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患者的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手术后患者的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手术后患者的护理

手术后患者的护理范文1

关键词:ICU护理 心脏术后 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21-02

目前,我国正在广泛地开展对ICU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方法[1],达到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脏手术后的病人在进入ICU室护理时往往会出现焦虑等诸多不适,严重者会影响到术后康复情况,这使得给予患者有效而合适的护理显得至关重要。现将我院ICU收治的163例心脏手术后患者的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ICU科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的心脏手术后病人,其中男性患者共71例,女性患者共92例,年龄最大者为78岁,年龄最小者为6月,平均年龄为(37.8±4.5)岁。患者中行室缺修补术的有62例,房缺修补术的有41例,法洛四联症2例,换瓣术的有56例。

1.2 护理方法。首要的是ICU日常护理,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包括有基础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电解质、出入量,根据其变化及时做出调整。重症护理为病人提供持续加强的护理及措施,以使病人的病情恢复稳定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维持病人的最佳健康状态,包括ICU护理人员的配备:ICU的床位及人员应根据医院的规模、性质、任务等需要配备,ICU的护理操作和工作比一般普通病房要繁重紧张很多,只有在保证足够的护士编制的前提下,才能保证ICU的护理质量,有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要明确;ICU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ICU护理人员要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能吃苦耐劳,关爱病人,诚实守信,认真耐心,具备观察能力、应变能力、接受能力强,要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ICU护理人员的培训:ICU护理人员应当是护理专业人员,增加如下培训内容,有休克病人的观察与护理、血流动力学监测、人工气道的应用与管理、机械通气、心电图监护、心肺脑复苏术等训练、营养支持、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2]。

其次针对疾病本身的护理,包括有插管护理、疼痛及排痰护理、护理、发热护理。插管护理要求护士经常检查插管固定是否稳定,位置是否合适,牙垫放置是否得当,充分加温湿气道,保持气道通畅,观察病人呼吸变化,听诊双肺呼吸音;吸痰,动作轻柔,防止气道粘膜损伤,还应注意病人的心电图及血氧情况,避免因吸痰导致心律失常和血氧饱和度降低,定时做好口腔护理;疼痛和排痰护理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辅助病人排痰时应注意采取力量适当,尽量避免在伤口处叩击,给予病人雾化吸入可以稀释痰液,帮助卧床病人排出粘着痰液;护理是在病人清醒后保证身体管道通畅及其作用发挥情况下,适当放松约束或不予约束,并正确固定各种管道位置,协助病人翻身,同时协助病人活动肢体,同时需要询问病人是否舒适;手术后患者经常会出现发热症状,对此症状的护理应当做到注意保暖,若患者出汗时,及时擦去身上的汗液,更换潮湿的衣服被子,同时也要保证营养摄入的充分。

除了对患者病情变化及生理监护以外,重视ICU室环境的改善也很重要,掌握相关仪器使用及安全注意事项,在操作中以防病人不安,避免紧张气氛,给病人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安排探视时间,鼓励病人家属在探视时与病人交流,安抚病人焦虑紧张的情绪,此外要保持病室及床铺的整洁,做好基础护理。

除以上护理方法之外,在研究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包括在术前要耐心向患者说明ICU监护的重要性及目的,以防万一,使病人有良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避免因术后清醒发现自己在监护室产生过度的紧张焦虑情绪,减少病人的不安心理。在术后进入ICU监护的患者,ICU护理人

员应当及时地与病人进行沟通,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手术情况及目前治疗方案,留心观察患者的眼睛、面容及手势提示的信息,主动倾听病人的各种不适主诉,耐心给出充分满意的解释,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值以频数及频率表示。

2 结果

163例患者在经过上述ICU系统护理后临床恢复情况显示,临床治愈病例共有101例,治愈率为61.96%,临床好转病例共有59例,好转率为36.19%,死亡病例数共有3例,死亡率为1.85%。

摘要:目的:探索合理的心脏手术后患者的护理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收治的163例心脏手术后患者护理情况,观察综合护理结果。结果:163例患者临床恢复情况显示,临床治愈病例共有101例,治愈率为61.96%,临床好转病例共有59例,好转率为36.19%,死亡病例数共有3例,死亡率为1.85%。结论:对于心脏手术后患者ICU护理要求主要在于病理、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护理,只有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素质提高了,才能做到密切监护病情,使患者平稳渡过危险期,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ICU护理 心脏术后 综合护理

手术后患者的护理范文2

【关键词】 颈椎手术; 麻醉复苏室; 护理

doi:10.14033/ki.cfmr.2016.32.0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2-0084-02

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颈椎手术在颈椎病等疾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各种病理因素的影响,术后引发的并发症事件仍然是影响患者预后改善的关键因素[1-3]。PACU护士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为抢救提供良好的时机。因此,加强颈椎手术术后患者在麻醉复苏室的观察与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以接受颈椎手术治疗的4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在麻醉复苏室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并收获了满意的成绩,现将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颈椎手术治疗的4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37例,女12例;年龄33~78岁,平均(50.21±5.39)岁;ASA分级:16例Ⅰ级,27例Ⅱ级,6例Ⅲ级。

1.2 方法

患者进入麻醉复苏室后,及时予以通气支持,并对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等进行详细监测,随之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主要护理内容如下。

1.2.1 加强气管拔管期间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检查呼吸机的使用状态,确保优良的通气状态,在医生指示下将呼吸机参数调整至有效值,确保呼吸机使用安全,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肌力、血氧饱和度、血压等变化,并做好相应地记录,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另一方面,拔管期间详细检查患者颈部有无肿胀,切口敷料有无渗血,颈部引流管是否使用通畅,并对引流液颜色、引流量、性质等内容进行严格观察,以便早期发现患者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及脑脊液漏。(2)护理。颈椎术后为避免植骨块脱出或内固定松动,术后患者应取平卧位,去掉枕头,限制其颈部活动并以颈托进行固定。在此过程中,为防止头颈部转动,可在颈部双侧分别置放1个沙袋。护理期间,做好导管护理工作,主要是检查及固定颈部导管位置,以防导管脱出、扭曲。(3)明确拔管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不宜过早,主要因为术后患者出现的高位脊髓受压及喉头水肿等状况容易产生呼吸抑制。因此,明确拔管时间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患者的手术方法进行了解,并在麻醉复苏室期间严格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等;第二,观察术后患者的气管拔管指征是否达到标准,比如意识恢复正常、肌力恢复能按指令握手且有力等;第三,查看患者是否恢复自主呼吸,以及检查有无活动性出血。上述内容检查无异常后,即可拔除导管。另外,认真做好再次插管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手术工作顺利完成。确定拔管时间后,应采取轮流吸氧、间歇吸引等积极措施给予患者足够的氧气,以及保证良好的吸痰护理,以免引发低氧血症等不良状况。(4)拔管时增强护患沟通。由于气管插管患者无法进行语言交流,不仅会增加患者身体上的难受,还会促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不安等负面情绪。如果不能进行妥善管理,则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所以,对于苏醒且意识较好的患者,应及时告知手术成功完成,并予以其一定的鼓励和关心。对于苏醒但意识模糊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适当调整说话的语调,声音提高但要亲切,以刺激其听觉,使其内心感到关怀。从而进一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手术后患者的护理范文3

关键词:泌尿外科; 后腹腔镜术后; 疼痛原因分析; 疼痛护理

疼痛是机体受到对组织损伤或潜在性损伤产生的一系列本能应激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过程,是临床上许多疾病过程中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患者最关切、最急于解除的症状。其发生的部位、性质、轻重缓急,常预示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诊断与鉴别疾病的重要指征之一,也是评定治疗、护理效果的标准之一。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术式,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不易出现组织粘连、切口疼痛显著减轻、术后恢复快、可大幅减轻患者痛苦并降低住院费用等优点。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虽然具有腹腔镜手术的种种优点,但术后疼痛仍是其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 2010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行后腹腔镜手术且术后疼痛明显的患者 80 例,其中男 35 例,女 45例,年龄平均(45.5±16.7) 岁。其中行右侧后腹腔镜手术 30例占37.5%,行左侧后腹腔镜手术50 例占62.5%。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17 例占21.25%,行肾上腺占位切除术 31 例占38.75%,行肾癌根治术32例占 40% 。

1.2方法 全身麻醉下行后腹腔镜手术,取健侧卧位,于患者腋后线肋缘下(A 点) 位置做一小切口,长1.5~2.0cm,钝性分离进入腹膜后间隙,以筋膜扩张器扩张后腹膜腔3~5cm。

另于腋前线肋缘下(B 点) ,腋中线髂棘上约 3 cm(C点) 穿刺,腔内操作器械及监视镜经曲(Trout)3点置入,并在腹腔后间隙灌注CO2气体,维持压力 10~15mm 水柱(1mmHg=0.1333kPa) ,气腹后腔成功建立后,为手术提供合适视野,之后在电视屏幕监视下进行手术。

1.3结果 本组 80 例泌尿外科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 52例占65%疼痛感较轻,可以耐受,给予心理安慰及其他护理措施;根据疼痛评估结果,疼痛较重无法耐受者,给予盐酸曲马多、哌替啶注射液药物镇痛治疗。其中切口疼痛37例占46.25%,非切口疼痛68例占85%,非切口疼痛主要以腰背部、颈肩部及臀部疼痛为主。

2疼痛的评估

目前临床有三种分级法,即根据疼痛主诉分级、数字分级及划线法,常用主诉分级及数字分级。疼痛本身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因此评估患者疼痛时应以患者主诉为依据,再通过对疼痛的强度、性质及持续时间的把握,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在评估使疼痛加重或减轻的因素时,可以调动患者积极性参与到此项评估方案中来。在疼痛评估时,还应注意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根据心理健康量表,估计患者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大多数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可加重疼痛,如能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有效评估,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则有利于疼痛的有效控制和术后康复。

3护理

3.1一般护理 而且由于疼痛的缓解,术后肺部并发症也明显减少。此外,手术中在要求提高医生的操作水平同时,也要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减少对切口的损伤。同时术后护理人员要做好血浆引流管的护理。在引流液减少时应及时拔除引流管,降低对切口的刺激。此外,超前镇痛药物的应用也可降低疼痛反应,术后按照"三阶梯"用药基本原则,按使用药的必要性进行镇痛治疗,同时,医护人员可使用腹带来保护切口和减轻切口的张力,达到减少患者术后疼痛的目的。

3.2非切口疼痛 对于非切口疼痛患者的术后护理,医护人员要适当延长患者的吸氧时间,尽快排除 CO2以降低其对膈肌的刺激,利于降低术后颈肩痛发生率。术后采用头低脚高位可相对缓解腔镜手术后非切口疼痛感。因为头低脚高位使残留 CO2在重力作用下上升聚集于盆腔,降低了 CO2气体对膈肌膈神经的刺激,从而降低术后肋部、肩背部疼痛发生可能。

3.3给予必要心理安慰 应主动热情地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安抚与疏导,如通过向患者介绍该疾病的病情治疗过程、成功病例及注意事项,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康复与功能康复的协调,尽快恢复自理生活能力。护理人员对患者术后仍存在焦虑倾向应有足够的认识,主动关心患者,帮助分析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以稳定患者情绪入手,提供有针对性、有效的心理护理。自开展整体护理以来,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都得到进一步的落实,患者的心理障碍得到纠正。我们应主动、热情地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4结论

术后疼痛是机体对疾病和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性生理反应。分析导致术后疼痛因素并采取相应对策,能够缓解患者疼痛,促进其早日康复。对患者在术后积极的开展心理干预,对于减轻患者的疼痛非常有利。术后全方位的护理可大幅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总之,本组调查对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疼痛原因的分析表明,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增强患者耐受力,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符淳,李光仪.腹腔镜手术应用于卵巢恶性肿瘤的进展及前景[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4):205.

手术后患者的护理范文4

【关键词】  基层医院;妇产科;腹部切口;感染;护理

妇产科腹部切口手术目前仍是我国妇产科手术的主要治疗措施。尤其在基层医院,普遍采用还是传统术式,由于妇产科疾病本身特点和妇女特殊的生理机能影响,妇产科患者术后腹部切口的愈合程度一直成为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指征。由于无菌技术不严和术后护理不当,常常导致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切口感染和脂肪液化等,影响治疗效果,给患者身心造成严重影响。对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进行严格护理能最大程度地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1 临床资料

2003年3月~2010年5月期间,我院妇产科共进行263例腹部切口手术,其中实施剖宫产术197例,卵巢囊肿切除术22例,附件粘连手术13例,子宫肌瘤摘除术12例,异位妊娠12例。患者年龄在18~65岁,平均34.6岁。本组患者中,合并肥胖者47例,贫血患者21例,糖尿病患者16例,体质消瘦者9例。其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者23例,脂肪液化9例。发生时间一般在术后3~14d,主要表现为局部切口疼痛,有压痛感,皮肤红肿,并伴轻度发热、咳嗽,切口有淡黄色和脓性渗出物。其余患者切口均为1级甲等愈合。合并并发症患者住院14d左右后,经对症治疗,均恢复良好。

2 术前护理

2.1 术前基础护理

保持患者床单、衣物的清洁干燥,皮肤要保持清洁。做好各种检查,严格观察、记录生命体征,发现患者有发热症状及时通知医生。术前24h备皮。术前一天帮助患者淋浴更衣,防止受凉感冒。

2.2 饮食护理

对择期手术患者依其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膳食。体质虚弱者需增加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食物,以保证肌体营养,增加肌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促进术后切口愈合。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饮食,避免食用增高血糖的食物,血糖稳定后要摄入足够的纤维、脂肪酸、钙和维生素D[1]。贫血患者给予补充富含铁剂食物,多食猪肝、鸡肝、鸡血、蛋黄及豆类食物等。必要时给予药物补充铁剂,纠正贫血。

2.3 心理护理

术前与患者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本院的技术水平以及医疗设施,告知患者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状及预防治疗措施。耐心倾听患者的问题并给予认真解答,消除患者恐慌、焦虑情绪,帮助患者建立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配合医生做好手术,保证手术成功。向患者讲述咳嗽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学会有效咳嗽及咳嗽时如何保护好切口,避免切口裂开,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指导患者进行翻身、排便等导致腹压增高的动作。

3 术中护理

术中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操作中彻底止血,使用电刀时认真调整电刀强度和温度,熟练掌握操作步骤,减少电刀与皮肤接触时间和次数,避免对组织进行反复切割和对大型脂肪组织的破坏。缝合前仔细核对手术器械和纱布等术中使用的物品数量,避免遗留腹腔,造成术后伤口感染,导致延期愈合。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缝合中要逐层确切缝合,防止死腔,缝合疏密得当,切口对合整齐,缝线松紧适度[2]。

4 术后护理

4.1 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及患者衣物、皮肤的清洁干燥,定时消毒病房和床铺,减少引起切口污染的不良因素。严密观察患者切口情况,对肥胖、贫血、糖尿病、水肿等患者和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的患者要严密注意敷料位置,有无渗出液。

4.2 红外线热疗

部分患者可在术后2-3天内采用微波或红外线热疗促进切口的局部血液循环,保持切口干燥,促进水肿的消退和渗出物的吸收。红外线治疗仪距腹部切口20~40厘米,以温度适当,病人有温暖的感觉。天气转凉时,做好非照射部位的保暖。

4.3 康复指导

向患者讲解切口愈合的知识,指导患者掌握自我保护切口的方法。指导患者采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以减轻腹部张力及切口疼痛。常规使用腹带,松紧要适度。指导患者在咳嗽或用力时,用双手按压切口两侧,向内用力,以保护切口避免裂开。病人咳嗽剧烈或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应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给予止咳、化痰药物或予以雾化吸入。

4.4 对症处理

术后嘱患者及家属适当按摩腹部,以促进胃肠蠕动,缩短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一旦出现不良反应,需及时检查,告知患者及家属引起不良症状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消除患者紧张心理。腹部疼痛、腹胀是因为身体器官表面和腹膜受到牵扯和张力所致,一般腹痛者需转移患者注意力,严重者可给予杜冷丁止痛;腹胀者要保持舒适,勤翻身,早下床活动,症状即可减轻,严重者可给予新斯的明;切口脂肪液化者,根据不同情况适当处置,渗出物较少者进行清除后给予微波治疗;渗出物过多需拆除缝线,使用甲硝唑冲洗创口,施以庆大霉素外敷,加引流条充分引流[3]。

5 讨论

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是临床上常用手术方式之一,因为手术为创伤性手术,加上基层医院条件有限,极易出现感染、腹胀、腹痛及切口脂肪液化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我们通过临床护理实践,总结出引起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主要诱因,一是体形肥胖者发生脂肪液化的敏感性要高于正常体重者;二是高频电刀使用欠当,温度过高,强度过大,也易引起脂肪变性和坏死;三是止血不当、手术器械、纱布等遗留腹腔,以及缝合不当留有死腔,极会导致术后感染或脂肪液化的发生;四是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也是引起术后切口感染或愈合延迟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付小玲. 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29).

手术后患者的护理范文5

关键词 剖宫产 术后 围手术期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231

剖宫产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手术,做好剖宫产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产妇的康复有其重要意义。我科2008年3月~2009年2月共行剖宫产82例,经过采取术前教育指导与术后的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了很大改善,促进了术后的早日康复,同时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收到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09年2月我科行剖宫产术患者82例,年龄21~40岁,平均29.6岁;初产妇68例,经产妇14例。其中采用硬膜外麻醉76例,有6例因硬膜外麻醉失败及失血性休克不能使用椎管内麻醉改为局麻。术后发生切口疼痛占96%,子宫收缩痛占80%,寒战与发热占45%,排尿困难占16%。在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有36例,高中或中职有22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4例。所有患者均为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孕中晚期在我科定期产前检查正常,骨盆外测量均在正常范围。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剖宫产术治疗,并在患者入院开始,护理人员就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交流与沟通,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焦虑心理,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相关信息,收集整理患者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护 理

术前心理护理:护士应向患者详细介绍医院或科室的环境、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等,要掌握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其心理状况。对产生恐惧焦虑的患者,护士应用亲切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治疗方法、预后以及剖宫产术的必要性。鼓励家属给患者更多的关爱,使其对剖宫产手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患者产生一种安全感,且感到受重视的感觉,使患者消除恐俱与悲观等不良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术后心理护理:生命体征是评价生命活动的重要指数,也是护士评估术后患者身体状况的基本资料[1]。在患者术后,要去枕平卧,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并常规心电监护。护士应告知患者手术已顺利完成,以便给患者带来最大的安慰,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详细说明术后的注意事项及引流管的护理等。术后患者在麻醉清醒后,会感到疼痛和不适,为此护士要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疼痛的原因,告诉患者这是术后正常的临床表现,指导患者应用自我放松训练或注意力转移等措施来减轻疼痛,必要时根据医嘱使用镇痛剂,以稳定患者的情绪,使之保持充足休息,有利于术后恢复和避免术后并发症。同时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对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并向患者说明术后6~8小时以内要取平卧位,6~8小时后可取半卧位;术后2~3天可取坐位及下床活动。嘱患者术后第2天开始进易消化流食,避免进食鸡蛋和牛奶,以免引起腹胀;第3天开始进半流食,此后渐改为普食。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叩背,以利痰液排出,并保持床铺干燥,防止身体受压部位发生褥疮和腹腔脏器发生粘连。巡回护士应经常与患者交谈,重视其主诉症状,当患者出现咳嗽、胸闷、烦躁、出冷汗、打呵欠、腹部胀痛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切口疼痛护理:患者手术后6~8小时疼痛最为剧烈,切口疼痛发生率约占96%。对疼痛难以忍受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药物止痛后,一般都可以缓解;而个别患者效果不佳者,可改为强效镇痛药,间隔4~6小时重复给药。患者术后24小时后疼痛一般均缓解。

子宫收缩疼痛的护理:子宫收缩疼痛的患者占到80%,为此护理人员应耐心向产妇解释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告知患者静滴催产素时,也可导致此种疼痛发生。对于子宫收缩疼痛明显的患者,应及时减慢静滴速度或暂时更换其他输液药物,以减轻疼痛,一般不需要药物止痛和处理。

寒战与发热的护理:多数患者在术毕后发生寒战,一般持续30分钟左右均可缓解。其发生的原因是手术暴露时间过长、手术过程中液体输入量过多或过快、冲洗切口盐水温度过低、手术室与病房温差太大以及接送产妇时遮盖不严使身体部分等所导致。应在病人送入病室后增加被褥,减慢输液速度,保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2],以促进体温的恢复。术后患者3天内出现38℃体温多为术后吸收热,这属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一般无需特别处理。告诉产妇多饮水,便于退热,如3天后体温仍>38℃时,应注意切口情况及是否乳汁分泌不畅等,以防切口感染及乳腺炎的发生。

排尿困难的护理:在患者拔出导尿管后,对于不习惯卧床及床上排尿的患者,可协助起坐或下床排尿,应督促、鼓励、帮助患者及早下床活动、排尿,这有利于子宫收缩及肠蠕动恢复。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对尿道刺激引起者,一般手术后24小时左右拔除导尿管,每日行0.01%高锰酸钾擦洗会及尿道口,术后24小时起坐或下床活动,督促患者排尿。同时对于出现排尿困难患者除对症处理外,还可行热毛巾、热水袋敷下腹部,以利膀胱扩约肌收缩,促进排尿。

讨 论

剖宫产是解除孕妇及胎儿危急状态的有效方法,该手术切口较大,创面广,且由于和阴道相连,极易发生常见的发热、子宫出血、尿潴留、肠粘连、肺栓塞及羊水栓塞等较多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如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死亡。为此建议对剖宫产患者,在手术时间方面应尽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因为时间越长,灌洗液吸收就越多,而发生其他并发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随着目前剖宫产适应度的放宽,剖宫产率正在逐年上升[3],尤其大龄产妇基本都是选择剖宫产手术。但由于这些人群对剖宫产知识缺乏了解,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及紧张的心理,严重影响了产后的康复,为此加强对剖宫产术后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显得非常重要,这不仅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的焦虑恐惧等症状,提高手术质量,确保母婴安全,而且还可有利于切口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艳,李仁慧.新式剖宫产术后护理改进的效果观察.当代护士杂志,2001,9:31.

手术后患者的护理范文6

【关键词】 骨科; 术后感染; 护理; 预防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工具的日益普及,随之而来的事故也日趋增多,需要骨科手术的患者随之不断增加,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是影响临床治愈的主要原因,不仅造成伤口延迟愈合,同时也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骨科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护理尤为重要,为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提高护理质量[1]。笔者对本院骨科收治的936例患者的病情进行跟踪调查,并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12月骨科手术患者936例,其中男620例,女316例;年龄3~89岁,平均42.6岁;其中创伤骨科手术327例,四肢手术278例、脊柱手术134例、其他197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3 调查方法 专职人员与科室监控护士协同进行目标性监测。制定统一表格,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等内容。

2 结果

本组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者16例,感染率为1.7%。骨科术后感染患者的部位:上肢3例,占18.8%;脊柱3例,占18.8%;膝关节1例,占6.3%;髋、股骨5例,占31.3%;胫腓骨1例,占6.3%;脚踝处2例,占12.5%;足部1例,占6.3%。由此可得感染部位主要分布在下肢、脊柱、上肢。骨科手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与感染率的情况如下:1周内1例,感染率6.3%;2周内2例,感染率12.5%;3周内5例,感染率31.3%;4周内6例,感染率37.5%;4周以上2例,感染率12.5%。由此可得骨科发生感染的时间主要为住院3~4周,感染率为31.3%、37.5%;发生最低为1周内,可见住院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率越高。

3 护理

3.1 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 手术切口感染的防治是一项复杂的、持续性的工作,术后切口感染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要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控制措施。

3.1.1 术前护理 仔细检查手术区域,做好术前皮肤准备工作,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2],避免备皮过程中的皮肤损伤,以减少术后感染。术前对患者应进行全方位多方面评估,尤其是老年患者,手术前应提高警惕。老年体弱的患者,往往有基础疾病,应及时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3.1.2 术中护理 各种手术器械的灭菌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应该采用正确的灭菌方法,并结合科学的监测手段,达到灭菌效果。对预计手术较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应尽量安排在第一台,减少因接台引起的感染危险因素。此外,手术医师应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手术技术,充分暴露手术术野,缝合时避免留残腔,做到充分引流,护理人员密切配合手术医师,及时应对手术中发生的变化。手术护士在手术前应做到对手术情况了如指掌,术中认真配合,积极参加术前讨论,以纯熟的技术配合,加强团队合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防止发生切口感染。

3.1.3 术后护理 术后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2]。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应及时拆除部分缝线,充分引流,并加以抗感染治疗,防止感染进一步发展;此外,术后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合适的支持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2 严格控制手术间内人员流动 相关资料研究表明,手术室浮游菌落数量在手术开始时降落最大,术中将为低值,手术结束又出现峰值,表明手术室细菌数量与人员流动有重要关系,手术护士需在手术前将所需物品准备就绪,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走动,减少患者的翻动[3]。尽量避免手术间门的频繁开启次数,尽量避免人员流动,减少一切可能引起手术感染的因素。

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手术也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针对危险因素,医护人员一定要将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提到一定的认知高度,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严格落实手卫生制度,加强手术室及外科病房的管理,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每个细小环节均应严格控制,使医院感染概率降至最低,保证患者安全,避免因感染而带来的不良后果。

4 讨论

本次监测髋、股骨手术的感染率最高,因为此部位手术切口深,手术复杂,切口暴露时间长,牵拉及组织损伤较严重。同时病原菌可黏附在内植物的表面,其代谢产物可形成生物膜,增加了致病菌对宿主免疫和敏感抗菌药物的耐受性,使感染的风险增加[4]。

实施手术的时间越长,则切口感染率越高。这是因为切口感染与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切口中的细菌数量、切口敞开的时间呈正相关,手术时间越长,发生细菌感染的概率就越大;此外,笔者发现急诊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择期患者。急诊手术由于时间仓促,术前准备不够充分,不能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切口感染的概率增加。

手术后病房环境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有资料显示,病区的环境不洁及医务人员的手清洗消毒不当,可将病原菌带入伤口引起感染[5]。所以一定要加强病房管理,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同时医务人员一定要落实手卫生制度,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陆惠根,张中伟,徐红伟.骨外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8):1548-155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

[3]刘文英,刘媛,张楠楠,等.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689-2690.

[4]曹崇艳,李力,桑志成,等.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的原因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