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范文1

(一)经济责任审计缺乏计划性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审计工作都需要经过领导小组的批准之后,才能够交由审计部门正式展开。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导致审计部门不能够将审计工作的相关计划和任务划入到年度审计工作的行列中,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缺乏计划性,不能够掌握主动权,而且审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二)不能够对审计成果进行有效的转化 

在对领导干部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往往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就能够完成,但是为了对干部的工作进行有效的保密,组织部门通常在对干部进行调整之后,才能够向审计部门发放审计委托书及其他相关文件。从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行的现状来看,对领导干部的责任审计往往需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流程,为了提升审计的效率,大多数的审计部门都会采取临时委托的形式进行审计,导致在对相关项目、人员以及时间的安排方面不能够掌握主动性,往往在领导干部离任之后,才能够开展审计工作。这样的审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导致审计报告提交滞后,造成审管审、用管用,审任脱节,不能够充分的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 

(三)审计标准缺乏统一和规范性 

由于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刚刚确立不久,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经验,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导致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工作人员不能够依据明确的指导标准进行审计,特别是对于违规违纪较为严重的额问题,缺乏合理的判断依据。另外,为了尽可能的避免审计风险的出现,大多数审计部门的审计评价往往缺乏针对性,导致审计结果不准确。 

(四)审计工作存在较大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在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因此要对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状况以及廉政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审计评价如果缺乏准确性,将会直接影响到审计对象的政治发展前途。因此,审计部门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如果不能够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就会造成审计评价不合理,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 

二、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优化和完善的有效对策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责任审计制度 

高水平的责任审计工作必须要以科学合理的责任审计制度为前提。在今后的责任审计工作完善和优化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制度进行完善,并制定严格规范的议事准则。在此基础上,要对审计成果的运用标准进行建立和优化,通过运用机制的建设,来提升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和配合,从而实现合理分工、权责分明,相互协作,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高效的运转。除此之外,还应该将责任审计工作与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有效的结合起来,在领导干部的廉政档案以及考核档案中加入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有效的实现 “审”与“用”结合,从而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将监督关口适当前移 

将监督关口进行前移是指,通过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及年度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各个类型的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的结合,从而实现领导干部的经常性监督,提升监督的有效性和力度。通过将监督关口前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监督的力度,对于那些情况比较严重的违规违纪情况,要通过实行行政问责制度来进行处理。另外,在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优化和完善的过程中,还应该提升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提升审计工作的细致性和针对性。 

(三)对审计评价体系进行有效的规范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审计评价体系的规范性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因此,在今后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必须要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对审计的范围、标准以及审计方法等进行有效的规范,最大程度的提升审计评价的公正性。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和实施情况、负债情况、遵纪守法情况等,在对审计评价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这些指标进行有效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对审计工作的权责进行明确,提升审计工作的 

公正性。 

三、结语 

总的来说,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为我国防腐败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地助力,能够实现对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提升党的廉洁度。但是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当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为了进一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审计的公正性,实现对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相关部门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建立高效合理的审计运行制度,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从而为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審计署武汉特派办课题组,程光,陈超 . 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探索和实践 [J]. 审计研究,2012(03):3-7. 

[2] 黄子明 . 浅议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J]. 经营管理者,2013(01):349+341.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范文2

一、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改进预期目标

在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方面,要进一步体现绩效审计的基本理念。在实际审计过程中,要从绩效审计的专业角度,科学合理明确的检查因部分岗位领导决策失误、管理不科学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其他社会问题,对于相关部门、单位存在的资源浪费、损失和国有资产的流失等,比较严重的问题,要给出明确的处罚责任。提高对干部职责履行和决策管理方面的评价水平,严格落实相应的奖惩机制,提高经济责任的审计目标。在绩效审计视角下,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二、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难点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真实性和合法性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

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来看,有些被审计单位 在信息资料的真实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方面依然存在问题,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规范化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为绩效审计的广泛和深入开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在真实性合法性的问题没有得到基本解决的情况下,绩效审计难以达到较大的覆盖面和较高的层次。

(二)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绩效审计理念方面缺乏广度和深度

绩效审计,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涵盖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经济运营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覆盖较广,涉及较深。但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于绩效问题的关注尚处于探索阶段。

(三)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缺乏确定性,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造成一定的障碍

绩效审计评价会涉及各类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的指标本身就比较难以量化,加之影响被审计单位绩效的因素比较复杂,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审计人员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上的差别,就为评价上的随意性留下了过大的空间,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三、绩效审计视角下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水平的措施分析

(一)逐步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结合

从绩效审计的主要特点来看,其一般涉及的审计范围较广,审计的问题难度较大,审计方法比较独特,同传统的审计方式,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基于绩效审计的这种特点,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应该坚持可行性、重要性和实效性相互结合、有机统一的原则,严格做好相关审计项目的分析筛选。审计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审计工作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资源。在绩效审计视角下,做好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的控制,优化审计程序,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水平,逐步实现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深度结合。

(二)提高审计评价指标的建设水平

经济责任的审计,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对其进行审计评价。因此,要制定一套比较符合现代绩效审计理念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种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发现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领导干部的工作考核、资金的使用、国有资产的运营等方面,严格落实相关的审计制度,对于不符合相关审计程序、审计标准的环节,要及时纠正,防止问题的扩大。在建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各级审计单位,既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又要着眼未来,提高审计工作的时代性,坚持审计责任、审计理念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现代绩效审计模式的有点,切实提高审计评价指标的水平。

(三)各级审计工作人员要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切实提高审计资源的整合效果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主要的还是依靠各级一线审计工作人员,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审计工作人员的观念转变和更新,是绩效审计理念发挥作用的基础。审计工作的开展,在绩效审计视角下,要更加注重审计责任的完善,审计目标的失效性。审计工作人员要及时参加相应的知识培训和业务学习,提高对审计资源的掌握各整合技巧,优化审计工作的开展方法,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先进作用,提高对现存审计资源的挖掘水平。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范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对策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所属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首先,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对“事”的监督,又是对“人”的监督;其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涉及期限长,审计范围广,所依据的审计标准多且变化大;第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群众性较强;第四,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将为干部的使用和任免提供直接依据。

为了科学界定责任,促进廉政建设,本文试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环境,不利于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党政领导及企业领导,他们手中握有不同程度的权力,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方方面面的说情压力,个别审计人员顾虑重重,不想碰硬,不敢碰硬;另一方面,个别被审计单位领导认为,审计是组织对领导干部的不信任,存在消极情绪,甚至有个别领导怕暴露问题不愿接受审计,不配合审计,缺乏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内部审计评价体系不规范,影响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通过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审计,查清内部财政财务收支目标完成情况,但如何界定原任责任和现任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等没有明确的标准,影响了审计的效果。

(三)“审用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审计成果的运用比较滞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很被动,一是对查出的问题不好处理,二是查出的问题大多数拖而不决,对审计部门查出的问题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常致使审计走了过场。

(四)审计手段的局限性,导致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难以进一步深入开展。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就在会计资料中明显反映,或者是用审计手段难以深入查证,一些问题还不能从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查深查透,必须由有关部门运用特殊手段进行审计,势必造成审计质量不高。

(五)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影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行政财务,又要懂得企业财务、投资基建的财务,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解决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确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明确审计步骤,严格控制审计的质量。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采用定期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形式。应在被审计单位内部不间断地进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离任审计是内部审计的最后一个环节,重点是对被审计人离任时所在单位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对被审计人内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为作好离任审计,必须开展定期审计。

1、坚持查帐与调查相结合,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前,要开展审计前的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对象的有关情况,进行审计时,一方面通过查帐收集审计证据,另一方面通过座谈和咨询等形式分别听取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代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和情况反映,并作好记录,这样有助于了解单位的真实家底和被审计对象执行财经纪律和廉政情况。

2、在审计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委托书的要求以及群众意见大、反映强烈的问题,重点抓住被审责任人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展开审计,对重大问题及重要情况进行重点审计,要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周密部署,统筹安排,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准确地抓住重点并查深查透,保证审计质量。

3、以测试内控制度为基础,以审核内部经济责任目标为主线,以核实资产、负债、损益为重点,结合查究违规违纪行为,相关审计内容交织穿插,相互印证,把握要点,突出重点,形成对责任人内部经济责任的全方位审计监督。

(二)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性评价,从中鉴定被审计人的经济业绩、落实其经济责任。因此,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信息进行确认,从财务报表人手,运用比较、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等手段,寻找突破口,在对财务报表审核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分析、内控测试等手段,审查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内控管理状况、经济效益以及重大决策活动的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价。

评价内容可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1)预算执行情况;(2)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有效性及实际运行效果;(3)风险控制和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健全情况(4)财会管理系统的严密性、独立性,资产、负债损益核算的合规性、效益性;(5)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三)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经济效益、环境审计等联系起来。

进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和经济效益审计、环境审计、生态审计等相结合,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客观和公正地考察领导干部的行政能力和综合政绩,把政绩观与科学发展观正确结合起来,才可以反映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管理业绩和承担的责任。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要坚持全面的、历史的观点,审计评价要摆正审计工作在干部考核管理中的位置,做到“参谋而不决策,尽职而不越位”。

1、审什么就评什么,要有针对性。审计证据不足或不太清楚的事项不做评价,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评价的措辞要恰当,有分寸。

2、对所发生的问题,要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该由谁负责任,使有问题的人跑不了,没问题的人冤不着。

(五)审计结果的应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落脚点,充分运用审计结果,可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威慑和惩戒作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一是对被审计的领导力争做到“未进行审计的暂不离任、未落实审计决定的暂不离任、未清理债权债务的暂不离任”,将审计结果存入干部管理档案,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提供决策信息,使审计工作真正成为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

二是利用审计结果将干部监督关口前移,认真分析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倾向性问题,不断完善制度,从源头上防止干部在经济活动中发生违纪违法行为,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规范经济秩序,促进反腐倡廉,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使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纯洁党政领导干部队伍,惩治腐败,促进廉政建设的有力措施。

(六)坚持经济责任审计创新,建立一整套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财务报表审计与管理业绩审计相结合、国家审计与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相结合的现代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以充分发挥现代审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的功能。

1、创新人才观念。审计机关应立足长远,改革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采取年度培训和年度业绩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以资格认证为中心的人才选拔机制,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从源头抓起,提高审计人员进入门槛,以人为本,把好入门关。

2、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审计领域的扩大,更需要一支懂电算化、法律、管理、工程技术等专职复合型审计队伍。针对不同职级、岗位、专业和知识结构人员,进行财务、审计、基建、工程、管理、法律等后续教育,使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层次呈现一种多学科、多领域的状态,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3、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逐步实现审计与人事、组织、纪检、监察部门计算机联网,与会计核算中心、政府采购中心、财政部门联网,建立审计对象情况资料数据库。这样,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又可以为全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程实施审计监督提供便利,也可据此确定审计的侧重点,节约现场审计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在全面提升审计质量的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逐步实现由单一的、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经济责任审计、管理绩效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等多种相互结合的审计方式转变,促进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

(七)审计风险随时存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去发现风险,预防风险,降低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难度大,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 和业务素质,只要有了过硬的思想作风和业务技能,掌握审计方法,审计质量才会有保障,审计风险也才能得以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国华.浅析交通系统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对策.

[2]中国站长前线.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初步探索.

[3]潘应祥.浅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范文4

关键词:绩效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民生政策审计

随着财政绩效审计的逐步开展,财政绩效审计从增强其宏观性、整体性和建设性出发,将目标提升到以保障公共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促进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增强财政政策的有效性的高度,依法对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政府部门管理或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资金,以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

一、经济发展新思路需要审计向纵深、向广度发展

审计内涵式发展模式要求我们走特色、精品、治理绩效优先的发展道路,财政审计从“3E”增至“5E”,强调要加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投入产出是否最大作出相应的评价。与传统审计相比,传统审计看重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真实性、合法性,而绩效审计将重心放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安排和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上。财政绩效审计,要审查是否以一定的最小的公共资源投入提供最大的社会公共服务;要评价财政支出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投入产出;要评价财政资金投入是否最大程度达到政策制定的既定目标;要评价对相关政策、规章和制度的遵循情况。绩效审计无论从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标准、审计效果等诸方面来看,均较之传统审计作了不同层次的更深层次的新要求,这要求审计人员改变审计工作思路,更新审计方法,从政策、方针执行上提出深层次的建议。因此,变更思路是先导,更新方法要先行。

二、尝试开展多形式的绩效审计,以多角度开展绩效审计为落脚点

首先,尝试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专项财政绩效审计。以开展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为基础,从核查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有效性入手,挑选影响力大、公众关注程度高且审计事项具有典型意义的项目开展专项绩效审计,在对真实性、合法性实施审计的基础上结合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开展更深层面上的绩效审计和评价,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预警重大经济隐患。将预算执行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法结合,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将效益性、效果性与真实性、合法性相结合。围绕资金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效率效果,从政策、制度和管理等多方面,重点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完善宏观政策、健全法规制度、加强综合管理的建议,促使其提高资金管理绩效,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次,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绩效审计,以经济责任审计为基础,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基础上,开展资源环境绩效审计调查,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自然资源在管理和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提醒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恪尽职责,强化领导干部对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既问责领导,又评价环保绩效,既创新了财政绩效审计的思路和方法,又拓展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在实践中,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治理保护重点工程建设、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等情况进行审计,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切实履行资源管理和环保责任,又丰富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成果,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再次,在民生政策审计中实现绩效审计的升华。围绕“大扶贫”战略,加大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等民生资金的审计力度,重点揭示贯彻落实国家精准扶贫等民生政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民生政策目标顺利实现。在重点关注基本民生是否得到保障和改善、人民利益是否得到保护的基础上,循着资金流向,注重关注改革中的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关注民生资金支出绩效、民生政策贯彻落实、存量民生资金盘活、民生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使用情况,坚决查处以“打酱油的钱不能打醋”为借口导致的民生资金长期闲置等问题,促进减少民生资金沉淀,推动民生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确保惠民资金发挥实效。

三、实践探索解决财政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范文5

关键词:军队;安全审计;基本模式

军队安全审计就是指由军队审计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首长指示精神,对部队建设发展过程中涉及安全问题的一切活动或行为进行系统的、独立的检查验证,并作出相应评价的活动。建立安全审计模式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既没有现成的理论指导,也缺乏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为开辟军队安全审计道路提供参考经验,我们从研究探索的角度,试图构建一个以风险预防为导向,以战训需求为牵引,以提升战斗力和保障力为目标,以最终结果为评审依据,以“三访六查一评”为方法,以行政问责为推手的风险导向型安全审计模式。

一、以风险预防为导向

部队工作千头万绪,安全管理是绝不能无序无规的,预防事故更应放在首位予以高度重视。军队审计部门有职责通过安全审计工作,促进各部门各单位加强对各种事故的预防管理,通过安全审计这个监督杠杆,促使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建立健全分级分工责任制、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和安全问题举报、事故隐患排查、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度,狠抓安全管理岗位制、安全奖罚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把安全责任真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使安全工作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检查、凡事有人监督”。

二、以战训需求为牵引

以作战训练需求为牵引组织开展安全审计,就是要对部队作战训练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事故苗头、影响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寻求有效解决安全问题的对策措施,确保部队作战训练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最佳成效。以作战训练需求为牵引,还要善于用战时要求“倒推”平时建设,用战时牵引平时,决不能满足于平时看着好看、管着好管、用着好用,结果方便了平时,贻误了战时。军队审计部门必须抓住部队作战训练这项核心工作,从各个方面做好安全审计工作,确保部队作战训练真正达到应有的目的要求。

三、以提升“两力”(战斗力和保障力)为目标

战斗力和保障力要素中任何一方面的素质与状态发生变化,都会对战斗力和保障力的生成模式与能量聚集产生重大的甚至是变革性的影响。而战斗力和保障力要素的素质与状态的提升,无不与安全因素息息相关。如果安全管理跟不上,就会导致人和武器(保障装备)要素的损毁、报废和效能下降,重大事故可能会直接导致部队战斗力和保障力大幅衰减,影响作战训练任务的完成。就这个意义说,安全就是战斗力,安全就是保障力,安全管理水平高,战斗力和保障力水平就高,安全是提升部队战斗力和保障力的基础。军队开展安全审计,虽然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但作为审计部门开展这项活动并不是为了图有创新之名,而是脚踏实地的为了追求提高部队战斗力和保障力这一根本目标。

四、以最终结果为依据

安全审计虽然作为一种专项审计,但涉及的内容却是全面的综合的,这种审计必须以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对安全管理工作的最终结果作为评审的客观依据,即突出结果、以果寻因、因果对应,从而确定一个单位或部门安全工作的成效和实绩。这种审计不是一开始就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过程,而是直接检查安全管理的结果,并且将此作为安全审计的核心。但是对于个别重要的领域,则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系统(工作流程)进行分析、检查和测试。审计人员根据对实现关键结果的重要性来选择一些控制环节进行审计,如果确定了主要的缺陷,审计人员将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确定问题的原因和对预期结果的影响或潜在影响。

采用以最终结果为审评依据的审计模式,主要是因为这种模式比较容易操作,因为它只要取得被审计单位安全管理工作的结果,同被审计单位应该遵守的既定的规范(目标、规则或其它审计标准)进行比较,并针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查找原因,确定责任就可以了,相对比较简单,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方法比较类似,只不过财务审计依据的是财务法规制度,评价对象是经费的收支,而安全审计依据的是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和标准等,评价对象是涉及安全管理的各种人和事。

五、以“三访六查一评”为方法

安全审计模式的构建最终要体现在审计方法上,这是确立安全审计模式的核心所在。根据安全管理的性质特点,考虑部队安全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应以“三访六查一评”作为安全审计的基本方法。

三访:走访领导成员,走访机关职能部门,走访基层广大官兵。

安全工作涉及面广,隐含的利益关系有时十分复杂,仅仅通过个别领导或个别人的了解是不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的,必须通过走访不同人员进行全方位调查,才能获得安全审计的真实信息。通过走访领导成员,可以获得安全管理决策层次的有关情况;走访机关职能部门,可以获得安全管理有关业务与技术方面的情况;走访基层广大(下转第65页)(上接第63页)官兵,可以倾听到安全管理工作实践一线官兵的心声,把握住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走向。

六查:查人的主观行为,查安全管理的客观条件,查规章制度建设情况,查已经发生的事故状况与概率,查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与不良倾向苗头,查既成事故的物质性损失与间接性价值损失。

安全及安全管理工作,既有主观因素影响,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左右;既有硬件设施设备建设方面的问题,也有规章制度等软件管理方面的因素;既有表现于各种不同事故的征候,又有隐含于事物发展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既有直接物质性损失,也有不同货币价值的考量,如此等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决定和影响安全及安全管理的运行与结果。因此,以风险预防为导向的安全审计模式,必须注重于对上述各种情况的调查了解,细细查明引发安全问题的不同诱因、不同隐患、不同行为、不同结果等等情况,为判断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安全形势和安全管理成效提供准确真实的依据。

一评:综合评判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安全形势与安全管理绩效。

在全国上下、全军上下大抓安全管理的形势下,判断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政绩如何,关键一点就是看安全管理绩效。军队开展安全审计所得出的结论,可以说是对一个单位或部门政绩认定的权威依据。鉴于此,在安全审计结论的认定上,审计部门必须认真对待,综合评判,谨防以点代面,一好遮百丑,或者是以坏代好等。对好的方面要充分肯定,问题也要讲透。对出现的安全问题,既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不能主观臆断,妄自猜测。要熟练地掌握政策法规的尺度.准确地确定问题的性质。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可靠可信,有参考和证明作用。

六、以行政问责为推手

引入行政问责制是构建安全审计模式的重要内容。安全审计工作搞得再好,审出来的问题却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则就失去了审计的意义。因此,通过引入行政问责制,可以较好地解决安全管理工作问责不力、执行无力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范文6

[关键词]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为适应国家审计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看成是国家审计的补充。现在企业已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内部监督越来越重要。因此 ,加强内审控制已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

1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现在我国的内部审计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这主要是由管理体制和职能定位不当所致。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的下设机构 ,需要服从企业的上层管理 ,需要从企业得到运营的经费;另一方面经营者认为内审机构的任务就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 ,特别是财务活动进行监督。通常 ,企业对内部审计有时是以是否 “听话” 为衡量标准。这样 ,在经济利益的约束下 ,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很难得到保证 ,审计过程的独立性、 公正性、客观性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发挥得不是很好。

(2)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从国家审计署规定的内部审计范围看,内部审计是对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综合审计。而我国现阶段内部审计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这就使内部审计也仅具备财务性质,归属于财务部门领导,使财务与审计之间界限不明、职责不清。

(3)内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说明》中规定,内部审计师应具备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概率、线性规划、审计、工程、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保证执业质量。而目前,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是从财务岗调来,缺少专业的审计知识,不熟悉具体的业务操作;在审计手段上,还主要依赖于手工查账,计算机技术运用少,审计效率低下;审计技术方法上,很少使用统计抽样的方法,一般根据经验判断,导致无法根据局部审计的结果来推断总体,无法提出有效的管理意见,制约了审计在管理中的作用。

(4)内审职能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内审人员往往将精力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并提出管理建议,从而导致对企业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进行系统和权威的评价,也就无法发现和客观评价企业的潜在风险,进而无法对管理当局提出实质性和预防性的管理建议。

(5)审计理论滞后,难以指导当前工作。当前,我国审计实践已有了较大发展,但理论滞后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如在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方面,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原则等尚未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内部审计实践工作要求的理论体系;在实务理论方面,如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审计的有关理论,广度与深度不足,以至于理论落后于实践,指导意义被淡化。

(6)审计成果实施不到位。目前,各级组织、纪检、审计部门对审计结果的实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对审计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剖析,没有完善相关的制度,导致同样的审计问题反复出现,对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不能做到“宽严适度”,有的干脆不了了之,使内部审计地位和权威受到了影响。

(7)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较弱。“先审计、后离任”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从大多数地方落实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先任后审”的逆向程序,这种马后炮式的审计,给审计人员核实问题、搜集证据、征求意见、处理问题、落实结论等带来诸多不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审计报告作为干部任用的依据,其作用也无从发挥,特别是对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给追究责任带来了困难。

2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除了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之外,笔者认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还应采取以下举措以完善内审工作:

(1)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现代企业中,内审机构应以下列两种方式设置:①在总公司层面,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代表董事会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独立的评价和监督,是处于决策系统与执行系统之间的监督系统。②在分支机构层面,根据业务规模和性质,同时考虑成本因素,设立总经理领导下的独立部门,行使执行系统的内部审计职责。为进一步加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便于审计工作的开展,保证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各分支公司的审计机构应由审计委员会垂直领导。

(2)提高内部审计地位,拓宽审计范围。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有些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由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监督企业所属各经济责任承担者按既定的目标、方针、政策、制度、计划、预算等要求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机制,拓宽审计范围,把审计目标从过去的财务会计审计,转向企业管理控制的各个环节,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使之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工作上,要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绩效审计、资金运行管理审计上。

除此之外,内部审计部门还应积极探索开展对风险评估要素的审计。因为开展风险评估要素的审计,一方面能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提高审计人员风险管理审计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以后全面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在揭示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同时,及时发现企业面临或潜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协助企业防范和控制各种风险,更好地体现内控审计工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