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科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科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健康教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R27.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23-02

健康教育指的是通过行为干预与信息传播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使大众了解和掌握相关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理念,实施健康行为,改善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及过程,使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得到提高,以达到预防、保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精神科患者多具有不同程度行为、思维异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多数患者根本不认同自己的病情,可能危害社会及自身安全。如何能够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培养患者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现代精神科护理方面的难题[2]。而精神科患者的健康教育难度较大,如何提高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又是一个问题。笔者等对精神科护士进行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进行精神科护士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的必要性

1.1 精神科护士健康教育认知较差:基层医院精神科护士因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的教育有限。另外在工作中因知识更新较慢,加上传统护理模式的潜移默化,对自身角色认知模糊,在护理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只是每天机械的、被动的做着入院宣教、药物指导、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这种照本宣科、缺乏技巧的宣传导致健康教育效果较差,难以达到评价合格指标。

1.2 人员结构及人文环境较差:多数医院对护士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对于护士的培训并未给予相应重视,忽视了护士对发展、提高的渴望[3]。而在精神科,因护理工作缺乏技术性较强的操作,导致这种问题更加严重。再者精神科护士紧缺,外出学习进修机会极少。年龄结构不合理,分级管理不到位,不同年资护士所做工作无区别,严重影响护士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护理队伍的稳定和提高。

1.3 精神科护士健康教育能力有待提高[4]:健康教育在我过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较为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体系。医院现有护士为经过较为系统的健康教育培训,导致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理论基础支持,难以很好的、有针对性的在适当的时机应用护理程序进行健康教育。而精神科护士多在求学期间仅对护理专业较为熟悉,对于精神疾病的理论只是并不了解,对于精神科患者提出的一些问题难以给予专业的、正确的、令人信服的解释、指导。

2 精神科护士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日常工作之余对精神科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进行了相应培训和提高,具体措施如下:

2.1 转变护理观念,制定教育计划: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现代医疗行业为满足患者对于健康的需求而赋予护士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义务,任何一名护士均应具备相应专业的健康教育能力和技巧[5]。关于精神科的健康教育,近年来《精神科标准健康教育》以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经过大量临床研究证明该标准的实施效果显著。我院在进行培训时严格按照本标准制定培训计划:评估――教育内容确定――详细计划(包括培训形式、时间、地点)――具体实施――效果评价。将患者从入院――治疗――康复――出院――回归社会整个过程相结合,对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同时对于不同层次护士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使其健康教育能力能够得到不同提高。

2.2 健康教育知识培训:通过定期分层次、分阶段的专题讲座形式对全体精神科护士进行包括心理、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精神科健康教育知识培训[6],提高精神科护士整体素质及只是的结构、理论水平。同时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氛,使护士加强对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并使之了解健康教育对精神科患者康复、减少复发的满意效果,为护士多元化角色的发挥提供有力支持,并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作为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长期贯穿于精神科护理工作全程。

2.3 注重临床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在日常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上级护士带教以及每周的带教查房等方式对护士进行精神科临床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由学历较高、年资较高、沟通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对低学历、低年资护士进行临床健康教育能力带教。可通过电视、录像播放等方式进行机体学习,同时可在查房过程中对护士进行相关知识提问或由带教护士带领下解答患者或家属疑问,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贯穿于精神科护理工作全过程。

2.4 健康教育能力考核:实行护士自查、护士长抽查、护理部抽查及定期考核的形式对精神科护士进行健康教育能力考核,一方面是对全体护士主动学习和提高的促进,另一方面可保证健康教育的质量,同时也是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效果的一个客观评价。

3 小结

健康教育是一个医患双方互动的过程,健康教育效果如何,不仅受患者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尤其是情况较为特殊的精神科,患者接受教育的能力较差,健康教育的切实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故对精神科护士进行健康教育能力培训可有效提高健康教育在精神科患者中的执行力度,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复发,提高患者出院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德英.影响精神科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2):1052-1053.

[2] 赵卓政.影响精神科护士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6):204-205.

[3] 李玉琴,等.精神科健康教育方法的探讨[J].当代护士,2008,3:88-89.

[4] 余拾香,陈爱平,王玲.影响精神科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4):366-367.

精神科健康教育范文2

1 健康教育的措施及方法

① 做好接诊护理,取得患者的信任。 ② 做好生活护理,使患者获得安全感。③ 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

2 健康教育内容

① 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患者如果经常喝酒,会加快脑血管硬化的进度,加速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及吸烟时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可直接损害人的血管内膜,使血管内膜变得粗糙不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诱发脑血管病[1] 。控制体重,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②血压的控制高血压是最重要和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病率,血压控制是指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③饮食指导低盐低脂饮食,忌浓茶、咖啡、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证适量的蛋白质,尤其是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等,加入纤维素如全麦面包和谷类产品,生的、没有剥皮的水果和蔬菜、土豆等。

④用药指导 告知患者服用药物必须在大夫的指导下进行。

⑤康复指导 大多数脑血管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制订锻炼计划,按时功能锻炼非常重要。肢体功能康复的主要方法是刺激和药物治疗,锻炼的同时还要进行健侧的主动运动。在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上,主要是自我照顾所必须的活动,如进食、个人卫生、移动等,将康复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活动当中。

⑥出院指导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瘫痪、行动不便,需要别人照顾,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反应。这种心理状态严重影响治疗及康复。因此,患者家属要多与患者交流谈心,使患者体会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要定时翻身,保持床单干净、平整,保持皮肤的清洁,避免各种刺激,预防压疮的发生。带有尿管的患者要教会家属定时并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带有胃管的患者教会家属喂食,如有异常随时就诊。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接受治疗、护理的顺应性增高,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我保健能力。同时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但需要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备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还要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知识等,以便更好地与患者沟通,传播医学保健知识,促进人民健康。

精神科健康教育范文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75-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住院健康需求越来越高。近几年来,优质护理服务不断推广,护理模式由原来“以疾病为中心”转化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督促专科护士必须要有专业知识及沟通技巧,才能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目前由于护理人员的紧缺,低年资护士的增加,在病人对于健康需求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神经外科是一个专科性极强的科室,收治的病人急、危、重,大多数是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脑肿瘤等患者,病区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造成病人身心痛苦,同时也会给家属、亲戚朋友带来巨大的压力。我科针对这一特性,对患者及家属在住院期间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及心理需求,2012年1月以来采用我院的手术科室健康宣教单进行分阶段,因人施教的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病人健康教育计划

1.1 入院宣教 介绍床位医生、主管护士、护士长,病区环境、呼叫器、应急铃、安全通道、便民措施以及有关制度(作息、探视、陪客、微波炉使用、物品及安全管理)。

1.2 疾病指导 包括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指导、导致或诱发本疾病主要因素、疾病的症状及特点、预防疾病发展的相关措施、饮食注意事项、活动及功能锻炼、药物指导等。

1.3 检查指导 包括常规化验检查目的及注意事项,本疾病特殊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1.4 手术前指导 介绍有关手术过程,做好心理指导,解释手术前有关准备工作(备皮、备血、肠道准备、皮试),术前有关饮食指导,及术前指导床上排尿并进行术前指导禁烟,进行有效咳嗽的注意事项,进行有效咳嗽。

1.5 手术后指导 让病人知道与医护人员配合的重要性,疼痛相关知识及处理、术后卧位与时间、早期活动饮食、膀胱功能锻炼等。

1.6 康复出院指导 让病人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安排好作息及活动时间以及饮食、指导功能锻炼及康复期注意事项等。

2 实施方法

2.1 加强培训,根据健康教育宣教单内容逐项解读,科内经高年资护士、骨干及医生参与,根据病人需求及健康教育专科特点,制定健康宣教内容(病人版,护士版),病人版稍简单化,图文并茂,挂在病室,方便病人阅读。护士版制订成册,首先护士长组织科内学习,再由高年资护士一对一带教低年资护士,指导责任护士将健康宣教单内容落实到整体护理中,全面掌握所管病人的健康教育掌握理解程度。

2.2 落实评价 V=了解并能描述,D=正确示范,N=需要练习,U=不成功并签名,每一个项目2天之内必须完成。如果病人或家属均能正确示范的将健康教育单夹在病史内,如遇表单只要有一项未能正确示范的,将健康教育单根据分组情况单独夹放在护理病历卡内,责任护士每周一、三、五查阅包干病人的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对于未达标项目重新宣教,直至掌握为止。护士长每天抽查1-2份宣教单,根据表内宣教内容询问患者宣教知识掌握情况,以此检查责任护士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出院后采用电话回访,了解病情康复程度。

2.3 根据神经外科病人的特殊性,护士采取分阶段、因人施教进行健康教育。

2.3.1 健康教育对象 一般人群,指沟通无障碍者,责任护士针对病人;特殊人群,指语言沟通障碍者,如昏迷、幼儿、老年人等,责任护士针对陪护人员进行宣教。

2.3.2 健康教育时机 由于收治疾病的对象不同,护士宣教应选择适宜的时间,否则起到事半功倍,适得其反。

新入院患者将病人安置床位后,在患者及家属情绪稳定的情况下,责任护士给予入院宣教,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等按照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评价并签名。如急诊病人入院时家属情绪都比较急躁,处理医疗活动时容易失去理智,此时护士用简短的语句告知家属病情需要注意的关键点,通过熟练娴熟的处理能力取得家属的信任。遇到特殊检查,需要病人或家属配合的,护士及时指导并评价,直至患者或家属能正确示范。

手术病人,在手术前1天告知术前和术后相关的注意事项,对于术前知识应及时评价;手术后再次宣教卧位、饮食、导管等相关知识,2天之内给予评价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出院病人:接到出院医嘱,护士给予相应的出院指导和健康宣教,同时了解出院病人的去处和出院时的自理能力情况填写在入院评估单上。

2.3.3 健康教育方法 临床上护理人员均较紧缺,护理人员应积极寻找机会主动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使患者能及时获取健康知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每日晨间护理时询问患者饮食,睡眠,身体状况,指导被动运动方法,针对性的给与指导。

各种治疗时讲解药物的名称、作用、出现不良反应的症状,需要求助的方法。

巡视病房时指导翻身、拍背、鼓励病人早期主动运动,指导家属如何给予被动运动,预防各种潜在并发症的发生,需要经常反复宣教。

对于老年患者,要有耐心,说话速度应放慢,必要时重复两遍,交代事情不应过多。对于不合作患者,护士切记指责合作,应耐心劝解,做好各种防范安全措施。对于患者自暴自弃者,应主动关心。

3 实施效果

3.1 护士能够按照健康宣教单内容进行规范、系统、及时的宣教,规范健康教育工作,避免以前的新护士不知如何宣教。

3.2 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属知识水平,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调整其行为向健康发展,保持良好心态,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3.3 健康宣教能激发护士的学习热情,不断更新专科知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满足病家的健康需求,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3.4 增进护患沟通,密切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提高患者满意度。

精神科健康教育范文4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在保证学生智育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肩负着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智育的基础,智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主要体现在课堂的学科教学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思品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重要载体,思品课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渠道。如教科版七年级思品下册,共五个单元,分别是“共同的责任”、“情感世界”、“无序与有序”、“我们的权益”、“走进社区”,其中绝大多数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具有其他学科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思品课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在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途径是讲授、训练和陶冶。

(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有健康的心态、良好的素质,以自己高尚的品行和渊博的学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2)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封闭,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这需要教师以情感沟通为桥梁,以真诚、尊重、理解的态度与学生交往,以一颗真诚之心、博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平等之爱,感受到世间的温情和美好,从而树立起积极平衡的生活态度。

(4)灵活有效、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肯定自我的舞台,多肯定、表扬,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课内活动、课外实践……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精神科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健康教育;神经内科护理;应用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06-02

医学科技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神经内科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提高,但健康教育仍然是神经内科护理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能够从心理和思想上提高患者对神经内科疾病治疗的信心,更加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进一步达到治疗的目的。神经内科疾病包括头痛、癫痫、脑出血、帕金森综合症等多种疾病,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需要加强对神经内科疾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和配合度,早日恢复身体健康。

1.一般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中接收并治疗的神经内科患者中随机性抽取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并将抽取的对象随机性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性护理方式,研究组中患者采用的是健康教育护理方式。在所有抽取的研究对象中男性患者为25例,女性患者为15例,年龄区间在40-83岁,平均年龄为60.3±5.9岁。所有的患者均通过了标准诊断确定为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并通过了CT检验后确定的神经性疾病类型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干梗死、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和多发性腔梗等。且40例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家庭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上均不存在明显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

2.研究方法

对照组中采用的是常规性护理方式;研究组患者采用规范化的健康教育护理方式,其中具体的护理措施包括:

2.1 建立并培训工作小组

首先要打造一支专业的护理团队,增强自我的综合素质和护理水平,优化工作模式,明确健康教育工作在护理神经内科疾病患者过程中的意义和重要性,积极的探究和分析工作方式,制定工作方案,并制作完备的《健康教育手册》,让健康教育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

2.2 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医患关系能够让患者更充分的信任医务人员,提高治疗的配合度。要想让健康教育工作在护理中体现其价值,首先,护理人员要密切跟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明确患者的所需。在沟通中,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个人爱好、兴趣、家庭状况等,在沟通中态度要谦和,注意力要集中,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备至,患者就会积极的跟护理人员诉说心中的想法等。在沟通中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抓住关键问题,可以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讲解,或者采用图片、文字、动作和表情等形式来进行交流,尤其是针对行动和交流不变的患者。

2.3 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神经内科治疗时间较长,长期卧床和治疗等使得患者精神不振,常出现烦躁、激动和焦虑的不良情绪等,严重着会出现精神抑郁等状态,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加强心理健康解读的目的就是要使患者对神经内科性疾病有个正确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在护理过程中培养其乐观情绪,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积极、勇敢的跟病魔斗争。不同患者因病情严重程度、文化程度和家庭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不能采用统一化的标准和方式进行沟通,要分析患者的差异性,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沟通和知识点的讲解,获得患者的认可等。

2.4 家属健康教育和讲解疾病知识

很多情况下患者会因为对疾病的认识不够,而不愿意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神经内科性疾病的讲解,让患者明确其患病机理,讲解疾病治疗和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增强患者的对疾病的认识,提高治疗的信心。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做好日常护理工作,保证卫生条件,减少其他并发症的产生,监督患者的生活习惯。

2.5观察指标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下发给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护理结果进行评分,小于60分的为不及格。

1.4统计学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值检验,数据之间差异性显著(p

3.结果

表1: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效果的评分对比

4.讨论

神经内科疾病患者治疗中疗程较长,治疗中存在困难,因此长期的治疗和精神上的压力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躁不安、精神紧张、惶恐和疑虑等状态,治疗过程较为消极,严重阻碍了治疗工作的进行。所以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让患者密切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需要加强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作为护理人员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护理态度,明确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的意义,充分展现出护理人员的职业价值。本次实验研究中,所抽的126例神经内科疾病患者通过对比的方式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护理,对照组中患者对常规护理效果的评分及格率为23.36%,而在研究组中患者对健康教育护理效果的评分及格率为92.98%,两组数据存在明显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黄巧莉. 论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01:192-194.

[2]张爱英. 舒适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3:97-98.

[3]白晶. 神经内科护理中规范化健康教育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70-671.

精神科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6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37

在小学阶段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心理教师以及相关设施的配备不全,加之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完整,因此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仅依靠专职教师或者为数不多的几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应当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一、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深挖教学资源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内容来看,课程内容中可深挖和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准确把握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源是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语文、生活等社科类学科中,具有非常丰富的显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仅从课程内容以及题材中即可挖掘很多的教学资源。比如,在北师版《镜子里的我》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懂得如何悦纳自己,引导他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学过程为:(1)课程导入。教师向学生说:“大家都是好学生,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新朋友,但是它的心情并不好,大家一定要帮助它。”(2)学文明理。采用播放录音的方式,给学生将课本上的故事和内容,然后让学生对小黄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轮流发言,教师做好录音工作。(3)总结课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正确找到个人的优点与不足,并将其贴在床头上,每天都要看看个人的长处以增加信心。

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虽然内容上没有明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比如,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要通过演算等教学实践,来有效培养学生的细致严谨以及科学认真的态度。再如,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倾听和领悟音乐过程中,既要调节学生的生理,又要改善学生的情绪,无形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且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倾听。这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又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体现。实践中,我们应当深挖教材内容,为各学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r,我们还要加强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教师应充分运用心理辅导的原则,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尽可能多的尊重每个学生,千方百计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积极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尽量体验成功的快乐。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二、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内外渗透

挖掘出各学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后,若想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内外渗透是关键。

(一)教学内部渗透

1.目标渗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级,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借鉴和根据各级目标要求,并将各学科知识技能与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合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情感态度与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培养,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快乐的人。上述三级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效地渗透到小学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之中。

2.方法渗透。各学科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渗透,属于“内部渗透”的重要方面。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谈话法、讲授法以及演示实验法和讨论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采用常规方式外,还应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方法,如角色扮演、移情以及做游戏等方法。在组织学生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分享和感受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这有利于他们更好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并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二)教学外部渗透

1.合理的教学评价。在小学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特点,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不足之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保持客观公正,多利用一些肯定的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比如,在小学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课后会主动整理运动器材。对于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做文章”,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2.课堂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渗透。除教学评价方法外,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也应当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这是非常好的手段和途径。教师在教学课堂管理过程中,可采用民主管理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参与活动;尊重和理解学生,并倾听学生的内心,采用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愉悦的情绪,以此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需自然渗透,切忌强硬渗透,而且,还要注意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应当张弛有度。心理健康教育,切忌喧宾夺主,讲究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