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年级语文教学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年级语文教学措施范文1
关键词:中低年级语文教学 教学脱节 原因 途径
长期以来,关于如何妥善处理好中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也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研讨的热点话题之一。结合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我从中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现状与成因入手,谈谈做好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过渡与衔接的几点方法和途径。
一.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脱节的主要表现:
第一、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脱节。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较为简单,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少,教师的讲课速度也较慢,往往采取较为直观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但随着年级的升高,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加深,知识点的增多,思维难度也不断增大。由于课时在增多,教师讲课的速度也在加快,老师讲课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详细了。
第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脱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习惯从原来的“被动依赖型”渐渐向“主动自主型”转变。由于低年级教材较为简单,教师授课方式较生动,学生还可以被动地获取足够的知识。由于学习年段的变化,光靠听老师讲课已不能达到获取知识的需要了,它要求中年级学生要具备自我吸收和自我消化的能力。如果在小学语文中低年段过渡期间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很难跟上教师讲课的步伐了。
二.造成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脱节的原因
第一、学生学习的心理不同。刚入小学的学生,还带有明显的幼儿期的特点,这在思维活动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所以,教师对低年级学生实行的是“保姆式”管理――看得紧,管得严,扶得多,照顾周到;而对中年级的学生,则逐渐“放手”,照顾相对减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第二、教师心态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级的学生个头在不断增高,教师开始把他们看成小大人,授课、催交作业等均点到为止,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如果说,教师把低年级学生看成孩子,需要“妈妈”的督促;那么中年级的学生就是在不断成长的小大人,渐渐脱离“母亲”的怀抱。
第三、教材内容的设计变化。低年级的课本范文,大多以比较简单的识字为主。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把识字和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大量运用各种插图,如看图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填空等。但在中年级的教材中,则出现了古诗词,甚至是长文章。虽然拼音、新字新词的学习还在继续,但是学生会明显感觉学习任务在不断加重,范文在变长,内容在变深……
三.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的途径
(一)做好学习兴趣上的衔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上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课,教师可以从唱《小燕子》这首歌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春光中小燕子的活泼可爱(给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话锋一转,可是,瑞典有一群燕子却遇到了难题(听到这里,同学们的心都悬起来了,注意力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燕子专列》这课…如果你是电台、媒体等,你会怎样呼吁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寻找冻僵的燕子?(一时间,教室里静极了,同学们陷入了沉思……)所以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既能创造宽松有趣的教学情境,又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二)做好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习惯对学生搞好学习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前提,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习惯:(1)课前主动预习,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2)课堂上有思路活跃、勤记笔记的习惯;(3)课堂里有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4)课堂上有与同学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寻求解决途径的习惯;(5)阅读时有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的习惯;(6)作文时有先构思、再写提纲、写正文以及加后记的习惯;(7)文章写成以后有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的习惯;(8)课外阅读时有随手摘录、随时积累并运用的习惯;(9)有勤于动笔、写心得体会、记日记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低年段就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年段以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较为繁重而节奏较为快速的学习,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我教过的好几届学生中,有几个在小学低年段里成绩不是很突出,但学习习惯特别好,学习兴趣浓厚,进入中年段以后,他们在学习上如鱼得水,在年段里都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尖子生。
(三)做好语文知识上的衔接
众所周知,蓝图再好没有砖瓦不行,文章再妙没有字、词、句不行。因此,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首先应严在字、词、句上,扩大识字量、掌握汉语拼音是搞好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衔接与过渡的重要前提。比如,二年级时我就让学生先读背好词好句,再试着让他们在句中寻找好词,在段中寻找好句,自己觉得好的词与好的句子或段落可重复读几遍。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去开阔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看课外书、看报纸、听广播等活动。到了三年级,学生慢慢地自己会读书,会找出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了,也会做读书笔记了,学生阅读的基础慢慢地打好了,就应在写作训练上加大力度,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学的好坏,是教师“引”出来的,而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学生升入中年级后,对新的学习环境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充分起好桥梁的作用。方法上注重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不仅教他们“学会”,而且让他们“会学”。 例如:教学《花钟》一课,在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花开的句子后,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种花?”很多学生无从知道。其实,如果教师将问题进行简单化,学生就不会被难住。同样写“花开了”,作者是怎样写的?你能像作者那样说一说吗?这样,既能真切地体会语言的丰富与精妙,还能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语文学习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将语文知识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双基”落在实处,练在需要处。坚持从“循法”到“无法”,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依托教材提高读写能力。学会归纳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三年级学生初读课文,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会归纳,是件不容易的事。例如,《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故事的讲述中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渗透一些高年段的阅读知识与方法,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对故事内容进行提炼。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设计了一道填空题,先让学生读懂每一自然段,说出段落大意,然后完成填空题,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着眼点。
老师除教知识外,还应多教方法,不仅“授业解惑”,还应该“授之以渔”,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课外阅读的衔接
《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中要完成400万字的阅读量,而中学阶段只有三年的时间,还得完成九门学科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时间也不富裕,而如果他们能在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进入这个阅读过程,甚至提前到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进入这个阅读过程,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因为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求知欲强的时候,又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还能避免精力过剩造成的上网玩游戏而耽误学习的可能。
近几年,我更是将所教班级的阅读年龄提前。去年,我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班级,在学会拼音后,很多孩子在我的倡导下就开始了阅读。在阅读中,孩子们不认识的字就看拼音,通过阅读,他们认识了更多的字。可以这样说,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同时,识字又促进了学生更好地阅读,形成了一个极好的良性循环。可见,阅读对学生学好语文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提早阅读这种学习方法是最好的。我教过的语文学习优秀的孩子,大部分是喜欢看书,而且多数是很早就开始进行阅读的,他们的语文能力与他们的阅读时间、阅读量是成正比的。
(六)做好差生转化的衔接
学生进入中年级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成绩必然会出现好、中、差。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取得好成绩,防止学生成绩过早分化,语文教师要重视提前做好防差转差的工作。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分析差生的表现及形成差生的原因,及时制定防差转差措施。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运用能力差;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强,但写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因人制宜,分门别类,差什么就补什么。在小学语文中低年级衔接与过渡阶段,学生思想容易波动,成绩也容易滑坡,关键时刻拉学生一把,就能让他们不掉队,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进步,共同提高。
三年级语文教学措施范文2
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我在课前准备充分备课、备教材、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争取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成绩有更大程度的提高。现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本班是复试班,分为两个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二年级有两名学生,孙晓娜和苏宇湘,两名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需要老师督促,能够在老师的督促下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好。三年级有3名学生,王天红、田园和孙立芳,他们几个都很用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而且都很聪明,学习成绩都很好。
二、学习目的要求:
视障二年级数学第4册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能正确熟练掌握乘法口诀。2能熟练背诵1——9的乘法口诀,并能利用口诀求积。3能利用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能正确扎写算式并能正确摸读算式。5、能利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6能正确认识万以内的数,能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7能认识米和千米。
视障二年级语文第4册教学的要求:1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常用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熟练扎写词语。2能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3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背诵指定课文,能正确扎写指定段落。4能熟练摸读并能流利地朗读课文。5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6会记录简单的日记。
视障三年级数学第6册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能掌握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意义。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掌握面积的概念,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4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5使学生掌握小数的知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6、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视障三年级语文第6册教学目的要求:1继续提高学生摸读和书写盲文的能力。2能正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背诵指定课文,能正确扎写指定段落。4能熟练摸读、默写课文。5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6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7结合语文学习,学习应用多种感官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三、语文教学措施:
本学期在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跟上学期一样,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并且加大力度。初步设想如下:
1、在日常的教学中,灵活处理教材,加强课内、课外的联系,努力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以课本作为桥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课外读物,努力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根据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语言的感悟及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竭力加强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让学生认识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体会读书的趣味,享受读书的快乐。
2、灵活布置课后作业,少做机械性的重复作业,将剩余时间留给学生。
3、加强写作训练,使听说读写得到更加完美的统一。定期进行写作指导,结合阅读内容布置写作题目,使学生有计划,有方法的进行写作训练。结合开展的课题实验活动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4、注意听说读写的练习。要让学生通过新闻记者学表达,从读中学写。用好例文,让学生从中学到写作的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6、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有的宜在学习课文中,如几种连句成段的方法,有的可在学完课后总结,如理解重点词语读懂句子,让学生多运用这种方法练在实践中达到熟练的程度。
三年级语文教学措施范文3
关键词:作文教学 片断训练 基本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仍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学生基础不牢,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结合新课标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改进作文教学的措施,在实践中探索,逐渐摸索出一些有效的、适合于本地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
作为一个有着十几年教龄的小学语文教师,我经历了由旧人教版、新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这几个不同版本的教学,通过对比,我觉得还是原大纲对中年级作文的要求,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原大纲规定,中年级开始命题作文,着重以片断训练为主。教材对三四年级的习作编排也是主要以片断训练为主,习作要求往往是截取事物的一个部分、一个侧面、一个特点,或是事情的场面、一个情节等,不要求写出完整的开头和结尾。可新课标却取消了片断训练,从三年级刚开始接触作文,就要求学生进行篇章的练习,没有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三至六年级的要求几乎是一样的,这样一下子拔高了作文的难度,使学生觉得作文高不可攀,从而产生了畏惧感。而且学生每次写作文都形成了老套路,没有创新,因为同一件事、同一个人,从三年级就开始写,所以到了高年级无论你再怎么要求,他们也只能是老马走老路。
实践证明,中年级的片断训练,既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又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片断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为在教材没有涉及片断训练的情况下,三四年级老师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片断的训练。
片断训练应该有针对性,不能盲目进行,要有计划地训练作文基本功。利用教材,授之以课文中所蕴含的写作知识和技能,强化作文基本功的训练。在教每册教材之前,要认真研究课文中新出现的方法,分项拟好训练计划。进行阅读教学时,揭示给学生,让他们学有所依,写有所据,并逐项落实。片断训练应为综合训练服务,为作文的综合训练降低难度。如分别进行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对话片断练习,到综合练习时,学生就能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行动特点,具体描绘出人物的个性。
那么老师应如何进行片断训练呢?
第一,提供素材。在习作课上,教师提供一定的实物或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练习写段。例如:写静物时,可搬一盆花来;写跳绳活动时,可先组织跳绳比赛;写人物的外貌时,可指定一个学生或老师自己当模特;写人物的动作神态时,老师可随机创设情境,让学生反复观察。
第二,指导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感知活动。指导观察活动首先要在观察前向学生交待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和任务,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感知清晰。比如:学了《放风筝》,老师可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指导观察“跳绳比赛”。在观察之前提出以下要求:仔细观察人物的整体形象及表情、动作、速度等方面,并引导他们细心体会,准确描写。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规律,逐步具有独立的观察能力。指导观察方法首先应教会学生有序观察,譬如方位顺序、整体到部分或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时间推移顺序等。如:学了《三味书屋》,可让学生按方位顺序观察自己的教室。其次要教会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使学生对观察的对象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再次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辨析特点。比如:进行人物外貌描写时,以老师为模特,让学生抓住老师突出的、不同于他人的一两个特点来观察,不要面面俱到,这们写出来的人物肖像就不会千人一面了。
第三,指导写法。新课标要求学生每两周就应该进行一次正式的写作训练。对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和指导。
在上写作教学课前,要精心拟定写作训练目标,认真设计写作教学计划,以避免写作教学中无序、随意等问题的出现。拟定写作训练目标和设计写作教学计划,既要具体,又要有针对性,密切结合学生实际,以便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在上写作指导课时,教师要紧扣作文教学目标介绍写作知识,如记叙文的六要素,讲解如何审题、立意、选材、布局等。但是学生对于这些经常性强调的写作理论知识很容易产生厌倦感,如何让写作指导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我的教学体会是,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如果能把写作理论指导与教师“下水”作文结合起来,就能使写作指导课堂“活”起来,使写作指导课上得更有效果,更有意义。老师要告诉学生写片断尽管文字不多,但也不能东拉西扯,叙述要明白,条理要清楚。要把观察到的如实地具体地写下来。另外要写得集中,要突出一个方面来写,要避免在一个片断里写几样事物,那样容易分散,给人印象不深。还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写片断虽然内容简单,但语言运用上应当严格要求,要准确、通顺、生动。
从三年级开始,一定要通过片断练习,扎扎实实地练好写作的基本功,为写整篇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丽远.浅淡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教学.贵州政协报,2010.
三年级语文教学措施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层预习;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3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73
分层预习属于分层教学的范畴,指的是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智力特征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设计并布置不同层次的预习作业。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一、反思问题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已成为一种共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努力尝试差异教学,但是大家的关注点普遍集中在课中以及课后:课中实施分层教学,课后采取补救性措施,很少有人关注课前的准备与铺垫,课前预习处于一片混乱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预习水平停滞不前
预习不仅仅是单纯地扫清字词障碍,而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第一次对话的过程,更是一种个性化的情绪体验(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时,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目前,大多数的中高年级的预习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三到六年级的预习处于一个层次,要么过于简单,只是给课文中的生字组词、标自然段、给不认识的字注音;要么过于复杂,除了给课文中的生字组词、标自然段、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外,还要查找资料、批注自读感悟、进行课后拓展等,不顾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差异,造成了中年级的学生厌学语文,高年级的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不消化、学困生吃不了的僵局,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被我们一点一点抹杀,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预习过程流于形式
我校地处县城南郊,农民子女多、留守儿童多,生源质量差,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预习流于形式,多数学生停留在组词、标段、解决不理解的词语、查找背景资料上,忽视对文本的思考和感悟。教师上课讲得口干舌燥,好学生易于接受,学困生却听得满头套,一知半解,连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都消化不了。教师教得辛苦,学习效果只能靠机械重复式的课后作业来补救,学生学得辛苦,课堂效率低下,造成了“耗时低效”的局面。
(三)评价预习存在“一刀切”现象
考试成了现行评价学生的指挥棒,分数成了评价学生的标准。教师戴着有色眼镜“横向”评价学生,无视学生的智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优等生的一切成了全班学生的评价标准,忽视中等生和学困生的点滴进步,让这些学生永远生活在优等生的阴影下,评价预习作业时普遍存在“一刀切”现象,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实施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三年级开始,在我们班进行了“预习学案”的尝试研究。这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环节,是老师在讲授新课之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有梯度的预习作业。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预习―展示―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作业分层设计,因材施教
首先,每个学生的起点不一样,水平参差不齐,层次高低不同,他们所需要预习的作业应该是不一样的,有些东西是每个学生都要做的,而有些,则是需要学生选择做的。因此,预习作业也应该有弹性,像套餐一样,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层完成。根据学生的差异,我将预习作业分为A、B、C三级。A级作业是针对学有余力和自觉性较强的优秀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进行个性化的自我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B级作业针对的是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主要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巩固基础知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C级作业是针对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要求略低于B级作业,主要是掌握基础知识,注重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随着这项作业的深入开展,级别也在不断增加。在具体的要求上,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出题进行整合,通过必做题和选做题的结合,使预习更大程度的体现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预习作业也应该是有梯度的,由易到难,呈阶梯性。
其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年级至六年级的预习作业以“l两个梯度三个维度”展现,两个梯度就是两个学段,三个维度指“字词掌握、课文理解、自我探究”三个方面的学习,随着年级的增长,预习作业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难度逐步加大,自主性的权利也越来越大,另外作业量也是由少到多。
(二)指导分层,授人以渔
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因此,安排预习,教师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扶到放,逐步放手。三年级的学生预习的能力不足,教师应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预习,教师可先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四字口诀:一读、二查、三记、四写,让每个人记住预习的基本步骤。然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自觉性的差异,制定不同的预习指南。为了让学生在平时的预习时做到有步骤,可以请学生写在语文书的扉页上。长此以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预习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样到了五、六年级,大多数学生就会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
(三)分层评价,激发学习原动力
分级预习不仅能保持学生对预习的持续的热情,还能鼓励学生自我竞争,不断晋级。如果连续得到五个红星,学生就可以自动晋级,由C级升到B级,由B级升到A级,纵向评价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既培养了优等生,又转化了差生。平时,出好的题型,完成得好的作业,有进步的作业,我都在旁边画个小红花,写上激励性的语句“你进步了”“加油”“继续努力”,赏识每一个学生,定期在班内及时表扬,并将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课堂表现评价表”和“成长档案袋”记录下来。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有前进的动力。
总之,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探索科学有效的分层预习方法,变革传统机械的预习作业,尝试“预习学案”的编制与应用,构建“预习―展示―提升”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实践中分层设计、分层管理、分层评价课前预习,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赵玉红.挖掘内在潜能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浅谈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J].学周刊,2016(9).
三年级语文教学措施范文5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2―0093―01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基本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应该担任引导者的角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的价值以及学习语文的乐趣,让学生从心理上认为语文是一门非常强大的学科,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海底世界》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交流,讲述自己所看过的海底世界,然后让学生说出最喜欢的海底世界中的生物,并且谈一谈该种生物的特点。通过这种课堂情景的创建,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不再受教师的约束,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不管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而言,在学习语文时更需要一定的兴趣,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很难集中注意力,这时教师不应该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利用相应的道具或者是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时,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学生的头上戴上扮演角色的面具,而且要尽量模仿扮演角色的口吻来说话,比如小蝌蚪在询问鲤鱼是不是它的妈妈时,就要表现出期望的眼神,而且要扮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课堂,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所以说,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按照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真实情况来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并且要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学生营造一个异常活跃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避免学生产生过大的压力,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依靠教材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而且不能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但是,如果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关于小兴安岭的图片、视频等,就会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切实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四、注重创设教学情景
三年级语文教学措施范文6
课程标准学习兴趣语文阅读读书笔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正是由于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而在新时期下怎样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就成为了我一积极思考的问题。通过自身的学习经验、教学实践的发现以及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需要研究认为,自发性的阅读在语文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孙双金老师在《语文教学艺术》一书中提到:他发觉语文课上多了三“气”,少了三“气”。一多“死气”,课堂上死气沉沉,气氛沉闷,教师教得紧张急躁,学生学得沉闷枯燥;二多“呆气”,学生原本闪闪发亮的眼睛黯然失色,脸上充满迷惑不解的神色;三多“暮气”,十岁左右的少年儿童,本该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可课堂上的学生一个个像小老头似的,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少了哪三种气呢?一少“生气”,课堂上很少见学生生气勃勃,神采飞扬,生动活泼的场景;二少“灵气”,很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眼睛闪闪发亮,充满灵气;三少“朝气”,儿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本该朝气蓬勃,生龙活虎但课堂上很少见到这样的情景了。
身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小学语文老师,我深有同感。刚开学接手新班时,学生的课堂表现还是很积极的。可一个月不到,就会发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迅速减退,坐姿千奇百怪,靠着的、斜坐着的、趴在桌上的、甚至还有跪在座位上的,真是让我难以想象。这哪是三年级学生的表现。回想自己以前的小学生涯,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是双手抱臂、精力充沛的。可仅惊讶不行,我不可能只看着小树长歪,任其发展啊!我开始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法。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这充分阐释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
既然如此,也就是说我当前需要做的首要事情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前面说到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最大的。那么,换言之,我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是三年级的孩子普遍存在一个不爱读书的毛病,即使读书也只是读一些短小的故事或者漫画。怎样才能转变这种现象呢?我们都知道人是有惰性的,三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因此,我决定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每周让他们给我写两篇读书笔记。内容不限,但是有一定的模式:简要故事内容明白的道理结合实际说说。明白的道理不要求多深刻,但一定要是你自己积极思考的。这样,一方面逼迫了孩子去读书,另一方面也让其去思考了。这样读书的初步要求就达到了。
仅光是一味地强迫孩子去做这件事,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的。于是我充分地利用起了我们学校的校园网。一发现有好的文章,立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帮其上传上去,这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同时也刺激了其他学生的写作比赛热情。
同时,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也成为了我和同学们共同欣赏佳作的欢乐时光。我会把优秀的文章拿出来,在班级里大声读诵,并给学生讲解这篇文章之中的精彩之处,让同学们知道,这文章为什么是篇好文章,又到底好在哪里。
双管齐下,一段时间内,我们班的读书写作热情都很高涨。短期之内这样做是有效的,但是,慢慢的学生又开始丧失积极性了。原因在于他们并不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时,我及时给他们说了些具体事例对他们进行了引导。
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代著名学者也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词源笔下三千牍,武库胸中十万兵。”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刚开始读书,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的确可能有些枯燥,可是慢慢的,他就会发现读书的乐趣和书中的真谛了。
而读书笔记的第三部分――“结合实际说说”则是督促孩子发现生活、观察生活的又一手段。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现实中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无字书。在生活中,有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材料,如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很多成语,短短几个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故事,或发人深省或启迪智能,奥妙无比;谚语是人们口头流传的语言的精华,它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却又深入浅出,朗朗上口,十分好记;歇后语则是妙趣横生,无所不说,别有意味,饶有趣味。
我会推荐孩子们多去读读咱们老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谚语等;也会引导孩子们去生活中多多看看、找找,去发现生活中蕴涵的丰富道理。因为生活就是一本读不完的“无字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星期两篇读书笔记的习惯已经形成了。我们班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一习惯,很多孩子已经不像刚开始那样惧怕它了。而通过这一周一次的阅读,我发现咱们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越来越强,知识了解范畴也越来越广泛,这一切都正朝着我所期望的方向走着。许多孩子已经早就把写读书笔记当做是一件生活中的事去做了。
自身的学习经验和生活阅历让我明白,读书在一个人生活与人生中的重要性。自发性的阅读可以说使我获益菲浅。
“聪明”一词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变得聪明,就必须耳听、眼看、口说、心想,并且要日日如此、月月如此才能逐渐变得聪明起来。阅读的目的正是为了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只有坚持遵循“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认知规律,厚积才能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