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情境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地理情境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范文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地理情境教学必要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07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日益深入,高中各个学科的教学改革活动也在积极进行着,并取得了显著成绩。高中地理作为重要的科目之一,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一个重大问题,这关系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多媒体是集声音、图像、视频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其运用于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所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情境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感官体验,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提倡实施“合作、自主、探究”教学,显然,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经不再满足于新课程改革要求,需要大力地创新与改革。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讲解、轻引导,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能力培养,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而新课改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潜能并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为遵循新课改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情境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创新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获得过程的体验,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使课堂的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高中地理知识比较抽象,仅凭教学的口头讲解是很难理解掌握的,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在教师引导下逐步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能明显地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在多媒体技术的声、画、图、文等手段下,可以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多媒体信息,向学生准确地传达知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

(二)备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去设计好相关问题。这是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体现科学性、现实性、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不考虑学情进行问题设计,容易产生:1.问题设计过深,教师讲得一套一套的,下面的学生听得一愣一愣的,启而不发,整节课教师在唱独角戏。曾记得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一次尴尬,在一所普通高中同课异构的活动中,专家的课没有一个80后年轻的普通教师的课优秀,原因就是对学情的把握关注不同。2.问题设计缺乏深度,师生一问一答,乍看热热闹闹,气氛活跃,细听却是合作有形无实,为活动而活动,使教学活动形式化。

二、扮好课堂上教师三个角色

(一)组织者

课前教师要精心准备活动案例,初步安排好讨论中分析案例的顺序,并对讨论中所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估计;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有序进行讨论,尤其要注意讨论的效率,尽可能按问题的重要性来分配时间。开放性的课堂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品质,教师不但要具备快速捕捉教育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能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推进教学辅助的进程;开放性的课堂更要求教师对课堂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做到收放有度,放得开更要收得住,使课堂活动按计划有序进行,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进度的推进。否则,教师让学生牵着鼻子走,课堂咋看热热闹闹,细听却是吵吵闹闹,杂乱无序。

(二)引导者

活动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如何,关键在教师的引导程度。讨论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接触案例中的疑点,启发学生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尽可能让学生发言和做出决定,特别是在讨论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继续思考和改进观点,使其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协调者

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尽量让学生个人或小组保证有相应的发表意见的机会;当出现不同意见、争论的时候,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需要在不同意见之间进行协调,促进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观点,对各种意见进行选择,逐步达成一定的共识。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范文2

新课标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模式教学方法越来越被广泛认可。把情境模式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地理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情境模式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情境模式教学是指运用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的创设分为提供具体活动的场景和提供学习资源两类。提供具体活动的场景是指创造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进行教学。提供学习资源是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相关信息,帮助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情境模式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知识量大、比较枯燥的学科,通过情境模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认知新信息。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图片、模具、视频影像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当讲解非洲干旱的气候时学生可能无法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增加对学习内容的体会。

3.情境模式教学难以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原因

3.1学生地理基础较差、对情境教学不适应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一般起步于初中阶段,这个阶段地理学科的学习是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形成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目前,初中地理学科并未列入中考科目,很多学校对地理学科不重视,更别提采用情境模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进入高中阶段,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对地理课程的兴趣、读图、绘图等地理学科技能几乎没有。

3.2地理教师情境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很多高中地理教师讲授知识的能力较强,但是对情境教学模式接受度差。目前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年龄较大,这些教师在长年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教学惯性,教学方式难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极不适应。

3.3地理课程安排较少、缺乏教学时间保证

高中地理教材知识点多,地理教学课时相对减少,每周只安排两节左右的地理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只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点传授,根本没有时间花费精力进行情境教学设置。

4.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融入情境模式教学的建议

4.1培养学生接受情境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地理课程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对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各种元素进行详细的解释,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比如为什么登山时越往上越凉爽,因为按照地理知识,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0.6摄氏度。又比如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菜系,川菜辣、鲁菜咸、粤菜甜,这些不同特点与菜系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是有关联的。还有,我国北方种植小麦为主,南方种植水稻为主,这种区别是因为南北方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和降水条件不同。教师通过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问题,学生自然对地理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4.2提升教师情境模式教学水平

要提高情境教学水平,教师要在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下功夫。教师必须努力研读教材,正确理解新课标的相关要求,认真贯彻课程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把情境教学用在点子上,切实帮助情境教学的展开。地理学科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具、图片、视频影像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4.3丰富教学评价标准、改革教学考查方式

高中地理课程的考查标准一直以来过分强调对地理知识要点的背诵记忆程度,受此影响,高中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中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情境教学方式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新课程标准下,教学部门和学校应当研究新的评价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融入到评价标准中。

5.结语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范文3

一、让教学内容能够直观表达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所能够发挥的效果十分多元,首先能够做到的一点就是可以让教学内容在呈现上更加清晰直观,能够让学生迅速获知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很多教师都在思考提升教学效率的方法,思考如何可以更充分的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其实,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的得到表达,将重点知识有针对性的呈现在大家面前,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展开方式。有了多媒体辅助下的教学情境创设后,这个目标很容易达成。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前就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在事先做好的课件中将重点知识进行有效归纳与提炼,让教学的内容更加清晰直观,让学生在观看课件时就能够立刻抓住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不仅如此,在教学情境的烘托下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大家会伴随着活跃的思维更好地领会到课堂教学的重点知识,这些都是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的极为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学习“气象灾害”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来展示出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相关具体图片,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尽可能的使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拓展。通过多媒体表现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画面的直观感,进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在学生观看了前面的画面后紧接着再放映出一组正常的气象图片,让这些优美的气象图片和之前极端的气象灾难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巨大的反差,为问题的提出提前做好情境的铺垫。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将很多文字描述背景下学生感受并不强烈的知识以图片的形式呈现,这些生动直观的图片带给学生的感受会生动得多,学生立刻能够领会到这个知识要点谈论的主题,并且可以迅速融入到教学的整体氛围中,这就是情境创设所发挥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让教学重点更加突出与集中

情境创设背景下可以让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也是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课程学习的一种方法。课本中有的知识点相对较为琐碎与繁杂,知识的重点不够突出,尤其是对于初次接触这些内容的学生而言,很难立刻提炼出知识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和辅助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能够迅速领会到课程学习的重点,教师可以灵活的利用多媒体背景下的教学情境创设,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提炼,并且将核心知识呈现在大家面前。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对于核心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以这样的形式来突出教学重点,起到提升教学效率的作用。在教学“荒漠化的防治”这一具体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手段设计下面的动画情境来表达荒漠形成的原因,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清晰直观地呈现在大家面前:①人类过度开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②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而在没有了植被的保护的情况下,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③久而久之形成荒漠。学生通过对模拟动画的观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动画中所展现的场景,分析探讨土地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让学生对于核心知识进行相应地思考与探究。这个动画情境不仅将本次课程的重点知识进行了高度提炼,学生对于动画的观看也很感兴趣,这不仅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核心知识的有效理解及体会。

三、有助于教学难点的有效突破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范文4

一、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设计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更加重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故而教材的知识体系不再强求完整性,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地理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以重组发、图示法和结构法为主,在突出主干知识的同时强调综合知识的构建。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结合新课改和教材编排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获得地理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要应用好情境教学法,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效率受兴趣的直接影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直观中初步感知知识,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让学生建立其直观认知,从而为知识的构建奠定基础。如在必修2模块主要讲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理论知识,教材中对每一个有关区域的问题都有案例的形式呈现,教学中教师就可结合这些案例而引导学生以话题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借助多媒体来呈现相应画面,从而引入新的知识学习。如在用“全球自然资源的减少”、“世界森林资源的危机”、“渡渡鸟的灭绝”来说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当然,情境创设并不局限于课堂导入过程中,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也可借助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如在讲述“工业地域主要类型之一的传统工业区”时,通过展示德国鲁尔区的相关信息(资料、图表),让学生归纳其特点,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德国鲁尔区在20世纪50年代后衰落的原因,进而提出德国鲁尔区的整治措施。

2.提出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让问题更加的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为例,课堂中教师展示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游牧业而引出“区位”概念的讨论,然后提出问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怎么影响的呢?”接着呈现两则案例,一为北京引种竹子失败,二为南方某省引种树莓成功案例,从而引出气候、土壤的讨论点,在对自然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出政策、市场讨论点,最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办法(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从而突出“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区位”的教学难点。

在情境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关键点是要通过情境来引出问题,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的构建。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更多是以问题为引导,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从而促进学生系统性知识构建。

二、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在情境教学法的实施中,情境是贯彻整个教学过程的着力点,而课堂始终要围绕“探究”活动展开。下面就结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二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教学进行简单分析。

1.创设情境引入讨论

教师展示“桃花盛开图”,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上温度比山麓低,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在冬天我们能吃到西瓜、西红柿等“反季节蔬菜”?讨论后引出太阳辐射又可分为三个能量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展示“太阳辐射波长分布图”,读图讨论太阳辐射波长分布图的纵轴代表什么?横轴代表什么?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的波长有什么特点?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那个区?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出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2.师生互动,合作构建

在本课时中,近地面大气中含有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吸收长波辐射,但对短波辐射基本上是透明的是一个探究重点,为此,教师展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然后全班讨论以下问题: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大气层后,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可见光有没有被吸收?到达地面的可见光被地面吸收,地面向外辐射能量,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大气吸收热量后也产生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外太空,另一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通过读图分析和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并使学生感悟到合作学习能取长补短。将问题整合成讨论题,一改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让学生感觉到不是由老师“牵着鼻子跑,”而是老师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由此激发学习的兴趣。

情境教学法立足于学生本为,注重通过情境来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情境中以问题来促进理解知识,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因生制宜,精心选择合适的情境来组织教学,这样才会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李永红. 新课程背景下问题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地理教育,2013年Z2期.

[2] 陈昌明.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J]. 新课程(教师),2010年10期.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范文5

一、我们可以通过情境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比如《城市的区位选择》课前导入:玛雅人预测2012年是世界末日,大家是否知道,玛雅城市为何很早之前就消失了呢?九省通衢的武汉从古至今城市区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运用启发性导言进行问题设计。《地球的自转运动》的课前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体现了地球的哪一种运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分别是地球什么运动的周期?地球不停地自转带来了哪些自然现象?

(3)运用悬念性导言问题设计。《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一课的问题导入:俄罗斯总统普京给生育多个孩子的妇女颁发奖章和奖金,说她们为俄罗斯的未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什么?“近几年社会上很多人呼吁放开二胎生育,说明我国人口方面暴露出了什么新问题?

(4)运用以情诱思导言问题设计。《地质灾害》一课的导入: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8.0级的地震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截至31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8516人遇难,365399人受伤,失踪19350人。紧急转移安置1514684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554606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l000亿元人民币。那么灾害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如果发生了地质灾害,我们又怎样去自救和预防呢?

(5)联系实际导言问题设计。《工业的区位选择》课前导入:2008年以来,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像首都钢铁公司、山东钢铁集团、宝山钢铁集团都把原厂进行了整合和厂址的搬迁。假如你是决策者,仅从区位角度出发,应主要考虑哪些搬迁因素呢?

二、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设计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在讲洋流对地理环境中航海速度的影响时,可以引入问题: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花了37天,1493年第二次去美洲只用了20天,原因是什么?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学生的思维要向多个方向发散,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灵活。

在讲解《城市交通运输》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读(莫斯科市的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图),提出问题:

A:如果没有环形路线,单纯放射状的线路有什么缺陷?再穿插讨论

B:放射状道路网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是什么?环形道路呢?通过问题设计可以激活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能开拓思路,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创新思维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问题设计可以培育思维的批判意识。《工业地区选择》一课,我们在讲授资源型和市场型钢铁工业基地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上海宝山既不产煤又无铁矿,为什么要在这里建一个全国最先进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基地呢?合理吗?“该问题的解答,促使学生去找出批驳或赞成的理由。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不但能够客观地衡量正反论据和全面地照顾有关条件,而且能虚心地检查自我的意见而及时地放弃错误的假设。

三、结尾处设疑,巩固知识、启迪思维。结尾处问题设计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巧设悬念,承前启后。例如:”大气环流“一节是在假设地表性质均一的前提下来研究三圈环流的特点的,该课结尾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的地球表面性质并不均一,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呢? 进而引出下一节“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启发诱导,复习巩固。例如,在学习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时,提出两个问题

A:如果黄赤交角为O°,那么太阳直射点在哪里?怎样移动?

B:如果黄赤交角为90°,那么太阳直射点将怎样移动?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能全面巩固所学的内容,迸一步深入思考,同时达到灵活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3)对比分析,区别异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一课,为了全面掌握和巩固影响气候的形成因素,可在课后小结,提出以下问题:

A: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撒哈拉沙漠地区相比,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自然景观完全不同,为什么?

B:我国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而地中海地区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雨热不同期,为什么?通过问题的分析和比较,巩固拓展所学的知识。

(4)问题开放,活跃思维。《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课,在全面概括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A:商品谷物农业和混合农业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共同条件有哪些?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范文6

【关键词】湘教版;高中地理;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情景式教学的意义

(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的要求

湘教版高中《地理》中融入了较多活动性的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体现了湘教版地理教材的设计理念:

1.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提出地理课程新理念

2.呈现递进式的问题系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拓宽思维空间

4.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传统习方式

为对活动性课程提供教学指导,教材还安排了大量的案例,通过典型性的案例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构建系统的地理知识网络。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打破了传统地理教学注重记忆和反复练习的格局,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这个过程涉及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构建能力,如果单纯地依靠学生的想象力和虚构能力,将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效率的提高,并且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很重。运用情景教学法,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场景或模型,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获得学习兴趣。情景教学是与传统注入式教学对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主张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联合起来,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在保持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准确、轻松地接纳并理解抽象的知识。情景教学有助于改变地理教学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技巧、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疲惫不堪,学习效果却不如人意的状况,是在各个科目中都能得到施行的教学方式。

二、湘教版高中地理情景教学的实施现状

(一)情景创设多出现在课堂的导入阶段

教师更多地在课堂导入阶段进行情景创设,即通过课前设计好的开场白、图表、音像等手段营造与本堂课相关的情景,目的是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较好的状态进入课程。然而在课中,教师更倾向回归传统地理课的教学模式,即根据教材呈现的知识结构组织教学活动,按部就班地梳理、记忆知识点,进行课堂讨论,完成课堂练习等,很少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串联学习内容。

(二)情景创设多重形式轻内容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质朴的,无论什么学科,都应当以“传到授业解惑”为教学的本源。然而教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法时为了突出情景的趣味性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很容易走向重形式轻内容的盲区,这一问题在公开课上格外明显。其实,无论课堂氛围多热闹,教学方法多丰富,只要脱离了教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目标,不能让学生切实地学到知识、增长能力,教学就不算是成功的。

(三)多媒体滥用,喧宾夺主

情景创设法的出现依托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情景创设法的普及。然而,多媒体本应是情景创设的有力工具,却被教师过度依赖而成为情景创设的唯一渠道。尤其是在地理学科中,由于地理学科研究范围广、学习内容多,并且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不能进行实地观察,如果只依靠教材呈现的图片和讲解,学生的记忆和理解难度将偏大,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如动态模拟、录像剪辑等手段,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学生的学习难度就会减小,学习效率却会提高。多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教师的“宠儿”,也在无形中产生了画蛇添足的副作用,原本只用教师讲解就可以教授的知识,却使用多媒体,小题大做。

三、在湘教版高中地理课堂中实施情景教学的建议

(一)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串联学习内容

虽然情景教学法运用于导入阶段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良好的状态进入整堂课的学习。然而情景教学法的初衷并不只是辅助导入,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在情景中营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教学氛围,教师进行分层分阶段的教学设计,激发、促进、维持、强化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情景教学法不但不应该只用于课前导入阶段,而且还要慎用在课前导入阶段,因为课前的情景创设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反而不利于后续学习。为此,地理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结合重难点进行合理的情景创设,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

(二)把握情景教学法的初衷,突出教育性

课堂不是舞台、教学不是表演,任何教学方法都应当充分体现其教育的功用。情景教学法的创设初衷是将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知识转化地易于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它可以借助音像、图表等充满趣味性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教师务必把握好“趣味性”的分寸,在布置任何教学情景时应当坚持有所指,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或增长能力。情景创设的出发点是结合教材的重难点,每个步骤和程序都能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具有“教育性”的情景教学法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才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回归教学本原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要让情景为教学服务,让情景辅助教师的教学,而不是让情景成为课堂的主宰。教师要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创设时坚持其“辅助”的地位,适当合理地用它提升教学效果,而不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多媒体”。为此,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口授的教学内容就尽量避免使用多媒体,能让学生自己想象的画面就尽量交给学生。画面的精美比不上内容的实际,即使运用多媒体,也要坚持其确实有助于体现教学重难点。

综上,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方针和课程改革的理念,能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要切实结合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情,从教学目标和地理学习的本质出发,适时合理地创设教学情景,发挥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从而得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