予人的多种情感价值,是生态意识教育的一种方式,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引起自然场景和学习情绪共鸣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帮助教师创设环境,实现体验式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与生态意识相拟合。在对《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青海湖的图片或者电影片段,学生通过直接的观看,感受到了青海湖的美丽景色,以及生态自然环境能给人带来的愉悦感情。再截取几个其他地方湖泊资源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再对课文进行教学,这样,就会较好地加深学生的感受。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青海湖的生态和谐,同时产生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相关环境进行描写,对自然环境进行探讨,使教学所得的感受更加深刻。

2.通过讲座交流实现学习方法生态化

语文教学中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常,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学习,更容易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情绪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生态意识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认知模式,教师可以在学习方法方面进行改进,实现生态意识的深入教学。如在学习《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世界中丰富多样的动物品种,开展了一次“我所认识的海洋生物”的知识讲座。教师在讲座开始之前就学生关于动物的课外作业。如,让学生收集一些海洋生物的图片,让后向大家介绍这些生物。让学生收集关于濒危海洋生物灭绝的原因,进行交流。教师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次讲座活动中,从自身对动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交流感悟,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实践活动的方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获得感悟,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

3.通过教学实践实现教学结果生态化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环境保护主体明确的篇章,在进行这篇文章的学习之后,学生必然会对自然保护这一意识产生明确的、积极的认知,这是生态意识的萌芽。语文教师应在这个时候趁热大打铁,将语文课内教学的结果进行巩固,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使学生的生态意识更加牢固,更能体会到语文学习对自身的环保意识的教育作用。例如,教师可将“自然环境保护”作为主题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如班级内部的演讲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表达自身观点。如此一来,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可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对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教学效果显著。

三、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建议

1.丰富教学资源

生态意识是在强调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大环境中才能够形成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涉及到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生态意识渗透教育要想全面开展起来,必须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大环境,因此,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开展生态意识教育的基础。初中语文教师、家长和学校方面都应该注意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各个角度进行生态环境的营造和生态教育资料的提供,只有这样,生态意识才能够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2._展课外教学

语文教学教会学生从文字的层面领略自然之美,而这种学习结果需要回归到自然之中才能够得到强化,生态意识教育也是如此。初中语文应该将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从课堂转移到课外的开放环境中,如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地,通过课外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明确生态意识教育的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意识渗入教育使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个人素质发展方面,能够进一步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使用各种方法突出教学材料中的生态性,另外,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必要的课外教学也是突出生态意识教育之必须。

参考文献:

[1]徐红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J].知识窗(教师版),2016(08):131-132.

[2]张洁.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的策略[J].好家长,2016(10):119-120.

初中语文教学感悟范文6

一、初中阅读教学现状解析

从教师方面来看,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体还是教师,这不符合新课标改革的理念,而且阅读教育还处在恶性循环当中,应试教育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而且教学理念和方法也较落后,不符合时展的要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作用。从初中生学习方面来说,在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很多学生将主要的学习目标都放在提高学习成绩上,对于语文阅读的学习也更多的是解题技巧的学习,对于领悟阅读本身、增强自身文学素养和了解我国古典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强。

二、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思考

1.提高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新课标背景下要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语文教育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语文阅读作品多姿多彩,不仅有古代文学,还有现代文学,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差别极大,但其都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感悟的升华。如果我们拘泥于课本,对生活中的现象不甚了解,那么就很难与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与学生都要转变理念,提高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增强语文阅读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时,学生要多了解我国面对国际在各种赛事的表现、外交政策及国家发展历程,才能更好地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内涵。

2.增强初中生的文学素质教育

增强初中生的文学素质教育也是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文言文阅读和古诗词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中占有较大比例,如果初中生的文学素养不够,那么面对文言文阅读就像看天书一般,难以理解其中所描写的事物和蕴含的情感,因此在初中生的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逐渐积累文学知识,还要加入古典文化教学,全面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质,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时,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还要全面教育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制度,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范进一生学习却在中举时高兴猝死的心路历程。

3.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速率

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速率也是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方法。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繁杂,课时紧张,如果学生的阅读速度过慢,则没有时间更进一步全面拓展,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速率,为阅读思考和考试节约充足的时间。学生可以通过略读、扫读、问读、详细读的方式来提高阅读速率,通过收尾略读把握文章结构、扫读丰富文章骨架、问读找准文章脉络、详细读体会文章思想的方法来对文章进行全面认识和理解。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就可以通过上述方法来不断剖析文章,快速理解文章的内涵。

4.增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