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点

语文教学点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点;体会

一、营造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

创新精神与科学的教学法相结合,必定是成功的保障。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出一种平等、愉悦的交流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制造机会,把学生的情绪激活,把他们的内积力呼唤出来。这样一来,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动解决问题,学会思考,学会方法,把知识转换成自己的一种能力。如,我在讲解《槐乡的孩子》这一课时,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来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以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在此基础上,我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槐乡孩子有什么样的精神。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在我的鼓励下,大多数学生总结出了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这样一来,教学重点就简单地被学生掌握了。

二、合作学习,团结协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安排好预习内容,而预习的方式就是合作预习,课堂中,提出问题,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教给学生,同样用合作的方式,放手去做,说不定有意外的发现。

语文教学点范文2

[关键词] 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学生

一、严厉与关心、尊重并举,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只有让学生“亲其师”,才能让学生“信其道”。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较大,使学生漠视规则、自由散漫。部分学生家长不在身边,使得不少学生缺乏亲情,缺少管理和教育。在教学中如何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呢?

1.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1)尊重学生首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课堂上不以长者、尊者、权威者的姿态自居,在平等、融洽、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活动,课堂外经常与学生交谈,并且让谈话在自然、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这不但了解了学生的情况,而且也改变了师生关系。

(2)关心爱护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生活学习上予以帮助,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此外,做到不体罚学生,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他们难免会犯这错误,对于犯了错的学生,我主要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学生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主动改正。

(3)严格要求学生。制定规章制度,让学生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能做。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严格要求学生一定要在尊重、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严格要求,不然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有了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对你的严格要求也能心服口服。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既要做“慈母”也要做“严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学生才能信任你,才乐意接受你及你的教导,教育教学也才能顺利有效的进行。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自然本性得到正常、健康的疏泄和发展

针对学生散漫的特点,一方面,要让他们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也让其精力得到正常疏泄,使其自由性格得到规范而健康的发展。为此,根据学校的设施情况,我在班上成立了各种体育、文艺活动小组。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项活动,定期训练,并经常让学生参加比赛。这样,整个班集体拧成了一股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在训练和比赛中增加了感情,增进了友谊,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对班集体的荣誉感增强了。由此可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发展学生的能力,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是获得学生信任与尊重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有效的基础工作。

二、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农村小学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着更多的与动物、植物亲近的机会。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把课堂搬到外面去,这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我通常在两种情况下采取这一做法:一是教学内容与自然环境有联系的情况下,将课堂搬到相宜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二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时。我也让学生到外面去。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一堂课的后半段往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我就会对他们说:“走,到外面去啊。”学生会很乐意,他们拾树枝,采树种,学生立刻有了精神,这时我说,让我们用自己采集的东西来摆、画我们刚刚在课堂上学习的字,看谁摆得快、画得好!结果学生兴趣大增,在游戏中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2.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回忆体会在生活中经常做的一件事情,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语气语调在语言中表达的重要性,并能在朗读中根据思想内容恰当地把握好语气语调。

3.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长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知识被强制性的往头脑中灌输,久而久之必定失去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觉到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课堂中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讨论、去活动。比如,在教学拼音和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加强理解记忆。总之,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说是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之本,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始终要以学生为主本,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

4.学习由难变易,体验成功、增强信心、保证持久的学习兴趣。学习如果让学生感叹到困难,也容易让其产生厌学情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由难变易、由繁变简,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保持学习的兴趣。如为了不让学生在高年级接触阅读和作文时突然感到困难,我在小学低年级就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并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增强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自信心,使学生对听与说、读与写感到不困难,因而,对语文的学习始终保持着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听说读写从低年级抓起,全面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但听说读写并不是高年级的事情,只有从小学低年级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保持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与动力。

1.听与说

儿童在进入小学之前,已经能将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等合成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能力,但是这种听说能力毕竟只是简单的、最基本的、是不甚规范或者是地方化的,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在学生一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要重视对学生的听说训练,一方面,要及时地提高、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的语言表达逐步规范,符合普通话和现代汉语的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1)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2)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大量的听与说的机会。(3)在课余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交流。

2.读与写

语文教学点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提问;联想

一、读书的重要

对于中国传统而言,语文学习中的读书是“上学”的别名,这方面的格言警句颇多。比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不胜枚举。无论是刀笔小吏还是国学大师,“读”书使其成就。所谓“诵之不辍,话语天成。”足见诵读之功用。职是之故,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突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打造与时俱进的“诵读文化”,传承华夏民族的“文化血脉”是语文教学的重任。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正确理解文意,增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提高文章诵读水平和对传统文学精髓的内化程度。

二、有趣的提问,融洽气氛

课堂上有效的提问,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积极思维,增进师生、生生之间感情交流。比如,学习《岳阳楼记》,可以问,范仲淹是孟子的学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古人说,一字为师,何况一句话的意思呢?学习《醉翁亭记》,我问,欧阳修是谁的徒弟呀?大家茫然,我说,是李白的徒弟呀,李白斗酒诗百篇,所以欧阳修学习他才写出了《醉翁亭记》,学生忍俊不禁,学习的不耐烦化为云烟。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有层次,要坚决避免让少数优生独自“表演”,可以合理地“提高”;对中等生可以逐步“升级”;对学困生可以适当“降低”。提问不拘一格,出人意料,又妙趣横生,学生会群情踊跃,激情四溢,课堂上春风流芬、其乐融融。

三、联想自身

在教学九年级《范进中举》时我这样设计:中举在古代可以说是光宗耀祖的大事,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也要面临如此的问题,虽说不上是关乎光耀门楣,但在自己的人生转折点上也是极其关键的。同学们想不想先睹为快,看一看文中的人物遇到问题时的临场表现啊?同学们的兴致极其高涨,心理上也对文本有一个心理需求,也有想观察一下别人是怎样做的一种心理冲动,这恰好是激起学生产生需要的最好的基点,自然就达到了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语文教学点范文4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可见,识字教学的意义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在。识字不仅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小学中高年级,甚至初中高中阶段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基础。识字是学生应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所以识字教学的优劣关系到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甚至对他们的终身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汉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汉字,这便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正确的教育教学策略,让课堂更加富有活力,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关注生活,留心周围的环境,在生活中认字、识字,在生活中学习成长。

一、语文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是最关键的,兴趣是促使儿童积极思考、主动识字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进行有趣的、有效的识字学习,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而识字教学上的创新就是要让学生在生动愉快的“生本”环境中掌握那些枯燥无味、抽象、难于理解、难于认识的汉字。要想让学生喜欢识字,首先就得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由此可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古诗进行识字教学

众所周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经常选择浅显的诗文,尤其是选择常用字多一些的诗词,或接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儿歌短文让小学生背诵,促进孩子们积累古典诗文词句,多积淀些文化底蕴,享受人文熏陶。课程标准指出要在低年级大量识字,及早开展阅读活动。而课前的背诵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识字载体。在我们的教学研究中,同孩子们共同成长,我们的识字课堂也不再单调,在识字的学习中,开启着孩子们的心智,激荡着孩子们充满灵性的创造。

三、运用易生为师法进行识字教学

传统教学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识字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先出示某个字,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哪里容易出错,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即使当时记住了,也很容易遗忘,因为他并没有经过主观的努力。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所获得的知识才会印象深刻,“授之以鱼,只供他餐;授之以渔,终生受益。”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逐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法,先扶后放,尝试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让他们自己想、自己说。一个个“小老师”都能独立发现问题,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生字的写法,其涉及的方面有很多,诸如多一点、少一点、多一撇、少一撇之类的笔画错误,形近字和同音字相混淆所产生的错误等。“小老师”们的兴趣很高,“学生”们的兴致也很高,课堂上常常小手林立。

四、运用游戏教学法进行识字教学

童心纯真,童心无邪,小学生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却闪耀着智慧的光华。而每个汉字的形成,都有一定的道理和历史渊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及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创编多样的识字游戏,并将知识融于游戏之中,从而极大地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我们可以把各种小动物的头饰戴在学生的头上,让他们扮成小动物,并模仿动物的声音、动作和外形特征,同时适时安排学生演一演,这样既给学生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注入了教育因素,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小动物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提高了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并营造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

五、运用复习巩固法 优化识字教学

学生的禀赋各不相同,一堂课下来对于生字词有的只需读过或抄过一遍便能很好地记住了,而有的则需反复地练习以加深记忆。不过当时学得再好,时间一长如果不去再现的话,也会逐渐遗忘。复习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抄、默,在熟读的基础上做到正确地抄写并默写出来。当然死抄是不行的,但偏偏许多学生却喜欢这样做,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比如说要抄三遍,第一遍可以读着抄,第二遍则可以默写,然后检查一下正误再默第三遍。实践证明,许多原来死抄的学生改用这种方法后,在默写字词时,准确率提高了许多。

六、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进行识字教学用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对学生有一定的熏陶作用,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的丰富资源,让学生在校园中主动认字、识字。例如,(1)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相互认识的平台,让学生间相互交流,学生可以通过认识同学的姓名来提升自身的识字量。除此之外,可以通过收发作业来相互认识同学的姓名,并因此而掌握相关的汉字。更有甚者,可以通过组织一部分活动,来促使学生与其他班级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在互动中识字。(2)校园中的提示牌之类的是最好的老师,识字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内,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一起参观校园,认识校园中的告示牌,引导学生熟悉环境并达到认字、识字的目的。

语文教学点范文5

【关键词】语文;点拨;教学

最近,再次拜读蔡澄清先生的《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联系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深有感触。我以为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点拨教学法,一定会提高、优化教学的效果。

蔡澄清先生在文章中依次按照点拨法的含义及其成长过程、点拨法的个性及其理论基础、实施“点拨法”的客观要求及其范围、实施“点拨法”的基本方式及其作用、实施“点拨法”的基本能力及其要求、为创立点拨教学的科学理论体系而不懈努力这样六部分进行论述。

“语文教学点拨法”是根据中国语文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文实际,落实启发式教育原则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加以指点和消除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这种点拨是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

运用“语文教学点拨法”,是中学语文教学特点的客观要求,这一理论,经历近三十年的洗礼,无论是在理论深入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这个理论日益显示出它的无限生机和活力。尤其是在大力提倡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点拨教学”理论更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大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学点拨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点拨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从多方面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与增强学习效果。

点拨教学法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它打破了教师与学生的界限,充分重视教学活动中各种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牢牢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点拨教学法可以从学习的准备阶段到基本教学过程一一点拨,可以点拨学习目的,可以点拨学习心理,可以点拨学习兴趣,可以点拨学习重点,可以点拨学习疑难,可以点拨学习方法,可以点拨知识运用等等。通过多方面的点拨,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蔡澄清先生的理论,点拨教学法有暗示引发、引路入境、辐射延展、逆转爆发、抽换比较、纲要信号、激疑促思、再造想象、挑拨争鸣、举隅推导十种基本方式。这十种点拨教学方式打破了教条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的生动活泼灵活自如。传统教学模式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继承而不重创新,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考试成绩而不重全面发展……,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点拨教学”则打破了这种僵化的模式,提出“点拨强调因势利导,点拨力忌全盘灌输,当点则点,当拨则拨。点与拨,有分有合,势易时移,因材而施教也”。教师不是整堂课滔滔不绝地讲,而是寻找契机进行引导、指点,抓住机遇及时点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而收,量力而放;长此以往,“巧施点拨,可使学者在昏暗中悟见光明而豁然开朗;巧施点拨,可使学者在思考中心领神会而智力腾飞。”

语文教学点范文6

关键词:认知目标;电教媒体;积极探究

认知目标的达成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电教媒体,作为现代科技成果进入教学领域,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突破时空限制等特点,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机。

一、目标达成

据有关心理学研究,儿童脱离丰富的客观刺激会削弱其思考力,他们的心理活动不仅在理智内容上苍白无力,而且注意力易分散,有害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相反,那种适当刺激儿童感官并引起其探索行为的环境,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目标选定以后,首先要创造目标达成的条件。运用电教媒体优化组合教学正符合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有效地配合使用,协同学习,使其心理上始终保持接受新信息的警觉,处于适度的应激状态。例如三年级第六册《荷花》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认知目标之一就是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挨挨挤挤、莲蓬”等词语的意思。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孤零零地提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进行教学,学生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伊始,我播放配乐朗读并展示课件:荷花各种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以获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在这基础上,进行反馈交流。例:学生说自己看到了“挨挨挤挤的荷叶”,我便出示“挨挨挤挤”一词,就这样,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出示相应的生字新词。由于“莲蓬、花骨朵”这些词语的意思比较概念化,学生的生活中接触得又不多,解释起来较为费力且效果不佳,因此,在理解这些生字新词的意思时,我还是出示幻灯(一幅荷花图),说说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荷花图),说说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很高。这样,就使抽象的文字与具体形象的画面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借新建立的表象理解掌握抽象的文字。这样识记不但效果好,而且保持长久。

二、把握目标达成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必须要体现可控有序的特性。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主要是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顺序,把握住目标达成的时机。小学生接受知识是与直接感知的对象的特征和运动有着密切联系的,他们思维的发展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运用直观手段,能引起学生产生对相应的事物的经验表象,为理解新知识求得感性支柱。电教媒体的介入,最能发挥这一优势,教师应当按“理解中掌握、运用中强化”的原则设计听、说、读、写递进发展的训练过程。例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时,有一道练习,利用“又…又…”写词语。在总结巩固阶段,再次利用投影图象理解“又大又圆”两个意思并列的词构成的词组,从图象中,学生看到西瓜不仅大,而且圆,在脑海中建立了西瓜“又大又圆”的概念。在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了相应的认识后,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成功地去解决与原习得情境略有不同的特定问题。教师投放几幅色彩鲜明,主题明确的图象:1.两只在空中飘荡的气球;2.一棵结满苹果的树;3.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同时以“又大又圆”作为原有知识点,提问解决新问题。以第一幅图象提问:看图,用“又大又圆”说一句话。学生答:两只又大又圆的气球在空中飘荡。再以第二、三幅图象,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变通已获知识。提问:用“又…又…”说说苹果树上结满怎样的苹果。学生答:苹果树上结满又大又红(又红又圆……)的苹果。又提问:小姑娘长得怎么样?学生答:小姑娘长得又白又胖(又活泼又可爱、又聪明又可爱、又美丽又活泼……)。这样按照设计合理的螺旋式上升的教学顺序,把好达标的尺度,圆满地实现了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