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1

当前,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过度追求对口高考,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的对口高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村职业高中的办学吸引力,但也严重制约了其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一些学校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的升学需求,课程设置紧扣对口高考,教学模式日趋“普高化”。这种“普高化”的教学模式脱离了农村职业高中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的现实,缺乏就业导向的职教特色,背离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另一种是过度追求就业导向,进而导致语文学科边缘化。一些农村职业高中为了迎合学生的专业选择,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师配备、师资培训方面越来越强调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逐渐形成了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倾向。一些学校领导把职业教育误解为纯粹的技术教育,强调语文课完全为专业课服务,课时安排明显不足,甚至把语文课列为选修课或不开设语文课,学生只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感兴趣,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成果被淡化。要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就要首先从思想认识着手,正确把握语文学科在农村职业高中教学中的定位。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是具有就业导向的教学,是语文教学“共性”和职业教育“个性”的有机统一。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还必须满足农村社会的现实需求,即做到升学、就业两不误。这是当前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合理定位,这种定位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和农村的社会现实情况决定的。这就要求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在传授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把语文教学和学生专业培养结合起来,做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语文教学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和人格修养。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1.教育理念滞后

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大多由普通高中转教职业高中,教学方式、方法基本沿用普通高中的,而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职高学生。因此,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尽快转变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上来,尽快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积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进而及时调整和不断改善语文教学。

2.教学模式单一

多数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师仍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满堂灌”授课方式,甚至还有教师仍旧在使用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幅挂图的传统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缺少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只能是一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教学效果自然低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找回学习的乐趣,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不足

农村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参加脱产学习、外出培训的机会较少,一些教师缺乏危机意识,主动探究意识不强,不能及时接触、学习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陈旧,因此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较为缓慢。

三、学情分析不够,缺乏因材施教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在学情分析、因材施教方面比较欠缺,教师只注重语文教学本身,不注重与专业的整合。一些农村职业高中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仅仅停留在表面,很多教师死板地执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专业特点知之甚少,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去调查研究。面对农村职业高中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的现状,教师要深入分析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语文能力、兴趣爱好,适度降低大纲要求,给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采取适合职业高中学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在乐中学习,并学有所得。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情分析、因材施教是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选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活动和策略必将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任何讲解、练习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评价方式存在偏差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2

语文课程是学校的一门基础文化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形成。语文作为中学基础课程之一,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它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随着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程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例如,现有的语文课程教学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单一;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等等。这些问题和现象直接关系到未来语文课程教学的走向,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此,该文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具体策略,以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首先,时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21世纪是世界各国各个领域竞争激烈的时代,也是我国进入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样的时代趋势和社会背景下,从根本上无疑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这对学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作为学校教育来说,只有不断地提高和促进学生的素质,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够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所谓高素质人才,指的是学生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语文中的人文素养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等发展,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些内容都与语文素养有关。只有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才能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其次,当今育人模式给语文教育提出了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进行接近社会生产的教育,试图不断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这就使得学校的育人模式发生了转变,给语文教育这样的基础课程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冲击。这主要表现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这导致语文课如何定位,无疑成为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再次,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压力。面对以上现象和变化,这对语文工作者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方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面对这些困难与挑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的出路进行积极地思考和探索。语文教师要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特长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既是一种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使语文课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2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

第一,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当今教育倡导的主流思想之一,以人为本是其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它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强调开发人的潜能。教师要珍视、鼓励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学习。第二,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要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就必须按照学生的身心进行因材施教。比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再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由较低级的需要逐步到较高级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其高层次的学习动机。第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根据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要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3 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语文教师教学观念滞后。目前,部分地区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较差,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教学观念滞后,主要表现一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将语文课教学的重点放在课文的常识、课文段落划分、词句语法等方面,考试则带领学生死记硬背,力图取得好成绩。语文教学仍然沿用老的套路,忽视语文能力培养。同时,部分教师忽视了团结合作、创新精神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等,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与兴趣。第二,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不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模糊。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模糊的现象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对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够透彻,二是课常教学目标不够科学明确。目标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其次,对学生的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学情分析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在这一方面,目前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了解不够,从而无法科学地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第三,语文教学方法僵化呆板。方法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硬件设施建设滞后,二是语文教师进修、培训不够,三是语文课的教研氛围不够浓厚,对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也采取完全吸收和实施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无法更科学、合理、高效地组织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也就在所难免。第四,师生关系不够和谐和融洽。当前,学校师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比较混乱,这种紊乱表现在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这些导致学校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妨碍了教学师生的互相沟通,使得教学收到影响。第五,评价方法单一。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评价,这使失去了评价应有的激励与促进的作用。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经典古诗 诵读教学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转变。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这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模式的研究》省级教科研立项课题,则是在审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现状的基础上,对诵读经典的内涵、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必要性、可行性,诵读经典古诗文的价值及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实施等问题作的初步探究.,现将其中的一些所得与各位读者交流探讨。

诵读时根据古文特性、学生年龄特点,先背诵经典原文,教师就古文中的典故、事例作介绍。我们的基本要求是:不求甚解直面经典;激发兴趣以读为主;方法灵活快乐为旨;学而时习,温故知新。最后,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我们研究采用课堂诵读教学五步法:读诗文、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1读诗文

现阶段,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古诗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始终要以学生的“读诗”为本。

(1)要求学生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遗字,不添字。然后变换各种不同朗读方式,如:齐读、独读、轮读、对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体会到读古诗的乐趣。(2)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坚持课堂朗读与课余阅读相结合的原则,借助一切有利条件扩大学生的古诗朗读视野。(3)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思想感情对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反复地进行大声朗读,这便是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大量诵读,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诗词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更好地理解出诗词表达的思想内涵。同时,在诵读中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丰富联想,将诗歌艺术的魅力内化。

当然,在读古诗的过程中,一定还要要注意紧抓最基础的字音和断读及语气,从而拓展至所有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当中。

2知诗人

关于作者的了解,其实在小学古诗的学习当中,尤为众多的当属唐代的几位有名诗人了,他们不外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了,二人又合Q为唐代诗人中的“大李杜”,以及后来的李商隐和杜牧,二人合称为“小李杜”。除此之外,还有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孟浩然,他与王维并称为唐代诗人当中的“王孟”。对于以上几位“知名诗人”,在小学各年级的古诗教学当中都可以对学生做出一致的讲解,以便使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对古诗的作者产生大致的了解,为以后的更多古诗学习打下良好铺垫。同时,我们也可以由一位作者,联系到他在小学阶段出现的大部分诗歌,以便在教学中达到共性的学习。

3解诗题

所谓“解诗题”,就是理解诗歌题目中蕴含的表面意思和深一层意义,为进一步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打下基础。这一方面可以从作者写这首古诗的具体时代背景做起。如在进行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帮助学生“解诗题”的:春天里,一片大好美景,作者到外面去游玩,但却遇到了不如人意的地方,题中的“值”是“逢、遇到”的意思。诗题的意思是:作者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欣赏。那么后来会怎样呢?我们读了古诗就知道了。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诗意的学习当中去了。

4明诗意

要读懂一首古诗,就要求我们对这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话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初读诗歌时,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自由朗读古诗词,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直至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读出诗词合仄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在诵读中感悟诗词情境。这时的诵读要求高于初读课文时的朗读。老师师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读得如痴如醉。在读中去理解诗词的含义,在读中去品味诗词的意境,在读中去体验诗词的美,感受诗词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进而由然的生发出对整首诗歌诗意的理解。

5悟诗情

在古诗文教学当中思想感情分析对于理解诗歌尤为重要。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呢?

(1)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因此,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一定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2)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孟浩然的《春晓》诗,诗眼就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隐居山野,不了世事的感情。

(3)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都是富有情致理趣的句子,不但可用来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还可以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4

有效的课前预习既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如何进行有效地课堂预设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和思考来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预设要重视学情分析

所谓学情分析就是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分析,包括他们已有怎样的知识基础、怎样的语文能力水平和怎样的语文学习态度等。真实客观的学情分析能让我们有效地进行课堂预设,预设课堂教学过程,预设课堂活动,预设随堂问题,预设课堂情景,并及时修正原有的教学方案和策略,正如全国新教育专家许新海博士说:“学情分析,通俗讲就是分析学生学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他们还有哪些不懂,还有哪些读不好、感受不到;他们想学什么,能学什么,会学成什么样。惟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才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比如,施教八年级(上)《松鼠金龟子》之前,我通过学生作业和师生交流,认真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了解到学生能初步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文体知识、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方法和技巧,能够初步分析说明文的结构,但是对于说明的方法和作用以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理解得并不深刻。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为本课制订了如下目标:①感知课文内容,了解金龟子的习性。②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严密、准确的特点。③掌握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情分析还包括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语文学习的能力高低。我们只有在尽可能全面的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课堂的预设,才能实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落实“尊重个性,尊重课堂”,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二.预设要紧扣文本价值目标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认为:课堂预设需要智慧,但必须要紧扣文本价值目标确定最佳的突破口,这样才能牵发动身,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才能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钱老师所谓的文本价值目标就是隐含在文本中重要的学习价值,就是语言学习的价值,以及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新课标强调语文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功能,文本的核心价值也有两个方面――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指“三维目标”,形式是指文字、文体、语法修辞、句式、结构、标点符号、语气语调等。课堂预设时要紧扣文本的价值目标,预设问题指向明确,文本重点突出。惟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避免耗时费力、花哨空洞的弊端;才能真正体现对文本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正如许新海博士说:课堂预设是必须要受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制约的,是必须要为高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来服务的,绝不可能是远离课堂教学目标,想怎么预设就怎么预设的。

三.预设要善于预测课堂意外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应该属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这样的课堂是活的、开放的。这样的课堂中,常常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突发事件,就是所谓的课堂“意外”,它是学生在体验中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具有即时、不确定的特点。

那么,我们如何面对和处理这样的课堂意外?其一,是靠教师自身的智慧机智地应对;其二,就是靠教师课前根据预设预先考虑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预先制定相应的应变方式。比如,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在目前的知识能力和水平下可能会作出怎样的回答,可能会出现怎样的课堂氛围。如能这样,或许能避免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冷场和尴尬,也或许能更好地调控课堂,更好地培养和激发课堂生成,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师课堂的气场。布鲁姆说:“没有预测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艺术了。”因此,为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时可以预测和预设意外。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5

一、掌握学生的兴趣、需求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教学《河中石兽》时,我根据教学中学生对庙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提出的疑问,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设置的,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 “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了老河兵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学生的能力、水平

我发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不仅城乡有很明显的差异,每届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总体上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可操作,易成功”的滋味。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教学中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的运用,七年级上册《春》中讲,《济南的冬天》中也讲,以后几册的散文中依旧讲;细节描写的运用,七年级《秋天的怀念》中讲,八年级《背影》《蜡烛》等课文中讲,九年级《范进中举》等课文中又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七年级讲,九年级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学生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教学《绿色蝈蝈》这课时,我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将课文与一般说明文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对课文描写、记叙文字多于说明文字的特殊结构和表现方法有所感悟,并设计了将文章按一般说明文的写法(说明为主,穿插少量描写记叙文字)进行改写的练习,引导学生将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然后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中的描写记叙文字,分析、体会作者这样写文章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很快把握了蝈蝈的特点,理解了文章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的作用,进而能够准确地阐释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既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又避免了重复讲解比喻、议论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等学生已有的知识,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时效。

三、根据学生的认知倾向合理分组

认知倾向,是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不同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往往以外部参照作为依据,喜欢在有人际交流的集体学习环境中学习。他们往往对社会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储存效果较好。他们较依赖学习材料的预先组织,学习中需要较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场独立型的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时,常常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参照,喜欢独立思考,个人学习。他们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很好地分析,重新组织,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他们往往对理工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得较好。沉思型的学生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往往会深思熟虑后才作出判断,且较为准确。而冲动型的学生则往往会迅速地对问题作出反应,且常常出现错误。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语文;以人为本

我国近些年来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大力提倡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本质上是要求打破传统教学的枷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但是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往往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较不成熟,不需要以小学生为本,教师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学生下达“指令”即可,这种教育思想是完全错误的,也难以真正的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乃至是大学生,教师都应该从学生本位出发,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学生的本质特征

1.学生的经验是以系统学习为主。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具有极强的特征性,根据教学活动的任务多少,教学使得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另外,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想要通过直接经验来实现是机会不可能的,因此就需要通过教师这个“媒介”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师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知识教育,学生再通过系统的学习间接经验,可以缩短知识获取的时间,使得发展的过程更为顺利和便捷。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处于主动地位,即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首先,学生具有独立性。任何一个个体都具有自身的独立特点,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承认学生的独立性,其实就是承认了学生发展过程的多样性和多途性、以及发展结果的多样性等,这也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先决条件。其次,学生具有自我意识性。小学教师往往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不成熟,其思想也不构成意识形态,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根据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的教育理论观点认为: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思想意识往往正在不断发展,作为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所产生的变化。笔者认为即使是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对自己的状态、地位、作用和情感等有一定的自我认知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忽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阐述到部分的小学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往往认为小学生不具备“自我意识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采取“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只按照自己课前的教案进行授课,完全不顾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也会因为“时间有限”等问题,忽视对学生的提问,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发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教师都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很少有教师在教学结束后还能耐心的和学生进行交流,认真聆听学生的建议。

2.缺乏公平公正的教学。

在一项教育调查中,有一个有趣的教学案例:一个小学生开始较为听话乖巧,后来由于家庭原因学习成绩下滑的较为严重,于是他开始成为了所有教师眼中的“坏学生”,上课破坏课堂纪律、作业不按时完成…于是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调查最后得出:该学生并非天性顽劣,只是在学生成绩下滑以后,自我认识到授课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不再像从前那样,于是开始以“捣乱”的方式从新吸引授课教师的注意。这个教学案例值得所有教师进行反思。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教师往往更加关注优等生,忽视差等生,这中教育现象应该被杜绝。

三、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1.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更是法治国家,因此处处强调民主和平等,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也应该这样。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为学生的性别、民族和家庭就对学生“另眼看待”,更不能歧视的诋毁身心有缺陷的学生。

2.尊重学生。

任何一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小学生也不例外,教育公平教师要求教师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服务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一视同仁,不偏袒爱护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厌恶成绩较差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保护学生的隐私和秘密。

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符合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正确教育观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从各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积极的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娟.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D].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