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范文1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集聚;经济增长;文化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6-0174-07
十七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文化产业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产业。也初步显现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潜力。据统计,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479亿元,占同期GDP的2.85%。过去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在20%左右,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超同期GDP增速约6个百分点。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整体来说,中国文化产业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在产业规模、产业链构建、人才培养、文化科技含量、品牌打造、融资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文化产业群体。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文化产业,使中国文化产业从制造走向创造,从劳动型走向创新型,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达到十报告中提到的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显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将对2005年后国内学者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做一系统的梳理和归纳,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做一铺垫。
一、文化产业概况分析
当前国内学者关于文化产业概况分析包括对于文化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主要以存在问题分析和提出对策为主。具体而言,包括四个方面。
1 探讨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杨吉华(2007)认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地区差异继续拉大、产业区域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割严重等问题。需通过进一步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制定更加有效的区域布局政策,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地区协调发展。高书生(2011)认为目前文化产业各门类区域间的结构趋同、同质竞争现象十分突出,既存在于传统文化产业,也出现在新兴文化产业。还体现在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建设上,需通过并购重组等多种手段,推动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引导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合理化,也需鼓励各地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要突出特色、体现差异。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
2 分析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杨吉华(2007)将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概括为“缺、弱、变、散、乱、粗”,即部分政策的缺失,政策对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政策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重点不突出、政策针对性不强,政策不协调,政策可操作性不强,认为完善我国的文化产业玫策,需全面把握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我国的文化产业决策体制。实现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沙雪斌(2012)指出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政策制定者思想观念落后、产业政策相对滞后、政策的决策和执行过程比较粗放随意、政策缺乏稳定协调性等问题,认为需加强观念创新、产业结构政策创新和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3 研究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陈少峰(2012)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大都是“撮合型”的,缺少资源整合和产业链的形成,普遍存在产业集聚度低的问题。廖君等(2012)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盲目一哄而上、“空壳化”、“地产化”、同质化、投资大、回本慢、盈利难、高估历史资源等问题。管宁(2012)针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出现的创意缺失、定位不清、管理失范等问题,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和文化产业开发中出现的急躁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需及时调整方向和策略,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新的路径,确保文化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4 探讨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郑春荣(2010)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存在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差、出口难、产业链不完整、融资渠道少、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需发展文化产业中介机构,鼓励文化企业跨国并购;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的规模和管理水平,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建立规范的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机制,完善财政补贴方式;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实施奖惩结合的税收政策,吸引文化产业投资,保护民族文化;整合行业管理部门,提升行业协会的作用来解决上述问题。荆林波和李蕊(2011)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文化产业规划的实施效果与设定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体制改革滞后、公益性与经营性界定不清,统计指标不健全、统计口径不一、年份断层现象严重,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整。投融资渠道不畅、中小文化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开发模式急待转型、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等问题,提出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完整文化产业链,转变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完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统一的文化管理部门和培养强大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对策建议。陈少峰(2012)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着文化制造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偏大、传统文化产业经营模式滞后以及文化内容产业激励不足等三方面的结构性问题。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对接和互动,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尹世杰(2012)认为我国目前文化资源开发不够,社会环境、市场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人的价值观不端正,需要进一步开发文化资源,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强对市场的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欧阳友权(2012)认为优秀人才稀缺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分析得出我国文化人才存在总量偏少、精英不多、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等问题。需要拓新文化人才资源的配置路径,实施文化产业人才战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主渠道作用。此外,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单个省份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如王丽梅等(2006)、韩国春(2006)、黄浩和孙晓丽(2006)、刘启宇和刘红红(2007)、刘忠林(2012)等人的研究。
二、文化产业集聚研究
(一)中国文化产业集聚研究
国内诸多学者对文化产业的集聚做了相关研究。王缉慈(2006)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在大城市集聚的现象,如法国巴黎的米兰时装周、美国纽约的好莱坞电影、日本东京的动漫游戏产业。香港的娱乐业等,认为文化产业在大城市集聚并非偶然,存在其规律。潘瑾和李釜(2007)认为文化产业集聚可形成规模经济,达到知识信息共享并产生溢出效应。蒋三赓(2009)系统分析了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类型和特点。张振鹏和马力(2011)通过对伦敦、东京和迪斯尼公司产业集聚的案例解析,认为文化产业集聚具有优异的环境、功能带动作用和文化的根植性三方面的共性特征,并从竞争、资本积累和交易成本节约三个角度,归纳出文化产业集聚的内在机理。
此外,国内学者对于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有王洁(2007)基于2002-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以及创意产业部分子行业数据,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率CR4指标对我国文化产业以及创意产业部分子行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及创意产业所选子行业的集聚程度高于一般工业产业;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等省市的文化产业集聚程度高,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程度低;音像出版、广告业、文化娱乐业、电视剧拍摄、文化艺术经纪的集聚程度较高。雷宏振等人(2012)利用行业集中度和赫芬达尔指数指标,基于2005-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角度测算了中国文化产业集聚程度,发现东部沿海省市的文化产业集聚程度高;经营性文化产业集聚程度比较高,但近年来其集聚程度在持续下降。而公益性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较低,但其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
(二)区域文化产业集聚研究
吴艳和陈秋玲(2006)通过分析上海18个文化产业群,提出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互动互利促成文化产业集聚形成。刘丽和张焕波(2006)结合北京实际情况。提出北京走文化产业集聚之路的途径及具体实施方式。宋泓明(2007)以文化产业集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提出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建议。冒艳玲(2008)则研究了湖南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问题,她在指出湖南文化产业组织现状和集聚条件的基础上,给出了湖南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战略。史征(2011)认为长三角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从产业萌芽到起飞的阶段。但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呈“小、弱、散”,情况还相当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竞争合力的有效形成,因此,提出加强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罗能生等人(2011)则对湖南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度,发现长沙是湖南文化产业的主要集聚区,湖南文化产业集聚程度演变处于短期的下降趋势。梁君和陈显军(2012)计算了广西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发现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较高的文化产业主要有艺术科研机构业、群众文化服务业、图书馆业和其他文化及相关产业:较低的文化产业主要有艺术业、文物业、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和艺术教育业。
三、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一)文化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王乾厚(2008)通过应用生产函数构建了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实证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低。陆立新(2009)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及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采用1990-2006年数据。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作了实证分析,发现文化产业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2375个百分点,长期来看,我国文化产业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文化产业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蔡旺春(2010)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实证分析发现文化产业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候志德(2010)利用我国1994-2008年的数据,对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GDP将增长51.8437亿元;文化事业费用总支出每增加1亿元,GDP将增长313.5206亿元,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高。李增福和刘万琪(2011)则实证发现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较大的影响力。文化产业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尤为明显。文化产业中的相关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文化产业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二)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王林和顾江(2009)根据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1992-2006年的年度数据。对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产业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存量、资金流入规模等因素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增长效应。陈石清、李健健和龚芳(2010)运用1991-2008年湖南省的有关样本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分析论证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状况,发现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湖南地区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赵伟(2012)实证研究发现陕西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影响的产出弹性在3.75左右,即文化产业增加值提高1亿元,可以带动GDP增长3.75亿元,产出弹性和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并不大,对陕西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没有规模化的显现。庞洪伟、巩艳红和徐爱燕(2012)实证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GDP会增加0.91%,文化产业机构数量每增加1%,GDP会增加0.35%。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张永明和聂春霞(2012)对新疆文化产业从投资、消费、规模、对经济的贡献和推动力等方面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有七个行业的投资比重和职工人数比重较小,有四个行业的投资比重和职工人数比重在不断下降,城乡居民对文教娱乐的消费较少,消费比重不断下降,文化产业对经济和就业贡献较低,但对经济有较强的推动力。郑仕华(2012)基于2007年的浙江省投入产出表的资料数据,实证发现浙江省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3423,文化产业发展显著推动了浙江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拉动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之一。
四、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目前,国内对产业或者行业的效率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制造业、银行业、服务业等领域,对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目前仅见到为数不多的文献研究我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王家庭和张容(2009)对2004年我国31个省市文化产业进行了效率评估分析,发现环境因素对于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有显著影响,在剔除环境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各省市文化产业技术效率整体偏低,规模效率尤为低下。马萱和郑世林(2010)运用DEA模型对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我国文化产业纯技术效率偏低。蒋萍和王勇(2011)利用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应用三阶段DEA和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2008年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各省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韩学周和马萱(2012)基于中国2000-2009年文化产业统计数据,研究了表演团体、画廊画店、剧场影剧院、文化经营机构、娱乐业等文化产业分类行业的发展效率。董亚娟(2012)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模型对影响我国文化产业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王家庭和高珊珊(2012)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04-200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村文化产业进行了效率评估分析。马跃如等(2012)利用2003-2008年省市数据,运用SFA模型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效率,并分析了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文化产业效率的作用。白积洋(2012)运用DEA及非参数Malmquist指数对中国各省份文化产业投资效率进行了静态比较与动态分析,发现中国文化产业的技术效率整体较低,原因主要是纯技术效率不高。
五、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包括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构成要素、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研究等,其中以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研究为主。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
花建(2005)概括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核心能力(整体创新、市场拓展、成本控制和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七大内容(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关联、产业资源、产业能力、产业结构、产业环境),并在这7个二级指标下又细分了30个具体衡量指标,从而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邹志勇(2009)在分析齐鲁文化产业有关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拟定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的构建技术路线,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最终得到了一个包括宏观层面(政府要素和文化资源因素)、中观层面(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特色资源、运营效能因素)和微观层面(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创意能力、产品形式因素)的齐鲁文化竞争力理论模型。李雪茹(2009)依据VRIO模型,构建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三个层次,共有4个一级指标:价值要素、稀缺性要素、不可模仿要素、组织要素,8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细分指标。姜彤彤和吴修国(2011)借鉴“钻石模型”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建立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确定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权重,设计出基于AHP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王玉玲(2011)则基于“钻石模型”与“灰色关联”理论建立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研究
1 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
余毅和马文涛(2006)设计出由7个要素,27个子要素,共106个指标构成的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及大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了四个梯队的水平分布格局,上海、广东、浙江、深圳和北京为竞争力最强的第一梯队,但是多数省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并不均衡。竞争力优势分布呈两极分化的态势,广东、浙江等第一梯队的省市,基本上集中了大部分的优势要素。而另外一些较弱省份则集中了大部分的劣势要素。项卫星和周国梁(2010)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绩效、成长能力、政府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等角度,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运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庄锴和王虹(2012)通过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测算分析,发现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强的省份是广东,较强竞争力的省份有北京、浙江和上海,具有竞争力的省份有江苏、山东、福建和河南,剩下的其他省份均是弱竞争力。顾江和高莉莉(2012)从文化产业发展特性出发,构建了由7个方面21个指标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2010年全国31个省市的数据为基础。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北京等省市文化产业比较具有竞争力。梁君和黄慧芳(2012)通过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我国省级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得出了我国省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其GDP总量有较大的相关性。但又并非完全一致,各省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等结论。
2 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
李宜春(2006)用三个模块(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五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集群、文化企业战略、政府行为),以及若干个竞争面和竞争力评价指标,构成了一个由5个一级评价指标,28个二级评价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结论是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与该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符,在全国居于中等水平。(2007)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估指标模型。并据此测度分析了湖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结果表明湖南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分数在全国排第4位,居前5强,在中部6个省中湖南排第2位。顾乃华和夏杰长(2007)构建了一个由3个模块、12个竞争面、14个竞争力评价点共同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模型,比较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长沙、武汉、苏州、天津等9个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现状。发现厦门、长沙、天津、武汉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低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曾咏梅(2009)建立了一套由优势、能力、市场三个层面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实证检验了湖南文化产业竞争力,结果表明,湖南文化产业中娱乐业竞争力最强,接下来依次是图书报刊出版业、广播影视音像业和广告业。邹志勇(2010)基于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构成要素,进行了量表开发,通过对山东省从事文化产业单位企业问卷调查的因子分析,得到了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量化指数为70.042,齐鲁文化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胡娟和钱峰(2012)构建了江苏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对江苏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研究发现江苏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相对一些发达省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李卫强(2012)则通过建立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北京文化产业实力和市场收益竞争力最高,公共文化消费和人才研创竞争力次之,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竞争力位居第三,文化产出竞争力最低。
六、文化产业模式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文化产业模式研究包括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产业开发模式、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和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四方面研究,其中以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和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为主。
(一)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研究
郭玉兰(2007)探讨了山西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模式选择,认为山西各地可以考虑选择发展农村旅游模式、开发文化资源模式、开发传统工艺模式和创业发展模式。吴声怡和许慧宏(2007)认为福建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发展模式为:将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置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中,以福建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人类生存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相统一为开发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条件较好的若干地区,大力发展文化主导产业,做长产业链,并向其他产业渗透及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韩美群(2009)分析了当代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认为主要呈现出四种发展模式,即资源优势模式、资本技术模式、整合集约模式和区域非均衡发展模式。胡攀(2009)认为目前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较为典型的有政府主导模式、完全市场化产业运作模式和资源依托模式,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总体是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这种发展模式存在局限性,认为下一阶段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应尽快地从政府主导转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韩虹新(2011)则介绍了韩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与发展模式,认为韩国文化产业以私人兴办为主、政府积极主导的这种模式在文化产业的管理、生产、融资、人才培养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是后现代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模式,值得我国借鉴。
(二)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研究
郭新茹和顾江(2009)论述了基于产业价值链定位、资源优化整合和顾客价值创造的三种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主要特征。认为基于价值链定位的商业模式,强调“内容为王”、“渠道制胜”;基于资源优化整合的商业模式,强调资源的优化组合,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盈利;基于顾客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强调全面满足客户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实现盈利。许莉和吴玥(2011)重点探索了三种适合西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商业模式:特色文化资源带动模式、重点城市一增长极模式和联盟带动模式。其中。联盟带动模式又包括经济带带动模式、东西结合模式和中外合作模式。柏定国和陈鑫(2012)结合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认为目前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七种:产业集聚模式、产业链经营模式、品牌化经营模式、文化资本运作模式、跨媒体经营模式、平台运营模式和跨产业经营模式。田新玲(2012)分析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认为目前农村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以农业为依托的商业模式(“农家乐”模式和“农业观光”模式)、以人文资源为依托的商业模式和文化产业集聚园商业模式。
(三)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
魏鹏举(2010)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近80%融资是间接融资,主要以信贷融资为主,而以债券融资、股票融资以及风险(私募)融资等常见形式的直接融资目前规模偏小,在整体融资中的比例较少,未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是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的方向。龙怒(2011)介绍了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包括公共资金投融资方式(财政支出、税收优惠、文化基金)和市场资金投融资方式(风险投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国际融资、社会捐赠)。认为云南可以借鉴美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来构建本地区的投融资体系。刘祥城和刘舒(2011)认为目前文化产业融资模式滞后,应努力构建以文化产业为精髓的横向泛行业的集群发展模式为平台,以重组融资、自主融资、互助融资等方式并行的新型融资模式。范晓宏和安定明(2012)认为要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一种多业互动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具体是转变政府职能,多头并举,积极服务于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以基金为平台,整合社会资金,优化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结构。梁君和郑兴波(2012)认为目前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传统抵押贷款模式、以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作为第三方担保机构的创新型抵押贷款模式、文化产业版权证券化模式和文化产业“权益拆分”模式,四个模式均存在一定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增加第三方担保机构、加强知识产权融资双方信息交流等来完善。张彬和晏丹(2012)则认为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主要包括资本市场融资、金融机构信贷、私募股权投资和政府搭建公共投融资平台。并将中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与日本相比,得出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尚存在诸多问题,可以通过积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产业内投资基金或投资联盟、充分动员产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逐步完善投融资的法律保障体系来解决。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范文2
关键词:音乐产业;侵权;新媒介;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04-02
在我国文化产业中,艺术市场已逐渐成为带动中国文化发展、文化创新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我国精神经济学与艺术经济史学的创始人李向民教授将艺术产业分为三类:一是艺术生产部门;二是艺术传播部门;三是艺术经营部门。流行音乐不仅具备完善的生产部门、传播部门、经营部门,也因为其自身的特色成为艺术产业中的代表性产业。从传播技术和手段上来看,流行音乐与最新的、最时尚的科技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网络技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显示出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从受众群体上来看,流行音乐的受众群体思想较为开放,年龄结构较轻,生活富裕。正是由于流行音乐具有以上特性,才使它得以兼备艺术性和商品性双重属性,也就是说它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蕴含着巨大市场价值。现阶段我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完整科学的定义尚无,暂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下的定义为参考:文化产业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归纳,中国流行音乐产业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影视业、音像业、广告业、咨询业、网络业、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
一、我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形成历程离不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可以将我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中国流行音乐产业体系的兴起阶段(1979―1989)。(2)中国流行音乐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时期(1990―2000)。(3)中国流行音乐产业体系的整合期(2001年至今)。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的流行音乐产业开始逐步融入世界市场。同时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数字音乐把唱片传统行业改造成了IT行业,从此,中国流行音乐多了无数种赢利的可能性。从宏观上来看,当前国内流行音乐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这对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和质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市场已基本形成,其将带来的商业利润是非常巨大的。这些综合的客观因素催化着我国音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
然而,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等缺点也显现在音乐产业上,版权问题是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市场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盗版问题,据经济观察网记者焦建称:全世界95%以上的数字音乐都是通过盗版获得的。另外,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发达,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中直接干预的成分较多,国家对于出版的限制,从某种程度上都阻碍了音乐市场的健康发展。从流行音乐的内容上来说,创意性不够,重复、抄袭等现象使得音乐产品缺少新意等因素都是阻碍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因素。
二、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市场规范及权益保护
国内各业内人士都指出了我国流行音乐产业的“三大诟病”――偷盗、欺骗、免费。面对这些盗版侵权行为而来的是整个音乐产业的业绩的下降 ,并造成音乐文化的倒退,因此解决版权问题是发展的基础,完善对音乐产业的立法,加强对盗版侵权等违法行为的监管,加大对支持正版文化产业观念的宣传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完善我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市场秩序。由于我国的音乐产业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产业架构,因此,打造健康有序的中国流行音乐产业链,打造音乐版权、音乐营销、艺人经纪、宽带业务与无线业务在内的完整的中国流行音乐产业链,开创全新流行音乐产业营销模式成为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之关键。同时,加强和改进对流行音乐产业创意、经营人才的管理和教育,相关部门制定与音乐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各高校也应该适当探索在高校建立完善的中国流行音乐产业教育培训机制,促进中国流行音乐产业整体素质和质量的提高。
三、新媒介时代对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影响
中国流行音乐是和时尚新进的高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媒体对中国流行音乐的传播提供了物质载体,中国流行音乐同时也促进着新媒介市场的开拓和发展。这里说之的新媒体是:以计算机、手机、MP3等电子科技为工具,以现代数字通信为手段,以网络交换为传播形态,以此构成对信息内容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应答传输和显示全过程,并应用于大众传播业和大众的直接消费中的传播手段。因为新媒介具有无时差、无国界、互动直播、快速传播文字图片、信息量大、多媒体直播及短信、彩信、博客、动漫、播客等灵活多变的传播手段。新媒介对流行音乐的传播起到了完全革新改变的作用。
不断创新、相互依靠是新媒介与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促进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实现新媒介的经济价值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成熟、稳定的中国流行音乐网络平台,比如新浪乐库的免费视听加广告盈利的商业模式。二是要建立通畅的无线营销平台比如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是中国无线流行音乐销售、传播上的网络终端平台。三是要建立多样化的流行音乐消费渠道:目前国内除了手机彩铃业务、QQ空间音乐等业务外,其他方面明显发展不足,这同时也说明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市场开发的前景比较巨大。四是要有强大的内容资源:在各大唱片公司与传播媒介对接后,传播平台内容的丰富会逐渐得到保证,但是唱片公司也需要逐渐适应市场,生产出更多迎合消费者口味的内容,需要流行音乐制作出多元化的产品。
四、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商业模式
随着中国流行音乐产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与中国流行音乐音乐应该继续寻找新的结合契机,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商业模式。无线、在线音乐市场都应该进一步拓展的关键在于,如何与其他服务,如手机、游戏、博客、即时通讯等有效地融合,将音乐平台网站、社区网站、娱乐门户网站、唱片公司、电信运营商、手机生产商等有效整合,以形成明确的盈利模式。[12]总之,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高科技的进步,高科技的巨大利润空间也促进着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盈利模式的转变。中国流行音乐产业作为中国的朝阳产业必然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使得中国流行音乐产业更为快速、健康地引导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文,项目编号:HB10UYS091。
参考文献:
[1]李向民,王晨等.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4.
[2]黄德俊.我国流行音乐产业环境及其发展途径分析[J].商业时代,2010(9).
[3]冯子标,焦斌龙.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M].商务印书馆,2005:68.
[4]刘玉珠,柳士法.文化市场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3.
[5]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4,105.
[6]赵沛.中国音乐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其发展现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8).
[7]焦建.数字音乐的好日子[EB/OL]. http: // . cn/today-media/editorials/2009-02-05.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范文3
关键词:银色文化;文化产业;老龄化
本文系2011年浙江省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课题编号ZRCA201115)阶段・性成果
中国的老龄产业如同冉冉升起的朝阳,以它独有的风采引来全球业内人士的瞩目。尤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产业多元化、老年消费市场日趋成熟的今天,十分有必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展开充分的讨论和研究。
近日,浙江省社科院正式《浙江蓝皮书(2012)》社会卷和文化卷。书中详细分析了2011年浙江省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并预测了2012年全省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其中专门提及浙江省老龄化问题以及带来的相应老年文化产业建设策略。
文化产业五大驱动因素主要是五大推动力,分别是:政策、创意、技术、消费和资源。第一个推动力是政策推动力。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管理控制的特点非常明显,因此,得到政策的支持,并且获得具体形式一些相关许可显得非常重要;第二个推动力是创意推动力。文化创意是有关人们精神、愉悦、体验、感情这样一种商业形态,这个商业离不开创意。有了创意艺术家,文化企业商业价值就可以极大的发挥;第三个推动力是技术推动力。互联网还有各种各样的软件新兴的技术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当今,只有用新的技术方式来表达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技术;第四个推动力是消费推动力。如何利用精神开展业务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机会;第五个推动力是资源推动力。文化企业有的时候需要借力腾飞,从而实现自身企业一个资产的积累和长期发展的基奠。
文化产业规划同样应该从政策、法律、技术、盈利和各方面之间的平衡五个角度深度剖析。第一,中国在文化管理、政府管理都有一堆的管理规定,如果文化传媒企业要想跟资本结合,就需要从出版机构拿到相关的牌照;第二,在中国版权问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但是仍然必须处理好:第三,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展的手段来开展文化的销售,如果不用新技术来为自己的业务保驾护航,很难实现持续发展;第四,文化创意企业一定要解决一个持续盈利的问题,所以打造一个具有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非常重要;第五,要解决好企业家和艺术家这样一个平衡,因为文化企业的特点,能不能树立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这些对投资人至关重要的事情。因此如何实现艺术家、专家和企业家的平衡,实现一个既在艺术上取得很好的成就,又在商业上取得很好的成功,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也是投资机构以及将来上市监管机构非常关注的话题,
总之,根据文化产业的特性,文化产业规划应该相应地从政策、市场环境、市场分析包括发展这些特点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对浙江省老年文化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方向标作用。
从近日颁布的浙江省蓝皮书来看,2011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有所提升。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77元,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2312元,同比实际增长9%。蓝皮书分析,2011年浙江社会总体稳定,表现在浙江民生持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得到高度重视,社会改革持续深化。蓝皮书同时,根据测算,浙江劳动力供给合计每年在135万左右。如果按GDP总量年均增长8%推算,年均劳动力需求量为76.4万人,供求缺口58.6万人/年。另一方面,目前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员三大重点人群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除了面临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与部分群体就业难的双重压力外,蓝皮书还指出,2012年浙江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还有中小企业发展艰难、物价持续高位、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乡村文化空间与社会整合面临新挑战等带来的一系列压力。
蓝皮书,2011年,浙江文化建设成效显著,表现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唱响文艺创作时代主旋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实施跨越式发展、文化“走出去”取得新突破。特别是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四类,实现了高速增长。由此蓝皮书预测,2012年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高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消费将呈井喷之势。蓝皮书,浙江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正在向10000美元跨越,充分预示了2012年浙江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呈井喷之势。按2010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约为1035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9.2%估测,2012年全省文化消费总量将超出1200亿元,带来巨大消费空间和市场。不过,目前浙江省文化消费总量偏低,文化消费相对滞后,这制约了浙江省文化市场的发育。文化娱乐消费缺乏刚性,潜在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亟待唤醒后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据此,蓝皮书提出建议:激发文化消费需求,打造消费拉动模式,带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既是加快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重要优势,也是浙江省文化产业探寻特色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发展宏观环境的日趋优化,文化经济政策、管理机制、市场格局等服务保障的明显加强,浙江逐步形成了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文化旅游、健身服务、演艺娱乐等优势文化服务产业以及印刷包装、工艺美术制造、文体用品制造等优势文化产品制造业;形成了文体用品批发、出版物批发、新华书店、邮政报刊发行等多渠道、多形式、多种所有制的文化产品流通格局;呈现出社会积极参与、民间资本日益增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良好趋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均得到有效提升。2009年浙江省文化产业继续整体平稳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07.96亿元,比2008年增长15.4%,占GDP总量的3.5%。其中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核心层效益稳中有升,产销两旺。
“十一五”期间,浙江文化产业总体规模持续较快增长,年增加值的同比增幅均远超地区生产总值增幅。2010年浙江省文化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增加值接近1000亿元。
总之,浙江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正在向10000美元跨越,2012年全省文化消费总量将超出1200亿元,带来巨大消费空间和市场。据此,蓝皮书提出建议:激发文化消费需求,打造消费拉动模式,带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既是加快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重要优势,也是浙江省文化产业探寻特色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同时,从最近的“2012首届文化产业最佳商业模式评选活动”中各奖项获奖企业名单上,我们可以发现浙江文化企业的身影:创新奖10强中有杭州金海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就奖20强中有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这也必
将促进文化产业企业在商业模式上的思考和探索,必将带给企业对如何实现企业发展更深度的启示。
“银色文化”,是老年人在参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社会文化参与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有关老年群体特有的文化消费与产出的诸多具体问题的总称。浙江省“银色文化”产业化趋势实则可还原于儒家孝文化传统之中,同时既是地方性的,又是普遍性的。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发现随着现代性对老年群体自身文化诉求的增强以及老龄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增进,“银色文化”及其产业化问题越来越为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所关注,对“银色文化”问题的研究在质和量上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涌现了不少专家和著作。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老龄化对策的传统研究,对“银色文化”及其文化产业如何塑造老年主体意识、实现社会化参与、推进伦理关怀等方面进行追根溯源的研究;二是针对“银色文化”的产业链的兴起与发展进行研究,对本国“银潮”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展开研究,考察老年群体身份建构上的文化特性以及与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之间的渊源关系:三是专题理论探索与研究,对各种“银色文化”的具体展现进行问题式的调研,揭示被传统文化产业所忽略或所遮蔽的知识、权力、社会性别、文化身份等诸多全球化和后殖民时代的前沿理论问题,探索传记文学与老年小说的消费与生产、老年人与经典旅游等新兴问题。
浙江省“银色文化”产业规划主要可从以下三类入手:老年报刊、图书、影视、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行业;以劳务形式的老年文化服务行业;诸如老年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浙江省知名老年用品商家应在文化事业上发展产业意识,并在儒家孝文化传统中系统考察“银色文化产业”的社会功能和市场潜力,尤其是对老年人重新参与社会所提供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注重从根源上把握“银色文化”产业的特性与共性,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我省未来“银色文化”产业链的走向,有利于市场配置的合理化发展,逐渐实现“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和谐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这种依照浙江省老年群体文化消费效应进行培养发展的产业,将打破老年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积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银色文化产业”运转机制,有效服务老人又促进老年人消费,成为双赢的合作模式,更好地占领全国老年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市场。虽然目前浙江省老年消费产业已经应运而生,但是关于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商家是缺乏关怀意识的,也没有看到“银发经济”中独特的“文化促消费”的商机。由此,本规划的难点是,如何考察商家“银色文化产业”意识和老年人的物质消费、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之间的促进互动关系,及其具体表现形式。“银色文化”产业规划重点便是针对难点,展开三个方面的考察:浙江省城镇老年人对省内老年报刊、图书、影视、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的满意度调查以及老年形象设计、文化旅游、回忆录传记写作出版等需求调查,以劳务形式的老年文化服务行业(诸如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等传统戏曲表演行业)的现状调查,我省知名老年用品商家(诸如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杭州利民食品厂等传统食品厂家)的文化产业意向调查。
正如杭州娃哈哈宏振投资有限公司涉足少儿文化产业这一预示作用,浙江省内主要城镇老年人的文化消费需求和省内知名老年用品商家的“银色文化”产业化发展,将为预测整体“银色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一条借鉴路径。比如探索:如何以银色文化产品开发及老年用品供应为核心,定位于“银色文化”的发展战略,由传统单一的图书生产与销售、保健品生产与销售、文化演出与服务等,扩展为“终生教育、保健养生广告、普及文化旅游、有效代际沟通、老年读者俱乐部”等复合型的老年文化产业业态,这将是传统老年服务产业与用品产业在体制机制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上的一种探索创新。
从“银色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可受益的群体主要有以下两方:一是厂家、商家:为省内中小型传统食品老店、大中小品牌的保健药品厂家等传统老年用品商家,扩展视野全面了解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且提供复合型的老年文化产业业态的创新扩展之路,共同探索老年服务产业与用品产业在体制机制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上向“银色文化产业”拓展的创新之路;二是老年群众:努力切实帮助老年人重新参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精神、情感需求多方面的满足。同时,努力打破老年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积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银色文化产业”运转机制,有效服务老人,最终有利于市场配置的合理化发展,逐渐实现“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和谐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对浙江省未来“银色文化产业”的趋势所做预测可以进行以下几组实证数据的搜集:我省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层次与指标;我省老年用品产业现状与其“银色文化产业”拓展意识的互动关系体现形式与指标。
总之,老年人口高龄化的挑战迫在眉睫。如何逐渐实现“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和谐老龄化”是长期的战略目标,而“银色文化”产业化的趋势必不可挡。
作者简介: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范文4
第25回 瞄准产业做项目 名利双收见功夫
本回话题讨论文化企业如何规避短期项目风险。
动漫企业和整个文化企业有共同的特点,因为文化企业要有社会影响,就要做一些项目活动,宣传企业形象并获得社会效益。项目活动在文化企业中非常普遍,但项目活动的结果往往是“赔钱赚吆喝”或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动漫企业要慎重举办项目活动。
“项目”一词非常模糊,可大可小,可长可短,比如会展项目可能运营期长达1-2年,国家项目可能资金更大、时间更长。在本文里把项目分为项目活动和项目工程两种,资金投入指50万以上的项目。项目管理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管理科学,本文旨在讨论做什么样的项目和如何把项目做成产业化形式。
企业开展项目活动或项目工程不在乎是否有公益性或经营性,而在乎企业举办的项目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利益。动漫企业开展的项目可能是经营项目,也可能是活动项目,还可能是与社会合作的工程项目。但举办项目时都要考虑项目效益,避免开展没有经济效益的项目。
企业举办项目应重点考虑是否有产业模式,不仅考虑项目本身的投入产出,还要考虑项目能否持续性经营,甚至考虑项目能否成为品牌。例如某动漫公司与外企业联合制作英国奥运会期间推出的动画片项目,企业就要判断以下几个问题:(1)企业投入资金或技术是否有明确的回报;(2)项目的远景是否可以支撑企业长期受益;(3)企业能否拥有可以自主经营的知识产权利益;(4)企业是否对投入回收有控制能力。如果不能对上述问题做出明确回答,企业就没有参与的必要,或者只承担部分有偿服务项目,不去做投资。同样的道理,企业不能每年都计划投入多个制作项目。动漫企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点在于品牌和品牌形象是关键资源,而关键资源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时间,盲目上项目,就是放弃品牌培养,其结果就是放弃产业化运营。制作项目如此,活动项目更是如此。动漫企业如果热衷活动项目,即使有活动经费来源,如果没有商业模式设计,也不利于企业持续发展,必将陷入短期行为的泥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文化公司的通病在于没有主营业务方向,像一个活动团队,只热衷做活动项目。如果活动之间又没有关联,就会沦为单一的项目公司;如果项目分散,公司就形不成主营业务或品牌业务,如同一个公关公司,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却既没有品牌战略,也没有合理的现金流业务模式,项目的模式接近于赌博方式,没有任何竞争力和独立价值。
即使争取到投资,也要按照产业化方向运营。这里还是问自己几个问题:(1)现有的资金能否吸引到更多的投资共同开发项目;(2)项目能否形成长远的商业模式;(3)项目的资金能否用有效的管理模式运营。最后的问题在于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制。对项目立项、项目采购、项目实施、项目监管、项目核算、项目商业模式、项目风险控制都置于科学的管理制度监管之下,确保项目的保质保量完成。
动漫企业一定要按产业化建立商业模式,如果缺乏产业化理念,企业就会缺乏长久发展的基础,也做不出企业的价值。
第26回 山重水复寻出路 剑走偏锋要有术
本回话题讨论动漫文化地产经营问题。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文化项目聚集区都会带动周边区域房产的升值,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中国文化地产步入低谷期,其直接影响就是批地困难和成本增加。有先知先觉者,五年前就开始做文化地产了,动漫园区、动漫主题公园是最主要的形式。
一些动漫企业是各地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示范企业,在政府急于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它们均有机会参与当地文化项目建设,加之动漫产业本身见效缓慢,于是一些动漫企业就有了进军文化地产的想法。
做文化地产行业没有是非好坏之分,主要还是看企业的实力和能力。据我了解,一些动漫企业本身就与地产行业有关联,对地产业很熟悉,有政府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去经营文化地产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这里仅讨论一下没有房地产开发经验的动漫企业应该慎重进入文化地产行业。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注意资质和经验:动漫企业如果进入文化地产项目,一定要和房地产企业联合开发,因为需要企业资质和丰富的经验,需要配备专业人员来实施项目。政府的支持态度非常关键,一级开发和二级开发都必须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争取商业地产比例问题上,能否得到政府的支持,往往成为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是对文化地产项目建设要有足够的耐心:无论政府多么支持,合作开发者多么配合,地产开发的手续办齐都不易,而且证照齐全又是保障未来利益的关键,其间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
三是园区或主题公园的设计和论证:无论是文化产业园区还是文化主题公园,目前在中国还没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各家有各家的难处,不足为外人道也。所以,如何设计好园区规划并保障园区正常生态化运营,需要认真、实际的工作态度,防止为自己设计一个资金、精力和财力永远填不完的“无底洞”。
四是产权的清晰界定:动漫企业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切实把控自己的风险,用合同和关键资源保证企业的应得利益,避免为人作嫁衣或不明不白地成为牺牲品。
五是切忌好大喜功:地产也好,文化地产也好,是需要靠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说话的。如果盲目跑马圈地,不仅会超过企业的控制能力,还会拖累企业彻底。
所谓剑走偏锋,讲的就是动漫企业要少走偏门。如果企业动漫做不好,以为文化地产能做好,就大错特错了。地产业自有地产业的门道,不是有便宜的地价就一定会赚钱。特别是在国家一再收紧房地产宏观背景下,更要注意文化地产行业的风险。
第27回 非此即彼道路狭
动漫游戏本一家
本回话题讨论动漫企业能否开展游戏项目经营。
多数动漫企业很奇怪,自身就把游戏业务排除在外,尽管动漫业务经营效益不佳,也坚决排斥游戏业务,如同水火不能相容。
目前,游戏业务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即网络游戏、网页游戏、视频游戏(或称体感游戏)、单机版游戏及游戏厅电子游戏。游戏的开发确实与动漫作品不同,运营形式也不同。但游戏的制作技术与动漫非常相似,如果用数字技术来制作动漫,那么,游戏和动漫就更相似了,现在的数字制作培训体系中,对动漫和游戏的数字技术培训主要课程是相同的。
我之所以提倡动漫企业试水游戏业务,主要基于以下四点原因:(1)现阶段游戏的商业模式逐渐成熟,能够保证现金流产生;而动漫的商业模式实现起来困难,投入回报期无限延后,因为动漫产业的商业模式在实现过程中面临的一些瓶颈单靠动漫企业是难以解决的。(2)国内游戏消费人群规模形成并有明显扩大趋势;而动漫消费市场迟迟难以启动,无偿消费还是主流。游戏人群高达8亿,而动漫消费稳定人群不足1亿,人均动漫产品消费不足10元人民币。(3)动漫游戏所用技术接近,传播平台容易把握,动漫企业容易介入。(4)游戏产品可以为动漫产品做前期消费市场铺垫,动漫产品推出有市场保证。2011年暑期放映了四部国产动漫电影,《兔侠传奇》《藏獒多吉》《魁拔》和《赛尔号》,唯一票房可圈可点的就是《赛尔号》。尽管《动漫周刊》主编钟路明对《赛尔号》营销评价颇高,但我认为其游戏人群基础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韩国擅长以游戏为突破口介入动漫,《愤怒的小鸟》也无可置疑地证明,其动漫市场潜力不可限量,这都说明了游戏对动漫有益无害,甚至居功至伟。
游戏行业确实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规则,游戏也有开发、运营、维护等不同环节,其管理部门也涉及文化和新闻出版署等多个部门,门槛也有一定限制,但这不需要动漫企业面面俱到去亲力亲为,抓住开发环节就可以了。网页游戏资金需求量比动画片小得多,运营服务商也很成熟,但是创意很关键。形象设计可以规划得长远一些,为转化动漫产品留出足够的空间就可以了。动漫企业如果要介入游戏领域,最好以网页游戏为突破口,当然,也要虚心学习和掌握游戏行业的规则。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范文5
>> 众筹视角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和制约因素的思考 众筹的创意产品 文化产业众筹模式发展和创新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建设视角下的国外先进经验探析 创意文化视角下中国篮球产业的发展 湖南文化创意企业发展视角下的产业评估体系研究 文化经济思维视角下的谷物产业创意发展策略 宋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女性视角下众筹风险问题 众筹的发展与商业模式探析 “非遗”视野下的扬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探析 通往众筹之路 黑龙江地域经济文化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湖南省建设众创空间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众创时代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实践视角下福清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析 产业转型视角下的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下的中国电视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明信片的发展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浙江:加快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融资环境 [EB/OL].
[3]葛欣航.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发展的经验与借鉴[J].当代经济,2012,(16)
[4]洪偌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获批复[N].第一财经日报,2014-04-03
[5]李雪静.众筹融资模式的发展探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6)
[6]深圳市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http:///a/20140321/11949820_0.shtml.2014-3-21/2014-4-6
[7]肖本华.美国众筹融资模式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13,(1)
[8]杨佼.深圳争夺互联网金融制高点落户“重赏”2000万[N].第一财经日报,2014-3-24
[9]周宇.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渠道探讨[J].人民论坛,2013,(30)
[10]冯家欢.中国众筹投资的发展与创新[R].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范文6
近年来随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日趋多元化,各个城市以大众需求为依托,通过多种形式竞相发展城市音乐文化产业.衡水市武强县的周窝音乐小镇和苏州市七都镇都以乐器加工、音乐节、音乐教育、音乐工作室、音乐旅游等形式为载体,成功地实现了音乐带动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从文化资源、业态比重和发展模式三要素出发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由“核心层”到“相关层”的发展模式与由“相关层”到“核心层”的模式是有区别的,并且不同的模式对两个小镇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我国其他城市发展音乐文化产业提供经验、教训.
关键词:
城市音乐;文化产业;差异研究;周窝;七都
1音乐文化产业资源差异分析
音乐是具有双重性质的文化资源,好的音乐不仅可以作为艺术作品、文化产品在市场中获得经济价值,还可以作为一种无形的财富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所以开发城市音乐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形象与文化品位,还可以凭借独特的文化感染力来吸引消费者.河北省拥有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悠扬典雅的燕子古乐,奔放灵活的河北梆子,欢快地道的昌黎三歌都是河北人民引以为豪的音乐文化,这些资源都被列为国家级和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浓郁的音乐文化底蕴之外,武强音乐小镇的成功建设离不开以河北金音乐器集团为龙头企业的乐器产品加工区.凭借乐器加工区的地理优势和乐器制造的体验创新,武强音乐小镇举办众多大型音乐盛会,例如中国吉他文化节、周窝乡村艺术节、中国武强麦田音乐节和管乐团队展演等活动.七都镇位于苏州市,苏州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评弹、昆曲无疑是这里最有生命力的音乐文化资源.但是对于现在的音乐文化爱好者来说,七都镇的魅力在于这里举行的迷笛音乐节.迷笛音乐节从2000年开始举办,十几年间不仅积累了独特的音乐文化,而且传递“自由”“真实”的精神更是吸引了国内数万乐迷,成为中国名副其实最富影响力的摇滚音乐节之一.2014年迷笛音乐节在太湖举办,依旧保持了超高人气和活力,累计有两万多乐迷到场参与.从简单质朴的民谣到热情奔放的摇滚,太湖迷笛音乐节以返璞归真的不插电为亮点再次将迷笛音乐节的品牌扩大,同时也依托迷笛品牌的流行元素将苏州厚重的传统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创作与传播.为了保证迷笛音乐节在七都镇的本土化发展,迷笛品牌专门在七都成立了苏州迷笛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这样既保证了迷笛音乐节与七都镇进行长久的演出合作,同时也在打造音乐品牌公园同时为七都创造了和谐的创意文化环境.
2文化产业业态比重差异分析
2004年我国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其中将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2012年国家统计局就文化及相关产业进行细微调整,但大体上依旧保持核心层、层及相关层的格局.周窝小镇和七都镇太湖基于不同的地域文化、资源类型而发展为音乐小镇,形成了差异化的文化产业业态,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核心层、层和相关层3方面.
2.1核心层核心层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以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对于周窝和七都镇来说,音乐是城市发展的灵魂[1].周窝音乐小镇在发展过程中举办多种音乐盛会,例如麦田音乐节、吉他音乐节等,而且这些音乐节的表演按照分类属于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层面.但是目前此类演出针对的受众多以国内外乐器加工厂商和小镇当地居民为主,虽然较大程度上宣传了武强音乐小镇乐器生产、加工的水准,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麦田音乐节本身的局限性,对外没有发挥很好的宣传效应,所以导致这样高水准的音乐展演竟然“无外人问津”,麦田音乐节所呈现的全民狂欢也无奈成为周窝音乐小镇的汇报演出.七都镇发展成为音乐小镇,主要是凭借有影响力的迷笛音乐品牌,迷笛音乐节已经被视为是户外音乐节的标杆.而且迷笛音乐节传递的精神就是追求真实、自由,这恰好迎合了当今90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但是迷笛音乐节是属于移植性的核心文化资源,也就是说这种文化资源会随着音乐节的不确定性而增加举办地潜在的隐患和问题.
2.2层层是指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在以音乐为核心的小镇,旅游、节庆等服务就成为层的相关活动.七都镇方圆百余平方公里都是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为了成功举办迷笛音乐节,太湖迷笛音乐公园(原格林乡村公园)重新规划,不仅可以体验到好山好水的田园风光,还可以感受格林小镇的时尚潮流.迷笛音乐节结束之后,这里又会根据当地游客的需求规划出亲子园、有机农场园、婚纱摄影基地等等.周窝音乐小镇有中国唯一以音乐为主题的水上乐园,2014年开始对外开放营业,这里一些惊险刺激的水上项目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游玩.除了线下一些音乐节庆活动,金音乐器集团还在线上打通电子商务物流业,推动乐器产业产销零距离对接,武强音乐小镇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完成了从传统工业园区到文化产业层制作园区的成功转型.此外周窝音乐小镇政府在规划的时候,通过对小镇院落、街道等公共空间形态的分析,重新规划并强化了特色文化在音乐小镇空间布局中的体现,而且根据音乐人游憩交往、集会庆典等活动的分布规律,合理布局了居民公共活动场所,为当地的居民和参与节庆的游客、乐迷提供了便利服务.
2.3相关层相关层是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对于周窝和七都这样的以音乐为核心要素的小镇,相关层多涉及乐器加工、CD制作、音响设备等设施的活动.周窝目前有以金音乐器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各种规模的乐器厂18家左右,主要经营单簧管、长笛、萨克斯、提琴四大系列80多个品种400多种风格的乐器,90%以上出口海外.以管弦乐器和配件为主营产品的周窝已经成为了国际知名的乐器产地,这对周窝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七都音乐小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呈现出相关层的一些生产活动,但是2014年9月,太湖迷笛音乐产业园被授予“国家音乐产业示范园区”的称号,一些以音乐为主的相关设备公司将陆续入住该园区,届时七都镇的层活动也将陆续展开.综上所述,周窝小镇和七都小镇在文化产业业态比重中的差异较为明显.周窝小镇由乐器加工制作起家,在音乐品牌建设、文化核心内容方面不占优势,但在层及相关层中占较大比重.相反,七都小镇是在迷笛品牌的推动下而发展起来的音乐城市,因此核心层与层所占比重较大,而有关后期制作的相关层占比较小.
3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差异分析
3.1迷笛品牌+音乐节+粉丝经济迷笛摇滚学校在近二十多年的发展中,首先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并且成为音乐节的顶梁柱;其次迷笛通过中国摇滚迷笛奖颁奖礼、迷笛校园乐队大赛等节事活动吸引了大量粉丝;最后把狂热的粉丝转换为音乐制造者和旅游消费者双重身份,给举办地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2014年迷笛音乐节在太湖的成功举行,不仅成功传播了迷笛的音乐品牌,而且把音乐文化作为核心元素自然地融入到七都镇,以太湖迷笛音乐公园为活动平台,打造集音乐教育、培训、创作、制作、表演、体验和后产品开发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园区.音乐节结束之后,这里成为全国各地乃至世界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区,他们在这里进行音乐创作、排练、录音、交流,成为文艺爱好阶层的艺术领地.
3.2乐器制造+休闲旅游武强音乐集团最初只是基于乐器生产的工业聚集区,文化产业核心层盈利比值小,主要停留在手工制造阶段,并没有处于价值链的高端.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发展模式,河北金音乐器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内外知名文化艺术中心合作,逐步实现“乐器生产—产业集群—乐器展销—教育培训—小镇建设—文艺展演—休闲旅游”的全产业链模式.武强县政府在规划音乐小镇的时候依托了武强107个民间文艺团体形成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禀赋为武强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基础.此外,河北政府也颁布相关政策法规,注重官产学一体,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既体现了政府对文化资源禀赋的宏观把握和合理分配,又调动相关的企业积极配合,实现文化产品的品牌化规模,同时不断听取高校专家学者的理论成果与建议,保证了宏观指导与微观执行,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各个维度的有效结合.目前原创数字音乐基地、音乐水世界、军歌博物馆河北音乐中学、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等项目也正在积极推动.
4启示
4.1打造核心层文化产业打造核心层面的文化产业首先要做到产业链的开发,这是由核心层到相关层的扩展,周窝音乐小镇以相关层面的乐器制作为突破点,在城市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而受到一些限制.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所以即使是依赖制作而发展的文化产业也可以利用当地文化资源进行重塑,或是在乐器加工中加入创意设计以此发挥更多文化价值.相比之下,七都音乐小镇凭借迷笛品牌的成功植入,形成了核心层面下以音乐内容为主的城市音乐发展模式,但太湖迷笛音乐节的不固定性和缺乏地方特色的现象逐渐凸显,对城市音乐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才能形成竞争优势.周窝和七都在建设音乐城市的道路上也必须与举办城市的气质和特点紧密结合.张北音乐节是我国目前音乐节中具有模范价值,它在定位的时候就以张北县独特的草原景观为亮点,将摇滚热情奔放、自由不羁的特征与草原的“原生态”氛围巧妙地结合,甚至将悠扬低沉、粗放狂野的马头琴搬上了舞台,成功地把本土文化元素与时代潮流结合起来,成为音乐节的杀手锏.所以对于在建设音乐城市中,如何将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的新元素结合起来成为突破的重点.
4.2文化产业园区规划佛罗里达曾经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指出,一个富有文化创意的城市首先是因为有了包容、互动的城市氛围,并以此吸引了更多充满奇思妙想的人们融入进来,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他还进一步说明城市的文化、社会环境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一些地区的发展模式也不能简单的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标,而应该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培养居民潜在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武强音乐小镇在开发的时候,政府部门除了改建80多个商业经营门店还建成了各类乐器博物馆16个以及若干个音乐体验馆以及音乐家纪念馆等公共服务性文化场所.乐器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商业化的运作,但是文化事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该产业的商业化运作必须要坚持文化根本的原则和底线.
4.3有效利用资源,避免同化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层次.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层次又影响商业模式的路径和方向.我国当前由低到高的发展模式依次为文化资源开发模式、文化技术开发模式、文化市场开发模式和文化环境开发模式.对于一个城市、区域或国家的决策者来说,如何有效的结合利用资源和技术,既取得经济利润又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才是最大的挑战.河北省是一个有雄厚基础的重工业大省,在文化产业建设中难免会遇到障碍.首先,要解决居民文化素养与城市文化发展协调问题.其次,目前河北省的邢台、邯郸、廊坊等地都在积极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如何保证内部发展的多样化和竞争的差异化也是河北省各地区应该重视的问题.例如,同样位于河北省的张北县也是依托音乐发展起来的文化小镇,张北草原音乐节更是享誉海外,这就要求河北省政府在做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规划时,有效分配两个音乐小镇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做到“博而求同,专而求异”的发展模式.当户外音乐节出现扎堆现象,乐迷们的消费体验成为检验各大音乐节是否成功的重要评价标准.中国城市文化产业要想健康持续的发展,不论是以微观的商业模式思考,还是从以宏观的发展模式出发,都必须注重经济与文化的结合以实现创新升级阶段的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生态、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相融合的模式.
4.4加强产业间互助发展周窝和七都在建设城市音乐文化产业的道路上都依托音乐节融入了旅游产业,因为户外音乐节有较强的辐射效应,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餐饮业、地产业等行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也为音乐产业链条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更多机会,例如通过音乐节开发专门的旅游方案,在举办地的郊区和开发商合作宣传地产项目.2009年热波音乐节在其楼盘保利198公园举行,音乐节举办期间,借着强大的游客优势,保利198公园共接待约2.5万人参观,销售额约为5000万元.产业之间的互动发展不仅可以为音乐节的举办场地提供最大便利,同时也为地产商的项目做了最大程度的宣传[3].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设管司.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EB/OL].[2015-03-29].
[2]荆婵.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初探——以武强周窝音乐小镇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3(3):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