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1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基本上就是国家出资解决问题,政府掏腰包买单,可以输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三)建立与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
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2
【关键词】微观审慎,宏观审慎,金融危机,银行监管
一、银行宏观审慎的理解
与微观审慎相反,宏观审慎是在微观审慎的基础上对微观审慎的升华。微观审慎顾名思义,注重的是个体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和风险的评估预测与解决,而宏观审慎则着眼于整个金融机构的稳健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小川对宏观审慎进行了较为精确的阐述:首先宏观审慎政策是逆周期政策;其次,宏观审慎政策目的是在面对市场失效的危险时使整个金融市场能够更加稳健、金融市场参与者更加谨慎;最后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日益复杂化。银行宏观审慎关注的是银行在运行周期内的波动性引起的银行即整个金融机构面临的系统风险,从宏观的、非周期性的视角采对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以求达到银行企业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并保证国内货币的稳定。
二、银行监管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的必要性
国家监管局对银行的监管普遍采取两大方式:审慎性监管和限制性监管。面对新的形势,尤其是金融危机的扩散和危害,转变银行监管制度,使银行监管由限制性监管转变为现在的审慎性监管,并从微观审慎监管中升华到宏观审慎监管,对银行业而言,是预防金融风险的最有利方式。
(一)直接目的不同。银行微观审慎监管的直接目的是防范单个金融机构危机的爆发;而宏观审慎尽管的直接目的是防范金融系统危机的爆发。
(二)最终目标不同。银行微观审慎监管的最终目标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或者成为投资者或存款人的利益;而宏观审慎监管的最终目标是避免金融危机下银行的损失,以及整个金融机构的损失。
(三)风险的模型不同。当银行采用微观审慎对银行进行监管时,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来自外界的外生风险,对整个金融行业而言属于不可分散风险;而采用宏观审慎的监管机制时,银行面临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内生的,并不存在与整个金融行业,因此其危害性较小而且容易解决。
(四)金融机构间的相关性和共同风险暴露的关系不同。微观审慎监管制度下,金融机构间的共同风险的暴露并不认为是有关联的;相反,当采取宏观审慎制度进行监管时,整个金融机构间共同风险的发生被认为是有一定联系的。
(五)审慎控制的衡量标准不同。以单个金融机构为单位实行自下而上的衡量方法是银行微观审慎控制下的衡量标准;与微观审慎不同,宏观审慎是以整个系统范围为单位实行自上而下的衡量方法的。
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金融市场潜在的风险将不断扩大,而其中蕴藏的系统风险更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微观审慎监管体系下,将无法做到对系统性风险的有效衡量。另外,微观审慎监管下,银行对市场面临的顺周期性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相反,缓解顺周期性导致的风险积累,将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任。同时,宏观审慎还能实现对市场流动性的有效监管。流动性风险是银行面临的资金流失的重大风险,次贷危机的发生也正是银行资金的大量流失最终导致的。因此,实现银行监管从微观审慎转到宏观审慎是一种很好的关注资金流动性的方式。结合金融危机的发生原因以及微宏观审慎的不同,我们可以得出,银行实行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是通过对风险相关性的分析和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它是有效预防金融风暴的发生,保证整个金融体系良好运作的有效保障。
三、金融危机下银行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世人至今仍心有余悸,从金融危机中恢复原有金融生机是国家金融机构的重任。同时,结合国情制定适合自己国家的金融改革方案更是全球性的当务之急。将微观审慎升华到宏观审慎,加大和完善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是银行业面对金融风险的必选之路。
(一)关注欧盟,遵循央行监管。面对金融风险的袭击,欧盟实施监管改革中,建立了一个新机构:欧盟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其旨在汇集和分析有关金融市场稳定、宏观经济条件和所有金融部门宏观审慎发展的全部信息。因此,关注欧盟应对系统风险的相关对策制度,是银行面对金融危机的威胁不得不采取的措施。除此之外,更要结合实际国情,遵循中央银行宏观审慎政策的趋势。中国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不同于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加入欧洲联盟,因此银行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必须始终遵循中央银行的审慎政策。中央银行具有理想的能力来监测宏观经济的变化,同时由于货币政策可能对杠杆和风险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把宏观审慎职责集中在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带领和引导国家银行业从微观审慎升华到宏观审慎,齐心协力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
(二)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双管齐下。宏观审慎是在微观审慎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是微观审慎的升华,但这并不表示银行在应对金融危机的风险时只有采取宏观审慎的应对策略,相反,应该将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使二者并肩作战。从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的管理理念中也可以发现,其二者各有侧重,同时也各有重任,任何一方的失职,都会给银行带来不必要的金融风险。
(三)设计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市场透明度。风险都是潜在的,危机也是无形的,银行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多大的市场无限是无法直视的,而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汇总进而对金融形势进行评估和预测,在对银行面临的风险的预测的前提下,争取将风险降至最低直至消失,是银行从金融危机中吸取的经验教训,也是银行实现监管制度由微观审慎升华到宏观审慎的关键。
结论:银行业面对的无论是潜在的非系统风险还是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实现银行监管制度的宏观审慎,使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并肩作战,不仅是银行从金融危机中总结出的历史经验,也是实现完善银行监管制度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风险管理——中国金融研究 》2012年5月
[2]巴曙松 杜婧: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
[3]李妍 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 金融研究 2009年8月
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3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金融业发展和贸易行业的发展更是遥遥领先,进一步证明了马太效应的科学性。从商品的结构来分析,倘若一个国家的金融行业越发达,从而对该国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贸易的发展越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就可以生产出充足的产品;然而对于那些金融行业较落后的国家,对该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贸易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优势。显而易见,金融行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该国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便完善出口贸易结构。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加强金融市场的开放,社会经济得到了显着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美国在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严重影响,信贷危机由美国扩展到了全球很多国家。当时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美林银行被贱卖等等,从而向我们证实了金融危机的危害性。随后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世界上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加大了世界经济的衰退。由于美国很多银行濒临倒闭,在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下,国际贸易的结算也不能够独善其身。美国经济地位的变化严重影响到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一般而言,国际贸易风险、国际结算以及国际贸易融资都是国际贸易金融服务的范畴内。通常,国际贸易的金融服务不但能够促进国际贸易业务的发展,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之间的融资成本,与之相伴随的风险和损失也大大降低,从而就有效地提高了该国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据有关专家认为,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贸易自由化可以有效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这样就可以降低金融中介的成本,从而更好地促进贸易的发展。在2003年Aizenman从理论上对国际贸易的开放与金融贸易化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贸易自由化提高了金融成本,从而促使了金融改革,也可以这样理解,金融自由化是贸易自由化的附加品。我国学者梁莉指出贸易开放是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沈能指出从长远角度来分析,我国的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呈现出均衡的关系。不管是从长远角度还是从短期角度来分析,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国际贸易呈现出正相关趋势,同时具有因果关系。除此以外,认为在财政分权的状况下,金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即金融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对外开放,政府加强干预金融体系会阻碍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总而言之,从长远的角度来讲,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属于均衡的关系,同时也验证了我国的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及金融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均衡关系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尽管近年来我国的金融行取得了显着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金融效率较低,与之相关的金融市场的制度较不完善,金融体系的效率会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从而就可以认识到金融的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想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制定出科学且合理的金融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保证金融政策为国际贸易服务,促进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
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4
[关键词]金融安全 信贷 风险防范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经营管理的授权操作与内控自律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因素,信贷业依旧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高风险。
纵观国际上发生的几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失衡往往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事实上,在高增长光环的掩盖下,以高投入和出口带动的亚洲经济中早已出现了严重的结构问题。经济结构没有及时调整加剧了经济失衡,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基本条件。中国迄今为止没有爆发过金融危机,主要可归功于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谨慎的金融自由化以及资本账户下的不可自由兑换。然而,虽然没有遭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却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的金融系统有多么安全。事实上,我国在渐进改革中累积的深层次矛盾已经成为诱发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这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证券市场违规操作,过度投机现象;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
监管体系的脆弱性是许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缺乏有效的监管,一国金融体系的运作就会失去安全屏障。而如果没有一个强而有效的审慎监管体系,则由于明确或潜在的存款保险的存在以及不对称信息的原因,银行体系里将存在大量的道德风险。这样,在发生危机时存款保险或政府会提供担保的预期会诱使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更高概率。根据我国目前实施监管的现状,应当重点从制度上完善监管体系,杜绝监管的漏洞,促使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工协作高效运转;培育金融监管体系运转的微观金融基础;将金融系统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有效结合起来;改进和完善监管手段;监督监管者,平衡和制约监管者的权力。
目前,国有银行体系的低效运作已成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而沉淀多年的历史坏账和低效率的银行治理结构则加大了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有分析认为,中国的银行体系最值得担心的不是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银行业所出现的倒闭风潮,最应当担心的却是像日本的金融体系一样,因为迟迟不推出彻底的金融改革,不仅使得银行体系一蹶不振,而且还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增长。各国的实践证明,加强市场化才是提高银行体系运作效率的根本途径。
金融危机往往是金融风险积累的结果,因而事先监控和控制金融风险,将金融危机化解于未然就极为重要。对于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潜在因素,如通货膨胀、汇率、银行体系风险、债务风险都应当纳入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
由于我国制定和实施了稳定且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因而具备了实施有效银行监管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没有爆发类似的金融危机。但这不等于说不存在金融风险和隐患。从会计体系角度来衡量,我国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尚不够完善,因而在金融会计领域还存在一定风险和隐患。例如会计信息失真,形成了潜在的或现实的金融风险。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是违规经营。但违规经营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离不开会计业务的处理。从某种意义说,违规经营的会计技术处理过程等于违规经营行为的实现过程。当前,通过会计技术手段掩饰或实现违规经营活动,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形式有:①乱用会计科目;②假造账表;③账外经营。近年来一些金融机构私设账户搞账外经营。其基本特征是:发生的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均不通过合法的会计记账程序记账和登记,也不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其危害性在于:违规经营的资产质量普遍不高,而高比例不良资产大大削弱了银行支付能力,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最终将导致银行体系的严重危机。
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5
旅游营销的定义有两种。定义一:指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的生产商在识别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其所能提供的目标市场并设计适当的旅游产品、服务和项目,以满足这些市场需求的过程。具体还可以分为景区旅游营销、酒店旅游营销、旅行社旅游营销等等。定义二: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出发点是旅游市场需要,研究的目的是获取效益。可见,旅游市场营销是获得效益的重要环节,对发展旅游事业起到重大作用。
2金融危机下我国旅游市场影响
(1)对居民旅游需求产生影响。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将快速传导到居民消费行为,并率先波及到旅游需求。金融海啸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越来越大,中国境内旅游业也受到了重创。国航、南航和东航三大航空巨头大幅降低机票价格,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纷纷调降门票价格,各旅行社纷纷大幅下调旅游团费。但由于民众消费信心已经遭受重挫,宁愿持有现金,对旅游成本的大幅降低并不买账,旅游业陷入多年来少见的“寒冬”。预计2008年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增长6%和12%。从出境旅游需求看,高端公务类、休闲类产品需求可能下降,跨洲远程出游也不排除下降可能;但考虑到出国旅游仍处在快速成长期,消费较为活跃,金融危机的冲击可能相对有限。预计2008年出境旅游人数增长12%。
(2)对外部旅游需求产生影响。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入境旅游的外部需求明显减弱,拉动增长的需求端缺乏动力。主要表现为,客源输入进入下行状态,市场行情整体低靡;入境旅游者、入境过夜者、外汇收入全面回落,显示入境市场面临严峻考验。
(3)对市场供给及企业经营造成影响。全球范围内的财富缩水、资金趋紧、经济衰退,我国旅游业引进外资的外部环境有恶化倾向。外部需求减少,旅游企业经营国际业务困难加大。全国部分旅行社入境业务不振,市场预期悲观,更多转向本国居民需求,经营薄利多销的国内游和有较大利润空间的出境游。
(4)金融危机对旅游投资与就业的影响。金融危机损害了旅游经济的发展,而旅游经济发展遇阻又反过来影响旅游就业。由于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由金融危机带来的行业影响也会更大。加之旅游从业人员的资产专用性特征较低、流动性强,旅游企业招收普通员工的转换成本低,从而企业在不景气的情况下更可能减员自保,导致旅游就业压力增大。
3改革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3.1建设寻得旅游营销渠道体系
营销管理学理论表明,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良好而畅通的营销渠道,有助于目的地营销组织更好地进行各种营销活动。全行业每年都组织和参加国内外例行展会、举办大型促销活动,邀请各大旅行商和媒体前来考察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所有这些渠道都面临进一步建设的任务。要在已有营销渠道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立体交叉和行之有效的旅游营销渠道体系。(1)提升已有渠道。例行展会、大型促销、旅行商及媒体考察采风等既有渠道,要进一步改进模式、强化专业、提升质量,把渠道优势用足用实。特别要加强业界联系,有效识别出与销售本地产品密切相关的利益攸关方,重点培育、扶持、协助,扩大共同利益,形成多赢机制。(2)培育网络渠道。网络渠道具有用户大众化、选择多样化、成本低廉化、操作简便化、时间全天化、空间虚拟化等诸多优势,各行各业趋之若鹜。要更加关注网络营销的作用,加快推进以提供公共信息和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多语种旅游资讯网建设,探索旅游宣传“无纸化”、“电子化”创新,借助网络平台,改进旅游宣传推广工作。(3)创造性地利用好其他渠道。运用好整合营销传播理念,调动或借助一切有用力量或时机,既要借力发力,又要借势造市。例如,要更加主动地向国家年、交流年、高层出访、首脑会晤、国际会议等重大国际活动靠拢,巧妙介入、积极有为。要广泛利用使领馆、海外华人社团等海外资源,拉长、拉宽营销渠道。各地也应主动寻找机会,建立相应渠道。
3.2开展以国内旅游为主的发展策略
面对入境旅游下降,出境旅游吸引力增强的现实,我们应该看到,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以及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情况下,普通民众有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有进行国内旅游的庞大需求,有进行近程、中程旅游的能力。因此,应转变以往着力发展入境旅游,吸引大规模入境游客的策略,开展以国内旅游为主的发展策略。为此,应加强国内旅游产品策划、营销宣传、服务,刺激国内游客国内游,进而增加国内游数量,增加国内旅游消费。在刺激国内游策略中,应当降低景区门票价格,减除高门票价格对开展国游的阻碍。国内游应当着力发展自助游,自助游应当发展家庭游、自驾游。国内旅游还应当发展乡村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休闲旅游。
3.3旅游消费坚持走“低价路线”
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成为旅游市场关注的焦点。雪灾、地震、金融海啸等突发事件使我国入境旅游举步维艰。但是,美元、欧元在内的多种外币兑人民币的汇率节节走低,国际油价下降,包括欧美、澳大利亚、东南亚、日韩等在内的出境旅游线路价格普遍下跌,特别是欧洲游的下降幅度最大。与此同时,许多国内酒店客房、航空公司机票、景区门票的价格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都大幅度下调,国内游总体价格与以往相比下降了。这种“低价旅游”将会直接刺激旅游需求的增长。
3.4大力发展网络营销
(1)凡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营销工作,就可称其为互联网营销,营销中的诸多要素如:品牌、渠道、促销等要素都会在互联网营销中体现,而互联网营销更为营销各要素带来新的形式与内容。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有利于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2)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扬长避短。互联网营销还存在着很多弊病,比如付款方式、邮件浏览率低等问题,所以说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旅游市场营销,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
3.5协助政府,制定一系列旅游需求政策
2008年11月16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副教授戴斌表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及时预警、跟踪监测经济形势走势;其次,国内旅游需求是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绝对主体和内容基础,要及时调整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战略,在继续确保尽最大努力保证入境旅游不出现大的波动的前提下,把国内旅游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再次,要尽可能地通过投资的拉动来确保旅游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和就业存量的减少;最后,中国政府和旅游业界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为亚太地区乃至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这过程当中,为促进旅游需求的增长,还需要制定一系列旅游需求政策。
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范文6
2009-2010治安基本态势
统计表明,2009年国内刑事案件继续面临增多压力。2009年1至10月,全国公安机关共立各类刑事犯罪案件444.3万起,比2008年同期上升14.8%。全国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立案数与2008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
其中,杀人、、放火、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上升。上升比例最高的是纵火和投放危险物质案件,前者数量为6064起,上升26.4%,后者为1045起,上升37.5%。这组数据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不满情绪的增长。2009年1~9月,国内抢劫案件23.7万起,上升6.7%,其中入室抢劫1.7万起,这个数字与年初有人预计因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恶化的悲观估计相比要少得多。
2009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进一步加大打黑除恶和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工作力度。前三个季度共查获各类犯罪集团4.5万个,较上年同期下降3.1%;集团犯罪成员18.1万人,同比下降2.7%,涉及刑事案件24.4万起,同比下降25.7%。打黑初步显现成效。
作为评价社会治安的重要指标,青少年犯罪有明显下降。2009年前三个季度,公安机关抓获的刑事案件罪犯成员中,25岁以下青少年人数比2008年同期下降2.1%。自2006年以来,青少年犯罪成员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成员数量由持续攀升转向稳中有降,2009年继续了这一走势。尤其是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下降了14.8%。各个年龄段的在校学生犯罪率都下降了五分之一以上,说明中国社会治安态势呈现良性化发展的趋势。
影响社会治安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2009年以来,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诱发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有所增加,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新的压力。从2009年的社会治妄问题统计数据看,金融危机已经从经济问题逐渐变成社会问题。故金融危机对社会稳定和治安的冲击,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分析和预测视角。
1、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加剧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平衡和不协调的因素,成为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外在诱发因素。
金融危机后,盗窃、抢劫、抢夺等侵财违法犯罪活动出现多发、高发,并拉动刑事犯罪总量继续增长。2009年前三个季度,公安机关关于侵犯财产的犯罪案件立案386万起,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6.1%。虽然小额侵财犯罪对象价值较低、侵财数额不大、社会危害性较小,但具有多发、高发的特征,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将成为拉动2009年刑事案件总量上升的主要原因。
2、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类违法犯罪活动有所增长,可能对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造成负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群众安全感调查显示,在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治安问题中,一般违法犯罪造成的公共秩序混乱问题始终位居前列。此类案件的增多,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人民群众对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心理感知,增强他们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担心和忧虑。
3、由于无业人员增多并流散于社会,参与违法犯罪的人数有所增多。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覆盖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打工是其维持生计的保障,一旦遭遇下岗就会衣食无着。进入城市后的边缘化处境容易使其中的少数人利用同乡、工友关系纽结成为违法犯罪团伙。近年来,农民工团伙作案明显增加,并出现组织化倾向。
4、受市场需求萎缩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双重影响,企业在资金筹集、生产经营等诸多环节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滋生、诱发经济犯罪的消极因素增多。
这类经济犯罪案件,一是在资金募集环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高发;二是在生产经营环节,少数企业经营者采取合同诈骗、设厂诈骗等犯罪活动非法获利的情况有所增多;三是在出口税收环节,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危害税收征管的犯罪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据统计,2009年前三季度公安系统有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的犯罪案件同比增长分别高达60.3%和48.15%,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趋势。这类案件很容易酿成和引发大规模的,同时,与其他危害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相比,此类经济犯罪活动危害的群体极为广泛,而且被侵犯对象主要是社会弱势群体,其对社会造成的冲击性后果值得关注。
5、面临失业人数大幅增长和市场就业需求萎缩的双重困境,社会就业形势趋于严峻,对社会构成潜在威胁。
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代,中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40万个就业机会,到了2008年,此一数据已下降为90万人。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企业用工需求下降了5.5%。受“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下降和近段时间失业人口大幅上升影响,就业困境将对2010年的治安形势产生持续影响。
6、生活满意度下降和挫折感上升相互交织,严重影响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少数群体中弥漫的不良情绪可能衍化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社会不满情绪易于在特定区域、特殊群体中郁积、发酵,可能诱发“无直接利益冲突”的。2008年发生的瓮安事件和2009年发生的石首事件,都是典型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参与上街烧的肇事者,其主体几乎都是无所事事的青少年。
2010年的治安形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