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绵城市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绵城市的措施

海绵城市的措施范文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项目日益增多。路基路面不仅是工程建设中的重点环节,也是工程建设中最易出现病害的区域。本文总结了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常见病害,并对常见路基路面病害提出了处理措施,从而确保车辆的正常通行,有效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处理

1公路工程中比较普遍的路基路面病害

1.1公路路面高低不平路面不平整会影响车速和行驶安全。造成这种病害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施工中铺路和压路环节技术规范不到位,监理单位监管不严格。

1.2路面呈现粗糙和马蜂窝现象

这种情况会造成公路承压能力差,使用寿命短。引起这种病害的主要原因,一是在沥青施工中,沥青材料的制作不符合施工要求;二是对沥青的养护时间不足。

1.3路面裂痕

路面出现裂痕是公路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这不仅影响公路的承压能力,还会为车辆行驶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这种病害的发生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1)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材料杂质多、沥青质量不合格、砾石硬度不够等;

(2)施工技术不规范,施工工人没有严格按照施工流程进行施工。

1.4公路边坡滑坡和塌方现象

该种现象属于比较严重的病害情况。塌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施工技术不规范和水流的破坏引起的,而滑坡主要是地质情况造成的。塌方和滑坡情况主要发生在土壤地质疏松和雨水量较大的地区。由于土壤的地质结构本身就容易坍塌,加上长时间的水流冲刷,从而出现了坍塌现象。

1.5路基出现变形

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有三个原因:

(1)施工技术问题;

(2)材料质量问题;

(3)超重超载车辆的压力破坏。

2公路工程中常见路基路面病害的具体处理措施

2.1路基路面中的边坡病害处理措施

公路工程中的边坡有自然边坡和人工开挖两种。边坡变形或失稳情况发生时,都会对公路路基路面造成较大的影响。在边坡病害治理中,要根据病害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对于一些易坍塌和地质松软的边坡,进行合理的加固防护处理,通过控制边坡的变形来降低其对路面的间接危害。在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山区进行公路施工,采取的防治措施要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利用锚喷支护、锚喷索道网防护、设置防滑桩、土墙档护等形式,还可以采用植被覆盖的形式进行边坡加固处理。植物强大的根部体系能够有效缓解水流对边坡突然的冲刷,使公路边坡在结构上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既能防止边坡滑坡和塌方,又能降低泥石流等情况的危害程度。

2.2路基路面中岩溶地带的病害处理措施

我国在地形上有着很广阔的岩溶分布。在这些地带的公路工程施工中,要结合岩溶地带的地质特征、发育规律和分布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防治路基路面病害的处理措施。

(1)大规模岩溶地带的公路路基路面病害防治。对于不符合公路施工的岩溶地带,在病害防治上的主要措施就是绕开岩溶地带。通过对岩溶地带具置和范围的准确勘察,进行合理的公路路线更改来避免大型岩溶地带可能给公路路基路面带来的危害。

(2)中小规模岩溶地带的公路路基路面病害防治。对于中小型岩溶地区的公路工程施工,首先应该进行严格的地质勘查,并结合岩溶的发展规律,将施工位置设定在岩溶占用面积最小的区域,并采取相关的岩溶处理技术来制定岩溶地带的加固和控制其蔓延的处理措施。实现公路工程在岩溶地带的安全穿越,有效预防岩溶地带对公路路基路面的病害威胁。

(3)岩溶地带中有冒水区域的路基路面病害防治。在岩溶地带进行公路工程建设中,对于岩溶地带有泉水和冒水洞时,就要有针对性的水处理方式,在路基路面下边设置储水井,建立引流水渠将水合理引流等,将水流方向转移或排到外边,以降低水对公路路基路面的冲刷所造成的危害。

(4)对于无水的干溶洞区域的路基路面病害防治。这种情况下的处理基本都是围绕加固进行。在一些强度不够的干溶洞顶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很容易有路面塌陷情况发生。处理方法就是将不稳定部分炸掉,通过混凝土填充和打入钢筋桩的形式进行人工加固处理。当然,对于体积较大的溶洞,相比于通过钢筋混凝土加固处理来说,通过施工线路的改变有效避开溶洞更具有可行性。同时,对于岩溶地区的公路工程施工,还应该对溶洞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判断,防止施工完成后,由于溶洞的自身蔓延性给公路的路基路面带来严重的危害。

2.3对于采空区域的公路施工路基路面病害防治

在地下矿产资源的开挖形成的采空区域的公路工程建设也要充分考虑到路基路面的病害防治处理,这类地形的公路工程很容易出现坍塌现象。对采空区域的病害防治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1)对开挖区域进行回填加固,这种方式只适合于路基的边坡处理;

(2)在公路路基的下方充填也可以缓解路基的塌陷和破坏;

(3)对于采空区面积不是太大,且深度比较浅的区域,可以通过建立桥跨有效避开采空区;

(4)对于开采深度在100~250m一些采空区,可以采用灌注泥浆的方法。对深度大于250m的采空区就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合理施工。另外,在协调开采方面,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路面宽度调整、双层混凝土结构助力等方面进行协调施工,来有效预防采空区对公路工程中路基路面的危害。

2.4路面裂缝的处理

(1)表面封闭法。整体表面封闭法:对混凝土表面的不规则网状裂缝,需预先洒水湿润基层,然后用网状裂缝柔性封闭剂,均匀涂刷,不得有漏涂部位,涂刷厚度1mm左右为宜。表面封闭法分两种,一种是局部表面封闭法,另一种是整体表面封闭法。但采用此方法都应先清除混凝土表面的灰尘和杂质,对顽固性的油漆或其他粘结性强的污物,应采用喷砂方法清除。局部表面封闭法:对混凝土表面的未贯穿裂缝及注浆法不能注入的微细裂缝,可用环氧树脂配合微细裂缝封闭膏沿缝涂刮,宽度20mm;也可开槽嵌入。

(2)灌浆、嵌缝封堵法。宽度在0.5mm以下裂缝,宜采用丙烯酸甲酯类或低粘度改性环氧类注浆材料;宽度在0.5~5mm的裂缝,宜采用无收缩或低收缩的改性环氧类注浆材料,其体积收缩率应小于5%;宽度大于5mm的裂缝,宜采用注浆料或流动性好的无收缩水泥类胶凝注浆材料。灌浆材料固化后,应敲开表面封闭胶层观察,必要时可钻芯取样检验裂缝维修效果,若修补效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或加固措施。

3结语

总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道路的建设。在不断扩充公路建设的规模时,公路工程质量更需要有效把控。由于受到地质地形、公路工程的基本施工、结构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路基路面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在公路建设中,应该从公路工程路线中的基本地质结构和具体施工情况出发,有效治理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所存在的病害,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有效促进我国公路工程的健康及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天柱.浅谈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易见的质量通病[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7):162.

[2]袁香菊.浅析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治理优化设计[J].北方交通,2015(6):70-72,78.

海绵城市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沥青路面 病害分析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6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S216线为红石山―桥湾的三级公路,修建于70年代,也是连接国道主干线嘉安高速公路与马鬃山边防线的重要公路。该道路所在区域属戈壁荒漠区,大部分为戈壁地带,年降雨量小,日照长,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具有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6.9℃、年平均降水量为63.3、年平均蒸发量2897.6,最大冻土深度>150。该路路基填土矮小,路床处于干燥状态,现有路基宽8.5米,路面宽4.5―7米不等,路基两侧开挖有小壕沟作为排水设施。面层为沥青表处,经多年营运且大部分公路超期服役,目前路面老化严重,面层大面积的裂缝、坑槽趋多,路面啃边、龟裂、沉陷及拥包等病害层处不穷,屡治屡犯,严重地影响了行车安全及边防公路的安全畅通。为了改善行车条件,2007、2008年,省公路局对S216线的沥青路面安排了维修工程,集中处理路面的严重病害。通过维修,改善了路面状况,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从整体效果来看,前面施工后面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分析戈壁地区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法,使其恢复和保持正常的运营能力非常重要。

2沥青路面病害

2.1沥青路面的松散

松散是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的路面病害,松散可能出现在整个路面表面。也可能在局部区域出现,但由于行车作用,一般在轮迹带比较严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局部路基和基层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破坏;(2)碎石中含有风化颗粒,水侵入后引起沥青剥离;(3)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多,沥青结合料本身的粘结性能降低,促使面层与轮胎接触部分的沥青磨耗,造成沥青含量减少,细集料散失;(4)机械损害或油污染。

2.2沥青路面的水损害

沥青路面在存在水分的条件下,经受交通荷载和温度涨缩的反复作用,一方面水分逐步侵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同时由于水动力的作用。沥青膜渐渐地从集料表面剥离,并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而发生路面破坏。沥青路面产生水损害的原因主要有材料、设计、施工、土基和基层、超载车辆等原因。

2.3沥青路面的冻胀和翻浆

沥青路面产生冻胀和翻浆主要是在冻融时期,因为水的侵入和路基土的水稳定性能差,由于冰冻的作用,路基上层积聚的水分冻结后引起路面胀起并开裂。道路翻浆是水、土质、温度、路面和行车荷载五个主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水、土、温度构成翻浆的三个自然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形成翻浆。

2.4沥青路面的沉陷

沉陷是路面变形中最普遍的一种,特点是面积大,涉及的结构层次深,主要出现在挖方段和填挖交界处。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土质路堑排水不畅,路床下部路基过湿润而产生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局部下沉;(2)路面强度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量,易发生疲劳破坏:(3)路基或基层强度不足或填挖路基强度不一致,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路基或基层结构遭破坏而引起沉陷;(4)桥头路面沉降不均匀而引起沉陷并与桥面发生错位。

2.5裂缝

裂缝是沥青路面常见的一种损坏现象,指开裂为3~5mm宽的路面缝隙,通常有发裂和较规则的纵、横裂缝。发裂指逐层出现少数孤立或环状相连的纵向小裂纹。纵、横裂缝指发生在面层的纵、横向的规则裂缝。纵缝一般多在双坡道的中线附近区域,而横缝间距呈现一定规律。

2.6脱皮

路面保护层或封层脱落,常表现为麻面(路面矿料局部散失、粗细不匀、呈麻点状)、磨耗(骨料棱角磨成圆滑或平滑状态),露骨(较粗的集料也散失,粗骨料外露)。

2.7油抱

油包是指路面局部隆起,形成高于路面3cm的包块。油包分为硬油包和软油包,硬油包是底层稳定,由于面层细料多,油大所致。软油包是由于底层含水量大或底层浮土太厚,使表层同底层间形成两张皮。

2.8泛油

泛油是指沥青路面沥青用量过大,高温季节被挤出表面形成油层。

2.9啃边

啃边是指路面边缘材料破损或形成坑洞。由于面层和基层宽度不足,边缘不密实,排水状况不良,辗压不到边不密实引起的病害。

3 路面病害成因分析

3.1 设计方面

S216线是马鬃山地区的边防公路,1995―2000年间,曾进行过改建。由于当时投资有限,设计等级低,路基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加上受季节及地形地貌的影响,使得公路只能按山岭微丘三级公路修建。根据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沥青面层除应满足车辆的使用要求外,还应满足寸水不渗等要求。宜选用粒径较小,空隙也小的级配混合料。尽量采用小粒径沥青砼,以提高路面的防渗性。对于选用中粗粒砼或开级配或半开级配沥青碎石的沥青路面,必须在沥青面层下设下封层,防止雨水渗入。而这些规范要求在当时都是没有达到的,S216线路基宽8.5米,路面宽7米。而大部分路段受地形地貌的限制,路面只能按4.5米设计,线形基本是沿山路走,急弯多,纵坡较陡,不但给行车造成很大的困难,而且给施工养护带来了不便。

3.2 路基路面的施工

在路基路面施工时,由于受当时施工条件的限制、工程施工制度的不完善,加之施工方法的不当,导致路基稳定性差,路面结构层厚度不均,砂石材料级配不合格,面层与基层的粘结强度低,造成了路面病害的发生。

3.3气候的影响

低温裂缝:沥青材料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应力松弛性能,温度升降产生的变形不至于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但当气温大幅度下降时,沥青材料逐渐发硬并开始收缩。此时半刚性基层的底部将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沥青混合料的应力松弛赶不上温度应力增长,混合料劲度急剧增大。由于沥青面层在路面中是受到约束的,面层中产生的收缩拉应力或拉应变一旦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沥青面层就会开裂,产生裂缝。由于沥青路面宽度有限,收缩路面结构的相互约束小,所以低温裂缝主要是横向的。

温度疲劳裂缝:由于温度反复升降导致沥青面层温度应力疲劳,使沥青混合料的极限拉伸应变(或劲度模量)变小,加上沥青的老化使沥青劲度增高,应力松弛性能降低,最终达到极限抗拉强度使路面产生裂缝。沥青路面具有高温软化特性,尽管设计及施工中尽可能降低油石比,最大限度地利用骨料级配增大高温稳定性,但在车辆长期作用下仍会产生车辙。

3.4沥青混凝土拌合温度的控制

石油沥青拌合出场温度要求在120~165C,而实际上在当时条件下施工单位由于设备和人员素质等原因,在拌合温度控制方面时高时低很不稳定。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沥青变质,没有黏性使沥青混凝土松散;温度过低,沥青混和料拌合不匀,影响级配,这些也是导致沥青路面有时局部松散或其他病害的原因。在沥青混合料拌制完成后,从拌合厂向摊铺现场运输的过程中,空气与混合料之间的温差一般大于120C.加上因速度形成的相对风速较高,会导致混合料温度在到达现场前有较大的下降。降温幅度由表及里逐渐减少,最严重的降温区发生在料堆表面和马槽的接触面。降温严重程度取决于运输时间、速度、气温、保温措施等因素。

3.5 日常养护

马鬃山边防公路管理段养护人员少,机械力量弱,养护力度不强。由于养护人员、机械设备的跟不上,在车辆荷载及自然条件的作用下,路面病害日趋加重。因此,公路养护部门应加强日常养护,首先要作好路面养护和维修工作,并作好路面排水系统的完善;其次作好路面质量的调查工作,通过日常巡视和定期检查对轻微的病害及时处理,以免病害扩大;第三加强预防性养护。

3.6 车辆超载

随着马鬃山地区矿业资源的相继开发利用,过往车辆交通量及荷载增加,路面就极易损坏。近年来,在交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加大了对违规超载车辆的限制,但违规超载现象还是屡屡发生,道路荷载源源超出设计荷载,严重地损坏了路基路面,造成路面拥抱、翻浆等病害的发生。

4 沥青路面病害防治

4.1沥青路面裂缝的防治

对细小轻微的裂缝路面的处治。将路面清扫干净后,采用沥青,均匀的喷洒到裂缝路面,平均每平方米喷洒量控制在0.3~0.5kg,再均匀撒一层2~5mm的干净干燥的石屑或中粗砂,最后用轻型压路机碾压矿料。另外对单条轻微裂缝沿裂缝涂刷少量稠度较低的沥青,养护成型。纵、横缝在路面病害中所占比重较大,如不及时处治预防将会演变成网裂等更严重的病害。一般纵、横缝的处理有以下两种方法: (1)冷补灌缝,灌缝料是一个单组分用橡胶处理的冷补乳化沥青裂缝密封剂,最宽可填补12mm 的裂缝。施工时无须加热融化,无需灌缝机械,对裂缝内的杂物用吹风机进行清除,然后直接用灌缝壶将灌缝料进行灌注,再用橡胶扫帚把原料刮在裂缝上,施工方法简单,在常温下即可进行。(2)热补灌缝,无论缝宽还是缝细首先对原缝进行扩缝,将缝宽扩致1cm 左右,然后用吹风机清除缝中灰尘等杂物,再用具有流动性的热沥青依靠灌缝机缓慢依次地向缝中灌注,直至缝中饱满为止,最后待沥青冷却后清除缝表面多余沥青即可。

4.2沥青路面车辙的防治

对于轻微的车辙主要是对出现车辙较严重的路面的进行铣刨后,洒粘层油,加铺新的沥青混 凝土路面面层,或根据车辙深度,在车辙上加铺一层沥青混凝土层,以减少车辙产生的沉陷 ;对于由于沥青面层高温强度不足引起的车辙,严重的路段铲除沥青面层,重做满足高温强 度的新沥青面层;对于由于半刚性基层强度不足引起的车辙,挖除基层,重新铺筑满足强度 要求的基层后,再铺筑面层。

4.3沥青路面搓板的防治

对于面层与基层粘结不牢的,铲除面层后,拉毛基层并撒透层沥青养护后再铺筑面层,面层要注意级配以防细料集中;对属于基层原因产生的搓板波浪采用铲除原面层基层后,然后重新做基层面层;对地基处理不彻底的,铲除原路基层面层后,对地下软弱土基重新进行加固处理,然后再做路面基层面层。

4.4翻浆的处理及防治

翻浆属于一种严重的路面病害,要及时进行处治:(1)处理时将翻浆处挖除直到挖到坚硬处为止,然后另换新料修补基层和重铺面层,修补时应采取短期封闭交通,待养生期到后再开放交通。(2)做好公路路面纵横向排水、对路基易积水段采用养护措施及时排除积水:如增设片石边沟或砼边沟,并每隔300~500m左右选择适当地形及时将边沟水排出路基以外。(3)若因基层水稳定性不良或含水量过大造成的翻浆应挖去面层及基层全部松软的部分。将基层材料晾晒干,并适当增加新的硬粒料(有条件时应换填透水性良好的砂砾或工业废渣等)。分层(每层不超过15cm)填补并压实,最后恢复面层。(4)在汛期及时清除路面积水和路基边沟积水、在冬季降雪后及时清理路面积雪 ,防止或减少地面水渗入路基内部。

4.5啃边的处理方法

一是采用切割原啃边部位,通过挖深加厚原路面边缘的方法予以修补。二是当啃边出现在平交道口处,可对原平交道口进行硬化处理,以减小行车冲击力对路面边缘部分的破坏。

4.6松散脱皮的处理方法

表层处油石比偏小,或由于油料老化,降低粘结力是松散出现的主要原因,对松散脱皮的处理方法如下:表层松散时,挖补表层;基层或土基松软变形而引起松散,应从土基开始修补;面层与基层粘结不良而造成松散脱皮,要清理后,重铺筑面层;对面层本身油料不匀,骨料重叠而引起的脱皮,要翻修面层。

4.7坑槽及沉陷的处理方法

坑槽一般是由其它路面病害处理不及时,继续受冲击破坏而形成;沉陷则是由于路基及基层密实旗(强度)不够引起过量塑性变形。小范围是因基层引起,大范围明显沉陷,则一般由路基引起。对路面坑槽沉陷的处理方法有:仅面层有坑槽或沉陷时,挖补面层。因基层或路基引起的沉陷及较深的坑槽,应先处理好基层或路基,后修补面层;在寒冷地区,冬季路面坑槽,可临时处理,保证路面平整,待气温回升后,再挖补处理。坑槽及沉陷的预防措施:(1)沥青面层应具有足够的设计厚度,特别是上面层,不应小于施工压实层的最小厚度,以保证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有足够的抗力,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宜选用具有较高粘结力的较密实的级配。若采用空隙率较大的抗滑面层或使用酸性石料时,宜使用改性沥青或在沥青中掺加一定量的抗剥落剂以改善沥青和石料的粘附性能。(2)沥青混合料拌制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拌和时间、沥青用量及拌和温度,保证混合料的均匀性,严防温度过高沥青焦枯现象发生。(3)在摊铺沥青混合料面层前,下层应清扫干净,并均匀喷洒粘层沥青。面层摊铺后应按有关规范要求碾压密实。如在老路面上罩面,原路面上坑槽必须先行修补之后,再进行罩面。(4)当路表面出现松散、脱皮、轻微网裂等可能使雨水下渗的病害,或路面被机械刮铲受损,应及时修补以免病害扩展。

5 处理措施与建议

5.1 提高路基路面的施工质量

确保路基路面的施工质量,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要合理确定沥青路面结构,沥青面层的裂缝大部分是沥青面层本身由于冬季气温下降收缩而引起。故应选用符合交通沥青技术要求的沥青,控制沥青用量,精选矿料,合理组成级配等均有效减少裂缝,提高沥青路面低温抗裂稳定性。因此,路基路面施工前首先把好材料关,严格选择合适的砂石材料,避免材料的不级配;其次把握好工艺关,严格按规范施工,控制每道工序施工质量;第三加强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5.2 加强公路的日常养护和维修

要使路况保持良好,延长公路的使用期,减少病害的发生,除注意路基路面的施工质量外,还必须重视公路的养护工作 ,要精心施工,确保各结构层的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对半刚性基层要做到很好养护,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水稳性,防止其产生的裂缝反射到表面层,面层的接缝也要处理妥善。以提高公路的使用寿命。坚持“建养并重”的思想,积极推广全方位、多层次的预防性养护体系和机制,对路基路面的病害超前诊断,及时处理,防患与未然。确保路面无积水,路肩无反坡,边沟等排水设施常年畅通,是延长公路使用寿命的主要措施。

5.3 加大路政管理力度

运输车辆的违规超载是造成S216线沥青路面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超限运输既缩短了公路的使用寿命,又给养护工作带来了困难。因此,公路路政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违规超载车辆的监督检查,加强源头治理,才是治本之策。

6 结束语

S216线沥青路面的病害,通过对以上常见沥青路面病害类型及特点的总结分析,在近几年沥青路面养护维修实践中采取了以上相应的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路况得以很大改善。但影响路基路面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无论设计方面、还是施工方面、或是路面形成后的使用、养护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应从工程设计、施工质量、及时到位的日常养护等方面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现场施工质量,规范施工减少由于排水不畅、车辆超载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对路面造成损坏。只有加强对病害因素的控制,路面的质量才会得到改善,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海绵城市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路面病害成因处理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U45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常见的路面病害成因

1、公路路面病害的种类

(1)断裂类病害。断裂类病害按裂缝出现的方位和板断裂的块数可分为平行中心线的纵向裂缝、斜向或垂直中心线的斜向或横向裂缝、从板角到斜裂缝两段距离小于1.8m的角隅断裂和断裂板等四种病害。

(2)接缝类病害。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类病害,按损坏的形态和影响范围分为填缝料损坏、纵向接缝张开、唧泥和底板脱空、错台、接缝破损以及拱起等六种病害。

(3)竖向位移类病害。在公路的投入使用过程中,路面竖向位移类病害按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胀起和沉陷两种,这种病害对公路交通的正常运行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

(4)表层类病害。在公路运行的过程中,水泥混凝土路面表层类病害可分为磨损和露骨、纹裂和网裂起皮、活性集料反应引起的网裂、粗集料冻融裂纹和坑洞五种。

2、路面病害的成因

(1)交通流量增长过快、运输车辆超载严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上行驶的重车比例越来越大,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超载、超轴限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已经严重超过了按照标准轴载设计的路面结构强度,超轴载作用在路面上的荷载超重是造成公路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

(2)水对路面的损害。水对路面的损害是非常大的,路基毛细水上升或路基与基层间浸入水,受力后产生抽吸作用,结果就会使该处的土与水混合成为稀泥,形成水与土的软弱夹层,直接结果就是减弱基层的抗剪强度,最后致使路面产生开裂现象。当水和土混成的稀泥被抽吸到基层,从路面的裂缝中被排挤出,那么就形成了翻浆,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路面的破坏。目前使用的多碎石沥青面由于碎石粗集料粒径偏大,大大改善了路面抗滑、抗变形等的性能,但是由于压实困难,往往压实度很差,与之前相比更容易产生较大的空隙。当路表水浸入时,如果没有及时地排除水,就很容易造成路面的早期破坏。

(3)接缝填料失效。路面上,在使用中水泥砼路面随气温变化而胀缝和冷缩,气温上升时板块膨胀填缝料被挤出,但是当气温逐渐下降时填缝料不能恢复,于是就在缝中形成空隙,或者会有泥砂等杂物掺入,且雨雪水沿缝隙渗透,会使得接缝处变形和破损。虽然缩缝随气温变化幅度不大,但是经日积月累若干次收缩,填缝料自身老化失效,假缝拉裂成真缝,和胀缝形成的破损相似。除温差对填料的破损影响之外,超重车后轴对接缝填料的破坏是填缝料失效的重要原因,施工养护不规范也是接缝破损的原因。如果接缝填料失效,地面水从接缝渗入基层,就会直接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水就会引起冲刷,造成混凝土板底脱空、板角断裂等,进一步发展成砼板断裂破坏。

二、处理路面病害的技术措施

1、设计方案的措施

从目前的设计规范来看,结构层的设计偏薄,路面基层、底基层满足不了行车荷载的作用,通过路面结构设计可以满足沥青路面强度和承载能力要求,特别是应考虑特大车辆荷载对路基路面所产生的影响。a.在进行半刚性路面设计时,首先应选用抗冲刷性能好、干缩系数和湿缩系数小、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做基层。b.选用松弛性能好的优质沥青做沥青面层。在缺少优质沥青的情况下,应采取改善沥青性质的措施。c.在稳定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用针人度较大的沥青做沥青面层。d.沥青面层采用密实型沥青混凝土。e. 采用合适的沥青面层厚度,确保半刚性基层在使用期问一般不会产生干缩裂缝和温缩裂缝。

2、路面结构层施工措施

(1)底基层、基层

为了缩短半刚性基层混合料从拌和到碾压成型的时间和确保拌和、摊铺、碾压的质量,基层必须采用固定式拌和机搅拌、摊铺机摊铺等,以确保底基层、基层的分层流水连续作业,优质、高效、快速施工,基层施工取缔路拌施工工艺。

底基层、基层混合料的组成材料质量应符合要求,尤其是石灰应提前充分消解人工全部过筛,避免混合料成型后有未消解灰的“放炮”现象。拌和混合料的各种材料用量配合比应正确,拌和必须充分、均匀、色泽基本一致。底基层采用路拌法施工时,应保证含水量均匀,特别是上下一致,拌合深度内不允许留有“素土”夹层。整个拌和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石灰、水泥剂量、含水量的检测,施工含水量应大于最佳含水量的1%~1.5%。

摊铺基层必须采用混合料摊铺机全幅摊铺,确保表面平整无拉槽、离析现象。底基层采用灰土拌和机路拌法施工、平地机整平时,应重视纵、横向接缝处拌和质量及平整度,碾压成型后严禁薄层贴补找平。

(2)透层沥青、下封层、粘层

透层沥青:浇洒透层沥青前应对基层的平整度、横坡度强度等各项指标严格检验,符合要求后再清除基层顶面的调料和粉尘,清除必须彻底,透层沥青用量应严格控制在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低限。

下封层:可采用层铺法或拌和法施工。为便于砂料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作业,铺筑厚度宜控制在1.5~2cm。砂粒料式沥青混凝土空隙率宜小于2%。

粘层:沥青中、下面层不能连续施工时,应对表面被污染部分刷粘层油。沥青中、上面层宜连续施工。

(3)沥青混凝土面层

沥青混合料拌和。严格按规范要求控制沥青和集料的加热温度,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应与天气温度变化、风速大小、运输时间长短等各种因素进行适当调整,不合格料不允许出厂。

严格控制油石油比和矿料级配,每台拌合楼每天上、下午必须做一次马歇尔试验和抽提筛分试验,当发现沥青混合料油石比或级配超过允许偏差值时应及时调整。油石比的控制应考虑到粘层油的影响。

沥青混合料运输应覆盖保温,装车及运输需防混合料离析。

沥青混合料摊铺应确保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作业,必须保证摊铺温度,严格控制基准线,调整烫平板的振级使初始压实度控制在85% 以上。确保厚度、平整度,摊铺的沥青混凝土层表面应粗、细均匀、致密、无明显接缝。

沥青混凝土面层的碾压。碾压是保证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最重要的一项工序,在压路机轮前混合料不产生推移、压后路面无裂纹的前提下趁热早压。碾压以驱动轮在前为易,用轻型钢轮压路机初压,从横断面上低的一侧逐步向高的一侧碾压,后用轮胎式压路机复压至稳定和无轮迹,最后再用轻型压路机终压。

3、道路的养护

围绕建设与养护、维修与预防的关系,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只有长期保持良好的路面使用性能,道路建设的巨额投资才能充分发挥其投资效益,而长期保持路面良好的技术状况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养护维修支持系统来保障。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养护维修实际上是道路建设的一种延续。

在路面养护和维修的关系上,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等到路面开始出现损坏后,才对它进行维修,而对于路面还处于良好状态下进行预防性养护的意义则往往认识不足。预防性养护实质上是一种周期性的强制保养措施,并不考虑路面是否已经有了某种损坏。

预防性养护最佳实施时机应该是在路面尚处于良好状况、或者只有某些病害先兆时进行。虽然预防性养护需要投入某些费用,但它是一种费用一效益比非常良好的养护措施。当路面刚出现病害先兆时,及时对路面进行养护要比发生大的病害后处理简单,节省费用,说明重视预防性养护的经济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亚庆.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罩面层反射裂缝的防治[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0)

海绵城市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病害;成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535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我国的交通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对公路的损害是极其严重的,如果不加强对其的防治,那么对于公路的长期使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公路沥青路面早起病害的成因及防治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二、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概述

沥青路面是用沥青材料作结合料粘结矿料修筑路面面层与各类基层和垫层所组成的路面结构。沥青路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耐久性、抗滑性和稳定性,适用于各种车辆通行,具有一次性投资小,相对造价低、行车舒适、修复方便,能够利用石化企业副产品等优点。但由于种种原因,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路面泛油、波浪、拥包、裂缝、坑槽、局部沉陷、松散、车辙等,产生的主要因素涉及沥青路面材料、路面设计、路基稳定性、机械设备、施工工艺及养护等方面,影响交通运输和行车安全,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功能。

三、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分析

1、裂缝

沥青路面裂缝主要有纵向裂缝和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基和填土在横向不可避免的不均匀性所造成的,特别是在旧路基拓宽地段,由于土质台阶处理不规范、分层填筑厚度及压实度控制不严,尤其在有表面水渗入的情况下,这些地段往往是纵向裂缝的高发区。和纵向裂缝一样,横向裂缝也是不可避免的。

2、水破坏

所谓水破坏即降水透入路面结构层后使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现象,它是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中最常见也是破坏力最大的一种病害。水破坏的主要破坏形式有:网裂、坑洞、唧浆、辙槽等。水破坏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施工中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控制不严、沥青混合料拌和不均、碾压效果不,良等导致的沥青路面空隙率过大所造成的。

3、松散

松散是由于沥青混凝土表面层中的集料颗粒脱落,从表面向下发展的渐进过程。集料颗粒与裹覆沥青之间丧失粘结力是颗粒脱落的主要原因。

(1)集料颗粒被足够厚的粉尘包裹,使沥青膜粘结在粉尘上,而不是粘结在集料颗粒上,表面的摩擦力磨掉沥青膜,并使集料颗粒脱落。

(2)表面离析处往往缺少大部分细集料,离析面上粗集料与粗集料相接触,但只有在少数接触点沥青膜与集料粘结。

(3)沥青混合料面层要有高密实度才能保证沥青混合料的粘聚力,如果混合料密实度不够,集料就容易从混合料中脱落而形成局部松散。

4、泛油

沥青用量过大是产生沥青面层泛油的最主要原因:

(1)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击实功不够。我国在设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时通常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当初在开发和确定马歇尔试验方法时,选定室内试验的压实功是要使室内产生的密度等于路面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最终达到的密度。

(2)施工控制不严和管理不善。有些施工单位在生产过程中私自改变配合比、沥青混合料拌和不均都是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局部沥青用量偏大的主观原因。

(3)少数施工单位习惯于使用沥青用量过大的混合料。有些人认为沥青用量越大,裹覆矿料的沥青膜越厚,沥青混合料的粘结力就越大。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包覆矿料的沥青膜越薄,沥青混合料的粘结力就越大。

5、推移

推移的产生一般与基层施工质量、透油层洒布质量、超载车辆比重加大、沥青混合料性能不良等因素有关。在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筑前,由于基层表面清扫不干净、透层油洒布不均等都会容易造成沥青面层和基层粘结不良。

6、设计方面

(1)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

根据JTG D50)2006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沥青面层应满足车辆使用和雨水不渗等要求,宜选用粒径较小、空隙率也小的密级配混合料,以提高沥青路面面层的防渗性。

(2)油路补强段的路面厚度考虑不足

在利用旧路施工时,按照公路补强设计的要求,应先对所利用的路段状况进行客观评估,根据旧路的状况确定利用旧路的方案及补强厚度。

(3)路面厚度设计问题

(4)路面原材料的选用问题

7、养护管理方面

(1)沥青路面在行车作用下出现小面积松散、个别坑槽后,未及时进行养护;对于采用层铺法施工的贯入式路面和表面处治,初期的及时养护尤为重要。

(2)养护方法不当,例如在沥青路面上喷油、洒料,破坏了原路面的平整度,甚至由于喷油不够或用油量控制不平衡,造成泛油、拥包、松散等病害。

四、早期病害处理的措施

1、灌缝、封缝灌缝、封缝是为了阻止地表水进入出现的裂缝中,灌缝、封缝适用于处理不活动的已经相对稳定的裂缝和正在温度及车辆荷载下发展的裂缝。

(1)灌缝:由于路面基层结构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因而路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射裂缝,为防止雨水冲刷作用下裂缝的继续扩展,及时对反射裂缝进行灌缝处理。

(2)“压缝带”封缝:裂缝是沥青路面常见的早期病害之一,道路早期裂缝多以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为主。对沥青路面采用“压缝带”处理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沥青路面裂缝的措施,对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增设聚酯玻纤布:为了有效根除基层反射裂缝所产生的拉应力对路面的影响,对有病害但基层强度较好地段, 采取将路面铣刨,在基层表面喷洒热沥青,贴聚酯玻纤布,再在上面铺筑沥青面层。

2、坑槽修补由于油路面基层施工过程中局部质量控制不严,路面会出现局部龟裂逐步形成松散、坑槽,针对路面出现的局部破坏如坑槽、松散等,常采用的修补方法是:热补法、就地热再生法、热拌冷补法和冷拌冷补法。

(1)路面基层结构未变形、强度充足路段时:过去常采用热补法,通常的做法是将破坏区域内的旧沥青料全部清除,然后再用新热沥青混合料填补,这种方法可以保证修补质量,但大量的旧沥青混合料被废弃,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路面基层结构强度不足或已破坏路段时:将已破坏的路面基层清除到基层底,整平。根据坑槽面积大小采取不同的压实机械(压路机或冲击夯、平板夯)压实,根据原有的基层厚度确定摊铺两层或三层水稳碎石与原基层高度一致,分层压石密实达到压实度要求,水稳基层养生7天。

3、路表(封层)处置在路面养护生产过程中除对坑槽进行规范的修补外,对坑槽较多和水损坏比较严重的路段采用路面表面封层处理。常用的路表封层措施有:雾状封层、稀浆封层、碎石封层、沥青表处、刮油封层等。

(1)雾状封层:沥青路面的很多病害都是由于水渗透的原因造成的,有效的预防路面进水是非常必要的,而路面雾封层技术措施是一种很直接、有效和经济的预防性养护措施。

(2)稀浆封层:沥青路面经过使用,路面基层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随着通车年限的增加,路面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氧化、疲劳龟裂、坑洞等病害。

(3)同步碎石封层:同步碎石封层由于胶结料和石料的粘结,使得铺筑后的封层有良好的抗裂性能,减少了路面的裂缝,对原路的裂缝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同步碎石封层表面粗糙,改善了原路面的抗滑性能,提高公路路面的使用功能及服务水平。

(4)沥青表处:沥青表处路面简称沥青表处,是由沥青和细粒碎石按比例组成的一种不大于3厘米的薄层路面。沥青表处路面薄、造价低、施工简便、行车性能好,成为提高低等级公路行车质量和通行能力的主要路面处置措施。沥青表处常用的施工方法有层铺法和拌和法两种。

(5)刮油封层:用特殊的刮油耙在原有路面表面刮一层热沥青,将热沥青刮入裂缝和空隙中,再均匀地洒一层细集料,最后用压路机碾压将细集料压入沥青中,集料控制在0.1-5mm 之间。

4、合理设计路面结构

(1)酌情减薄沥青面层厚度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沥青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可由基层和底基层来承担,无需增厚面层来提高承载力;二是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不宜加厚面层,应采用优质沥青;三是沥青面层的裂缝不只是反射裂缝,大部分是面层本身的温度收缩裂缝;四是厚的沥青面层容易导致车辙的产生。

(2)加强沥青路面防水设计

沥青混合料存在着一定的空隙率,会遭受一定的水病害。在沥青面层层间表面涂抹防水材料,形成不透水的薄膜封层,能使沥青面层中聚集的水大为减少。

(3)合理选用基层和底基层结构

充分考虑地质状况、当地材料特点等因素,以材料的质量、表面特性、形状、磨耗值、级配等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为依据,合理选用基层和底基层结构,增强与沥青混合料的粘结力,遏制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发生。

5、切实搞好沥青路面养护

要全面分析沥青路面的特点和早期病害产生的根源,全面推行预防性养护,减少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发生,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五、结束语

公路是交通运输业的基础组成部分,也是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质量的好坏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公路沥青路面早期危害的成因及防治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锦泉.浅议建筑防水材料与构造处理[J].科技咨询导报,2007(25):68.

[2]宫耀波,刘 苗.浅析建筑屋面防水渗漏的原因及防治[J].工程质量,2007.

[3]吕伟民.沥青混合料设计原理与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海绵城市的措施范文5

近年来,沥青混凝土路面以其比单纯的混凝土路面具有诸多优势特点,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云南省的各条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面层具有养护时间短、养护维修方便、噪音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较好的耐久性以及行车舒适性,适合于各种车辆的通行,并具有坚实、耐久、平整、良好的抗滑、防渗、耐疲劳的性能和抗高温开裂的温度稳定性,随着云南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出川入滇交通量的不断增长,道路交通量日益增大,货运车辆迅速大型化且严重超载,使水麻公路路面面临严峻的考验。本文探讨了其病害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云南水麻高速公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以其比单纯的混凝土路面具有诸多优势特点,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云南省的各条高等级公路。很多沥青路面均呈现出一定的早期破坏,如裂缝、沉降、松散、坑槽、泛油、剥落、车辙以及行车过程中路面平整度逐渐变差(甚至高速公路也出现春融翻浆)等病害。正常维修期大大提前,直接影响了车辆的运行,加大了汽车的磨损,缩短了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影响了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增大了养护工作量,经济损失巨大。

2、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道路沥青路面的设计使用寿命一般为10~15年,如果通车1~3年内就发生严重病害和较大面积损坏,称为早期破坏。早期破坏类型归纳为:

2.1、水损坏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长期下雨后,轮迹处路面向两边推挤而隆起,轮迹处继续沉陷,再发展,靠近轮迹的隆起部分破损,很快就出现面层松散、剥落、坑槽等。这是典型水损害现象。

2.1.1通常水损害产生的原因有下列几种:

(1)路面排水系统不健全

(2)路面压实度不足

(3)路面离析

(4)其它:集料表面粉尘太多

2.2 、裂缝

裂缝是路面早期破损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的危害在于从裂缝中不断进入水份使基层甚至路基软化,导致路面承载能力下降,加速路面破坏。其中包括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两部分。

2.2.1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大多出现于路面两侧的硬路肩,逐渐发展而贯通全路幅。横向裂缝可分为荷载性裂缝和非荷载性裂缝两大类。荷载性裂缝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当和施工质量低劣,或由于车辆严重超载,致使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裂缝。非荷载性裂缝是横向裂缝的主要形式,它有两种情况: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性裂缝和基层反射性裂缝。

(1)横向裂缝其成因主要有三个:

a材料收缩引起横向裂缝

一方面在基层成型过程中,因基层材料失水收缩而形成规则的横向裂缝,另一方面基层材料因温度骤降而发生低温收缩开裂。

b沥青及混凝土的温缩引起的裂缝

因沥青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粘弹性材料,温度下降时,沥青混合料逐渐变硬变脆,并发生收缩变形.当收缩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沥青路面表面就会被拉裂,并逐步向下发展,形成上宽下窄的横向裂缝。

c差异沉降引起的横向裂缝

在软土地基与非软土地基交界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变化处或构造物台背与路段交接处,因地基或路基与构造物差异沉降导致基层开裂,并反射到沥青面层,形成横向裂缝。

(2)对于横向裂缝的处治方法 :

对于基层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及沥青混凝土温缩等引起的横向裂缝,如缝宽较小可不予处理,如宽度在3mm以上,可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后,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如缝宽在5mm以上,可将缝口杂物清除,或沿裂缝开槽后用压缩空气吹净,采用砂料式或细粒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充捣实,并用烙铁封口。

对于由土基沉降引起的横向裂缝,如出现错台、啃边、裂缝宽度大于5mm以上的,则需沿横缝两侧各50cm~100cm范围开槽,挖除上面层,按照方法(1)先将裂缝填实,然后沿横缝加铺玻璃格扇,重新摊铺上面层。

2.2.2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路面不均匀沉陷而引起的:其次,是沥青面层分幅摊铺时,两幅接茬未处理好,在行车载荷作用下,易形成纵缝:再次是由于水的渗透破坏引起的。,纵向裂缝,多发于半填半挖路基处、紧急停车带或路肩部位、行车道部位,主要由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

(1)预防纵向裂缝产生的主要措施

是处理好地基,若路基分层填筑和压实得好,使路基尽可能均匀,特别在预先采取措施防止地表面水渗入地基的情况下,可以大幅度减少纵向裂缝的数量,同时显著延缓纵向裂缝出现的时间。

(2)对于纵向裂缝的处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对于缝宽小于3mm的裂缝可不作处理,大于3mm小于5mm的纵向裂缝,可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后,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

如纵缝进一步发展,出现啃边、错台且裂缝宽大于5mm,则需铣刨上面层和中面层(铣刨宽度为裂缝两侧各1m),并对裂缝按方法(1)先行填实,沿纵缝铺设玻璃格栅,摊铺中面层,然后在中面层上沿纵向每隔5m设宽为1.2m的玻璃格栅,最后再摊铺上面层。

对于尚未稳定的纵向裂缝,除按方法(1)处治外,还应根据裂缝成因,采取排水、边坡加固等措施,以使裂缝稳定不继续发展。

2.3、网状裂缝又叫龟裂

2.3.1 网状裂缝产生的原因:

网状裂缝主要是由于路面的整体强度不足而引起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路基路面压实度不足,路面材料配合不当或未拌和均匀等使沥青与石料粘结性差;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路面出现横向或纵向裂缝后未及时封填,致使水分渗入下层,使基层表面被泡软,在汽车荷载反复作用下,粉浆通过面层裂缝及空隙被压到表面产生唧浆,基层表面被逐步淘空,产生网裂。另外,沥青老化和汽车严重超载,使基层产生疲劳破坏也是导致沥青面层形成网状裂缝的重要原因。

为预防网状裂缝必须加强货车的载重管理,在路面出现裂缝时要及时修补处理。

网状裂缝的处治方法如下:对于轻微网状裂缝可用玻璃纤维布罩面,对于大面积的网状裂缝、常加铺乳化沥青封层或在补强基层后,再重新罩面,修复路面。

2.4、车辙和推移

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永久性变形积累形成的带状凹槽。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实度不足,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位移引起。车辙和推移降低了路面平整度,当车辙达到一定深度时,由于辙槽内积水,极易发生汽车飘滑而导致交通事故。

2.4.1车辙和推移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1)行车荷载的影响

(2)基层施工质量差

因基层的厚度不足或因基层材料、施工、养生不当导致基层整体强度不足,由于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的强度,使得路表变形过大而形成辙槽和推移。

(3)沥青面层高温稳定性差

由于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弹塑性材料,如沥青、矿料的选材不当或混合料组成不当会导致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差、抗塑性变形能力低,在高温条件下,车轮碾压反复作用,荷载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极限,使流动变形不断积累形成车辙和推移。

2.4.2预防车辙和推移病害的措施:

首先,要选取合适的筑路材料。选用低针入度,高软化点,低含蜡量的高粘度沥青和表面粗糙、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结性能强的集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车辙的形成。其次,在施工中要加强控制压实度,是避免压实度不足引起车辙的有效途径。再次,在高温季节,应严格控制超大型超载车通行。

2.4.3对车辙和推移的处治方法如下:

对于连续长度不超过30m、辙槽深度小于8mm、行车有小摆动感觉的,可通过对路面烘烤、耙松、添加适当新料后压实处理。

当沥青面层磨损、横向推移时,应清除不稳定层,用铣刨机拉毛,重铺面层。

当基层或土基不稳定时,应先进行补强处理后,再修复面层。

对于因基层施工质量差引起的车辙、推移,在重新摊铺面层前应先行处理好软弱基层的处理。

2.5、波浪

主要原因是路面组成材料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导致路面材料不足以抵抗车轮水平力的作用。

2.6、松散

主要原因是采用的沥青粘结力差,沥青用量偏少,或所用的矿料过湿,铺撒不匀,或所用的嵌缝料不合规格而未能被沥青粘牢。

2.7、坑槽

主要原因是面层的网裂、龟裂后不及时养护而逐渐形成的。另外基层局部强度不足,在行车作用下也易产生坑槽。路面上出现的坑槽病害,是龟裂、松散等其它损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2.7.1沥青路面出现坑槽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由于面层的网裂、龟裂后不及时养护而逐渐形成的;其次,基层局部强度不足,在行车作用下也易产生坑槽;再次,水损害和油损害也是形成沥青路面坑槽的主要原因。

2.7.2预防坑槽损害的措施:

首先要选用粘附性和抗老化性强的沥青,恰当采用集料,合理设计混合料级配; 其次要严格控制混合料的出厂、摊铺、碾压及终了温度,确保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确保沥青面层的厚度和平整度;再次要确保路表排水畅通,以预防为主,对裂缝、小面积松散、沉陷等作用及时科学的维修,避免其迅速发展为坑槽。

2.8、沉陷

一般是由基层局部成形不足,强度不够,在行车载荷和自然因素等作用下形成的。对于大面积沉陷往往是由于路基(高填方地段)不均匀沉降或局部滑移面引起的。主要原因是路基压实度不足引起。

2.9、冻胀和翻浆

多发生在路基挖方或填挖交界的路段,主要是由于路基排水设计不合理,造成路基含水量过大引起的翻浆。

2.10、剥落

如果沥青混合料中使用了中性或酸性石料,将会造成集料与沥青之间的粘附性不足,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集料从路面剥落,使路面形成麻面,进而可能发展成为坑槽、松散等病

2.11、泛油

2.11.1含义:

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在天气炎热时向上迁移到路面表面,而在冷天时又不存在逆过程,因而沥青积聚在路面表面,形成一层有光泽的沥青膜的现象为泛油。

2.11.2泛油的成因如下:

(1)混合料组成设计不当。

混合料中沥青用量过多或空隙率过小,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多余沥青由下部泛到路表形成泛油。

(2)混合料拌和控制不严。

细料含量过少,混合料比表面积较小,则沥青用量相对较多,也易出现泛油。

(3)粘层油用量不当。

喷洒过多或洒布不均匀也会局部出现泛油。

2.11.3预防泛油的措施:

必须合理设计混合料组成比例,避免沥青用量过多;精细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投入使用后注意养护,防止雨水大量渗入。

2.11.4泛油的处治方法如下:

(1).对于路表轻微泛油,表面石子仍外露的路段可不作处理。

(2).对于局部施工质量差引起水损坏且出现坑槽破坏的,宜按坑槽修补方法处治。

(3).对于大段泛油严重,磨擦系数降低较多,影响行车安全的可采用碎石压入法处治或铣刨原路面重新摊铺面层。

2.12、壅包

是沿交通流方向出现的路表材料的竖向位移。这类病害大多是由于路表材料稳定度低、交叉口车辆的频繁起动与制动、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路面接点处产生过大应力所致。此外,面层较薄,以及面层与基层的粘结性差,也易产生推挤、壅

2.13、其他原因

2.13.1 路基的质量好坏也是影响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2.13.2路基工程的地质和水文特点,湿软地基的残余变形、 路基填料和压实度、路基拓宽、路基内地表与地下水的浸蚀均会对沥青路面的病害产生影响。

2.14、路面结构设计我国现行规范中可供设计人员选择的结构单一,而且级配范围较宽。

2.15、设计与路段实际情况相差大

2.16、科研

由于我省的高速公路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极快,科研工作的相对滞后是导致我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出现早期破坏的原因之一。

2.17、外界因素的影响

2.17.1车辆超载的影响

随着我省经济的迅速发展,云南主要的交通为道路运输。道路上的货车运输增长非常快,某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超载严重。超载严重是造成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2.17.2气候因素

云南特殊的气候是造成高速公路出现车辙和推移的原因。

2.17.3人为因素

交通事故及车辆漏油交通事故及车辆漏油、千斤顶引起的路面破坏。

2.18、施工与养护因素的影响

2.18.1材料选择不当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大部分都选用优质进口沥青,上面层采用改性沥青,但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建设部门为了确保沥青的质量,在进行招标时将指标值定得过高,以至于有些沥青供应商为了迎合主管部门的需要,在沥青中加入某种成分以提高指标值,严重影响了沥青路面的寿命。在这方面,可借鉴水麻高速公路的做法:建设部门对砂石料的供应统一规格、统一招标,在条件适宜的路段自建料厂,严格按照标准规格以及质量提供材料,不仅满足了工程进度的需要,也确保了工程质量。

2.18.2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不合理

2.18.3 沥青混凝土拌合温度的控制不严

2.18.4 政府行为的不科学性

2.18.5 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

摊铺质量不好往往伴随着裂缝、车辙等病害的发生。碾压过程要及时、迅速,并要保持碾压要求。绝对不允许压路机中途急停、转向,一面发生推挤、拥包现象,从而影响平整度。可见,压实措施的好坏是对沥青路面的平整度、防止水损坏和提高抗车辙能力都有很大影响。

2.18.6 路基施工缺陷的影响

路基软土地基不稳定、地基换填或挤淤处理不彻底、路基填筑压实度不足、路基填料的液限偏高、路堤不均匀沉降等都会导致路面的早期破坏。

2.18.7 桥梁施工缺陷的影响

桥面沥青路面早期破坏通常发生在那些预拱度设置不合理造成桥面沥青面层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简支梁桥伸缩缝施工质量差的桥梁结构上。由于桥梁施工质量控制不足的影响,桥面沥青路面也时常发生早期破坏。

2.18.8 养护与管理

路面早期养护措施不及时、不完善等也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原因。允许超载车辆进入高速公路或对超载车辆控制不严则更是早期破坏的直接原因。

2.19、原材料的影响:

(1)矿料:

设计好的沥青混合料首先应认真抓好矿质原材料的选材,严格控制矿质原材料备料质量。

(2)沥青:

各地根据气候分区选择与本地气候、交通条件相适应的沥青种类及标号,并使用优质的沥青,对预防沥青路面早期出现车辙,有效防止路面开裂,保证路面有较好的抗疲劳破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发生早期破坏和损坏,应该采取下列措施来防止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

3.1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严格控制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施工各项指标,严把质量关,科学合理地安排工期,不搞形象工程;

3.2将沥青路面科研工作与高速公路建设结合起来,改变科研与建设施工过程脱节的现状,将大大提高我省各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建设水平,有效防止出现早期破坏。

3.3强化施工管理,提高工序控制的科学性。

3.4保证现场试验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杜绝弄虚作假。

特别是沥青材料、砂石料的试验数据,必须做到抽样合理,数据真实保证沥青路面材料的路用性能。对高路堤、软基处理、填挖结合处、结构物两端填土等重点部位的施工重点监控,防止不均匀沉降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功能。

3.5重点控制沥青路面的压实度、均匀度、平整度和构造深度等指标,特别处理好平整度与压实度的关系。

3.6优化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防止水损坏。

3.7重视半刚性基层的养护,防止反射裂缝的出现。

3.8交通执法部门与其它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执法,大力打击超载运输,保证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 加强巡查防止在路面上修理车辆各种工具对路面的破坏。

3.9加大养护管理力度,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经验表明,科学有效的养护不但保证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服务性能,也是防止早期病害的进一步发展、节省养护资金的有效手段。

3.10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成熟的技术。

3.11不过分追求某些结构,例如透水面层,由于我省的高速公路沿线以及路面灰尘较多,自然环境恶劣等因素影响更容易发生路面早期破坏。

4、路面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的控制

4.1沥青的选用十分关键

要挑选符合规范各项要求的沥青,特别是沥青针入度、软化点、延度指标必须严格把关。选用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抗老化性能、含蜡量低、高粘度的优质国产或进口沥青。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在沥青中掺加各种类型的改性剂,以提高基性能指标。

4.2 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上要特别重视

4.3 沥青混合料拌合时间、出厂温度、摊铺温度、碾压成型等温度控制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工期,避开影响施工质量的天气。

4.4 摊铺机驾驶员应选用熟练的摊铺机操作手,并选择两台前后错开同时施工,而少采用伞断面摊铺机,在摊铺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停机,注意路面纵向接缝的成型及碾压工艺。

5、沥青路面早期破损的防护

5.1合理设计路面结构

5.1.1尽可能减薄沥青面层厚度

由于以下四方面原因:第一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可由半刚性材料层(基层和底基层)来承担,无需用增厚面层来提高承载能力。第二是提高沥青路面使用性能不是用厚的沥青面层,而是用优质沥青。第三是沥青面层的裂缝不只是反射裂缝,在正常施工情况下,大部分是沥青面层本身的温缩裂缝。第四是一般来说厚度层大的沥青面层易导致车辙的产生。

5.1.2加强沥青路面防水设计

5.1.3选用合理的基层和底基层结构

5.2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质量

5.2.1集料的选用

骨料应选用表面粗糙、石质坚硬、耐磨性强、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附性能好的集料。如果骨料呈酸性则应添加一业数量的抗剥落剂或石灰粉,确保混合料的抗剥落性能。

5.2.2严格控制混合料级配

为提高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还可以考虑以下两个途径:第一是改善矿料级配,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第二是改善沥青结合料,采用改性沥青。

5.3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沥青路面施工必须按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施工全过程,每道工序的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检查、控制、评定,以保证其达到质量标准,具体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5.3.1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质量

集中拌合过程中发现“糊料”或“离析”等异常情况应立即进行处理;加大马歇尔试验频率,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稳定度、流值等指标,必要时对混合料进行特殊配合比设计。

5.3.2保证基层顶面粗糙度。

5.3.3合理洒布透层油、粘层油。

改善基层材料级配,增加粗骨料,提高大中粒径集料含量;控制最佳含水量,改进碾压方法,避免过振过湿,不能使基层顶面形成灰浆硬壳,不能用细料进行压实后找平。

5.3.4提高面层摊铺质量

在摊铺混合料时,运距不能过远,摊铺温度应控制在130℃、50℃为宜,摊铺厚度均匀,压实设备数量应配套,速度控制在2m/min左右,碾压遍数不能太少,以免混合料孔隙过大;一般不能进行补料,尤其是下面层;基层雨后潮湿未干,不得摊铺,更不得冒雨摊铺;纵向、横向接缝应紧密、平顺,各幅之间重叠的混合料应用人工铲走。

6、目前我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存在的问题:

6.1应用柔性路面理论指导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的设计缺少系统研究分析,导致目前在沥青路面面层厚度上看法分歧很大;

6.2交通流不规范,超载车辆的轴重远远超过设计计算中标准的轴重

6.3施工与设计脱节较大,规范应着眼于解决目前存在的高速公路的早期破坏,保证高速公路长期的服务水平;

6.4没有大修设计标准;

6.5缺乏专门的高速公路养护规范。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如下:

6.5.1增加多层半连续体系的计算模式;

6.5.2《公路法》对超载有明确的禁止和处罚措施。

6.5.3由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不可避免会产生反射裂缝,常常需采用工布或土工格栅来延缓裂缝的发生或加劲处理,也有采用应力消减层的。

6.5.4建议对面层、基层、底基层仅作原材料的试验(压碎值、磨光值、磨 耗率、坚固性等),不再强调混合料试验;

6.5.5增加高速公路大修设计内容,包括旧路服务水平评价、使用周期评估、 大修设计标准以及弯沉衰减计算公式等。提出一套以高速公路调查为基础的、符合高速公路使用品质情况的评价方法及相关指标与标准、依据标准制定相应的养护维修对策已非常重要。另外,对高速公路大修的施工组织、交通安全、标高协调提出指导性意见,对沉降、车辙、纵裂、横裂、龟裂等主要病害形式提出设计原则。

6.5.6改进土基摸量取值方法以及承载板测定土基回弹摸量的时样方法。

6.5.7进一步强调材料的分级堆放、场地硬化以及其他的防离析、防污染的措施。

6.5.8进一步细化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的内容,建议取消关于基层、底基层的级配要求。

6.5.9增加路面结构层加铺时对路基沉降指标的要求以及过渡路面内结构的设计标准。

6.5.10增加SUPERPAVE内容,与国际接轨,主引进美国SHRP技术成果.

7、省内路面研究现状

重庆交通学院、东南大学与云南公路科学研究所、水麻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合作,水麻高速公路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丘陵地带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崇山峻岭之中,路线大致呈北南走向,第一、二、六、七标相对起伏较小,第三、四、五标起伏较大。路线两次升坡两次降坡,长上坡路段路面容易产生车辙、推移和拥包等病害,施工难度加大。路线走廊带狭窄,施工场地受限,条件较差。沿线气候条件恶劣,年降雨量充沛,多雨潮湿,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水麻高速公路路面工程面临如此特殊的自然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气候环境。中面层主要考虑抗剪性能、抗车辙性能、抗水损性能,将中面层设计优化为添加PR、车辙王等添加剂的改性沥青混合料AC-20,并在配合比设计时控制孔隙率不大于4.2%,以获得中面层的功能要求。上面层和下面层也在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提出了相应功能的混合料性能要求。并结合水麻高速公路运营期路面缝、车辙、沉陷等病害的处治过程,经过近2年的系统观测,针对病害成因及发展规律,研究提出并实验采用在沥青路面与半刚性基层间加铺沥青碎石层处治的方案,能有效减缓路基沉降带来的路面病害。应用长寿命路面理念,首次研究提出并大面积推广使用复合式路面处治病害方案,从而消除了原病害路面不均匀变形,结构承载力明显提高,运营期路面使用效果良好。 该研究成果在水麻路的成功应用,在省内尚属首次,具有创新性;对全省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海绵城市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园林设计;理论运用

正文:

海绵城市主要是一种较为创新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可以有效的防止治理城市发生内涝或者雨洪现象,此方法有一点的“弹性”,所以我们把海绵城市也可以理解为“水弹性城市”。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各类资源的大力开发利用导致了很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可以把城市变成海绵那样,适应气候环境的变化,在下雨时吸水,在需要水资源时防水,所以对其应用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1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

1.1优化规划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对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雨水、雨水管渠以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他们三个是相互配合应用的,所以对于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尤其重要,要保证城市雨水系统、雨水管渠以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协调统一、衔接到位。具体规划过程中还要做到:并绿色结合灰色、源头减排结合末端调节,切实注重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性和复杂性特点,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其他部门要全力配合,加强合作,保证海绵城市规划的科学有效性。

1.2注重生态性

对于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发展,其主要要求以及具体出发点就是注重城市的生态性。之前我们总会将城市的管道工程、沟渠工程以及泵站工程等的建设叫做灰色设施,而海绵城市的设计建设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对城市系统低影响的绿色雨水设施,以此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创造出社会以及环境效益。特别是在一些老城区,由于雨水设施都比较陈旧和落后,所以通常会出现雨水径流现象,所以要建设低影响开发的雨水设施和系统,以此保证雨水设施取得更好的效果。海绵城市的设计发展就是在生态性原则的指导下建设出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雨水系统。

1.3安全第一

安全第一,无论是什么工程的建设。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也是如此,要以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命安全为重。在设计海绵城市的过程中,要切实了解当地的水资源情况以及具体降水特点,严格按照本城市对水环境保护及对城市内涝治理的实际要求,设计规划出科学合理的海绵城市。

1.4注重设计的系统性

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其系统性比较强,所以对其具体设计施工要认真分析好城市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以及城市现有水设施和之前城市水资源的开采程度等等,进而按照本城市的实际发展要求,对海绵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比如英国的排水系统,主要以全面综合的规划设计为其基本前提,以保证城市排水系统和本城市整体环境系统的协调性。

2海绵城市角度来看城市园林设计分析

2.1城市道路规划

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其道理规划方法主要有道理的景观绿化以及人行道雨水排放等。其中针对城市道路的景观绿化,对于道路的本凹陷绿地,其主要有将路面雨水径流到城市绿化带的作用,以此形成一个绿色的存储系统,来降低降雨入渗和净化。对于城市道理渗透便道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道路的雨水渗透功能,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城市道路的路面污染比较严重,就要特别仔细的考虑是否使用渗透路面。除此之外,对于城市道理人行道的路面雨水径流消化,通常对其使用LID树池型的方式。

2.2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方法

2.2.1自然排水系统自然排水系统其主要原理是从现有的排水系统,使雨水在街上成集水管不同,则直接排放到河流或湖泊,但将按地下水补充浸润过滤保留雨水,土壤和植物。包括有植物、地表洼地和渗透空间、人工改良土壤、本地土壤以及排水管道组成。在这其中,植物的抗涝可以切实有效的增强过滤和雨水渗透。

2.2.2雨水花园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国,雨水花园主要是指在浅凹陷种植灌木、花木,以及其他工程措施植物中的区域,雨水花园注意利用了过滤器土壤和植物,保证雨水的渗透,切实降低径流。雨水花园把雨水管理系统和城市景观的设计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在解决雨水问题的同时又美化了城市环境。现阶段我们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怎样保证雨水花园建设的针对性,有效减少雨水污染。

2.2.3可渗透路面城市园林设计中对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可渗透路面主要是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应用将之前不可渗的路面变为可渗透的水面,是一种直接减少地表径流的工程性措施。对于可渗透路面的应用是一种对现有雨水环境的缓和措施,可以很好的减少对其他雨洪水技术的应用,以此源头性的解决所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主要有水泥砖块以及可渗透沥青、可渗透混凝土等渗透材料的应用研究。总而言之,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减少城市园林建设成本,降低园林运行管理难度,促使所设计的城市园林更加自然、美观,充分展现城市园林具有的多元化功能。

参考文献:

[1]刘书影.园林生态学研究进展——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农技服务,2016,0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