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途径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认识到,人才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就是要具备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社会压力,多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问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其自身的成长,还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组织日常教学活动期间,高校应当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首先,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及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的保证,心理素质可以说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高校的系统性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德育、美育、体育等素质。高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促进学生成才,必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社会转型与改革步伐加快,不同文化与生活诞生不同的价值观。社会处于不断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种冲突表现更为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活跃。这些形势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学习、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滋生出多种消极情绪。因此,为促进大学生成才,迫切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心理健康属于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当前社会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不断增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客观因素
综合各方就会发现,客观因素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首先,社会环境。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改变。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物质与金钱等各方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素质与能力的竞争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这无疑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出现精神困惑、忧虑等问题。
其次,学校环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学校的人文气息相对于其他地方更浓厚一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接受的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较少。目前,我国教育处在改革新时期,与学生存在密切联系的缴费上学、就业与自主择业等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过程中选择难度不断加大,使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失落等多种不良情绪。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过量压力,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进而引发抑郁症。
最后,教育发展程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在理解健康的时候更注重身体素质的健康,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健康教育,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自我组织控制方面有所欠缺,而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主观因素
想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实施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场所,与学校、社会存在根本区别。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长期的、决定性的影响。自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明显增多,多数孩子生长在“四二一”家庭模式下,成为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一般刁蛮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点不顺心就会冲父母、家人发脾气,甚至以离家出走威胁家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这些孩子承受压力、挫折的能力较低,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极易产生偏激、怨怼的思想和情绪。
其次,个人因素。从心理健康培养角度来说,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因素。外界的各类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吸收、消化方可转化为自身的健康素质。大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期,学生由固定的教师和小班级转变为多班共同分享的一个教师的大班级,逐渐转向大学的集体生活,这对在校大学生提出新的挑战。多数大学生无法适应不同教师的上课节奏等情况,会产生自卑、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引发恶性事件。同时,部分学生一直固守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平常只重视学习成绩和班级排名,忽视身心锻炼,延误养成健康心理的时机。如果不给予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调节,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乎学生自身成长,同时也会对社会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影响
要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纳至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并且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保证学时、学分。根据各高校教学活动实施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在各类课程中必须包含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环境适应、恋爱与性心理、珍爱生命等内容。依据大学生心理具体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学计划。为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必须由专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担任。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注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用恰当的案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效果。
2.发挥全员的辅导性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不仅与学校科研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有关,还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情况、师资配置等因素有关。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当发挥全员对该项教育工作的辅导作用,促使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所有成员均要积极投入教育工作中,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在开展的教育内容中渗透乐观、积极等思想,确保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品质。与此同时,班主任与辅导员应当在日常的德育管理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归纳到管理范畴内,根据教学需求和本班级学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积极引导学生实施自我健康教育
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高校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竞赛等活动,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水平,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展开,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对学生而言,校园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使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可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充分运用黑板报、广播、校报等宣传手段,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心理沙龙、成立心理咨询室等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努力营造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帮助具有不良心理的学生早日恢复健康。
总之,面对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求高校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修养,也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新时期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多种压力,各类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教师要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大量健康、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夏兰,骆颂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232.
[2]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10(4):27-3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2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 要: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能够弥补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同时对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简单介绍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内涵及特点,然后分析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最后详细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实施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朋辈心理辅导;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20-03
基金项目:2014年度阜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专项课题(2014FSZJ02)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以及实施个体心理咨询等工作,但是由于这些形式的单一性和专业化,从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较低.基于此,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成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
1 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模式(peer counseling)主要是指由经过专门培训和监督的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对需要帮助的朋友、同学以及同辈提供倾诉、咨询以及支持服务的帮助,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自觉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矛盾的化解以及心理情感沟通,推动大学生实现互帮互助、互相关怀、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一种活动[1].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也可以被称为是一种非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为帮助者提供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像一般性质的聊天,也不是专业心理指导老师以及心理医生的专业指导,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友谊性
一般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要求避免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熟人、朋友以及亲人或者同事等之间建立咨询关系,仅仅发生在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和陌生人之间的咨询关系.而朋辈心理健康辅助指导恰恰与专业心理健康指导相反,此种指导模式主要建立在亲人、朋友以及同学、熟人之间的活动,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2].
1.2 义务性
朋辈心理辅导与专业心理咨询最大的区别是自发性和义务性,其中自发性和义务性主要是指朋辈心理辅导人员是自愿加入此项活动中,不存在大学生或者心理需求者给朋辈心理辅导员金钱或者物质上的报酬.
1.3 简单直接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当事人是朋友、亲人或者同学之间的关系,与当事人交流以及交往的频率相对比较多,所以在朋辈心理辅导开展中,为当事人提供鼓励、帮助以及劝导和关系安慰等非常方便,甚至对当事人的言行也具有一定的监督和督促的作用,所以此种心理辅导模式的开展是非常简单方便的,同时也是最有利的.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作用
2.1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弥补专业心理辅导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承受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情感压力和交际压力等多重压力,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当前,由于我国很多高校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以及专业化心理辅导人员的缺乏,最终造成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生辅导方式,将其模式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当前高校专业心理辅导不足的问题,同时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在享受更多更好的学校机会的同时,其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多看,最终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关人员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得出[3],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精神障碍或者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诊治的学生是非常少的,而多数学生存在的心理主要是在应激状态下短时间存在的心理紊乱或者心理困惑等,而这些问题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进行辅导就能缓解.但是由于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正直充满好奇、渴望独立的心理转折时期,所以他们喜欢与同龄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倾诉烦恼.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主要是通过相近的生活方式、生活经验以及相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展的的一种心理健康模式,也是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心理需求开展的健康教育模式,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开展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开展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轻松和谐的氛围探讨自己的问题,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另外,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开展是一个心理互助的过程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舒缓学生心理压力,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认识他人、自我反省、自我成长的过程.
2.3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干预需要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及时发现心理或者行为出现异常现象的个体,二是需要通过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监视和帮助,但是心理危机事件预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难度较大.而通过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和高校心理教育职能部门相结合的干预形式,不仅能够更进一步距离接触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还能够深入全面的观察到周围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个别学生心理问题,及时报告到学校相关部门,以达到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目的.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实施的路径
3.1 培训班级心理委员,构建基础心理援助机制
心理委员主要是在高校大学生班级中设立的班团干部之一,班级心理委员设定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积极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监看卫生知识,向学生介绍学校心理援助机制的设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2)辅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辅导员,在班级以及校园内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3)联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深入学生群体中,观察班级学生以及周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发现有行为异常或者心理异常以及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应及时向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以及高效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寻求帮助,从而配合教师以及相关部门对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实施心理疏导.
心理委员的设立一般都是由学生毛遂自荐和学生选举以及学院推荐的基础上产生.班级心理委员设定后,在上岗之前,首先应进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同时还要保证每一个心理委员都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理念、心理卫生知识以及心理辅导技能.
3.2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活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想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质量,仅仅通过理论教育不能深入人心,而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讲座、趣味心理健康游戏以及心理卫生知识竞赛,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网站和电话热线,不仅能够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通过互动互助式的心理健康训练活动,有效帮助学生释放心理的压力,同时对实现互助式心理激励进而心理调适也具有重要的作用[4].其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就不失为一个好的措施,被各大高校争相学习,比如南京大学设置的“心理热线”、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心晴热线”以及湖南大学设立的“心之声”等均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应.通过上述高校设置的电话心理热线可以看出,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指导下的大学生朋辈辅导员设立电话热点,不仅方便快捷、安全经济,同时也很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3.3 加强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运用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首先应加强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只有做好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其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中,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其中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是为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实际操作能够进一步促进相关理论知识的完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其中朋辈心理辅导员理论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心理危机识别与预防、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心理健康常识以及自我成长等理论知识.而实际操作主要包括辅导技巧、观察技巧以及说话技巧等相关知识.另外由于当前大学生群体为“80”、“90”后,他们个性比较鲜明,爱面子,自尊心较强,不愿意让别人探究自己的隐私,因此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中,一定要让心理辅导员严格做好保密工作,尊重当事人的合理要求.最后,为了尽快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快的适应教学活动,应对培训过后的朋辈辅导员进行模拟咨询,以进一步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实践能力,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效开展[5].另外还应该注意,实际操作的意义在于操作中的体验以及感受,结束后的讨论和交流以及反馈和分享等才是最重要的.在开展朋辈辅导过程中,将会听到很多沮丧、愤怒以及悲伤的故事,很容易影响朋辈辅导员个人的情绪,所以朋辈辅导员在开展辅导中,首先应学会保护自己,要学会将负面的影响排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4 加强高校相关部门合作,构建健康和谐校园
新时期,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不仅与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健康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与我们生活的校园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也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我们应不断扩大教育工作的范围,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促使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多样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部门之间有机的结合,共同合作,从而构建校园、宿舍、班级以及医疗机构、专门心理咨询机构以及相关管理机构等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哦工作网络,从而使校园中各个方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另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创设出学生日常活动和校园环境相结合的实践空间,从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最大限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境性、主体性以及生成性凸显出来.比如,我们可以借鉴南开大学实施的“园艺助心”实践活动,根据医学上的“园艺治疗”理念,通过为学生开辟绿地,积极鼓励学生在校园园林设计、校园景观规划以及在校园内种植花卉等项目,从而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中,感受园林宁静自然,鸟语花香的过程中达到调节学生心理,净化学生心灵.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效果,同时对弥补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朋辈心理辅导,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目前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同时由于其非专业性的特点使其难免会对其产生质疑.因此,还需要广大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有效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特性,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将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从障碍性咨询走向发展性辅导,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雅莉.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实效性的提高[J].才智,2014(18):64.
〔2〕江胜锋.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中的尝试[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9):85-86.
〔3〕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4-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3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挑战。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自杀或他杀的事件屡见不鲜,给自己和家庭、学校及社会都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多次下文要求各级政府及高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出台后,全国高校都陆续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工作,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尝试。纵观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十多年的摸索,从自发到自觉,从介绍引进到开展自己的研究,从社团行为到政府行为,从无序化到逐渐规范化,从冷到热,各高校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了一些经验,工作机构、队伍、方法等初具雏形。但是,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得迅速发展和取得积极成果的今天,仍然存在一些制约自身发展的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有不少主管领导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不少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出成效,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导致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工作流于形式。
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工作者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有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是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或是专业人员少,非专业人员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这些现状都制制约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参与。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高校观念落后,教育方式单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简单粗暴的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为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成绩就是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见
受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接受程度较低。有不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见,或认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或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心理问题。也有一些学生讳疾忌医,出现心理问题时宁可去普通医院拿药也不肯接受心理咨询。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途径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主管部门及有关领导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之中,各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某个部门或几个心理咨询老师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任务,高校应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得到顺利发展。[1]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大力引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努力培养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同时,要重视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升专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还包括所有的学管人员,因此也不能忽视对全体学管人员的业务培训。[2]尤其是长期处在学管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作为日常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学管人员,将他们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能够极大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3.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更应走出课堂,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校报校刊、黑板报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采用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更贴近学生的方式,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同辈辅导员队伍,充分调动同辈学生和朋友的力量更及时更高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建设,积极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教育和预防;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新的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并未系统的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所持有的心理健康观仍十分保守和陈旧,对心理健康缺乏客观准确的认识。[3]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加强“健康新概念”的宣传,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偏见。高校要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广泛宣传,积极扭转学生保守落后的观念,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途径,经多年探索和积累其建设初见成效,在教学宗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形成了应有的共识。但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规律和目标有其独特性,而从当前的具体实践看,存在着与其他课程设置区分度不高以及过分德育化、学科化、形式化等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达成。因此,为建设更具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优化其课程体系建设。
一、厘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是优化的前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是指其区别于其他人文公共课程的独有的属性和特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研究对象不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本人,而非学生本人的外部客观世界。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本人心理活动的直接经验而非外部客观世界的间接经验。这两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应是学生本人这一特点。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学习的客体,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二)所属课程范畴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涵盖了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是一个广义课程的范畴。
(三)目标和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一般学习过程解决的是认知关系,即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明辨是非,所以学习侧重点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的是价值关系,即明确客观规律与学习主体之间的关系和意义,进行价值判断,完成意义建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解决价值判断问题与形成良好的态度。对此,要在授课过程中模拟现实生活来让学生体验并且感受心理活动的规律,并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1]。
二、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是优化的保证
(一)正向引导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这一阶段是大学生心理迅速发展并且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个体智力虽然发展成熟,但同时个体情感又极其丰富;虽然自我意识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又对性和爱情充满好奇的探索,这些矛盾集中于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应坚持心理素质培养的原则,即从正面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加以引导。
(二)发展性原则
适应性和发展性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标准,其中发展性是适应性的最终目标,因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最终是为了实现学生自我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应着重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角度进行构建,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克服不良情绪,促进自身发展。也就是说,必须要从如何培养学生使之成为一个心理健全、心智得到充分发展的角度,去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来指导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克服心理困扰,消化不良情绪,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科学性原则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系统心理学的讲授,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必须体现科学性,这就要求所讲授的心理学知识既要准确又要彰显心理学知识不断发展的前沿性。
(四)针对性原则
每个阶段的学生都会遇到不同的心理困扰,大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困扰一般是发展性心理困扰,例如对大学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际环境等。另外,个人的情感问题、学业问题、就业压力等,也都是困扰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具有针对性,以此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困扰。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并分类开展教学活动。只有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处理好所面对的适应性问题,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矛盾,并且真正地敢于面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恰当地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驾驭自己的心理,在不断地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同时逐步走向成熟。
(五)实效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效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针对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具有实效性,就是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解决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我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问题方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2]。
三、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是优化的核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授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心理调整的基本技能,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构建,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使课程的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据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基础内容体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作为建设依据。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特点以及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以及学生的整体情况来建设内容体系,具体来讲,应包括以下内容:1.心理和心理健康概述。通过心理和心理健康概述,使学生对心理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了解,掌握心理的本质、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等。2.环境适应教育。大学生刚刚结束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考入大学,不仅要面对新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人际环境发生的变化,难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症状。适应性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适应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发生的变化,学会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适应性问题。3.学习心理教育。学习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压力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4.情绪情感教育。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后期,情绪还不是很稳定,情感体验比较敏感,还不能自行有效地自我调节。特别是一些大学生要面对谈恋爱带来的一些困惑并由此引发一定的心理问题。情绪以及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合理地、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体察别人的情绪和情感,形成适当的情绪反应能力,避免情绪较大地波动,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情绪,疏导消极情绪。5.健全人格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就是要使大学生了解健全人格的特点和自我的个性特点,有意识地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6.意志教育。意志力是衡量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准。现在一些大学生意志力薄弱,阻碍了大学生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的意志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意志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调节、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果断、自制、坚持的意志品质。7.人际交往教育。大学生每个人都要面对大学全新的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只有掌握好人际关系处理的规律,才能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自我的提升,充分展现自我能力。反之,则会带来因人际关系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对帮助大学生掌握交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具有重要意义。8.性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处于后青春期阶段,有关性的话题是广大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敏感隐私话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恋爱和性心理问题,以及如何理智处理好爱情与性的问题,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和性心理观念,正确对待恋爱和性心理问题,学会自我保护。9.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经过大学学习必将走向工作岗位,然而大学就业难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会由于就业的压力而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自我的价值。10.心理障碍及防治教育。大学生随着各方面压力的增大,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是小部分学生不能通过各种途径及时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就会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因此,了解心理障碍的种类、表现及一般的预防和治疗办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3]。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建设
受学生个体内在因素以及外在成长、教育环境的影响,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个体差异。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以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发育成熟度为基础,以针对不同特点学生的具体教育目标为出发点,针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学业问题、人际问题、个人情感问题、就业及考研压力等问题,进行有所侧重的教育和培养,制定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大学一年级,学生由于来到全新的环境,会出现各种由于不适应而引发的适应性问题。例如,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学习内容和方式、所追求的理想和兴趣爱好等等都发生了变化,由此也会引发学生心理的变化,因此而引发各种矛盾,这些都是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大一学生应以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变,逐渐培养自信心为重点。大二学生应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正确认识并且塑造自我为重点。大三学生应以正确引导性与爱情、情绪及情感为侧重点。大四学生应以职业生涯规划及择业心理指导、增强社会适应性、职业角色选择及转变为重点内容。
(三)采取多种授课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多种授课方式,包括开展理论课、学生团体训练、活动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关系到与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要想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必须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保障体系。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不仅要加强课程内容的建设,还应建立负责心理健康课程的专门机构,通过参加培训、研讨等方式,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教师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宁,崔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教学手段的比较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9):7-9.
[2]徐娟,杨鑫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上:100-10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策略
现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着各个方面的压力,家庭、学习和就业等,这些压力使得学生极易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一定问题。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当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对于这些不足,必然要求高校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1.1工作体系不完善。工作体系不完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所需时间也较长。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时,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辅导和治疗等工作机构进行完善,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从根本上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有序的进行。但是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方面,完善的工作系统并不具备,导致相关工作在开展的时候不能够有序进行,不能实现预期效果。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置的课程也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将一些重要的相关课程纳入大学生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课程内容也不规范,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1.2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薄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之二。在我国,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大多数为兼职,且没有经过正规和专业的培训,其专业性不够强,教育教学的效果自然差强人意。此外,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是以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对于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行为训练的活动很少涉及,教师不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学生也不会完全信任教师。1.3心理健康教育侧重问题人群。心理健康教育侧重问题人群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之三。我国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都是侧重问题人群,针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自信心较差、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应局限于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应做到“重全体、重教育、重预防”。
2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建立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学的进行一般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和学科定位,进而以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进行教学,细化教育对象以及对教育对象的群体心理和结构特征进行全面了解。在校大学生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高校在对其进行教育的时候可以以其所在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作为根据将其分为不同群体,高校中的学生群体大致有贫困生群体、网络群体、新生群体和毕业生群体四大类。贫困生群体具有独立性强、勤劳简朴和学习刻苦特点等,同时其在精神和心理方面存在一定压力,其中经济压力是最突出的;网络群体指经常使用网络,在网络中尽管没有迷失自我但是却有严重网瘾的群体,其在网络世界也会受到一定压力,会接收到一定的负面信息,影响其心理健康;新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其刚步入高校校园,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处于转型和适应阶段;毕业生群体则是一个问题多样化的群体,最突出的是就业压力,往往引发毕业生焦躁的心态,产生严重的“离校综合症”。2.2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和谐相处,因此要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师资力量的建设,长久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当前部分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这一问题,高校必须转变观念,不能仅仅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应付考核的一项任务,而是要认真仔细的进行对待。此外,部分高校还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二者混为一谈的问题,对于这一情况高校必须加强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而不是直接让德育教师或是辅导员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师和辅导员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而高校应形成心理健康教师、德育教师和辅导员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机制,进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和全方位。2.3开展全面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开展全面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在开展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学生也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调控能力、抗压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健全和发展其人格。正常学生应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存在轻、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应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主要对象,存在心理疾患的学生则应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治疗的主要对象。
3结束语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改进,需要建立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还需要开展全面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作者:兰翔 王越 周彧竹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6
关键词:心理教育;整合模式;现状;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1-0080-02
作者简介:黄晨(1978—),女,江西抚州人,讲师,教育学硕士,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1心理教育在我国的实施现状及其重要性
1.1心理教育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系统的重视。尽管我国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很多问题存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大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足。在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得较多,从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的教育,特别是在心理问题的微观分析上,从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我国社会的发展。其次,大学心理咨询机构并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其作用。大学心理咨询机构面对的对象往往是具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异常学生,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指导,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大学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再次,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与教学模式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使心理健康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最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相对薄弱,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由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来完成。
1.2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我们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其心理健康及全面发展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及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当代大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需要;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最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在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及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教育能够消除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敏感、烦恼、胆怯、多疑、焦虑、恐惧等心理失常状况,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及情绪压力,确保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2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整合
我国相关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有很多,但是各种教育模式相对比较分散,缺乏普遍性与整体性,所以构建大学生心理教育新模式,对心理教育模式进行整合显得十分必要。
2.1心理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就目前来讲,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大学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及大学生心理治疗模式[1]。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虽然已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大部分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的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而学生的学习任务仅仅是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系统的知识,而非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这种教育模式严重背离了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的本来目的,对于非心理学及非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更是存在较大的缺陷,因为它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无视学生的生活逻辑及问题逻辑。心理咨询模式在我国大部分高校起步较晚,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及相关部门在我国大部分高校还未成立。而且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很多都是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这些教育者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即便高校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却不能将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心理治疗模式作为高等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方式,面对的主要是具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少数学生,而对于存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必须有专门的卫生机构进行治疗。心理治疗作为完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有五种模式:医学模式、动力模式、行为模式、存在模式及伦理模式。但不论是哪一种治疗模式,其相关医理并没有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及临床试验和运用,所以五种治疗模式在其应用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2心理教育新模式的建构与整合
2.2.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及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生了解其自身心理发展规律与相关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搞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十分重要。但在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学习的同时,学生还应该注重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以提高自身的心理机能。坚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相关讲座等[2],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将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引入课堂;教师可以结合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以避免漫无目的地向学生灌输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而是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及心理问题,师生进行互动,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展开讨论,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来调动学生的心理活动;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可以对自身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反思,认识到生活中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特点来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通过成功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铸就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2.2.2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媒体网络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这一重要手段,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网络教学新模式,通过开展网上相关心理健康的活动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等,向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利用网络上多彩的页面及丰富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相关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率。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同时,结合网络教学,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将二者有机结合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以心理治疗为辅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
高校大学生在接受了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及网络教学相关知识后,会对自身心理发展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再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专家的指导,大部分学生的心理会取得一个较好的发展,学生日常生活中一些焦虑、敏感、烦恼、胆怯、多疑、恐惧等心理失常状况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但大学中学生人数众多,肯定也存在少部分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及心理咨询解决不了的学生心理问题,这时就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来防止具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范围的扩大,避免其对全体学生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心理治疗为辅整合其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保障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结束语
总之,在今天这个竞争较为激烈的社会,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外界环境所带来的各种挑战[3],才能在社会中取得一定的发展,为国家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尽管我国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凸显,相关教育者及研究者们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及行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与网络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或辅导及心理治疗等各种心理教育模式,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4]。
参考文献:
[1]何放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心理教育,2007,(6):93—95.
[2]李雄鹰,王进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整合与建构[J].河西学院学报,2009,(1):83—85.
[3]李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