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文1
一、开展探究性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例如,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有所认识,如果教师再去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在于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受到科学观的教育,感受前人勇于探索世界的精神。对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证明地球的形状。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由此可见,教师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主动参与探究,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
二、开展地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实验教学,将那些无法实地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具体、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和基本原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对此,教师可将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小实验引入课堂,模拟演示宏观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分组实验:海边看船。教师先在桌子上移动纸船,让学生观察船的形态变化,然后在地球仪上移动纸船,让学生观察船的变化。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再看到船身;而看驶向远处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设计这个实验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了解过去的人们是怎样证明地球不是平的;二是使学生明白,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地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地理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学生参与为主、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它具备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学生亲身体验;二是学生亲自操作。由于地理实践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对于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开展实践活动。
例如,对于“经线和纬线”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如下:能够正确标识南北两极点、经线、纬线、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位置。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相对较难,对此教师可以开展制作经纬网仪的实践活动。在课前,教师要让学生准备好制作工具:地球仪、两种颜色的铁丝、钳子、线绳、双面胶、垫片、剪刀、经纬线度数卡片等。在课堂上,教师可先介绍地球仪的使用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分组制作经纬网仪,最后让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一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经纬网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文2
一、对教学步骤的设计
教学设计时,每位教师都会根据教材内容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常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等,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有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
例如,在对“区域农业发展”这一节课进行教学步骤设计时,我就按照我个人对课本的理解设定了大致的顺序:东北地区的位置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特点和生产特点东北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这样的教学步骤是把我对课本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而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课本,我把课本上的次序完全打乱后,他们一时难以理解,学得很被动,前后的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衔接起来,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通过反思以及对学生现有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我把教学顺序做了改动(且并不确定),还精心准备了导学稿。让学生先自学导学稿上的内容,使他们对课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授课时我再根据学生对导学稿的理解适时调整教学次序。这样的教学设计步骤能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其需求,学生学得主动而且记忆深刻,在练习时效果很好。所以,教学设计的步骤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定,应该设计好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
二、对教学问题的设计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如在学习“季风”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引出季风概念的:我们这里冬天和夏天分别吹什么风?我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应该知道,事实上他们不知道如何判断风向,也无法正确标出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样的教学问题在设计上显得突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实际上,“季风”这节课知识很重要,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判断风向、判断其他洲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反思,我改进了设计,用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入,先出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我们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要归功于季风(夏季风)了。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注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把知识“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三、对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充分沟通和合作的设计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081-02
地理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长期受升学教育观念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非中考科目、教学课时有限、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总体效率低下等方面。要更好地践行新课程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我们就必须立足现实,从强化教学设计,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入手,诱发学生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共鸣,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显著提升。
一、结合学生实际,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诚然,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统编的教材并不完全适合所有的学生。要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精神,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反复研读、感悟、领会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抓住主干地理知识,根据任教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结合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围绕地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合理的教材整合,实现对教材的“再加工”、“再创造”。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础,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做到“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确保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示范性和针对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例如,对于“地图上的方向”这一教学内容,我们把物理中的参考系融入其中,让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概念,明确了地理方位的相对属性。
二、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取得教学的成功,关键的要素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展现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变革,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相对应的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使相对静态的地理知识呈现出灵性和美感,以此触动学生的兴奋点,促进学生对地理的认知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对于“欧洲西部”的教学内容,学生由于少有接触,仅凭教师对教材的机械描述,很难引发学生的认知同感,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僵化。为此,我们以多媒体资料片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一边听着动人的音乐,一边欣赏着风光旖旎的西欧诸国的山川河流。绚丽多彩、动感十足的视频资料将原本略显沉闷的课堂教学烘托得充满活力与精彩,从而有效深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活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心理取向,更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引导合作探究,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程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个性发展,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习方式。所以,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应该把“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本着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的原则,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能引发共鸣的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就此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不同观点的交锋,形成锐意创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会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地理,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地理知识。比如教学“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时,我们就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设置了如下探究问题:①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②为什么南极比北极更寒冷?③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④南极大陆地下有丰富的煤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对这些教学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就自然地将“讲堂”变成了“学堂”,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求知,在“探究”中创新,既促进了地理新知识的增长,又切实体现了新课程“问题是教学的开端、主线和归宿”的教学理念。
四、运用激励评价,愉悦学生情感体验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增加了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开创了学生学习评价的新篇章。我们应该明确学生是活生生的、富有个性、不断发展的个体,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是期待着老师能给他一份肯定、一个鼓励。所以,我们要在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程学习特点建立重视发展、淡化甄别和选拔的科学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要关注学生地理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每个学生,以褒扬和激励为基本原则,从多个角度做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让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愉悦学生自信学习地理的情感体验。当激励性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增添了学生启航的信心和勇气时,学生学习的灵感自然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他们更积极大胆地活跃于地理课堂,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融汇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在高效的课堂学习中提高地理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汤成文.试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地理课堂;情境创设;动态生成;创设策略
情境创设是动态生成的基础,而动态生成是情境创设的目的,情境创设的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从理念和实践上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内涵要求,强调教师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将知识与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直观、生动的感受, 在动态互动中生成对知识、技能、情感的价值观。所以说,创设教学情境与开展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当今教学模式,当前教育理论基于情境创设的课堂动态生成的研究较少,而具体提出相关的有效策略的研究则比较欠缺, 需要初中地理教师在情境教学下引导学生能力,改善当前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初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反映生活实际,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综合学科,这就为教师课堂情境创设提供了必要性。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体现初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展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魅力。在新课标的改革之下,地理教学更加强调与重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能力与态度的培养,因此,情境的创设,是我们实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情境的教学是从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入手,根据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反省,与老师进行交流与互动的交互活动的过程。它关注课堂教学“教”的主导,教师对于情境的创设,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的主体,学生的体验性学习,而不是情境与体验的简单叠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调动积极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包括对地理知识的困惑通过交流分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很多时候,学生们对于情境体验教学的理解与认识不够深入,对于晦涩难懂的知识很难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理解也往往掌握不深,效率得不到提高。其次,老师的教学也没有完全系统化,更没有形成方法论。就无法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实现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提高教学水平及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高效率的掌握地理知识。教育工作者们可以通过课堂上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强烈的反应,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快速掌握新知识,并且能够起到协调新旧知识,在地理的探究空间里,激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品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对初中地理课程情境创设行为的观察,目前针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总结归纳出了初中地理教师教学情境主要有: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借助文学、媒体的学习情境,利用教具、材料的模拟情境,利于合作、探究的活动情境等等,体现出教育性、关联性、启发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次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主要有:
(一)直接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促进其思维能力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如;教学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里下水道或井边消水洞的水流旋涡的方向,左鞋和右鞋的磨损程度哪个大些?思考形成原因;再如环境问题中,学生们生活在城市中,对身边的环境问题非常熟悉,通过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情景创设,可以既完成了知识目标,又达到了非常好的德育目标,实践证明,通过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会使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二)借助相关素材创设情境,为学生们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学生们的求知欲望,鼓励其积极创设自己的见解。如;在教学地形和地势时,老师先收集本地大家学生所熟悉的地形图片,然后配上优美的音乐,然后通过设问,不同的地形条件下,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差别很大,那么,我国的地形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这样的创设可以更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探究活动、实验操作,设计思维开放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讨论,尊重包容学生们的不同见解,解决学生们的问题、困惑。例如;在教学陆地和海洋,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面积时,可以在班上抛出一个带有地球地形表面模型的气球,多次抛给教室里的学生,学生抓住气球并让学生观察,用右手大拇指按住的位置是陆地或是海洋,让学生说出并记住,经过多次抛掷发现右手大拇指按住海洋和陆地人数之比约为7:3,即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这样,更能让学生懂得地球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创设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及实际质量的切实提高,不同类型的教学情境,帮助老师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得技能,使学生们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地理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增强教师课堂的教学控制能力,和谐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感交流。除此之外,在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和动态生成的策略具体运用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将教学设计得更加人性化,注重以动态生成观来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所产生的影响,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讲究。在地理课堂上采取情境体验教学的方式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模式改变了原有单一的教学模式,同样也是情感教育模式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地理学习水平的提高,情境体验教学,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推动这种教学方式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燕茹;初中地理课程中通过问题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课堂提问 学习效率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流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上科学精巧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及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
一、课堂提问内容紧扣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内容,应紧扣课堂教授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来设计,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提问的内容要有启发性,通过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在讲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基地》这一节时,围绕鲁尔区的区位因素、鲁尔区衰落的原因、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等重点和难点设问。通过鲁尔区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和鲁尔区相同的传统工业区共同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传统工业区的主要工业有哪些?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和鲁尔区有哪些相同地和不同点?鲁尔区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东北老工业化基地的振兴应采取哪些措施?关于鲁尔区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答案。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联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内容,学生必须经过缜密的分析才能回答,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科学合理,必须与教学重点内容密切相关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紧随课堂教学节奏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过程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规律层层推进。
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容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是按认知的规律层层推进的,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一节,从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到社会经济因素虽知识教学内容的层层推进,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应素有哪些?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逐一分析后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政策、市场、交通和科技。。进一步分析后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的因素有哪些变化?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出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区位在空间上扩大。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对农业生产影响越来越大的因素是?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市场需求量。这样层层设问,能使同学们掌握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掌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三、课堂提问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进师生交流。
教师的课堂提问中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有利于调动同学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我在讲高中地理课时,找一些学生感兴趣并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如:讲《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这一节时,首先提出问题:雅典奥运会于北京奥运会天气有哪些区别?为什么?学生对奥运会的内容都非常感兴趣,自然而然就会根据问题去思考背景和雅典两地的气候及其气候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应用分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的方法,避免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互问互答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教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这样使更多地学生参与到问题中,使每个地理问题都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促进了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提高了全体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的互问互答中排出了师生之间的代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提高。
四、课堂提问中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展示的方法,用直观性的问题,使学生对回答困难的问题,通过观看多媒体动画和影片的内容,直接得到答案。选择的多媒体资料要起到投石激浪,点拨导引的作用。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点拨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一个地理要素联想到其他相关的地理要素,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如讲《球性大气环流》一节中季风环流时,我展示了东亚地区的位置图和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气压的影响对比材料,学生从气压对气流的影响和海陆冬夏气温等几个方面分析,很顺利地回答了。巧设动画,开拓思路,针对学生认为较难的问题,利用多内体把问题通过动画的形式进行分解展示。把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分化瓦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去探讨,学生就能一一突破,一一化解。这样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简明化,使学生的逐步掌握对地理问题的分析思维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激励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文6
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68-02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由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之一。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面对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要强,要利于思考和便于讨论。此外,提问的设计要有助于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提问
这种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量收集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某节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设计出为课堂教学服务,且能使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的提问。这种提问的设计,由于是借助学生已知的知识范畴来完成知识的迁移,所以它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例如,高一《地理》(6.6)中关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我们居住的天津市的市内六区,面积由十多年前的161km扩展到目前的330km,人口也随之迅猛增长,这会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哪些问题呢?试从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状况、住房状况和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教师及时总结,突出强调前三个方面。这样,既完成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学习内容,又为下一个内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问埋下伏笔。
2将教科书中内容进行形式上的适当转换后设计提问
首先,转换为示意图。这里所说的示意图,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课本中诸多陈述性的知识转换成具有一定内涵和联系,反映地理基本原理的隐含示意图。教师利用这种示意图进行提问,在教学中有许多好处,它可以简明扼要和形象地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隐含表达出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便于记忆。例如:针对高一《地理》(8.5)“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评价”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如下的示意图进行提问:①若你作为开发者,你首先开发哪处旅游景点,为什么?②C和D处若景观特征雷同,但在质量上D处稍逊一等,你应该开发哪处旅游景点,为什么?③ E处景点质量最优,你是否现在马上开发这个景点,为什么?其次,设计辅助教具。高一《地理》新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图表,它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知识、验证知识、开发智力、形成能动认知结构过程的信息源。教师在备课中,应注意对教科书中的相应图表进行深加工,设计出具有观察思考和研究价值、便于提问的教具,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为说明高一《地理》(9.1)中,人口增长过快,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对图(9.3):人口、环境和贫困之间的联系图进行加工,制作复合的投影片(三张复合),且在授课中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学生观察投影片及复合的动态过程,再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教科书,综合分析这三个问题,能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图(9.3)包容的头绪较多的知识,也为学生理解人口过快增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问题奠定了基础。①投影片Ⅰ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给固定资源带来哪些影响?对环境和贫困状况有什么影响?②复合片Ⅰ问题:人口过快增长又给未开拓资源带来哪些影响?对环境和贫困状况有什么影响?③复合片Ⅱ问题:科学进步对环境和贫困有什么影响?能否全面遏制①、②两方面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
3切合实际,注意时机和方式,面向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