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七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文1

一、让学生走进图书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的兴趣需要被老师激发。苏南城市学生已经有很多机会在课外拓展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后面安排了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由于学校图书馆太小,我选择组织学生走进宜兴市图书馆,让学生在宜兴市图书馆学会查阅资料、检索名家名著、做读书卡片。后来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周六、周日也有兴趣在图书馆阅读。走进宜兴市图书馆,在阅读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爱上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考察活动中举行诵读,例如,组织学生到安徽省滁州市醉翁亭处,朗诵《醉翁亭记》,学生会终生难忘;组织学生到浙江绍兴“三味书屋”里诵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会铭记终生;这种一边考察一边阅读的方式,深受学生喜爱,笔者感觉语文教师要多组织类似的语文实践活动,多方面全方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让学生走进“陶的古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实践证明,初中学生要多读多写,才能够提高写作能力。而要求学生平时养成练习写随笔的习惯,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捷径。为了让学生有素材可以写,笔者设计了“走进陶都,了解紫砂文化”的语文活动课。在这之前,学生对宜兴市是“陶的古都”只是肤浅的认识,在活动课中,学生要去丁蜀镇考察“紫砂文化”。为此,笔者预设以下问题,让学生去丁蜀镇考察得出答案。1.简述紫砂的历史渊源,2.查找丁蜀镇有名气的紫砂壶店面,调查研究紫砂壶的不同风格;3.讨论紫砂壶优点在哪里?4.探讨紫砂壶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学生围绕问题,走进了“陶的古都”,对紫砂文化从直观的认识,过渡到理性的认识。那么,这个过程,可以写很多情真意切的随笔。教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紫砂文化解说词,写紫砂壶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概述紫砂文化的“禅”味等等。正是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才能够写出真情实感的随笔。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感悟家乡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完成课外作业,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课外作业的布置要注重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现在的城市初中学生会看书、会解题,但是口语交际能力比较薄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初中语文老师平时针对性训练不够,如果从七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培养学生口Z交际能力,那么学生的口语能力也会逐渐提升。目前,语文课外作业的布置偏重于基础知识方面的积累,忽略了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在课外作业中,布置训练口语能力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有个举行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讨会。这个作业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社会热点问题,谈自己看法的过程,就是提高口语能力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有独立思考的品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前五分钟演讲的课外作业,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学生演讲的内容不限,可以是发表自己的评论,也可以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总之,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完成课外作业,提高口语能力。

四、关于语文活动课的思考

首先,语文活动课要有明确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活动课的宗旨也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初中学生参加无锡市未成年社会实践,其中有攀岩、消防演练、多米诺游戏活动、翻越“毕业墙”活动、游善卷洞等一系列科目。语文教师要善于选择最契合学生提高读写能力的科目,并有意识引导。教师设计语文活动课,就是在活动课中预设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所有活动课,一定要目标清晰,要不然语文活动课就成为一盘散沙。其次,语文活动课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导活动课堂。在探究“紫砂文化”活动课中,让全体学生做紫砂壶,学习手工制壶技术,再慢慢鉴赏壶的艺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师可以循循善诱,选好语文活动课的“载体”,让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文2

1.作文是一件令老师和学生头疼的事情。大部分老师不愿意上作文课,不知道怎样才能上好作文课;大部分学生把写作文当做负担,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2.写作训练的方式和方法单一。作文教学大部分按照教材单元安排,依次进行作文指导、写作实践与作文讲评,虽然达到了课程标准每学年不少于14次的目标要求,但指导和讲评的方式方法单一,效果不明显,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3.学生作文缺乏完整的思路,随意性强。从对班级写作水平的整体评估数据看,大部分班级高水平作文的比例小,近80%学生写作文思路混乱,想到哪写到哪,缺乏完整的结构,语言连贯性差,精练优美更谈不上。

4.不会布局谋篇,构思缺乏新意和创意。从对约1000名学生作文的抽样分析来看,作文基本符合题意要求的约占56%,表达上比较有创意的约占6%,遇到文题胡编滥造的比例约为23%。从地域差别看,县城初中的写作水平整体上优于农村初中。这些数字说明,学生写作水平距离201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根据问题解决策略,我们尝试了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改善写作教学。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为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011版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7—9年级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要阅读两三部名著。实际上学生的阅读远远达不到以上要求。据调查,能够系统阅读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外读物的学生仅占初中学生总数的2%左右,能够广泛进行有益课外阅读的学生比例更是少得可怜。这样的阅读现状注定了学生视野狭窄,知识薄弱,理解能力低下,又怎能写出优秀的文章来?因此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就成为作文教学改革首先要做好的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人手。

1.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开发新资源,从源头上解决学生读书难的问题。首先要有效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开展读书活动;其次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方面的图书资源;此外,还要动员学生用零用钱买一些优秀书刊,因为优秀书刊内容的时代感更强,更容易激发阅读兴趣。通过整合各种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这是培养读书习惯的前提。

2.规定阅读书目,提出明确要求,从思想上解决对读书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由于很多老师在阅读内容、数量和质量上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或者虽有要求但督促检查不力,造成学生认识上的严重不足。因此教师有必要把每个年级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做出明确规定,辅以有效的检查手段,督促学生按要求认真读书。

3.指导阅读方法,引领阅读实践,让有效阅读和高效阅读成为阅读的催化剂。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读书活动中,与他们共同体验读书之乐,与他们共同分享读书的收获。用参与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用深刻的分析、独到的见解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并引领学生的阅读思维向广度和纵深发展。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的阅读视野会更开阔,立足点会更高,鉴赏能力会更强。

4.把握阅读契机,丰富引导手段,使乐于阅读、勤于阅读成为学生的阅读常态。如果读书的任务和要求总是一纸文件,学生的阅读感觉一定是迟钝的、麻木的。所以要善于抓住那些引导、鼓励、指导的契机。比如汶川地震后那些优秀的网络诗文,近期百家讲坛栏目涉及到的纳兰容若的诗词作品,比如小悦悦事件和黄岩岛事件后那些有影响的社论和评论,比如你某一天阅读过感人作品后与学生的分享和交流,比如一次读书和写作活动……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契机,要善于把握,充分利用。更多的学生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变成爱读书的人、会读书的人。

二、丰富训练内容,优化训练手段,使写作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训练内容要丰富多彩,既要对教材安排的写作训练内容灵活驾驭和把握,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把写作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把写作训练发展密切联系,使写作紧扣学生生活,紧扣社会发展。比如你某一天上课发生了一件事,你便以此为题材随机安排作文训练;比如重大节日的时候搜集相关材料阅读欣赏,然后写写读后感;比如某一次学生作文中用到了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你给学生介绍后让他们模拟创作……这些无疑丰富了写作内容,又因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喜欢写,有话写,常常能写出生动的文章来。

训练手段要多样。既要有常规性的作文指导、训练和讲评,也要有即兴随机的作文指导;既要动笔写作文,也要安排适当的口头作文;既要训练整篇作文的选材、立意、谋篇,也要重视片段的指导和训练;既要有系统安排的写作训练,也要有日记、随笔等常规写作内容。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能愉悦学生的写作体验,减少学生的写作压力,丰富语文学习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写作兴趣和水平。

三、合理安排训练梯度,构建完整训练体系。使写作教学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7—9年级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安排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层级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按一定层级发展,写作能力应该呈逐步提高态势。这就需要教师对写作训练进行整体规划,比如七年级都安排哪些训练内容,训练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要结合哪些文本内容和哪些可能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随机练笔……学期初要有规划,写作训练要有步骤,每一阶段要有目标,不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一般来说七年级应主要安排基本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写作训练,练习文体以简单的叙事散文、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可以将日记、单元写作训练、随机训练有机结合。八年级应在七年级的基础上安排训练内容,提高叙事类文体中叙事散文和童话等内容的写作要求,争取表达有创意,行文有新意;增加简单应用文写作,增加扩写、改写、修改文章的练习,设置诗歌写作和小说创作;要讲解一些写作手法和技巧,如设置悬念、环境描写、对比、衬托,等等。九年级要训练学生写议论文、消息等内容,要在构思、谋篇、拟题、首尾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要在引导学生理解生活、写出个性作文上做足文章。

三年初中生活,写作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系统安排,逐步提升,毕业时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有学生能根据需要准确表达,符合题意要求;70%的学生能写出比较优秀的作文,行文流畅,结构紧凑;40%左右的学生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有思想,有内涵,表达有创意。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需要老师的扎实研究和认真实践。

七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文3

在一次随笔的写作中,有学生写周末一家人去雅林看郁金香,其中有一句是这样描写郁金香的: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更是热烈而奔放,泼泼洒洒,开的煞是烂漫。我在给学生的评语中这样写道:“热烈”指具有强烈感情、激情或热情,此处指花开得很多很茂的情景,若将表心情的词“热烈”改为表场景、氛围的词“热闹”,更合适。结果学生拿来201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翻到第21页,对我说:“老师,史铁生不也这样写的吗?”我被问得哑口无言,只怪自己没有细读教材。我在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余,也开始恶补语法教学。

一、正确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真正理解“语法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二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正是基于这一点,许多老师解读出“淡化语法教学”,甚至“初中不教汉语语法”的错误观点。倘若老师们能仔细往下读,就能解读出完全不同的理解。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法知识”很重要,语法要教。像我们以前那样枯燥无味的教学和单一的教法,只会扼杀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才要求我们随文而教,不能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二、直面文本、学情、考点教学,真正落实语法教学

1、文本品析需要借助语法教学

吕叔湘在《怎样给中学生讲语法》中有这样一段话:“那么我们应当怎么教呢?我认为应当把语法教活。”语法知识是细读文本、领悟内涵的重要帮手。对任何体裁的文本的理解,首先都是对语言的理解。为此, 人教版的编者在2013年初中语文七年级的教材中增设了 “词义和语境”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被赋予特殊含义,例如在《土地的誓言》中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中的“埋葬”,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这就是作者向土地发出的铮铮誓言。教师从挖掘“埋葬”一词的含义入手,进而让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的主旨。

2、学生写作现状呼唤语法教学

胡明扬老师指出:“在中学教语法不是为了教语法而教语法,教语法完全是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服务的。”最能体现语法对中学语文教学实用性价值的环节当数作文,学生对语法的掌握程度及其运用水平,会典型地反映在他的习作中,也就是说,学生对汉语的实际运用,组词造句,联结句子为句群、段落、篇章,运用汉语的能力,在作文中会反映得比较充分。以下例举学生习作中的几个病句:

(1)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白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心潮澎湃。

(2)我沿着小路走着,两旁是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春风吹来,是一丛丛五颜六色的野花。

(3)暑假我和朋友去了一趟苏州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分析:第一句“一连串”应修饰“事情”,犯了词序不当的语病;第二句结构含混,应改为“我迎着春风,沿着小路走着,路旁是一丛丛五颜六色的野花和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第三句强加因果,去了苏州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苏州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苏州的“结果”呢?”

目前放眼学生作文,包括一些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学生在内,在习作时都或多或少存在语言不规范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个人认为都是不懂语法惹的祸。因此,将语法知识贯穿进口语训练和作文练笔指导中,逐渐规范学生的表达习惯,提高表达能力就显得异常重要。

三、应试压力迫使师生关注语法教学

综观近年来的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语法知识的考查一直普遍存在着。语法知识的考查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病句类试题。

病句中经常出现的修饰词搭配错误,例如:“两个学校的老师”,大多数学生也知道这样的表述上有问题,但是问题出在何处,学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正是由于定语排列顺序的错误,才导致短语产生歧义。因此,在题目的分析时,我们还是要强化知识点的落实。

2、语境类试题

2013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温州卷,现代文阅读《鹰》第11节他仰起脸,注视着它,看那黑点儿的移动,看那放晴了的天空中 ------ (A.大朵大朵爆裂 B.朵朵飘浮)在阳光下的云,这时,他觉得那只鹰神奇而又陌生。

七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激兴趣 抓常规

我校虽处城区,但招生生源大部分属于农村学生。2013届(1)班学生也属于这种情况,他们2010年升入初中时语文基础相对薄弱,语文的多种常规都没有很好地形成,每次质量检测,80分以上的不足10人,90分以上的没有,不及格人数超过半数。但经过三年的努力,这个班级的语文学习风气浓厚,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上了一个分数段,平均分、优秀率都远远优于其他班级。下面我就一些自身的经验和感受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抓语文常规

“语文常规”即是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学习语文有许多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如规范书写汉字、说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读名著、做读书笔记等。这些语文常规养成得好,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很有帮助的,下面我逐个介绍。

(一)写好字。新课标指出:“初中生能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来自于农村的学生,由于小学阶段没有经过认真规范的书写训练,没有养成较好的书写习惯,大多书写潦草且多错别字,写好字成了七年级阶段的一个主要任务。

七年级开学的第一周,我就用了三节课讲了书写的重要性及一些基本的书法知识。在谈书写的重要性时,联系自己多年参加中考评卷中有关书写的事例,明确告诉他们:中考谁书写优秀,谁在中考中占优势的道理。接下来,我要求学生每天练150个正楷字。为了让他们练字有一个目标并且有信心、有兴趣练下去,我为他们制订了一个过级计划――

过初级,要求较低,只要横平竖直工整书写即可,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希望养成他们耐心书写的习惯,即养成耐性,经过半年的练习,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而中、高级则在结构上、行文上提出一定的要求,这样使他们练字有一个目标。

(二)说好话。“说”是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之一,这里的“说好话”包含“说”、“读”。我刚接手教他们时,绝大部分同学朗读结结巴巴,回答问题脸红耳赤,噤若寒蝉,不会说不敢说。我知道这是由于小学阶段说得少的缘故,于是我用一些事例反复跟他们讲了初中生为什么要会说会读――这是时代的要求,这是交际的需要――从思想上解决他们怕说的障碍。为了让他们说好,我提出了下面的要求:(1)平时在学校不管上课还是课间,同学间、师生间都必须用普通话交流。(2)每天课前5分钟请一位同学进行脱稿说话训练。(3)早读语文必须大声朗读,不允许默读。

三年来,班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关于“说话”的故事,在此与大家分享:黄桂洪同学第一次轮到上讲台说话训练,由于害怕,站在讲台上5分钟蹦不出一个字,脸红耳赤,手搓揉着衣角,最后竟然哭起来。下课后,我鼓励她,让她明天再试,她同意了。第二天上讲台她仍站在那里两腿发抖,说不出话,我立即对全班学生说:“黄桂洪同学今天能有勇气第二次站在这里,说明她很勇敢,不过还没有找到思路,请大家给她掌声鼓励。”结果,她在学生的掌声中最终完成说话训练。下课后,她竟主动找到我说,让她明天再试一次,看还会不会再害怕了。我很高兴,同意了她的要求。当黄桂洪第三次站在讲台上时,已是充满自信,眼视全班同学,大声说自己课前准备的说话稿,她的说话最后赢得学生的热烈掌声。她的成功鼓舞了许多还没有上过讲台的、怕说的学生。

(三)作好文。作文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教和学的重心。我所教的学生在写作方面比起“说”、“读”更是薄弱,大部分学生作文病句成堆,成篇不足400字,内容空洞。怎么才能提高呢?我想平时训练要求少写长文,多写短文。初中作文要求600字左右,我降低要求,多练200字至400字的文章,多练片断作文,分年级实施,这是我三年来作文训练的计划。

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到现在九年级,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600字以上的作文,且语言较通顺,内容较集中、充实。

以上所列是每两周一次的作文。我认为他们写作的进步仅此是远远不够的,我还有一个常规作业就是写随笔(别人叫周记)。随笔,就是取材自由,文字长短不限的文章,要求每周三篇,不少于200字。老师每周末或周一批改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讲评解决,发现好文章及时表扬赏析。三年来,学生利用写随笔这一阵地,写出许多短小精悍的习作,说明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随笔起到不小的作用。

(四)读好书。现代的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途径,所以读好书是初中生的学习任务之一。新课标对初中生阅读在阅读面、阅读量、背诵量等方面都提出要求。

作为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面比城区学生来得窄,积累比城区学生少,这就更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要广泛阅读,首先得让他们懂得读什么,然后要解决书从哪里来的问题,最后才能检查落实。所以,我采取以下方法逐一解决以上问题。

七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文5

【关键词】写作误区 创新教学策略 大语文观 序列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88-02

新课程下的教育是创新的开拓的教育,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手段以及广阔的探索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机会.各种创新思路、创新课堂活动、创新教学方法的实践与研究应运而生。 在语文综合能力中,“写作”起到支柱性作用,如何走出误区,构建高效教学机制,革新传统模式,炼就学生扎实的写作能力,成为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课题提出背景

新课标教学明确倡导语文教学的综合性,人文性,活动性。可是在实际写作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无奈与弊端。

1.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各学段的评价标准有待研究构建。由于整体训练缺乏理论性,计划性,指导性,实际运用存在着随意性,教师简单指引,草草写作现象普遍,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2.评价标准程式化,学生写作兴趣降低,生活体验的个性化独创性的佳作鲜见。

3.走马观花,低效评改,造成保质不保量,教学效率低,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二、创新教学策略的实施

1.树立大语文观念,积淀人文素养。

写作固然要传情达意,更重要的展现生活的画卷。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芊芊世界,生活的浪花晶莹多彩,拥有一颗慧心,一双慧眼,才能挖掘生活的宝藏。如何做到曲径通幽,渐入佳境呢?

聚焦生活-――以生活为圆心,观察为半径,采撷美的瞬间。

例如:练笔 春天来了

不经意间,春天已悄然而至,枝头蓦然闪现的新绿,春水漾起细小的波纹,花间弥漫的醉人芳香,生机盎然,撩人心扉。风的低吟,雨的回响,花木生长的节奏――倾听春天的旋律,奏响生命的春之乐章。

阅读经典――名家名篇,时政杂文,专题阅读积淀思想底蕴。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名家名篇,蕴含丰富的写作信息。吟咏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认知水平,拓宽写作视野,提高审美情趣。让我们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用思想支配眼睛去观察事物,体察真善美,收获挚爱真情。读写结合――摘抄批注,日记随笔,集腋成裘。积累写作经验。

随笔示例:槐花也消散了白色的芬芳,露珠也消逝了纯美的青光童年带着芬芳与烂漫渐行渐远,消逝在时光美好的转角!但在我的心灵花园,总会有一隅春光,旖旎无限,那便是我们找回的童年,单纯与烂漫让这里清露欲滴,好奇与天真让这里奇丽多姿,执着与梦想让这里日新月异!

找回童年,其实,是找回生命花篮中遗失的美好。

2.构建作文序列课堂,形成梯度教学模式。

根据教材的安排,整合内容,安排层级作文教学。例如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一二单元为写人记事篇,三单元为自然风物篇。第四单元为感悟篇 ,第六单元想象篇。整合后每周安排2课时进行大作文教学。对记叙文写法,分时段讲解描写专题: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方法。写作技法分为细节描写,以景衬情,借物抒情法,拟人法。章法讲解是一线贯穿法。语言表达学会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反复等常用修辞,长句、短句交糅,整句、散句并用。训练语言艺术化和力破常规的思维转换表达。

基本思路为:名家导引实例,思路讲解,片段到综合练习,由模仿到创新。点面结合的训练,目标明确,指向性强。学生易于接受,避免了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明确达标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3.营造良好氛围,创新教学形式。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改变“教师一言堂’”权威观念,变师生关系为平等合作关系,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生在质疑探究中充分发掘潜能。创造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轻松,在鼓励中学生才会敢于创新,思想活跃了,对生活的认知程度也会加深了,进而增加了思维的深度广度。

要尽量设计多种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说写,分组竞赛课前3分钟演讲,1分钟评论,课内设置“话题辩论赛”,如:《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木雕?《愚公移山》愚公是否愚?评价人物主旨或进行美点赏析。从个性发展看,语言表达对学生的思维的流畅性、深刻性、独创性,以及创造力的发展,对学生德行的完善都大有裨益。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生活体验,挖掘其闪光点合理性。呵护他们表达情感思想的热情,不让所谓的标准束缚学生的思考,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两脚书橱”,这样的教育才会使学生自由抒写心声,真情流溢。

写作中设计多样的题目,练笔形式多样,能力训练不拘一格。奖励机制风格多样,“演讲之星”“心香一瓣”“最佳表现奖”评比,“佳作园地”竞赛展示,学生在激励中获得赏识,兴趣变得越发浓厚,写作的欲望也会愈发强烈。

评改方法除教师批改面批,学生互评,自己评改,还可以就某项评价,开头结尾,章法,细节或构思立意选材,优点长处在交流探讨中得到师生的认定和赞扬。学生在鉴别中提升了思考力,在评价反思中逐渐学会修改润色文章。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目标设定小切入,教师不仅关注到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学生的优点得到肯定,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拥有更多的期待,个性张扬的同时强化了写作的积极性,思维品质和能力也得到提升。

七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文6

关键词:中学语文 专题教学 自主探究 合作整合

“专题教学”是指在一定的专题或问题情境下,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活动主线,旨在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活动形式。

综观苏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教材,每册书除了单元课文、名著推荐与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与探究外,还有一大亮点,那就是专题。三册书共有十个专题,包括七年级上册的《狼》专题,七年级下册的《荷》专题,八年级上册的《长城》专题和《汉字》专题,八年级下册的《鸟》专题和《叶》专题,九年级上册的《气象物候》专题和《广告多棱镜》专题,九年级下册的《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专题和《我心中的语文》专题。

可是作为每册必有的这个亮点,很多语文老师并未多加重视。专题中涉及古诗文的,比如《荷》专题中的《采莲曲》《莲叶》《赠荷花》《白莲》和《爱莲说》,老师往往会像教授诵读欣赏一样,翻译、背诵。而《芙蕖》和参考资料中的《荷塘月色》《荷花飘香北海夜》《爱藕说》《我爱莲有实》《莲花与佛教》这些试卷上不会考到的内容,往往简单地读读了事。更别谈最后的“议荷”“写荷”部分了。再如《狼》专题,只注重对有关狼的成语、俗语、谚语的记忆和对狼性格的分析。学生学习了专题,只是增加了一些记忆点,并未通过专题学习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专题的教学和书本上的古诗文、诵读欣赏的教学并无不同。而编写教材的专家的本意显然不是单纯的背诵记忆。那么初中语文的“专题”应该怎么教?如何提高“专题”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

一.依托网络资源,丰富学习内容

书本上的内容是单一、片面的。以《鸟》专题为例,仅有三首咏鸟诗、两篇现代文、一些参考资料。我事先要求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图画,咏鸟诗文,含鸟的俗语、谚语、成语,人与鸟的故事,鸟类特点在仿生学上的应用等。有一个学生分享了白鹭的图片,那雪白的羽毛,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的身段,那静立在树梢的优雅的形态,那在清澄的空中飞舞的姿态,这些图片一展示出来,学生大多被折服了。这种直观的感受是文字所无法比的。在基于直观形象的基础上,再出示搜集到的刘禹锡的《乌衣巷》、李白的《白鹭》、杜牧的《鹭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课内古诗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多角度品味鸟的形态美和性格美。再引导学生由《鸽子》、《空山鸟语》这些文章中感悟到鸟的人性美,由参考资料中学到飞机、电子鹰眼的设计原理,感受鸟的贡献美。

多媒体手段作为书本教学的辅助手段,弥补了书本教学的单一性,能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为普通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广大的平台,从互联网上搜集的资料,增大了课堂知识容量,为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帮助学生从知识体系上掌握教材。从而提高课堂质量,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二.发挥学生所长,激发学习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是上课积极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那就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推力。尤其是专题学习,首先从主观上,教师和学生重视度都不够,而且不像单元课文那样有一个圈定的学习范围,专题内容相对散,所以对一些平时就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上好专题课就更加难了。针对这种情况,根据每类学生的兴趣来安排任务就尤为重要了。

我在具体操作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都有喜欢绘画、音乐、文学作品、上网等的同学,再选出一名小组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自领取任务。喜欢绘画的搜罗相关美图,喜欢音乐的找配乐,喜欢文学作品的搜集诗文,喜欢上网的在小组长的协助下整合所有资料,做成PPT。学习《荷》专题的时候,每个小组成员都各展所长。PPT上把古今中外描写荷花的诗词、散文、小说、摄影绘画作品、影视作品都囊括进来了。

而且,在人与人合作之间,学生自然就会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有志同道合的同伴,既会产生竞争的压力,又能激发起争强好胜的兴趣和决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就这样,在课前准备时就保证了每位同学的参与。课堂上展示时,大家看到自己的成果,兴致更高,而且各小组之间又有比较,大家你争我赶的劲头被调动起来了,又为下一次专题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联系生活实际,延伸课内活动

语文是人文性、工具性的完美结合,它不只是书面上的文字,它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决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学好的。特别是专题教学,更不同于普通的阅读教学,不是简单地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独特构思、创作风格等方面入手学习。而是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延伸整合能力。

比如初三的“广告多棱镜”专题,我积极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调查各种商店、公司的广告标语,了解广告与我们的关系,具体操作时,我由一段生活化的叫卖导入,并且PPT上投影出苏州小巷的美图,让学生通过音视频进入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而不是作为一个学生坐在课堂中学习枯燥的知识。“广告大家演”环节让学生根据课前积累,联系生活中的各类广告,畅谈熟知喜爱的广告并演绎出来,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把平时关注到的广告演绎得活灵活现。而“广告点评台”则在前面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把生活实际和语文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语言角度赏析广告的精妙之处。经过这堂生动的广告专题课,学生平时会有意识地关注电视中大街上的各种广告,由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的目的达到了,课内外相互联系,延伸了课内活动的广度。学生的延伸整合能力因此得以提升。

四.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仅为引导

教师作为课堂主宰,上课“一言堂”的时代早已过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出于被动的地位,上课没有愉悦感可言,自然也谈不上效率了。要提高学生的上课效率,必须率先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文本中,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特别是专题教学,在单元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研究创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这项活动,学生课前积累、小组整合、课堂展示的过程就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那么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教师要做些什么呢?我觉得教师做一个引导者,做好宏观调控的工作足矣。课前可给学生推荐参考资料,指明学生的研究方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搜集资料。而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学生展示成果,交流互动。

比如学习《狼》专题的时候,我事先明确教学目标:了解狼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知识;搜集写狼的诗文、故事传说、歌曲、俗语、谚语、成语等;正确认识狼与人的关系,理解动物的人性美。然后各小组领取任务,“专家组”负责通过图文展示狼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文学组”去搜集有关“狼”的诗文、故事传说、歌曲、俗语、谚语、成语等。课堂交流时可配乐朗诵,或展示自己写的随笔短评。“人狼(动物)关系组”负责辨证地理解人与狼(动物)的关系,研究狼的人性美等,交流时可采用演讲的形式展现成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好,专题教学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但是作为教材的一个亮点,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起来。“专题”这块内容教好了,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参与度,还能培养学生收集整合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新铭、孙蕾《专题性自主语文实践教学初探》 江苏教育2002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