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绵城市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绵城市的措施范文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项目日益增多。路基路面不仅是工程建设中的重点环节,也是工程建设中最易出现病害的区域。本文总结了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常见病害,并对常见路基路面病害提出了处理措施,从而确保车辆的正常通行,有效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处理
1公路工程中比较普遍的路基路面病害
1.1公路路面高低不平路面不平整会影响车速和行驶安全。造成这种病害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施工中铺路和压路环节技术规范不到位,监理单位监管不严格。
1.2路面呈现粗糙和马蜂窝现象
这种情况会造成公路承压能力差,使用寿命短。引起这种病害的主要原因,一是在沥青施工中,沥青材料的制作不符合施工要求;二是对沥青的养护时间不足。
1.3路面裂痕
路面出现裂痕是公路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这不仅影响公路的承压能力,还会为车辆行驶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这种病害的发生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1)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材料杂质多、沥青质量不合格、砾石硬度不够等;
(2)施工技术不规范,施工工人没有严格按照施工流程进行施工。
1.4公路边坡滑坡和塌方现象
该种现象属于比较严重的病害情况。塌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施工技术不规范和水流的破坏引起的,而滑坡主要是地质情况造成的。塌方和滑坡情况主要发生在土壤地质疏松和雨水量较大的地区。由于土壤的地质结构本身就容易坍塌,加上长时间的水流冲刷,从而出现了坍塌现象。
1.5路基出现变形
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有三个原因:
(1)施工技术问题;
(2)材料质量问题;
(3)超重超载车辆的压力破坏。
2公路工程中常见路基路面病害的具体处理措施
2.1路基路面中的边坡病害处理措施
公路工程中的边坡有自然边坡和人工开挖两种。边坡变形或失稳情况发生时,都会对公路路基路面造成较大的影响。在边坡病害治理中,要根据病害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对于一些易坍塌和地质松软的边坡,进行合理的加固防护处理,通过控制边坡的变形来降低其对路面的间接危害。在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山区进行公路施工,采取的防治措施要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利用锚喷支护、锚喷索道网防护、设置防滑桩、土墙档护等形式,还可以采用植被覆盖的形式进行边坡加固处理。植物强大的根部体系能够有效缓解水流对边坡突然的冲刷,使公路边坡在结构上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既能防止边坡滑坡和塌方,又能降低泥石流等情况的危害程度。
2.2路基路面中岩溶地带的病害处理措施
我国在地形上有着很广阔的岩溶分布。在这些地带的公路工程施工中,要结合岩溶地带的地质特征、发育规律和分布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防治路基路面病害的处理措施。
(1)大规模岩溶地带的公路路基路面病害防治。对于不符合公路施工的岩溶地带,在病害防治上的主要措施就是绕开岩溶地带。通过对岩溶地带具置和范围的准确勘察,进行合理的公路路线更改来避免大型岩溶地带可能给公路路基路面带来的危害。
(2)中小规模岩溶地带的公路路基路面病害防治。对于中小型岩溶地区的公路工程施工,首先应该进行严格的地质勘查,并结合岩溶的发展规律,将施工位置设定在岩溶占用面积最小的区域,并采取相关的岩溶处理技术来制定岩溶地带的加固和控制其蔓延的处理措施。实现公路工程在岩溶地带的安全穿越,有效预防岩溶地带对公路路基路面的病害威胁。
(3)岩溶地带中有冒水区域的路基路面病害防治。在岩溶地带进行公路工程建设中,对于岩溶地带有泉水和冒水洞时,就要有针对性的水处理方式,在路基路面下边设置储水井,建立引流水渠将水合理引流等,将水流方向转移或排到外边,以降低水对公路路基路面的冲刷所造成的危害。
(4)对于无水的干溶洞区域的路基路面病害防治。这种情况下的处理基本都是围绕加固进行。在一些强度不够的干溶洞顶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很容易有路面塌陷情况发生。处理方法就是将不稳定部分炸掉,通过混凝土填充和打入钢筋桩的形式进行人工加固处理。当然,对于体积较大的溶洞,相比于通过钢筋混凝土加固处理来说,通过施工线路的改变有效避开溶洞更具有可行性。同时,对于岩溶地区的公路工程施工,还应该对溶洞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判断,防止施工完成后,由于溶洞的自身蔓延性给公路的路基路面带来严重的危害。
2.3对于采空区域的公路施工路基路面病害防治
在地下矿产资源的开挖形成的采空区域的公路工程建设也要充分考虑到路基路面的病害防治处理,这类地形的公路工程很容易出现坍塌现象。对采空区域的病害防治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1)对开挖区域进行回填加固,这种方式只适合于路基的边坡处理;
(2)在公路路基的下方充填也可以缓解路基的塌陷和破坏;
(3)对于采空区面积不是太大,且深度比较浅的区域,可以通过建立桥跨有效避开采空区;
(4)对于开采深度在100~250m一些采空区,可以采用灌注泥浆的方法。对深度大于250m的采空区就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合理施工。另外,在协调开采方面,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路面宽度调整、双层混凝土结构助力等方面进行协调施工,来有效预防采空区对公路工程中路基路面的危害。
2.4路面裂缝的处理
(1)表面封闭法。整体表面封闭法:对混凝土表面的不规则网状裂缝,需预先洒水湿润基层,然后用网状裂缝柔性封闭剂,均匀涂刷,不得有漏涂部位,涂刷厚度1mm左右为宜。表面封闭法分两种,一种是局部表面封闭法,另一种是整体表面封闭法。但采用此方法都应先清除混凝土表面的灰尘和杂质,对顽固性的油漆或其他粘结性强的污物,应采用喷砂方法清除。局部表面封闭法:对混凝土表面的未贯穿裂缝及注浆法不能注入的微细裂缝,可用环氧树脂配合微细裂缝封闭膏沿缝涂刮,宽度20mm;也可开槽嵌入。
(2)灌浆、嵌缝封堵法。宽度在0.5mm以下裂缝,宜采用丙烯酸甲酯类或低粘度改性环氧类注浆材料;宽度在0.5~5mm的裂缝,宜采用无收缩或低收缩的改性环氧类注浆材料,其体积收缩率应小于5%;宽度大于5mm的裂缝,宜采用注浆料或流动性好的无收缩水泥类胶凝注浆材料。灌浆材料固化后,应敲开表面封闭胶层观察,必要时可钻芯取样检验裂缝维修效果,若修补效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或加固措施。
3结语
总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道路的建设。在不断扩充公路建设的规模时,公路工程质量更需要有效把控。由于受到地质地形、公路工程的基本施工、结构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路基路面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在公路建设中,应该从公路工程路线中的基本地质结构和具体施工情况出发,有效治理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所存在的病害,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有效促进我国公路工程的健康及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天柱.浅谈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易见的质量通病[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7):162.
[2]袁香菊.浅析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治理优化设计[J].北方交通,2015(6):70-72,78.
海绵城市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沥青路面 病害分析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6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S216线为红石山―桥湾的三级公路,修建于70年代,也是连接国道主干线嘉安高速公路与马鬃山边防线的重要公路。该道路所在区域属戈壁荒漠区,大部分为戈壁地带,年降雨量小,日照长,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具有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6.9℃、年平均降水量为63.3、年平均蒸发量2897.6,最大冻土深度>150。该路路基填土矮小,路床处于干燥状态,现有路基宽8.5米,路面宽4.5―7米不等,路基两侧开挖有小壕沟作为排水设施。面层为沥青表处,经多年营运且大部分公路超期服役,目前路面老化严重,面层大面积的裂缝、坑槽趋多,路面啃边、龟裂、沉陷及拥包等病害层处不穷,屡治屡犯,严重地影响了行车安全及边防公路的安全畅通。为了改善行车条件,2007、2008年,省公路局对S216线的沥青路面安排了维修工程,集中处理路面的严重病害。通过维修,改善了路面状况,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从整体效果来看,前面施工后面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分析戈壁地区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法,使其恢复和保持正常的运营能力非常重要。
2沥青路面病害
2.1沥青路面的松散
松散是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的路面病害,松散可能出现在整个路面表面。也可能在局部区域出现,但由于行车作用,一般在轮迹带比较严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局部路基和基层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破坏;(2)碎石中含有风化颗粒,水侵入后引起沥青剥离;(3)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多,沥青结合料本身的粘结性能降低,促使面层与轮胎接触部分的沥青磨耗,造成沥青含量减少,细集料散失;(4)机械损害或油污染。
2.2沥青路面的水损害
沥青路面在存在水分的条件下,经受交通荷载和温度涨缩的反复作用,一方面水分逐步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同时由于水动力的作用。沥青膜渐渐地从集料表面剥离,并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而发生路面破坏。沥青路面产生水损害的原因主要有材料、设计、施工、土基和基层、超载车辆等原因。
2.3沥青路面的冻胀和翻浆
沥青路面产生冻胀和翻浆主要是在冻融时期,因为水的侵入和路基土的水稳定性能差,由于冰冻的作用,路基上层积聚的水分冻结后引起路面胀起并开裂。道路翻浆是水、土质、温度、路面和行车荷载五个主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水、土、温度构成翻浆的三个自然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形成翻浆。
2.4沥青路面的沉陷
沉陷是路面变形中最普遍的一种,特点是面积大,涉及的结构层次深,主要出现在挖方段和填挖交界处。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土质路堑排水不畅,路床下部路基过湿润而产生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局部下沉;(2)路面强度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量,易发生疲劳破坏:(3)路基或基层强度不足或填挖路基强度不一致,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路基或基层结构遭破坏而引起沉陷;(4)桥头路面沉降不均匀而引起沉陷并与桥面发生错位。
2.5裂缝
裂缝是沥青路面常见的一种损坏现象,指开裂为3~5mm宽的路面缝隙,通常有发裂和较规则的纵、横裂缝。发裂指逐层出现少数孤立或环状相连的纵向小裂纹。纵、横裂缝指发生在面层的纵、横向的规则裂缝。纵缝一般多在双坡道的中线附近区域,而横缝间距呈现一定规律。
2.6脱皮
路面保护层或封层脱落,常表现为麻面(路面矿料局部散失、粗细不匀、呈麻点状)、磨耗(骨料棱角磨成圆滑或平滑状态),露骨(较粗的集料也散失,粗骨料外露)。
2.7油抱
油包是指路面局部隆起,形成高于路面3cm的包块。油包分为硬油包和软油包,硬油包是底层稳定,由于面层细料多,油大所致。软油包是由于底层含水量大或底层浮土太厚,使表层同底层间形成两张皮。
2.8泛油
泛油是指沥青路面沥青用量过大,高温季节被挤出表面形成油层。
2.9啃边
啃边是指路面边缘材料破损或形成坑洞。由于面层和基层宽度不足,边缘不密实,排水状况不良,辗压不到边不密实引起的病害。
3 路面病害成因分析
3.1 设计方面
S216线是马鬃山地区的边防公路,1995―2000年间,曾进行过改建。由于当时投资有限,设计等级低,路基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加上受季节及地形地貌的影响,使得公路只能按山岭微丘三级公路修建。根据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沥青面层除应满足车辆的使用要求外,还应满足寸水不渗等要求。宜选用粒径较小,空隙也小的级配混合料。尽量采用小粒径沥青砼,以提高路面的防渗性。对于选用中粗粒砼或开级配或半开级配沥青碎石的沥青路面,必须在沥青面层下设下封层,防止雨水渗入。而这些规范要求在当时都是没有达到的,S216线路基宽8.5米,路面宽7米。而大部分路段受地形地貌的限制,路面只能按4.5米设计,线形基本是沿山路走,急弯多,纵坡较陡,不但给行车造成很大的困难,而且给施工养护带来了不便。
3.2 路基路面的施工
在路基路面施工时,由于受当时施工条件的限制、工程施工制度的不完善,加之施工方法的不当,导致路基稳定性差,路面结构层厚度不均,砂石材料级配不合格,面层与基层的粘结强度低,造成了路面病害的发生。
3.3气候的影响
低温裂缝:沥青材料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应力松弛性能,温度升降产生的变形不至于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但当气温大幅度下降时,沥青材料逐渐发硬并开始收缩。此时半刚性基层的底部将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沥青混合料的应力松弛赶不上温度应力增长,混合料劲度急剧增大。由于沥青面层在路面中是受到约束的,面层中产生的收缩拉应力或拉应变一旦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沥青面层就会开裂,产生裂缝。由于沥青路面宽度有限,收缩路面结构的相互约束小,所以低温裂缝主要是横向的。
温度疲劳裂缝:由于温度反复升降导致沥青面层温度应力疲劳,使沥青混合料的极限拉伸应变(或劲度模量)变小,加上沥青的老化使沥青劲度增高,应力松弛性能降低,最终达到极限抗拉强度使路面产生裂缝。沥青路面具有高温软化特性,尽管设计及施工中尽可能降低油石比,最大限度地利用骨料级配增大高温稳定性,但在车辆长期作用下仍会产生车辙。
3.4沥青混凝土拌合温度的控制
石油沥青拌合出场温度要求在120~165C,而实际上在当时条件下施工单位由于设备和人员素质等原因,在拌合温度控制方面时高时低很不稳定。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沥青变质,没有黏性使沥青混凝土松散;温度过低,沥青混和料拌合不匀,影响级配,这些也是导致沥青路面有时局部松散或其他病害的原因。在沥青混合料拌制完成后,从拌合厂向摊铺现场运输的过程中,空气与混合料之间的温差一般大于120C.加上因速度形成的相对风速较高,会导致混合料温度在到达现场前有较大的下降。降温幅度由表及里逐渐减少,最严重的降温区发生在料堆表面和马槽的接触面。降温严重程度取决于运输时间、速度、气温、保温措施等因素。
3.5 日常养护
马鬃山边防公路管理段养护人员少,机械力量弱,养护力度不强。由于养护人员、机械设备的跟不上,在车辆荷载及自然条件的作用下,路面病害日趋加重。因此,公路养护部门应加强日常养护,首先要作好路面养护和维修工作,并作好路面排水系统的完善;其次作好路面质量的调查工作,通过日常巡视和定期检查对轻微的病害及时处理,以免病害扩大;第三加强预防性养护。
3.6 车辆超载
随着马鬃山地区矿业资源的相继开发利用,过往车辆交通量及荷载增加,路面就极易损坏。近年来,在交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加大了对违规超载车辆的限制,但违规超载现象还是屡屡发生,道路荷载源源超出设计荷载,严重地损坏了路基路面,造成路面拥抱、翻浆等病害的发生。
4 沥青路面病害防治
4.1沥青路面裂缝的防治
对细小轻微的裂缝路面的处治。将路面清扫干净后,采用沥青,均匀的喷洒到裂缝路面,平均每平方米喷洒量控制在0.3~0.5kg,再均匀撒一层2~5mm的干净干燥的石屑或中粗砂,最后用轻型压路机碾压矿料。另外对单条轻微裂缝沿裂缝涂刷少量稠度较低的沥青,养护成型。纵、横缝在路面病害中所占比重较大,如不及时处治预防将会演变成网裂等更严重的病害。一般纵、横缝的处理有以下两种方法: (1)冷补灌缝,灌缝料是一个单组分用橡胶处理的冷补乳化沥青裂缝密封剂,最宽可填补12mm 的裂缝。施工时无须加热融化,无需灌缝机械,对裂缝内的杂物用吹风机进行清除,然后直接用灌缝壶将灌缝料进行灌注,再用橡胶扫帚把原料刮在裂缝上,施工方法简单,在常温下即可进行。(2)热补灌缝,无论缝宽还是缝细首先对原缝进行扩缝,将缝宽扩致1cm 左右,然后用吹风机清除缝中灰尘等杂物,再用具有流动性的热沥青依靠灌缝机缓慢依次地向缝中灌注,直至缝中饱满为止,最后待沥青冷却后清除缝表面多余沥青即可。
4.2沥青路面车辙的防治
对于轻微的车辙主要是对出现车辙较严重的路面的进行铣刨后,洒粘层油,加铺新的沥青混 凝土路面面层,或根据车辙深度,在车辙上加铺一层沥青混凝土层,以减少车辙产生的沉陷 ;对于由于沥青面层高温强度不足引起的车辙,严重的路段铲除沥青面层,重做满足高温强 度的新沥青面层;对于由于半刚性基层强度不足引起的车辙,挖除基层,重新铺筑满足强度 要求的基层后,再铺筑面层。
4.3沥青路面搓板的防治
对于面层与基层粘结不牢的,铲除面层后,拉毛基层并撒透层沥青养护后再铺筑面层,面层要注意级配以防细料集中;对属于基层原因产生的搓板波浪采用铲除原面层基层后,然后重新做基层面层;对地基处理不彻底的,铲除原路基层面层后,对地下软弱土基重新进行加固处理,然后再做路面基层面层。
4.4翻浆的处理及防治
翻浆属于一种严重的路面病害,要及时进行处治:(1)处理时将翻浆处挖除直到挖到坚硬处为止,然后另换新料修补基层和重铺面层,修补时应采取短期封闭交通,待养生期到后再开放交通。(2)做好公路路面纵横向排水、对路基易积水段采用养护措施及时排除积水:如增设片石边沟或砼边沟,并每隔300~500m左右选择适当地形及时将边沟水排出路基以外。(3)若因基层水稳定性不良或含水量过大造成的翻浆应挖去面层及基层全部松软的部分。将基层材料晾晒干,并适当增加新的硬粒料(有条件时应换填透水性良好的砂砾或工业废渣等)。分层(每层不超过15cm)填补并压实,最后恢复面层。(4)在汛期及时清除路面积水和路基边沟积水、在冬季降雪后及时清理路面积雪 ,防止或减少地面水渗入路基内部。
4.5啃边的处理方法
一是采用切割原啃边部位,通过挖深加厚原路面边缘的方法予以修补。二是当啃边出现在平交道口处,可对原平交道口进行硬化处理,以减小行车冲击力对路面边缘部分的破坏。
4.6松散脱皮的处理方法
表层处油石比偏小,或由于油料老化,降低粘结力是松散出现的主要原因,对松散脱皮的处理方法如下:表层松散时,挖补表层;基层或土基松软变形而引起松散,应从土基开始修补;面层与基层粘结不良而造成松散脱皮,要清理后,重铺筑面层;对面层本身油料不匀,骨料重叠而引起的脱皮,要翻修面层。
4.7坑槽及沉陷的处理方法
坑槽一般是由其它路面病害处理不及时,继续受冲击破坏而形成;沉陷则是由于路基及基层密实旗(强度)不够引起过量塑性变形。小范围是因基层引起,大范围明显沉陷,则一般由路基引起。对路面坑槽沉陷的处理方法有:仅面层有坑槽或沉陷时,挖补面层。因基层或路基引起的沉陷及较深的坑槽,应先处理好基层或路基,后修补面层;在寒冷地区,冬季路面坑槽,可临时处理,保证路面平整,待气温回升后,再挖补处理。坑槽及沉陷的预防措施:(1)沥青面层应具有足够的设计厚度,特别是上面层,不应小于施工压实层的最小厚度,以保证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有足够的抗力,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宜选用具有较高粘结力的较密实的级配。若采用空隙率较大的抗滑面层或使用酸性石料时,宜使用改性沥青或在沥青中掺加一定量的抗剥落剂以改善沥青和石料的粘附性能。(2)沥青混合料拌制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拌和时间、沥青用量及拌和温度,保证混合料的均匀性,严防温度过高沥青焦枯现象发生。(3)在摊铺沥青混合料面层前,下层应清扫干净,并均匀喷洒粘层沥青。面层摊铺后应按有关规范要求碾压密实。如在老路面上罩面,原路面上坑槽必须先行修补之后,再进行罩面。(4)当路表面出现松散、脱皮、轻微网裂等可能使雨水下渗的病害,或路面被机械刮铲受损,应及时修补以免病害扩展。
5 处理措施与建议
5.1 提高路基路面的施工质量
确保路基路面的施工质量,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要合理确定沥青路面结构,沥青面层的裂缝大部分是沥青面层本身由于冬季气温下降收缩而引起。故应选用符合交通沥青技术要求的沥青,控制沥青用量,精选矿料,合理组成级配等均有效减少裂缝,提高沥青路面低温抗裂稳定性。因此,路基路面施工前首先把好材料关,严格选择合适的砂石材料,避免材料的不级配;其次把握好工艺关,严格按规范施工,控制每道工序施工质量;第三加强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5.2 加强公路的日常养护和维修
要使路况保持良好,延长公路的使用期,减少病害的发生,除注意路基路面的施工质量外,还必须重视公路的养护工作 ,要精心施工,确保各结构层的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对半刚性基层要做到很好养护,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水稳性,防止其产生的裂缝反射到表面层,面层的接缝也要处理妥善。以提高公路的使用寿命。坚持“建养并重”的思想,积极推广全方位、多层次的预防性养护体系和机制,对路基路面的病害超前诊断,及时处理,防患与未然。确保路面无积水,路肩无反坡,边沟等排水设施常年畅通,是延长公路使用寿命的主要措施。
5.3 加大路政管理力度
运输车辆的违规超载是造成S216线沥青路面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超限运输既缩短了公路的使用寿命,又给养护工作带来了困难。因此,公路路政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违规超载车辆的监督检查,加强源头治理,才是治本之策。
6 结束语
S216线沥青路面的病害,通过对以上常见沥青路面病害类型及特点的总结分析,在近几年沥青路面养护维修实践中采取了以上相应的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路况得以很大改善。但影响路基路面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无论设计方面、还是施工方面、或是路面形成后的使用、养护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应从工程设计、施工质量、及时到位的日常养护等方面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现场施工质量,规范施工减少由于排水不畅、车辆超载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对路面造成损坏。只有加强对病害因素的控制,路面的质量才会得到改善,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海绵城市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防治
1、前言
目前,随着城市交通量日益增大,城市道路路面面临严峻的考验,很多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均呈现出一定的早期破坏,如开裂、泛油、剥落、车辙等现象,有的城市道路甚至当年通车即发生了病害,正常维修期大大提前,直接影响了车辆的运行,也增大了养护管理资金的投入。对此,现就其原因及对策作出详细的分析。
2、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类型
近几年来,公路作为国家基础设施重点投资,各地二级公路、一级公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开工项目很多而建设资金又有限,在道路结构层的厚度设计、材料的采用方面都本着经济适应的原则,而对交通量的变化、使用年限等并没有重点研究。达标的沥青生产规模有限,不能满足国内建设规模的需要。这就使一部分劣质沥青混入公路建设市场,给路面留下了隐患。公路沥青路面发生的早期破坏类型归纳为:
2.1、裂缝。沥青路面裂缝的形式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龟裂与网裂几种。横向裂缝,横向裂缝可分为荷载性裂缝和非荷载性裂缝两大类。荷载性裂缝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当和施工质量低劣,或由于车辆严重超载,致使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裂缝。非荷载性裂缝是横向裂缝的主要形式,它有两种情况: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性裂缝和基层反射性裂缝。纵裂缝纵向裂缝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路面不均匀沉陷而引起的。另一种情况是沥青面层分幅摊铺时,两幅接茬未处理好,在行车载荷作用下,易形成纵缝。纵向裂缝,多发于半填半挖路基处,主要由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龟裂又称网裂,通常是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纵缝,逐渐在纵缝间出现横向或斜向连接缝,一般多发生在行车道轮迹形成龟裂。主要由路面结构强度不足引起。
2.2、泛油。大多是由于混合料中沥青用量偏多、沥青稠度太低等原因引起,但有时也可能由于低温季节施工,表面嵌缝料散失过多,待气温变暖之后,在行车作用下矿料下挤,沥青上泛,表面形成油层而引起泛油。面层泛油将会导致道路表面功能严重下降,表面构造深度减小、抗滑性能及对噪音的吸收能力减弱,雨天易形成水雾、晴天易产生眩光。
2.3、壅包。在行车水平力作用下,沥青面层材料的抗剪强度不足则易产生推挤壅包。这类病害大多是由于所用的沥青稠度偏低,用量偏多,或因混合料中矿料级配不好,细料偏多而产生。此外,面层较薄,以及面层与基层的粘结较差,也易产生推挤、壅包。
2.4、车辙。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累积永久性的带状凹槽,表现为沿行车带出现横向高差,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实度不足,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位移引起;另外,重载或超载车辆过多也是产生车辙的重要原因,车辙病害主要类型有:结构型车辙、失稳型车辙、压密型车辙、磨耗型车辙。
2.5、剥落。如果沥青混合料中使用了中性或酸性石料,将会造成集料与沥青之间的粘附性不足,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集料从路面剥落,使路面形成麻面,进而可能发展成为坑槽、松散等病害。
3、路面病害的防治措施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治应从设计、施工和路面维护三个方面着手,只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是不够的。
3.1 设计方面
从目前的设计规范来看,结构层的设计偏薄,路面基层底基层满足不了行车荷载的作用;通过路面结构设计和厚度计算可以满足沥青路面强度和承载能力要求,特别是应考虑特大车辆荷载对路基路面所产生的影响。
(1)在进行半刚性路面设计时,首先应选用抗冲刷性能好、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小、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做基层。
(2)选用松弛性能好的优质沥青做沥青面层。在缺少优质沥青的情况下,应采取改善沥青性质的措施。
(3)在稳定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用针入度较大的沥青做沥青面层。
(4)沥青面层采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
(5)采用合适的沥青面层厚度,确保半刚性基层在使用期间一般不会产生干缩裂缝和温缩裂缝。
(6)设计地下管线的埋深不能高于路面以下30厘米。
3.2 施工方面
优秀的设计,合理的工期是修筑高质量的基础,而科学施工则是高质量的保证。
材料的选配,特别是集料场应固定,选择1到2家能保证施工进度的厂家供料,使材料级配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不能偏离级配中线太远。
沥青的选用十分关键,要挑选符合规范各项要求的沥青,特别是沥青针入度,延度指标必须严格把关,由于近些年的气候偏暖,因此,沥青标号宜选择在规定范围内低标号沥青,此外,透层油,粘层油沥青应采用与沥青混凝土用同一种沥青,特别是油石比的选择应考虑粘层油透层油返油时的影响。
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上要特别重视。除了常规的几组马歇尔试验外,还应增加抗车辙的动稳定度试验,并衡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的一个条件,由于我国目前也引进这一指标值,虽然国内有关科研院校在搞这方面的研究,并出了一些成果,而作为施工企业现在采用并不普及。因此,作为交通行业标准,从立法角度来讲,应尽快推广执行。
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出厂温度、摊铺温度、碾压成型等温度控制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工期,避开不利天气施工。
3.3 道路的养护
围绕建设与养护、维修与预防的关系,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只有长期保持良好的路面使用性能,道路建设的巨额投资才能充分发挥其投资效益,而长期保持路面良好的技术状况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养护维修支持系统来保障。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养护维修实际上是道路建设的一种继续。
综上所述在日常养护工作中,如果弄清了病害种类,然后根据病害原理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措,就能使养护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节约养护成本,从而又能保证沥青路面正常使用功能。首先施工单位保证质量;其次设计达到要求,政府支持。因此,消除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杜绝前竣工后返工或小修的现象,就能更好的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海绵城市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成因;控制措施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的速度非常快,通车里程逐年创新高,沥青混合料作为公路路面的主要材料之一,应用的非常广泛,沥青混凝土路面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具有诸多优点,比如:沥青路面表面平整,无接缝,沥青混凝土路面属于柔性面层,车辆在其上面行驶,由于车轮与路面两级减震,行车舒适性非常好,噪音低;由于沥青路面属于柔性路面,对路基、地基的变形或者不均匀沉降适应性强;沥青路面修复速度快,碾压后温度达到50度以下即可通车等。虽然沥青混凝土路面较水泥路面具有这些优点,但是如果我们在施工时,不能很好的对配合比设计、原材料、混合料以及施工工艺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使用过程中就会一些质量病害,对行车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接下来,本人对沥青路面通车后容易出现的一些质量病害的成因及控制措施进行一下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早期反射裂缝
所谓反射裂缝,是指由基层或者老路面的裂缝引起其上层路面在原位置的裂缝。反射裂缝主要分布在行车道或者路中部位,从裂缝的形态可将反射裂缝分为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大多为纵向开裂网状扩展。反射裂缝一旦产生,在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迅速向四周扩展,就会形成一道裂缝带,修复起来就会非常困难。所以,在施工时就要严格控制每一道施工工序,消除施工中遗留下的潜在隐患。
1.1 形成原因
早期反射裂缝主要是由于基层的裂缝或者路基的沉降不均匀所造成的,由于半刚性基层的施工面长,施工单位由于养生不到位或者材料质量控制不严,造成基层干缩或者温缩性裂缝。由于半填半挖路段和土质较差的路堑路段、路基出现不均与沉降形成路床裂缝。
1.2 预防措施
半填半挖路段,在稳定的斜坡上填筑路堤时,应该将表面的草皮、树根、淤泥和腐殖土等杂物清除,应该分层设置台阶,台阶宽度的控制应挖至原状坚硬土层,并应不小于1m,在全宽范围内压实,压路机难以碾压到的部位采用小型夯机进行夯实,压实顶面应该预留2%~4%的单向排水横坡。
土质较差的挖方路段,在施工前应该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共同查看现场,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换填或者其他加固措施等进行处理。在路基验收时,对此部位加强检测,尤其要加强弯沉检测。
在进行半刚性基层施工时,依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提高现场所用材料的抽检频率,保证原材料质量合格,并对基层材料的配合比设计进行优化,在达到设计强度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减小水泥的用量,从而减少干缩裂缝的产生,基层施工完成后,及时进行养生,洒水避免忽干忽湿,避免基层受冻,并进行交通管制。
在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应该对沥青用量适当增加,这样能够减少混合料的孔隙率,起到延缓裂缝扩展的作用,另外,在进行沥青混合料碾压时,加强碾压能够使混合料达到较高的密实度,也可起到减少反射裂缝的作用。
1.3 路面松散
沥青混凝土路面松散,大多数情况下发生在路面使用初期,路面面层的集料和沥青结合料分开,情况较轻时,路面会出现麻点,严重的情况下,表面纹理粗糙,甚至形成坑槽,影响通行质量和道路使用寿命。
1.3.1 形成原因
造成面层松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沥青稠度偏低,粘结力差,或者沥青用量少于设计规定;沥青面层摊铺时,出现离析,离析部位属于大骨料集中的部位,缺少细集料,混合料不能有效结合在一起,随着时间的延长,由于沥青老化而发生剥落使沥青与集料粘结力降低;所用矿料过湿、摊铺时基层积水或者摊铺时气温过低,致使混合料温度降低过快,沥青与骨料之间或面层与基层之间不能有效粘结。
1.3.2 预防措施
在选择沥青材料时,应该选择粘结性、感温性、耐久性、塑性和抗老化性能符合要求的沥青,在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应确保沥青用量符合设计要求,在进行沥青混凝土摊铺时,发现有离析部位要及时对离析部位进行消除,严格控制混合料的材料质量,清除基层表面积水,并遵守相关规范对施工温度的要求。
2 车辙
沥青路面特别是高等级路面,建成通车后,就会逐渐产生一些车辙,这就对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2.1 形成原因
车辙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原材料质量状况不稳定,特别是碎石、石屑等集料,集料时粗时细,矿粉时多时少;混合料中沥青含量过多,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不准确;超载行车;在进行沥青面层施工时,面层压实度不足;沥青质量不合格,粘度低,感温性强等原因,这些原因都会使公路通车一段时间后,路面形成车辙。
2.2 预防措施
想要预防车辙的产生,首先应从源头抓起,加强对碎石质量、规格的控制,对材料进场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沥青原材料的选择,应选择温度稳定性好的沥青或者改性沥青,并应该对沥青含量进行严格控制;从拌合楼安装调试开始,对各个料仓的计量控制装置、集尘装置的准确性和运转技术状态的正常性进行严格检查,从而保证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的均匀与稳定;对沥青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进行严格控制,加强碾压,达到规范及设计文件规定的压实度要求,控制好沥青含量及剩余孔隙率,另外,SMA的级配为间断级配,也是一种具有优良高温稳定性的混合料,目前出现的病害也很少;严格控制超载车辆上路。
3 结束语
沥青混凝土作为路面施工的主导材料,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如果原材料或者施工工艺没能很好控制,在通车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各种质量病害,比如网裂、车辙、拥包、坑槽等,为了尽量避免出现这些质量病害,我们在进行公路工成施工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严控每一个施工环节,严格按照相关施工技术规范以及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尽量避免早期病害的发生,从而保证行车质量和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闫海兵.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病害与防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
[2]李平伟,包魏学.刍议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及病害问题的处理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3] 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4]高平,胡小圆,郑涛.沥青路面车辙病害成因与防治措施[J].交通标准化,2010.
海绵城市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原因,措施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知道,水泥混泥土路面属于刚性路面,他的断面结构通常是由混凝土面板、基层和底基层三个成分组成。在众多的路面当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强度是最高的,路面经久耐用、抗滑性能非常好、养护费用低等优点,在市政工程及公路建设中愈来愈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由于施工中的材料的选用及配比方面的种种原因,导致水泥的质量有一定的问题,同时,施工机械的选用及操作方面的原因,尤其是施工工艺及中期维护等多种原因使许多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了结构性的损坏,或表现为功能性的缺陷等病害问题,都会严重的影响道路的使用质量。
笔者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并查阅各种水泥混泥土路面建设的研究资料,现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
二、水泥混凝土病害分类
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有结构性损坏和功能性缺陷,其形式有裂缝类、变形类、表面损坏类、变形损坏类等。
1 裂缝
(1)横向裂缝
由于水泥混凝土失水干缩、冷缩、切缝不及时等原因导致水泥混凝土路面产生垂直于路线方向的有规则的裂缝。
(2)纵向裂缝
由于路基体填料、施工方法不当等,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降,使路面板在自重和行车压力作用下产生跟路线走向平行或基本平行的裂缝。
(3)交又裂缝
由于水泥混凝土路面自身强度不足、路基和路面基层的强度和水稳定性差或是使用性能不稳定的水泥导致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产生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交叉的裂缝。
(4)板角断裂
由于板角处受连续荷载作用、基础支撑强度不足及翘曲应力等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与板角两边接缝相等的贯穿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全厚度的裂缝。
2 表面损坏
(1)纹裂、网裂、板面起皮和剥落
由于施工时过度抹面、养护不及时等原因导致路面板表层出现的浅而细或发丝状的表面裂纹和网状裂纹。
(2)麻面、露骨
由于混凝土离析导致路面板表面结合料磨失威片或成段路面板呈现过度的粗糙表面或者骨料。
(3)磨光
由于集料耐磨性差导致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在车轮荷载作用的重复辗磨后.表明磨光.抗滑性能下降。
(4)坑槽、孔洞
由于集料含泥量过大等原因导致面层骨料局部脱落孔洞、坑槽。
3接缝损坏
使用中,气温上升时填缝料被挤出,气温下降时填缝料不能恢复使缝中形成空隙,泥、砂、石屑等杂物侵入,成为再次胀伸时的障碍,造成路面板接缝处的变形和破损。
4 变形损坏
(1)错台
由于基层或路基体压实不均匀,致使相邻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在车辆的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相邻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在接缝处产生的垂直高差。
(2)拱起和沉陷
胀缝被硬物阻塞,或胀缝设置过少,使路面板受热时不能自由伸张导致横缝两侧的混凝土路面板板体发生明显抬高,填缝料损坏导致雨水从接缝处下渗。软化基层,甚至软化路基体,使路面板接缝下方的基层和路基体承载力下降。路面板跟着下沉.两侧的混凝土路面板板体发生明显下沉。
三、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破坏后的防治措施
1 面板断裂、破碎或板角断裂现象
可将部分或整块破损的混凝土板全部凿除,处理好基层后重新浇筑混凝土,还可使用聚合物灌浆法封缝或沿裂缝全深度开槽嵌入弹性或刚性黏合修补材料,进行封缝防水,使板体恢复使用功能,当板块裂缝较多时,应先沿裂缝两侧一定范围划出标线,标线与中线垂直或平行,然后沿线切齐,凿去标线间混凝土,浇筑新混凝土。
2 水泥混凝土板错台或深陷现象
最好将其铲除,用同标号的新混凝土进行修补,并加人JK系列混凝土快速修补剂,一般4h后便能开放交通。
3 对于水泥砼龟裂、网裂及胀缝、施工缝、缩缝处的局部破坏现象
采用局部换板进行修补面基层施工,并使用集配较好的集料,也可在上面作薄层表面处理。
四、接缝损坏的防治措施
1选择一种合适的填缝料,要具有黏结力强、弹性好、耐水等性能优良的密封材料;缝表面清理干净并对缝壁进行碱化处理或合适的涂料。
2为了更好地排除路表水,路面要设计恰当的路拱横坡。
3对接缝密封材料加强养护及时清理周边的杂物,并在日常检查中注意观察其状态,如有断裂或失效应及时更换密封材料,确保良好的弹性和防水功能。
五、设计方面的预防
水泥混凝土面板直接接触外来荷载,因此应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扩散荷载的能力,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设计方面应合理选择和安排各结构层,使整个路面结构,能够随设计年限中交通荷载的反复作用,而且还能保证良好的路面使用性能和状态,所以在设计中着重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满通荷载的要求。
六、施工方面的控制
1 原材料的控制
施工中要严把材料关,不合格的材料严禁使用。水泥应选择用安全性合格、强度高、干缩小、耐磨和抗冻好的水泥;钢筋配置时纵向钢筋直径尽可能一致;同时颗料级配要良好,因此良好的级配应有较多的粗颗粒,并配有适当的中颗粒及少量细颗粒填充其空隙。
2 抗压强度控制、
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要是用于承受荷载或抵抗各种作用力的,抗压强度是水泥混凝土最重要的力学性能,通常混凝土的强度愈高,其刚性、抵抗风化等能力也愈高,相反其干缩也较少,此时面板较脆、易裂,故通常用强度来评定和控制混凝土的质量以及评价各种因素影响程度的指标。水灰比与水泥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水泥混凝土强度高,水灰比小,水泥混凝土强度低。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比低标号水泥高许多,所以在施工时一定要把好水泥标号的关。另外,在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要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水泥混凝土配合比。
七、养护管理方面
近年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道路交通量日益增大,车辆大型化且严重超越,使公路的路面面临着严峻考验。因此,路面的维修养护就成为保证其服务质量和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对路面进行预防性、经常性、及时I生、周期性的养护维修,使其保持平整完好、横坡适度、排水畅通,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抗滑性能外,应定时组织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路面状况调查,及时制定养护工作计划,确定养护内容,规范养护工作,提高养护队伍素质和机械化的水平,确保公路养护的质量,此外,还应加强路政的管理,严格控制超载车辆的行驶,从而达到高等级公路路面养护的质量标准,以适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需要。
海绵城市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园林设计;理论运用
正文:
海绵城市主要是一种较为创新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可以有效的防止治理城市发生内涝或者雨洪现象,此方法有一点的“弹性”,所以我们把海绵城市也可以理解为“水弹性城市”。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各类资源的大力开发利用导致了很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可以把城市变成海绵那样,适应气候环境的变化,在下雨时吸水,在需要水资源时防水,所以对其应用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1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
1.1优化规划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对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雨水、雨水管渠以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他们三个是相互配合应用的,所以对于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尤其重要,要保证城市雨水系统、雨水管渠以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协调统一、衔接到位。具体规划过程中还要做到:并绿色结合灰色、源头减排结合末端调节,切实注重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性和复杂性特点,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其他部门要全力配合,加强合作,保证海绵城市规划的科学有效性。
1.2注重生态性
对于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发展,其主要要求以及具体出发点就是注重城市的生态性。之前我们总会将城市的管道工程、沟渠工程以及泵站工程等的建设叫做灰色设施,而海绵城市的设计建设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对城市系统低影响的绿色雨水设施,以此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创造出社会以及环境效益。特别是在一些老城区,由于雨水设施都比较陈旧和落后,所以通常会出现雨水径流现象,所以要建设低影响开发的雨水设施和系统,以此保证雨水设施取得更好的效果。海绵城市的设计发展就是在生态性原则的指导下建设出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雨水系统。
1.3安全第一
安全第一,无论是什么工程的建设。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也是如此,要以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命安全为重。在设计海绵城市的过程中,要切实了解当地的水资源情况以及具体降水特点,严格按照本城市对水环境保护及对城市内涝治理的实际要求,设计规划出科学合理的海绵城市。
1.4注重设计的系统性
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其系统性比较强,所以对其具体设计施工要认真分析好城市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以及城市现有水设施和之前城市水资源的开采程度等等,进而按照本城市的实际发展要求,对海绵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比如英国的排水系统,主要以全面综合的规划设计为其基本前提,以保证城市排水系统和本城市整体环境系统的协调性。
2海绵城市角度来看城市园林设计分析
2.1城市道路规划
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其道理规划方法主要有道理的景观绿化以及人行道雨水排放等。其中针对城市道路的景观绿化,对于道路的本凹陷绿地,其主要有将路面雨水径流到城市绿化带的作用,以此形成一个绿色的存储系统,来降低降雨入渗和净化。对于城市道理渗透便道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道路的雨水渗透功能,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城市道路的路面污染比较严重,就要特别仔细的考虑是否使用渗透路面。除此之外,对于城市道理人行道的路面雨水径流消化,通常对其使用LID树池型的方式。
2.2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方法
2.2.1自然排水系统自然排水系统其主要原理是从现有的排水系统,使雨水在街上成集水管不同,则直接排放到河流或湖泊,但将按地下水补充浸润过滤保留雨水,土壤和植物。包括有植物、地表洼地和渗透空间、人工改良土壤、本地土壤以及排水管道组成。在这其中,植物的抗涝可以切实有效的增强过滤和雨水渗透。
2.2.2雨水花园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国,雨水花园主要是指在浅凹陷种植灌木、花木,以及其他工程措施植物中的区域,雨水花园注意利用了过滤器土壤和植物,保证雨水的渗透,切实降低径流。雨水花园把雨水管理系统和城市景观的设计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在解决雨水问题的同时又美化了城市环境。现阶段我们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怎样保证雨水花园建设的针对性,有效减少雨水污染。
2.2.3可渗透路面城市园林设计中对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可渗透路面主要是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应用将之前不可渗的路面变为可渗透的水面,是一种直接减少地表径流的工程性措施。对于可渗透路面的应用是一种对现有雨水环境的缓和措施,可以很好的减少对其他雨洪水技术的应用,以此源头性的解决所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主要有水泥砖块以及可渗透沥青、可渗透混凝土等渗透材料的应用研究。总而言之,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减少城市园林建设成本,降低园林运行管理难度,促使所设计的城市园林更加自然、美观,充分展现城市园林具有的多元化功能。
参考文献:
[1]刘书影.园林生态学研究进展——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农技服务,2016,0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