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范文1

[关键词]高校体育 健康教育 大学生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国家教委也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各高等学校坚定不移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锻炼方法,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现在的身体锻炼和将来的健康维护服务。

(一)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

1.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关注了。“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人人树立新的健康观念和拥有健康知识。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教育工作者锲而不舍地宣传,还要靠整个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

大学对国家的贡献早已超出仅仅输送专业人才的作用,大学生增进自身的健康不仅仅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也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整体发展负责。大学里有着知识密集的群体,大学生年轻、文化程度高、思维活跃、接受和运用各种信息能力强。他们的思想、言行、生活方式、道德行为对社会起着“承前启后”、“示范表率”的作用,对社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体育工作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要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对探求人人享有健康、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

2.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健康意识的根本措施。学校是青少年汇聚的场所。因此,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应抓住这个有利且短暂的时机。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健康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有了健康不等于有了一切,但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要让大学生对缺乏健康知识产生危机感;要给大学生创造健康教育的条件,结合社会常见的健康问题,揭示各种疾病病源的本质,让他们认识到拥有健康知识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选择正确的保健方法和途径;要让大学生意识到健康行为和正确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建立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二) 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健康教育

1.树立健康教育为主的体育教育意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教育都是为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是分离开的,健康教育只偏重于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高校体育教育又过于偏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的养成和体育情感的培养。这样势必造成二者分离、脱节的现象。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全的状态。”具体地说: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新的健康理念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破除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了全新的健康教育观。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是以科学为指导,遵循生物学规律,指导、传授相应的运动方法、自我健康诊断,检查、监督、评价和疾病防治等多种知识和经验,从而达到提高个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以及全身心健康状态为目的的体育教学模式。它建立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之上,结合运动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突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特点。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了五方面内容:一是发展身体的目标,二是认知和发展能力的目标,三是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标,四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五是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能力的目标。新大纲反映了新的教育理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要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体格健壮、精力充沛,使他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那些心理承受力较弱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更要密切跟踪。同时体育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近期表现和异常思想行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3.培养学生终生健康意识。高校体育既是学校体育的终点,又是终身体育的起点。现代人存在健康危机,现代人需要体育。卢元镇教授在《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指出:机械化、电气化文明造成的生物结构和机能的退化;高营养、低消耗代谢造成体内物质积累;快节奏、大压力生活会造成的心理障碍与疾患;高危险生活、高密度拥挤造成意外事故;大面积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的人类生存条件恶化等,将造成“文明疾病” 、“都市疾病”广泛蔓延和爆发。

今天,提高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现实任务和责任已经严酷地摆在我们面前,摆在众多与健康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学科面前。健康教育是面向受教育者终生的教育活动,锻炼正是这种活动的具体体现。健康既不是一时的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经常锻炼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使健康延续到每个人终生,必须培养终生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仕丰.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144~145.

[2]李风华.健康教育应当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J].河北交通科技,2006,(3):75~78.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校;健康管理;学生体检服务;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449-01

随着我国教育科技的高速发展,高校教育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要求不断提升,而高校医院长期承担着广大高校学生的健康管理任务,健康体检是高校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如何将健康管理先进模式应用在高校学生体检服务中,促进体检内涵和外延升级,这是高校医院需要关注、践行的课题。

1 健康管理及其实施步骤

1.1 健康管理的概念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作为一种服务,其具体做法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为个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使他们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在西方,健康管理计划已经成为健康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已证明能有效地降低个人的健康风险,同时降低医疗开支。

1.2 健康管理的实施步骤

1.2.1建立健康信息档案库

收集服务对象的健康信息。个人健康信息包括个人一般情况、目前健康状况及疾病家族史、生活方式(膳食、体力活动、吸烟、饮酒情况等)、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等)和血、尿实验室检查。

1.2.2 健康及疾病风险性评估 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估,进一步综合认识健康风险,鼓励和帮助人们纠正不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1.2.3 健康干预 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来帮助个人采取行动、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实现个人健康管理计划的目标。

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周而始的过程,即在实施健康干预措施一定时间后,需要评价效果、调整计划和干预措施。只有周而始、长期坚持,才能达到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

2 学生体检在高校健康管理全程中的重要位置

2.1 践行高校学生体检服务升级

以往我们的学生健康体检后的统计分析只局限在疾病发病率的排序及筛查受限学生上;防治措施一般局限于科普知识宣传及查出疾病的治疗及休退学上。这种服务是一次性的、非连续性的,缺乏全面的评估,缺乏检后积极主动的干预等后续服务,实质上不能达到高校大学生健康体检的真实目的,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健康需求,只有将健康体检贯穿健康管理全过程中,才是全程负责的体检方案,才能使高校大学生体检事业充满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学生健康体检升级,才能达到践行大学生在校期间健康管理目标要求 ,更好的给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2 构建大学生体检健康管理平台

2.2.1 大学生健康管理是指高校医疗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基础健康体检,分析体检结果,评估健康状况,提供健康咨询,指导学生康复治疗、预防保健、体育锻炼以及对体质较弱学生进行重点干预的全过程。高校学生健康管理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应搭建一个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由学生工作部门、高校健康体检中心、高校医院预防部门、体育部门、以及家庭和社会共同组成的管理平台,建立集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健康指导服务、阳光体育活动、心理健康服务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于一体的管理体系[1]。

2.2.2 全程管理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在进行学生健康管理的过程中要转变“重检查、评价,轻针对性的指导、干预”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通过健康管理的“体检――评价――指导――接受干预――再体检――再评价――再指导――再接受干预……”的循环往复的全过程,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对有身心健康问题的大学生重点进行全程健康管理是提升大学生群体健康水平的关键。全程管理必须以有身心健康问题大学生的健康需求为关注焦点,学校应调查、识别和理解有身心健康问题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加强和他们的沟通,密切跟踪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把他们的需求与学校健康管理日常工作目标相结合,改进工作,落实措施,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2.3 新模式下大学生健康体检的3个环节

2.3.1严抓体检质量,科学设置体检项目,提升服务效率

大学生入学体检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根据普通高校大学生体检标准要求及本校学生身体状况,结合体检中心现有人力、技术、设备为大学生制定体检套餐服务,这一步应该做到科学制定体检项目,体检有规范流程化管理,做到优质高效,并有真对性体检服务。另外,在体检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发现异常情况选择合适的复检体检项目,选择好体检项目后再结合学生自身病情及时间、合理安排体检的复检时间,做到从时间安排上确保体检的质量。

2.3.2健康体检后评估客观全面

在完成了体检及信息的收集后,对各种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现代医学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进行健康状况的平判,疾病风险的预测,为下一步健康干预做准备,这一环节应做到客观全面,不夸大,不遗漏。这要求体检科室的医生及体检科室主检医师符合国家体检科室规定,业务精湛,经验丰富,高度负责,做好受检者生活方式,病史,健康危险因素,心理状况等个人健康信息的收集。评估不是单纯的体检数据的罗列,一定是建立在每位大学生健康信息基础上的全方位的结论。

2.3.3制定体检后大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健康干预措施,即健康干预

根据不同地域、不同高校大学生体检后的健康实际情况,制定健康干预的基本内容,着眼点应在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知识的需求,健康教育的开展,特殊疾病治疗及管理等方面计划。首先通过发放健康管理资料、开设健康管理选修课、多种形式健康知识讲座、师生健康座谈会等方法普及健康知识。其次还可以通过发展健康社团,如:卫生保健协会。也可通过校内网页宣传强化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健康干预是大学生健康管理的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过程[3]

监测学校人群的健康状况,开展健康教育,防病治病是《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高等学校保健医疗机构工作规程》赋予高校医院的重要任务,健康管理是高校卫生工作的重点。

健康管理应用到高校大学生健康体检服务中,不但将赋予体检更丰富,更规范的内涵,使高校大学生健康体检的效果出现质的飞跃。为广大高校大学生提供一个以健康体检为载体,实现全面健康管理为目的的全新服务,是高校健康管理中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够带动高校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切实为高校教学科研正常开展提供保障,提高高校医院形象。

参考文献

[1] 吴宗喜,蔡晓波.高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1):102-106.业 http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范文3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状态(杨再励,2002)。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各学术界对于健康主题的研究甚多,将健康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确切提出的却鲜有所见。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即受过良好的教育、正处于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这使得对该群体健康价值观以及行为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目的

本研究立足于大学生这一群体,针对其健康价值观以及行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找出其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在健康行为水平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因素和问题提出有效的措施,力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

1.2 研究对象

随机发放问卷216份,如有以下几种情况出现时问卷作废:漏答题项等于或超过10条;作答有明显反应倾向(如连续10题选择同一答案或答案以某种规律出现);有4道题项需要反向评分,应给予标记。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回收率为87.96%。调查对象由27名大一、37名大二、80名大三和45名大四的学生构成,其中男生67名,女生123名。

1.3 研究工具

大学生健康价值观调查问卷由“健康价值目标”、“健康价值手段”两个分问卷构成,采用5点记分法。(赵晨鹰,2005)。

“健康价值目标”分问卷,含有“社会方面的健康价值目标”、“生理方面的健康价值目标”、“心理方面的健康价值目标”三个因素,共18道题。“健康价值手段”分问卷,含有“对待健康的思想和态度”、“关于个人的健康行为”、“掌握健康知识的技能”、“有关群体的健康行为”四个因素,共27道题。 该问卷的同质性信度.915、分半信度.836、重测信度.835,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健康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考察全体研究对象在大学生健康价值观问卷各维度上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得到“健康价值目标”的平均数要略高于“健康价值手段”,说明大学生在设定自己的健康价值目标时的高要求与实际执行健康价值手段的程度之间有着一定差距。

在健康价值目标分问卷中,各维度平均数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心理”>“社会”>“生理”,尤其是“生理”的得分要远低于另外两项,可见在设定健康价值目标时,大学生更看重于对“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方面的追求。

在健康价值手段分问卷中,各维度平均数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对健康的思想态度”>“关于个人的健康行为”>“关于群体的健康行为”>“健康知识技能的掌握”。对于“健康知识技能的掌握”这一维度列在最后,这说明高校教育需要大力开展健康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

2.2 大学生健康价值观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2.2.1 对性别的差异性考察

对性别在“健康价值目标”分问卷和“健康价值手段”分问卷上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显示性别在两分问卷上无显著性差异(t = -1.556,p =.121;t = -1.111,p =.268),进一步对每个维度得分进行性别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在“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 = -2.547,p =.012),男性的得分低于女性的。

2.2.2 对年级的差异性考察

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得分在大学年级上的差异均不显著(F =.118,p=.949;F =.271,p=.846)。但在总问卷得分上大三是最低的,并且“目标”分问卷的得分在年级因素上的表现呈现下降趋势,由于价值目标在价值观体系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可见这种趋势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

3 讨论

3.1 大学生健康价值观的特点

(1)大学生在健康价值观上的积极性。在探查我国当代大学生健康价值观的特点时,问卷各维度上的得分均大于3,多数得分均为4左右,这很好地说明了大学生在健康价值观上的整体表现是积极向上的。(2)大学生在健康价值内容上的差异性。在分析大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时,我们发现在“健康价值目标”和“健康价值手段”之间存在一些差异,表现为少许目标并没有加以手段的执行或执行的力度不够。(3)大学生在处理健康问题上的矛盾性。调查结果表明,较之生理方面,大学生给予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目标以更大的关注和更高的价值取向,这也与许多研究具有一致性。

3.2 大学生健康行为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在发放问卷过程中的随机访问调查以及对以前调查研究的查阅,发现大学生在健康行为水平在睡眠状况、饮食习惯、每周课外锻炼时间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并且拥有抽烟、喝酒、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嗜好。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范文4

1.1SCL-90测评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宁波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宁波市大学生在SCL-90量表的各因子均分普遍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只有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因子均分低于全国成人常模,经统计检验得知: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精神病性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等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无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对宁波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2.3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分析得知宁波市大学生SCL-90量表的各因子均分偏高,恐怖、强迫、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症状相对比较突出,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成年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亟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调查发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障碍,涉及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造成人生价值观理解上的心理思维定势和心理素质先天不足,缺乏对社会的认知、适应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当自身基本要求得不到满足时,致使他们感觉生活自卑、压抑、空虚、无聊,易产生紧张情绪和消极心理,导致心理失衡,就容易产生情感困惑和心理危机,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1.2干预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对宁波市大学生心理健康实施体育锻炼干预的实验,被试产生了干预实验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照结果,以及干预后与全国常模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照结果。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结果。通过对干预对象实施体育锻炼干预的前后比较来看(见表2),结果显示干预对象的SCL-90量表各因子均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干预效果显著。经统计检验得知: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其它各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实施体育锻炼干预后,干预对象的SCL-90量表各因子间均分相比分差明显,经过对比分析各因子均分明显低于干预前,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并且,对于有着明显心理疾病症状的学生干预效果显著,达到实施体育锻炼干预的预期心理效果。可见,实施有效的体育锻炼干预能够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干预手段和介入措施。干预后与全国常模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结果。通过对干预对象实施体育锻炼干预后,结果显示干预对象的SCL-90量表各因子均分明显低于全国成人常模(见表3)。经统计检验得知:在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其它各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体育锻炼干预措施获得明显的心理效应,干预效果显著。

2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受到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当复杂的现实社会矛盾与大学生单纯、理想化的思想产生冲突是,就会促使他们产生一定程度的沉闷、消极的情绪,造成心理障碍和疾病,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困惑和障碍的诱因。而大学生的负性认知和负性情绪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心理问题和躯体健康问题持续加重[1]。经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干预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1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校未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检查、心理评估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如果学校缺少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教育服务,那么学生所引发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得不到有效疏导和正确引导,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2体育锻炼具有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功能,能够有效刺激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干预实验,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效应,能够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锻炼干预的心理效应受诸多因数的影响,在选用体育锻炼干预手段时,应以学生感兴趣和有助于积极心境变化的内容为主,对体育锻炼干预实施中应控制好中等强度的运动量和营造体育运动环境,反之,就会适得其反。

3结论与建议

3.1宁波市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统计发现有22.3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改善和提高。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症状体现在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进行干预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得到有效的改善,有效的体育介入可获得显著的心理干预效果和健康效益。

3.2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并把体育锻炼作为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措施,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有效的体育锻炼干预手段促进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承受能力的提高,改善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整体状况,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3贯彻落实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检查和心理评估工作,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健康监管机制,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方式与教育平台。建立长效的心理疾病预警和干预机制,形成大学生群体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体系。对于个别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应及时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参与辅导和干预工作,给予正确的引导,促使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3.4高校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大纲,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投入。加强心理辅导员的师资培训,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辅导和咨询等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和机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和管理体制,构建实效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范文5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模式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当前,国内外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明显的效果。但是,目前这项工作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情况很不平衡,有些高校对其意义认识不足,还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重视高度。就目前这种现状来看,致力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与提升,广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仍然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纵观目前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多,并深受其扰的现状;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冲突和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大学生中开展以下具体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监控三种心理成分。在当前高校,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心理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我是谁?”,这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入手,通过自我反省、他人评价、测验检验等方式重新认识自己。积极的自我意识以自主和自尊为核心,应指导学生自尊尊人,自信信人,并在个人与现实的关系及个人实践活动中,把“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情绪管理是将情绪提升到管理科学和教育理念的层次上进行研究和探讨,也是对个体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是研究人们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是对情绪智力的挖掘和培植,是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是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系列过程和方法。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及思想急剧变化、发展的时期,对社会刺激的反应敏感,容易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果缺乏恰当的适应力和管理能力,极易产生以下情绪问题:1、自卑;2、焦虑;3、抑郁;4、易怒;5、人际交往中的紧张与退缩。因此,我们需要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来对其进行积极引导与改造,比如:1、向自己提问;2、利用音乐进行陶冶;3、积极进行情感梳理;4、保持适当的幽默;5、求助于心理咨询。如是,方可有益于当代大学生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发创新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塑造健全人格。

(三)人格教育与心理健康。人格也称为个性,对学生而言,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赖于人格教育的教化作用。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的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对其施加影响,使其心理结构中知、情、意、行诸要素协调起来,促使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大学生人格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许多误区,主要表现为以智育或德育代替人格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走出人格教育的误区,其途径为: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2、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3、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4、促进人格素质的整合发展;5、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教育的合力。因此,积极对大学生实施全面的人格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塑造完善的健全人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社会属性。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大学生也不例外。人际交往对于人生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有利于心理健康。正如培根所说,当你遭遇挫折而积愤于心、抑郁于情之时,向知心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使你的愤懑和抑郁得以疏导和消散。另外,人际交往也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展正确的人际关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接纳他人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五)大学学习与心理健康。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记忆、思维、想象、注意、观察等智力因素与动机、兴趣、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指导,使其能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掌握相关的学习技能,端正学习态度,从单纯的“学习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开设学习潜能、创造潜能培养的专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造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鉴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要达到“重视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采用教育为主,医学为辅的教育模式。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可采取以下几种具体的实施模式:

(一)开设心理专门课程,开展心理专题讲座。在高校德育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同时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咨询》、等选修课,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一方面,在高校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使大学生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防范于未然。

(二)举办心理社团活动,举行心理知识宣传。通过创办心理健康报,播放心理教育电影,进行现场心理测验,开设心理素质强化班,成立心理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消除学生对心理学的神秘感与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为更好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可以利用每年的5・25(我爱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全面发展。

(三)建立心理普查机制,建设心理测验档案。在高校里面建立一个健全的心理普查机制,每年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筛选出可能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追踪、访谈与反馈,分类存档,便于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另外,对于前来咨询、求助的学生,将其详细情况,治疗措施等均记录在案、存档,为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原始材料与依据。

(四)实施心理健康咨询,实行心理辅助治疗。现在一般大学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与治疗中心”,为确实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帮助,真正做到“心病还是心治”。由于大学的心理健康以预防为主,心理咨询与治疗也多限于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对于严重的心理疾病,多采用与校外专业心理治疗机构相联合的方式。

(五)设立二级心理辅导站,设置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管理与指导下进一步细化、延伸,在各院系设立二级心理辅导站和设置朋辈心理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并由心理辅导中心的专任教师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与心理信息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业务培训,使其迅速加强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业务培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展开:1、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基本介绍;2、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识别;3、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4、常见心理问题处理的实际操练。通过培训与指导,可以在全校范围内,以心理工作队伍呈梯队形式去营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增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有效提升开展实际工作的技能与技巧。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参考文献】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范文6

一、大学生的健康理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WHO)从“生物学-医学-社会学”模式的角度对健康内涵和外延重新定位: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资料表明,最初的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也停留在“无病、无残、无伤”的水平上。近年的调查表明(见表1):大学生的认识有所提高,但还不够全面,基本停留在“生物学-医学”的模式下。他们有现代人的文化素养,但缺乏现代人的健康观念、体育意识和保健策略。

我国学者的论述可概括为:健康应是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增进他们自我保健能力和对社会健康的责任感;促进有益于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养成;预防疾病、降低常见病的发生率;促进其身心健康和提高对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问题的关键在于根据我国现阶段体育发展水平及社会发达程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健康素质”测评标准,不仅包括体质,还应包含心理、社会适应方面,强化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以达到激励和导向作用,使大学生认识到提高生命质量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核心,把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当作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

二、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首先,大学生形态指标偏低,且呈下降趋势。据2000年全国第4次学生健康调研显示:1995-2000年全国城市男生超重肥胖者由6.97%上升到10.70%,5年来上升3.73%;大学生形态指标低于全国常模,胸围出现负增长。山西省大学生体脂缓慢增长,而去脂体重(LBM)却呈下降趋势。陕西省大学生的BMI指数的统计,只有56.5%的男生的体重基本在正常体重范围内,54.9%的女生偏瘦。天津市大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逐年增多。上海市大学生的BMI指数呈上升趋势。

其次,大学生身体机能和素质水平呈下降趋势。据来自天津、山西、陕西、江苏、辽宁、甘肃、浙江、海南等省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大学生的肺活量下降,心肺功能出现较大“滑坡”;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均有所下降,且耐力素质下降明显, 2000年比1995年,1000m跑(男)和800m(女)平均所花的时间分别增加20s"和15.01s"。

研究表明:合理参加体育锻炼是改善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最有效途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也是基于体育对人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的良好作用。研究表明:大强度运动可以明显改善心肺功能的状况,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70%~80%,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80%~90%(人体的最高心率的计算方法是“220-年龄”)。

再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不容乐观

据1988年对天津三所高校近400名大学生的调查,患神经衰弱的人的比例为1.05%,其中女生为1.23%,男生为0.81%。1989年教育部曾对126所大学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有20.3%的人患有心理障碍,北京、天津、黑龙江等地区的调查统计数字表明:部分高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达30%-40%,其中严重障碍者约占10%。

神经衰弱比例明显上升,其他心理障碍状况加剧。通过对西北 36所高校健康教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抑郁发生率为36.11%,焦虑发生率为21.45%。性别、专业特点、在家排行、家庭经济收入对焦虑、抑郁的影响均有显著性。

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从发展自我意识,帮助其理解并形成社会规范意识,完善个性,培养意志品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入手。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状态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活动后的受试者其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精力和愉快程度则显著提高。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能够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情绪状态。中等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 65-75%。锻炼者每次从事20-60分钟的活动有助于情绪的改善,长期坚持2-4次/周的活动频率会产生明显的心理效应。

三、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分析

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2006年的一份调查结果[2]显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敌对、抑郁等因子可能有较重症状的分别为9.4%、6.8%、4.5%、3.3%和 3.1%。另据资料,在被测试的大学生中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应付自如的只占3.01%; 能良好适应环境的占9.97%;经过努力基本能适应一个新环境的占41.23%; 而遇到困难怨天尤人甚至消沉的占29.13%;还有16.66%的人适应能力很差。随着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加大,大学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适应愈加复杂的学校和社会环境。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生活节奏的改变有较强的适应性。运动中的竞争与协同、胜利与失败、求胜欲望与规则限制、强烈的情绪体验、复杂的互动关系等,对克服认知、情感和人格的障碍,培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有较好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首先,高校体育应以素质教育为指针,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确立增进身体健康、改善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课余体育意识,敦促大学生的体育行为;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开展课外体育锻炼与余暇体育活动,包含体育表演、校内运动会及各项运动比赛,加大对课余体育项目的开发,加强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科学引导,建立适应课余体育运动的俱乐部形式;创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组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