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职称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职称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职称论文

科学职称论文范文1

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必不可少的有机构成,其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设置体育课程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体质提高和全面发展

由于大学生尚处在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的身体锻炼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是比较大的,通过设置体育课程,促使学生进行定期体育锻炼,能促进过渡阶段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任务、生活压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沉重,长时间思想上的压迫和束缚,使其精神状态处在昏沉状态,迫切需要得到调节。体育锻炼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健康的、放松精神的有效途径,舒缓其心情,让久经紧绷的心情得到放松,调节学习的状态,使其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充满活力。

(二)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步入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活是仅仅围绕着学习的,缺乏体育意识,因此,在步入大学后,很多人会对锻炼缺乏热情———即便是能意识到锻炼的重要作用,但是却在行动上无法迈出那一步。这也是导致我国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下滑的重要原因。采取体育锻炼课程化的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并帮助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三)锻炼学生的思想精神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进行自我身体完善及与他人协作的同时,能逐渐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做好准备,激发学生敢于面对、敢于拼搏、敢于进取、勇于坚持的勇气和毅力,做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的新时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及规律

大学期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其不同于高中及以前的青少年阶段,也不同于大学之后的青年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是处于转型期,一方面,还处在不成熟的状态;另一方面,学生也存在自己个性化的一面。因此,这个时期的体育课程设置面临的挑战也是极其艰巨的,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以适应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转型。

(一)基础理论和体育实践并重,循序渐进

众所周知,在一般的体育教学中,实践课所占比例是极大的,因而造成了体育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视实践教学而忽略了理论教学,由此造成了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够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如今,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以实践为主了,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学生尚处在刚从高中走出来的阶段,对一些体育实践中的技能课尚缺乏正确的理解,因此,理论教学必然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方面,是适应学生特殊时期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后续进行正常的实践工作做好铺垫。通过基础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一些基本的体育锻炼概念、注意事项、基本常识进行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锻炼的重视度。同时,在基本的理论教学学习之后,为了更有效的巩固理论知识,应循序渐进采用适当的体育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状态下,利用有限资源,积极参与锻炼,对所学理论进行巩固,加深体育锻炼项目的印象,提高锻炼意识。

(二)适应学生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由易到难

由于大学阶段学生在身体、心理上都处在不稳定的转型期,因此,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由易到难。大学期间体育课程的开设一般是3年,即大一、大二、大三,由于每个阶段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这三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大一阶段处在大学体育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处在刚刚脱离高中“纯理论学习”的时期,理论学习能力较强,同时体育实践能力上尚有提高,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是夯实理论基础的阶段。大二阶段,学生已在理论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实践上尚未有成熟的思想,因此这一阶段应结合学生个人的特点,开设一部分较容易的实践课程,如中长跑、跳、单双杠,等等。大三阶段,应该说学生已经是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可以选择适当难度的体育实践,对学生进行培养,如游泳、障碍、攀岩等。以此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方式的体育培养,以在体育教学上实现连贯性,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三、总结

科学职称论文范文2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识论和教学观

建构主义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教育方法之一。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的建构论。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他认为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应与主体的知识结构结合起来,智慧与知识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皮亚杰还认为主体的认知结构是动作的一般协调结构及其内化的产物,是随着主体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建构发展的。建构主义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是终极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会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及其认知手段的不断提高而被超越和取代,而对于个体来说这个过程是建构不断更新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在实践和学习中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构对知识新的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中介,学生处于被传授、灌输知识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属于被动者,这与建构主义理论相悖。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认知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实践和再学习过程中主动改造和重建原有经验,构建新的知识建构,而新的知识建构则在新一轮的认知过程中变更为新的学习基础,知识建构呈动态的阶梯状上升。以建构主义为教育指导思想,应当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教师主宰课堂的状况,使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建构主义指导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改原则

把建构主义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应当遵循自主、真实、基础、全局、灵活等原则。自主学习是构建主义教育观提倡的方式,即鼓励学生对整个问题或任务拥有自主支配权。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设置固定的学习目标,而这个学习目标通常很难被学生接受,学生们只关心是否能够顺利通过课程考试,而不关心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精要,没有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进行重新建构,这样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制订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不符合。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其对问题和任务的自,教师可以同学生通过讨论获取、优选具体问题和任务,让学生感觉到其在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感觉确定的问题是他们本人的问题,从而对学习任务产生足够的兴趣。真实性是建构主义教育观中对教育环境的要求,即为教学提供贴切现实生活、生产实际等真实情境和学习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真实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不依赖于问题表面特征,将所学的知识更有效的运用到实际中去。课堂教学中使用贴近生产实际、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意识到学习知识的意义所在。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把贴近油田勘探、开发的实际复杂实例放入课堂讨论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明白学习、认知过程的现实意义。

建构主义十分注重基础知识结构对学习的影响,具备必需的得基础知识后,才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实现新知识建构。教学的本质并非纯粹的知识传授,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构建、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然而针对不同的认知对象,应有区别地分析他们已经具备什么样的基础,还有哪些基础知识不具备。同一课程,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而言,因为其基础知识的差异而必须区别对待。“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是地质工程本科四年级专业限选课程,学生已经学习了“构造地质学”、“盆地分析”、“沉积岩石学”等相关课程并具备此类基础,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研究之后,适当地补充欠缺的基础知识,如有机地球化学、生油理论等,使其具备完善的基础知识,达到能够独立思考、讨论现实问题,并进行认知体系的自我建构,从而改善教学质量。学习任务的制订应当具有全局观念。“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中,应当首先将该课程的整体框架介绍给学生,保证学生明确具体学习任务和整体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每个具体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应当和学生讨论总结,明确该学习活动在复杂任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学生理解各学科间的基本结构和联系。没有哪种教学方法可以放之四海,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要懂得灵活施教。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应当寻找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方式因人而异,学生中心取向和教师中心取向可以交叉、混合使用,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中的认知对象包括概念知识体系、复杂问题实践和行业规范内容等,三者性质差异较大,需采取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改革设计

根据煤炭院校特征以及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学要精简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地质专业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非主干课程,其课时量为32课时,远远低于石油类院校,因此必须在遵循教学内容体系结构稳定的条件下将该课程的内容进行删减和融合。“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内容包括了油气藏基本特征、油气藏形成理论、油气分布规律、油气田地质勘探4部分内容,其中前3部分内容为原理的讨论,第4部分内容实践性较强。由于课时量有限,将第4部分内容删减掉,而在具体原理介绍中加入勘探实例分析。另外,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背景,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的授课方式,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重新组构。比如,在油气藏形成理论的讲授中,应当对比“煤地质学”中煤演化生烃过程进行讲授,和学生讨论分析煤演化和油气演化的异同;而在油气田分布规律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加强与“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盆地分析”相关内容的类比;在油气藏基本特征中,有关油田水特征的内容与“水文地质学”内容进行对比授课。强调学科知识系统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知识衔接比较紧密的一门学科,各章节间联系紧密,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重视知识系统化。例如,油气生成理论授课中,首先介绍传统生成理论的模式以及不同阶段的特征,其间可以对比学生在“煤地质学”等专业课程中掌握的煤演化过程,对比两者存在的差异和相似处,掌握沉积有机质向煤、石油、天然气转化的异同点;再分析不同油气生成理论在勘探历程中的应用和地位,找出传统油气生成理论如何指导油气田勘探,而未成熟-低成熟油、煤成油和天然气生成等理论与传统油气生成理论的区别,在油气田勘探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最后介绍现在油气生成理论的完整模式,使学生能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理论内容,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实验、实践并举,培养综合分析能力。#p#分页标题#e#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认知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我国部分油田在勘探开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纳入课堂讨论内容中,给出问题发生前的所有地质参数供学生分析,讨论方案确定后将解决问题后新获取的地质参数作为验证数据进行二次讨论,讨论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内容,发现问题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完成认知结构的更新发展。另外,积极利用我校已经具备的开放实验室制度。我校与石油相关的实验室有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心地质实验室等,拥有大量常规地质仪器和大型地质仪器,学校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免费申请不同仪器的开放实验。由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验课时较少,应当引导学生在开放实验课题中选择石油、天然气相关实验进行练习。例如:在烃源岩质量分析过程时,鼓励参与烃源岩TOC测定、镜质体反射率Ro测定、干酪根类型识别等实验;在油源对比课程教学时,鼓励参与源岩抽提物和原油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实验;在储层特征识别时,要充分利用大型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等进行观察;在油气运移授课时,鼓励利用不同精度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岩石中裂缝组构,鼓励利用热台-荧光显微镜观察油气包裹体各项参数;在油气藏类型授课中,鼓励学生参与大型地震解释软件的使用,进而识别大型油气藏的类型。

在实验、实践环节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多解性,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存在多种观点,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其顺序;针对不同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学习内容的难度设为中等,主要以基本概念、基础评价方法为主,涉及油田水特征、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油气成藏静态要素组成及评价方法、油气演化模式和过程、油气运聚原理、圈闭形成及油气藏类型、油气富集控制因素、主要的油气田勘探方法概况等,其间穿插一些实例分析。教学内容的顺序也大致如上述,由简入繁、循序渐进。课程开始前,应当让学生了解整体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而在各章节开始时应明确该章节所处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对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内容的学习,应当提倡区别对待知识差异。对于油气演化过程、油气运聚原理、圈闭的形成和有效性等基本理论框架,可以启发学生找出差异,进行知识结构的自我完善。而在具体的实验、实践环节,鼓励他们主动去寻找问题症结所在,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的相互协作精神。明确教学目标,调查学生已具备的基础,找准适当的学习切入点。教学过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联系他们原有的认识结构,找出与该教学单元相关的切入点。比如,在讲解油气生成理论时,应当用到构造沉降、煤岩热演化模式等相关知识;而在讲解油气藏特征时,会用到构造地质学中断裂系统、穹隆、褶皱以及沉积岩石学中的多种沉积相类型等相关知识。这些相关内容都可以作为新内容的引子和切入点,进而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如果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们欠缺必要的基础知识结构时,应当先补充基础知识,然后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杜绝学生因基础不足而丧失学习积极性的情况发生。设置真实教学情境,引出研究问题。人们通常对于具体的、可闻可见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容易快速进入正题,而对于抽象的事物则相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接触到的唯一含“油味”课程,所见所闻较少,面对初次涉及的抽象课程,学生们往往兴趣不大。

这种情况下,应当想方设法吸引他们的目光,除了讲授基本理论和原理之外,应结合国内外能源局势及油气勘探开发现状,结合我国油气勘探开发规划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他们认清能源形势;在不同授课部分,结合油气田勘探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开设讨论、习题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自觉回顾先前的知识内容,讨论课一般占总课程的1/3。这些方法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所在,提高学生们学习油气地质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意境。通过学习,消除矛盾,实现新、旧知识系统的改进和更替。学习的过程包括对新信息的吸收和对旧知识系统的改进重组两个方面。学生们对地下水、构造地质、沉积学、盆地结构等基础知识方面均有零碎的旧知识系统,而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学习和反复揣摩中这些旧知识得到不断的应用,通过对油气藏生、储、盖理论的学习,可以将这些知识碎片完全吸收、消化并对其系统化,进而完成认知系统的意义建构。组织实践教学,培养基本技能和能力。“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多种实践活动是帮助消化知识、构建认知系统的有效手段,这项活动不能被课堂授课所代替。例如,储层类型的识别、盖层封盖能力的鉴定、生油岩演化程度的判断、生储盖组合的判断等等,都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进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认知系统的更新和重构。然而,这项工作在煤炭类院校常常被忽略,建议加大实验、实践课时;而同学们也可通过选修相关的开放实验课题来完成部分实践课程。完善建构主义教学测评体系。教学测评应分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

对于教师的测评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是否从权威授课者转变为学生认知的合作者或辅导者;②是否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解性;③有没有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可以通过实验、实践活动进行独立探索或者协作完成学习内容;④是否给学生提供了真实、复杂的实践问题供学生分析、研究;⑤是否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出发,进行引导。另外,对于学生的测评方法也应当有所改变,不应以学生记住知识的多寡来衡量,而应当以学习中主动参与程度、协作中的贡献大小、意义建构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测评内容应当包括:①学生是否积极地进行认知结构的重建和理解;②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教师、同学的协作,解决真实问题;③学生是否主动承担了更多的管理学习任务。通过同学和教师反馈的信息,学生们能够真实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协作、认知结构自我构建中来,进而达到增强学生们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的目的。将建构主义思想运用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中去,遵守自主学习、真实性、基础性、全局性和灵活性等原则,因地制宜地将授课、讨论、实验与实践相结合,预期在教学上取得以下成果:教师的基础知识授课,可使同学们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评价方法。复杂问题的课堂讨论,增加大量的自主学习机会,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回顾已有的基础知识,自学相关未知领域知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课堂讨论使学生们能够自主分析油气田勘探开发中遇到的真实、复杂的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开放实验和实验课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如何利用实验去解决实际问题。整体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明白整个学习内容为一有机结合体,各部分内容皆有衔接和相互作用,同时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存在大量联系,在不断碰撞、思考、实践、更新认知中完成新知识系统的自我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建构主义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如何自我学习。#p#分页标题#e#

科学职称论文范文3

1课程教学的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0〕2号)等文件精神,高职高专院校正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践行工学结合的教育思想。高职高专工科课程大多数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采用使用模块化案例教学法,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4]。1)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模块化案例教学法,以生动形象的案例代替枯燥无味的理论,具有真实性。其教学内容是实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实际设计和应用开发能力。2)使学生牢固掌握课程知识。以“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为例,让学生掌握单片机各个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学会绘制硬件原理图,掌握仿真单片机及其程序以及外部接口电路,掌握单片机仿真软件KeilC51,Wave6000,ProteusISIS的使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3)进一步深化理论教学改革,使理论与实践更有效地结合。模块化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媒介,先把课程分成若干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加入若干生动案例,再通过仿真软件Proteus把运行结果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以理论为分析基础,模块化学习,项目化考核。通过案例的探讨和剖析,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4)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该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设计模块和案例,轻松掌握知识,具有一技之长。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在工科课程教学上尤其是“学”和“做”环节,深入推进该方案,是非常有意义的。

2教学方案的实施

模块化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工科类课程中的实施,需要结合学校的重点专业群和综合实训室建设,利用先进的实训室条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重点环节包括如何进行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如何精心设计和选取案例,案例和模块相关知识点的吻合度,案例的实现等,具体细节如下:1)课程模块的划分。模块化的单片机案例教学,首先,把单片机系统分成若干个具有独立功能又可以互相衔接的简单模块,然后,将案例教学法融合其中,将复杂难懂的指令、语法、编程及其电路分解,使编程简单化、电路透明化。通过对各个模块案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电路原理设计及编程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2)模块案例的设计。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兴趣着手,每个模块中的案例难度适中,把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联系到一起,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3)案例的实施和优化。教师根据模块知识点选取案例进行课程教学,同时,依据具体情况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各个模块的案例安排及选择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发现模式的研究性学习向探究模式的研究性学习过渡,采用自主探究模式的研究性学习。在每一模块的学习中,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并给出能实现某一目标的参考程序代码,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实际操作,同时不断对模块的案例进行扩充和优化。本教学方案的实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教师和学生2条主线,分层次、分阶段研究。教师主线是从模块划分、案例设计与实施到模块案例库的建立;学生主线是从产生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自主学习到参与评价教学。本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以“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为例[5],首先,把该课程分成单片机入门、单片机硬件结构模块、软件模块、内部资源模块(含定时/计数器、串行通信、中断系统)、外部扩展模块(含存储器扩展、I/O,A/D,D/A,人机接口)、综合应用模块,如图2所示。每个模块根据内容设计若干个知识点的案例,并设计1个综合案例,或几个模块设计1个综合案例。这样就把一本书的重点、难点分解开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便于学生掌握。同时,又可以融合形成一些综合案例,提高学生的对知识综合运用的理解。如在教授异步通信的类型时,针对学生不易掌握全双工方式通信,设计一个案例[6],如图3所示,1,2号机把P1口的开关状态通过TXD,RXD进行互传,把状态信息送到P2口,并经过2片7447驱动BCD码数码管显示,1号机显示信息反映的是2号机的开关状态,2号机显示的是1号机的开关状态,还可以通过示波器VT观察波形。有了例子,学生对全双工含义的理解更容易了,再通过自己动手设计、连线,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学习兴趣更高了。

3教学方案的创新点

高职高专类工科课程大多数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模式,即能力本位教育,它以掌握某一种职业的从业技能为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模块化案例教学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强调社会的择业需求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1)融合模块化教学和案例教学,扩充了高职高专工科课程的教学体系,进一步深化了高职高专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改革,符合相关文件所提的提高高职高专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创新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2)把模块化教学和案例教学法有机融合,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生动性,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直观的案例仿真,使教师在课堂上有东西可授,学生有知识可学,同时,可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形象的运行结果,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3)该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技巧、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以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每位学生均可参与实验操作和仿真案例,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协调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设计和创新能力。

4实践意义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工科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从单纯的“教和学”转变为“教学做”,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势在必行,需注意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双重把握。若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就会使该课程枯燥乏味,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去记忆基本原理。模块化案例教学,在项目的实践中完成课程知识的学习,利于学生对硬件结构和基本原理融会贯通。不断研究和探索,可进一步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使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合理,为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1)对教学的意义。不仅对工科课程教学模式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且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起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2)对教师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必须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知识,善于反思,及时总结,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案例教学在单片机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3)对学生的意义。案例教学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结合能力本位教育和分模块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群体思考和主动学习,能把枯燥的学习变成生动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4)对培养目标的意义。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实现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技术日新月异,高校采用传统封闭型的课程教学培养的学生已难以满足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采用模块化案例教学是培养单片机技术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5结束语

科学职称论文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并不是无法解读的秘密,它是有内在规范性与规律性的。它也不是教师个体自发、无意识发展的结果。它是可以有意识地培养的。

一、教学机智的内涵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学机智的定义,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学机智是指瞬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与才艺,国内有的学者的定义则更加简洁明了,认为教学机智是应变处置的艺术。

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外现,教育智慧的对象是现实性的,智慧成长的方式是实践性和行动性的。把教学机智看做是某种能力,是对它的一种不恰当的抽象。综合以上认识,本文中的教学机智采用“教学机智是一种应变处置的艺术。”这一内涵界定。与此同时,笔者同样认为:教学机智是成熟的心智技能与执行力的综合体。

完整的教学机智包括主动的教学机智和被动的教学机智。被动的教学机智是指在处理难以预料的事时,疏导冲突,消弭矛盾,从而使教学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主动的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并没有受到意外问题的责难,因情境触发,突生灵感,并立刻行动,使课堂情景更加灵动,充满活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必要性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发生了新变化。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非师范毕业生与硕士毕业生加入到小学教师队伍。小学语文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社会实践经验相对匮乏。而教学机智是一种实践智慧,动态生成于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所以,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活泼好动的学生,语文教师的应变处置能力还很稚嫩。

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正处在性情、人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正处于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和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期。小学教师身负重任。在看来:小学教师的责任比大总统还大。而教学机智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优先考虑学生幸福、巧妙化解分歧与冲突为显著特征。一个充满教学机智的小学教师,势必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机智的运用上的不足

(一)脱离情境

语文教师可能有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并不像一名真正的教师。有些语文教师是以非介入的心态做事,而不是全力以赴,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结果错失难得的教育契机。他们出离课堂情境,心思游荡,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显现出了某种不作为。每一节课,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不会有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每节课,语文教师都应认真对待,都应是一个精彩!

(二)惩处不力

小学生的失当行为有吵闹、打架等,“恶作剧”是其中最常见的失当行为。这种显性的冲突,对课堂教学秩序的影响最大。学生的这种行为往往弄出很大的动静,使教师不能回避,迫使教师去直面解决。语文教师往往没有有效的惩戒方法,是处理这类问题失败的根源所在。譬如语文教师往往容易发急发怒。有的语文教师则可能花上很长时间来处理这些问题,耽搁了正常的课堂教学进程。奥地利教育家贝多尔叮嘱教师不可以忘记:只要在健康气氛中解决的冲突,便会具有教育价值。

(三)被动应对

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尚不娴熟,在课堂上,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对教材的讲解以及课堂教学流程的顺利推进上。这样子就容易忽视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情感、认知状态。结果,语文教师不能敏锐捕捉到学生神情、姿态等反馈的信息,疲于应对班级里频发的状况。

(四)情绪易失控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未知充满了好奇,天真、活泼,惹人喜爱。所以,一般没接触过实际教学的人通常很难理解下面这样的情境:一个平时性情温和的年轻女教师会被小学生气得赌气离开教室。

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机智养成的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

语文教师在思想、理论上的完善、成熟的认识是拥有教学机智的第一个层次。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行动才能跟进。

(二)训练思维习惯

常规和习性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不变通和枯燥的迹象。但是,这些没有受到批判性反思的习惯本身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或者从教育学上应该受到责备的。事实上,优秀的教师会表现出源于仔细反思并长期形成的良好习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行动并不总是需要瞬间的、批判的、理智的反思。好习惯能影响教师一生。思维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思维习惯让你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现实,而心理暗示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下意识地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做一个阳光的教师。训练思维反应品质,换个思路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习惯,这样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知常用策略,重视教学语言机智

马克斯・范梅南指出教学机智可以用言语、眼神、动作、气氛来调和,认为沉默,幽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中语言是课堂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教学语言主要是指:口语和体态语。教师运用这两种语言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机敏性和应变力,叫做教学语言机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位优秀的教师知道那些躁动不安、过于好动的孩子可以通过镇静的声音让他们安静下来。

科学职称论文范文5

《电工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路、电子、电气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目前市面上的教材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根据专业群的需要编写了校本《电工学》教材,包括直流电基础、正弦交流电路、常见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手工烙铁焊接技术、家庭电路及用电器安装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电路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在课程的体系和内容上进行了整体优化。对于通信技术专业,可以结合生活实际,适当强化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网络技术专业,结合综合布线和楼宇智能化,可适当强化家庭电路及用电器安装等方面的内容。在实际上反映电工电子技术在本专业的具体应用,在基础理论上,拓宽了教材内容,突出了专业特点,让学生认识到电工学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1课程的教学总体采用项目教学法,主要以正弦交流电的波形图、手工烙铁焊接、家庭用电器的使用和安装、常见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等项目作为载体组织开展教学。项目必须紧扣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结果要求为目的,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电工仪器仪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实践导向理论学习,完成项目实训后再通过实训结果学习理论知识。

2.2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授课地点统一安排在电工电子实训室,每次课程必须将讲授、练习和实训有机的结合起来,边讲边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手工烙铁焊接技术、家庭电路及用电器安装等知识。

2.3授课教师在课堂练习过程中,要多走动,多巡查,多指导,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在练习结束后进行总结,有必要时,还应选择个别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

2.4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综合应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图片、视频、Flas、PPT教学课件、实物展台、仿真软件、电工实验开发板等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强调实践能力

传统的电工学课程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强调理论知识讲解,实训教学主要是教师验证理论知识项目,因此,必须对实训内容、实训手段以及实训方法进行改革,改善实训条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1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结合专业群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面向行业的发展建设为对象,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到课程的教学实施、顶岗见习、实习,采用“校内实践教学+企业项目开发+顶岗见习”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项目案例、企业文化、职业能力素质、专业新技术等引进教学中。

3.2实训的内容应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实时性、创新性,实训项目应由验证型实验向设计型、创新型实验转换,实施与专业背景相结合的实训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鼓励学生根据要求自主设计电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

3.3实训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方法和手段,电工学课程教学看起来枯燥,只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问题的情境,同样会变枯燥为趣味。如欧姆定律知识,老师画出电路图,通过电工实验板搭建电路,让学生测量电压、电流等参数并记录,然后让学生比较计算,对比实际测量值和理论值,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的掌握理论性很强的欧姆定律,充分体现在“做中学、学中做”。

3.4学生单人单组实训,独立完成每个实训项目,避免偷懒和抄袭,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5开放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专业学习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既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学习课程教学以外的专业电工技能;既为参加技能竞赛做好了人才储备,又能让兴趣小组的成员在班级教学中发挥带头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3.6职业资格认证,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在原有的职业资格鉴定站的基础上,优化基地培训能力,依照电工中、高级工和技师的培训、认证要求以及考试的实际需求完善实训基地的各类建设,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接轨,进一步优化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3.7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业技术、先进设备、技术服务和专业培训的优势,在各类电工电子项目的开发和社会服务中,专业教师在专业技术水平、项目组织能力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同时,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提升了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五年来,有将近师生300人次参与到各类项目的开发和社会服务中。

4创新课程考核

4.1考核方式采用:笔试加现场操作

4.2成绩评定说明:①学生考试前撰写出作品的设计报告和设计日志,采用全班公开的形式对作品的设计报告进行答疑,通过答疑的学生向任教师课提交现场操作考试的作品中所需的素材,以备现场操作考试使用。②任课教师在期末考试周内组织学生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根据作品设计报告书中的设计内容和设计制作步骤独立完成期末作品制作考核。笔试加现场操作的考核方法打破了传统只有笔试的考核方式,现场操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5通过课程的改革,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实施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互相沟通、相互提高的过程。建立一支技能过硬、创新能力强的实训教师队伍,使创新教育渗透于实训教学中。事实证明,教学质量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投入的精力是成正比的。交流越多,投入的精力越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鼓励教师多形式、多渠道参加培训学习,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走出去、请进来,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启发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师的实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力的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

6总结

科学职称论文范文6

近年来,随着周边地区初中化学教师队伍的日益饱和,我校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发生较大改变,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选择非教师工作岗位的比例逐年上升,而选择专升本相对趋于平缓。从毕业生反馈信息可以看出,近几年选择化工、食品等行业从事化学分析检验工作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因此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化学教育专业以培养初中化学教师为目标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为了拓宽学生就业渠道,该专业应实行“双向”培养目标;既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适应新世纪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设置集中体现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突出核心能力培养,坚持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因此高职院校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打破传统学科型教学体系,构建基于工作岗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即以就业为导向,“双向”培养目标为依据,在保证专业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既要体现师范类职业技能培养,同时也要满足化工、食品等行业的岗位需求。

2.1师范类课程设置

传统师范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学科专业知识而忽略教育理论与教师技能训练,使得师范生普遍欠缺的并不是化学专业基础知识,而是化学与社会、生活、材料、能源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的基本教学能力普遍较差,以致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周期偏长。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从2006年便开始着手对化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断进行改革。在保证专业基础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将师范性专业课程所占所有课程的比例提高到23.8%(不含教育实习),在原来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中学化学教学法等基础上,新开设了中学化学科技活动与现代教育技术;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开设了环境化学、化学与社会等课程。

2.2化学分析类课程设置

我校化学分析技能类课程建设主要是依托企业,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展开,我们根据当地化工、日用化学品及食品等支柱产业对化学分析检验人才的需求,增加了一些与工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如精细化工、工业分析、仪器分析、化工基础等。同时,我校还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将源于企业的工作项目转化为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确保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紧密关联。此外,我校从2009年开始设立了中级分析工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试点,自从试点成立以来,每年有不少学生积极参加化学检验中级分析工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可使学生提前了解和掌握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在校期间就积累“工作”经验,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

2.3职业技能实践环节设置

为了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我校从2006年开始不断完善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场所,相应课程设置上实践比例由06年以前的32%提高到现在的42.67%。同时,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由原来3年全部在校学习的方式改成现在的“2.5+0.5”方式,即两年半的学习在学校完成,其余时间在中学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相比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只在第五学期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其实践形式单一,时间短而集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与分析检验技能。而新人才培养模式除了第五学期安排五周的教育实习外,在校学习期间还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新增加了第六学期为期十五周的顶岗实习,这个学期的实习情况主要是依据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来选定实习岗位。通过这一学期的顶岗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可以为学生正式步入工作岗位提供一个锻炼、磨合的平台。

3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反映了教学活动中传授的知识及技能的范围和性质,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专业面临的巨大挑战,若教学过程中一直沿用师范专业-化学教育模式,开设课程过于强调理论,将直接阻抑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至关重要。

3.1从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来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理论知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课程自成体系,课程知识较分散,不同课程间内容重复率高,缺乏整合性,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难以达到专业水平。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在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合理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体系。如关于物质的定性知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中都有同样的内容出现,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将重复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3.2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来更新优化教学内容

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来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在保证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视实践项目的开出,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且实践项目的开出,既要能满足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需求,也要满足培养化学分析检验等应用技能的需求。如在实践项目中,可适当将“验证性实验”内容的比例降低,结合中学化学教材和生产实际,增加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和就业方向进行有效合理的安排,因材施教。

3.3结合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突出培养欠缺能力

目前,从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我们的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虽然相当多的学生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但由于教学技能欠缺,不能有效的驾御课堂教学,具体表现为对教参、教案依赖性大,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差,抓不住重点、难点,实验操作技能欠规范,不善于引导启发等;为了能更好的强化学生的教学技能,我们改变过去化学教学论集中在第五学期教学的做法,从10级开始将化学教学论分别于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来完成,第四学期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训练,使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素质尽早得以强化,第五学期是前期理论与实践学习的不断深化和提高;通过课程内容的扩充和开设时间的调整,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教学素养的培养过程,循序渐进地适应从“学生”到“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转变。同样,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从事化学分析检验工作的学生,由于实践技能差,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欠缺,适应岗位工作的周期偏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突出培养欠缺能力,如通过自拟实验方案、创设实验情景和探究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4自编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好坏直接关系到课程内容体系。然而,目前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的教材在数量上、质量上虽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协调,所以为了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要鼓励有能力的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教材的编写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不能一味的固守学科中心的传统教材,而要结合学生实际,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工作岗位为导向,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来编写适合的教学用书。如仪器分析教材,现在几乎所有教材的章节内容都是包括分子吸光分析法、分子发光分析法、原子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核磁共振、质谱等,虽然里面涉及到好多先进前沿的分析手段,但实际上,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其中好多内容远超出了他们的知识接受能力范围和应用范围,所以编写教材时,应结合高职生实际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就业方向,高深理论以够用为原则,重点突出应用性较广的知识,如紫外-可见、电化学分析等;且内容的阐述应循序渐进,富有启发性,便于自学,同时增加一些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实用性内容。依据历年学生就业情况,本专业部分学生会从事化工、食品检验、环境监测等化学分析工作,那我们就可以将食品甲醛分析仪、食品吊白块分析仪、有毒气体检测仪等相关内容编写在教材内。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