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文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语文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语文教学

初中生语文教学范文1

【关键词】教学氛围 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创造轻松快乐充满爱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用自己博大的爱来融化学生干涸的心田,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张开想象的翅膀,激起情感的涟漪。在语文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究。要形成这样一种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因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

二、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在有声朗读中培养其阅读能力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机械而又重复地操练,于是教师繁琐地提问和冗长细腻地分析讲解,往往使学生缺乏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同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以提高读书的能力。这样做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声朗读。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万万不可对诵读掉以轻心、等闲视之。为此,本人常有以下几种做法:

(1)利用语音、语调、语气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摹拟人物情态。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风范,以及“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阅读等。

(2)我们要善于体现氛围,让学生逐渐进入意境。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逐渐的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来。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我们要营造出一种大革命即将来临的那种气氛,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气氛的同时,渐入意境,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可使学生更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中,陶醉其中而不知。

三、分段目标培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自主阅读的意识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2)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初中生语文教学范文2

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美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的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为了单纯造就几个作家、诗人和艺术家,也不是为了单纯普及美学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是以特殊方式完成对人的塑造,它需要人们像春风化雨般地让人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领悟,让受教育者置身于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生美见诸语言文字中,也存在于课文之中。课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美育材料,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这些作品就像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把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就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陶冶灵性,激发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主要谈一下五个方面

1.努力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文学鉴赏只有在师生对文学作品从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其美的内涵。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营造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关于情境教学,我认为不应拘泥于生硬地再现文中的情境。有位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扔下书本,直奔讲台,以手扳住讲台,双脚努力向上缩起,来模仿文中父亲攀爬月台的笨拙模样。在教学《散步》时,更要背上个学生方显中年人负重前行的艰辛处境……

人的审美,总是与自己的审美情境,审美情趣,审美经验有关。同样的自然景物,由于以上的差异,产生的美感也不同。青年人与老年人同在湖边欣赏山水的美,产生的美感是不相同的。人的心情舒畅和沉郁痛苦,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出迥然有异。在审美过程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大可不必越祖代庖。要相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从而得到审美体验,使得作品的意蕴融于胸中。过多依赖上述事例中直观而浅薄的形象展示,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忽视了学生是审美主体的地位,如若教师的表演又不幸拙劣了些,那么就真的是弄巧成拙了。

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重视情感的诱导,善于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识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从而过渡到对认知对象的审美体验上。

2.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我认为: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应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的,有平仄、对偶、押韵等,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感受这种语言美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优美的古文,其用语的准确、生动、凝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朗读,方能使他们体味其语言的优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应该注重朗读的作用。

3.在分析中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在分析《春》一文中对“春花图”的描写时,教师可以抓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语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斗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是”等词语展开想象,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的累累硕果,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出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就充分地展现出来了。

4.在整体感悟中体味作品的思想美

写文章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阅读文章就应该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在对作品产生体验的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者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枣核》中美籍华人朋友的乡国之思;《背影》中真挚深厚的父子亲情;《热爱生命》中对生命的珍惜和执著追求,无不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通过对作品思想美的体味,获得人生的启迪和顿悟,学生会自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5.在鉴赏中领略作品的艺术美

文学作品的审美范畴包括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美感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美感欣赏活动有表层的心理特征和深层的心理特征,而艺术本身也有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向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等不同的层次。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艺术的鉴赏过程是个阶段性的过程,需要观、品、悟的不同阶段,以达到对作品的把握。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不是显现在表层的,这就要有一番鉴赏的功夫才能领略到它的实质。

初中生语文教学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同时知识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生活化,要求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生活和知识的感悟和认知能力,并着力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并且将课本知识能够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其生活能力。

1.让初中生在阅读中感悟生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大多文章均是对生活的感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验,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性,以及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的理解阅读,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将文中描述的景象或是情感体验,在自身的生活中能够激起共勉,并让文中的理论指导生活。同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文章深意。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文中的人物描写较为细腻,并且情感变化脉络较为清晰。通过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突出作者对父亲浓浓的怀念之情。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次背影描写和情感变化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父亲和生活阅历进行思考,并对学生和父亲的情感状况进行调查,让学生写出父亲为自己所做的最为感动的故事。以此增进学生对生活及父亲的感恩之情,理解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以及对自己无私的爱,与此同时,还能增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理解。

2.应用语文教学活动促进初中生的生活体验

文字是开展各类活动的特殊载体,在教学中能够可以应用各类活动,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例如排演小品、辩论赛、课本剧、情景对话、手抄报、即席采访等。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辨别。同时也能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语文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加深其对生活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时,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奥楚蔑洛夫在断案时,关于是否是将军家的狗的不同言辞和情绪变化,进行揣摩和演练,让学生充分理解“变色龙”这一比喻。并且结合文中突出的语言特点,充分利用其强烈的讽刺意味,展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的沙皇专制统治的丑恶行为。通过角色扮演和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性丑恶的一面,并在生活中作为反面教材,培养自身正确的生活态度。在学习《威尼斯商人》、《皇帝的新装》等文章时,教师可编成情景短剧让学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表演天赋,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并将课文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应用初中生的生活实践丰富教学活动

通常学生对自身经历过的事情,在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时,会有更多的理解,也会有更多的创新之处。因此,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生活实践的指导。促使学生在自然中和人文关怀中学会感恩生活,形成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并且构成学习语文知识的思维体系。

例如,教师可让给学生进行书信交流,让学生交到各自的笔友,还可让学生进行广告标语、对联等的创作。同时加强学生的作文能力,在生活中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养成随笔的良好习惯。另外还需紧密结合课文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如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收集在生活中常见的环保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考察报告,对环境污染行为,资源浪费现象等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又如,在学生《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为母亲洗一次脚,并描述自身和母亲之间的情感体验。此后,让学生每周都为母亲做一件事,以此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教会学生感恩,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4.应用人文环境构造初中生广阔的语文空间

语文学科属于人文性的学科,在教室和校园中,建造出恰如其分的人文环境,能够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应用各类人文性质的材料和题材结合生活实践对校园和教室进行布置。促进校园整体人文环境的形成,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和其他的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例如,可建造开放式的院门和围墙,或僻处专门的教室,进行壁画展示,诗词、书画和成语等长廊,让校园充满人文气息。在教室的布置的布置方面,将其布置成为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环境。可在教室的各个角落中布置不同的知识角,如学生自创的书画展,优秀作文展,或是图书角、生物角和时事角等。还可根据季节的变化将教室布置为不同的风格,如“春暖花开”、“杨柳依依”、“秋高气爽”、“银装素裹”等主题。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升,在观察和思考中加深对语文学科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有提升学生的学生能力,并且能够有效增进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完善其思维体系,促进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生活和语文教学中的关系,促进二者间关系的相互转化,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琼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语文综合能力[J].甘肃教育

[2]朱奇松.让语文教学荡起“生活”之桨[J].科教文汇(中旬刊)

初中生语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阅读即使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初中生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重要路径。新课改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最大限度的提升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要地位,发挥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还要学会尊重学生,了解学情,做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了解学情,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

开展有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走进学生,掌握学情,做到因材施教。在初中语文课文和各类文章的阅读中,都需要学生认识和掌握文章的生僻字和生词,并能理解和体会它们的含义,这样学生才能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和中心思想,然后才能了解文章的结构,并能分析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寓意。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阅历较也比较肤浅,造成个性与思想都不成熟,他们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和感悟还不能很到位,难度系数相对较大,如果再出现生僻字词,那文章的意思学生就更难理解了。为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的开展字词教学,让学生熟知字词的意思和读法,练好基本功,这样才能辅助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除了认真努力的学习之外,还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领域教师说教给人知识不如教给人获得知识的方法。初中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他们不善于总结和反思学习方法,也没有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的分析学情,不可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对策。有效的语文阅读需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态度,更需要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表现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初中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他们不善于总结和反思学习方法,也没有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的分析学情,不可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效的预习可以提前熟悉新知识,了解新知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再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有的放矢,采取针对性的学习。初中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预习习惯,甚至还不知道如何预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形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并针对阅读预习提出相应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也就知道如何阅读了。如:熟读课文,实现有感情的流利朗读课文;查找生字词,解决不熟悉的句子;在阅读的基础上有所思考,能了解文字背后的那些寓意;然后能有所感悟,提升自己相关方面的文学修养。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采用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比如速读和精读,开展阅读比赛,集体阅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各项阅读技能。阅读的种类很多,教师要交给学生速度、略读和精读的方法,有步骤分程序的提高阅读的能力。同时,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还要学生自身学会阅读,学会学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除了按照老师讲授的方法之外,还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强化阅读训练,并且善于总结和反思,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开方式授课,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当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我们知道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多数是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没有考虑到学情和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实现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思想,改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充分的整合学情、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并培养阅读个性,还要挖掘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和训练中,一般都是老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学生永远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但是,新形势下,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的让他们通过一定量的阅读,学会总结和反思,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实现人本化教育教学。我们知道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多数是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没有考虑到学情和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实现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思想,改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充分的整合学情、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并培养阅读个性,还要挖掘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总之,在新课改下要想提升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必须转变教学思维,做到与时俱进,并且要有效的整合学情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而实现素质教育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生语文教学范文5

一、 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语文人格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科学、道德、审美、劳动等方面的文化成就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并使其发展成为生动活泼的过程,而其核心是人格发展。

语文方面的素质涉及人的耳、目、口、手、体、脑、心。“耳、目”属于汲取信息的能力,“口、目、体”属于输出信息、表达思想的能力,“脑、心”属于人格的发展。无论是汲取信息,还是输出信息,最终都是为了发展人的思维认知结构,发展人的健康人格,前者是目的也是手段,后者是终极目标。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

二、什么是语文人格教育

人格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教育学与心理学对“人格”的界定比较一致,定义种类虽多,但一般人认为所谓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等,它们是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逐步形成、巩固的。所谓健康人格,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一般说来健康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理性、意志、情感的统一,是人的个性朝着健康方向充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人格就是理想的人格,就是健康的自我。人格是生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健康人格形成过程是动力式过程,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健康人格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人格具有可塑性,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的可能性;人格具有高低之差,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对在场的每一个正常的个体所实施的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健康人格的活动。所谓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创造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习得过程中塑造健康人格的过程。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人文性。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丑小鸭》中描写了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丑小鸭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同一册教材中《木兰诗》里蕴涵了花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等,都对学生的健康人格有着积极的影响。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他指出了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价值标准。

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这一点,它不是强迫你要怎样,而是启发你从心灵深处自悟应该怎样,虽有“性善论”、“性恶论”之争,但都主张自我修炼,灵魂陶冶,从根本上让人领悟做人的道理。

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在山的那一边》,诗人取象于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用壮阔的意象和丰富的意蕴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意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培养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如《散步》中一家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让学生感受到了家庭伦理的温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观舞记》通过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利玛姐妹精妙的舞蹈,使学生在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中获得了审美的熏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人的情意开发,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真正实现。

三、初中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

要进行语文人格教育必须明确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初中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应包括初中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自主意识四个方面。

1.认知目标

语文人格教育的认知目标从广义上看,包括耳、口、目、手、体、脑。中国人学汉语与学外语不同,汉语是本民族的语言,初中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外,已经初步习得听与说的能力,阅读与写作应是重点。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在继续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之外把发展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放在首要地位,特别是初中二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

2.情感目标

从涵盖内容看,主要包括爱真、爱国、爱人、爱美。从心理层面目的看,包括情感的稳定性、紧张性、丰富性。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情感的指向日益广泛,既初步具有了社会性情感,也有了自我认知的态度体验。

3.意志目标

意志品质是指人表现在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中的一种坚持目的、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模式。从所包括的内容层面看,意志具有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进取性。

4.自主意识目标

初中生语文教学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有效参与

初中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应用性等特征,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其课程地位毋庸置疑。但是由于有的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多数情况下都是“满堂灌”,学生能够获得的亲自参与、积极互动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提不起精神,学习状态不够积极和高效,从而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对自身教育角色进行准备定位,充分保证学生的参与权、自,构建初中语文和谐课堂。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参与热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初中语文教师就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以讲授式、填鸭式、灌输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加任务驱动法、合作互动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且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进行灵活运用。这样可以激发出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自身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欲望和探学习欲望,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要单纯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语文进行强制性的背诵和记忆,这样会让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误区,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合作互动、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要让学生边学习、边理解、边记忆、边应用,积极参与到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对于“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语句,都可以指导于学生具体的生活与实践,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勇于参与

在初中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毕竟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以及主动参与缺乏足够的自信,尤其是在面对比较严厉的教师时,科学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会更加薄弱,课堂学习注意力、学习热情的保持常常依赖于教师的强制教学措施。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把握住课堂教学引导的有利契机,加强对学生参与性学习的引导,确保各项活动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出宽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降低或消除学生参与语文教学过程的心理负担。例如,在初中语文《曹刿论战》的教学中,由于很多学生文言文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参与热情不是很高,此时语文教师的各项教学活动就要贴近学生实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如采取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别扮演鲁庄公、曹刿、乡人等人物角色,对文中的精彩对话进行真实演绎和再现,当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后,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论战”,这样不仅可以营造出平等、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在互动与合作中实现共同进步与提高,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三、教师要为人师表,注重对学生参与的正确引导

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相对较弱,所以很多情况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这实际上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初中语文教师要树立起“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消除学生对教师的过度敬畏,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喜欢上语文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努力以及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其次,对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参与,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而且要做到方法得当,保护好学生的参与兴趣、探究欲望和个性化思维,不要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保护好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这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将会大有帮助。再次,初中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互动合作学习,这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不是学生个体的独立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行为,所以初中语文教师积极构建和谐课堂,为学生的合作式参与、互动式参与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的良好意识。例如,在初中作文教学的评价环节,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相互评价活动中来,让学生给其他学生的作文打分,而参与打分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发现错误和提升自己的过程,课外一举多得。

四、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是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所以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职能,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最终顺利地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顾雪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J].语文学刊,2014(01)

[2]陈春梅.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成才之路,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