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地理学习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范文1
一、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达到愿意、乐意、会学、善学的效果,并能正确评价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学会使用教材。地理教材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工具,又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应该重视教材,在课堂上通过认真阅读课本,做自学笔记,回答一些问题等不同的途径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程度,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方面的考虑,教学生学会使用教材。
2 学会使用地图。利用地图获取信息,使学生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地图,掌握运用地图解释地理问题的一些方法,使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建立空间观念,形成了脑中地图、无图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从地图上独立获取知识的地理能力。
充分利用地图,开发创造性思维潜能。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应充分利用地图,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图像上,使繁杂的地理事物成为简单的直观图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各种完整的地理表象,为创造性想象提供充足的“原料”。经常读图、用图,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久而久之,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更加完善,到需要时,脑子就像放电影一样自然,准确地显示出一幅幅“有血有肉”形象生动的图像。由学生自己看图、读图,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后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后得到正确结论,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激活了学生无穷的创造力。
3 科学记忆地理知识。要掌握好地理知识,记忆是重要的一环,在地理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1)发挥想象。很多时候,学生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会使难以理解、无聊的知识变得十分有趣。如:世界地理中一些国家地图:朝鲜酷似小兔,意大利酷似长筒靴,伊朗像顶草帽,澳大利亚像个马鞍,法国像个六边形等。把所需要记忆的材料同某种具体的事物或几何图形等联系起来,借助联想加以记忆。
(2)对比记忆。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将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对比记忆,抓住它们之间的异同。
如讲中国的河流时,可将黄河与长江进行对比,可以从河流发源地所处的省区、注入海洋、干流长度、流域面积、水文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如下表,对比起来记忆觉得轻松又有趣。
(3)归纳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学生会认为地理知识“散”、“乱”、“杂”,不知如何去归纳知识,像是没有规律可言。但如果学会抓住地理规律,学会归纳,也就抓住了学习地理的一个很重要的窍门。
归纳法就是根据教材内容,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类组合,归纳出其规律。诠释这种学习方法最好的莫过于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归纳后可得到以下几点: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其分布;年降水量800mm通过的地方;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线;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的分界线。
4 注意观察生活。地理学科是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生活离不开地理。因此,学习地理知识,既要了解书本内容,还要多留心观察我们的生活,热爱生活,多学习观察我们身边的乡土地理。
要求学生平时多阅读地理书籍,观看电视新闻、报刊等相关地理的内容,拓宽知识面。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 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学生学习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有足够地表现自己和表达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的机会。在地理学习中,要特别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并重。创设愉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充分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用亲情呵护他们,师生关系十分融洽,他们对我所教的地理学科学习起来非常积极主动,在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说话或打瞌睡的。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创新;初中地理
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而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因此,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必须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决定了信息技术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如何整合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现状与问题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已有多年实践,与传统教学相比,整合后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决定在地理课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效显著。但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利用的不合理上,没有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机融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程式化使用信息技术:一些教师迫于教育信息化的压力,在地理课堂“被迫”使用信息技术,导致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的使用形同虚设,白底黑字的课件成为信息技术环境下板书的数字化版本,虽然节省了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但是往往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解,这种使用得不偿失。还有一些课件,虽然图文结合,设计精美,但也只是电子版的教科书,课件呈现的内容课本上都有,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并没有发挥作用。
(2)随意性使用信息技术:如果我们将教师形式化使用信息技术视为“没有使用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中存在的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中“处处使用信息技术”。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凡是能用信息技术支撑的地方一定会用,没有考虑是否需要用及如何用,这就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一种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沾边就用,这种情况下一些媒体的使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甚至用信息技术代替了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偏离教学内容,效果适得其反。另一种情况分析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点,准确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教学,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限于教师信息素养能力不足及地理学科信息资源的匮乏,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仅停留在浅层次的整合上。
解决方法
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无论是“不用”还是“滥用”,其根本原因多是教师没有从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出发。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即学生在地理课堂应该学会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效果最佳。这就需要创新地理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地理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方法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两方面考虑,信息技术在这两方面的应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创新地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中,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创新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创新地理教学条件。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创新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仅想出好的教学方式是不足的,必须有相应的教学条件作为支持环境。创设学习地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合地理资源,解决地理学科中的疑难点;设计地理学科学习平台,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设置有效的交流平台,供学生之间知识经验共享所用。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地理教学条件,使教师致力于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专注于技术使用,才能真正改善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起始章节。本节涉及的自然现象是我们日常就可以观察到的,但知识点本身抽象,难度大。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季节变化、五带划分等现象,是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在本节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基本的读图能力也是学习地理的必备能力,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弱,由现象分析其中原因和原理的能力较弱。但初中生对新鲜事物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并且本节内容涉及的昼夜交替、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学生亲身经历过,为教学顺利进行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地展示地球的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高度与昼夜时间长短对地面获得的热量的多少等,并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能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自然现象。能够演示说明昼夜交替的形成以及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读图能力,逐渐形成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会观察地理现象,从地理现象入手,掌握现象背后深层的地理规律和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地球自转基本特征、规律及其地理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初步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能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难点:能够演示说明昼夜交替的形成以及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原因。
教学策略
(1)利用学科工具提供自主探究环境。对于地球自转这样宏观的、无法直观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利用三维仿真交互软件,构成自主探究环境,使学生可以多视角、多维度的观察。同时利用交互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演示地球的运动,加深知识的理解,打破传统教具条件的限制。
(2)利用虚拟仿真动画支撑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对于地球自转周期、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等知识点,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体验,但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很难将平时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归纳梳理并形成理性认识。利用虚拟仿真动画针对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还原和演示,学生在观察和分析这一过程时,逐渐提高抽象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有助于知识理解。
(3)教师、学生之间分组交流、相互评价,掌握学习方法,加深知识理解,培养合作精神。在分组合作探究环节提供的各种教具学具中,既包括传统的地球仪,也有计算机三维仿真工具,构成多样的探究环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对各种工具进行比较,进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学习,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学生不会选择学习方法的问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日出”视频,太阳的东升西落,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太阳为什么是东升西落、是日在转还是地在转。接着教师播放太阳系运动动画(如图1),这是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学生可以看到宇宙中的所有星球都是在不断运动的,地球也不例外。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出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可以解决怎样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并利用太阳系行星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联想到地球的运动。
信息技术整合点:“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视频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过渡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Flash软件模拟太阳系行星运动,使用PPT播放动画,真实再现各行星的运动轨迹、位置关系,宏观展现学生在传统学习环境中不可见的现象,使抽象知识内容具体化。
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如图2)。学生认真观察动画后,描述地球是怎样运动的。教师总结:地球自己在旋转我们称为自转,围绕太阳的旋转称为公转。启发学生思考:自转对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我们有什么影响?会带来什么?引出这节课要讲解的内容—地球的自转。
设计意图: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特征形成感性认识,畅所欲言描述观察到的地球运动的特征,讲解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地球的自转。
信息技术整合点:学生对地球的运动很陌生,如果教师只是以文字概念或以图片形式讲解,学生对这块知识的理解抽象,不容易掌握,利用Flas技术,可以形象展示地球的自转,公转及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通过简短的动画展示,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分组合作,探究问题
教师提出学生这节课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①地球自转的中心和方向。利用手边工具演示地球的自转。②地球自转的周期。③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共同合作完成这次探究任务。四人一组,确定一学生为本次学习的组长。组长对本组人员进行分工。填写学案上的分工表。
设计意图:明确探究问题,并将学生分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职务,在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信息技术整合点:这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的新模式,观看素材和动画时学生共用一台电脑,不同成员分工明确,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3.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教师指导每个小组打开电脑桌面上名为“地球自转”的文件夹,请微机操作员打开里面的各种素材,打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演示平台(如图3),学生可以观看预存好的场景,还可以根据任务需要,选择场景播放。学生可以利用这个软件进行观察,也可利用教材、图册、地球仪等常见工具,在15分钟内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分组进行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选择认为适合的学具,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配合学案导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需要的学具和方法,在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
信息技术整合点:用Flash软件播放地球自转动画,自转时间实时更新,学生对地球自转周期有更加形象、直观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学习平台,平台教学功能强大,分为演示区和条件选择区,学生通过简单的鼠标滑动可调节演示区图像的大小。条件选择区分为“状态”、“动画控制”、“视角位置”、“视角目标”、“知识点”五个栏目。在状态栏,学生可以选择从“晨昏线”、“赤道方向”、“从北极看”、“从南极看”四个不同角度观看。在“动画控制”中,学生可以输入不同的地球自转速度进行观看,视角可以选择俯视、仰视、平视。学生借助平台可以观察地球,作为拓展知识,还可以观看太阳。“知识点”栏目设置了众多相关知识选项,学生可以按需选择,加深理解各知识点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保障。与教材联系起来去启发思考地理规律和成因,学生会感到深刻、亲切,有利于地理表象、概念的形成和思想情感的转变。
4.小组汇报,加深理解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2分钟时间内,按照任务书的要求逐项进行自我检查。学生完善探究过程和结论,准备分享。教师提出分享要求:①分享三个问题中的一个;②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语言简练;③汇报的形式任选,如口述、表演、模拟……;④时间不超过3分钟。每组在汇报的同时,其他组同学认真倾听,并有一名代表做出诤友式的评价,即说出一点欣赏,提出一点建议。
设计意图:完成表格,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自检。通过分组汇报交流,学生在对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锻炼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设置诤友式评价环节,让学生以正确积极的态度评价其他小组的汇报,对正确及好的地方进行表扬和赞赏,对不足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信息技术整合点:一名学生在汇报问题时,其他学生利用教材、地球仪、动画、交互软件对汇报内容进行实时监测,给出评价和补充。不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同一个知识点的深度有差异,在听同学汇报时,结合软件工具操作的便利性,学生可以补充、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解决在传统学习环境下,只有部分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讨论的情况,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真正的参与者。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默契,利用各种软件、工具顺利完成了探究任务。在设计这节课时,做了符合课程标准的调整,着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方式,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学习条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科学态度,积累地理经验的有效工具,实现对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
点 评
学习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球,地球的基本状况是在宇宙中不停地运动,因此“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在这堂课中不但起到了“情境激趣、突破重难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体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结合本课内容及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现象,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范文3
一、听,就是上课认真听讲
听讲关键在于认真,认真的表现是专心,专心的目标是吸取教师讲课的精华,核心,为了达到专心这一水平就应该眼、耳,脑并用,调动全部感官积极思维。简言之,听讲的方法吸收老师讲课的精华并认真思考。
例如:老师讲授比例尺的知识说“为了把地表的山川河流,城市等画在一张图上,就把实际事物缩小,那么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就是比例尺,用公式来表示则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上,比例尺也叫缩尺,它是表明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我们可以用数字知识来说明这个问题-比例尺就是1/X”。这时老师将知识转入到比例尺与距离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上,老师说:“当图幅大小不变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距离越小,而内容越详细;相反比例越小,表示的实际距离越大,而内容越粗略。”这时一位同学举手提问:“老师,这一点我不明白。”很显然,这位同学听讲时,没有积极思考,他忽略了老师所点的画龙点睛的一笔:“比例尺的数学本质为1/X”了,1/X是一个分式,当图幅大小不变时,分子(图上距离)是不变量“1”。如果让比例尺1/X变大,那么分母(实际距离)就得变小,反之,分母就变大。
这个实例说明认真听讲,听什么,怎么听,在相当普遍的意义来说,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差异在于听讲!
二、记,就是作课堂笔记
笔记一般来说是将老师课堂讲授的知识要点,知识要点的分析说明,知识要点的理解应用记录下来,以便与课本结合掌握知识。但反复停留在这个水平是不够的。我们希望健全笔记的功能,它的功能除上述所说的之外,还应包括记录或整理知识要点的内在联系,记录课堂上遗留的未解疑难,补记上学生本人对该节或该章知识的基本认识或小结。笔记不只是课堂工作,还应包括课下的工作。笔记不应一张纸通用,可以将每页练习本左右一分为二,左边是教师讲课的知识要点及知识联系,右边是学习的体会,疑问小结。
三、读,读就是读书
读书要将书的内容读通、读透。所谓读通、读透就是要将知识内容系统化、机构化。知识系统化便于从宏观上,全局上认识把握知识;知识结构化便于知识的迁移,从理论转入实践,比如学习非洲粮食、人口与环境问题之后,归纳出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样读书的结果才能达到古人所说的:知识越学越多而书越读越薄的水平。
读书还要有的放矢。读一遍书要有读一遍书的目的,比如:这次是重点解决图表问题,下次是重点解决结构问题,再下次是解决不同类别知识的理解或适用问题。我们仅对那种打开书就读,声若洪钟而思若游魂,那么势必合上书就什么全记不得了。综上,读书之法在于读全、读通,有的放矢。
四、练,就是练习
练习包括作题――各种练习题。填图册还包括思考、调查、考察、制作等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决不能认为“练”就是作题,就是测验考试,那样我们就会误入歧途。练习是动脑与动手的活动过程。是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要重视各种习题的解答,它是培养同学们认识问题,说明问题能力的,在解答各种练习题时,首先要精,精就是指作题之后善于总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这种类型的题目之关键在于找准东经、西经的特点,度数向东增大为东经,度数向西增大为西经,同理,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反之是南纬,那么,此类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要熟,熟就是熟悉和熟练,通过练习要熟悉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熟练。例如;试对比英国、日本的自然条件有何异同。熟悉这类题型的学生首先列表对比进而思考列表项目――自然条件的组成、位置、地形、气候等。
以上是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出发,谈谈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的普遍要求及建议。
除上述四种方法外,还要充分利用好地理的辅助工具――地图,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特殊学习方法。有人讲地图对于研究地理的重要性,比之于天文望远镜对于天文观测,显微镜对于微生物研究。我们认为这一比喻虽然生动形象,但还不足以说明地图的全部重要性---从地图上还可以直接获取知识。在这里我们着重谈如何运用地图学习的方法问题。
(1)在标有经纬网的政区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人文位置,并可定方向、量距离。
(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及分布;了解一下地形区的分布及特征。
(3)在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运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气候。我们可观察出某地区包含哪些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也可观察出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在气候专门图上――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还可以阅读出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5)在河流水系图上,蓝色的线条表示河流,红色线条表示流域分界线。我们可以读出河流大致源地、流经地区、流域范围、主要支流、重要水利设施、大致长度等。
(6)在自然资源分布图上,可观察到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
(7)在交通运输线路分布图上,可以观察到交通运输的类别,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例如:在中国铁路交通图上得知京广铁路起于北京,止于广州,中经翼、豫、鄂、湘、粤等省区。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范文4
1、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图册。
2、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如:学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图上找到并落实下来。
3、动手绘制示意图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要求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4、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二、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三、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范文5
1在地理教学中兴趣的重要性
我们都了解,由于地理并不在实际的中考中占多少分数,造成许多学校并不重视甚至安排课时很少,对学生学习地理影响很大,普遍成绩比较低。对于如何提高地理学生在地理的兴趣。是需要每位地理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一个学生对着门课程很感兴趣,他就不会带着一种负担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学习自己所需要的地理知识。然而倘若一个学生对地理没有兴趣,他不仅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会严重地影响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由于对地理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接下来就导致对地理的敏感性,听到地理一词,就是厌恶的情绪,并直接导致偏科。在有些地方,由于对地理不感兴趣。成绩近年来直线下降,这种直线的下降造成学生更加对地理不感兴趣。这种死循环会让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让教师对地理教学也抱着一种无责任的态度,这不仅对地理教学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对学生的成绩也是一种损失。地理课程犹如一纸空文,一些学校甚至从来不开设地理科目,这必然会对学生将来的求学和工作造成一定的损害。
2实施地理兴趣教学的方法
如今,地理兴趣教学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老师所接受,而用于地理教学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并成发展态势。地理兴趣的教学方法,包括新教学元素的加入和课外实践部分以及多媒体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了教学的重要工具。可多媒体对地理的应用,却少之又少,很多学校并不重视将多媒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地理作为一门十分丰富的学科,在许多方面多需要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如在学习地球公转和自传的章节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对着课本进行阅读和思考,并且教师也只是在黑板上通过简单的图画表示,这对于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和对老师的教学技能都是比较大的挑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这一章节的兴趣和掌握。而通过丰富的视频立体呈现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并有动画过程,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比较难理解的章节和提高地理学习成绩。同时,对于地理课外实践,由于地理并不是主要教学任务,很多学校也会取消地理的课外实践,比如,观察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土壤特征等等。仅仅是把学生局限于教室中,通过老师讲解和阅读的方式进行地理知识传授。地理实践不仅可以将地理事物生动地展现到学生面前,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当然,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而读的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有关读的方法指导。读书当然是要读出声音,但声音不在于多大,更在于你是如何读的,要带着感情进行阅读,投入情感,体味其中的内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感情朗读,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就要让学生在读的时候进行想象。让学生自己仿佛处在情景当中,从而提高自己的理性认识。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大好河山的章节时,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完全可以将自己置身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读中看到雄伟的泰山,看到秀美的庐山以及巍峨的昆仑山等等,只有将感情融入进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可以培养学学生的地理兴趣,从而获取地理知识。在如此多的地理教学方法中,最后,新元素的增加或许更加可能导致学生的地理兴趣增加。在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地理探究方案和学生自主思考题,这样,一方面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讨论活动,让学生充分参加讨论当中去,从而活跃地理课堂气氛和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自主性可以通过新元素的增加,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提高地理学习兴趣。
3地理兴趣教学的展望
有了兴趣教学这种方法。地理教学中的很多障碍都可以通过这一方法解决。而这一方法也在不断地推广,其前景和发展前途将不断地伸展和延伸。兴趣为一个人的原始动力,能帮助其获得成功和成绩,兴趣也是一种指引方法,指引我们走向事业成功的顶峰。在理教学中,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多探索更多更好的地理兴趣教学方法。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一碗水的来源,只有知道水在哪里,学生才能明白自己所要追求什么,应该追求什么,并在这种追求下去获得自己所要的那份水,这就是兴趣。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们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让地理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兴趣的主人。
4结语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范文6
关键词:课堂教学;合作性学习;方法;策略
“合作性学习”是目前国内外许多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人人有责任,有分工的互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采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合作性学习方式能调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使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小组之间形成同步、合作、互补的关系,能够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动性,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使地理课堂教学趋于协调,达到高效。
为此,笔者对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性学习进行了一定的探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现将笔者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在教学中确定和把握住学生合作性学习的最佳时机
开展地理课堂的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教师的实际水平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盲目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课堂合作学习。笔者对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部分,则让学生独立学习,作一般性了解;知识密集的内容,更需要精讲,因此对采取课堂合作学习的内容都是再三研究,慎重考虑。首先对确定的每一个地理课堂合作学习的内容的都力争作为一个问题情境的选择,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他们不能立即解决,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起步;其次,这个地理合作学习内容的表达易于学生通过言语来交流;还可以对一些值得争辩的地理问题通过合作竞赛的形式去解决。总之,地理合作学习必须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及地理课堂教学实际的需要进行,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笔者做了重点探索。
1.在重点、难点处
地理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我们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2.在迷惑、混沌处
地理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我们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地理概念,加深理解。
3.在深化、拓展处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我们学生的地理思维,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灵感,形成独特的地理认知。
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组建学生合作学习小组
开展地理学科的课堂合作性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地理课堂合作学习小组。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分组种类和策略如下。
1.第一种学习小组的组建策略
基本做法: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地理学习小组。使各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地理学习任务和地理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课堂地理学习中主体能动性的发展。
2.第二种学习小组的组建策略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异质小组合作活动时,经常会出现一两个地理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讨论得津津有味,而地理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则默默无语,有的甚至开小差破坏地理课堂纪律的现象。因此,在课堂学习合作时,笔者视呈现地理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类别,组织若干同质组进行学习。
具体做法同样可按照实验班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之间的相似性,由4~5人组成的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地理学习小组。这有利于优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更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而后进生在同质组内也会树立起充分的地理学习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地理学习潜能,以赢得组内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敬佩,这在异质组内也许无法体验到。
3.第三种学习小组的组建策略
具体做法:把4~6个异质组中能力弱的同学的座位相对集中,当他们与优等生的能力差距不大时,便可直接参加异质组活动,当发现他们在与别人合作出现困难时,这几个同学便组成一个临时小组,教师深入到这些同质组中,通过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地理学习任务。这样分组,既能保持异质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优势,又便于教师把握后进生的地理学习状况,及时降低地理学习要求并给予针对性的辅导,这充分保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态。
4.第四种学习小组的组建策略
在地理课堂合作学习中,笔者还常常会发现,学生对所讨论的地理学习内容或要解决的地理问题的兴趣不同,再加上学生的稳定性较差,对固定的合作伙伴或合作形式也会产生厌怠,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地理课堂合作学习的效率。因此笔者有时灵活改变地理课堂合作小组的形式。如把对某一地理问题有兴趣的、地理观点一致的同学组成地理课堂合作学习小组;或兴趣爱好相同的组成课堂合作小组;还可以把好伙伴组成地理合作学习小组等等。
5.第五种学习小组的组建策略
在地理课堂合作学习中,笔者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改变呆板的组合形式,还采取了随机组合。随机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然后教师要求手持“同花”的先组合成4个大组开展讨论;再将手持相同数字的组成小小组进行交流。这样由大组讨论到小组交流,使我们的学生得到的信息以及合作效果,远远超过以上几种组合形式。由此我还想到一些游戏活动的组合方式,如采取了按班内学生的学号编组,个位数同号的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先进行合作讨论,然后按十位数同号的重新组合再合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又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地理信息。
以上列举的5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采取的生生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合形式,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实际操作时,根据具体班内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灵活选择,使地理课堂合作学习达到了最佳效果,针对我校学生地理知识面较窄、学习能力较差、地理知识面不丰富、地理学习困难生较多的特点,笔者采取第一种和第三种地理课堂合作学习分组方式较多,取得的效果也最好;当然根据各实验班学生能力和水平的不同、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也进行其他分组形式。通过不断的比较,选取最适合学生的分组形式,使学生愉快的进行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培养其地理学习能力,以使地理课堂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合理分配组内成员的合作学习任务
在许多地理公开课中,笔者也经常看到课堂内出现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形式。但由于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往往导致合作活动的形式主义。因此,开展地理课堂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学生课堂合作学习任务的分配。只有当学生明确了一定的任务后,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经过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可以根据需要,在组内适当地给学生分配任务。如,中低层的学生可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让他们宣读他们的记录结果,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培养他们地理合作学习的信心等等,能力强的学生集合组内研究成果,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能力强的同学则让他们讨论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样就能兼顾各层次学生参与合作性学习的愿望,激发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
当然视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还可灵活设岗。每人一岗,定时轮换。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四、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强调师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的互动
我们强调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即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笔者在教学时,力争做到积极地旁观——学生学习时掌握各种情况,考虑指导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以活跃其思维,增强其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守纪,与人友好相处,和谐合作。
因此,地理课堂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群体活动,作为活动主体的地理教师与学生必然要发生各种相互交往与相互作用——地理课堂互动。我们与学生的个别的课堂合作通常存在于提问与应答、要求与反应、评价与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直接接触等过程中。它非常清楚地显示出我们对学生的情感倾向。与学生群体的合作则主要发生在课堂教学秩序的建立(组织教学)、课堂讲授(讲、听、记、思)、课堂提问(师生可互为提问主体)、课堂评价的过程之中。地理课堂上师生合作的顺利进行使我们心情愉快,发挥起来自由洒脱,游刃有余,对学生的评价偏高趋好,这反过来使学生心情舒坦,思维开阔,会主动自觉地服从教师的指挥,回答提问,参与课堂活动,表现出乐学的心理倾向,提高学习效果。
五、实施地理课堂中学生合作性学习的几种有效策略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研究、比较现有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现状的基础上,笔者经过研究和实践认为如下基本模式是适合我校地理课堂教学实际的有效地理课堂合作学习策略:
1.创设地理教学情景,呈现问题
这是我校地理课堂教学进行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笔者首先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地理的内动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一起来呈现地理问题,加以具体化、系统化,明确地理学习的目标。
2.课堂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根据所呈现地理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师生确定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长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鼓励各成员积极参与。梳理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重点讨论,达成共识。如有不能解决的地理问题,由记录员整理好,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3.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派代表向全班作交流,组间再质疑。教师加以调控,对一些普遍地理问题可适当提供变式(或地理材料、或地理观点),帮助学生解疑。
4.引进竞争,巩固合作
对同一地理问题的理解,或解决的方法,或学习效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时,可通过组间竞赛展开。巩固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合作意识,调动了学生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合作研讨是中心环节,因此第二步和第三步是最关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按部就班,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变通和优化组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在组内、组际展开讨论、交流,使人人都能贡献思维成果。
总之,笔者通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地理课堂中采取合作性学习的模式,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我们教师一味的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高效模式。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产生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模式。在课堂上使地理学习优等生的才能得以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提高了各层次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体现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大大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