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

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产业;城乡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132-2

一、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一)图书馆精神文化

它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行为风尚。包括馆员的政治态度、精神面貌、思想情操和职业道德等各种群体意识和群体精神。其主要表现形式是“馆风”。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是治馆之“魂”、合力之“源”。图书馆精神文化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图书馆员除了具有一般社会群体应该具备的远大理想、高尚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之外,还必须具有图书馆人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即:默默无闻、勇于牺牲自我的红烛精神;读者至上、真诚服务的奉献精神;为人作嫁、高尚职业道德情操的敬业精神;以馆为家、馆兴我荣的集体主义精神;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自我塑造精神;刻苦钻研、顽强工作的积极进取精神等等。一个图书馆有了这些精神,并使之逐渐影响、渗透到每个馆员和读者的心灵、工作和学习中,就一定能汇成风范,形成良好的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也必定得以顺利开展。

(二)图书馆环境文化

它是指通过图书馆建筑、设施、布局、美化、园林艺术、厅堂装饰等各种物化形态所体现出的环境氛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启迪人们聪明才智的神圣殿堂,其馆容馆貌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体现出图书馆特有的内涵和风采。

(三)图书馆制度文化

它是指图书馆的馆纪、馆规,包括日常行为规范、部门岗位职责、业务工作细则、奖惩制度、图书借阅保护规则等各项管理制度。合理的规章,严格的纪律,科学的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科学化的目的,是图书馆工作得以稳定而有秩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和谐统一,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制度文化一经形成,对每个馆员和读者的行为具有练意、习行的规范约束作用,对评定馆员和读者的品质、人格和行为等方面提供了内在尺度,它能使馆员和读者在制度的约束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个人的行为符合集体利益和图书馆整体利益。

必须看到,图书馆文化的形成既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又是一个微妙而柔软的心理过程。它应该体现出时代性、多元性、可塑性的鲜明的人性特征。

二、文化产业现状与图书馆相关性分析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与图书馆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是法兰克福左派学者阿多诺(Adomo)和霍克海默(Horkheimer)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中提出来的。西方学者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把文化产业定义为“生产文化意义内容的产业”。美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通过工业化和商业化方式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和传播。我国政府部门和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从这一表述以及是否具有“经营性”为标准,将文化活动划分为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两大基本范畴,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不属于文化产业范畴。海江等在《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辨析》一文中借鉴中外学者关于文化产业的观点和看法,结合文化产业具体实践活动,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如果将文化服务也作为广义上的文化产品来看待,则文化产业就是指生产提供文化产品的行业。文化产品具有多元供给特征,既可由政府提供又可由市场提供,还可由政府与市场混合提供。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业与是否具有经营性并无直接关系。就这个概念分析,图书馆作为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应归人本体文化产业。

从文化产业的概念角度来分析,除去服务体制上的“经营性”差异,不论图书馆是否属于文化产业范畴,都不能割裂或否定图书馆与文化产业的密切相关性。

(二)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中心,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依托

图书馆作为信息枢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持。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图书馆技术的发展,将大大增强图书馆对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传播能力,大大提高我们文化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因而必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信息革命已经从硬件时代走到了以软件为王的转型时期,正从网络为王时代走向内容为王时代。欧洲人将“内容革命”称为信息社会第二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中技术瓶颈已经或正在被突破,文化产业的生存发展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文化内容的创造和消费,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含量越来越重要,产业化只是手段,文化内容才是灵魂。而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图书馆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撑。

(三)图书馆坚持公益服务性质,为文化产业发展纠偏除弊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以前许多被作为公共财富的文化:降转化为可交易的产品,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将更加突出。而图书馆公益服务的存在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图书馆坚持事业服务方向的公益性质对于从制度层面平衡文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突出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淡化文化的商品属性,克服和避免文化财富的分化,保障文化传播中信息公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对图书馆的启示

(一)对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影响

现代产业经营运作的主流模式是市场模式,产业发展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获取产业发展的动力,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图书馆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以平等无偿服务为宗旨。而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对图书馆的公益性管理运行体制造成冲击和影响。图书馆要参与竞争,就必须从单一公益性管理体制向多种服务体制发展,目前图书馆产业化就是一个例证。如何在这种冲击和影响下,既能坚守图书馆的平等无偿服务的公益性原则又能创新图书馆管理服务体制,是图书馆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图书馆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双重载体机构,文化、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从资源和技术层面引导图书馆服务体制变革,在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图书馆引进了现代产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理念,这有助于推动图书馆服务体制的创新和变革,并最终使图书馆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机构。

(二)图书馆是信息与丈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潜在基础资源供应者

鄂云龙指出: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是现代社会的两个“互为表里的超级产业”,这是两个一出世就彼此相互定义的产业。信息产业所体现的是形式,而文化产业则是内容,这两大产业都与图书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目前这两个产业有汇流的趋势,比如网络游戏,如果单纯从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概念来界定,它可能两者都是。刘佑平指出: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汇流的结果,使图书馆将可能进入经济开发的中心地带。这将更加密切图书馆与文化、信息产业的相关性。而图书馆对于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成果的收集、整理和保护的传承作用使其成为现代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巨大信息资源提供机构。对于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来说,蕴藏在图书馆内巨大的文化、信息资源是其可持续性发展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图书馆是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潜在基础资源。

四、构建城乡文化产业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改变城乡之间文化资源不平衡现象,更好地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保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起步、持续发展的关键。乡镇分馆由市或县级图书馆总管集中支配使用,实现文献资源在总分馆体系内的流动和共享。市、区、镇三级财政分别拨款,从开馆经费、图书购置、设备购置、流通快递、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经费保证。

从现有的实践看,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构建以市、县级图书馆为中心,以图书馆乡镇分馆为纽带,以村(社区)图书室和图书流动车为基础,以企业;学校、部队等行业系统图书馆联合加盟为补充,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五、结论

图书馆文化是有别于其他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一种特色文化,探讨并明确图书馆文化的功能、内容以及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途径,对于提升馆员的人文素养和业务能力,优化图书馆的服务和育人功能,不断优化和发展图书馆的文化品牌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图书馆文化正是关系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图书馆和怎样建设这个图书馆的根本的、系统性的理论指导体系,是打造形成图书馆特色品牌文化的系统化纲领。然而,用图书馆文化指导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这个功能,却没有受到人们的充分注意。我们应当加强对这个科学体系的研究,使之发挥出作用。这个体系中,主要的因素包含有:图书馆的指导思想和文化定位,办馆的理念、宗旨和特色,图书馆的精神和管理制度,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独特的、优美的建筑与环境文化建设,图书馆宣传理念,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活动形式,系统化的图书馆文化建设广告用语等等。

【参考文献】

[1]潘寅生,牛虹生.图书馆组织文化浅探[J].图书与情报,1991(4).

[2]何荣利.论图书馆文化的建构”[J].四川图书馆学报,1993(4).

[3]黄菊香.图书馆文化刍论[J].图书馆杂志,1996(6).

[4]海江,谭翔浔.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辨析[J].学术探索,2005(2).

[5]席涛.论图书馆事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2).

[6]王苏宁.改变城乡文化资源失衡?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N].人民网嘉兴4月16日电.

[7]刘军华.西部地区图书馆和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相关性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

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范文2

一、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丽江民间、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各自发力、形成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中,上述主体在不同的阶段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按其主导性划分,可将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民间自发探索阶段、政府聚力引导阶段和社会广泛参与阶段。

(一)民间自发探索丽江文化产业萌芽于丽江民间艺人,成形于宣科、和长红、兰伟等人的商业化运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丽江古城里就出现了一群演奏纳西古乐的民间艺人。这些艺人年逾古稀,随身自带干粮,演奏多是自娱自乐,不以营利为目的。与此同时,丽江当地的一些书画家市场意识初显,尝试着将东巴字画推向市场。1986年,宣科先生从内容到形式对纳西古乐进行了提炼与包装,运用商业化运作的手段将其推向市场,一举获得了成功[1]。1997年,丽江国营企业原职工和长红借力丽江旅游业发展,自主创业,充分挖掘丽江当地秀美的自然资源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将生态旅游与纳西文化相融合,打造了精品旅游景区——玉水寨。1998年,离退休干部兰伟发起成立东巴宫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以民间艺术团体和民间博物馆为主干,兼有传承和展示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双重功能[2]。除此之外,个体老板黄泰设立洛克故居陈列馆、台湾学者于涌兴办私人收藏博物馆、吉鑫宴舞落户古城玉龙花园、个体经营者李根勇兴建东巴万神园等,丽江民间力量均对丽江文化产业的早期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自发探索。

(二)政府聚力引导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将丽江列为全国改革试点地区之一,这标志着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步入政府聚力引导发展阶段。文化体制改革是这一阶段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旨在破除束缚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解放和发展丽江文化生产力。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丽江市首先成立了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其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丽江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总体方案》。该方案不仅确定了丽江市民族歌舞团等七家不同类型的国有文化单位为改革试点单位,还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第三,针对人们思想上的保守性,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思想动员工作,例如,通过开会反复学习中央文件精神、积极组织人员参加云南省举办的研修班、举办丽江文化论坛、邀请省委领导作动员、请宣科等民营文化企业负责人现身说法等[3]。第四,制定改革配套政策,助力改革顺利进行。主要表现在设立丽江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确保改革成本不会转嫁给企业职工,从而保证了有关职工的利益。最后,招商引资,内外联合。从丽江以外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通过与外来优势资源的互补,促成本地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印象•丽江》、《鲁般鲁绕》、束河古镇、雪山水城、国际会展中心、国大商城等文化项目都是其中的杰出案例。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丽江文化产业经营户已由2001年的840家增加到3100多家;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4亿元增加到6.6亿元,实现税利从2001年的2900万提高到8000多万元,所形成的增加值占了整个GDP的9.8%[4]。

(三)社会广泛参与2004年12月,丽江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顺利通过了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验收,这标志着丽江文化产业在政府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下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也预示着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崭新局面的开始。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一方面破除了长期禁锢在人们思想上的牢笼,唤醒了更多人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和决心;另一方面,丽江大量国有文化资产内在的活力被激发,纷纷走入市场。在随后的发展时间里,丽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百花齐放,涌现出了更多享誉海内外的文化精品,逐渐形成了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07年为止,丽江已拥有艺术演出、电影、文物、艺术品、文化娱乐、音像制品、图书报刊、艺术培训、对外文化交流、网络文化以及印刷业等11个文化市场,20多个经营项目,1697户文化经营单位,从业人员6000多人[5]。到2011年底,丽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1亿元,是2005年的3.3倍,占GDP比重达11.8%,比全国的2.75%、全省的6.1%分别高9.05、5.7个百分点。观看《印象丽江》的人数再创新高,全年共计演出905场,实现营业收入23164.09万元,同比增长26.50%,实现净利润9756.31万元,同比增长41.65%。《丽水金沙》演出980场,接待游客52万人次,实现收入8000万元,实现税收510万元[6]。到2012年,丽江拥有的文化经营户已经达到3100多家,其中,以演艺娱乐业、影视制作、民族文化体验,文化旅游产品加工销售四大产业为主,涉及20多个经营门类、16000多名从业人员[7]。

二、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指在特定时空和条件约束下,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果后所形成的经验、路径、机制的总和[8]。目前学术界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并未达成一致的分类认识。因为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分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本文从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切入,将现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概括为三种:非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社会共建型。1.非政府主导型非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指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非政府力量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其中,非政府力量包括民间艺人、艺术家、文化爱好者、非政府文艺团体及社会组织等非政府个体或组织。在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早期进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往往都是非政府主导型。这种模式更多体现的是艺术家们对于文化的热爱,而并没有将文化真正意义上作为一种产业来加以发展,因此在时空上具有离散性。相比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这时的文化产业化所生产的文化产品类型单一,数量稀少,市场导向不明显,大众文化倾向尚不成熟,社会的文化创造力、生产力均未得到很好的激发。以纽约SOHO艺术聚集区和北京798艺术聚集区为例。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的苏荷区本是二战后纽约大量工厂倒闭后所剩的工业厂房遗址,然而因为租金低廉从而吸引了大量艺术家的入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苏荷已成为纽约全城艺术家高度集中的艺术社区。位于北京朝阳区的798艺术聚集区前身是798联合厂的一个厂区。国有企业改革使这里遗留下了大量的闲置厂房。一批实验派和前卫派艺术家的入驻使798艺术聚集区逐渐成型[9]。2.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指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该种模式中,政府往往把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并从资金与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英国、韩国、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例如,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就将创意产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加以扶持,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亲自担任小组主席。在政策方面,英国政府出台了包括培养文化产业消费市场、支持文化艺术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和个人向文化企业捐赠或资助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并由此形成了国际上产业结构最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1997—2005年间,英国共培育了12万家文化创意企业,投入资金超过1.5亿英镑,创意产业为英国GDP的贡献率达8%,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0]。韩国也自1997年金融危机后将文化产业确定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向外主打游戏、电视剧、电影等文化产品,由此掀起了席卷亚洲的“韩流”。日本在20世纪末期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随后增加了对文化的财政预算投入。1993年,日本文化产业产值就已经超过汽车产业,仅次于制造业。201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了《面向文化产业立国》白皮书,进一步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主打产业。3.社会共建型社会共建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指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力量和非政府力量都参与其中,很难对两种力量的大小进行比较的发展模式。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其中的典型。作为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是与其先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分不开的。不同于“非政府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美国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既体现了政府的有关管理职能,也充分激发了民间致力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情。在政府层面上,美国没有设立文化部等专门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但美国会从资金、政策、法律、教育、科技等方面对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简而言之,美国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所体现的职能就是营造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良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环境氛围。在政府营造的良好环境里,美国民间的各种力量各得其所,得以大显身手,从而在实际执行层面真正推动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由此看来,社会共建型模式很好地平衡了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的关系。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这一目标。

(二)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早期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多依赖于民间力量的自发探索,因此是一种非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在经过二十多年的缓慢摸索后,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机遇。在有关政府部门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下,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步入了政府聚力引导的新阶段。此时的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向政府主导型模式转变。2004年12月,丽江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圆满落幕,丽江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解放,随后,丽江文化产业呈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态势。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由此蜕变为社会共建的新形态。由此可见,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动态的发展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历久弥新。多方力量汇聚交融,赋予了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更多新的特点与内涵。

三、丽江文化产业的实现路径

鉴于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所处的独特环境,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因此具有不可复制性。但丽江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零散的个体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化发展,其背后却有一定的规律和经验可循。总结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四条:

(一)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这一概念由先生首创,源自他在少数民族实地考察研究中对少数民族文化存续性问题的思考。先生当初提出这个概念时试图回答的是,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如何保存自身以及如何获得更好发展的问题。后来,有学者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引入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开始思索民间的文化自觉力量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应该说,“文化自觉”不仅是一个概念,更代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思路。这种思路是,在文化成为一种竞争力和生产力的当下,通过民间的文化自觉,利用民间力量充分挖掘既有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就充分体现了文化自觉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推动力。丽江文化产业最早就来自民间力量的自发探索,这是民族文化自觉的直接体现。一群民间老艺人自发聚集演奏纳西古乐,不以营利为目的,乐此不疲。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觉在于意识到了纳西古乐的文化、艺术、生活价值。宣科先生的民族文化自觉则在于不仅意识到了纳西古乐文化、艺术、生活价值,还看到了纳西古乐潜在的市场价值,亦即经济价值。相比之下,宣科先生的民族文化自觉要比民间老艺人更加彻底。因为宣科先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激发了纳西古乐的生命力,提高了纳西古乐的知名度,扩大了纳西古乐的影响力,使纳西古乐得以在丽江以外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开来。从纳西古乐的传承性来讲,这是自娱自乐式的小众传播无法比拟的。除了纳西古乐这一典型案例,丽江文化产业的许多文化精品都体现了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比如上文提到的玉水寨、东巴宫股份有限公司、洛克故居陈列馆等,都是丽江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作用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

(二)政府部门的有效领导从地理位置上看,丽江地处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形错综复杂,道路交通闭塞。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丽江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缺少区位优势。另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丽江经济发展方式单一,在基础设施、人才、科技、管理等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因素方面较为欠缺。这些劣势都是丽江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从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丽江文化产业在早期发展中虽然有民间力量的自发探索,但是这种“单打独斗”、各自发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展缓慢,难以形成合力,显得不尽如人意。面对这种局面,有关政府职能部门适时发挥了领导作用,始终将丽江文化产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致力于丽江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例如,早在1996年,云南省政府就率先确立了建立丽江文化大县和丽江文化大区的目标;1997年又顺利推动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高了丽江古城的知名度和认可度;2001年,在丽江召开的第五届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年会又以民族文化开发与市场经济对接为内容就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同年,丽江政府又从深圳招商引资,促成丽江地区民族歌舞团与深圳能量实业有限公司的合作,从而催生了《丽水金沙》这一文化精品;2002年,丽江市政府又举办了首届“丽江文化论坛”,使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广为传播,并为丽江文化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丽江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之一,丽江政府更是以空前的决心和力度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保证了丽江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此次文化体制改革,丽江文化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丽江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通过政府部门的有效领导,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避免了许多弯路,得以凝聚各方力量,有的放矢,形成合力,从而实现了较快较好发展。

(三)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因为文化产业作为一种高收益的产业形态,其所需的资金投入也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文化产业项目,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其得以启动和成功的先决条件。然而,文化产业又是高风险业态,其市场收益很难准确预测,这导致许多投资者在投资文化产业时显得格外谨慎。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乏许多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的文化精品项目,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运作资金而不得不被束之高阁。文化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各界从资金上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需求。例如,在《丽水金沙》、束河茶马古镇影视基地、丽江花马文化商城、《印象•丽江》、雪山水城文化体验旅游、丽江国际会展中心、泸沽湖摩梭文化演艺中心等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上,昆明鼎业集团、温州国大集团、北京映象公司、静阔投资公司、云南谷昌工贸公司、官房集团等企业分别投资5亿元、10亿多元、2亿多元、5亿元、6亿元、l亿多元。2005年,政府已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引资30亿元,吸纳社会资金300亿元,政府、企业和民间文化人共同出资10多亿元。截至2005年8月底,各金融机构共向各文化企业贷款3285万元。丽江银行业更是不遗余力地助力丽江文化产业发展。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丽江银行业累计投入文化产业贷款4.4亿元。多年来,通过与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合作,丽江银行业以积极有效的金融服务和持续的信贷投入推动了包括《印象丽江•雪山篇》和《丽水金沙》的启动和升级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范文3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法等方法研究,根据我国当前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推动武术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 武术 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产业

一、前言

武术,中华民族的杰作,是东方文化的一个特殊符号。武术源于商周时期的军事训练,至秦汉形成流派,并有著作记载。后o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o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为弘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加强体育文化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要大力加强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推广,扩大体育文化消费,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国家体育总局在“十二五”工作规划中也对文化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做了整体部署和长远规划,国家逐渐重视体育产业化发展,武术文化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大力发展武术文化产业已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一些策略,推动武术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二、武术文化产业概念

武术是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目前文化产业的特点、相关定义以及武术文化的自身属性和特点,按照逻辑学的定义方法,将武术文化产业界定为:从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角度对武术文化资源进行创意的开发以形成的武术文化产品及相关服务活动为中心的产业集合”。武术身为一种传统文化,经过生产、储存以及分配之后大致包括“武术竞技、武术表演、武术健身、武术影视动漫、武术搏击游戏、武术图书、音像出版和武术教育培训、武术器材、武术服装、武术旅游、武术工艺品、纪念品及相关武术品牌衍生品以及为武术文化产品提供制作、销售服务的活动等”。

三、武术文化产业存在问题

2002年,根据加入世贸时我国所作出的承诺,对部分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经营,实行不同程度的开放,为中外文化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同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2006年8月,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把文化发展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加以统筹规划。2007年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09年,国家在国务院层面上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振兴规划和系统化政策等。在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进程中,开始向民营企业逐步开放文化内容制作领域,并且开始吸收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的许多领域,如演出、电影、电视、音乐、动漫、游戏和互联网等行业,取得了重大进展”。由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促使武术文化产业迎来发展高峰期,发展势头迅猛。但是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武术文化产业市场管理机制不规范

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从1978-1985年起步阶段,到1985-1992年成长阶段,再从1992-2001年至今,在此过程中国家颁布各种政策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但是这些产业政策大多停留在行政措施和简单的管理条例上,没有与市场相对应的管理机制。

(二)发展武术文化产业意识薄弱

武术文化渊源流长,但是人们对武术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武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武术散打又缺少应有的技击特色。现代的人们认为武术没有实效性,攻防不明显,技击特性也不强,其实武术理当作为弘扬中华文化的符号而不是对抗搏斗的一种形式。现如今的武术更应往健身、娱乐、文化等方面发展,宣扬国家民族思想、意志。由于人们对武术文化内涵认识浅薄,无法真正将武术文化产业发与社会工业、商业进行有效融合。

(三)武术文化产业特色产品少

武术产业发展包括着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如武术服装、图书、影视、武术器材等,无形资产则包含武术中的物质、精神文化、健身养生文化、教育资源等内容。武术文化产品很少与其他体育项目或国民经济其他产业进行交叉创新,导致武术文化产业产品发展相对单一。

(四)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小、程度低

武术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依靠学校武术教育,影视传媒,报刊图书出版等方法,传播路径狭窄,收效也不佳。没有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造成武术文化产业缺乏发展资金,武术影像业、武术文化娱乐业、武术文化旅游业等没形成相应的规模。武术本体市场与其他相关联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链。

(五)武术文化产品市场复合型专业管理人才缺失

我国武术资源丰富,武术专业技能人才众多,但是在我国具备武术知识的人才往往缺乏应有经营意识和知识,而一般经营者又缺乏武术运动知识,懂武术的高素质的管理经营型人才严重不足制约了武术产业市场化的发展。缺乏对武术文化产业专业全面人才挖掘。

参考文献:

[1] 邱服冰.新形势下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核心问题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11.

[2] 李义杰,李云鹏.略论武术文化产业的概念和意义[J].东南传媒.2009.

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范文4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建成。但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低水平扩张、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束缚了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引入总部经济概念,推动文化产业的布局优化与形态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总部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总部经济是指企业等经营实体将总部布局在资金、技术和高端人才等战略资源高度密集的具有特定资源优势的区域中心或者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营运成本较低和土地、能源、材料等常规资源密集的周边地区,最终通过公司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相分离的模式来实现价值链的合理分工和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并带动经济效益成倍增长的一种新经济形式。2003年,我国学者赵弘首次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年,北京丰台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总部基地,首批有80家大型企业总部入驻。随后,总部经济在国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北京已经形成了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丰台总部基地等特色总部经济聚集区。上海陆家嘴、浦东新区、徐家汇等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成效显著。上海在世博园B片区规划建设央企总部聚集区,预计注册资本将超过500亿元,年经营收入累计超过1.1万亿元。与此同时,部分二三线城市也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战略。根据《2008―2009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5个城市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分列2010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6名。

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推进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企业总部通常从事决策、科研、营销、投资、物流等高端知识型劳动,占据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所占区域面积单位小,产业贡献率大,它有利于破解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资源制约,同时促进人才、资本等高端产业要素的集聚,激发通讯、传媒、金融、会计、评估、法律、会展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带动住宅、交通、教育、商业服务等配套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区域经济新的发展引擎,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以总部基地为枢纽,发挥产业链高端的引领与导向作用,带动辐射制造业等的技术升级与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合理布局与集成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发展总部经济取决于某一区域特殊的资源禀赋、区位布局、制度环境、现有的经济发展基础、包括与兄弟省市的产业布局协调等。当前,部分二三线城市不顾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特色,盲目炒作“发展总部经济、促进产业升级”的时尚概念,导致了同质性化竞争的盛行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乏力,亟需得到进一步规范。但是不可否认,总部经济概念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经济发展视角,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同样,它对于解决当前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总部经济为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全新视角

近几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不断浮现,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盲目追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一些地区拥有较好的文化产品制造业基础、或者特色民间文化社团经营经验,却忽视已有的产业基础与特色,盲目追求时尚,提出发展艺术设计、创意咨询、会展等产业门类,意图通过集中资金投入、模式移植迅速占领文化产业发展高端阵地,却因为经济基础、区位条件、文化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水土不服”而“后继乏力”。同时,盲目转型使原有的特色文化产业门类失去了良好的资金保障、人力资源供给等政策依托,竞争力提升受到限制,形成“优势不优、特色不特、头尾顾此失彼”的发展局面。二是盲目追求产业链的完善性,搞“大而全”的产业布局。一些地区既要发展文化制造业、又大力推动文化流通业的发展,同时又积极鼓励发展建筑与装饰设计、信息与软件设计、广告与会展等创意产业。大而全的产业布局,稀释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呈现“失焦”现象,使政府有限的资源供给更加分散,形成“撒胡椒面”效应,“都有所涉及、而均力有不逮”,影响了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三是文化产业布局分散,资源利用率不高。文化产业园区蓬勃兴起的同时,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同类企业进驻不同的园区,文化产业布局分散,园区之间关联性差,在产品结构,宣传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各自为战,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形不成规模效益,产业集群非但没有生成反而容易形成“同室操戈”的局面,区位品牌效应和品牌竞争力缺失。四是部分区域文化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部分区域在文化产业更替过程中,传统的文化制造业因为各种原因向人力资本更加便宜、税收等政策优势更加明显的地区转移,与此同时,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却没有及时跟进,形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断层。五是满足于低水平的“前店后厂”式的产业发展格局。部分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片面追求发展数量的扩张,大力扶持作坊型、粗放式的文化企业,搞“文化创业”人民战争,忽视文化龙头企业的培育,文化产业创新度与集成度不高,产业链处于低层次的循环运动状态。部分文化产业园区甚至盲目引进非文化类、非创意型企业,对孵化对象缺乏科学合理评估、甚至沿袭传统工业企业及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模式,形成鱼龙混杂的发展局面。

总部经济通过总部与制造基地的分离来实现不同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总部经济的构建直接规制和区隔了总部及其关联区域的产业内容及产业形态,界定了总部基地与制造基地之间的空间布局,实现了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形态的相对“固化”,避免在同一区域内文化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发展重点的频繁置换,资源的稀释与挤压,通过新经济形态的确立消除了搞“大而全”产业布局的体制空间与学理基础。通过总部基地的建设,实现文化产业高端产业门类的集聚,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推动集约式发展。以总部经济这种新经济形态的确立及其对周边产业带的辐射效应,有效填补传统制造业基地迁移后带来的产业空白,构建新的文化产业结构布局。通过总部经济的发展,淘汰传统的产销合一、粗放型、小规模、低水平的文化产业经营与发展模式,转而构建文化产业大集团、大项目、大平台,通过发达的文化企业“大脑”的构建,及其所主导、牵引的发达的“制造基地”的建设,实现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实力质的提升。

三、以总部经济建设为抓手,促进文化产业布局优化与形态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是要建立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引导文化产业合理布局与科学发展。在文化产业总部基地建设中,要立足区域文化产业及经济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及特征、政策环境及文化积淀等,科学编制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要明确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类型结构,根据区域文化产业门类特征,在管理经营型、技术服务型、经销型、仓储物流型等产业门类中确定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主导类型结构。要明确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层次结构,在规划编制中,不能脱离区域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盲目提出上层次、上水平,意图通过一步到位达到某种发展水平。要建立分期、分批、分层次的发展路线图,科学判断区域内外、国内外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的整体竞合格局,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合理确定近期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在预留足够拓展空间、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做好总部聚集区的中远期发展规划,使产业特色的凝练、发展质量的提升、竞争力的夯实与发展速度实现和谐统一。要明确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的区域结构。企业总部本身就具有不同的层级定位,比如全球总部、总部洲际派出机构、总部国家中心等。要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及其周边省市竞合现状,确立文化产业总部经济面向的层级范围,即明确总部聚集区吸纳企业总部的层次结构。通过发展量能与层次的合理定位,更好地衔接区域原有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明确文化产业经济的规模结构。总部企业聚集区不能一味求大,一味追求企业数量的简单群聚,炒作企业规模体量的数字流水。要根据区域经济承载量、市场前景、文化产业的现有基础、竞合格局等合理确立总部聚集区的规模。

要建立文化产业总部集聚区的整合与退出机制。对于一些定位类同、产业同构的产业园区,要实行优化整合,强强联合,打造旗舰型、示范性的总部聚集区,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对于一些创新能力弱、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总部要进行升级改造,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相关指标要求的予以撤销;对于背离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借发展总部经济之名发展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或者传统工业项目的园区,要果断“摘牌”,厘清其性质,不再享受发展文化产业总部经济,推动产业业转型所享受的各项政策优惠。

二是要为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政策配套。政府相关职能要建立起文化产业总部集聚区论证、审批机制,根据区域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要求,对于园区设置与企业入驻进行科学论证,积极促成建立文化产业总部集聚区建设指标参照体系,明确园区产值、创新要素等层级界定要素,国家和地方政府根据不同的发展层级予以不同的扶持措施,建立园区服务内容、服务绩效考核的指导性意见目标,更好地促进园区规划建设。要建立园区服务水平动态监测体系、企业经营绩效动态监测体系等,采取问卷调查、经营数据统计分析等手段,对一定时期内园区的公共服务质量与满意度、企业经营情况、行业发展态势等进行科学研判。

要进一步协调国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与完善区域性政策法规制度,完善总部经济实体的投融资、人力资源集聚、知识产权保护等系列政策。比如,鼓励依法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参与总部经济实体建设。发挥各级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总部经济实体,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探索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的可行性。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债权融资产品的发行提供担保服务等。园区可以与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签订定向人才合作协议,鼓励高校教师及其科研团队以多种身份参与园区建设,通过就业政策、人才引进政策改革调控高端人才流向,建立和保障以知识产权、技术要素入股的创新机制,更好地集聚高素质人才。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针对文化创意保护与侵权界定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明确文化创意保护的构成要件、技术指标,明确不同层级知识产权侵害的判定标准与依据。制定符合文化特点、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法规。根据不同程度的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行业主管部门处以勒令整改等的处罚,通报并处理直接责任人。情节严重可以通过司法渠道予以解决。通过行政、司法和市场手段的综合作用,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区的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办公场所、休闲居住场所、教育文化场所、交通通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为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系统化原则,对办公、交通、通讯、教育、娱乐等硬件建设的整体设计与规划,形成功能模式的集成与统一,避免系统不兼容、硬件不协调、先造再改等对园区建设和发展造成影响。要坚持适度的超前性原则,立足总部基地高端性、知识性、强关联性的特性,加强智能化办公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等的引进和投入力度,以适度超前的标准科学设计建设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文化教育设施等,为园区聚才聚企、招商引资提供保障、为园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要坚持生态化原则。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关注硬件设施建设与人文生态的统一。不仅仅单纯满足于钢筋混凝土现代化办公用房的建设,同时应将营建园区良好的水环境、绿环境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要结合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发展的特色,将文化创意的特色外观内容、内在气质等呈现在园区建设的细节中,将区域文化特色基因传承和植入到园区文化生态的建构中去,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用文化影响人、感召人、凝聚人。

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范文5

文中细化了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提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规划布局,为实现文化产业城市示范带和经济发展的增长带而乔提供技术框架支撑,并对重要节点提出了规划概念设计,探讨城市文化产业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关键词:区域文化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文化品牌引领,文化品牌需要特色资源支撑。近年来,鞍山依托打造“一山”、“一水”、“一石”的独特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优势,构建具有鞍山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的千山文化、温泉文化、玉石文化、钢铁文化等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一、区域发展环境:

鞍山座落在美丽富饶的辽东半岛,东依千山山脉,西连辽河平原,南临港口城市大连,北接省会城市沈阳。总面积为925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800平方公里,人口350万。鞍山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誉。坐落在城市东部的千山山脉犹如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入鞍山城区,为城区增添了无穷秀色。

二、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文化与经济结合造就了文化产业。在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支持下,新的文化产业在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相当大。美国的影视业成了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迪斯尼娱乐业等文化产业竟跻身世界大型企业500强。在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日本仅文化娱乐业的经济收入,就可与其汽车工业的产值相提并论。

相形之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太晚,虽然增加值近年来增长很快,但直到目前还只有300亿元左右,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头。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潜力巨大、发展迅速的文化市场需求,将吸引外国文化产业前来激烈竞争。参与这场竞争,无疑有益于学习外国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但要考虑本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问题。

充分借鉴外国在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积极运用财税和金融等手段支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成为当前继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规模狭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等,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抓住契机、科学规划、推动发展:

鞍山属于传统的重工业城市,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我市发展文化产业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过去,我们习惯上将文化作为经济的附庸而强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忽视了文化本身的经济意义。随着人们对文化产业认识的提高,文化已经可以成为产业而带动经济的重要力量。

继续实施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规划同样要抓住机遇,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四、发展优势:

① 经济区位优势

鞍山是祖国的钢都,辽宁省第三大城市,东北第五大城市,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具有连接南北、辐射周边的重要区位优势。

② 文化资源优势

文化资源优势是我市旅游产业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比较优势,也是有待深度挖掘的促进我市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的潜在资源。以玉文化、冶铁文化、千山文化、温泉康复文化、满族风情文化及生态观光文化为代表的丰富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可为打造鞍山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提供坚实的支撑。

③ 基础设施优势

在21.5公里长的文化旅游精品产业规划区域,横贯鞍山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部分主城区,区域内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为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五、规划设计布局

① 已点带面

规划已实施的鞍山玉石文化为中心辐射周边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鞍山玉石文化博展销为一体的商业中心。带动周边沿线围绕玉石文化为特色的产业经济,规划引导具有开发及研发销售能力的企业入驻与此,形成以中国最大玉佛为主题的产业周边集群。

在已规划布局的千山七号桥段,概念规划了钢铁文化博物馆,市文化宫等大型基础设施,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对周边地块商业住宅地块开发合理规划和引导,实现地方经济增长。

② 以线相互交融

规划已达道湾为起点至五一路立交桥段,已实施形成以文化体育为主体的大型基础设施。例如;

规划已实施的鞍山市体育场4万座位,规划占地30万平方米,为即将召开的第十二届全运会鞍山作为分赛场已提前规划设计及施工奠定了基础,同时规划设计游泳馆、体育馆、冰球馆、乒羽馆(鞍山已培养多名国家级及省级专业运动员),这些场馆的建设有力的推动鞍山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

职业教育基地,作为全国最大的中等职业整合基地,现容纳学生2.8万人,规划占地1.28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及产学研为一体的教育机构,为东北工业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温泉文化,鞍山已汤岗子温泉闻名全国,规划已形成以汤岗新城为主体的规划框架,形成以温泉疗养度假为未来经济增长点,对周边地块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协调发展的布局。

千山旅游文化,已千山七岭子至庙而台段沿线,规划设计以千山文化地域特色为主题的框架,现已形成聚集鞍钢千山疗养院、乐雪温泉宾馆、佳泰宾馆、8号温泉、生态园、农家院、跑马场、滑雪场等多项娱乐设施。对与此地段文化产业不相称的设施已搬迁(市结核病医院、工厂、小规模企业等)

钢都为主题的文化,1917年建市的鞍山历史由来于鞍钢,钢铁文化浓缩了鞍钢人的历史,同时也是鞍山的历史,开发研究钢铁文化,努力形成旅游参观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格局,是未来发展的新课题。

从以上的规划设计布局可以看出未来鞍山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规划先行,对未来发展及人才培养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鞍山文化产业规划与研究依托鞍山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具有鞍山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的千山文化、温泉文化、玉石文化、钢铁文化等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提出鞍山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实施战略的重点的基础上探讨鞍山文化产业规划发展与设想,为未来规划发展和合理布局提供借鉴和帮助,因此,发展中的文化产业是我们规划行业中的新兴的、倍受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114001高级工程师

参考文献:《鞍山市年鉴2000-2012》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0

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范文6

台湾把文化产业称为文化创意产业。台湾有关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经过亚洲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社会经济面临全面转型,为了适应电子制造业向大陆转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的观点,期待以文化创意来提升整个台湾的制造业,推进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台湾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社区总体营造”计划非常值得关注。这个计划奠定了台湾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所谓“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即通过社区自主提案,实施文化设施基础调查了解社区文化历史脉络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然后进行整体规划发展和设计,并由政府给予相应的资助和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获得了生长空间,形成了自下而上,民间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主脉。另外台湾还利用文化创意的理念,对传统的历史文化遗存项目进行保护和开发,使其成为文化消费和文化产品加工的基地

近年来,山东在文化强省战略推动下,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2009年,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40亿元,同比增长15%,高于同期GDP增幅成为继广东北京之后全国第三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干亿元大关的省份。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山东文化产业已占国内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八分之一,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但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对于33805.3亿元的GDP总量来看,远远低于北京上海等文化产业发达省份6%,7%的比重。从数据上看山东文化产业的总量虽然很大,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还没有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国家划分的文化产业的三个层次中,山东文化产业的强势项目多限于层和相关层,如文化旅游业文化制造业等,而涉及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文化内容创造的产值较低,如动漫游戏业、演出业影视业版权产业等,而且国际化水平不高这极大影响到山东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此外,在创意产业领域,目前国内外对创意产业还缺乏较为清晰严格的界定行业没有个认定的标准这让创意产业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杂烩。相关主管部门应出台一些有助于引导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对行业进行规范,学界也要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山东文化产业不仅要强调增量,更有注重内涵式发展这样才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作为首批改革试点省份,山东已进行了7年文化体制改革。至2009年,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实现1040亿元,同比增长15%,高于同期GDP增幅,成为继广东北京之后,全国第三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干亿元大关的省份。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山东显然不满足于千亿元目标。

9月26日,山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在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下称《意见》)的同时,配套出台了4个实施方案。

这些政策实实在在,既与中央的政策相配套,又与省里制定的政策相衔接,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抓住了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对首次全省文化产业振兴大会,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给予了充分肯定。

除了国家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地方上首个文化产业振兴意见。因为

其他省市多是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一些措施,而山东此次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用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的话说是,要求实、措施硬,导向性强。含金量高。

根据《意见》,山东将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广告会展、文化旅游数字内容动漫和网络游戏等十大文化产业。

为确保《意见》的可操作性,还同时出台了4个配套文件:《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打造山东文化产业品牌的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

山东期望通过政策的倾力支持,用5年左右时间,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力争用5年左右时司,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逐步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