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1
关键词:职业中学;语文;美感教育
1、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应注重美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审美情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美感教育,内容广泛,它包括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包括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都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语文文学艺术是美的聚合物,语文教学本身也包含了美感教育,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增强学生对语文美感教育特性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探究语文美感教育的特性及针对这些特性,我们在教学中应作的相应的调节。尤其在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地位更为凸显,加强语文美感教育,正是适应了当前语文课改的精神内容核心。我们相信语文美感教学的可行性和生命,因为它牢固地立足于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职业中学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应强调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戴望舒的《雨巷》中的第一段: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2、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职业中学语文第一册的《山的那一边》,内容是通过对大山的思考,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职业中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科学是美丽的》一文,这篇短论宣传科学中的美;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美丽的一面,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雷雨》、《窦娥冤》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4、美育与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2
一、朗读――感受美
1.教者范读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师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情的朗读,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通过对美的再造想象,再现课文的情境,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引起心理上的和审美联想。教师范读不仅要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诵方法,而且要通过范读再现课文的情境,使学生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掌握朗读的方法,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例如梁衡的《夏感》一文的第二段生动描绘了夏天到来时大自然里的美丽景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林带上的淡淡绿烟,蝉儿的叫声,火红的太阳,翻滚的麦浪,浮动的热风,等等。范读这一段时,要注重朗读细节的把握:开始读细草、绿烟时宜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而后语速渐渐加快;读到“麦浪、热风”时,应读出一种磅礴的气势,体现出夏天到来的那种热烈、急促的旋律。只有运用这样的朗读方法,才能让文章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之美得以充分体现。
2.自由诵读
要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品所蕴藏的美感,除了听读外,还要让学生自由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学生能够体味出作品的美感,进入作品的特定意境,从而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通过我的有情范读,学生初步感受到诗句的音乐之美;接着通过充分自由的诵读,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之美:阳春三月,柳絮飘飞,碧蓝的天底下,一条小船在江上飘荡。诗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直到友人的小船消失在天边看不见,最后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向东而流。从而体会到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惆怅若失的感情,体验到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再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文时,我让学生反复吟诵,自由地想象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所描绘的优美画面,学生感悟到全词所表达的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和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
二、分析――鉴赏美
所谓“分析”,是指对课文及其相关联的知识所作的知识性把握,通过把分析的结果有机综合,进行理性的思辨,完满地揭示对象内在的美。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含着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教师对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进行挖掘、分析,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想象;再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品读分析这段语句,我们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百花争妍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欣赏一幅美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活泼俏皮地眨眼。因为作家描绘画面时注入美的情致,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能自然地从这幅灵动的、立体的图画中流溢出来。如此分析,学生能真正理解文章如诗的语言,感受文章如画的意境,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
此外,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蔡芸芝的形象: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孔乙己》中所塑造的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孔乙己形象。同时,《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其所表现出来的特有情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有效促发学生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提升其审美鉴赏的能力。
三、训练――创造美
审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说话与写作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成为评价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主体。
1.说话
说话是口头语言表达的有效方法,在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中,说话训练占有重要的地位。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要训练学生优美的音质、音律,使其说话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同时要训练他们注意词语的感彩和句子的语气,使自己说话更为得体,力求具有语言美。
2.写作
作文是书面语言的表达活动,是综合性的创造性的智力训练。例如学完《一件小事》这篇课文后,我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用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家庭生活中和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位同学对妈妈为自己做的一件小事深有感受,他在作文中写道:“以前妈妈为我做什么事,我都觉得很正常,仿佛是应该的,丝毫没有体会到妈妈对我深厚的情,强烈的爱。现在我才学会体谅妈妈,感受妈妈的真情付出。”通过课文学习启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用作文表现美,学生学会了美的创造。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并不断加大美育教学的思考力度,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美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3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应试教育色彩浓、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僵化、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等问题,问题关键出在教学观念。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模糊不清,导致人文因素流失;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学生变成了语言知识的“研究员”、“解题机”;尤其忽略了美学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导致教学方法日趋僵化,学生逐渐失去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美育的特征和作用、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改的趋势都决定了审美教育势在必行,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呢?
一、营造美,激活学生的审美心理
审美情境的创设包含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可以启发想象,诱导联想,激活审美心理,建构审美心理结构。首先,要营造审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审美情趣、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独特空间。陶行知说:“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不仅校园设计要审美化,还要有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因此校园应该力求净化、绿化、美化、师生和谐化。其次,借助审美的教学媒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如,多媒体教学,组成声音、图像、文字的综合体,更直观地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知。还可以运用电影、音乐、绘画等拓展想象的空间,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最后,精选审美的教学技法,意境的创设可通过语言、动作、精美片段的切入来实现,也可用优美的板书设计来营造。
二、体验美,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师借助教学内容、方法的形象性,创设各种审美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因此,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具有审美情境性的特点。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中介,形成互动的审美关系,师生间通过错综复杂、密集不断的信息交际,形成一种和谐的双向交流关系,使师生间的主客体地位顺利转化,因而具有互动和交流的特点。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审美教学应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叩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易健教授认为,“现代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生命教育”,美育通过渲泄、引导、升华感性来对人实施教育。可以说,“情感是一切审美活动的血液”,那么,怎样激活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体验美呢?首先要导入激情,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其次要朗读激情,深入课文的深层意蕴,让情感与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的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情境,诱发同步联想,激发审美情感。
三、鉴赏美,语文教学要因势利导
要激发想象、联想鉴赏美,想象力在审美心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激活情感体验美之后,通过记忆基础上的表象运动,借助想象得以超越时空取得更深广的感受内容。通过研读课文鉴赏美,研读是激发审美情感、提高学生鉴赏力的关键。可实施思路教学,带领学生深入美文的深层,不但让学生知文意,而且让学生知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蕴涵的美加以阐释和点拨,转化为学生能体味到的美,让学生产生评价美的能力。研读的方法宜采用讨论法,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和意见,让学生真正以教学主体的地位参与教学。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 审美教育; 欣赏美; 作品美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75-01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来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美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积极踊跃地追求着美,美容、美发等“美”的事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众多爱美之人大有“若为美之故,一切皆可抛”之气度。在这样一个审美多元化的时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便显得十分必要,而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它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势在必行。那么,究竟该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美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由书面符号创造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不像视觉艺术有形象在眼前、听觉艺术有声音在耳边那样直观,而是间接地表现形象,也就是说,作者创作形象于字里行间,把握它需要阅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转换来实现。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就应该把握语文的这一特殊规律,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桥梁,引导他们根据作品的内容、表现的方法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用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街的美好生活,表达了诗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如何让这些形象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我想到了把音乐和绘画引进诗歌教学中,并为此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
听配乐朗诵,感受诗中描述的内容。我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而后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听配有美妙音乐的朗诵。在理清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借助音乐来体味诗意,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他们情绪高涨,感到学诗歌趣味无穷。
拿起画笔,再现诗中描述的内容。欣赏完诗歌后,我引导学生去发挥,把诗中的景物描绘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让学生从欣赏画的角度去领会诗意美,这样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探究能力也得以提高。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又生成了许多问题:“怎么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以前我们读过的不一样?”“作者用了那么多‘定然’,难道他真的肯定天上有街市吗?”“一般说‘星’的量词是‘颗’,这里为什么用‘朵’呢?”
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通过自己的想象,融入诗歌的意境之中,感受诗中优美的环境,一种宁静喜悦从读者的心灵深处漫漫溢出。因而,学生也就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希望进一步学习了解诗歌更深层次的内容。
由此可见,欣赏美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导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共鸣,完善感受美的活动,否则,是无法实现美育的。
2 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美
面对一部作品,每位教师都可能有这样的体会,研读越深收获越大同时疑问也越多;相反,对我们根本无法读懂的著作,至少我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出‘问题’”正表明读者读懂了—当然,这个“懂”是相对的,在“懂”的同时又伴随着“不懂”,即一个个的新问题会出现,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问题”,引领学生“解决问题”,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多动脑子做一些示范,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作品中的意境。
3 激发学生创造生活美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5
语文学科,应该这样理解:首先它是一门人文学科,是人性真、善、美的载体;其次它才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而人的真、善、美与自然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以往的中学语文教育中,主要把语文当作工具课,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其主要目标,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重视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体悟到语言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语文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把自然美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自然美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1)自然美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发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人,首先是自然的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休戚相关,密不可分。即使是一片落叶、一枝花蕊、甚至一声鸟鸣,都足以引起人们的遐想和情感的波动。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自然物的美,诱发学生的激情和思维的多维性。
例如,初中第五册的《醉翁亭记》中,有一段这样写道:“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飞跃时空的界限,去构想那一幅幅平和、清幽、自然的美景,而且要用变化、发展的思维去想象这美妙景致的变换图。诸如那清馨的野花,翠绿的浓阴,以及那变化无穷的朝暮四季和恬淡,随遇而安的淡然心境,无不产生美的效果。如果班上有绘画好的学生,可激励他们按照文字的意境去创作,再把作品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和点评。这样一来,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活了,无形中还开掘了学生的内部潜能。
(2)自然美能净化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大自然是人类精神的疗养院,是人们忧愁苦闷,暴唳姿睢的淡化场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投入大自然,使自己成为大自然众生中的一员,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使身心在美妙的大自然中得以和悦成长。
中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多愁善感和易怒易冲动是其主要特征。中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加之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部分教师布置的课业过重等,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一定的条件下容易被激化,产生某种过激或不轨的行为。因此,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而语文中的美育教育(如自然美)是思想教育最好的途径,比僵硬说教的思想教育课更有说服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适时地引入自然美的教育(在审美过程中显现),春风化雨的淡化学生内心的不快,使他们的心境能像大海般广阔,又像素雪般纯洁,洗去染上的不良习气,保持天真、浪漫、纯洁的少年芳心。
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第一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笔下的意境,去想象那曼妙的画意。诸如雨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满载的星辉和沉默的夏虫等,无不清幽淡雅。面对此情此景,即使心中有什么不快,也会随着西天的云彩和康河的流水逝去。当学生心中的不快与包袱消散之后,轻装上阵,难道不是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吗?
(3)自然美还能承载学生某种激情和铸就高尚情操。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所谓人杰地灵。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有必要借助自然美的作用。因为毕竟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名篇佳作。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从自然的美中受到熏陶,树立高尚的情操。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6
一、 自然美
在文学领域,有的作品精心构思,刻意雕琢,语言华丽,感情炽烈;有的作品则崇尚自然,返朴归真,语言平实,感情淡雅。就美学来说,“浓妆”也是美,“淡抹”也是美,然而人们有时往往偏好于淡雅之美、自然之趣,喜欢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修饰”的情趣。因此,情真、意真、景真的自然美,常常受到人们的青睐。自然美在课本中随处可见。
请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过故人庄》的“过”字,是过访、访问的意思。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到朋友村庄去做客的一首诗。这首五律用了简洁的语言,平平静静地叙述了这样一个普通题材,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兴奋的词语,已经到了自然“看不见诗”的程度了。那么这首五律诗中的佳作,其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诗的头两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老朋友用鸡黍办了酒席,邀请我到他家去做客。这个开头似乎就像日记上的开头,叙述一件刚刚经历的极其平常的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树环抱在村子的四周,而青山斜在远处的城郭之外。“合”“斜”两字极为传神,但又像是信手拈来,用得极其自然。这个村庄坐落平野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恬淡幽静。正因“故人庄”有这样美好的自然环境,所以宾主临窗举杯,畅快痛饮。“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打开窗户,面对着场地和菜圃,摆开酒席,举起酒杯,一边喝酒,一边谈论着关于桑麻之类的农事。一个农家小院里,对面有打谷场和菜园,这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汇集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在自然优美的环境中,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遭到的挫折与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忧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的对酒、从他与朋友的交谈,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情绪开朗多了。农家自然环境的美,在这里显示出了极大的征服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待到”“还来”“就”,这一连串的动词,透露了作者重来的心情。恬静秀美的村庄,单纯秀美的田园生活,真挚热情的人情味融成一片,共同构出一个完美的意境,并衬托出一个与诗歌情调完全一致的 开朗的主人公形象。给人精神上一种滋润。
二、 联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