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课堂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年级语文课堂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年级语文课堂笔记

三年级语文课堂笔记范文1

关键词: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质疑解疑 口语表达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对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语文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显著效果,有效地改变了语文教学的面貌。就拿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来说吧,自从采用了我校语文教研组自创的“115教学模式”(即:学生自学――教师导学――读想、讨论、展示、巩固、总结)以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以读代讲”的理念得以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解疑、口语表达等方面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一、课改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

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我采用“四步阅读法”: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要求学会的字用“”标出;找出要求会认的字用“”标出,并在课后生字条上注音、组词。(2)找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用“( )”括出。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生动的句子。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读不懂的地方在旁边批注设疑。其次,指导学生写好自学笔记。自学笔记的设置要有梯度,随着年级的升高难度要逐步增加。二三年级的学生我只要求完成三题,即:(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会写”的生字。(2)积累好词:抄写文中带生字的生词和自己喜欢的词。(3)摘抄好句:摘抄文中写得生动、优美的句子。(四)解决问题:解决2~3个自己明白的问题。(五)提出问题:提出1~2个自己弄不懂的问题。

经过三年多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我们班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写自学笔记的习惯,我惊喜的发现,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对于能自主学习的学生来说,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

二、课改使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提升

新课改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一直是所有语文老师比较关注也比较棘手的话题,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都会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相互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学习,让学生更多的体验相互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中,自主探索,获得知识。教学中,我注重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1)读思结合。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尽可能在读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勾画圈点重点词句进行思考,从中得到答案。(2)思议结合。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其他同学答案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这时就可以指导学生自觉与同学交流探讨,达成共识。(3)合作讨论。对于富有挑战性、具有难度的问题,学生自主难以解决,就让学生小组探讨。

三、课改使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得到提升

1.自学中质疑。教学课文之前,我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写自学笔记,让学生养成“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的良好读书习惯,并把自己在自学课文的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例如,在自学《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课文时,有的学生在自学笔记里提出: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一本书作为环游世界的伴侣?有的提出:是不是好书只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行了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自学课文时与文本对话的产物,这说明学生已经逐步学会思考问题。

2.扣题质疑。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由题设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以后,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声?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

3.围绕文中重复出现的句子质疑。写文章时,作者为了突出强调自己的某种写作目的,往往采用重复的手法。重复出现的某些词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此引起重视,进行质疑。例如,《牧场之国》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那么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呢?用意何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议疑、辩疑、解疑,从而让学生明白:因为作者对荷兰充满无比的喜爱和赞美,他心中的千言万语在课文中只汇成一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四、课改使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得到提升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参与讨论的机会、有了发表自己意愿的机会。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或倾听、或表达、或辩论,进入了一个真正的交流氛围。经过观察,我发现我们班原来一个不善言谈的小男孩,他在小组讨论时由原来只能说一句话到能说两句话,现在能说一段话,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可见,课堂教学改革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了一个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场合。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它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坚信,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改革,勇于探索,持之以恒,课改的春风一定能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课改之花一定能在每一堂语文课中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三年级语文课堂笔记范文2

1、通过读书,逐渐形成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通过读书,提高学生泛读水平。

3、通过读书,得到心灵的慰籍,寻找生活的榜样,净化学生的心灵。

4、通过读书,学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做事的方法。

二、读书活动的目的

构建"学习型"学校,促学校发展是我校五年发展总目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办学理念之一,为学生健康发展,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决定开展学生读书活动。

三、读书工程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四、读书工程范围

*第二实验小学全体学生。

五、读书活动措施

1、内容落实:一类是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这类读物可结合课文内容选读,可是课外读本,可订购符合学生的水平的刊物,也可向图书室统一借阅图书。一类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这种选择应是在教师指点下,教师主要教学生选择读物的方法。

2、数量落实:一年级,每学年4万字;二年级6万字;三年级15万字;四年级25万字;五年级40万字;六年级60万字。合计:150万字。

3、时间落实。统一指导的时间要落实。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学生每周一至五晚读书不少于30分,周六、日、节假日每天读书不少于1小时。

4、改革落实:改革内容有两个:一是课堂教学的改革,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力求短时、高效,每篇阅读课文用两课时完成。一是学生作业内容的改革,去掉繁琐重复练习,以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拓展阅读范围,讲应用,求提高。

5、活动落实

每学期各班、各年级开展学生喜爱的读书活动。如: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速度赛、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好的读书笔记展评等。

6、指导落实

教师要引导兴趣,提示方法。

把"用"、"学"、"积"作为读书的"航向"

"用"即应用。就是把课内所得之法,引导学生及时应用于学生读书之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学"即学习。就是从广泛的课外读物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课外促课内",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积"即积淀。语言精妙,。源之积累。

把"趣"、"广"、"适"作为读书的"航标"

"趣"即有趣。"趣"是孩子们对读书最先的选择。

"广"即广泛。鲁迅先生曾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如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

"适"即适合。选择读物,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

把"读"、"思"、"记"作为读书的"船桨"

"读"即阅读,其方法有二:一是精读,一是略读。课外阅读以略读为主。

"思"即深思。可用问题式读书法,也可用评议式读书法。

"记"即摘记。就是对阅读中遇到优美的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的心得一一摘记下来,以便今后查阅。

7、检查落实

(1)学校、年级组长、教师对学生读书情况要每周检查,各年级每学期举行2次读书活动,学校每月利用广播进行读书笔记演讲,每学期进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评,一次读书能力检测,每月评选一次读书之星。

8、借阅落实

学校图书室将定期分别向各班开放,阅读课可在图书室上。

读书使人活得更有尊严,教师们!让我们为学生们导航,和学生一起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附:读书之星评选条件

1、坚持每天读书,时间平均在40分钟以上。

2、读书数量,读书速度达到语文课标要求。

三年级语文课堂笔记范文3

多动口

在教学中应该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则是课堂的引导者,把握整体方向。对于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示范,也可以点拨,更可以将发言权交给其他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言,在教学中,应做到有指导性地让学生精读课文,当然还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与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努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己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时,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选择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有的学生不谋而合读到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翠鸟的艳丽外形。文中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描述,使得学生读起来津津有味,从一开始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支持学生多交流。“我的地盘,我做主。”这是一首歌当中的歌词。体现在课堂中,正是要学生充分的自主。的确,课堂不是专门为某一个人而设,它是要教师和学生在友好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放弃以往高高在上的地位,与学生平等地对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进行组内交流,班级汇报交流。对于小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大问题则合作解决。学生在交流中逐渐提升自己,不仅完成当堂的学习任务,长远来看也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锻炼积累过程。学习《和时间赛跑》一课的生字词时,在学生充分进行了课前预习的前提下,先让学生组内综合。班级汇报展示环节,其中一组的学组织得井然有序,每个学生都有汇报任务,他们结合自己做的字词卡教认生字,甚至提出了文中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同音不同字、多音字等等。接着再由其他学生互动提问,许多小问题在互动中迎刃而解。就是这样的生生自由对话使得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而作为教师的我就成了课中的计分员,悠然自得。

多动脑

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以往“填鸭式”的课堂总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源动力,久而久之学习就变成了被动接受,这样的方式极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我们提倡让学生快乐学习,这就势必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灰雀》一课,学生充分朗读后提问:灰雀到底去哪里了?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列宁喜欢灰雀,他想些什么?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样学生在质疑中感受到了自己拥有学习的自,在解疑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成就感。教师的教就显得十分有效;学生的学也变得积极主动。

鼓励小组内有序、有效合作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个体,但他们却置身在一个群体之中。由于小学生具有好胜心强、喜欢模仿等心理特征,因而群体的力量、榜样的作用对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怎样使合作学习变得有序、有效?

安排小组成员要有层次。正因为学生的学习积累、学习习惯参差不齐,所以小组成员结构要有差异互补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内成员互相影响,互补互通。某方面优秀的学生带动了这方面有缺失的学生,扬长避短,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为他们以后尽快融入社会作出了铺垫。

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在组合小组时,先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了命名。然后,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特点,分别由小组成员讨论推选出本组的学(负责组织学习)、中心发言人(负责总结汇报小组交流成果)和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内容与结论)。其中的中心发言人的人数可以为多位学生。

要注意合作目标和方式。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了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时候,小组交流汇报展示变成了个别学生的“拿手好戏”,大部分学生则选择了沉默,这恰恰与合作目标相违背。要在各个小组建立平等、民主、互助的学习关系,培养每个成员的小组责任感和荣誉感。

多动手

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记录课堂笔记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多动手,主要就是提倡学生边学边记。

三年级语文课堂笔记范文4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素养 培养 能力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古语言: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由此可见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而且还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那么怎么去培B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老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融洽的课堂氛围,同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教学技巧,大胆的探索创新,努力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轻松的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其次,教师和学生情感与心灵上的有效沟通,也有利用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是相互依存的。这样对教师要求就更高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爱感化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包容与耐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会自主积极地参与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都应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的树立自信心,如此对于学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一个大拇指,一句鼓励的话语,对于学生来说是无尽的关爱。那么课堂效果以及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想而知。

2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1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心领神会地读出对不同角色性格的理解,收到形神兼备的朗读效果。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的引导,在朗读中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的特点,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潜移默化地给予角色扮演者的灵感,使学生声情并茂地将课文读好。

(2)配乐朗读。“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语文朗读中引进美妙的音乐,更能让学生进入角色,更好的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2.2课外阅读的辅助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丰富积累、提升思想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每月我会举办一次我推荐一本书的活动,刚开始学生都无话可说,没有兴趣,因为他们课外都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于是教师就和他们一起制订读书计划,并告诉学生下个月我们还要举办这样的读书活动,学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他们从被迫读书到自愿读书,最后让阅读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让学生准备一本好词佳句笔记本,让他们读到优秀文章、语句,必须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学生既锻炼书写能力,又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一举俩得,学生高兴不已。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外阅读,学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理解能力强了,特别是在短文阅读中思考问题的层次更深了,写作水平提高了,思想境界提升了。

3良好习惯的养成

培根说过:“习惯真正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3.1培养学生积累的好习惯

《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解释中提到要“培养语感”,一个学生的“语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养成“博闻强记”,多背诵积累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在积累的同时,学生的语感增强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2培养学生正确听讲的习惯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仅仅靠教师的单方面的讲解是不够的,也需要学生具有的良好的听讲习惯。如果在我们精心准备的一节语文课上,学生只看到了热闹的游戏环节却没有学到知识,一问学生啥也不知道,或者有的学生课堂上听明白了,但几天后再提到这节课的知识却连连摇头。我们就会感叹:学生不会听课!此时就需要教师在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会听课”的习惯。每堂语文课会要求学生不只要准备好语文书,还要准备好机灵的大脑和灵巧的手,会听会写会记。在语文课上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堂上随时记录,这一定会收益良多。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夯实语文素养

“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是知识的获取与素养的行成的关键。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笔者也深刻的明白:语文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得以实现,活动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要途径之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每月进行一次朗诵大赛活动,有古诗朗诵,经典文本的朗诵。结合课文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每次分组进行,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要求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此活动增加了积累,培养了语感,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和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加了文化更深的认识,从而达到了提高语文素养的终极目标。

(2)每日的一句我喜欢的优美句子,全班学生都其中,每天由一位学生将喜欢的名句写在黑板上,其他的同学将自己喜欢的名句记录到摘抄本,通过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使同学们从枯燥的语言文化走向了心灵的殿堂,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的写作,学生的作品逐渐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三年级语文课堂笔记范文5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耐心细致地说服、劝导,及时鼓励,特别留意,使之逐渐养成好的习惯。

一、课前的准备习惯

让学生养成课前,即上课铃响之前,把课本、作业本或辅导资料、工具书置于课桌,以便课堂省时高效。

二、培养倾听的好习惯

2.1 倾听前明确目标。如、听后“评一评他的发言”,“你有什么更好的意见”等目标,指令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2.2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教师要洗耳恭听,捕捉教育契机。

2.3 引导点拨,教会倾听方法。如:专心致志的听,有的放矢的听:听优点、听缺点、听异同,然后优化方法,强化训练学生高效倾听能力。

2.4 细化听的要求。如、听读能力;练习听写;听评;听后复述――转述或概括别人的发言;听读;听答训练;听记训练――传口信:如游戏“交头接耳”、口头作文、转述通知等;听辩训练。

2.5 发挥评价功能,鼓励学生倾听。如:“你真是倾听的能手呀!“他听的可认真,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你听的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大家看,他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啊!“他真厉害,一下子就能听出同学的发言的主要意思!”,“他的眼睛一直看着发言的人,他听讲很认真,并能指出不足并能及时补充,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样,既表扬了认真听讲的学生,又给其他同学指明努力方向,让学生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三、培养良好语文课堂学习习惯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规律,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从小事抓起,打好基础;从模仿抓起,榜样示范;从严抓起,循循善诱;从激励抓起,注重效果,筛选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案例和方法。

四、抓好常规管理,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人的习惯很多:生活习惯、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等,但不管是什么习惯,他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我在抓平时的常规管理时,一般都是从行为习惯入手,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使之成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内部动力,从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培养其良好习惯分三个步骤:一是让学生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二是让学生按规定方式行为,如集体监督,尽可能不给不良行为的机会,三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当前行为和学习的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五、课堂――养成习惯的主阵地

教学致力于学习方法的转变,强调创设积极、主动的情境氛围,强调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养成预习或自读课文时圈点勾画,听讲时要旁批、眉批,且字迹整洁,留下思考和学习的轨迹,便于课后复习巩固。

六、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兴趣,养成习惯

6.1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基础上,有创造性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写字、识字、倾听、朗读、背诵、阅读等语文学习习惯,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1)面向全体,广泛开展“一日一字比美观”;(2)“一日一读比积累”;(3)“一日一写比文采”;(4)“一课一讲比口才”;(5)“一周一诗比朗诵”;(6)帮助学生储备过硬的基本功,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自信、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三年级语文课堂笔记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3-0010-02

[作者简介]刘琼艳,江西省新余市暨阳学校教师。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生学习来说这个道理至关重要,学生只有预习得好,才能在课堂上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从课前预习入手。然而,目前不少学生的课前预习流于形式,大都应付。大部分学生认为回家把课文读一遍,给生字标个音、组个词就是预习。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也是消极的。课前预习不仅仅是把课文读一遍,更重要的是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自己的阅读困惑。具体来说,在预习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激发兴趣,有方法地提高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预习有兴趣,他们才会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愿意学习知识和探索真理,所以,预习必须从低年级抓起。低年级的教师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学生看到新课,会兴奋地告诉教师,这篇课文我会读了,这个生字我认识了。预习了课文的学生到了课堂上,见别的同学不会而自己会,他就特别起劲,得到表扬后他就更开心了,以后课前预习也就更加主动了。其他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况,都会争相效仿。这种预习的热情教师要特别注意呵护,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有预习的习惯和能力,自信心增强,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二、脚踏实地,有步骤地读通课文

预习时要多读几遍课文,注意每一遍读的任务。课文一定要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发音,还能使学生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课文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初读,可以大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标注出来,然后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联系上下文弄懂词义;第二步是有感情地读,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三遍朗读之后,学生也就把课文读通顺了,对课文的内容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疑惑的地方心中也就有数了。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培养了其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去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搜集资料的方法有:(1)上网查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资料的搜集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2)利用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交流,进行信息的互补。(3)如果在家中,可询问家长或利用家庭网络、图书资源等。总之,搜集资料的方法有多种,要因人、因境而异,让学生把搜集的资料用读书笔记、读书卡等形式记载下来,逐渐积累成他们自己的一笔财富。

四、勤动笔墨,有选择地做好批注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养成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在预习文本时,就应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在课文一些重点的地方写、画、圈、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文中的生字、生词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注,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用“”标明,优美的句子用“”画出,不懂的地方打上“?”……学生自己认为描写优美、含义深刻的句段,以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用自己喜爱的符号画出来。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养成做批注的习惯。预习工作做充分了,上课时教师再加以特别的注意,学生模糊不清的地方就彻底弄明白了。

五、课前质疑,有深入地探究理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有思,让学生学会质疑,是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预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要让学生在预习中多问自己:通过朗读课文,我明白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课文的内容我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我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我能否回答?学生朗读课文时,要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阅读,在文中看到答案就直接画出来。课前质疑可以使学生学会主动提问,更加深刻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为了让学生切实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在引导时也要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1)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基础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就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反而使自身的主导作用得到了更充分地发挥,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2)教师根据材料和学生的特点所制订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所谓“具体化”,是指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感官,让学生爱上预习,爱上学习。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而课前教师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学习语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表现会更积极,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能展现出更多的亮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