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范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虹口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在册的400例已确诊的非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愿意合作者作为干预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均>45岁。另选取与上述对象年龄(相差±2岁)、文化程度、病程、饮食习惯等基本特征相似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除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外,干预组加以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加以集中授课式健康教育讲座。

1.2 方法

干预组患者随机分成4个团体心理辅导小组,每小组10名患者。由2名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5年以上,并且同时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和经验的医生作为团体心理辅导小组的组织者,按照预先制定的健康教育计划和内容,采用专题讨论、示范、角色扮演等方法,每周每小组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1次,持续2个月。对照组患者每周接受1次集中授课式的健康教育讲座,持续2个月。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健康教育包括糖尿病的病因、糖尿病饮食与运动治疗、心理调节、药物治疗以及预防并发症等基本内容,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糖尿病防治知识读本》为蓝本。

在干预期间,每周采用自动生化仪监测空腹血糖值(FBG),并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干预前后糖基化血红蛋白值(GHbA1c)的变化情况。

1.3 团体心理辅导

1.3.1 前期准备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准备期,患者(小组成员)要先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治疗经历、血糖控制情况、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对疾病的看法、迫切需要获得哪些知识等。之后组织者要与患者(小组成员)进行1次面谈,交谈的内容包括组织者将开展活动的目的、参加活动的最佳时间等告诉患者,询问患者关于糖尿病感到最困惑的是什么,并鼓励患者完成团体心理辅导的全过程。

1.3.2 活动场地房间面积20 cm2,保证安静、舒适、整洁,房间的一侧有电脑和投影设备便于组织者讲解。组织者和小组成员们呈圆圈形围坐在一起,以彼此既感到舒适又方便相互交流的距离为度,圆圈中间不放置桌椅。

1.3.3 团体心理辅导过程 糖尿病患者的团体心理辅导一般经历3个阶段,即开始阶段、中间阶段、结束阶段。每周活动1次,每次不超过1.5 h。

在开始阶段,组织者带领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团体辅导的内容和议程的决定。首先组织者要促使小组成员尽快熟悉,建立彼此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激发小组成员参与的愿望。这一阶段的目标包括轮流自我介绍;共同讨论整个活动过程中所要学习的健康教育内容;设想整个小组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规定每次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制定共同遵守的活动规则。活动次数为1次。

在中间阶段的各次活动中,组织者不但要带领小组成员们学习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还要促使大家进行讨论、交流感受,然后再给予讲解、归纳和总结。本阶段重点在于边学习糖尿病知识边讨论,有些患者在长期的患病过程中,已经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了很多相关知识,又因为各种原因深感困惑难以理解而无法遵从,讨论和交流能促使小组成员提高领悟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成员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和鼓励,信任感和亲密感增加,学习的热情随之提高。每次活动结束时发放学习材料并留家庭作业。活动次数共6次。

结束阶段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过程。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自己对糖尿病认识的转变,以及今后怎样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并相互提出希望和嘱托,为今后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做好准备。团体心理辅导至此基本结束。活动次数为1次。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干预组40人,男16人,女24人,平均年龄为(71.70±8.25)岁,病程为(8.45±5.17)年。对照组40人,男13人,女27人,平均年龄为(71.43±9.19)岁,病程为(8.13±5.44)年。两样本经t检验和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干预前后血糖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2.3 饮食控制和规律用药情况

经团体心理辅导后,患者的不合理饮食、凭感觉估计血糖高低擅自增减药物等情况有所改善(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代谢性疾病,在缺乏情感支持和定期鼓励的情况下,患者容易丧失信心,无法坚持正确的治疗方案。糖尿病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健康教育模式,一改以往社区常用的单向传递健康教育内容的说教式、指导式的模式,鼓励发挥患者的积极主动性,更多地自由互动,相互获得情感支持和鼓励。本文结果显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有效帮助糖尿病患者正确看待和接受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坚持饮食控制和规律用药,从而改善临床化验指标。其特点在于传递健康教育信息与促进情感交流相结合。

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接受事物的能力等方面有诸多差异,因此每个团体心理辅导小组的构成具有独特性,这就要求组织者要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活动内容和进度,做到有针对性。比如在有的小组中,成员们因为对高血糖的恐惧心理而过度限制饮食。组织者就从糖、蛋白质、脂肪对人体的益处讲解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从而使他们接受平衡膳食的观点。有的小组格外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质疑降糖药物治疗,甚至使用保健品或黄连素代替降糖药物。组织者利用2次活动带领成员们一起学习降糖药物种类、作用机理、联合用药、不良反应以及中药降糖作用等,通过提供充足的信息来减轻小组成员对药物的恐惧心理,从而实现规范用药的目标。

团体心理辅导过程可满足糖尿病患者的自尊感和归属感的需要。自尊感和归属感是深层次人际交往的需要。在团体心理辅导小组中,各成员有充分的时间表达各自对疾病的感受,有机会听到与自己类似的观点和忧虑,能有效降低孤独感、减轻焦虑情绪。还能通过互相理解、支持和安慰,形成信任、承诺和真诚关怀的关系,有助于产生积极、乐观、有信心、有尊严的心态,表现在较高的出勤率、参与度,以及对小组活动规则的遵守方面。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范文2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9(a)-017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goal attainment theory in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in hospital. Methods Eighty cases in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ere given to health education with the guidance of goal attainment theory from November 2015 to January 2016. Three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health knowledge assessment, health-promoted behavior investigation,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ere used to assess application effect. Results The scores of health knowledge and health-promoted behavior were improve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goal attaining theory in health education,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was improved, while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goal attaining theory to health educat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in hospital can improve health knowledge of patients, bulid healthy lifestyle and enhanc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Goal-attaining theory; Elderly patients; Health education

?S着全球老龄化的到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目前已达到2.22亿,其中慢性病老年患者已超过1亿[1]。现代医学证明老年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密切关系[2],其中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等[3]。健康教育是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系统地教育活动,帮助人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危害健康的因素进行认识,促使人们自觉地进行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4]。因此,健康教育是老年慢性疾病的预防和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达标理论由美国护理学家伊莫詹姆?金于1980年提出,它吸取了符号互动论、生长发展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等优点衍生而成[5]。个人系统、人际间系统、社会系统,感知、沟通、互动、交流、自我、角色、发展、时间和空间、应激是该理论的重要概念[6]。达标理论强调在护理活动过程中护士和患者要共同参与、相互配合, 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实现获得最佳健康目标的活动[7],帮助患者恢复健康[8]。为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本研究尝试将达标理论运用到住院老年患者健康教育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5年11月~2016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符合条件的80例老年患者。本研究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的住院患者;②意识清楚,具有一定表达能力;③知情同意并愿意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认知、听力、沟通障碍者;②有精神疾病者;③终末疾病者;④无法配合完成问卷者;⑤住院时间< 7 d者。

1.3 方法

对患者在入院第3天进行健康知识测评问卷、健康促进行为量表及满意度3个问卷的填写,住院期间对所有患者在达标理论指导下实施健康教育,于出院时再次进行健康知识测评问卷、健康促进行为量表以及满意度3个问卷的填写。

1.3.1 达标理论的实施程序

①落实本课题研究成员参与对达标理论、健康教育程序及相关技能培训;②研究者通过沟通、观察、感知等技巧,评估住院老年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为护理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9];③与患者及家属通过参与、沟通、感知、互动等形式共同制订健康教育目标[10];④护士与患者共同设计,促进达到目标的护理活动。⑤护士通过提问、观察和交流等形式每天督促,每周对目标是否实现进行评价,未达标者继续加强巩固直到护理目标完成。

1.3.2 研究工具

1.3.2.1 健康知识测评问卷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为疾病基本常识、危险因素、预防、治疗等相关知识,共10个条目,每项为知道、部分知道、不知道3个答案,分别为3分、2分、1分,总分为30分,得分越高,说明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越好。

1.3.2.2 健康促进行为调查问卷 ?⒖肌痘だ斫峋址掷唷?[11],共15个条目。每项为从未显示、有时显示、始终显示,分别为1分、2分、3分,总分为45分,得分越高,说明依从性越好。

1.3.2.3 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采用自制“老年患者护理满意度问卷”,该问卷已经过信效度检验[12]。该量表从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操作水平、沟通能力等6个方面来评价,每条分别为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别为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

1.4 质量控制

落实参与本研究的人员均具备老年护理专科知识和技能,在研究前对达标理论的概念、基本内容及方法进行统一培训,护士协助患者填写相关问卷。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76例患者中,男48例,女28例;年龄分布:60~70岁20例,71~80岁4例,81~90岁44例,>90岁8例;学历:高中18例,大专24例,本科及以上26例;居住情况:与配偶同住58例,与子女同住18例;费用类型:医保8例,公费60例,其他8例;月收入情况:1000~3000元6例,3001~5000元12例,> 5000元58例;所患病种情况:1种4例;2种12例,≥3种60例。

2.2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比较

运用达标理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后,患者出院时健康知识得分所有条目及总分均高于入院第3天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3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健康促进行为比较

对患者实施达标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后,患者出院时健康促进行为得分均高于入院第3天,且戒烟、限酒、有效锻炼、有效控制体重、遵循健康饮食及总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4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患者入院第3天满意度为(2.85±0.42)分,出院时满意度为(2.92±0.2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3.1 住院老年人健康知识水平提高

本研究显示,对患者实施达标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后,住院老年人健康知识水平显著提高。张久等[13]、温寅林等[14]分别将达标理论运用于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和糖尿病出院患者延续护理,得出提高患者对疾病知晓率和依从性的结论。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患者住院期间重要的护理内容,传统的教育拘于形式,缺乏有效沟通、互动、反馈,缺乏从患者个性化需求出发,患者只能被灌输和被接受。运用达标理论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与责任护士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健康教育的实施体系由一般的知识“灌输”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15],使患者发挥其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参与护理全过程,从而提高其对健康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患者、家属、护士共同参与,有效沟通及反馈,护理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有助于强化患者个体针对性的健康知识的掌握。

3.2 住院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改善

通过对患者实施达标理论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后,住院老年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显著改善。陈素文等[16]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达标理论指导的健康教育,患者在饮食、药物、体重控制等行为均有改善。莫伊雯等[17]研究发现达标理论指导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慢性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达标理论能鼓励护士、患者和家属相互的合作互动,住院期间共同制订护理计划,更明确护理目标和对目标的预见性,促进完成目标的行为和动机,从而提高健康促进相关行为。

3.3 住院老年患者满意度无显著差异

本研究显示,实施达标理论健康教育前后患者满意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近几年来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和落实,以及对满意度的重视有关,使得本研究人群在接受干预前后满意度均比较高,以及本研究选取对象区域单一,未进行多级别医院、多学科病区患者研究从而导致满意度无显著差异。同时,由于本研究满意度问卷是从患者对护士态度、技术、沟通等多维度进行评价,不仅限于对健康教育的反应,所以可能对于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效果不显著有关。

3.4 达标理论在老年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范文3

【摘要】:目的:综合分析社区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护理当中的运用。方法:随机选择某社区内50例冠心病的患者,将他们统计起来建立专属的数据档案,并对他们进行一系列合理,有特别安排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基本的健康教育以及均衡饮食和心理防护等等。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社区护理干预,50例患者偶发心绞痛的频率减少,有明显抑制焦虑不安等临床症状的表现。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护理当中的运用表现良好,能明显降低患者冠状动脉受阻的频率,这给冠心病患者的生活带来了福音,适合广泛应用到社区管理当中。

【关键词】:冠心病,社区护理干预,护理运用

临床上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称为冠心病,最开始产生冠心病的原因是由于冠状动脉受到挤压、阻塞等原因造成心脏血供不及时。若长期维持这样的状态下去会损害机体的心肌功能,使其发生特异性的转变。人们的生活环境正在突飞猛进地改变,生活水平比起过去也有了飞天翻地覆的进步,但是都市人患冠心病的人数却在逐年增长,在某些城市冠心病甚至成为了导致病患死亡最多的恐怖武器。冠心病虽然危害性大,但实际上又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可怕疾病的地方,最主要的就是它属于慢性疾病,发作需要长时间的累积,而不是像其他疾病一样的短期,高效。如果靠医院长期的治疗,不仅会给病患造成很多麻烦,也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所以在2000年前,欧美等大国就已经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来防治冠心病,它主要是以社区为中心划范围,对患者身体上,心理上,生活上进行三重治疗护理,这样的安排能够起到提早预防,积极治疗的作用,这便也是本人正要讨论的社区护理干预。

研究的基础是,2007年到2009年一年内某社区50例冠心病患者,研究的方法是,社区护理干预。研究中总共随访长达两年,以下就是具体的过程:

1. 社区护理干预的基础

1.1 冠心病社区护理干预主要是指选择某社区内冠心病的患者,将他们统计起来建立专属的数据档案,并对他们进行一系列合理,有特别安排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基本的健康教育以及均衡饮食和心理防护等等,以达到改善人们生活环境,促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发生的作用。

1.2 要建立完善的社区护理干预资料库,主要是采用电子表格的形式,记录清楚每个患者的年龄,姓名,性别和病情相关的一些基本内容,同时还要了解清楚病人的联系方式等。建立好资料表后,要开始安排和计划社区护理干预的措施,要定期做好随访和患者身体检查。

2. 社区护理干预的步骤

2.1  健康教育:在一切措施开始前要对社区进行多种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动,疾病来源于生活,很多冠心病患者病情加重主要是由于生活习惯上的一些误区导致的,男性经常抽烟酗酒,女性则是饮食上的不节制都造成了心血管的负担加重最终造成障碍。可以在社区内开展健康讲座先建立一些健康教育的基础,然后是开展一些益智类的活动,鼓励和吸引社区内人们来参加,比如知识抢答,场景演习等都是不错的想法。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群众观看与冠心病有关的录像,广发知识手册,并设立专门的咨询问答点。从患者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根本上防止和护理冠心病。

2.2 均衡饮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的高油高脂高蛋白,营养过剩对身体是百害而无一利。高油高脂会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尤其是本身就肥胖,血脂水平很高的患者,油炸的食物一定要避开,饮食偏向清淡的口味,多吃蔬菜瓜果,少吃油和肉类(注意:不是不吃,是少吃)。过甜的食物热量较高,也要避免多吃。口味重的患者也要注意了,高盐也是造成冠心病病情加重的首要原因。除了这些少吃的要避免外,还有一定要多吃的,那就是纤维类食物,如玉米等,这些纤维类食品能够很好地降低身体的胆固醇高水平。但是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所以饮食上不用统一,而是分析每一个患者的习惯,定制专属的菜单。

2.3  心理防护:冠心病很少急性高发,它是慢慢地折磨病患,给病患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很多的负担,身体状况变差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心情受影响又接着影响病情,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社区内安排专门处理病患心理问题的护理人员,可以及时处理患者的心理问题,防止心理因素影响身体。护理人员要有很强的亲和力和耐心,首先要和患者做朋友,心理上的开导不可超之过急,慢慢来,一点点给他们帮助效果会更好,否则会适得其反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2.4 其它措施: 抑制相关的疾病(三高人群也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护理人员针对这三种人群一定要特别注意,在护理冠心病的同时也要对这三种水平进行药理等的控制和治疗);用药方面的咨询(护理人员要适时和病人沟通做好统计,提醒病人若发现病情好转或者恶化都不能自行减少和增加药量,一定要先质询护理人员,听从护理人员的安排和建议,但是若病人有自己的意见,一定要和护理人员商量讨论,切忌一意孤行)。

3. 社区护理干预的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社区护理干预,50例患者偶发心绞痛的频率减少,有明显抑制焦虑不安等临床症状的表现。

4. 社区护理干预的讨论

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转变加快了疾病的发生。冠心病属于慢性疾病,是不可能完全依靠临床治疗来治愈的,医院最多是在病情严重时起主导作用,真正影响患者健康的是患者个人的生活习惯。有了社区护理干预,它以社区为中心划范围,对患者身体上,心理上,生活上进行三重治疗护理,起到提早预防,积极治疗的作用,病人和家属都可以很方便地了解疾病发生原理和防止的主要措施,随时做好身体检查,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患者和家属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周玉梅,袁春凤,刘莲凤,黄丽华,罗美华. 社区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效果评价[J].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范文4

(一)重视不足,目标狭隘,没有实现“一切为了群众”

某些高校在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定位上相对狭隘,如有的将之总结为只是针对部分学生单纯心理疾病的防治;有的将之归类为特定的思想品德问题;有的将之归类为一部分学生群众的德育教育问题等等,这些狭隘的观点主要集中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对象在于解决少数或部分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而事实上,每位学生或多或少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疏导、咨询、帮助与治疗等。因此,这种单向狭隘的工作目标有悖于群众路线中“一切为了群众”,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位置。

(二)队伍单薄,供求矛盾,没有实现“一切依靠群众”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建设水平还远远跟不上高校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专业队伍中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数量有限性,与兼职队伍(如一线辅导员、班主任)中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训练的专业局限性,使得高校学生实际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面对复杂多面且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如果仅靠相对单薄的辅导主体,没有发动或依靠其他群众的力量,不能有效实现“一切依靠群众”,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难以满足现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三)方式传统,效果有限,没有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传统上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新生心理普查、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等这些单向的教育方式为主,客观上甚至还存在因人员或经费等原因被搁置或取消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实现真正倾听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如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怎样更好地被学生所认可,所开展的心理活动是否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实际需要;心理评估能否真正取得实效等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种双向互动沟通建设的工作机制,要求我们在工作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声音,满足学生合理的心理诉求,不断激发群众共同投身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群众路线指引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以服务为核心,准确定位,坚持“一切为了群众”

第一,从服务理念来看,要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多深入学生,多关心和关爱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人际交往方面进行人文关怀,特别关注一些弱势群众他们的心理状况。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与支持,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共同推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第二,从服务对象来看,心理健康教育需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等活动,既要重点关注少部分心理和行为上有障碍的学生的个性问题,又要注重解决绝大部分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自身在学校学习生活等方面诸多问题。第三,从服务重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联系并区别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个体心理健康需求为出发点,要注重激发学生个体自身的主体意识,并对个体心理状态进行科学干预,进而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相互渗透,共同服务于高校教育管理目标。

(二)以协作为重点,注重合力,坚持“一切依靠群众”

除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之外,还要进一步走进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进一步拓展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注重发挥以下三支队伍的力量:一是加强一线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事教育管理一线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最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紧迫性与辅导员、班主任本身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使得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这支队伍的教育与培训,通过学习、讲座、座谈、交流、调研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职业素养,进一步加强心理辅导的方法与技巧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二是发挥朋辈互助的力量。朋辈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的教育方式,即通过学生辅导学生的方式,使学生本身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与源动力。要挑选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学生同龄人或同伴之间建立起心理互助模式,用同辈之间所存在的友谊与信赖,及时帮助受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三是发挥任课教师、领导干部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力量。除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自身的力量之外,任课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及领导干部也应积极投身参与其中。通过发动学校各个层面,形成多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合力并长期协作,从而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教学、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有机结合,共同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以满意为目标,创新模式,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理念运用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就是在工作实践中,要将学生认不认可,学生满不满意作为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目标。要不断拓展和创新沟通交流渠道,广泛听取与回馈学生的所问、所想、所惑,而不是单向运用强制或行政化命令式的教育辅导方式。笔者认为,除了在常规所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和活动等传统方式中注重采用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方式外,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拓展:第一,建立个体心理健康档案模式。基本内容包括学生基本资料、心理测量、心理咨询以及反映个体心理特征状况的资料等。只有通过近距离地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探寻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才能更加系统地了解和追踪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征与个体差异,从而及时制定有针对性地教育方案,帮助学生以健康的心态正确处理和面对各种问题。第二,建立家校沟通模式。除了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努力搭建沟通的桥梁,家校之间的沟通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探索家校沟通模式,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学生家庭,通过走访或电话等联系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庭里的成长环境、思想状况,同时,与家长通过互动交流与协作,形成家校学生心理健康上的教育合力。第三,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高校开辟专门的心理健康网站教育平台,内容包括:心理知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试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留言、邮件、QQ、飞信、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与老师进行等同于“面对面”的这种即时沟通与交流。网络教育模式能较好地满足不同需求、不同对象、不同类别的心理健康需要,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的服务,又保护了个人的隐私,迎合了的大学生心理特点,也容易让学生所接受。通过心理测试等平台,还能让教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筛选、干预、辅导与跟踪,形成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联合工作机制。

三、总结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价值观;辅导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新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环境更加多元,竞争愈加激烈。在这样一个历史和现实、国际与国内带来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的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群体将会面临思想、情感、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主观压力

大学生当初在高中阶段多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应试教育”的束缚、家长的全方位保护、生活经历的相对单一,容易使其性格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偏差。进入大学校园,人际交往成为较之先前单一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化,而人际关系作为人的基本社会需求会直接影响自我的实现与肯定,自我优越感的消失和人际关系的疏离,容易导致大学生缺乏社会安全感,继而产生来自主体内部的压力。

2.客观压力

客观压力主要来源于日常学习、生活适应和就业与自我发展等方面。一方面,大学时期的学习方式多是自我约束型学习方式,从课程的广度转变为课程的深度,从记忆性学习模式转变为实践性学习模式,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将决定其在校成绩,继而会造成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就业压力是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压力,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慌、烦躁心理。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高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以此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首先,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成长成才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想,让大学生在人生启航的起锚阶段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使他们“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之下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是建立在个人对自我和环境客观认识之上的个人认知与行为、个体与群体、自我与社会的和谐状态。青年大学生是最容易被塑造的群体,处在信息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便理性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而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大学生思想层面和心理层面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甚至很难界定。例如,感情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若未及时疏导则很有可能演变为道德问题。这就使得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阳光式渗透与宣传”,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继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心理。

2.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引导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要转变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引导作用。首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国家先后颁布一系列法规,为建设一支数量庞大的辅导员队伍提供政策支持。高校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来看,辅导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以及生涯指导。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时、便捷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感受大学生的生活与情感,并依托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困惑,形成思想上的互动交流。其次,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常态。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辅导员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帮助大学生尽可能地减少负面情绪的连锁反应,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常态化的教育模式,辅导员要根据“预防—矫正—强化”三个阶段的特点,将以往“矫正为主”转变为“预防与矫正相结合”。要在互信、沟通的基础上,尽早、全面发现问题苗头,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做到“防范”和“引导”并行。

3.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未形成体系,课程较为分散,模式比较单一,难以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个体为本、以学生整体为本、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适应性发展、潜能性发展、连续性发展和协调性发展的统一的重要实践途径,就是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生这一核心展开,认识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充分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在平等的状态下探索与求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2)将调适性内容与发展性内容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调适性内容与发展性内容。调适性内容主要侧重“矫正”,通过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对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治疗,帮助其矫正心理障碍。发展性内容主要侧重“发展”,更加关注广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对大学生遇到的人生难题施以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构建强大的心理防线,设计人生发展的远大目标,预防心理疾患的萌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矫治”,结合调适性与发展性基本内容,加快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体系。(3)打造多元化学习平台,优化教育方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突破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为大学生打造多元化的学习平台,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移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将协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融合,注重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主题,摒弃“教师传授”的说课方式,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内视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必修、选修、探究、实践等多种形式,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合力,协同作业,并且应当立足新时代大力推进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创新,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探索实践,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引导作用,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持续稳定开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段善君.发挥价值导向功能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

[2]蔡亚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浅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2).

[3]张丽,蔺子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4(26).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范文6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研究;发展探讨

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除了个人专业技能的竞争,还是建立在一定的心理素质基础上的,很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以心理素质为前提,因此判断一个人才是不是合格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心理素质是不是合格。新世纪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勇敢探究、勇于竞争、善于合作、富有创造力等都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心理素质渗透在人的各项素质之中,要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必然需要提升人的心理素质。根据一项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关于财富与教育关系的报告中,详细论述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四大板块共同构建教育的观点,而心理健康的内在价值就蕴藏在这大版块中。中国正处于冉冉上升的关键时期,正如曾经提出的,“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不仅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最终效果,还与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密切相关,不仅符合大学生个人的利益需求,还与国家发展需求相吻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涉及到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卫生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项综合性教育工作,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素质不仅是综合素质的构成之一,更是其他素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与中介,在大学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其必然性,不仅是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发展方向。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心里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在过去的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如何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根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以及高校日常教学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要想对当前的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培养,必然需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知道具备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内源性条件,而一个具备有健全的心理素质的大学生不仅心里素质水平与学生的年龄相符合,自身的心理素质从结构上与功能相匹配,并且从整体上来说心理素质系统具有开放发展的特性。在大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促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各方面得到提升,最终发展成不仅具有正常的智商并且人格保持完善、具有相当好的适应能力,真正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夯实心理基础。

(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

教育的所有功能都是围绕教育目标服务的,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不例外,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维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维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这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在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多门现代化学科,特别是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从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交往来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下手,进行更有针对性、更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比如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解决矛盾,保持整体心态的平和与稳定,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积极进取,保持好一个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2、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大学期间使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极具有可塑造性,但是相应的,在这个阶段人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也可能会出现问题,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引导,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仅能够培养好的心理素质,还能够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实现个人能力的突破与发展。

3、提高德性修养培养良好品德

一个人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格与良好的品质,不仅与社会、家庭教育有关,还与个人对于道德的实际认知、情感体验一个态度息息相关,而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效果,一般都是从学生个人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需求着手,开展更具有针对性、更尊重人的个人主体性并且注重个人内心体验的教育引导方式,直接或间接的迁移到德育教育中,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更好的实现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

4、培养大学生完善人格

一直以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都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教育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所在,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认清现实与未来的区别,更好明确人生发展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道路,学会如何去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现个人的人格完善与升华。

5、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其是否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好的心理素质支配好的行为习惯,而好的行为习惯又会不断内化沉淀为好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场景中,人的心理素质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与心理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辅导,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个人社会适应能力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变化。

除了课堂心理健康课程,还需要做好课外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借助网络开通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得心理健康知识。高校还可以不断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加强自我认知。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引导和立法工作

虽然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已经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颁布了四个政策文件,但是并没有具体明确如何开展相关工作,需要进一步进行规划,制定更为详细的政策,有效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确保相关工作能够落到实处,逐步推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稳定深入。

除此之外,对于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也需要进行严格限定,对最低经费投入进行规定,避免各高校在具体工作开展中敷衍了事,随意开展,避免经费问题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障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切合实际,打造专职教师队伍数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的,高校需要根据学校学生数量、学生心理健康等实际情况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按照科学合理的师生比确定教师队伍数量,专门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时必须意识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很专业的工作,教师的心理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够胜任,因此高校在进行师资队伍构建时要严格把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任职资质,避免因为教师素质不过关给大学生带来二次心理伤害。

与此同时,大学生心理处于不停变化的过程中,相应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积极汲取新知识,才能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需要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体系,科学合理的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相关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确保培训工作的日常化。在培训过程中要重视技能训练的培训,并重视后期的实习督导工作,适当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对于不合格的人员进行淘汰,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要想推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不仅仅需要学校、教师做好相关工作,还需要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己e极配合。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不仅与我国发展现状以及传统中华文化息息相关,还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以及社会大环境、教师的职业素质以及学生的自我意识,每一个方向都能挖掘出更多的东西,需要引起学校、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更深入的开展教育研究工作,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冯正直.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4):582- 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