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学科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学科分析

地理学科分析范文1

一、课程学分安排

本研究所选取的学校与地理科学专业的总学分和各模块的学分比例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差异。在对各种不同类别的课程所占学分进行比较时,将各个学校的课程经过重新分类组合,主要有4类,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结果如表1。

[学分(比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实践课程\&总学分\&北京师范大学\&44(27%)\&81(49%)\&10(10%)\&15(14%)\&166\&华东师范大学\&44(28%)\&74(47%)\&24(15%)\&16(10%)\&158\&东北师范大学\&51(33%)\&75(48%)\&25(16%)\&14(9%)\&155\&四川师范大学\&55(32%)\&73(43%)\&30(18%)\&12(7%)\&170\&湖南师范大学\&55(33%)\&79(48%)\&20(12%)\&12(7%)\&166\&徐州师范大学\&54(32%)\&78(45%)\&18(10%)\&22(13%)\&172\&长春师范学院\&60(34%)\&61.5(35%)\&21.5(12%)\&33(19%)\&176\&宁波大学\&50.5(30%)\&66.5(41%)\&33(20%)\&14(9%)\&164\&安庆师范学院\&57.5(31%)\&69(37%)\&24(12%)\&37.5(20%)\&188\&][表1][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学分安排]

从表1可以看出,各学校的总学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公共课程、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教育部重点高校――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这三所学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大;教育课程也占有一定比例,均在10%~20%。宁波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课程学分及其所占比例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两所学校比较注重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开设得较多。

二、专业特色课程

在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以及实践课程中,各学校的公共课程和实践课程基本相同,而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都有特色课程。研究所选取的各学校公共课程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政治、历史、数学、外语、体育、计算机;而实践课程则几乎完全一致,包括部门地理野外实习、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课程可以概括为“大同小异”,“大同”指这些学校都开设的专业课程,大致包括引入性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引入性课程主要是《地理科学导论》。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程、部门地理课程、区域地理课程以及技术性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主要为物理、化学方面的课程。部门地理课程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自然地理包括《地质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等,也包括环境方面的一些课程,如《环境科学导论》、《环境影响评价》等;人文地理包括《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区域地理课程主要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技术性课程分为地图、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方面的课程,如《测量与地图学》、《GIS概论与应用》、《遥感概论》等。专业课程中的“小异”主要是各个学校的专业拓展课程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地理科学专业的特色课程。如表2所示,北京师范大学的专业特色课程最多,主要集中在遥感方向。在乡土地理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有《乡土地理》,但湖南师范大学和徐州师范大学则有较为具体的乡土地理课程,分别为《湖南地理》和《江苏地理》。华东师范大学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色课程主要是《河口与海岸》、《现代沉积学》、《环境考古》。笔者认为各所学校的专业特色课程一般与学校的优势专业方向以及该方向的教师有关。如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李小文院士的研究方向为遥感;而华东师范大学有河口海岸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研究该方向的陈吉余院士。另外,其余学校也有相应的专业特色课程,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天体观测》和长春师范学院的《地球与宇宙》。

[学 校\&特 色 课 程\&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乡土地理》《GPS原理与应用》《地表水热平衡》《流域管理》《数字地面模型》《微波遥感》《遥感影像地学分析》《海洋遥感》《3S综合实习》\&华东师范大学\&《河口与海岸》《现代沉积学》《环境考古》《最新地理文献阅读》《软件工程与GIS设计》\&东北师范大学\&《湿地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四川师范大学\&《灾害学原理与减灾》\&湖南师范大学\&《天体观测》《城市气候学》《矿产资源学》《湖南地理》\&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地理》《海洋学》《工业地理学》\&长春师范学院\&《地球与宇宙》《可持续发展研究》\&宁波大学\&无\&安庆师范学院\&《地理调查研究方法》\&][地理科学专业特色课程][表2]

三、教师教育类课程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师范院校的特色课程,也是培养师范生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意识的主要途径。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学校均开设教育、心理和教育技术方面的教育基础课程。与地理专业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地理教学、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方面的课程,如《地理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分析》、《地理新课程研究》等。各学校都有教师教育类的特色课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高中必修课程模块研究》、《高中选修课程模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管理学》、《国外地理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多,而且比较有特色,如《地理教育研究方法》、《地理直观教学》;长春师范学院的教育课程开设较为全面且独具特色,如《地理三板教学》、《中学地理活动设计》、《中学地理习题解答》、《中学地理教研论文写作》,笔者认为这对培养大学毕业后的地理教师有很大帮助;而安庆师范学院的《中学地理科技活动》是其它学校都没有开设的,值得借鉴。

地理学科分析范文2

一、提出的背景

在我校的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即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

新课改的精神,重点之一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上教与学的弊端,让轻松快乐的氛围笼罩课堂,教师和学生在和谐融洽的状态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以前的教育研究过多地关注教师怎么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并且未充分注意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研究问题,而学习本身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学地理需要兴趣,找到学生感趣的素材提高提高地理课堂学习心理是一个重要途径。

二、地理素材搜集的实践意义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是有些地理章节(如地球地图)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能力要求非常高,文科生普遍感到非常吃力。二是在后面的人文地理的综合性非常强,要求学生的分析能力很高,随着教学进一步深入,年级逐步升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反而下降,而且感到地理学科学习起来很吃力,是文科中的理科,因此想通过搜集能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习兴趣的素材,构建地理课堂学习心理积极氛围,激发学生有效参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三是通过地理素材搜集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

三、地理素材搜集的目标

地理素材的搜集的目的应该是有利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一是增加学生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变得不枯燥,使课堂生动有趣,改变过去凭想象画面和地理场景,以及老师一讲到底的语言描述地理要素的现象,因此地理素材搜集应有直观性,最好是图片、视频、PPT等。是构建课堂学习心理积极氛围研究,一是要体现“课堂”这一要素,课堂教学带有任务性,目的性,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认为必须要围绕这一任务

来展开,不能为了搜集地理素材而搜集地理素材,三是地理素材的搜集的重点最好紧紧围绕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和章节,重难点来开展,这样搜集的素材利于在教学中用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任务,同时减轻学生学习理解的难度,因而地理素材的搜集也可以集中在地理课件上。

四、地理素材搜集的过程及方法

地理素材收集的内容形式的多样性。一是有地理图片(含课本插图,以及经典试题图片,自然地理照片,人文地理照片等。二是地理课件:含有大量信息,是课件制作者紧密结合地理课堂教学主干知识和章节,重难点而设计的,能让复杂难懂的知识让学生较易理解。三是视频:对某一地理知识,现象专项全面深入介绍。四是文字材料,如文字形式出现的故事、俏皮的句子、古诗词、歌曲、歌谣、成语、谜语、谚语等。

地理素材收集的方式。根据地理素材收集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地理图片,课件,视频,文字材料等四种上,再结合教师工作时间紧,教学任务重的工作性质特点,我认为主要采用的收集方式有:一是来自网络,网络上的信息多,素材丰富,更新速度快,时代性强,很多材料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实用性强,是我们搜集的重点。二是平时的教学以及

各级教研会和老师间的交流。地理课件主要来自老师平时的交流,在教学中搜集,在教学中修改完善同时经过教学,接受学生课堂的检验的素材,它的针对性更强。三是来自报刊杂志。现代社会报刊杂志资讯发达,信息也比较丰富,是一个地理素材搜集的好来源,但现在已进入电脑时代,因此对材料的保存及整理在后期非常不便,同时,老师时间少,也没有多少精力来处理过多的实物材料。四是发动学生搜集地理材料。在老师的引领下,紧紧结合课本知识,让学生搜集,如果学生能把地理材料搜集上来,又能讲清材料蕴含的地理知识原理,基本就已很好的达到了学生对地理课兴趣的提升。

地理素材搜集的方法,案例法:导入设计个案的实践研究。访谈法: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文献资料法:收集理论资料及理论学习。

五、地理素材搜集实践成效分析

1、课题研究营造了一个令师生基本满意的课堂。

地理素材积极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课堂。通过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和探究活动等形式,加强了课题的实践研究,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课堂的基本途径:从教材人手,改善师生生活;从活动人手,改变师生生活。生活化课堂的:营造,在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里,师生的课堂生活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沟通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书本之间的联系,沟通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周围的世界之间的联系,使课堂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的生活,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获得更精彩。

2、营造了一个主动发展教师的课堂。

地理素材搜集首先改变的是教师的角色行为,以提高地理课堂学习心理积极氛围为核心而进行的地理素材搜集,应用。必然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角转变,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顾问、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创造、参与课堂生活,在师生互教互学中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其次,教师的人才观、发展观发生了变化,当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生活被打破,课堂生活的内容延伸到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教师失去了知识权威的光环。因此,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采取交流式、案例式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了理论水平,逐步形成了一支有理论底蕴,能上好课的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地理学科分析范文3

【关键词】中学生 地理教学 地图 能力培养

1.中学生使用地图能力的现状分析

地理问题能力是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结构的形成。从对秦皇岛市多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可看出中学生的地理问题意识比较淡薄,不能准确地把握资料中的矛盾信息,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较差。

1.1看图较差

对于初中地理学习来说,看图是非常重要的,可好多学生不会看图,找抓不住切入点。初中生接触到的地图一般都是专题地图,他都有一个明确的内容,不论是课本还是地理图册,我们往往能从这些地图中一眼就能看出他所表示的内容。从初一学习了地理的要素后,一般同学都能读出一张地图的大概内容,可是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状况:在看到一张地图,问到同学,这张地图讲了些什么,你能从中看到那些信息,这时候有好多同学都说出自己看到的内容,可一分析,他们说的都很片面,没说出主要的,概括全图的。如,中国的行政区域图,同学们的回答就是,我看到了北京,上海,广州......他们说的都没有错,这张图上确实都是这些内容,不过我们一推敲,这样的回答会不会显得太冗长了呢,这个问题其实用一句很简单的话就可以很好地表达了,就是中国各省的分布情况。又如,在学习世界气候时,有一张气温曲线图,显示了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问同学这是什么图时,好多同学都不知道,好一点的同学也不能马上回答出来。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向图的周围看看我们就知道了,除了图的三要素外,每幅图都有一个标题,好多同学都忽略了这点,其实,这就是每幅地图最直接的切入点。教师在教学时要不时的提醒学生,看图要先看图的标题。

1.2分析能力差

由于年龄小,空间想象力差,大多数学生反映地理知识难记,地理学科难学,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和方法。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

1.3老师指导以被动为主,主动看图缺乏

由于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能力等类型存在差异,在参与地理学习中表现为不同的参与状态。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过程经常是基于常规的学习习惯,通过课本寻找答案,缺乏地理思维过程和自主探究过程。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影响到主动参与,学生课上很少主动看图,都是在老师提示下去读图,教师帮其析图,才得出科学结论。

2.运用地图的技巧

2.1看图的技巧

要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看图表标题,图表标题指明此图表所属,这是读图的前提。与老教材相比较,新教材中图表的内容和比重都有较大的增加。并在选编中还注意到图表的实用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并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图表的表达立意上也更加多样化、并分散到各章节中,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图片,不然有可能会造成张冠李戴的局面,接下来是看图例、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最后看图表内容。看时要细,要详。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标题、图例和地理热点对图表进行分析,紧扣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从图表上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板书。

2.2课本内容与图对应阅读技巧

利用插图学习地理,关键在于与问题密切配合,掌握阅读技巧。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生活阅历、知识面和理解、分析能力等与高中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初中课本插图的呈现方式、内容详略、读图要求也不同。教师在引导初中学生读图的技巧上也应力求既要简单、明了,又要达到图表的意图。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有关初中地理课本插图的读图技巧。

2.2.1主题图片

它是用一系列相关的照片,展示相同主题下的不同地理事物。图下的文字说明告诉你每张照片的含义。

阅读主题图片的技巧:①阅读标题:标题告诉你图片的主题;②阅读图例和注记,区分要素单项,说明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会告诉你每张图片的内容;③总览全图,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单项后综合;④想一想图表里向你显示了什么?想一想不同图片间的关系,并抓住图中的已知条件,联想课本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

2.2.2自然地图

自然地图可以展示某一地区的许多地理特征。在一幅自然地图中,可以标示不同的事物。如不同的底纹表示不同的地貌特征:黑色的阴影代表山脉,蓝色代表海洋......。

阅读自然地图的技巧:①阅读标题:以便弄清这张地图展示了什么。地图指示了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位置所在,它们还有可能显示连接这些地方的路线、物产等;②阅读图例和注记:以便明确各种符号的意义。一些特殊的地区、路线、事物等,可能会在地图上被特别标记,并在图例中指出;③学习地图上的信息:观察地图上显示了哪些大陆、海洋、国家、城市、气候类型、物产等;④思考你所学到的知识:你从图里了解到哪些新的信息。

2.2.3资源图

资源地图上通常使用不同的符号来标示在某地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阅读资源图的技巧:①看地图的标题:地图的标题会告诉你它将标示哪一区域的哪种资源;②看图例和注记:它可以告诉你不同的符号所代表的资源名称;③研究地图: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符号,就可以知道在哪个区域有哪种资源,对生产布局带来哪些影响等。

2.2.4气象图

气象图中的信息可以帮助你了解不同类型的天气状况。阅读气象图的技巧:①阅读标题来了解气象图的内容:这张气象图反映的是什么?②阅读图例和注记来了解符号:哪些线代表什么?字母分别代表什么(如G代表高压区,D代表低压区)?③研究图上的信息:如你认为这个热带气旋将会影响到哪个城市?哪些信息帮助你得出这个观点?④思考你学过的东西:如果一个城市的天气变得晴好,你会在气象图上看到什么情形?什么样的气象条件会导致这种天气的发生?

2.2.5示意图

示意图能形象性的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原理、相互关系,或是用较简单的图形来表示和阐明某些事物的演变过程等。示意图对精度不讲究,着重在"意"字上下功夫。

阅读示意图的技巧:①阅读标题:标题告诉你这幅图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的内容;②观察图片:图片展示某事物的分布、成因、演变过程等;③阅读图中的标注:标注可以告诉你图片的主题及每个部分的含义;④思考你所学到的知识:你从示意图中明白了哪些知识和规律性的东西?

2.2.6流程图

流程图是利用图片和文字反映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有些流程图是循环的,表示整个过程是循环的。

阅读流程图的技巧:①阅读标题:标题告诉你这一张流程图的内容;②仔细观察图片:图片表示某一过程中的不同阶段;③阅读图片说明:图片说明讲解每个阶段所发生的事情;④按照序号和箭头的顺序阅读:序号表明各阶段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箭头指示流程图的方向。跟着箭头走,你可以揭示出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或相互关系等问题

2.2.7带标注的图片

带标注的图片会向你展示地理事物的全貌或局部的远景和近景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图片里的标注可以告诉你图片中哪些重要的部分应该重点观察。

阅读带标注的图片的技巧:①阅读标题:标题会告诉你这个带标注的图片的主题或相关内容;②阅读标注和注解:标注和注解告诉你图片的主题及每个部分的含义;③认真观察图片:将图片观察的信息和你从文字中读到的信息结合起来,揭示地理事物的产生过程或相互关系等。

2.2.8比较性图表

比较性图表能使你既快捷、又方便的获得特定的知识与信息。借助图表,你不需要阅读大量文字就可以了解它的异同。图表通过简短的词语一目了然地表格形式将信息呈现给读者。

阅读比较性图表的技巧:①阅读总标题:图表标题能够揭示主题,即这张图表是关于什么的;②浏览纵标题:纵列从上至下贯穿整个图表。每一列的第一行告诉你在这一行中显示哪类信息;③浏览横标题:横列从左至右贯穿整个图表。位于最左侧的行首告诉你每一行所介绍的是关于哪方面的资料;④将读到的信息联系起来考虑:通读每一行,找出与某个主题相关的信息,然后再查看每列,将这类信息进行比较,寻求其异同及成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初中地理课本的图象内容很丰富,表现形式也多样,很能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出一些心得和技巧,提高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地理读图技能,达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目的。

2.3分析地图的技巧

分析地图的基本方法有:一般直读法、量算解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推理判断法。一般直读法即根据地图上的地图符号,通过直接观察了解地区情况。量算解析法是经过图上量算,了解事物的具体数量特征。对比分析法是指研究地图上任一事象,都不能孤立的进行,必须联系周围其他要素,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推理判断法是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利用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的原理以及社会实践知识,对地图所表示的地物、地貌,经过分析推理,判断某些在图上直接看不出的情况。例如,通过水系的分析,可以推知地势起伏的基本情况;通过居民地、交通网密度的分析,可以知道经济发达的程度。在读图中,上述四种方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分析地图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围绕地图向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思索。一般有这样两类问题:一类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另一类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特殊现象,分析其原因。教师问题提的越多,学生思维越活越活跃,分析地图也越深刻。

分析地图要深刻理解与运用基本原理。有些学生习惯于死记图中内容,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结果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课本插图又稍有变化的读图分析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地图进行剖析,把其中蕴含的原理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这样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分析地图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如初中地理"澳大利亚"一节中的"自流井成因示意图",与高中地理承压水的知识是紧密联系的。分析地图还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在分析地图的过程中,切忌用片面的、绝对的、静止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忽视个别现象与特殊规律。

3.提升运用地图能力的方法

3.1加强中学生绘图填图能力

填绘地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动手实际操作的阶段。学生通过记忆、想像,做到脑想、眼看、手动,进一步熟悉地图上有关地理事物的分布,巩固获得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技能、技巧,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地图实质的理解,是阅读地图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课堂中师生共同画图,老师边讲边画,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变化趋势,平时要积极鼓励学生绘制草图、简图,平时加强练习,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掌握知识就会不断提高。

3.2中学地理教师强化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联系实践,贴近生活,时时处处有地理。上课不离图,教材上的图,课件上的图,地图册上的图都可以适当使用。教师在黑板上画图,也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3.3培养中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

分析地图是培养学生应用地图的能力。有的学生习惯于死记图中的内容,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一旦遇到读图分析题就不知所措。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图进行分析,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成因吃深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例如,我国梅雨是怎样形成的?既必须了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移动情况(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图),分析原理。自每年11月至次年4月,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在中南半岛的中南部到菲律宾一带维度上活动。在6月份以前,高压脊位于20oN以南地区,使我国华南地区进入雨季。可联想到珠江流域汛期来得早。到6月中下旬脊线北跳,稳定在20o--25oN之间,使我国长江流域进入梅雨季节,即长江主汛期开始。7月上中旬脊线再次北跳,摆动在25o--30oN之间,这时黄河流域进入雨季,长江流域梅雨结束。所以正确掌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南下北跳规律是否正常,直接影响我国珠江、长江、黄河、东北等地区的雨季长短和气候的干、湿、旱、涝。从分析出发,掌握更多的事物成因。

参考文献

[1]张荣群,袁勘省,王英杰.现代地图学基础[M].中国农大出版社

地理学科分析范文4

【关键词】微课;初中地理教学;发展前景

目前,微课在国家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正是因为微课在内容上简练并能抓住重点、在生活中应用方便并无特殊限制、在学习中可提高其积极性并可以满足受教者的需求,所以微课的运用与发展才会越来越迅速。由于微课对人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很多初中地理教师也将其应用在课堂上并进行不断的创新。

一、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现状

1.运用现状

据刘赣红、何秋兰发表的关于微课在中小学教学的适用性的文章研究发现:对于学段而言,微课更适合各初中院校的教学,而对于小学与高中的教学影响却微乎其微;对于学科而言,微课更适合初中的数学课程,而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课程的影响却不明显[1],由此可知微课更适合初中的数学课程,而其对于地理学科的影响却远远不及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王玉龙、陈奕如对于当下初中生使用微课的现状进行调查并表示:数学,语文及英语在微课中的应用共达49.4%,而地理学科在微课中的运用远不及传统学科。其主要原因是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较广,微课设计的时间较短、内容较单一及国家教育部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

2.研究现状

如今,微课已经越来越受人们所关注,很多学者也对其现象发表了各种各样的相关文章,这都在不同程度上说明微课对于国内教育界的重要性。在各大网站可以发现,关于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比起传统学科而言少之又少,其现象与当下的初中微课教学的运用是相同的。很多骨干教师在亲身经历后,大多数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教师赵春芳,将《文理导航》与地球仪和地球这节n相结合进行了微课制作,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积极的影响。

二、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前景分析

1.微课教学和初中生心理的相适性

现如今在这个网络信息化时代下,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对于人们而言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了,人们更加希望可以微、短、快等方式迅速的获得信息,而微课正好符合这一性质,这也充分体现了微课教学和初中生心理具有相适性。对于初中生而言,其意志力与自制力不足,处理事情太过于感性化,在心理上可以更快速的接受微课教学模式。对于地理课程而言,一些专业的理论通过传统的讲解无法理解,而微课程却可以通过文字、画面、声音等,使学生们可以更全面的掌握知识[2]。

2.微课教学和初中地理教学融合的优越性

与传统学科相比较,地理学科更注重文字、图片及图表等内容,而微课程恰恰符合这一特点。例如,在地球公转与自传教学的讲解中,仍是依赖于以往的教学方式利用地球仪等仪器是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模式,而利用微课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使枯燥的文字都变成多彩的图片等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若是能够制作出专业的微视频等,人们无论是在家里还是车上,只要随身携带网络工具,就都可以学习。

3.微课设计是传统教学改革的主体

微课程在教学中的积极影响大多数都与教师在制作微课程的用心程度有关系。尽管国内的教育一直都是为应试教育做准备,但是作为辅的地理课程也应充分发挥微课程的积极作用,引导教学改革。例如有一个大约15分钟的微课程――《城市的癌症》,就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学生们可以通过微视频了解到城市污染的现状,以此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只有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们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体会学习的奥妙。

三、微课对于初中地理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

当下,微课程的发展趋势逐渐上升,有些教师对此也有很多质疑。第一,认为微课程是短时的新鲜;第二,认为微课程只是“换汤不换药”;第三,认为微课程没有连贯性;第四,认为微课程技术不过关;第五,认为微课种类繁多,无法统一。综上分析,对于微课在初中地理中的教学必须考虑到以下三点:第一,微课程开展情况不均衡,很多农村学校的设备、师资力量都不够完善;第二,微课程的进行使知识点无法连贯在一起;第三,对于微课程的相关比赛,人们都只关注其比赛结果,却忽视了在教学中的作用。

四、结论

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是从最传统的私塾教育到现今的学科教育,最后发展到高科技下的网络教育,这一发展则证明了课堂上对于微课的运用是高科技影响下的必然结果。所有新事物在产生之初,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必然会在时代的影响下不断的进行改革,所以,人们要以正确的辩证观点来看待微课对于自身的影响,在运用中不断的检验并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名卓,刘名海,王煜琴.基础教育中微课程的现状调研与改进建议[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05(03):46-53.

地理学科分析范文5

论文摘要: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选题内容广泛,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过程趣味性强,研究结果有实用价值。笔者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例,提出了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应用问题并解决问题。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研究性学习活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认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我们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基础和前提。

1.选题内容的广泛性

地理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从自然现象到人文。地理学科的特点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从气象气候、土壤植被、地貌等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 [1]。

2.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咨询专家、实验分析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

3.研究过程的趣味性

地理课程充满着自然奥秘和科学情趣,研究性学习就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究。在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观察水循环时,看到浓密的乌云瞬间变成倾盆大雨,雨水又通过小河流向大海,高兴地跳跃惊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4.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如环境污染、节约用水等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如有的学生在节约用水的研究性学习中,设计了简单的雨水收集管道,将搜集的雨水用来浇灌花草,非常具有实用价值。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

二、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途径

2008~2009学年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以“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因此在很多方面有了提高。结合这次实践活动,总结出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一些途径,供参考。

1.选题要恰当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同时要与社会现实,周边的生活环境结合,尽量让学生研究熟悉的环境,这样既可以降低研究的难度,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选择“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一是这一课题与课本知识“地球上的水”联系紧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二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是大家身边常见的问题,贴近生活,学生容易产生兴趣,也便于学生观察、研究。

2.目标要明确

研究性学习要想取得预计效果,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次研究性学习,从总体上有三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加强学生对水循环和水资源保护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二是从情感价值上讲,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2];三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方式要灵活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不规则的、活跃的、主动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课题在调查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拍照、走访专家、调查问卷、实验分析等手段认识问题;在解决问题阶段,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讨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体现获取知识途径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4.组织要严谨

为了保证这次研究性活动的质量,特制订了详细的计划。把整个研究活动划分成三个阶段:

(1)选题分组阶段:时间为期一个月,这个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动员,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撰写研究开题报告,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

(2)研究实施阶段:时间为期五个月,各小组有步骤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长每个阶段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阶段性小节。

(3)成果展示论文答辩阶段:课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或小发明、小制作,举行成果交流会,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3]。科学、合理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认清不同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性,按照学科的性质确定明确的研究目标,制订严谨的研究活动计划,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研究性学习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志.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实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5.

[2]高晓华.论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地理学科分析范文6

一、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一)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二)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培养新的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二、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基于《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

(一)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特点,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在上“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①展示课件;②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③得出结论与解释;④反思评价;⑤报告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学中有问。同时,生生之间,既要倡导学习竞赛,更要倡导合作互助,从而形成高远的志向、健全的人格。

(三)培养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反向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学习,从中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创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发散的思维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思路。

(2)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探究式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从而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标。

(五)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效益优先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在于能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多媒体技术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使得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新颖、多样和有趣,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设计好的固定内容,无法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所以,不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讲授教学。教师在课件设计时,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方针,注意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设计的课件,应具有可调控性和可修改性,并能根据教学实践,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效益优先。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