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污染的问题

环境污染的问题范文1

随着城镇化建设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不容小觑。自2013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实施以来,环境污染类刑事案件日趋规范化、程序化,此类案件在数量上也呈上升趋势。此类案件不仅关乎国计民生,也涉及到刑事司法与环境保护等部门在工作机制上的相互衔接以及配合,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以笔者所在区检察院近年来受理的环境污染类案件为切入点,深度剖析当前打击污染环境犯罪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达到严惩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合法权益的目的。

关键词:

环境污染;犯罪;案件

一、从受理案件中反映出的环境污染类案件特点

以笔者所在的检察院为例,近三年共受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0件12人,占总体案件的5%。此类案件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涉案主体个人企业居多,且未取得相关许可证明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迅速,多种经营发展方式齐头并进,个体经济迅速崛起。在个体经济中,不乏小作坊或村镇中个人承包企业。这些企业多数是个人或合伙经营,经营内容以金属加工、制造业为主,往往租借村委会厂房,经营成本较小,且具有高额利润,具有国家规定的资质证明的企业较少。在本区检察院受理的此类案件中,取得许可证明的单位及个人仅占5%,导致当地环境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二)涉案企业经营手段较为粗放、隐蔽

这些企业因成本及经营范围较小,且经营者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较为淡薄,违规排放、违规作业时有发生,废器物排污处理设施较为简陋,作案手段一般是通过私设暗管或者利用渗井、渗坑等载体排放。经过检查,有的企业甚至没有排污处理设备,将污水、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直接排于河流、土壤之中,致使其中有毒、有害物质流放,给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三)危害后果较大

纵观此类案件,违规排放到大气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严重超出国家规定标准,有的甚至超出数以千倍,属于严重污染环境,对当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危害。以笔者所在检察院曾受理的一起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涉嫌环境污染罪一案为例,犯罪嫌疑人张某某在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东兰坨村经营管理一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2013年8月28日凌晨零时许,环保局工作人员对该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进行检查时,发现该企业正在采用酸洗、电镀、钝化等工艺生产金属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含金属锌、铬的废酸水,该厂污水处理设施未运行,含金属锌、铬的废酸水以暗管的形式直排到外环境。经检测,该企业排放废水中含有废酸液,重金属锌超标139倍、六价铬超标高达1519倍,给当地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损坏,危害后果极大。

二、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出现的问题

(一)获取线索困难

一方面,此类违法犯罪活动隐蔽性较强。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多发生在工厂排污区、垃圾填满区等地,地点较为偏僻,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这就为侦查机关发现此类案件增加了难度,多数案件都是最终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后果才被发现。另一方面,公众举报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积极性不高。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侵犯的客体是公众共同生存的环境,属于公权益的范畴,与有具体的被害人等一般刑事犯罪案件有所区别,这也造成了公众对此类案件的“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心态。实践中,司法机关获取线索往往通过媒体传播,但是经过媒体报道传播的案件毕竟是少数,因此存在此类案件获取线索的途径较少、立案难的问题。

(二)调查取证困难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实施,环境污染罪入罪“门槛”降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问题更加凸显。在环境污染执法实务中,往往是由环保部门最先介入,发现涉嫌犯罪后再移交公安机关,导致办案周期长,往往延误了刑事侦查、调查取证的最佳时机。另外,刑事证据的要求高于行政证据,行政部门收集的证据往往达不到刑事证据标准的要求,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等必须由司法机关重新收集、制作,但最初查处环境污染类案件时往往查货普通工人,环保部门对其制作询问笔录之后即让其来,待案件移交司法机关审查中,这些原始证人证言很难再次找到,无法核实查清,导致证据的证明力下降。

(三)关键证据使用困难

依据司法解释的规定,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经省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认可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这也是刑事司法部门与环保部门在处理环境污染问题上密切配合的表现。但是,在具体案件的证据使用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多数案件的监测数据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实践中,区县环保部门出具的监测数据因为距离案发时间最近,其监测的数据最具真实性与可信性,所以数据作为原始证据,经市级环保部门认可,可以作为环境污染案件的鉴定意见使用,多数案件也是采信此份证据,根据监测出来的超标范围及类型进行定罪处罚。

2.部分案件的监测数据存在瑕疵:有些环境污染案件,环保部门出具的监测出具其真实性毋庸置疑,但是作为证据使用,存在一定瑕疵。主要体现在监测数据的采集与认可过程中存在采样缺乏规范性、监测人员技术水平落后以及采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3.重新取证较为困难:在监测数据作为证据使用存在瑕疵的情况下,重新取证较为困难。一是因为受外界环境影响,重新监测出的数据可能与案发当时数据存在较大出入;二是如果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发现有违规排放等违法行为,可以采取限期整改等行政强制措施,从而导致证据灭失,加大了二次侦查的难度。

三、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力度

对于环境污染现象,应加大打击犯罪力度。尤其是对作案手段较为隐蔽的作坊及小企业,一旦涉及犯罪,绝不姑息。加强对涉污企业的检查、监管,及时发现和整改一批不符合规定和不达标企业,对存在重大隐患和排污严重的企业进行停业整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司法部门应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执法力度,并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对此类案件的侦查及取证能力,坚决打击此类犯罪,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严格市场准入机制,明确监管职责

随着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及个体经营势头迅速上涨。为有效预防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发生,环保部门对各种企业应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及行政许可制度,在相关资质证明的审查方面,更应明确职责,避免徇私枉法现象发生。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部门,建议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检察建议,对环境监管活动中的、、等犯罪行为依法从严惩处。

(三)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倡导科学、文明致富

有些个体经营者因法制观念淡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导致唯利是图,只顾发展不顾维护的现象常有发生。对此,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部门应加大对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的法律教育宣传,讲政策、讲法律,使其真正了解环境污染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白排放、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的严重法律后果,提高相关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提前介入机制

对涉及环境污染犯罪的案件,为更好保护现场,掌握最原始证据,建议检察机关审查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建立工作衔接,提前介入机制。按照天津市《关于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在查处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时,发现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线索或者需要双方相互配合的,应及时请求对方介入调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按照联动办案制度主动参与查处工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时,应当依法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受理案件后,应依法进行审查,对于已涉嫌构成犯罪案件,依照法律规定,采取逮捕强制措施,及时;对于疑难复杂、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依法提前介入侦查,在侦查方向与取证方面做出引导,以保证调查取证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同时也间接履行法律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邓小云.环境污染案件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河南社会科学.2013(7)

[2]吕忠梅.环境行政司法:问题与对策.法律适用.2014(4)

环境污染的问题范文2

    1 露天矿开采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1.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露天矿开采对土地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挖损、占压、塌陷,造成土壤的酸化、盐碱化和盐渍化,从而使得土地沙化和土壤贫瘠化。一般来说,裸沙1亩,风力和水力侵蚀将影响邻近3亩土地;沙化土壤有机含量将减少79.2%,全氮量减少77.7%,全磷量减少15.5%,物理性粘粒减少50%,造成原始土壤的严重贫化。

    所有挖损、占压、塌陷和其它一切对地表的人为扰动,都会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植被,有些破坏是毁灭性的、不可逆的,在风力和水力侵蚀的作用下使得水土流失情况加剧。

    1.2 烟尘与粉尘及有害气体

    1.2.1 有组织排放的烟尘

    矿区内各类锅炉、燃煤电厂等排放的烟尘。

    1.2.2 矿区作业面产生的烟尘

    采场工作面、采场煤帮暴露时间过长、煤层氧化燃烧;煤层中作为剥离物进入排土场的损失煤引起自燃;选煤厂煤矸石的自燃;露天储煤厂和储煤堆的自燃等产生的烟尘。

    烟尘中含有SO2、NOX、CO、H2S等有害气体,对生态系统构成影响。遇到雨水和潮湿的空气生成酸性硫化物,其腐蚀性非常强,从钢铁、水泥构件到人体均会受到腐蚀和侵害。

    1.2.3 矿区粉尘

    矿区尘源主要来自大型剥离设备的采掘、运输及排土作业粉尘;煤的采掘、运输、储煤、粉碎及作业过程粉尘;辅助设备作业粉尘;穿孔爆破粉尘;选煤厂;道路运输粉尘等。粉尘附着在植物叶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太阳爆晒温度升高会灼伤植物。

    1.2.4 煤层气排放

    煤层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通过直接排放、燃烧排放、通风系统排放。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效应气体,能使对流层中的臭氧增加,使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

    1.3 对水循环系统的影响

    1.3.1 对地下水的污染

    煤矿开采不但对地下水的正常循环与补给产生影响,而且造成严重污染。例如:煤层中硫含量高,且伴有硫铁矿,氧化成酸过程大大加快而形成酸性水造成pH值超标、硫酸根离子含量偏高、铁离子含量高等;矿坑水在氧化成酸的过程中对含水体围岩不断溶蚀,造成地下水总硬度偏大;开采条件下酚类有机反应加快造成矿坑水中酚含量增加;汞主要与煤系地层中的黄铁矿与朱砂伴生,在煤矿开采时,朱砂被加速氧化溶解,而使汞离子进入水体;受矿坑水污染的地表水,直接补给浅层地下水,致使浅层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1.3.2 对地表水的影响

    首先,随着煤矿开采量的不断增加,矿坑水排出量增加,由于河水的自净能力很弱,在河水断流时期,河道容纳的几乎全是污水。因此,未经处理的矿井污染水直接排放,造成对地表水、土壤等的环境污染;其次,由于煤层浅埋藏区煤矿开采采空面积不断扩大,采空区导水裂隙带和地面塌陷范围也随之扩大,造成河川径流量大量渗漏,使地表水与地下水、矿坑水发生了直接的水力联系地表水在汇流区及径流区水量漏失严重,河川径流明显减少。

    1.4 噪声与振动

    噪声与振动源主要有以下类型:

    1)空气动力源。如风机、风扇、跳汰机和风阀等。

    2)机械动力源。如铆枪、振动筛、溜槽、各种采掘设备和运输设备,以及其它各种机械设备。

    3)电磁动力源。如电机、电焊机、电器设备等。

    4)人工动力源。如爆破、人力施工等。

    2 防范及治理措施

    2.1 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煤炭能源的开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条件。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保持矿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意识,改变过去那种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对立的落后观念,实行矿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矿山生态治理与恢复的方案,并予以实施。

    2.2 矿区的生态恢复

    根据“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内外排土场层层碾压、修建挡水墙、排水沟、集水池等,在坡面修挖水平沟、鱼鳞坑,坑内植树种草,采取网障固沙、林草绿化相结合的多层次防护体系。针对露天开采对土地的破坏,严格执行《土地复垦规定》,一边开挖,一边分层回填。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本地区的环境特点制定采场和排土场的土地复垦计划,确定复垦措施,使复垦区逐步转变为现代化的人造生态园。

    2.3 大气污染源的治理

    (1)针对露天矿区的防尘主要措施是采用湿式作业和洒水降尘,采掘机械配套袋式集尘器。

    (2)对储煤场实施全封闭,场内设置洒水喷头,四周设置挡风抑尘网。

    (3)联络道路硬化、外排道路硬化、道路洒水降尘。

    (4)工业场地内设置集中供热锅炉房配置脱硫除尘设施。

    2.4 水环境污染源的治理

    (1)针对生活污水采取建化粪池、生化处理设施等措施,处理后废水可作为道路的洒水降尘及绿化。

    (2)针对矿坑疏干水修建净化车间、调节池、沉泥池和回用水池,处理后的水可作为水源用于场地绿化及生产用水等。

    2.5 噪声治理

    针对不同类型的噪声源采取将设备置于厂房内、安装双层玻璃、配备机器隔声降噪设施、配发耳塞等措施,将噪声危害降到最低。

    2.6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据统计,所有的洗矸、煤泥和部分的采掘出的煤矸石,都具有一定的发热量(300~3 500千卡/千克),可以用于循环硫化床锅炉燃烧发电,真正毫无热值的白矸只有15%左右。煤矸石、洗矸、煤泥中的不可燃物质部分,经过循环硫化床低温燃烧后,同时具脱炭和活化作用,其灰渣是很好的建材原料,部分可以直接掺入水泥中,部分可用于制砖,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可观。

    露天矿开采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在矿区地质环境勘察的基础上,以露天开采为重点,对环境进行治理,开展露天矿区环境综合治理,确保露天矿区安全生产,延长露天矿区服务年限,恢复露天矿区生态环境和改善露天矿区大气环境,实现露天矿区废水零排放,使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

    实现露天煤矿生产与矿区生态环境重建一体化,是煤矿企业自身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蒋仲安. 矿山环境工程. 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9-1.

    [2]尹国勋. 矿山环境保护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0-5-1.

    [3]何国清,杨伦,凌赓娣等 矿山开采沉陷学.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1.

环境污染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dustrial enterpri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ublic atten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environment pollution management analysis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 environment pollution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industrial enterprise environment pollu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各地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一些主要污染物虽然已达标排放,但绝对量很大,仍处于较高的污染水平。相当多的地区环境和生态破坏的现状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在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污染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环境污染管理是我国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工作重点。

一、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的主要问题

1.企业领导对企业环境污染管理不够重视

目前,许多企业领导的环境意识薄弱,比较缺乏环境政策与法制观念,存在许多思想误区,认为加强环境污染管理就是要制约生产经营,环境污染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应付环保行政部门等等。一些企业领导在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更大回报的利益驱动下,有可能钻环保法制的空子或管理上的漏洞,诸如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偷排和瞒报排污数量,甚至转移污染等来逃避环境义务的履行。大量事实表明,凡是领导重视环保的单位,环境污染管理工作都作得卓有成效,同时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存。

2.资金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发展,产生的工业污染十分严重,治理任务相当艰巨。多年来,虽然年年有投入,岁岁有进步,但污染治理效果和人们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这与历欠帐太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城市整体功能不强等诸多原因有关,但环保资金投入不足,资金使用分散,投资效益低下是制约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按照“污染者负担”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应当负责解决自身造成的环境污染,这部分资金主要来自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固定资产投资。但是,近年来,数以万计的大中型企业经营的步履艰难,让这些生产发展尚无保证的企业增加环保投入不太现实,这样势必造成投资渠道不佳,工业企业继续超标排放污染物。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我国的工业企业多是依靠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初级加工产业,工艺水平、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均较低,也很少考虑环境因素,由此造成资源浪费,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量高等环境问题非常严重。

4.员工素质问题

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的基础在基层,它涉及生产的各个领域,没有广大员工的参与和积极性,企业的环境污染管理是很难搞好的。近年来,我国的员工队伍在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员工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较差等问题。

二、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的对策

企业应当对传统的环境污染管理思路有所转变。从经营理念的高度去认识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和根本,在此基础上,发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作用,以最有利的方式,真正自觉、自愿、自主地参与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政策法规体系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和有秩序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污染防治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应该纳入法制的轨道,根据国家或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进行控制管理。工业污染防治政策法规是市场机制下我国工业污染防治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

1.1关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框架的建议

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律框架中虽然有一部基本法,但一些重大的环境政策却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根据市场经济国家工业污染防治的经验及其发展趋势,我国的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应包括:实施工业污染全过程控制的技术政策、发展环境标志产品的技术政策、技术及产品淘汰制技术政策、废物回收再用的技术政策、工业污染治理处置的技术政策、工业污染控制技术装备技术政策、工业污染防治的宏观调控政策。这些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实施必须有配套的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

1.2加强环境立法

市场经济究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法制经济,它要求一切活动都用法律加以控制、规范、引导,因此,从经验性立法转为导向性立法,在总结现有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经验的同时,着重对一些尚不成熟、正在试行的措施或制度进行科学分析、预测,订出一些引导性的法律。根据目前建立市场经济的进程来看,应加快环境法律体系中的单项法的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单行法规的内容不应当简单地重申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内容,应当将其具体化、尽量地使其有利于执行,以免使下一层次的有权解释发生偏差。市场经济作为权利经济,内在的要求法治,我国应改变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作法,在完善实体法的同时,加强程序法。

1.3健全和完善环境标准及其实施监督体系

通过对国外环境标准体系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

确定我国环境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容,使我国的环境标准体

系与国外先进的环境标准体系接轨。建立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选择重点污染行业、按行业特点制定排放标准,其实施易于与行业生产相结合,便于对行业生管理,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达到在生产中消除污染的目的。在完善国家环境标准的同时,加强地方环境标准的制订和舆论监督机制。

2.企业实施绿色化管理

2.1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企业应大力推崇绿色文化,以人与自然的统一为核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资源消耗、促进资源永续使用为基本特征。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高层决策者,应深刻认识经济高速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环境问题带来的机遇和环境问题与

企业发展的关系,自觉顺应全球性的绿色潮流,增强环境意识和环

境责任感,通过自己的模范行动向全体员工不断的灌输企业的价值

观念,并通过运用管理权威强化员工对这些价值观念的认同,提高

企业形象。

其次,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制定企业道德规范,以条

文的形式约束全体员工的行为,激励他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积

极性,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再次,确立全员环保意识。通过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提高环境意识,使每位员工清楚:环境问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环境问题与企业的关系,如何将环保融入日常工作等。

2.2推行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

环境污染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外部性 水环境 经济学

一、有关外部性的相关概念

所谓的外部性具体是指一个经济单位给其他经济单位造成的影响,并且是通过经济活动造成的市场性之外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这种影响与受害方以及受益方均没有利益交流,通过价格看不出相应的经济交易状况。

一般情况下,外部效应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的外部效应,一类是负面的外部效应。该文阐述了负面的外部效应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

二、负的外部效应问题的产生

当第三方从他并未直接参与的活动中得到效益或承担成本时,就产生了外部性,也称外部影响、外部效应;当这种影响表现为其他人未被补偿的成本或损失时,就是外部生产不经济性。

当工业企业向河道、湖泊直接排放其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水,经常会造成水体的污染,影响其他企业和公众对同一水域的开发利用程度,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果该企业并未为此支付成本,或未支付全部成本,即这种水污染行为造成的实际成本并未全部被企业承担,就产生了外部性,这种外部性显而易见是负的外部性。

一般情况下,至少需要两方面的因素才能形成一种外部性。例如,地处偏僻地区的造纸厂因河流流经的地区少,仅对偏远地区形成微小的社会成本,除非人们搬到造纸厂附近。居住在造纸厂地区的人越多,与水环境有关的外部性就越大。因此,如果更多的居民到造纸厂地区,他们就会谋求命令造纸厂停止污染或进行赔偿。

三、外部性问题关乎资源配置与社会公平

不管外部性对其接受人是否有益,各种资源都可能被生产者或消费者错误配置。如果参与某种生产或消费活动的部分成本转移给他人,那么生产者将有可能对这些活动配置过多的资源。这种资源配置不当的原因就是当外部性存在时,价格制度不能向制定生产和资源配置决策的厂商提供正确的信号。外部不经济性就是只考虑到生产成本的一部分――企业必须支付的或按其机会成果来担负的那部分成本。此时,市场价格不再是一种充分衡量社会效益的指标。

企业排污造成水环境污染这一行为导致的外部的生产不经济性是生产的实际成本,但在它们被自愿地或由法律要求内部化之前,企业不是完全承担甚至是完全不承担的,这就会导致更多的经济资源被投入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经济利益增长,同时水污染的加剧,使公众或其他人应当享用的社会效益在减少。

外部性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法律中产权界定的不完整。按照法律规定,任何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都有平等地保护生态、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义务。这些人也都具有平等地获取和享受生态服务功能这种公共物品的基本权利,或者说具有利用其所实际占有或使用的自然资源或生态要素来满足其基本需要的权利即追求和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权利,或者说平等的发展权利。但是,如果在初始权利分配中只是单纯地认定企业具有污染权,而不要求其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就会影响其他人的平等发展权利,有碍社会公平。

四、水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解决制度分析

(一)排污收费制度

在免费排污的情况下,要工厂主动地对排放进行控制是不现实的。要使工厂对排放进行控制就要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为工厂的内部成本,使企业在决策时考虑这些成本。做到这一点,外部性便不存在了。排污收费是使企业排污带来的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主要办法。

排污收费制度又称征收排污费制度,是指管理当局依法对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者征收一定费用的法律制度,其优点是明显的。第一,在排污税准确设定的前提下,通过将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成本计入到企业的生产决策,企业能够达到污染排放活动与产品产量最优化。第二,排污收费制度使企业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动力开发利用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及其他高效率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手段,减少必须缴纳的费用。第三,管制机构的监管成本也可以大大降低。

但是,排污收费制度也存在较明显的缺陷。排污收费制度能够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的一个最重要前提是合理的排污税率的确定,这要求管制机构了解污染企业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以及边际外部成本。而边际外部成本的确定是一个从污染的物理性损害转换到人们对这种损害的主观感受,并用货币价值来计量的过程。因此,对这些边际损害进行一个合理估计和评价非常困难。而企业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涉及到企业本身的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及污染治理的技术水平,企业自身没有动力向政府如实通报这些信息,政府也没有能力去了解成千上万企业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因此,政府基本上不可能一次性地确定最优税率,只有在不断探索中去寻找最优税率,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不但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在试错过程中还会对企业排污造成大量的效率损失,并且也不可能找到最优税率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状态。

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收费标准偏低,造成了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也不愿积极治理污染;二是收费方法不合理,造成排污者只要不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就可以无偿使用环境容量资源,且仅注意被收费的污染物的治理;三是排污费的使用不合理,返还排污者治理污染的资金只有少数被用于污染治理。由此可见,征收排污费实际上只是对被污染环境的一种欠量补偿,因而无法将企业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完全内部化。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

实践中,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以可交易的许可证为形式的。具体方式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使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要求的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污染权(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政府可以用不同方式分配这些许可证,可以销售、出租、拍卖或馈赠,并通过建立排污许可证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能进行合法有偿的交易,企业、政府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以污染许可证为形式的污染权。

可交易许可证制度的优势在于:第一,通过赋予企业有数量限制的排污权,并建立污染权市场,使得企业将环境也作为一种有价格的生产要素和其他投入一样,进入到企业的生产决策中,在进行成本与收益比较的情况下做出利润最大化的产品生产量与排污量的决策。第二,具有较好的灵活性。通过控制排污总量,而不是价格,当经济增长出现通胀或污染治理技术提高时,可交易许可证的价格会按市场机制自动调节到有效水平,因此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第三,可以保证排污量减少的确定性,并使企业减少大量的调整成本。在可交易的许可证制度下,通过发放固定数量的许可证,可以保证排污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同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又使得将污染减少到符合资源的最优配置需要的成本大大降低。

环境污染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环境污染源;废气监测;问题

1 现阶段我国环境污染源废气监测现状

1、有毒有害废气。在监测环境污染源废气环节,大多数废气排量内都含有高浓度有毒有害物质,因行业特征不同,则排放的废气类型也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废气治理措施的选取为各个行业保护环境的义务与职责,但监测现场显示有害物质浓度降低幅度较小,对人体伤害较大,如二氧化硫、硫酸雾等。

2、噪声污染。在监测环境污染源废气时,监测位置与生产设备间距较短,这种情况下,与噪音源距离更近,噪声过大将对监测工作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相比废气、粉尘,噪声污染危害基本等同。

3、高空作业。高空作业是指“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此为《高处作业分级》中的相关规定。在监测污染源废气过程中,测试点位较多,高度较高,一般都在5到30m范围内。高空作业往往需要相应的设备,如与墙体墙面垂直的扶梯,也就是将活动型梯子设置到墙体上,由于墙体结构、形状各异,材料性能无法充分了解,此时如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将增加监测危险程度。

4、高温作业。据相关资料显示,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与工作环境温度具有密切联系,一般可设定为30摄氏度之上。当人体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工作,生理机能往往会产生一定改变,其中出现最多的为中暑病症。监测时,烟道温度一般都会在100摄氏度之上,400摄氏度则为窑炉烟道的常见温度特殊情况下会高出该值,此时如进行环境污染源废气监测,将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率。

5、机械设备危害。空间小、照明设备差为大多数工业企业设备的现状。在如此恶劣环境下进行监测作业,工作者和设备间常常产生撞击问题,如安全意识差,则会造成严重事故。

2 环境污染源内废气监测问题分析

1、工况负荷控制

监测废气过程中,生产工况应与正常状态相符。生产负荷在监测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环节需超过2/3。生产负荷与监测需求是否相符对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客观息相关。确定生产负荷一般由多方面因素出发进行有效控制,如设备运行负荷、材料使用情况等。在对废气进行现场监测时,一般需对生产工艺设备的所有技术参数进行充分了解,以此对生产设备的运行负荷进行判定,具体参数如出口温度、设备压力等,且将以上参数分析对比额定、正常工况下的参数值,通过此方式可对整个生产工况具体情况进行充分掌握。

以锅炉运行负荷为例,可选取水表法、燃料控制法等方式进行有效控制。但具体实践中,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大量中小型锅炉的计量仪表装置并不合适,选取以上控制则会增加监测难度、甚至产生错误数据,为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现场锅炉的实际情况对其运行负荷进行分析。

2、选择监测断面

一般情况下,垂直管段为采样选取的最佳位置,在弯头、断面变化较大位置不设置采样点。据相关规定分析,可在与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流方向距离6倍以上直径及与以上位置上游方向距离在3倍直径以上位置进行采样点安设。如管道难度大,则需在1.5倍以上直径位置进行采样点安设。于矩形烟道而言,其当量直径计算公式如下:

D=2AB/(A+B)

其中,矩形烟道当量直径由D表示;

边长分别由A、B表示。

但具体实践中,大部分监测都与以上规定不符,基于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采样孔开设,以此确保顺利实施采样作业。特别是部分窑炉规模较小,将监测孔设置在砖砌烟囱上,即便设置的监测断面与以上规定相符,但具体监测过程中,往往存在动压不足、流速小及过高含氧量等问题,造成监测结果与实际不符。由此可见,污染源具有较小废气排放量时,将采样孔设置到砖砌烟囱上的方式并不正确,为此,如采样作业难度大,可对监测断面与管道内上下游相关部件位置的间距增大,如弯头等,且进行监测断面测点的合理性增设。以圆形烟道为例分析,在其采样点确定中,需把烟道进行一定量等面积同心环划分,在每环等面积中心线和2条垂直互交直径线相交位置确定所有测点,其中在预期浓度改变中一条直径线在最大平面中。圆形烟道直径不同其等面积环数等也不尽相同,具体如表2所示,一般需在20个以下控制测点数量。

3、间断排放的监测时间及滤筒的影响

(1)间断排放的监测时间。当间断性排放出现在排气筒时,且排放时间在1小时之下,需连续监测此排放阶段,也可通过等时间间断在此排放时间内进行样品采集,一般数量可控制在2到4个,且对其平均值进行计算。当排放时间在1小时之上,可通过采集进行其平均值的取得,也就通过等时间间隔的方式在1小时之间进行样品采集,数量为4个,以此准确进行平均值计算。

(2)滤筒影响。滤筒质量对监测结果将造成极大影响。在滤筒应用前期需做好“过滤筛选”工作,如滤筒存有针孔问题不得使用,还需对滤筒筒壁质量进行检查,如确保其厚度、密度等符合相关规定。除此之外,测量、承重过程中滤筒在筒壁表面密度低则极易出现局部脱落问题,此时不得使用。当筒壁厚度不足,则会大大降低其强度,破损问题则会大量出现在监测工作中。

《锅炉烟尘测试方法》要求,各个测定断面必须具有3次以上采样次数,3分钟为各个测点采样不间断进行的最短时间。且测定各台锅炉过程中全部采集样品整体采气量必须控制在1立方米以上,管道烟尘浓度值可选取3次采样的平均值。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烟气内具有较少烟尘含量的问题,如进行3个滤筒1立方米采集的话,则会导致三个滤筒平行性不足问题,或有负值问题出现在滤筒内,导致误差加大。此种情况下,应对措施一般选取滤筒数量降低或滤筒具体采样体积增大的方式,降低误差。也可选取事先进行1分钟采样,随后对滤筒内集尘现状进行观测,且按照丰富地实践经验对各个滤筒的采集时间、体积加以确定。

4、共用排气筒问题

具体作业中,往往存在1个排气筒被2个或及其以上数量锅炉同时应用,或1个排气筒设置在锅炉与油炉内,此时将大大增加计算、评价监测结果的困难程度。一般只将1个烟囱设置到各个新建锅炉房内,可按照锅炉房装机整体容量进行烟囱高度地确定。如1个排气筒设置在若干锅炉中,可根据此排气筒的全部锅炉装机整体容量的一定高度确定锅炉烟囱高度允许最低值。此时可根据以下公式对共用烟囱排放浓度进行计算,如下:

其中,标态排放浓度由Cc,n表示;

标态排放量由Cin表示;

流量由Qi表示。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提升,为环保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本文在全面分析了解我国环境污染源废气监测现状的基础上,对其监测时存在的工况负荷控制、共用排气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全面提升空气质量,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环境污染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物流系统 运作 环境保护

Abstract: Our country flows in the process frequently to be able to initiate some environment questions, therefore, flows in the operation in the thing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 the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pollut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damages are extremely essential. This article flowed the system operation and the subsystem function rationalization analysis from the thing obtains, discusses the thing to flow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lations, and proposed in this foundation flowed in the process operation in the thing to prevent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positive sense.

Key words: The thing flows the system oper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一、引言

物流是物资实体物理流动过程及其有关活动的总体,还包括与此相关联的活动,如包装、装卸、储存保管、配送、流通加工等。这里的“物”不单纯指商业部门的“商品”,物资部门的“物资”、生产部门的“产品”、交通部门的“货物”。还包括生产、交通和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废弃物、即指一切物质。所谓物流环境,是指物流的外部环境、包括运输环境和储存环境。

二、物流系统运作与子系统活动的构成

物流活动由物资包装、装卸、运输、配送、储存、流通加工、物流情报等子系统构成。

包装子系统:包装包括产品的出厂包装,生产过程中制品、半成品的包装以及在物流过程中换装、分装、再包装等活动。物流过程涉及的包装主要是是为了便于物资的运输、保管,提高装卸效率、装载率而进行的。

装卸搬运子系统:装卸活动包括物资在运输、保管、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中进行衔接的各种机械或人工装卸活动。其内容包括物品的装上卸下、移送、拣选、分类等。

运输子系统:运输活动是将物品进行空间的移动。物流部门依靠运输克服生产地与需要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用。运输活动要求选择技术经济效果最好的输送方式,合理地确定输送路线,以实现运输的安全、迅速、准时、价廉的要求。

储存子系统:储存活动是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的距离面形成的。是借助各种仓库,完成物资的堆码、保管、保养、维护等工作,储存管理要求合理确定仓库的库存量,建立各种物资的保管制度,确定保管流程,改进保管设施和保管技术等。

流通加工子系统:流通加工是在物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流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销售、维护产品质量、实现物流的高效率功能。商业和物资部门为了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更好地衔接产需关系,往往需要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流通加工活动。

配送子系统:配送是按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交收货人的物流活动。配送活动由配送中心为始点,而配送中心本身具备必要的情况下要对货物进行流通加工。

物流情报子系统:物流情报包括各种的计划、预测、动态信息以及相关联的费用情况,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等。对物流情报的管理,要求建立情报系统和情报渠道,正确选定情报科目和情报收集、汇总、统计、使用方法,以保证指导物流活动的可靠性和及时性。现代情报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手段,为达到物流的系统化、合理化、高效率化提供了技术条件。

二、物流过程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

1、商品、人和环境

近百年来,人类征服自然,发展商品经济达到空前规模。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自然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环境的污染程度的增加,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人类的自身健康。所以,必须综合考虑商品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做到商品发展与人类发展、商品发展与环境保护、人和环境的最优结合。

2、商品流通与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使环境中本来组成成分、状态、环境素质发生了变化,扰乱并破坏了生态系统与人们的正常生活条件,对人体健康产生了直接或间接乃至潜在的影响,商品流通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较多,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的污染。人们社会中的商品种类是否丰富,商品数量、质量、品种能否满足人和社会的要求,商品流通是否畅通、及时,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了社会环境质量。如某些粗制滥造的假冒伪劣商品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甚至威胁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造成社会环境不良等,都会造成社会消费观念畸形发展,对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2)自然资源的破坏。近一、二年世纪以来,由于人类粗暴掠夺和过量开发、捕杀,不仅使不可再生资源日趋枯竭、匮乏。即使是再生资源也出现日益短缺,供不应求,以至危及人类正常生活的非常现象。如果发展商品不注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就可能造成对自然资源不可恢复性的破坏和减少。

(3)对自然资源的污染。在商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过程中可能对大气、水体、食品及土壤等造成污染。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造成的环境染污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商品生产过程产生的工业性污染物。商品的工业生产形成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如果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就被排放到环境中,可能造成空气、水域、土壤、食品等环境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也可能造成农产品、畜产品及野生动植物农药残留量的增加,并通过生物链汇集对人类形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