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1
高峰竹柳造林的最佳土地条件是低洼湿滩地,这些土地不能种植庄稼,只能短期种植,属于低效益的荒废湿滩地,我国大约有9000万公顷这样的荒滩湿地,这些低洼地大多数都位于江河湖泊的边缘地带,另外还有1.3亿公顷盐碱地,因此在这些地方种植速生竹柳具有变废为宝、生产能源等多种优势。
万里常青公司在湖北搞的烂泥经济试验,一年前还是无人问津的烂泥地,一年后就成了一座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海洋! 4000亩高峰竹柳种苗现已在这些烂泥地扎根生长。据统计,每亩湖地里的树木每年都能产生效益15600多元,六年以后这片湖地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2个亿以上。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面对这样的场景都忍不住地感叹,万里常青公司为林业界创造了一个奇迹!
一、高峰竹柳与木塑聚合材料
目前,万里常青公司正在进行第三代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生产试验,这是一项造福人类社会的最新技术成果。第三代木塑分子聚合材料是利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与木粉,经分子层次聚合生成,采用挤出、模压、注射成型等常规塑料加工工艺,生产出各种板材、型材和产品。这种新型板材不吸水、不变型、不褪色、不老化、不腐蚀、不霉烂、不虫蛀,节能环保效果好。
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的主要成份是木粉,该木粉则是由“高峰竹柳”造林中幼林抚育大树修剪产生的枝条或竹柳大树成材加工剩余的枝叉加工而成,也可以高密度种植高峰竹柳,以小径材制成所需的木粉材料供聚合之用。为此开辟了一条竹柳木材加工新途径。
和普通木材相比,木塑分子聚合材料还具有以下优点:首先,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到废物利用。因为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全部使用竹柳小径材、树木枝条、加工剩余物、废弃物,节约竹柳成材和优质木材,将竹柳木材的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都聚合进了新材料中。使用和损坏后的木塑聚合材料,可以全部再生利用,是一个全回收、全循环、全利用、全环保的项目。
其次,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具有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回报的优势。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用0.6吨竹柳木粉和0.4吨废旧塑料,就可以生产出一吨产品,目前国际市场价格最高达28000元/吨。一个年产10万吨木塑材料的企业,可利用竹柳6万吨,利用废旧塑料4万吨,相当于从垃圾中捡回25万立方米木材、相当于节省水泥、钢材分别为40万吨、替代塑料和铝材分别是8万吨,这是木塑产业发展对循环经济的贡献。
再次,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木塑分子聚合材料改变了商品林的生产方式,由长时间周期性生产向短期林业种植业转变,可实现竹柳当年种植当年受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开展竹柳规模种植。把林业、木材加工业、废旧塑料回收业也聚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污染治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社会系统工程。
最后,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用途广泛,现已被应用于包装运输领域、车辆船舶领域、建筑材料领域、室内装潢领域、军事领域等,它将在众多领域和范围内取代木材、钢材、水泥、塑料等常规材料。
二、高峰竹柳与生物质能源
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是克服能源危机的主要出路。据预测,到2020年,在全球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的比重接近60%,而生物质颗粒燃料则占生物质能利用的60%。
所谓生物质能源也就是利用生物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常规燃料能源。有机物中所有来源于动植物的能源物质均属于生物质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
柳树是林业能源林的主要树种,“高峰竹柳”则是多基因组合杂交的柳树新品种,具有速生、高产、抗逆等优点。作为能源树种每亩可密植1万株,每亩每年生物产量鲜重可达8至10吨,是普通柳树的十倍。在国外,柳树生物质转化为能源的主要途径是发电,柳树生物质具有较高的燃烧值,发达国家用柳树生物质发电已经有20年以上的历史。将柳树粉碎后制作成生物质能源颗粒和煤炭混合发电,可以大大提高热效率,降低污染50%以上。
生物质颗粒燃料是最具大规模产业化开发前景的新型生物质能源,用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取暖和生活用能,生物质燃料利用率高,便于贮存,无污染。二是生物质工业锅炉,用生物质能替代燃煤,解决环境污染。三是发电,可作为火力发电的燃料。据统计,2008年全球生物质颗粒燃料销售量达1.8亿吨,市场规模超过500亿欧元。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生物质颗粒燃料产业以年均18%的速度高速成长,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中的“香饽饽”。
竹柳是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最好的原料。生物质颗粒需求之大,竹柳作为原料种植前景更为广阔。
生物质颗粒燃料发展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但透过国外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高峰竹柳”将在生物质能源中发挥重要作用。高峰老人发起的1000万亩竹柳大造林,将可每年产生物质颗粒3.25亿吨,相当于年发电量9000亿KWH以上。
三、高峰竹柳是最好的纸浆来源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纸品消费国,各类纸和纸制品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4%;同时我国又是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在各大纸浆生产国中,中国的净进口量最大,但仍有很大的市场缺口,大量造纸原料斋要进口。
要解决纸浆用材需要日益增长与森林资源匮乏日显突出的矛盾,缓解周际进口纸浆价格暴涨的压力。建立纸浆原料林基地,逐步减少对国外进口资源的依赖,就显得非常迫切。营造速生丰产纸浆林“高峰竹柳”则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进行了“竹柳材性纤维质量及制浆性能的研究”,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高峰竹柳材质色浅且密度适中,木粉自然白度比杨树高,竹柳木材的纤维质量较好,纤维长宽适中且柔软,符合制浆工业对木材要求。根据竹柳木材密度和材质白度分析,该原料适宜做高得率化学机械浆。竹柳可以作为纸浆材合理地种植并开发利用。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纸张、架材、板材等木材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当前很多工业企业都呈现出掠夺式的发展,因此大力开展高峰竹柳造林是对我国的能源资源的有效补充和储备,是改善生态缓解能源紧张的务实之举!
中国高峰竹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凯旋城1号楼2栋1403室
电话:010-5927 3183
158 55582853
香港公司地址:香港九龙尖沙咀厚福街3号华博大厦18楼1806室
电话:00852-23682122
33673126
皖阜阳公司地址:阜阳市经济开发区申寨社区政务大楼1—3楼
电话:0558—2220627
2226697
400-088-2853
手机:15855582853
15955852853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2
关键词:循环经济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制度问题对策
循环经济是指,在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下,通过清洁生产、生态工业,持续农业、绿色消费、废物综合利用等环节,使物质和能量在企业内、企业间乃至整个社会循环流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真正从过去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传统增长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过程的治理方式,转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上来,在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高度重视资源的集约使用和再利用。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根本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模式,对一个国家的调整机制(包括政府调整机制、市场调整机制、社会调整机制)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新要求。建立循环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通过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经济激励机制。经济激励机制是指利用价格、税收、信贷、投资、微观刺激和宏观经济调节等经济工具,调整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类措施,这类措施具有明显的利益刺激因素,具有显著的费用有效性和受控对象的灵活性,因而在世界各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主要探讨发展循环经济的政府激励制。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制度现状与问题
中国政府为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有效防止资源破坏或环境污染,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财政、信贷和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包括对节能技术改造、节能设备购置实行信贷贴息、差别利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征企业所得税和加速折旧等;对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发电、风力发电和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税收优惠等。这些经济激励管制制度多制定虽对循环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离循环经济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合理设置激励管制制度的基本原则。致使管制制度存在适用性不强、脱离实际、不完善、实施效果不佳一系列问题,只有明确合理设置激励管制制度的基本原则,才能为制度设计指明方向。
2.缺乏有效的循环经济激励管制体制。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财政、税收、金融、投资、贸易、技术监督、环境资源保护等众多职能部门,由于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加之职能交叉、重叠、划分不清等因素,造成循环经济管制体系不统一,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各行其是、多元领导现象突出,结果导致制度实施效果欠佳,甚至有些制度设计完全流于形式。因而,急需建立专门协调机构,加强统一领导、负责制度规划、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验收及部门间的协调。
3.缺乏有效的激励管制运行基础。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激励制度的有效运行要具备以下条件:足够的知识基础;强有力的法律结构;竞争市场;管理能力;以及政治可行性。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要具备制度设计要素齐全、制度实施效果评价机制等条件。我国在上述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缺乏有效的制度实施评价机制。
4.现行政府激励管制工具不健全、不完善,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立法空白。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资源利用方面,资源价格扭曲和要素价格扭曲未能有效改正,使原料价格过低,产品价格过高,助长了资源的浪费;二是资源核算制度不健全,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资源利用等经济发展成本不能在核算体系中显示出来,资源耗竭状况得不到反映,使人们无法进行经济发展成本与经济发展收益的比较,造成认为忽视资源的浪费与短缺;三是绿色核算制度不健全。对一般经济主体而言,在眼前利益的趋势下,形成了乱砍乱伐等掠夺性经济行为。对地方政府而言,以经济指标作为考核指标,致使政府只管上项目,不考虑环境影响;四是,尽管推行了一些资源开发利用的税收政策,如:耕地占用税、矿产资源税等,但其计算办法仍不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五是,我国排污收费标准过低,在许多行业,甚至远远低于污染治理成本或清洁技术使用成本,致使众多企业宁肯接受罚款或交排污费,也不远治理污染或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六是,财政工具不健全,运用效果不佳。我国目前仅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治污企业实行财政补贴,且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如利润留成、先征后返等,对相关企业的支持效果甚微。七是,融资支持不足,效果欠佳。尽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融资支持政策,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运作条件,并未落到实处。如:国内现有的有关专项资金/基金难以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持需求,主要是:(1)在国家一级,尚没有建立专项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基金。如原有的三电资金、节能专项资金先后被停征或取消后,国家却没有建立新的融资渠道来筹集专项用于支持节能的资金。(2)在地方政府一级,用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有限,而且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存在问题。此外,国内有关专项资金/基金在管理、配置使用、监督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基金的使用效率。主要是:(1)基金管理有欠规范。(2)基金的配置使用缺乏透明度。(3)基金的配置使用缺乏灵活性。(4)基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力度较弱。八是,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财政、税收、金融、投资、贸易、技术、废弃物回收、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领域,有许多立法空白需要填补。
5.缺乏有效的激励管制程序和监督与救济措施。程序欠缺,导致激励管制行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成本的增加;监督与救济措施不完善,导致管制主体滥用管制权利和管制对象滥用企业权利的行为屡禁不止。
二、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制度经验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法制化,运用法律规范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体制、运行条件、激励程序和激励监督救济措施,尤其是采用了大量具体的经济激励工具,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中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激励工具最具代表性。主要激励工具包括:
1、补贴政策。一般而言,补贴有三种形式:一是投资补贴,即对投资者进行补贴。如:德国对风力发电的投资补贴即属此类;二是产出补贴,如:美国、丹麦、印度等国根据可再生能源设备的产品产量进行补贴。三是对消费者(即用户)进行补贴,例如欧洲大部分国家均对太阳能热水器的用户提供20~60%的补贴。
2、税收政策。一种是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减免关税、减免形成固定资产税、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收入税)等。如:德国对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的产品免交销售税。日本对公害防治设施减免固定资产税等;另一种是强制性税收政策。如:德国对除风能、太阳能之外的其他能源征收生态税。美国对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生态税等。
3、价格政策。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对绿色产品价格实行优惠的政策。如:德国制定的电力法要求电力公司必须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并要向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商支付消费者电价的90%;在美国“能源政策法”中规定,公用电力公司必须以可避免成本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同时美国的一些州还做出按净用电量收费的办法。这些实际上都是电价优惠的措施。
4、低息(贴息)贷款政策。目前德国对风电项目和光伏项目正在实施低利率贷款,利率从2.5%~5.1%不等。日本利用非盈利性金融机构为循环经济企业提供中长期优惠利率贷款。
5、政府采购政策。例如美国、日本和德国采取的屋顶计划,实际上是通过政府采购或政府支持采购等手段。扶持尚未成熟的光伏发电产业。此外,政府支持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也属于政府采购的范畴。
6、押金返还制度。押金返还制度是很有效的垃圾资源化途径,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这一制度,它主要针对一些易于直接重复使用或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产品和包装材料。押金返还制度对资源回收利用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对玻璃等包装废弃物的回收。
7、公共效益基金。公共效益基金主要有环境基金、节能基金、可再生能源开发基金等。这里以节能基金为力进行说明。节能基金的发展已有多年的历史,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以及巴西、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目前约20个国家建立了类似的公益基金。这些国家的实践表明,基金的建立和投入使用,对节能的发展形成了有效的支持,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其它社会效益。综观各国的基金运做情况,以下方面值得借鉴:
(1)公益基金的设立建立在有法律法规保障的基础上,并构造公平和竞争的科学管理模式,注重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成本效益,方能达到促进节能产业化的目的。
(2)公益基金的资金筹集有多种方式,包括设立电力附加费、设置专项税种(如英国的气候变化税)、公共财政支付等;但无论采用哪种资金筹措方式,其实质都是能源消费者的贡献。其中征收电力附加费方式在国际上的应用较多,其优点有:①要求所有用电户交纳电力附加费的集资方式,符合“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体现其公平性,易为公众理解和接受;②按照电表读数加收小量的附加费,可以利用现有的收费程序,在操作上简单易行;③这种集资方式年复一年,积少成多,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3)各国公益基金规模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如何满足节能国家目标的需求。
(4)选择哪种基金使用模式,要根据基金的支持目标、基金规模、节能发展潜力等因素来决定。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许多国家的基金使用模式都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5)采用竞争性招标方式作为公益基金的资金分配方式有很多优点,竞争性招标方式不但能够选择有较好实施效果的项目,而且对基金管理部门也具有监督作用。当然,竞争性招标也有不足,即实施成本过高,在选择小项目时宜采用先来先得方式。
(6)基金管理机构有三种模式:政府部门;电力公司;独立的非赢利机构。这三种管理机构模式各有优劣,在国际上都有应用,不能绝对地说某种模式是最好的。对于管理节能来说,由于电力改革,电力公司管理的优势被削弱。因此从总趋势看,公益基金将远离电力公司的管理。
(7)不论采用哪种管理模式,公益基金都需要一个监管机构。这个机构可以是独立于基金管理部门的政府机构或立法机构,也可以是代表相关利益方的顾问委员会。监管机构依法和按照监督程序对基金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监督主要包括对基金支持的项目进行评估,对基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审计,监督过程中有各相关利益方的参与。
(8)在实践中将公益基金和其它政策措施相结合使用,能够使基金收到更加显著的效果。
三、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制度的对策
1、合理设计激励制度的基本原则。合理设计激励制度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公平原则。激励制度的制定必须着眼于循环经济全局发确立展的需要,公正处理各种利益矛盾,使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脱离公平竞争的轨道。
(2)平衡原则。激励制度虽然常调节某一方面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但也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以及各个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同时兼顾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近期利益、长远利益等。
(3)连续原则。某些激励制度的实施只是权宜之计,但是从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制度的持续实施和修正,必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以确保循环经济的稳定推进。
(4)紧急原则。在紧急情况下,国家和地方可以超越正常程序而紧急制定和临时的激励制度,以确保循环经济的稳定推进。
(5)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经济发达国家,资源利用有更多选择,资源压力相对较少,环境质量要求较高,激励制度倾向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在经济欠发达国家,经济对资源的初级利用依赖较大,激励制度倾向于提高资源利用程度。
(6)动态调整原则。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废弃物治理与回收再利用,发展阶段-废弃物排放量逐步减少与回收利用,成熟阶段-废弃物零排放与资源综合利用。不同阶段,政府经济激励管制目标不同,相应的激励管制制度要与目标定位一致。如:起步阶段,激励制度设计要满足促进废弃物治理与回收再利用的需求。发展阶段,激励制度设计要满足促进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的需求。成熟阶段,激励制度设计要满足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绿色消费的需求。
(7)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地域广阔、地域分异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自然地域分异。自然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域单位的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表征地域分异的最重要规律是自然地带性。广义的地带性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是指热量或温度随纬度而变更以及随之而引起的其他方面的带状变化。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东部湿润区最为明显,自北而南依次出现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热带雨林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等;湿度地带性主要指经度方向随距海远近所产生的干湿变化。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决定于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的差异,呈与经线斜交、近东西更替的分布图式。主要出现在温带与暖温带的广大地区;垂直地带性主要指随海拔高度而产生的变化。我国山地面积广阔,山地自然景观类型多。山地垂直带谱,一方面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山岭本身的高度、走向、坡向、坡度等影响。我国自然垂直带谱可分为东南湿润海洋型与西北干旱内陆型。二是经济地域分异。我国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并存。这是因为,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的发展存在着发展次序的先后和发展水平高低的梯次。梯次水平主要由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特别是主导产业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决定。高梯度地区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和新的生产经营管理与组织方法的发源地。产业结构的更新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命周期的衰退,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多层次转移和推进;梯度推进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上所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有明显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这就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要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循环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制约因素等,科学设置适合本地区的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制度。
(8)分层次设计原则。循环经济可分为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圆区、生态社会三个层次,相应的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度要与其对应,做到有的放矢。生态企业是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在这一层次上,一方面,企业要把一部分社会成本转化为私人成本,企业经济压力大。另一方面,生态技术尚未成熟,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大,风险大,影响企业建立生态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应针对这一情况,采取各种激励制度激励生态企业建设;生态工业圆区是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不同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织,使上游企业生产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生产环节的资源。但生态工业圆区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却会因交易量的扩大而增加,这就要求政府采取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励生态工业圆区建设;生态社会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将全社会纳入循环经济圈。其关键是要建立起不同层次之间的循环链接,这就要求政府在生态企业与生态工业园区实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励生态社会建设。
(9)全过程激励原则。循环经济确立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个原则,每一原则分别对应循环经济的不同环节,他们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环节,目的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再利用原则针对的是中间环节,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时间的服务强度;资源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出环节,目的是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综合利用。这就要求国家要根据循环经济三原则的要求,针对循环经济的不同环节分别设计相应的政府激励制度,使激励制度涵盖资源开发使用过程、产品生产与消费过程、废弃物的排放过程及其回收利用过程。
2.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统一领导与部门分工相结合的激励管制体制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心模式,政府要尽快适应这一模式的要求,转变现有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建设,实现由管制政府向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角色转变。
循环经济发展涉及部门众多,仅靠单一部门领导是行不通的,必须由国家、省、市、县(区)政府实施统一领导,由主管国家、省、市、县(区)长具体负责循环经济工作,通过国家、省、市、县(区)循环经济建设办公室召集各有关部门研究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协调各有关部门,并实施监督检查。
各有关部门在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负责。计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国土资源(土地、矿产、海洋)、林业、农业、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所管理的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并实施相应的部门监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具体负责生态监测、生态评价、生态监理等工作。
3.健全激励制度的运行基础
借鉴国外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我国激励制度运行的基础应包括下列条件:
(1)足够的知识基础。激励制度的有效运用需要政府及社会公众能够大致了解激励制度运行的过程和机制,这就要求对循环经济的社会经济属性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与形成“成本—效益”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观。除此之外,激励制度运行所涉及的各方无论是政府、公众还是企业,都必须了解自身在整个过程中所处的法律地位以及司法权的范围和分配,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模式。而且,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一方,还应具备制定用于判断激励制度运行成功与否的指标或标准。
(2)强大的法律结构。市场机制与法制相互依存,各自运行都需要彼此之间的相互支持,激励制度根本目的在于将市场机制引入循环经济之中,其有效运行必然需要一个有力的法律结构为支撑。激励制度所要求的法律结构至少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法律确认的有关环境资源的财产权利制度。这个财产权利制度需要权利拥有者能够排斥他人的使用并能根据需要转移权利、有效控制对权利客体的使用、完全接受有权利运行带来所有利益、并负担与其管理相关的全部费用以及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二,通过法律权威保证激励制度的正当使用。激励制度作为政府管制的一种方式必然表现为行政权力的实际运作,这就必然要求法律对其启动的条件、运作的程序、运行结果的评价与监督等方面作出相对明确的规定,将其纳入规范和确定的行为模式,既要克服行政权力的恣为,同时也要力争避免来自行政相对人的消极影响。
(3)充分的竞争市场。相对于传统的政府管制而言,在竞争性的市场中,激励制度是最为有效的,这是因为循环经济要素市场的形成才会使环境资源成本向社会生产成本转化成为可能,只有竞争的压力才有可能促使企业形成削减环境资源成本的动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前提条件,“成本—效益”的约束机制才得以在循环经济中形成。
(4)高水平的管理能力。激励制度的运用,一方面,要求政府能准确收集和获得与激励制度运用相关的准确信息,并将其纳入决策的过程。另一方面还要求政府必须为所用的激励制度提供研究、设计和管理所需要的人力和财力资源。除此之外,政府必须能够执行其制度,能够对违章情况随时作出处理,并能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控,如改变税率的水平等。
(5)政治支持。激励制度在政治上的可行性或可接受性取决于政府机构、企业、非赢利组织对他的接受程度。所以,激励制度的运用必须考虑到所涉及各方的实际利益,明确“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可能从激励制度响应中获利,争取包括政府机构、企业、非赢利组织在内的尽可能广泛的政治支持。
(6)健全的激励制度要素。是指激励制度应包括以下实体、程序内容:制度选择建议和建议程序,问题预测与制度规划及相应的程序,广泛的调查研究、分析及相应程序,科学、民主、合法的制度抉择及相应的程序。
(7)健全的激励制度实施机制。是指具备有效实施的标准、机制与程序,具体包括:制度实施的时机与态势标准,制度实施的程序标准,制度实施的检测标准,制度实施的监督机制与程序等。
3.合理选择激励工具
根据“丁伯根法则”,当决策者要实现某一数量的独立的政策目标时,至少应有同样多的政策手段。如果有效的政策手段数量少于政策目标的数量,其中的一些目标就无法实现。如果有效的政策手段数量多于政策目标的数量,则所有政策目标都可以实现,且有多种实现的选择途径。根据这一法则,循环经济要兼顾环境、经济等多个目标,相应的存在多种激励工具。借鉴国外经验,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和循环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应选择以下工具:
(1)财政补贴。补贴主要是指通过采取物价补贴、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方式对循环经济企业进行鼓励。一般而言,补贴有三种形式:一是绿色投资补贴,即对投资者进行补贴,如对风力发电投资者实行投资补贴等。对投资者进行补贴的优点是可以调动投资者投向绿色产业的积极性;缺点是这种补贴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无关,不能起到刺激更新技术、降低成本的作用;二是绿色产品补贴,即根据绿色产品产量对生产者进行补贴。这种补贴有利于增加产品产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绿色消费补贴。如对太阳能设备、微型风力发电设备的购买者给予补贴,以促进清洁能源的推广。
补贴政策的实施应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补贴资金来源问题。根据美国和西欧的经验。一是通过系统效益收费来筹;另一个是征收化石燃料税,中国主要由政府财政支付;而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有限。需要补贴支援的事业很多,所以依赖政府财政的支持不是长久之计;二是补贴策略问题,即应给谁予以补贴和以什么样的运行机制进行补贴,如果对用户进行补贴,正如前述,不一定能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如选择投资者给予补贴,并采取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的机制,则可能取得既扩大生产规模,又能降低成本的双重目的。
(2)税(费)收政策。发展循环经济的税(费)收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强制性税(费)收政策。这种强制性税收政策,尤其是高标准、高强度的税收政策,不仅能起到鼓励节约利用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的作用,还能促使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因而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刺激措施。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与资源税收体系,必须在现有资源税的基础上,扩大征收范围,开征环境税、森林资源税、渔业资源税、燃料税、碳税等税种,并逐步将现行的资源环境补偿费纳入资源环境税的范畴。同时实现税负转移,完善计税方法,加大对有害于环境活动或产品的证税力度,加强资源税的惩罚。二是税(费)收优惠政策,如减免关税、减免形成固定资产税、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收入税)等。
实现绿色税收政策,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税收调控目标的选择应建立在包括环境效益在内的成本效益分析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一体化;二是绿色税收手段要和其他手段配合使用;三是不同税收措施的选择要相互配合,如从税收调节环节来看,可在产前环节,运用税收手段引导企业使用清洁的能源、原材料等;在生产环节,实施鼓励采用生产工艺先进、节能降耗、消除污染的工艺、技术、设备;在产后环节,对企业回收利用废物实施税收鼓励措施。
(3)价格政策。建立较为完善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符合低成本发展原则的资源价格体系,将各种资源环境要素直接投入市场,依据价格规律和供求关系来确定、体现资源环境要素的价格,使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再生、补偿纳入经济运行的价值运动中,真实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价值运动全貌。一方面,改变现行的资源价格只计资源开发成本的做法,使资源价格至少包括资源开发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和资源利用成本等。另一方面修正与环境有关的产品价格政策。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这类产品定价应包括污染者必须支付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或由于产品污染而造成的环境损失费用。通过这种定价政策的实施,有效防止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损耗和破坏。
(4)低息(贴息)贷款。低息(或贴息)贷款可以减轻企业还本期利息的负担,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缺点是政府需要筹集的一定的资金以支持贴息或减息的补贴,贷款数量越大,贴息量越大,需要筹集的资金也越多。因此,资金供应状况是影响这一政策持续进行的关键性因素。该制度的实施要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为了提高贴息贷款的经济效益,关键性的问题是正确地选择贷款对象和实施科学的贷款程序。
(5)押金返还。押金返还是指,对产品征收押金,当产品废弃部分回到存储、处理或循环利用地点时退还押金的制度。该制度是税费工具和补贴工具的组合使用,不存在单独使用任一工具的副作用,其在物品的回收利用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但它存在建设和运营成本高的问题,因此许多行业的厂商都尽可能地避免在本行业建立押金返还制度。此外押金返还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德国规定塑料瓶保证金和强制退还塑料瓶后,德国啤酒和软饮料生产商几乎都从塑料瓶改为玻璃瓶,使用塑料瓶的外国矿泉水和饮料生产商,因玻璃饮料瓶的高额运输费用,几乎被挤出德国市场。因此,该政策的采用应考虑到市场、产品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
(6)公益基金。建立公益基金是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融资机制,建立基金,关键要解决好基金规模、来源、使用、分配、管理等问题。这里以节能基金为例说明如下:
节能公益基金的规模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国家宏观的节能目标、节能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分析、可能的基金融资渠道、相关利益方的态度、对相关产业部门的影响、基金的配置使用方式、适当的规模要求等多种因素,由政府部门在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与各相关利益方协商确定最终规模。随着节能发展,基金规模可做相应的调整。
节能基金融资渠道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融资渠道的可行性、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可能的集资规模、对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基于对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考察,建议优先选择电费加价的方式作为基金的融资渠道,其它融资渠道可作为备选。
节能公益基金使用模式的选择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根据基金的支持目标、基金规模、节能发展潜力等因素来决定。基本的选择原则是确保基金对节能发展形成有效支持。可采用三种方式:一是支持可形成较大节能能力的节能(基建/技改)项目;二是支持量大面广的小型节能技改项目;三是支持节能产业和市场发展。基金的使用以前两种方式为主,并适当选择采用贷款贴息、折让、部分/全额资助等激励机制。
节能公益基金分配应特别注重应用竞争性招标方式。
节能公益基金管理模式需要在政府和独立机构模式中总结经验,特别是需要考虑和设计一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管理机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应取两者之长、避两者之短,是一种既能利用政府部门宏观调控作用,又能发挥不同专业机构管理特长的模式,即这种管理模式是一个由多个机构组成的、在管理上形成互相合作又相互监督的、体现公平、高效的管理模式。
(7)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包括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两种。在投资性支出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如:城市排污管网、垃圾处理厂等;在消费性支出方面,政府可通过绿色购买行为,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如: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的产品。实施绿色采购关键要解决好下列问题:一是健全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为绿色采购作好技术准备;二是将绿色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的目录,实行集中采购模式,以便强制实行;三是推行绿色产品协议供货制度。协议供货制度是指通过一次招标为有共同需要的各单位确定中标供应商和中标产品,并在一定时间内由有此需求的单位直接向中标供应商采购。这既有利于选择合适的产品和价格,也有利于提高政府采购效率。
此外,还要积极利用环境责任保险、信贷担保等激励工具,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4.合理选择激励工具的有效组合与运行方式,实现组合效益最大化
多种激励工具共存的条件下,如何选择运用不同激励工具成为制度实施的关键。
笔者认为,不同激励制度应当综合运用。理由如下:首先要实现环境与经济目标,但只有有限的制度可以使用。这时,通常无法保证所有目标的顺利实现,相关的制度必须综合运用;其次,制度对目标变量的作用不是充分独立的,即使目标数量与制度数量相等,仍会存在不同目标之间的替换,影响制度的效果;再次,循环经济系统比较复杂,制度运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利用某制度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时,不能避免制度失效的风险,故不能过度集中地使用少数制度,应综合运用。最后,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一种制度运用往往既带来收益,也带来一些副作用,而收益的副作用常常不同时体现出来。综合运用可使他们互相补充,扬长避短。总之,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各种制度的运用,发挥最佳组合效应,既包括各激励制度之间的组合运用,也包括激励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组合运用。
在综合运用不同激励制度时,为了确保综合运用效果最佳,要综合考虑下列因素:要以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为依据,要以健全的组织协调机制为前提,要统筹考虑制度成本(实施成本、转换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社会公平、经济技术发展程度等因素,要瞻前顾后、考量全局的利弊得失,要科学选择最佳组合方案,要注意激励制度的财力、组织保证,注意激励制度的时差、作用方向、运用时机、主次交替组合,确保组合效应最佳。如:财政类制度比投资类制度的制定时差要长,而作用时差要短,只有配合使用才能有效避免制度时滞现象。
5.健全激励管制程序
由于激励管制更强调市场主体的参与,往往难于从行政实体法予以规范,以行政程序法规范整个管制的决策与实施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管制程序应该既体现行政效率,以保证及时作出管制决策、实施管制方案,又应该体现民主与公平,以保证管制决策的合理性、接受管制的机会对所有市场主体的均等性。同时,由于管制方式多种多样,对每种方式都应有相匹配的程序,尤其是对于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非强制性方式更要有相应的匹配程序。就不同程序的共性来讲,应包括以下程序制度:管制标准与条件公开制度、管制决策听证制度、公众和专家参与论证制度等。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3
然而,作为竹纤维这样年轻行业的一份子,站在行业的立场上,就有责任发出声音,无论是对行业的声音,还是对于自己企业的声音,这都是让人们更多的了解并且接受竹纤维最好的途径。当然,无论怎样,产品是最好的说明,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说明,只有把这张“说明”做好了,做明白了,才有资格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三友玉竹,现在可以发声。
行业的声音
更清晰 更明确 更完善
现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注重健康。竹纤维的发展,正好符合了人们的需求,竹纤维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中国,竹纤维虽然起步不久,但是其旺盛的上升势头,成为拉动纺织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因素。据国内终端店顾客调查表统计表明:竹纤维用品,尤其是内衣、毛巾等产品的回头客高达95%,远远高于传统的纺织品。作为一个新产业,竹纤维用品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毛巾、浴巾、浴衣、内衣、内裤、袜子、文胸、婴幼儿服装、T恤衫、床上用品等等。
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新兴的行业来说,了解它的人并不是很多,也许即便是了解,也只是对其功能好处略知一二;而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正是因为发展的时间不长,所以自身也有很多地方不完善,因此,现在让消费者更加了解竹纤维,是保障他们的权益,也是竹纤维今后发展的动力,而自身不断的完善,则是对消费者最好的回报,也是竹纤维今后发展的保障。现在,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分类清晰
现在,人们对于“竹纤维”这样一个概念比较模糊,只是笼统的知道:用竹子加工成的纤维称为竹纤维。而以竹为原料的系列纤维按其加工方法的不同目前可分为:竹原纤维――原生竹纤维,竹原纤维是采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制取的天然竹纤维;竹浆纤维―――再生竹纤维,竹浆纤维是一种将竹片做成浆,然后将浆做成浆粕再湿法纺丝制成纤维,其制作加工过程基本与粘胶相似。竹炭纤维,是选用纳米级竹香炭微粉,经过特殊工艺加人粘胶纺丝液中,再经近似常规纺丝工艺纺织出的纤维产品。通常我们所提到的竹纤维产品大多是以再生竹纤维为原料,也就是竹浆纤维。而粘胶纤维(简称粘纤),是一种再生纤维素纤维,因此现在大部分的竹纤维都属于粘胶纤维的一种。
功能明确
竹纤维产品以其高科技含量,具有柔滑软暖、凉爽舒适的特点,同时它还以持久抑菌、防臭,抗紫外线,天然保健的独特品质牢握市场脉搏,独树一帜。在2000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竹纤维的横截面凹凸变形,布满了近似于椭圆形的孔隙,呈高度中空,毛细管效应极强,可在瞬间吸收和蒸发水分,在所有天然纤维中,竹纤维的吸放湿性及透气性是最好的,被美誉为“会呼吸的纤维”。竹纤维面料也被业内人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健康面料”。竹纤维虽然有诸多优点,但也有它的弱点。在加工工艺上,再生竹纤维生产工艺过程过长,且其加工过程对竹材原料特性的破坏也是不可忽视的。
标准亟待完善
目前竹纤维标准不完善,检测手段落后,难以检测出粘纤是用何种原料生产出来的,这已成为竹纤维这个新兴行业最为头疼的事之一。原国家纺织工业部设计院化纤设计室主任邱有龙表示,天然的竹纤维太粗,不能直接用于纺纱。用竹子纺纱,首先得把竹子碾碎做成浆粕,生产出竹材粘胶纤维,然后把纤维纺成纱再织成布,最后生产出产品。但检验该产品的成分,利用现有技术只能检验出是用粘纤造的,至于粘纤是用什么做的,就很难了。也有报道称由于竹纤维及制品横跨纺织业和林业两个行业,目前行业管理部门以及科技界还没有对竹纤维及产品给予明确定位。而且,竹纤维的检测标准只是参考了粘胶竹纤维的标准执行,检测手段滞后,且没有专门的行业代码和海关编码,行业统计方法原始,国内经营和国际贸易方式没有得到规范化、科学化。
“竹文化”上做文章
先秦时期,人们用竹子作“符”和“节”,作凭信之物,赋予竹子“诚信”的道德属性。竹子“未曾出土便有节,及至凌云尚虚心”,夏不畏酷暑,冬不屈严寒,生不避贫壤,伐后而复生的特点,正象征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坚贞,虚心豁达的精神,因而赏竹、咏竹也就成为历代文人的高雅风尚。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句就深刻的表现了竹子对人品格的影响。《三国演义》中仁义之士关云长曾以竹自喻,“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赋予竹子深刻的人生哲理。
“名牌背后是文化”,人们用竹纤维呵护健康的同时,体验底蕴深厚的竹文化,提升修养,可谓养生修德两相宜。也正是通过“竹文化”可以拉近竹纤维和百姓之间的距离。
用产品“说话”
更投入 更保障 更环保
“三友玉竹”是唐山三友兴达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竹纤维产品的品牌,目前正处于注册阶段,该产品生产工艺于2005年取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三友玉竹纤维较同类产品具有明显优势,它的强度比同类产品高10~15%,1.0D~5D之间、不同长度的产品均可生产。而品牌背后倚靠的是一颗“大树”。三友化纤公司位于渤海之滨一唐山曹妃甸新区,隶属于唐山三友集团,以生产粘胶短纤维为主,是生产纤维素纤维的专业厂家。公司年产能16万吨,生产六大类近百种的纤维素纤维。产品质量在国内同行企业中一直保持领先水平,产品畅销江苏,浙江,山东,吉林等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并出口到美国、土耳其、西班牙、瑞士等十余个国家,占全国纤维素纤维出口量的一半以上,公司成功开发了高白纤维、细旦纤维、着色纤维、竹浆纤维、珍珠纤维、阻燃纤维等产品,成为国内产品差别化率较高的粘胶短纤生产企业。
研发投入
公司发展的动力就在于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不断地突破和改进,以便赢得市场。三友化纤重视研发,积极投入,先是投资1000万元打造了一条日产35公斤的产品试验线,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小试,接着是建设年产5000吨特种粘胶短纤维的中试生产线,用于新产品的小批量生产,这些都为产品的开发生产做足了准备。而作为三友化纤新产品诞生集中地的研发部,更是着力引进优秀人才,壮大自己的科研队伍,为的就是能有更好的产品问世。经过不断地努力,公司的多个产品及其生产工艺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如变性竹浆粘胶短纤维,就是使用竹浆粕,采用填加变性剂的工艺开发的粘胶短纤维新品种,具有良好的吸湿性、悬垂性和染色性,手感柔软、清凉,导湿性好,具有良好的天然光泽、抑菌性,适合做高档内衣及床上用品,用途广泛。变性竹浆粘胶短纤维的开发,也扩大了三友粘胶短纤维生产的原料来源,对发展粘胶短纤维行业循环经济,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公司在高性能阻燃粘胶短纤维和竹纤维领域的研发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他们生产的阻燃纤维与目前已有的以合成纤维为本体的阻燃纤维相比,具有无卤素、无毒、可降解、废弃后无环境污染等特点。而在竹纤维领域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三友玉竹”,三友玉竹纤维是以天然竹为原料,经特殊工艺提纯生产出来的一种纤维素纤维,是一种生态环保型纺织原料。它不仅各种质量指标优良,还具有良好的吸湿排汗性。天然的竹子中含有一种名为“竹琨”的抑菌物质,具有天然抑菌特性。三友玉竹纤维正是在保有竹子这一天然特性的同时,经过先进的生产工艺精制而成的。
设备保障
一流的设备是生产一流产品的保障,在公司1998年投产开始,先是引进奥地利兰精公司和德国埃伯纳公司的先进生产设备,三友化纤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在消化吸收国外进口设备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改造。二期、三期扩建项目相继成功投运,且主要设备全部为自行设计、制造、安装,较引进设备更加完备,更加适用于生产实际,在控制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2007年7月份完成了第五条生产线扩建项目,生产能力从投产初期的2万吨发展到16万吨。产品质量在国内同行企业中一直保持领先水平,先后通过ISO9002质量、环保、安全三体系认证和欧洲生态纺织品OEKO-100(I级)认证,荣获“河北省名牌产品”、“中国名优畅销品牌”,2007年又获“中国名牌产品”殊荣。
循环经济下的环保
环保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主题。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到全球,为了我们仅有的一个家园,都在努力。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三友集团以产品链为基础,围绕纯碱、化纤等主导产品,综合利用各种废弃物,在国内首创了“两碱一化”(纯碱、化纤、氯碱)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设施高效利用、资源充分共享、汽电联产自给、蒸汽梯级利用,各公司产业良性互动,形成发展的集聚效应,集团被列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化纤公司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一。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4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村地区是能源集约消耗的薄弱区域,其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一直受到制约。沼气工程作为一种清洁用能方式,在优化用能结构、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自然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转型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本文选择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这一沼气工程建设全国示范县为案例,针对户用8m3沼气池,对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和消费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碳足迹、减排效益、经济收益和生态价值方面进行核算和评价。结果表明在沼气池的建设与正常使用年限内,该县农户通过替代燃煤、柴薪和秸秆等共可减排CO2约1.24×106t。从户用沼气池建设及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价值的来看,仅通过节约炊事燃料和沼液沼渣的回收利用就能为每户节约19 877元,为全县带来1.26亿余元的总收益。因此,沼气工程在该地区的建设普及是发展农村低碳经济、走富农之路的有效措施,可为广大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低碳;沼气;生态核算;沼气工程
中图分类号 Q148: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3-0157-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26
农村作为中国能源消费的重要区域,其低品位能源结构和低能源供应量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据农业部门测算,我国现阶段用作农村生活燃料的秸秆和薪柴热能转化率仅15%-20%,同时,农村用能还面临煤炭和液化石油气等常规能源供应网点和服务站点分布不足的问题,这就导致农村生活能源较为短缺,间接造成滥砍乱伐和植被破坏。许多地区因此陷入“能源短缺-滥砍乱伐-生态破坏-能源短缺”的恶性循环中。
户用沼气系统具有缓解人畜粪便的污染、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优化农村用能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和提高农户炊事劳动效率等优点。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为了深入评估户用沼气系统环境排放的影响,建设低碳型农业系统,有必要对户用沼气系统进行生态效益的核算与效果研究。
目前,对沼气系统生态核算与效益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从全生命周期角度:Berglund和Brjesson[1]分析瑞士沼气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物质能量投入产出,对沼气建设选址与物料运输和供水成本及效益产出进行合理度量。张培栋[2]等研究了2004年中国沼气自生产、消费、处置过程综合利用情况,并对国家尺度的沼气建设生态经济效益、生态潜力进行了总体评估。陈佳澜[3]以湖墩山牧场大型沼气池综合利用工程作为案例,基于生命周期评价能源供应系统的环境减排效益,并对其生态养殖业经济价值给予评估。在沼气使用阶段的排放效益分析方面,邓舟[4]等对4种主要生物沼气处理方式的碳足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能量的回收和沼气提纯工艺是实现碳减排效益的最有效方式。苏明山等[5]构建了沼气利用CO2排放量及其减排成本核算的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某沼气站的案例研究中。从经济收益和循环经济角度,张嘉强[6]选择四川、陕西、广西三省进行农户调查,研究沼气建设的经济收益与农户安装沼气意愿,提出西部地区农村沼气建设的补贴政策对策和推广建议。吴明涛[7]基于循环经济考虑,沿生态链条对农业种植养殖和沼气资源综合效益进行综合论证。Chen等[8]对中国农村地区户用沼气发展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指出增加政府补贴和利用清洁生产机制是解决农村循环经济的主要突破点,也是影响户用沼气在中国推广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本文对沼气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核算,综合测度区域户用沼气生态模式的可持续性,并选择中国沼气工程示范县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作为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当地实际调查、走访与统计资料整理分析,针对典型户用沼气池,进行基于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核算,总体分析沼气利用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农户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生态效益,揭示沼气建设对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平衡有效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促进能力,为其他地区沼气工程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1 案例区域介绍
恭城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恭城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国土总面积2 149 km2,人口29万。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当地居民为解决燃料需求大量砍伐木材,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1984年起,该地区将沼气池建设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持续实施“沼气扶贫”工程。自1985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恭城县通过以沼气为纽带,以养猪为龙头,以果业为重点,把养殖业和种植业紧紧扭在一起,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构建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据恭城县能源部门统计,截止2009年底该县境内农村户用沼气池总量6.36万座,入户率89%以上,省柴节能灶6.11万户,普及率达91.6%。
2 沼气农业系统核算边界和生命周期过程
2.1 核算单元与边界的确定
目前,恭城县户用沼气池标准为8 m3,平均使用寿命至少为15 年,本研究按照最佳使用期限,即前10 年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当地属于桂北地区,年平均气温高于沼气常温发酵区的最低温度10 ℃,因此全年均能产沼气。扣除一年两次大出料的时间,按每年11个月使用期进行考虑,根据实际调研和统计资料的综合整理分析来看,平均每口沼气池每年产沼气约400 m3,可解决3-5口之家一年80%以上的生活燃料及家用生活照明的需求,根据恭城县“养殖-沼气-种植”模式的实际流程及核算方法需要,将沼气农业生态系统的核算单元分解为以下三阶段:
(1)沼气池建设阶段:包括沼气池的建筑施工、输气管道与设备的安装;
(2)沼气池运行及管理阶段:包括沼气发酵原料的获取、发酵产气、沼气输出及沼液沼渣的处理、沼气池的常规管理与维护;
(3)综合利用阶段:包括沼气、沼渣、沼液在农户、养殖场、农田、果园等地的应用。
图1为恭城县“养殖-沼气-种植”模式的系统边界以及核算单元分解示意图。
在研究过程中对沼气系统作了如下假设和简化:在沼气发酵原料的获取阶段,由于生物质没有被还田以及猪粪没有被用作肥料,应考虑其等效肥力的环境影响。但因为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液沼渣可用作肥料,又会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所以本研究假设沼液沼渣的等效肥力与原料正好相同。由于沼气产生过程为厌氧发酵过程,系统是密封、隔绝空气的,所以不考虑沼气发酵期间的污染物排放。沼气池被拆除,大多是因建筑规划等原因,本研究暂不考虑这一环节的环境影响与排放。
2.2 生命周期关键因素和影响因子
2.2.1 沼气池建设过程
恭城县沼气建设模式主要为农村户用型沼气模式。该模式是指农户将厕所、猪圈、沼气池和果菜结合在一起。沼气池上种植季节蔬菜和水果,池旁建猪舍和厕所,人和禽畜粪便在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家庭燃料,沼液和沼渣作为果树、蔬菜等的肥料。沼气池的建设是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推荐的先进池形进行配置,包括厨房、厕所的改建,猪圈和果园的配套设计与建设等。该过程涉及物质、资金和人力等多方面投入,如土地、水泥、粗砂、细沙、卵石、钢筋、涂料、实心砖、塑料薄膜、管道、灶、灯、压力计、技术、劳动、伙食和能耗等。同时,目前农村的主要建池材料有砖、水泥、卵石、沙子等,并在选用材料时根据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优先坚持就地取材、减少运输、降低成本。在分析上述过程的基础上,对8 m3标准的沼气池建设过程各投入项列于表1。
2.2.2 生产及维护过程
沼气池是“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的核心。保证沼气池正常的运转和维护是“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
产生效益的先决条件。沼气生产受进料量和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特别是厌氧环境、适宜温度与pH值范围。为满足沼气细菌的新陈代谢和农时季节施肥的需要,必须对发酵原料进行不断更新,以解决农业生产的用肥。使用秸秆进行沼气发酵的沼气池,根据季节用肥需要,每年大换料1-2次。除定期大换料之外,平日需对沼气发酵原料进行小出料和小进料,用以满足沼气菌生活所必须的原料和正常的新陈代谢。根据上述原则及恭城县的实践情况,对恭城县内户用8 m3标准沼气池生产和维护过程的原料投入进行统计。通常小出料和小进料在5-10天达到发酵原料的3%-5%,按照产1 m3沼气须干料3-4 kg,及秸秆含水率为10%进行衡量。小进料量与产气满足下列关系式:
平均每天进料量=每天产气量(L)第公斤干物质产气量(L)×23(1)
因此,生产维护过程的投入产出情况总结列于表2。
2.2.3 沼气的消费与利用过程
恭城县沼气的利用情况概括在表3中。对恭城县户用沼气池沼气炊事、沼气发电照明和沼液沼渣综合消费与利用的详细情况总结如下:
(1)沼气炊事:这是恭城县沼气利用的最主要途径。全县境内6.36万座户用沼气池已经能够基本满足户主的日常炊事需要。按照沼气热值20 930 kJ/ m3,年产气300天,沼气炉热效率60%,替代燃料柴薪13 814 kJ/ kg,传统柴灶综合热效率19%,蜂窝煤热取值16 747.2 kJ/ kg,煤炉热效率35%,石油液化气热值20 934 kJ/ m3,石油液化气炉
热效率为60%来衡量,一个8 m3沼气池全年产生的有效热量,相当于为户用沼气池家庭每年节约替代燃料柴薪2 153 kg,或替代蜂窝煤1 378块,或替代石油液化气450 m3。
(2)沼气照明:户用沼气池能够满足一般家庭的照明用电。据调查显示,农村普通家庭有两盏15W照明灯通过沼气发电提供,每天平均使用4 h,则每年为每户家庭节约电能约为45度。
(3)沼渣沼液的利用:一个8 m3沼气池一年能为农户提供约25吨左右的农家肥。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施用沼液沼渣中含有大量腐植酸类物质,这是改良土壤的关键因素。施用沼渣的果园有机物与氮磷含量均有所增加,同时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同时,沼液沼渣的使用,对节约农用化肥和增加水稻、果树的产量,以及提供养猪养鱼饲料等有重要的经济效益。
3 恭城县沼气农业系统综合效益核算
3.1 基于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核算
鉴于碳足迹在生命周期评估中的局限及不确定性,本文为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综合现有碳排放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以不进行沼气建设活动为基准参考条件,针对恭城县户用8 m3沼气池,考虑建设原料投入碳排放、人力投入碳排放、沼气池运行维护阶段碳排和沼气沼液沼渣利用的碳排放,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沼气池建设与利用碳足迹评估;在确定各个工艺边界及排放源的基础上,计算每项的能量损耗(电力、热量、燃料等);再将能量损耗乘以相应的潜势因子(GWP) (GWPCO2=1),转换为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的排放量,即得到每项的碳排放量;最后将各项加和,得到系统总碳排放量。
具体计算过程考虑以下因素:
水泥:根据IPCC编制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生产1 t的水泥熟料,其CO2的排放因子缺省值为0.86;
钢筋:以2006年为例,我国吨钢CO2排放量约为2 400 kg; 运输:以普通小货车正常出行为例,1.5 t小型货车每公里耗油为0.11 kg CO2计。根据实地调研与评估,每户建设沼气运输建材5车次,20 km每次计,每年沼气池运行期间,沼液沼渣换料清理2次,每次运输约2 km,每户每次1车,平日清除不需机动车运输;
泄漏:由于沼气的主要成分为CH4为50%-70%,CO2为30%-40%,还有少量CO,H2S,O2,N2等气体。按每年每户平均泄漏1%的保守估计,每户每年泄漏4.5 m3沼气。折算成碳足迹约为8.9 kgCO2/年。
由表4可以计算得到:在户用8 m3沼气池自建设起至使用的全生命周期中,沼气燃烧的CO2排放量最大,约5.3 t,占全生命周期总排放的84%以上;其次是建设过程物料投入涉及的CO2排放,约900 kg,占全生命排放的约14%;而沼气泄漏、沼液沼渣及清理物运输的CO2排放仅占全生命周期总排放量的2%以下。
3.2 温室气体减排效益
根据现有研究结果[9-12]和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与效率,考虑恭城县以沼气利用为核心的农村能源消费系统的特点,对温室气体减排效益核算方法与范围总结如下:
(1)沼气燃烧的CO2排放量计算
CBC=BC×0.020 9×15.3×4412=11.72BC(2)
其中CBC:燃烧沼气的CO2排放量,单位为t;
BC:为沼气的消耗量,单位为104m3;
0.020 9:热值,单位为TJ/104m3;
15.3:碳排放系数,单位为t/TJ;
(2)生物质燃烧的CO2排放量的计算
CW=W×45%×87%×4412=1.436W(3)
CS=S×40%×85%×4412=1.247S(4)
其中CW、CS为燃烧薪柴、秸秆的CO2排放量,单位为t;W、S分别是薪柴和秸秆的消耗量;45%为含柴薪碳系数;87%为柴薪碳氧化率;40%为秸秆含碳系数;85%为秸秆碳氧化率。
(3)煤炭燃烧的CO2、SO2排放量计算
CC=C×0.020 9×24.26×80%×4412=1.487C(5)
SC=C×16×84%÷1 000=0.013 4C(6)
其中CC和SC为民用煤的CO2、SO2排放量,单位为t;C为民用煤的消耗量,单位为t;0.020 9为热值,单位为TJ/t;24.26为碳排放系数,单位为t/TJ;80%为氧化率;16为SO2排放系数;84%为煤炭平均含硫量。
核算结果显示:恭城县户用8 m3沼气池的年生产沼气能力约为450 m3。根据我国南方农村地区用能结构分配来看,相当于替代燃煤700 kg,替代薪柴相当于2 700 m3的林地年积蓄量,同时减少秸秆的直接燃烧约1 500 kg。按照我国林地年蓄积量90 m3/ ha,平均木材密度1.54 kg/ m3来保守估算,对户用沼气池碳排放核算情况统计(表5)。
由表5可以看出,恭城县户用8 m3标准的沼气池,在正常利用的情况下,年产沼气450 m3,由沼气燃烧产生的CO2排放为0.53 t,而因沼气燃烧所替代的燃煤和柴薪的消耗所直接较少的CO2排放分别为1.04 t和0.47 t。同时沼气生产的原材料秸秆因参与发酵过程而非直接燃烧所减少的CO2排放量为1.87 t。此外,每户通过节省燃煤减少的SO2排放量每年为9.38千克。综上可以看出,沼气池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替代燃煤、柴薪和秸秆的直接燃烧,每年每户能够减少CO2排放2.82 t,减少SO2排放9.38 kg。按照全县总体情况来看,6.36万户沼气池,全年通过利用沼气进行炊事、照明可为全县减少CO2排放17.9万t,减少SO2排放596.6 t。
3.3 经济效益
恭城县农户在使用沼气池的过程中,通过沼气炊事、照明,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可以替代燃煤、柴薪等减少燃料的消费,节约外来用电,利用沼液浸种和施肥增加农业产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同时使用沼渣养猪也可以节约大量用于购买猪饲料的经济投入。根据恭城县“养殖-沼气-种植”模式的实际生产利用状况,对标准8 m3户用沼气池及全县整体沼气利用经济效益进行的核算,结果见表6。
恭城县户用沼气利用经济收益主要来自燃煤替代、柴薪替代、沼气发电、沼液浸种、沼液施肥增产、替代饲料、农药和化肥等8个方面(见表6)。其中,节约购买化肥可以为每户每年约节省1 000元,是经济收益最高的部分,约占总收益的50.3%。其次是节约购买燃煤和农药,分别为家庭每年节约700元和200元。就总体而言,因户用沼气的使用,为恭城县每户家庭带来直接经济收益2 117.7元,带动恭城县沼气用户整体增收及节约的总经济收益约1.35亿元。
3.4 生态效益
沼气利用可有效保护森林免遭砍伐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据统计2004年中国沼气供热替代薪柴1 253.3×104 t,相当于保护了167.1×104 ha.森林免遭砍伐[2]。按照该生态效益,并根据恭城县境内户用沼气池总量6.36万座,年均正常使用率为90%的保守估计,目前恭城县每年的沼气利用可替代柴薪20 148.7 t,相当于保护了2 686.1 ha森林免遭砍伐,直接节约木材量241 775.1 m3。这也是恭城县自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47%上升到目前77%的最直接原因。按照森林每生产1 m3木材可吸收183 t二氧化碳计算,恭城县通过沼气利用节约柴薪而产生的碳汇效益,每年可吸收高达442.4万t的二氧化碳。以国际京都市场交易二氧化碳平均价格5.5美元/t计算[13-14],每年恭城县沼气利用而间接创造的潜在碳汇价值高达243.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1 600万元。因此,户用沼气池建设是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相结合的,国家给予一定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鼓励农民积极兴建沼气池,减少对山林的砍伐,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对于整个国家的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有十分显著的生态效益。
其次,日常清理的沼液沼渣作为农田有机肥,除了含有大量的氮磷钾基本营养元素,还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养分含量全面,速效养分丰富,肥效长久的有机肥[15]。长期施用沼液沼渣,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还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和防冻性,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降低化学物质对农产品和土壤的污染。
第三,沼气池建设一般与改圈、改厨、改厕同时进行,人畜粪便入池发酵,消灭了蚊蝇孳生场所,切断了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因此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农村的生活环境[16] 。
户用沼气池建设与周边环境治理相结合,对城市和地区形象的完善有重要影响,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区域投资环境的基础上,能够带动整个城镇和农村区域的整体发展。
4 生态核算结果分析
4.1 温室气体排放解析
根据对沼气农业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效益核算以及基于10年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核算结果,对恭城县沼气建设而言,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排放产生的影响如表7所示。
4.2 基于投入产出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根据当地实际建设规范、经济条件、生产能力等综合社会因素,对恭城县8 m3沼气池建设过程投入的生产原料组成及成本以及沼气使用后带来的经济收益统计,结果见表8。
由上表可以看出,恭城县全县沼气池仅正常运行10年直接纯经济净收益为126 418万元,是建池投入8 268的约15倍。在不改变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条件下,可以直接实现农民增收。以全县6.36万户沼气农户,在不考虑政府补贴的情况下,每户沼气用户因建设并使用沼气的直接净盈利约19 877元。因此,沼气作为基础生活设施建设,在改善农村生活质量、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可以为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做出巨大贡献。
5 结论建议
本研究综合衡量恭城县户用沼气基于生态学考虑的投入产出效益、经济社会价值及项目开展以来的综合实施效果,能够为回答区域户用沼气生态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可为指导技术工作的开展及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推广和实施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考量依据。同时,为其他地区有效指导沼气工程顺利开展,优化沼气建设及普及过程的资金、物料和人力投入,改善使用过程的生态破坏和
低效运行模式,为建设低碳型农业系统和户用沼气生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理论指导。主要结论有以下几方面:
(1)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符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模式,能够清洁高效的利用能源,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使用,有力的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以说,发展沼气产业就是发展农村低碳经济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2)沼气的建设使用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除建设投入外,其他的人力财力投入甚微,既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村用能供给的需要,又可以通过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为农民家庭减少开支,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促进单一农业模式向生态农业转型。因此,在适宜条件下推广沼气建设与普及为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通往富余之路提供一条捷径。
(3)沼气的利用,改变农村过去因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引起的脏乱差的环境,把农村“三废”(秸秆、粪便、垃圾)变成“三料”(燃料、饲料、肥料),得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改善。可以说,沼气是农村实现生活、生产和生态和谐发展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erglund M, Brjesson P. Assessment of Energy Performance in the Lifecycle of Biogas Production [J]. Biomass and Bioenergy, 2006, 30: 254-266.
[2]张培栋,杨艳丽,李新荣. 中国沼气综合利用潜力[J]. 中国沼气, 2007,25(5):32-35.[Zhang Peidong, Yang Yanli, Li Xinrong. Status Quo and Potentiality of Bioga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in China [J]. China Biogas, 2007, 25(5):32-35.]
[3]陈佳澜.大中型沼气综合利用系统生命周期评价[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Chen Jialan.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Large and Medium Scale Biogas Plant [D].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9.]
[4]邓舟,耿欣,张丽颖,等. 沼气利用方式的碳足迹分析[J]. 环境卫生工程,2010,18(5):23-26.[Deng Zhou, Di Xin, Zhang Liying, et al. Analysis of Carbon Footprint in Biogas Utilization Technologies [J].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 2010,18(5):23-26.]
[5]苏明山,何建坤,顾数华.大中型沼气工程的CO2减排和减排成本的估计方法[J].中国沼气,2002,20(1):26-28.[Su Mingshan, He Jiankun, Gu Shuhua. Approach to Estimate CO2 Reduction and Increment Cost for Large Biogas Systems [J]. 2002, 20(1) :26-28.]
[6]张嘉强.西部户用沼气发展现状及潜力评估[J].农业技术经济,2008,(5):103-109.[Zhang Jiaqiang. Westen Household Bioga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otential Evaluation[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8, (5):103-109.]
[7]吴明涛.基于沼气资源开发的西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9.[Wu Mingtao. Research of Western Country Recycle Economic Developing Pattern Based on Biogas Resource Exploitation [D]. Chengd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9.]
[8]Chen Y, Yang G, Sweeney S, et al. Household Biogas Use in Rural China: A Study of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0, 14(1): 545-549.
[9]孙建卫,赵荣钦,黄贤金,等. 1995-2005年中国碳排放核算及其因素分解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8):1284-1295. [Sun Jianwei, Zhao Rongqin, Huang Xianjin, et al. Research on Carbon Emission Estimation and Factor Decomposition of China from 1995-2005[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 25(8),1284-1295.]
[10]齐玉春, 董云社. 中国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J]. 地理科学,2004,24(5) : 528-534. [Qi Yuchun, Dong Yuns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from Energy Field and Mitigation Counter Measures in China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24(5):528-534]
[11]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9):1048-1057. [Zhao Rongqin, Huang Xianjin, Zhong Taiyang. Research on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Carbon Footprint of Different Industrial Spaces in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9):1048-1057.]
[12]赵荣钦,黄贤金.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J].地理研究,2010,29(9):1639-1650.[Zhao Rongqin, Huang Xianjin. 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n Footprint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29(9):1639-1650.]
[13]何英,张小全,刘云仙.中国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现状与潜力[J].林业科学,2007,43(7):106-111.[He Ying, Zhang Xiaoquan, Liu Yunxian. Present Status and Potentiality of Forest Carbon Trade Market in China [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7,43(7):106-111.]
[14]武曙红,宋维明.自愿林业碳市场对CDM林业碳市场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0,46(2):141-147.[Wu Shuhong, Song Weiming. Effect of the Voluntary Carbon Sequestration Market on the Compliance Carbon Sequestration Market Under CDM [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0,46(2):141-147.]
[15]颜卫卫.户用沼气恭城对农村生态系统的影响[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Yan Weiwei. The effect to rural ecosystem by household biogas in Gongcheng Country [D].Wuhan: Central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8.]
[16]蔺桂芬.沼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5):99-100.[Lin Guifen. The Function and Meaning of Bioga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J].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2010,31(5):99-100.]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 Accounting for LowCarbon Biogas Project 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Gongcheng, Guangxi
DAI Jing CHEN Bin QI Jing
(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and rapid urbanization, the economicsocial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has been constrained due to its blind role of energy intensive consumption. Biogas project provides a suitable clean energy consuming pattern, which has predominant advantages in optimizing energyusing structure, reduc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serving natural resources,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etc.The biogas demonstration project of Gongcheng YaoAutonomous County of Guangxi is chosen as a study case. In this paper, we evaluate the carbon footprint,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 economic benefit and ecological value in the life cycl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peration maintenance and output consumption of an 8 m3 biogas tan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bstitution of coal, firewood, and straw can lead to a CO2 emission reduction of 1.24 million tons. With a viewpoint of inputoutput value analysis from biogas’s construction to production process, each household can save 19,877 Yuan(RMB) through biogas consumption instead of fossil fuel and recycling of the wastes, which can bring 126 million Yuan(RMB) of total earnings for Gongcheng Country. Therefore, the biogas project is considered as an effective measure in promoting low carbon economy in rural areas and enriching the peasants for Gongcheng Country. Meanwhile, the direct economicenvironmentalecological effects of Gongcheng’s biogas project could be worthy of popularizing.
Key word low carbon; biogas; ecological accounting; biogas project
收稿日期:2011-11-12
作者简介:戴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碳经济分析与生态系统评价。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5
园林植物废弃物主要是指园林植物自然凋落或人工修剪所产生的植物残体,主要包括树叶、草屑、树木与灌木剪枝等,其主要成分为木质纤维[1]。随着城市绿化覆盖率的不断上升,园林植物废弃物的数量日益增加,如果任意处理,不仅影响城市面貌,而且还可能引起环境污染。目前对其的基本处理方法为焚烧、填埋等,陈祥、先旭东、包兵认为填埋或焚烧的处置方式会造成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并提出了园林有机废弃物堆肥、绿地覆盖和产品开发的资源化利用途径[2]。而吕子文、方海兰、梁晶、杨辉则具体介绍了美国园林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方法,如堆肥比例、构成和分类、收集方法、堆肥工艺参数(粒径大小、湿度、碳氮比和pH值等)的优化、产品质量标准以及应用的技术规范等,提出分类收集园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设立专门的树枝粉碎场、堆肥还田等一系列对策和建议[3~5]。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近年来绿化覆盖率直线上升,并于2007年达到43.0%。随着绿化建设的加快和扩大,园林绿化废弃物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一个巨大污染源,2007年北京市所产生园林绿化废弃物236×,其中大部分作为固废随生活垃圾填埋,资源化再利用率仅为0.7%。对此,于鑫、孙向阳、徐佳等通过调查,实证分析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废弃物情况及其再利用现状,提出了堆肥化再利用、生产新型花木基质、生产园林有机覆盖物三大处理途径[6]。
发展新能源,进行新能源产业革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新经济、实现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7~9]。在各种新能源中,生物质能源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董佑福、侯方安和刘建福、白玉瑞认为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和能源危机的出现和人们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以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应充分认识农作物秸秆的利用价值,促进秸秆的综合利用[10~11]。而李涛、卓海峰等阐述秸秆焚烧时带来的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危害,提出秸秆还农田、秸秆制饲料、秸秆深加工、秸秆制燃气等几条综合利用的途径,以及防治秸秆焚烧采取的几项措施[12]。对于秸秆能源化综合利用的途径,学者们也进行了探讨。张镇翰提出以秸秆发电和制版技术进行秸秆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13]。谢祖琪、刘建辉提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即采用类似发生炉煤气的制气原理,使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原料在控氧状态下燃烧反应,从而提供燃料和能源[14]。
能否将园林废弃物的处理和新能源开发结合起来思考,利用园林废弃物的生物质能源探索低碳经济新能源的发展模式?目前并无这类的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园林废弃物主体——杂草和木屑所进行的实验分析,探索园林废弃物生产乙醇技术这一新能源发展模式。
2 国内外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现状
美国、加拿大、比利时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园林植物废弃物收集利用方面已经有很好的积累。在美国,城市绿化已经走出了利用自然土壤的传统年代,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城乡废弃物如枯枝园林废弃物、工厂下脚料、生活垃圾等来生产再生土、堆肥来替代自然土壤用于城市绿化用土和土壤改良。美国许多研究显示,园林植物废弃物再生利用要比填埋和焚烧更经济、更环保。据统计填埋一顿园林废弃物投入成本是350元,焚烧1吨园林废弃物产生的二氧化碳是230公斤,因此美国许多州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文件及相关的经费保障措施以推行园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由于有政策和经费的保障,园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比例在美国逐年上升,从1990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62.0%,增加了5倍,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7年,北京朝阳区建立了国内第一家规模化园林植物废弃物专业处理场。经过减量处理和系列加工工序,园林植物废弃物处理场可以生产出城市绿化美化所必需的有机基质、生物有机肥、地面覆盖物等多种产品。另外,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也启动了园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由政府直接投资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处置中心。深圳市城市绿化管理处树枝粉碎场,从1998年开始一直运作到现在,已经11年。粉碎场目前处理深圳市罗浮等三个区的绿化树枝园林废弃物,约占整个深圳市总量的70%,在特殊天气时,如遭遇强台风的侵袭树枝就会成倍地运到粉碎场,处理量非常大。
3 目前园林废弃物利用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园林废弃物的处理处置与利用方法主要有焚烧、填埋、堆肥和粗加工等。
3.1 焚烧
焚烧园林废弃物可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如氮氧化物)污染大气,同时带来大量的致癌颗粒物(如二英、三苯并芘、四苯并芘)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该种处理方式近年来逐渐被禁止使用。
3.2 填埋与堆肥
填埋与堆肥处置园林废弃物仍是目前常用的手段。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温度、湿度、pH等条件下,使园林有机废弃物发生生物化学降解,形成有机肥料的过程称为堆肥化。园林有机废弃物含有丰富的N、P、K等养分,经过堆肥等处理后可以作为肥料施用在土壤中,能还原土壤有效养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刺激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增大土壤孔隙度,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目前,国内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已经开始进行园林有机废弃物的堆肥化利用但由于园林废弃物水分少、质轻,通过填埋法处理,运输费用增加,清运成本高。另外,填埋法与堆肥法都存在占用场地大、发酵周期长、降解与转化不彻底,会带来二次污染,同时也可能引发其他安全问题(如极易因沼气引发火灾)。
3.3 压制板材
国家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的态度日益明朗,对森林采取限伐、禁伐措施的力度也一再加大。今后几年我国的木材商品性采伐将降到极低的水平,板材生产行业受到巨大挑战,原材料供应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寻求新型材料代替天然木材研制板材成为板材生产行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出路之一。园林废弃物经过粗加工处理,还可被压制成板材,但是因园林废弃物粉碎颗粒材质疏松,造成板材承压力差,其使用范围和消费者接受度都遭到一定挑战。
3.4 生产饲料
草坪比较集中、面积较大的区域,可以把草坪修剪物统一收集、运输,可以晒干制成青干草,或者经过加工制成草粉或饲料。但是作为动物饲料,又因植物叶子含有单宁类物质而常引起动物拒食现象,并且青园林废弃物和枯黄园林废弃物蛋白质含量较低,缺乏维生素,因而生物学利用率较差,不宜作为饲料等直接利用。
4 园林 废弃物生产乙醇技术
由于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许多国家致力于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生物质乙醇和生物质能源以其清洁性和广泛性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自然界中的麦糠、秸秆、谷壳、杂草及工业废纸、木屑等纤维素作为生物质能除少量用于造纸外并未被充分利用。据统计,木质纤维素每年总产量约占所有生物资源的50%,合100×~500×t。利用杂草、木屑等园林废弃物发酵生产燃料酒精的工艺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发酵生产燃料酒精的工艺路线图
如图1所示,将杂草等与1%的稀硫酸按一定比例混合(固液比为1∶10),121℃下蒸煮120min,趁热过滤,并用4倍园林废弃物重量的热水冲洗,由于滤液中含有一定的硫酸,将滤液重新泵打回蒸煮锅中,滤渣进入固态发酵罐(控制滤渣中残存的酸度为pH4.8左右)。在连续操作中,该系统启动时添加1%的稀硫酸,一旦连续操作系统正常运行,蒸煮过程就可以通过补加少量浓硫酸来控制蒸煮过程中料液的酸度。
4.1 液态发酵及蒸馏
当滤液中的还原糖浓度达到5%时,滤液部分打入蒸煮锅中,而部分打入发酵罐中,用氨水或碳酸氢铵中和发酵罐中的硫酸,冷却。由于稀硫酸预处理园林废弃物的水解液中的还原糖主要为木糖,所以在发酵罐中接入已活化的能发酵戊糖产酒精的管囊酵母SQY-1,采用80r/min的搅拌速度进行发酵,发酵周期为48h。发酵完毕,发酵醪液进入粗馏塔进行蒸馏,可得到50%(v/v)左右的酒精。管囊酵母是一种“限氧”发酵酵母,一定的供氧可以保证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较低的搅拌速度既实现了发酵过程中氧的供应,又避免了由溶氧过多而导致乙醇被氧化成乙酸。
4.2 固态发酵及蒸馏
固态发酵(solid-state fermentation,SSF)是指微生物将没有游离水存在的生物原材料进行转化的过程,传统的液体深层发酵(submerged fermentation)是利用原料的稀溶液或悬浊液进行发酵。在SSF过程中,在固体基质的表面经常有一薄层水分,在预处理木质纤维素的SSF过程中,水分与固体基质的重量比一般介于4∶1到6∶1。SSF与液态发酵相比,其优点有:发酵容器体积减小;灭菌的耗能成本降低;固体基质更易于通风;由废水处理而花费的资金或操作费用基本消除;产物收集和饲料干燥费用降低;对细菌而言,SSF不利于它的生长,这就降低了细菌污染的危险。将固态发酵罐中的滤渣按25IFPU/g干物质加入纤维素酶,同时接入已经活化的耐高温酿酒酵母SQY-2,搅拌均匀后进行固态静止发酵,在固态发酵过程中,采取气提法保温及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溶氧与热量散失。采取气提不但可以对发酵过程进行准确控制,发酵生成的酒精一部分可以随气提带出发酵罐,以减弱代谢产物对酵母的毒害作用。同时还可以回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从而有效地提高酒精厂的经济效益。固态发酵一般采用间歇发酵,发酵周期为60h,发酵完毕,进行固态蒸馏,得到50%(v/v)左右的酒精。
4.3 精馏
将液态蒸馏与固态蒸馏出的酒精进行精馏,得到95%(v/v)的酒精,所得的酒精就可以用作燃料,缓解目前的能源危机。由于酒精的生产原料为纤维素,不符合国标有关食用酒精标准,所以生产出来酒精一般用来直接作为燃料或添加到汽油中制成“汽油醇”。
4.4 单细胞蛋白(SCP)的生产
由于液态蒸馏废液中含有大量的NH4+,可以用它来生产饲料SCP,将液态蒸馏废液与固态蒸馏废渣混合均匀,接入产朊假丝酵母,进行发酵生产SCP,这样,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5 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效益分析
5.1 生态效益
新能源可以有两类定义,狭义的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燃料等以前没有广泛利用的能源。而作为一种新的生物燃料,园林废弃物生产乙醇不仅是新的能源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清洁的生物燃料。
大气中的NOx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自然的和人为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氮氧化物,每年全球多于5×。据估计,其中55.5%来自交通运输,39.5%来自固定燃烧源,3.7%来自工业过程,1.3%来自其他过程。大气中的SOx来源中主要是人为源,2000年时为1×t,煤炭和油品燃烧排放占80.5%左右。前者是造成大气光化学污染的主要原因,后者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假设来计算煤和燃油释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燃油中硫元素1.0%,氮0.5%,1t秸秆按照14%产率产乙醇,则得到0.14t乙醇。若生产2 000×乙醇(按热值只相当于1 600×汽油),则燃油中硫元素少排放了1.12kg,氮元素少排放了0.56kg。即减少了0.86的二氧化硫,0.98的二氧化氮。
因此,利用园林废弃物发酵产生乙醇更能有效地解决环保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乙醇燃料是一类含氧量高的环保型的新型石油替代燃料,乙醇燃料单独使用需要修改发动机,但少量乙醇掺入汽油中燃烧,不需要对发动机进行改动就能使用,乙醇燃料可以减少尾气中污染物的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硫等硫化物的排放,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而且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园林废弃物生产乙醇,既达到减轻废物占地处理问题的目的,又产出清洁燃料,利于环境保护。
5.2 社会效益
发展新能源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目前的主流燃料——石油、煤、天然气等不但资源数量日益减少,而且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能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作出的一项预测表明,地球化石能源的可开采期限分别为石油39年、天然气60年、煤211年。目前石油的需求量大约是每天8千万桶到9千万桶(7桶约相当于1吨),即需求量的波动是正负10%。每桶从最高近150美元到最低20多美元,石油的价格波动已经危及各国的经济稳定,同时也对各国的社会稳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相对富煤贫气少油,1993年开始,我国已经由石油出口国转变为了石油进口国。我国很多进口石油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就会对我国的能源安全造成威胁。研究和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已经势在必行。我国新的能源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尽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拓展醇类等替代能源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发展新能源可以通过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为原料来制造生物燃料,这样可以腾出更多的耕地来种粮食,以应付粮食危机。美国、巴西对生物燃料的发展下了很大的力量, 美国用玉米做乙醇,巴西用甘蔗做乙醇,这是第一代生物燃料技术。但我国不可以那样做,因为我国有13亿多人口,要保证我国的粮食产量要达到人均约400kg的水平,就要保证有足够的耕地面积。我国和一些国家正在研究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来制造乙醇。我国也有专家提出用甜高粱秆来制造乙醇,也就是传统的秸秆生产乙醇技术。但是秸秆技术自身存在一定的限制,那就是产量的限制,一旦当年农作物产量不佳,那么秸秆的储存量便相应减少,秸秆生产燃料的产量也会相应减少,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行性。
5.3 经济效益
与传统的燃料乙醇生产工艺相比,以生物质(园林废弃物)纤维为原料来生产燃料乙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融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为一体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新型工艺,它实现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的目的,是经济循环性很强的生产活动。具体表现在:(1)减量化。本生产活动从源头上采用园林废弃物,与传统工艺的粮食淀粉相比减少了资源的投入,而废弃物的合理利用减少了废物的排放。(2)再利用。本生产活动生产过程中无需采用耐强酸、强碱的设备,减少了一次性污染;产品燃料乙醇是可以很好再利用的清洁能源。(3)再循环。本生产活动结束后,主产品燃料乙醇在利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生产废水可以通过环境友好处理达标排放,同时还可以产生沼气等再生能源;废渣可以成为高蛋白饲料被高效利用;等废气可以作为化工或饮料的重要原料。
以北京市为例。据调查统计,北京市除了街道及大型公园产生枯枝园林废弃物外,花卉种植基地、绿化隔离带和大型社区也产生大量的园林绿化废弃物。参照表1,北京市2005年年产园林绿化废弃物约195×,2006年约204×,2007年约236×,这说明园林废弃物的排放量是逐年增多的。
仅行道树而言,目前北京市的“三道绿色屏障”、“五河十路绿化带”、“市区绿化隔离带”等绿化带正为北京市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巨大的贡献。然而,北京市绿化树种多为本地生园林废弃物乔木,如国槐(Sophora japonic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银杏(Ginkgo bilob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等,每年可产生大量园林废弃物。传统的废弃物处置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烧,这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也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绿化养护单位还必须为运输和焚烧投入大量资金。利用园林废弃物生产乙醇技术把这些废弃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清洁燃料,不但可以减少填埋场的面积,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场所,同时也解决了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处置问题,降低了城市绿化维护成本。总之,生物质(秸秆)纤维燃料乙醇生产是符合循环经济的运行法则的,是对国家、企业和个人都负责的环境、经济双盈利的生产活动。
6 小结
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是实现园林绿化科学发展的方向,是实现园林垃圾零排放和资源再利用的有效途径,是与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的。采用园林废弃物生产乙醇这一新技术,可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因此应在新能源开发和利用中进行反复实验的广泛推广,并使之向市场化运行的方向发展,以更好解决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园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6
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差距
所谓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目前全世界有20多个,如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韩国、新加坡等。创新型国家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二是R&D投入占GDP的比重都在2%以上:三是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四是这些国家获得的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这三方专利总数的97%。当前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约为39%左右,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4%,对外技术依存度大于50%,获得的美日欧三方专利数占其总量的比例不足1%。可见,目前我国离创新型国家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1993年我国GDP增长速度高达14%,1994年开始放缓,1994、1995、1996年增长速度分别是13.1%,10.9%和10%。1997年到2002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低于10%,但到了2003年,我国GDP又以迅猛速度增长,2003、2004、2005、2006年我国的GDP增长分别高达10%、10.1%、10.4%、10.7%。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过去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以大量的资源消耗为代价。以2003年为例,我国大约消耗了全世界27%的资源,仅换来了全世界GOP的4%的经济增长。2D06年虽有好转,但也不容乐观,这一年我国消耗了全球17%的资源,换来的也仅仅是全世界GDP的6%的经济增长。
总理在2007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的目标,并强调“要引导各方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工作重点放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上来,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增长速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温总理讲话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指导意义,切实遏制住经济盲目增长的势头。然而今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增长却进一步攀升到11.1%!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不顺利,以高能耗为主的工业扩张模式仍在延续。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三大障碍
一是人口问题。我国人口超过了13亿。总理曾经说过,“13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2005年世界各国PCT专利申请量排序,按总量排序前14名的依次是美国45452件、日本24800件、德国15981件、法国5710件、英国5100件、荷兰4493件、韩国4492件、瑞士3236件、瑞典2839件、中国2501件、意大利2357件、加拿大2317件、澳大利亚1962件、芬兰1884件,中国排在了第10位。但是,把这14个国家按每百万人的PCT专利申请量来排序,则就成了瑞士436件、芬兰360件、瑞典316件、荷兰276件、日本194件、德国194件、美国1 55件、澳大利亚98件、法国95件、韩国94件、英国85件、加拿大73件、意大利41件、中国仅2件,我国立刻就排在7最后。而且连倒数第二名的意大利每百万人口PCT专利申请量都是我国的20.5倍,更不用说第一名的瑞士是我国的218倍了。显然,按照人均的概念排序,肯定还会有很多其他国家排在我国前面。正因为人口问题,尽管2005年中国GDP达到2235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位居世界第四,但人均GDP仅为1703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1/25,日本的1/21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4,大体上相当于刚果、乌克兰、摩洛哥,全球排第110位。
二是资源问题。我国的土地资源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内陆土地总面积约14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铁、铜、铝、铅、锌、金等多为贫矿。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7。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而且水资源污染、地下水超采和用水效率低下,进一步加剧了有限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量分别仅及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森林覆盖率为13.9%,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2,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几十年前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国家“地大物博”的说法恐怕用“地大物薄”来形容才更为贴切。
三是环境问题。我国过去的经济快速增长不仅是靠过度消耗资源换来的,而且还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70%,是少数几个以燃煤为主的国家之一,污染严重。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照这样算下去,如果2004年的环境破坏得到彻底治理,那么这一年GDP的实际增长仅仅为0.63%。当然,我们没有花费10800亿元加上2874亿元来治理,但5118亿元的经济损失必须从当年GDP中减去,那么2004年的真实GDP增长则是6.74%,而绝不是10.1%。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2007年1月3日说过,当前中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与经济的矛盾空前突出。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发生的环境问题在中国20多年里集中体现。20多年的成果与20多年的污染,过度消耗了资源与环境。环境资源问题已经对建设“和谐社会”构成了严重挑战。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创新发展之路
上述三个问题将进一步制约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搞不好会得失相抵消,甚至导致得不偿失。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家发展方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切不可“吃了祖宗的饭,断了子孙的粮”。
可持续发展可以包含三种模式一是资源节约型,即尽量节省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这在很多国家都已经成为公民意识和经济政策。但是,哺育人类的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终归是有限的,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节约资源充其量不过可以延长资源耗竭的时间。二是循环经济型道路,把生活废弃物当作资源重新使用,循环往复,力争永续利用。有一句话说得好,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然而,任何资源做到永续利用都是不可能的,每循环一次都有一定的损耗,而且重新利用还要耗费能源甚至其他的资源。三是创新型道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革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型道路是以人的智慧和知识为根本性资源,即智力资源主导的发展模式。智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且愈用愈丰富。将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所以说,创新型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如何在不太长的时间里通过创新型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的跨越式发展,跻身于创新型国家行列,我们不仅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更需要制度创新,通过制度保护创新的积极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制度保证。
四、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鼓励创新,它通过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来激发人们的发明创造热情。在知识产权制度下,知识产权具有显著的生产力特征,也是先进文化的一种体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先进文化,就是鼓励创新。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实行“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模式,即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保护相互衔接,共同构筑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也是最根本的保护途径;但因为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历史很短、民众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司法保护还不能全面应对众多知识产权纠纷,我国也采取了行之有效的行政执法保护措施。行政执法具有快速及时、积极主动、投诉方便、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很适合当事人不愿意激化矛盾、尽快解决问题的心理,也符合中国人民“礼之用,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理念。因此,行政执法保护是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可或缺的方式。
通过“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成效显著。仅以2006年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为例,这一年,在专利权保护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侵权纠纷1,227件,其他专利纠纷案件43件,结案973件;查处假冒他人专利案件33件,查处冒充专利案件933件;出动了20,475人次,检查商业场所7,780个,检查商品2,968,249件,向公安部门移送案件12件,接受其他部门移交案件35件,与其他部门协作执法469次。在商标权保护上,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查处了一批性质恶劣、情节严重、影响面广的大要案件,全年共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50,534件,其中涉外商标案件9,562件;共收缴和消除违法商标标识3,036万件(套),罚款3 98亿元;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商标犯罪案件252件、涉嫌犯罪人263名。在著作权保护上,全国各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共受理案件10,559件,结案10,344件,其中处罚8,524起,调解1,585起,移送司法机关235起:共收缴各类盗版品7,300多万件,其中查缴的盗版图书1,800多万册,盗版期刊100多万册,盗版音像制品4,800多万盘,盗版电子出版物201多万盘,盗版软件379多万张,其他各类盗版品24多万件。
另外,在海关知识产权保护上,全国海关共查获各类进出口侵权案件2,473起,涉及侵权货物数量近2亿件,案值超过2亿元人民币。在公安机关知识产权保护上,全国公安机关以深入开展“反盗版白日行动”为着力点,全力开展打击盗版、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共检查出版物销售市场和经营单位10.5万家次,收缴盗版影响制品、计算机软件等各类非法出版物2,831.6多万件,破获各类侵权盗版案件2,300多起;全年收缴非法光盘生产线14条。在知识产权民事司法保护上,全国地方法院共受理和审结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14,219件和14,056件,其中受理和审结专利案件3.196件和3,227件,商标案件2,521件和2,378件,著作权案件5,719件和5,751件,技术合同案件681件和668件,不正当竞争案件1,256件和1,188件,其他知识产权案件846件和844件;共受理和审结民事二审案件2,686件和2,652件;新收再审案件42件。在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上,全国地方法院共审结涉及知识产权的刑事案件2,277件;判决发生法律效力3,508人,其中有罪判决3,507人。
尽管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来说还有很多不适应的问题。一是知识产权意识的淡漠给知识产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观念障碍;二是知识产权执法保护的体系分散,多头管理:三是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力度还远不能对犯罪分子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四是现行法律中关于知识产权犯罪的条款已经不能满足打击犯罪的需要;五是知识产权执法手段严重不足,六是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使得一些知识产权权利人失去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信心。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思考
第一,理顺国家知识产权宏观管理体制,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高效的体制保证。我国目前知识产权宏观管理体制是分散型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分管专利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分管商标,国家新闻出版署分管版权,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都有植物新品种的管理职能,海关总署、文化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都负责相应的知识产权宏观管理,这种“多龙治水”的管理体制难以形成合力,造成管理协调乏力,管理资源分散,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也为外商在我国实施各个击破的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便利。因此,亟需在国家层面上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宏观管理体制,譬如成立知识产权部或国家知识产权总局,统一管理包括专利、商标、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专有权、地理标记专有权等在内的所有知识产权事务,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方便而不是设置障碍。
第二,加强地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目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知识产权局,正斤级行政单位的2家,正厅级事业单位的3家,副厅级行政单位的7家,副厅级事业单位的15家,正处级行政单位的3家,正处级事业单位的1家,独立建制的15家,由科技厅分管的16家。条件好一点的有执法车,有工作经费:条件差的连起码的工作条件都不具备。地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这种参差不齐的局面严重制约了保护知识产权职能的发挥。因此,应率先整合地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国家层面上的管理整合打下基础。
第三,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知识产权制度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在我国的实施才仅仅20多年。除了专业人员外,普通老百姓对于什么是知识产权,为什么要保护知识产权,怎样保护知识产权,都感到很陌生。而且,我国自古就有“偷书不算贼”的传统观念,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淡薄,这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产生和加强设置了思想障碍。因此,要使我国民众树立“侵犯知识产权为耻,保护知识产权为荣”的观念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