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范文1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包含的要素有:特定的地理区域、资源条件相同或相似、人文社会条件基本相同、经济活动的方式及特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区域内形成统一、有序、健康的市场等。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区域联结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有利于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在我国现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和可行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首先需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构建原则,指导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及其具体指标内容。
1.目的性原则:区域协调发展评价中研究目的不同,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和选取的指标也应各有侧重。
2.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较客观地反映地区的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状况。
3.系统整体性原则: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指标体系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地区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潜力。
4.动态引导性原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因此,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系统动态变化的特点,体现出系统的发展趋势。
5.简明科学性原则:在构建本研究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时,指标数量不宜过大,在相对完备的情况下,指标的数目尽可能地简约和压缩,便于实际应用和操作,可以尽量选择那些概括性强、所代表的信息量大的指标,指标体系要全面但不可包罗万象。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原则,参考有关研究成果,侧重于从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视角构建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苏北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见表1)。该指标体系分4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状态层和指标层。目标层反映苏北地区协调发展的综合水平;准则层包括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社会协调发展水平3个指标,反映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状态层包括10个指标,反映的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子系统的各个侧面的协调发展水平建设状况;指标层为基础指标,共有31个指标组成。
在指标体系中将经济协调发展摆在首位,将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依托,把社会协调发展的提高作为苏北地区协调发展提高的最终目标,体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协调一致的基本思想。在设置的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中,大部分指标可通过统计年鉴和实地调查获取,部分指标需要借助相关计算求得。
二、苏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本文采用SPSS软件,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苏北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数据主要选自《2008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一)确定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
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确定选取的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本文所选取的变量计算后得到的KMO值均大于0.80,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表明这些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二)主成分因子的提取
分别对经济协调发展、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社会协调发展、综合协调发展水平指标的因子变量利用SPSS提供的Factor Analyze进行提取。鉴于因子变量在未经旋转的载荷矩阵中在许多变量上都有较高的载荷而含义会比较模糊,所以通过Varimax法对因子载荷矩阵旋转,用旋转后的结果提取特征值大于0.85的主成分因子,即提取原始指标的大部分信息。由此,经济协调发展能力提取了2个主成分因子,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取了4个主成分因子,社会协调发展取了4个主成分因子,综合协调发展水平提取了7个主成分因子。
(三)协调发展水平的求算
借助SPSS软件,得出各县市各主成分因子的得分,并以各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为权数进行线性加权求和,分别计算。各县市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和综合协调发展水平F(B1)、F(B2)、F(B3)和F(A)计算公式为:
经济协调发展水平:F(B1)=0.59128W1+0.21071W2
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F(B2) =0.22971M1+0.22950M2+
0.19951M3+0.16012M4
社会协调发展水平:F(B3) =0.437Y1+0.16618Y2+0.15649Y3+
0.08948Y4
综合协调发展水平:F(A)=0.37938W1+0.11852W2+0.08674W3+
0.07587W4+0.07375W5+0.07223W6+0.05030W7
苏北地区各县市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和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及排名(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苏北地区综合协调发展水平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3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不同而呈现出不规则的空间格局。这说明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是经济、资源环境、社会诸子系统非线性叠合、综合作用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陈新明.加快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蔡思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界定及其运作[J].中南财经人学学报,1997( 3 ).
[3]余建英,何旭宏. 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范文2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经济协调;广东;其他沿海省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其内部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带动了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广东也是发展的龙头之一。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广东与其他沿海省市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否存在差异,广东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具有特殊性。本文试图探讨其发展的特点,借鉴其他沿海省市的经验,更好发挥广东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以及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上海的人均gdp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广东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人均gdp不占优势,与上海差距比较大,江苏、浙江人均gdp也超过广东,福建也有迎头赶上的趋势,所以广东面临的竞争比较激烈。
(3)广东与其他沿海省非农产业和城市化水平比较。从表6可以看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比较小,广东第一产业的比重为5.5%,上海仅为0.8%,江苏、浙江分别为7%、5.1%,而福建的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比较大,为10.7%,福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所以也是抑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大原因。
比较各地人均gdp也可以看出,非农产业发达的地区正是人民最富的地区,如江、浙、粤。
2008年,广东城市化水平为63.4%,30年间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目前,广东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并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统计显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广东城镇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1949年,全省城镇职工27.36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2.7%;而到2008年,全省城镇从业人员2 227.04万人,占40.1%。
上海市全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达到88.7%,江苏、浙江、福建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3%,56.6%,48.2%。
二、 广东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范文3
关键词:铁路运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7日
铁路是中国长期发展以来最基础、最广泛使用的一种运输方式,铁路运输为地域辽阔但资源分布不均的中国经济协调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伴随铁路运输能力的不断提高,城市之间的距离缩短,区域间的辐射能力得到很大的扩展,加快了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产业转移,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变革。不过,为保障与促进铁路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还需要人们理清两者的关系,并提出有效建议来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一、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铁路运输加大了城市之间的融合程度,铁路运输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积极意义,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助、互制的关系。首先,铁路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供给,先进的铁路运输系统拉动与促进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反之则制约及阻碍着区域经济的顺利发展。其次,在铁路运输的支持下,区域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之后,区域经济又反过来影响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的需求会随之发展变化,进而影响与制约着铁路运输系统的发展规模及水平,若违背区域经济发展实情来扩展铁路运输建设,则会造成交通资源的闲置而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甚至会拖累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经济和社会动态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积极采取有效政策与策略来处理两者的平衡,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二、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一)协调发展应防范的问题
1、负溢出效应的防范。我国铁路的发展是顺应时展需求的产物,铁路的发展始终要配合与适应生产力的需求,因而在利用铁路运输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负溢出效应的防范,即铁路运输系统的扩展需要和区域经济科学对接,防止因超前的铁路运输而加重区域经济的负担。目前,我国仍有许多区域经济的发展还相对较弱,物质条件与基础设置还不够成熟、完善,铁路的建设与发展能够促进这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在规划与布局区域铁路运输系统时需要着重考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对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对接就会造成区域经济负溢出效益的发生,进而制约与阻碍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替代效应的防范。近些年,我国铁路运输的建设在不断完善,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开通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能力,相比较公路、航空等其他交通运输工具来说,铁路运输具有较高的替代性,但反过来铁路运输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防范其他交通运输工具对其的替代性。铁路的建设与完善需要从整个国家的战略视角上进行科学分配、合理规划,需要在考虑经济发展需求与交通运输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来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作用,以此来防范替代效应的出现。所谓的替代效应,就是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协调规划与布局铁路的建设,以实现铁路运输和其他交通运输工具发挥各自优势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促进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1、加强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建设可持续规划,实现双赢目标。鉴于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为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加强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可持续规划,以双向的契合来实现双赢的发展目标。铁路运输的发展能够为区域经济提供更大的供给,以此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与优化,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又影响与决定了铁路运输建设的发展程度,铁路运输的建设与规划要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因此,从科学性、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加强对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合理规划,以最大限度发挥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的作用,实现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一方面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在铁路运输的大力支持下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完善与优化铁路运输建设,积极发挥铁路运输优势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建设高效完善的高速铁路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的逐渐发展壮大,其对铁路运输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我国铁路运输开始优化路网结构,大力发展建设高速铁路,提出“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建设构想,以此大幅度提高我国铁路运输的速度与能力。发展建设高效完善的高速铁路网,扩大路网规模与覆盖面,这是促进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提高铁路运输的综合效率,加强铁路运输的辐射能力,以此来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由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发展建设完善的高速铁路网,连接贯通西部与中部、中东部地区,实现东西、南北的沟通,完善各地区的铁路运输网络结构,促进铁路网综合运输能力的提高,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三、结语
铁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基础产业,铁路运输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要想实现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应当重视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对接,优化配置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要素和资源,加强对协调发展过程中防范问题的重视,科学处理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最终实现双赢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范文4
关键词:公路运输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公路交通的建立和发展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要保证区域经济得以正常健康的发展,必须建设公路和其他相关基础设施。公路交通可以把区域经济的各个发展基点联结成一个体系,进行商品与信息的流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企业经济活动离不开公路运输、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正是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的存在使得市场的运行效率得以提高。运输相对距离可以通过交通设施的建设和运输状况的改善得以缩短,并且企业的运输成本也就会相应地有所降低,尤其是对于那些以公路运输作为主要成本发生点的企业,只要公路运输成本降低,那么企业的成本就会随之变化。其次,公路运输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组织方式,同时它也受到了企业的重视。区位的相对改变是造成交通对企业发展战略与物流体系影响的重要因素,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企业与原料市场的相对距离也发生了改变,因此企业战略布局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高速公路从建成那天开始,已经迅速成为了主要的经济增长因素。
二、公路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
公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和运输状况的改善,可以缩短运输相对距离,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尤其是交通运输作为主要成本发生点的企业,交通运输降低其运营成本的状况更为明显。当某地区具备良好的交通状况时,资本和人才就会就会流入,本地生产要素的成本就会降低。交通设施服务同样降低了交易费用,便利的交通状况可以使企业间的物资、信息、人才、商品等的交流更为快捷、方便。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仓储费用,从而使生产者在商品贸易中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做出更快速的反应。
2优化企业的物流规划和生产布局
区域交通的发展是物流业发展的载体。交通对企业发展战略与物流体系的影响主要是区位的相对改变,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企业与原料市场或者与需求市场的相对距离改变,由此影响到企业战略布局。国内外许多成功的经验表明,一条高速公路就是一条隆起的经济带。一条高速公路从建成的那一天起,就将以明显的优势,迅速成为该区域内的一条主要经济增长线,不仅能够加速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体内循环,而且还会通过支线将区域内各个经济单元连接成一体,可以带动跨区域的体外循环,所以企业最初的选址、布局要考虑交通便利性,当企业开始运作,交通的改善也可以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3提高企业组织效率
公路交通运输提高了其他要素(劳动力和其他资本)的利用率,增加其他生产要素的获利能力。本地生产要素的组织效率提高,生产的成本和交易费用将会降低。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生产要素有效率的流动到需要的企业,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流通环节的改善,不仅扩大了企业的市场范围,而且对企业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提出了新的需求,市场竞争的需要促使企业重新调整组织效率,以适应市场需要。所以当企业的在经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效率的提高都会引起连动反应,推动其它环节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的进步。
4激活沿线资源,拉动沿线土地升值
公路的修建,交通设施的改善对沿线资源有一个明显的激活作用,尤其是对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根据区位理论,交通运输会改变一个区域的区位,而区域相对位置的改变将影响土地价值。在交通改善以前,这些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由于不能与其它资源要素达成良好的匹配,而一旦与这些资源结合,这些潜在的价值就迅速转化为市场价值。而且这对于落后地区的作用更为积极,当落后地区的交通设施和运输条件改善后,旅游和土地资源可以更好被利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三、如何实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互动与协调发展
1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 制定交通运输战略
所谓的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就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性差别战略,即按照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各个地区的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基础上, 制定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通过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差别分析,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实现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区域经济活动的有效对接,充分的发挥交通运输的积极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双方的协调。交通运输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技术要求较高, 而其交通的方式、路线选择等情况对整体交通网络的构成和完善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一些地区的交通运输并不能够如实的发映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要求。交通运输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制定合理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与战略,而这一规划与战略必须要如实的反应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性特征。
2推进区域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规划
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实质上就是在内容上实现两者的统一。实现两者的一体化规划的基础就是要充分的反映区域内的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情况, 这包括对交通运输量和经济发展、运输结构和区域经济的活动特点等的适应性, 同时也包括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当前我国的交通运输规划大部分都是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行业之中, 不是在对区域经济结构的特点进行真实的考察上进行, 交通运输的规划往往脱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两者之间的不协调, 不能够发挥交通运输的积极作用。因此, 必须加强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 才能够充分的实现交通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实现两者的协调。
3对区域交通运输进行合理的分工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以地方政府的分权体制为基础的, 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大大的提高了经济组织间经济活动横向协调的成本,从而使分工协作的费用远远高于组织费用, 外部横向协调费用高于内部纵向协调费用,使区域分工呈现割裂状态,趋向雷同化。因此,要真正的实现区域交通运输的合理分工,就必须充分的尊重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明确的定位各级政府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充分保证区域各方整理、利用交通运输资源以达成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良性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
4充分利用发挥区域外的交通运输资源
交通运输作为一个整体系统, 在任何一个地区都是不能够独立存在的。因此, 在各个地区之间常常出现空间上的冲突。城市、城乡之间对交通运输资源的盲目争夺往往会降低交通运输空间布局的效率。因此,在现有的行业规划中难以实现协调的时候,利用区域外的交通资源是非常必要的。这就是要实现区域内外交通资源的有机结合,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树立相同的交通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 最终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系统, 促进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结束语
公路交通通常是指以公路作为基础设施、以汽车作为主要载运工具的运输方式,涉及市内、城乡、城间道路旅客、货物运输等方面。公路运输以其快捷灵活,覆盖面广的特点成为区域内或区域之间实现全方位联系的纽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秉镰,赵金涛.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5(06)
[2] 王庆云.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J]. 综合运输. 2003(07)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范文5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征;趋势
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要求必须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济飞速前进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努力完成这一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我国先后兴起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这些战略形成了区域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和趋势,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
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述
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它根据区域内的自然特征、经济联系、商品流行、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经济联合体。每一个经济区域都有着自身独具特色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也由此造成了这些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布局上的巨大差异。所有这些经济区域共同组成了国民经济系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源自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它是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产生的。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强化区域间的依赖城区,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上的良好互动,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平稳协调发展的过程。
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
根据我国有关统计资料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全国各省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总体较高的状态。在2013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超过0.9的省区有23个,占到我国省区总数的74.2%,大于0.7的也占到了9.7%,只有少数省区,如广西等的协调发展水平小于0.2,这部分省区只占到全国省区总数的3.2%。第二,自进入21世纪以来,有25个省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尤以山东、河北、新疆、等九个省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升最为明显。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水平下降的省区,其中广西的下降幅度最大。第三,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水平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当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经济危机时,我国个省区的经济协调发展程度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在经济回暖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程度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上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明显受到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做好积极做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的工作,以保证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的国家,如此广阔的国土上有着巨大的地理环境差异。而这种地理位置上的巨大差异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东部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等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相比较来说,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发展优势相对较弱。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西部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并且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差异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因此,在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有长期发展的眼光。面对可能会继续扩大的经济发展趋势,必须做好科学的调整。
4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4.1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打破我国行政区划限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通的重要途径。而健全的市场机制会促进区域实现产业的转移。首先,要健全区域合作机制。这就需要区域间加强区域经济的协作、技术和人才的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共同发展发展的格局。其次,健全区域互助机制。这就需要相对发达的东部加强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和社会捐助等扶持。最后,健全社会扶持机制。这就需要国家根据公共服务的平等化原则,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经济政策的扶持、资金的投入量以及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植力度。要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实现东部地区自主能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带动中西部的地区的发展。
4.2 统筹区域发展规划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区域的主体功能,并要进一步优化区域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合理开发区域的空间。各个区域内的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等都是有限的,因此在开发区域时,应当合理安排区域的开发密度、发展潜力,并要与未来人口的分布、经济的布局等结合起来,以形成区域空间开发哦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四类主体功能区,之后要对主体功能的定位调整进行科学的评估,真正将区域空间的开发推上规范的开发轨道。此外,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建设形成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区。第二,优化区域的发展方向。根据区域的特点,东部地区应当积极发展商业、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而中部地区则应当以发展工业为主,西部地区分散的城市群体,则应当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4.3 发挥地区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自身的特色经济,对于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西部地区有着非常明显的资源优势,要想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国家应当加大对于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中西部本地区域政府应当建立自己的发展眼光,将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另外,还应当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的成功转型,这不仅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思创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5-26
[2]李传芳.关于却与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2,(21):73-74
[3]魏红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10,(8):40-4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范文6
关键词:新时期;公路运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交通发展可以算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西部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通往西部的交通网络没有建成,从而造成西部大量的物质财富无法运输出来,而大量的科技人员以及先进技术不能进入西部,从而出现我国沿海城市先发展起来,而西部相对偏远的地区经济发展就非常的缓慢。这些年,我国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断的发展交通运输网络,尤其是公路运输,更是先于铁路、海陆开始发展,越来越的资源从公路运输出去,进而拉倒公路交通网所覆盖的区域经济,如何可以更进一步的提高经济发展,有效协调区域经济与区域运输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本篇文章的研究势在必行,同时也会通过文章提出自己对于两者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二、区域经济的相关概述
所谓区域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生产以及资源配置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它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开放性以及动态性。通过相关数据的查询和研究,我发现区域经济与该区域的运输能力有着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区域公路运输能力比较强,例如我国的交通枢纽——郑州,它的公路运输能力就非常的强,那么郑州的经济发展也比较快,反之我国西部的一些地方,公路运输能力要弱一些,那么它的经济发展也就相对比较缓慢,因此,区域经济的好坏与该区域运输能力成一定的正比关系。
三、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公路交通参与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公路运输可以带到区域的经济,例如运输、装卸、存储都可以直接创作社会的劳动价值,给国民经济带来可观的收入。其次公路运输能力也会额外的创造一些附加值,对区域经济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公路运输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国民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服务,与之相应的各大产业就会生产出社会价值。
(二)公路交通优化生产力布局
公路交通运输的另一大作用就是优化区域经济的生产力布局。举个例子,就是公路交通运输能力比较大的地方,生产力密集程度就比较高,反之,生产力密集程度就要小很多,这样对于该区域的布局有很大的优化作用,可以更多好的企业布局到更加合理的运输区域,从而生产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三)公路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以来公路运输能力,例如西部地区的敦煌,敦煌的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每一位去往莫高窟参观的人都会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术叹为观止,但是通过数据显示,每年参观西安兵马俑的人数要远远超过参观敦煌莫高窟的人数,同样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人数的差距那么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公路运输能力之差,敦煌的公路运输能力要远远低于西安公路的运输能力,因此旅游业的差距也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公路交通对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公路交通行业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公路运输的最后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劳动价值的创造中去,这样以公路运输为核心,消费增加、生产也越来越多,从而为该地区的经济起到很大的助力,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四、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运输战略
首先应该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公路运输的具体战略,通过区域运输可能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从而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充分发挥公路运输的积极作用,有效的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公路运输本身也是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因此在制定运输战略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好应对各种问题的应急预案,一旦出现不可控的情况,可以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推动区域交通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
区域交通和区域经济本身应该需要一体化的规划,两者在实质内容方面是统一的,目前,我国很多区域运输的规划缺乏一定的战略性,长远考虑不够,没有真正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布置,建设处理的公路运输往往脱离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这样两者的协调发展就很难进行下去,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公路运输的作用,因此在做前期规划的时候,应该将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一体化的规划,从而优化配置,实现两者的一体化协调发展。
(三)充分利用交通运输资源
公路运输不是独立记得个体,它往往需要连接各个区域,这就容易产生空间方面就的冲突,因此在做公路运输的规划时,应该充分利用交通运输的有效资源,优化配置,在有关部门和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从而促进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公路运输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使用效率。
五、结论
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时候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依托于该区域的公路运输能力,因此,想要提高区域的经济,就要将区域经济与区域运输合二为一,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协调好两者的发展关系,有效的让两者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二者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劳动价值。
参考文献:
[1]元明玉.谈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协调性[J].《才智》,2012(13):30
[2]梁振芹.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24):43-43
[3]杜渐,刘小明.我国区域公路运输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主成分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5):639-646
[4]刘世亮.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