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困境;出路

作文就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是学生表达自我、认识自我的重要的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能够反应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高与低。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写作,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确实重视作文教学,在高考、中考中作文一直是占有比较大的比例的,课件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作文教学确实一直遇到一些比较实际的困难,陷入了困境,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一、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教学一直是一个比较头疼的话题,大多数的教师不能够有效的进行作文教学,学生也没有办法有效的进行写作,作文教学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局面。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文作文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弱。大部分的学生一直是将作文一种负担,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写作中,没有素材,一直是无米下锅的。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写作中,作文的形式比较单一,作文写作受到思维的限制与影响,有的学生在写作中缺乏激情与热情,有的学生不讨厌作文写作,但是写作的时候,采取的都是简单的形式,甚至是套用别人的作文。大部分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甚至是讨厌写作,每次写作的时候,不是厌恶心理,就是恐惧心理,每次写作的时候,都是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写作文成为他们自己内心的心理负担。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对策

(1)作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的:“写作材料来源于整个生活,整个生活时时向上发展,写作材料会滔滔汩汩流注出来,而且是澄清的。”因此,写作的教学需要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乐于动笔、乐于写作,引导学生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作文是来源于生活的,作文应该是对实际生活的真实的写照。生活是比较丰富多彩的,应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生活成为自己作文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是作文的基础,通过自己的视觉感知,有意识的收集材料。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要引导学生多多去看,多多观察,多多研究,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真实的情感。其次,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作文是来源与生活,在作文教学中,许多同学虽然会观察生活,但是觉得周围熟悉的事物写不出新鲜的内容,因此,要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感受等等,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用心的感悟,细致观察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促进学生日日都有所思、有所得,在观察与感悟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2)听、说、读、写一体化,促进作文的整体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一种基本的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与替他方面紧密的结合。首先,是阅读写作的桥梁。阅读是学习主体学习吸收借鉴的过程,写作是学生表达倾吐的过程。二者需要相辅相成的,新课标也明确的规定,要用普通话流畅的朗读课文,恰当的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感受,因此,阅读与作文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将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情感与体验运用到写作中,在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其次,听、说、读、写综合化一体户的优化发展。听、说、读、写一体化的发展,就是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创造。在新课程改革下,听、说、写被总结为“表达与交流”,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不同的交际场所进行不同的表达,能够借助自己的语调、语气,增强偶遇交际能力,因此,需要将作文教学与表达与交流紧密的结合起来。首先,在听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次的作文中,都会设置一些情境,将一些与作文题目有关的故事、文章讲给学生,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听的能力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专注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情绪,自己内心讲述的冲动也油然而生。其次,在说中交流,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在产生自己讲述故事的冲动之后,教师继续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将自己内心想要讲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有的学生甚至自己就抢先的说出来。在这个环节完成后,学生说的能力被有效的提升。最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写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时评:假大空废――高考作文成了流水线上标准件[N].中国青年报,2004-10-19.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2

目前,很多学校对语文活动课的开设积极性不高,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层面思考开设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必要性。

首先,它是学科课程的有效补充。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被批“少、慢、差、费”,误尽天下苍生。“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而语文活动课以其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就是说,活动课能对学科课程起很大的补充作用。

其次,这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个个知识信息的“容器”,个性得不到体现,特长得不到发挥,潜力得不到挖掘,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没能得到有效地提升。他们多数是知识生产线上一轮一轮淘汰下来的次品,挫败感很强,很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相对而言,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等方面,语文活动课具有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

再次,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的需要。传统基础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学生习得和模仿那些被证明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和处理方法,并将这些答案和方法用于以后的生活。学生鲜有实践,更缺创新。“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在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中,我们的学生在实践能力上表现出明显的差距。没有实践,创新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严重影响国家的竞争力。因此,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看,语文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势在必行。

二、语文活动课遵循的原则

结合实践经验,组织高中语文活动课程的原则可用六个字概括:“实、语、自、趣、综、创”。

1.实——实践性

这是活动课的第一要义。与所有学科一样,语文同样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实践性是活动课与学科课程最大的不同,活动课对学科教学最大的补充也基于此。因此,在组织语文活动课时,一定要本着“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尽量做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活动中学。

2.语——语文性

语文活动课必须姓“语”。虽然最理想是设计成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但以目前推进的情况看,语文教师还是以本学科为立足点最易操作,最为现实。不管语文活动课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用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应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活动课应主要体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自——自主性

语文活动课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只起到宏观调控和指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自我活动、自我总结调整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领悟、发现。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知识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落实好自主性原则,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兴趣与创新精神。

4.趣——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设计时,要考虑以兴趣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兴趣去撞击学生的思维火花和创造热情。但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追求形式的趣味性而忽略内容的实效性。就是说,活动课既要追求“热热闹闹”的场面,也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学到语文。

5.综——综合性

这一原则与语文性并不相悖。它是指以语文学科课程为中心,立足于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开拓挖掘语文无处不在的学习渠道与资源,向学生生活的多个领域开拓延展。将语文与政治、经济、地理、环境、艺术等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时,综合运用各学科来解决问题,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发生激烈的碰撞,进而达到学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并且,还要注意将课内与课外结合,将文化学习与社会现实结合。使语文实践活动课成为“开放型大语文”的综合实践课。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会倍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6.创——创造性

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活动课的最高追求。教师一定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质疑求异,积极为学生创设较少约束利于创新的环境。其实,语文活动课先天就具有创造性这个特点,教师须充分利用并发扬光大。创造性是语文活动课追求的最高目标。

三、其它须注意的问题

1.注意争取最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有一些活动,常被个别能力较强的学生垄断话语权,教师一定要注意避免这种情况。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代诗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60-01

1 在赏析中知人论世,揣摩意境,品味语言

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与别类文学相比较,更加严谨、纯粹和精致。它是激情和语言的艺术,所以对诗歌的学习,贵在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体会诗歌意境与情感。

诗,首先是情,然后是理。要了解一首诗在写什么,它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老师为把诗情传递到学生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诗,很有必要采用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方法,谓之“知人论世”。“知人”首先当知诗人经历,比如骆宾王《在狱咏蝉》,题为“咏蝉”,实在写己。因此诗为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唐高宗仪凤三年,屈居下僚十八年,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被捕入狱。其罪因,一说是上疏论事触忤了武则天,一说是“坐赃”。从诗的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来看,作者意在表露自己受到了诬陷,这首五律旨在以蝉之风餐露宿表明自身的高洁,求得世人的同情。如果不了解诗人经历,那么就很容易把此诗理解为一首未康挠轿锸而难理解作者情感。

“知人”其次当知诗人风格。如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与边塞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就展现出悲伤惆怅和乐观旷达两种风格,又如我们熟知的李白与杜甫分别代表了浪漫与现实两种不同的诗风。

“论世”是指了解诗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如《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战乱让昔日繁华的长安城陷入一片萧索零落,诗人目睹这样凄惨破败的景象,不禁用这样忧国忧民的沉痛笔触写出了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所谓“意境”,乃“意”与“境”在同一画面中的有机统一,是指诗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指感情与景物交融所形成的的艺术高度。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揣摩意境,首先要着力于情境的再现。学习古代诗歌应当引导学生观此思彼,开展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并以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具体感受为补充,可使他们进入诗境,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千山”、“万径”的广阔背景下,孤舟独钓的画面,领会诗人不愿妥协、不肯屈服的坚韧意志的深刻含义,从而把握意境,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品味语言,发掘深厚内涵,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粹的,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反复推敲,既理解字面之意,又理解字内之意。特别是那些关键性的词句,那些传神的“诗眼”,细细揣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的主题与意境大有裨益。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全诗围绕一个“怨”字展开,是写昭君之怨,更写作者之怨;又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景物变为动态景物,而且似乎使我们既感到了春风的温暖,又看到了春光的明媚,更感觉到了春意的欢腾跳跃,一派热闹和谐之景,表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感受。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2 在反复诵读中加深理解,加强记忆,增长积累

诗歌语言精练,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通过反复诵读,渲染气氛,激感,体会情味,领略语言之美。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记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一首新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新诗与学过的篇目进行比较,以新带旧,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有时进行同类型的比较,有时进行对照比较,有时进行全诗的比较,有时突出某一点进行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如于漪教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就引导学生回忆柳宗元的《江雪》和范仲淹的《江上渔者》,进而比较三幅画面的异同,加深学生学习新诗的印象。

其次,要在拓展中反复诵读,加强记忆。运用联想,从作者拓展到作品。如学杜甫的《登高》时,要求学生到记忆仓库里寻找学过杜甫的其他的诗,如《春望》《石壕吏》,把学过的有关诗串在一条线上,对其诗风进行梳理总结,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从诗的内容拓展到其他诗篇,也就是同一类诗人的不同篇目。如学王维的《使至塞上》,可以拓展到写塞外风光的有关诗篇,引导学生联想到王昌龄的《出塞》、卢纶的《塞下曲二首》、范仲淹的《渔家傲》等,分类存储在学生的记忆仓库里。

另外,教师可在教授其他体裁的文章时适当引课外读的诗到课内,既帮助理解所学文章,又重复背诵学过的有关篇目,加强记忆,增长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如学《香山红叶》时,可让学生先背诵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突出经霜叶子的红,给学生以更具象的美感。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会感到所学有用,就更勤于学习,兴趣盎然地增进积累,课堂气氛与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将更加活跃生动。

参考文献:

[1] 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