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学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工程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工程学概念

交通工程学概念范文1

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全面掌握交通工程学科的相关概念、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利用英语获取交通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有机会直接接受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吸收世界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科学素质,成为国际化的现代人才。

在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中,考核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对于双语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考核体系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反映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自愿的学习方式,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从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因此,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合理的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的考核方式。

2 交通工程学传统的考核方式弊端

交通工程学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的试卷的反馈,采用书面式闭卷考试,学生考得60分就算合格。这种方式往往不能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存在很多弊端:

(1)考试内容单一,多以答案唯一的记忆性、技巧性和速度性的内容为主,往往只注重学生对交通工程基本公式,基本概念的掌握,忽略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缺少基本理论与社会热点和前沿研究相结合的内容。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体现素质教育。

(2)考核方式呆板,缺少新颖性,没有体现现代教育的灵活性。英文版交通工程学教材篇幅多,但是由于该课程学时有限,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只有核心知识和整体思路,其他内容需要学生花大量时间自学,但是传统的考核方式容易导致教师教什么,学生记什么,期末考什么的重复性思维。这样的考核方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3)使相当多的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些抽象而空洞的概念、公式、理论,导致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对英语单词的理解上,而忽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对交通工程学内容感到枯燥和乏味,并且即使考前背下来了,但是由于没有真正的理解,使得考完就忘了,从而达不到教学目的。再者英文版的交通工程学里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理论推导,篇幅巨大,使得学生记忆起来很困难,失去学习的信心。

(4)“一卷定分数”的形式会导致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不利于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不利于良好的考风学风的形成,同时也会让部分学生养成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习惯,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带来很坏的影响。

因此,采用传统的期宋考试的方法作为考核手段,难以全面的反映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容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发展。鉴于此,有必要针对该学科的特点及目标,对双语教学考核方法进行探讨。

3 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探讨

由于交通工程学采用双语教学,其特殊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因此其考核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是离不开的,考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应该与教学紧密结合,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体现教学并服务于教学,所以考核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效果,该课程考核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考核办法

应把平时考核和结果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也就是综合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个方面给出学生的总评成绩。

对于平时考核,以学生课堂上参与教学的表现(如学生回答问题)、平时作业及考勤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使成绩构成多样化,形成一个开放、宽松和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氛围。通过上课考勤,可以使大家端正学习态度,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考查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师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应用交通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也可以督促学生在课下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平时作业,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在后面的教学中查漏补缺,调整教学节奏,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作业要求学生用英文答题,也可以锻炼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对于结果考核,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性考核,全面考查学生双语学习后所具有的双语水平和综合素质。试卷语言采用中文与英文相结合的形式。全英文题目、全英文解答的考试模式会造成学生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对英语的理解上而不是专业知识的应用上。应该根据教学模式对应的采用中英文出题和中英文答题,这样可兼顾到一些专业知识学得比较好、但外语水平不太高的同学,从而增加学习的信心。当然,随着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应逐渐增大外语出题和答题的比重。

3.2考核形式

结合交通工程学科特点及教学目标,考核形式采用半开卷这种灵活的考试方式,即开卷闭卷相结合。闭卷考试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交通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等类型出现,占整个试题50%的比重。开卷考试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交通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用外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允许当场查字典、教材及参考资料,以问答题和计算题等类型出现,也占整个试题50%的比重,一般应用题占30%,综合题占20%。

3.3成绩构成

为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同时避免部分学生因不习惯英语试题从而考试失利,丧失信心,可以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适度提高。目前,在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实践中,该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考核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考核中,考勤,作业,平时表现各占30%,40%、30%。通过对近两年考试结果分析,这一比例构成基本可行,基本能够比较公正的反映学生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当然,在以后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外语水平不同,应该适当的调整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成绩比例。

4 考核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新的考核方法能有效实施,教师应加强学生上课出勤情况的统计,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并认真留意每个同学的上课表现,做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同学,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同时,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应加强思想工作,使他们明确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考核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交通工程学概念范文2

依据各自的学科定义,进行了分类与对应。例如大陆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学科定义为“土力学是工程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用于土木、交通、水利等工程,从土的应力、应变和时间关系出发,研究地基承载力、侧壁土压力、土体变形和边坡稳定性等课题”。台湾对大地工程学科定义为“土力工程学,又名岩土工程学、大地工程学,主要研究泥土构成物质的工程特性”。因此,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可与大地工程对应。又如大陆对工程施工学科定义为“通过有效的组织方法和技术途径,按照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的要求建成供使用的建筑物的过程”;台湾对土木施工学科定义为“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现时一般的土木工作项目包括:道路、水务、渠务、防洪工程及交通等”;因此,工程施工学科与土木施工学科对应。两岸二级学科对应过程,存在如下问题:(1)二级学科分类程度的分歧。大陆依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土木工程名词(2003版)》,分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工程、建筑结构、桥梁工程、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港口工程、给水与排水工程等16个二级学科,其权威性可作为对照的分类依据;而台湾方面权威的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审定机构应为“教育研究院审议委员会”,最新审定的《土木工程名词(2011版)》中并无二级学科分类。考虑台湾高校土木工程学科开设的核心课程名称基本是一致的,以及在工程承发包过程中的分部工程公认的名称,进行了分类和对照;当然也需要在将来进一步审议。(2)两岸二级学科的分歧在于建设工程发展历程的差异性。因台湾历经50年的大建设期后,现有的公共工程建设量已较少,而大陆还处在后发的方兴未艾的阶段;故对于台湾“结构工程”及“交通工程”,相对于大陆来讲就没有必要分得那么细。(3)地方特性造成的差异。因台湾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质灾害频繁,故而大地工程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状况的研究和关注程度,相对于大陆会更多、更细;此部分大陆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重点还是放在地基状况对于建筑结构的影响上。又如“燃气与供热”工程,因大陆南北跨纬度相差50度,北方夏热冬冷温度差异大,供热是土木工程中一项重要分支;而台湾地处亚热带,雨水充足,气候温暖,几乎不需要考虑冬季的取暖问题。故而仅取台湾“建筑工程”中之“空调工程”与“天然气工程”,或“工厂设施工程”之“能源供给工程”与之对应。(4)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土木工程交叉复合性学科,除工程技术外,还包含与工程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知识。在土木工程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的当今,工程管理对于提高土木工程生产力的有效性早有共识;且两岸土木工程业界走向交流与融合的首要壁垒在于制度、法律、合同体系,而这恰恰就是工程管理的重要领域。故而在名词对照中除工程技术类外,建议应与时俱进,增设此二级学科。此部分台湾对应的是“营建管理”二级学科。

2.名词对应上存在的问题

二级学科对照完成后,将两边的土木工程名词按学科及英文分列对照。基础研究阶段共收录4516条名词进行对照。此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4种情形:(1)英、简、繁可完全对应。两边同一英文名词的简繁体中文名词形式也相同。(2)简繁中文名词不同,或单边对应。即大陆《土木工程名词》中列出的名词具有简体中文和英文形式,但该英文在台湾的词典中并未收录;抑或相反,台湾的词典中名词具有简体中文和英文形式,但大陆《土木工程名词》并未收录。(3)简繁中文名词无法实现对应。海峡两岸对英文一致的专业名词进行翻译时,有可能出现两岸对一词的翻译都仅有一个,但却并不相同的情况。出现这种分歧大部分是因为习惯用法产生的差异[3]。例如“工程施工”(对应台湾“土木施工”)中的“脚手架”(scaffold),在台湾叫“鹰架”,这是两岸建筑界各自多年的习惯用法。(4)中文名词不同,但能部分对应。即两岸定名重叠词。台湾所收取的专业名词存在一词多译现象,而大陆基本是一词一译(大陆在词头上基本采取此原则,将不同译法放在解释行文之始),这就使得英文一致的专业名词的翻译可能存在无法完全对应的情形。例如“approach”,大陆译名为“引桥”(桥梁工程),台湾译名为“引道,引桥”(交通工程)。

3.对分歧名词建议的处理方法

(1)英、简、繁可完全对应,可直接收录,分二级学科按字母顺序平行列出。(2)对于存在分歧的三种情形:简繁中文名词不同或单边对应、简繁中文名词无法实现对应、能部分对应的词条,参照我国科技名词定名工作的基本原则,依据概念对科技名词进行定名。由于概念和知识之间的同一关系,在“概念—术语”之间建立起类似“内容—形式”的偶对关系,可实现对隐性领域知识的显性归类,从而保证单义对应[4]。为确保对照的权威性与说服力,应由两边分别根据现行规范、法律条文、科技文献等权威出版物的给出定义,由此形成对照蓝本[5];在此基础上,组织两岸专家研讨会议,将对照蓝本上需经讨论与统一的词条征求意见并进行修改整理,给出共同推荐名并做说明。4.名词对照的成果应用(1)出版物。定稿的对照蓝本将提交两岸的学会进行校稿,作为行业手册出版使用。(2)查询应用。由于网络平台应用便捷及易于推广,可将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的对照成果数据库建置于相关网站平台,提供两岸学者及从业者查询使用。闽台建筑资讯网与两岸营建资讯服务GIS平台是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台湾金门大学、财团法人台湾营建研究院先期开展的两岸营建业合作交流研究项目的成果,其中集成了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模块,并同步名词对照进展不断扩充更新。

4.结论与展望

交通工程学概念范文3

关键词 管理科学与工程 发展史 特征 展望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1管理科学与工程概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从字面上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科学管理与工程方法,可以理解为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属一级学科,下设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研究方向。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史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多角度的研究方向,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学科支柱。

2.1西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规律

2.1.1学科形成

以蒸汽机的改进与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文化总是可以为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创造条件,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和管理思想的发展。100多年前的泰勒正是科学管理的代表性人物,他将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进行分解并系统地研究工作效率。在泰勒的影响下,吉尔布雷斯夫妇从“运动研究”的角度出发改进了泰勒的方法,将人的所有动作归纳成17个动素,那么工人的作业就分解成一些动素的和。这是工业工程开始的标志,因此泰勒和吉尔布雷斯夫妇是最著名的工业工程创始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电子技术得到空前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信息论、系统论等学科的应用使得管理理念进一步现代化。二战结束后的经济恢复期,工业工程与数量分析、运筹学等学科不断融合。进入21世纪,管理也逐渐进入到人本管理的阶段,该学科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延伸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金融工程等众多研究领域。尤其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该学科为大交通、大数据等热点问题引入了很好的应用方法。

2.1.2规律总结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有其历史原因,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以及需求的改进。从蒸汽时代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再到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的发展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也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从而共同作用于学科的发展。

2.2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规律

2.2.1学科发展

20世纪中期,我国开始建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80年代初期,开始对工业工程有所认识并不断发展。到今天该学科涵盖了工业工程、管理科学等18个分支学科,包含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

2.2.2规律总结

该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归因于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水平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改进。

该学科发展的基础是管理理念的引入与更新,中国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儒家学说―以和为贵,与西方的人本管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说管理思想的发展并没有伴随着管理活动的更新与创造,直到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我国才开始了真正的管理活动。改革开放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对西方管理及技术理论的重视开始引导国人加强该学科的构建。

2.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发展概况

2.3.1工业工程专业

190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首次开创了工业工程课程,这是工业工程学术化的开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许多大学先后成立了工业工程系。今天,美国已有150多所大学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汪应洛教授是我国工业工程学科的带头人,提出企业柔性战略概念以及“精简、灵捷、柔性”的生产准则。

2.3.2管理科学专业

上世纪30年代霍勒斯卡文森将复杂的数学模型应用于数据工作,50年代开始出现了管理科学的教科书。60年代初,运筹学开始进入美国大学的课程规划中。在我国,钱学森是系统工程界的代表人物,他提出航天系统工程的理论,并致力于将系统工程的概念推广到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

2.3.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开始在大学设立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的普及是该专业产生的直接原因。1985年,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明尼苏达大学的管理学教授Gordon B.Davis为管理信息系统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各种管理信息系统也应运而生。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特征

(1)跨学科性;

(2)拓展性;

(3)实践性。

4从辨证发展的角度分析新形势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技术的创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同样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学科发展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学会用辨证的方法去剖析,认识到其中的不足与挑战。在当今大环境下,该学科应与国家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跟踪国际研究的前沿,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同时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以此发挥学术团体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下更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模式,加大创新力度,唯有实现真正的创新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汪应洛.工业工程手册[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

[2] 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9(2):1-5.

交通工程学概念范文4

关键词:交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建立;教学优化;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各大交通工程中积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逐渐提升了交通工程的建设效率。然而,在交通工程进步的同时,却缺乏具备专业素质与较高技能的人才,这就需要交通工程专业教师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

一、交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与教学优化的现实意义

交通工程学科中,涉及许多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帮助学生记忆概念,而无法使其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如果教师不能对此予以重视,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制约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在交通工程专业教师建立实验教学模式并对教学进行优化之后,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课程联系起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交通工程各类技术,如交通工程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工程运营管理等。同时,交通工程专业教师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这是因为教师在优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由浅入深地设计教学方案,并将基础知识与综合知识有效融合在一起,丰富交通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交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与教学优化的措施

在交通工程专业实验教育模式建立与教学优化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与适应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构建交通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框架

在构建交通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框架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层次:交通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模式、专业技能实验课程模式、综合设计实验课程模式、创新研究实验课程模式;每个层次都要根据学生能力培养方案与应用实践等设置成若干模块。同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与掌握交通工程基础概念与理论后,逐步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此时,教师就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设计与演练情况,培养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生。

2交通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设计

交通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设计,是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基本概念的依托。教师在设计此类课程模式的时候,必须融入一些基础的实验课程作为教学服务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交通学、调查与分析等实验课程。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雷达测速仪或仿真模拟软件等工具,引导学生参与到交通调查实验中,学生在参与实验的时候,教师要细致编排基础实验流程,在各个内容相互关联的情况下,紧扣交通专业课程教学,并且可以与后续的专业技能实验相互衔接,这样才能提高交通专业实验课程实施质量。

3交通专业技能实验课程的设计

在交通专业开展实验课程期间,教师必须重视专业技能实验课程的有效性。此时,教师可以将专业技能实验课程与基础实验联系起来,利用基础实验的理论等,引导学生参与到专业技能实验教学中,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认识。同时,交通专业教师还要制订专业基本技能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一些交通专业基本技能。例如:交通专业教师为学生设置调查、分析交通数据的实验活动,下发一些雷达测速仪器,要求学生在街道上利用手持式雷达测速器测量车辆的瞬时速度,在测量之后,要求学生将数据录入软件,然后利用软件分析数据,这样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Y语

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专业技能情况,培养学生具备交通工程专业动手操作能力,使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浩,池秀文,陈先锋安全科学卓越工程师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8):193-197

交通工程学概念范文5

【关键词】交通设计;必要性;设计流程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城市化迅速推进的今天,交通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问题。一个好的交通设计能够使交通运行科学而有效率,一个不好的交通设计,不但会使交通秩序陷入混乱,而且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一定的损失。

二、交通设计的概念与目的

1、何谓交通设计

交通设计是近年来逐步被高度重视的改善城市交通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含义是:基于规划的理念和成果,运用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以交通安全、通畅、效率、便利及其与环境协调为目的,以交通系统资源为约束条件,对现有和未来建设的交通系统及其设施进行优化设计,寻求最佳改善交通的方案,最佳地确定交通系统时间和空间要素。交通设计贯穿于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之中,用以指导交通设施的土木工程设计与交通管理,具有中微观的性质。伴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城市交通基础设计的建设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交通规划工作也在许多城市展开,在交通规划与交通设施建设中,交通规划用以指导交通设施的建设,然而长期以来,交通设施的建设更多关注的是土木层面的问题,而对设施功能的如何发挥和更好的使用则重视不足,导致设施建成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甚至引发一系列交通问题。因此,交通设计是衔接交通规划与交通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交通设计方法是在交通规划的指导下,能够使交通设施以最小的费用取得最大效益。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设计具有创造、优化组合、整合之意”。英国人将“设计”作为提升国家在21世纪综合竞争力之策略,由此可见“设计”的内涵与作用之深邃。“交通设计”不是交通工程(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等)设计,应是综合考虑各种交通参与者的最优利益提出的解决交通的最优方案。“交通设计”是基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的成果,运用“交通工程学”及“工业设计”的基本原理,以交通安全、通畅、效率、便捷及交通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以交通系统的资源(时间、空间资源和投资水平等)为约束条件,对现有和未来建设的交通系统加以优化设计,寻求改善交通的最佳方案。

2、交通设计目的。

交通设计正是介于交通规划与土木工程设计之间的主要环节,其目的如下:

(1)均衡路网饱和度;

(2)提高交通安全与顺畅性;

(3)提高交通便捷性;

(4)寻求交通与环境的和谐;

(5)充分利用道路的空间资源与交通的时间资源。

三、交通设计的必要性

交通设计的基本含义是基于城市及交通规划的理念和成果,运用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以交通安全、畅通、效率、便利及其环境协和为目的,以交通系统的资源为约束条件,对现有和未来建设的交通系统及其设施加以优化设计,寻求改善交通的最佳方案,科学地确定交通系统的时间和空间要素及运行条件。交通设计贯穿于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之中,指导交通设施工程设计及交通管理。“设计”有构思、优化、整合之意。以往也有误将“交通设计”变成“交通工程设计”或“交通设施设计”的情况。实际上后者定位在设施的设计上,并没有突出交通的基本特征和目标。而交通设计包括交通设计资料收集、调查、分析;交通空间设计;交通控制信号配时设计;交通设计方案评价等。交通设计是实现交通设施最佳建设的重要一环。

四、在道路设计中如何贯穿交通设计的理念

1.应详细调查各种交通参与者的出行需求在进行道路设计之前,应摒弃常规仅调查机动车车流量的做法,而应详细地调查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流量及出行需求,如有条件还应调查残障人士的出行量及其可能出行需求。根据调查结果,充分考虑各自的交通发展,科学性、前瞻性地进行道路设计,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设法满足各种交通参与者的出行安全与便捷在道路设计过程中,设计方案应全盘考虑所有出行者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以及残障人士的出行需求和路线,设法满足各种交通参与者的出行安全与便捷,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特别是保证行人和残障人士安全出行的安全岛、缘石坡道、盲道等,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些设施的设计内容以及位置,真正实现安全实施的作。

3.道路设计之后检查各种交通参与者的出行路线

在时空及平面上是否得到了安全、有效的最大利用道路设计之后,应根据各种交通参与者的出行路线校核道路设计是否合适,如安全岛的位置是否与人行道的缘石坡道相对正,是否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路口谷李忠等:让交通设计成为道路设计的灵魂间距,从而增大路口通行能力。

五、完善交通设计审查程序

涉及交通设计的内容仅在道路方案设计审查阶段,道路设计人员在汇报道路方案时,提出交通组织方案,由与会代表(交通部门、规划部门)提出交通意见,而这种会议往往是每个部门出席一个代表参加审查,发表意见。但有时一个项目审查多次,而每次参加会议的代表不同,发表的意见也不同,对交通设计也就难以做到全面细致的审查。现实情况是,道路工程施工图出完后,由甲方将交通工程设计图纸报到交通管理部门,进行详细审查,提出修改意见后再改道路施工图。这种交通审查滞后的情况亟待改变,否则道路设计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在道路工程设计之前,按照交通规划,应该进行交通设计,并增加一项交通设计审查程序,而且在道路方案审查前进行。

六、交通设计流程

1、新建道路交通设计

由于新建道路的交通需求量为预测值,无法准确地反应道路使用后的情况,故其交通设计为原则性设计,即:可预见性设计。道路在建成后即使发生问题也可通过较为方便的方法和措施对其做进一步的改善。其道路交通设计流程如图所示。

2、改造道路交通设计

已建道路的改造比较复杂,并且是在交通规划路网制定好交通组织方案的前提下进行的。因为在对现况存在问题充分分析后提出对策时,会受现况条件制约,无法通过改造路口或改造一条路的措施解决,还需要进行交通流组织,利用周边路网资源来改善交通。

七、交通优化设计流程

城市经济繁荣带来了出行需求的迅速增加,交通供求出现矛盾,主要体现在交通基础设施日趋不足,因此扩充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加快路网建设成为交通建设的重点,道路建设就成为当下部分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措施。与此同时,大多数城市经过了“一边倒”的道路建设阶段转向交通规划阶段,以期望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协调交通持续发展。但是,目前大多数交通规划仅仅确定了道路等级、红线宽度和横断面类型等,就直接用于指导道路施工图的设计,并没有进行面向规划和施工的交通优化设计,使得规划和施工缺少有效衔接,给日后道路交通运行带来了潜在的问题。面向规划的交通优化设计就是在掌握内在机制规律和外部条件因素的基础上,明确了战略目标、实现途径和模式;在道路规划中对传统的路网密度、路网结构等加强规划引导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公共客运、静态交通设施及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的发展目标,以衔接和引导交通规划与道路建设,使得道路建设能够良好地与上层次规划路网相协调,且与交通需求特征相适应。正确定位道路在路网中的位置与相互关系,体现从整体到局部,从“线”到“面”的关系,做到整体协调统一。

在交通优化设计流程中,第一阶段是现状分析与评价,即面向交通规划的交通优化设计:就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以及各项交通专项规划的理念、成果、相关政策法规,结合道路交通实际状况,深入进行发展前景分析与交通需求分析;第二阶段分两部分,面向建设方案与道路设计的交通优化设计,即通过对路段、交叉口、公共交通等多方面的交通设计,发现问题,分析和提出优化设计对策,最终确定道路交通各项设计指标,并结合由面向建设方案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交通测试分析,判断是否满足道路交通设计要求,如不满足则返回第一阶段重新分析;第三阶段为根据已定的设计条件,确定初步概念性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如不能满通优化设计理念,则返回第二阶段重新分析;第四阶段为满通优化设计理念的项目进行详细设计阶段,通过面向道路施工和交通管理进行交通优化设计,进而形成成熟可行的设计方案,并最终实施。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交通优化设计是交通设计的必然选择。除此之外,现有的交通设计流程也要随着现实的需要而不断的调整,只有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交通设计流程才能体现出它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交通工程学概念范文6

一、树大根深——大学出版社所依托的高校往往都具有一定的综合实力或特色专业,拥有丰富的人才和学科资源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身后所依托的学校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安交通大学,学校的声望、地位和教学、科研实力以及学术影响力,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高水平优秀教材,尤其是翻译出版国外最前沿的学术著作提供了坚实的学科积累和人才保障。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等 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现有教师队伍当中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中青年专家15名,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10名,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60余名。

西安交通大学的教学、科研的水平和实力,势必产生对国外高、精、尖的高端学术著作的需求。

因此,面对本校某些优势学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领先地位,面对本校丰富的优秀人才资源,翻译出版国外这些学科先进的、高端的、经典的学术著作,也成为了大学出版社义不容辞的出版责任和义务。

二、枝繁叶茂——充分利用好本学校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是大学出版社引进版权的根本

下面仅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引进的《系统工程原理与实践》和《电介质与波》两册书为例。

1. 美国John Wiley & Sons 出版公司出版的“系统工程和管理丛书”中的《系统工程原理与实践》,是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前主任和首席科学家Alexander Kossiakoff教授和William N. Sweet教授撰写的。Johns Hopkins大学的应用物理实验室,至今已有64年的历史,主要从事军事技术和各种先进前沿技术系统的开发研究,在美国处于领先地位。Kossiakoff教授在军事和先进技术系统工程领域有60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经验,《系统工程原理与实践》一书就是他这60多年来经验的集中反映和结晶。

能够把这一经典著作引进并翻译出版,势必对国内的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系统工程学科又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学科,涉及应用数学(如最优化方法、概率论、网络理论等)、基础理论(如信息论、控制论、可靠性理论等)、系统技术(如系统模拟、通信系统等)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要能够准确把握原文,翻译者就必须是系统工程学科界的顶尖专业人才。

恰巧,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胡保生就是中国系统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系统工程专业国内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高度声誉。

经过出版社的多方努力,在胡保生教授的大力支持下,由其领衔翻译的《系统工程原理与实践》终于在2006年9月出版了。

2.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引进出版的《电介质与波》一书,是美国Artech House出版的世界著名材料科学家,已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亚瑟·冯·希佩尔所著的经典教材。这是电介质领域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一座里程碑式、具有永恒价值的重要著作。

亚瑟·冯·希佩尔 (1898-2003),德裔美国材料学家与物理学家,介电、铁磁与铁电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研究的先驱,二战时期雷达技术奠基人之一。因其发现钛酸钡的铁电与压电性能而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提出分子工程概念。1959年出版专著《分子科学与分子工程》一书,预测了纳米分子器件制造的可能性。

而翻译这一经典专著同样需要专门的材料学科领域的优秀人才方能担当。西安交通大学恰恰拥有这方面的杰出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姚熹教授, 1989年当选国际陶瓷科学院首批院士。2007年因“在电子陶瓷科学和工程创新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他同样是材料方面的科学家,引进并翻译出版这一经典教材就显得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