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范文1
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化上人们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居者优有其屋”而不是满足于“居者有其屋”。另一方面在住宅的户型上要求舒适美观的基础上拓展了对住宅的外延周边环境、城市景观、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权衡。这就要求了我们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既要知晓历史、了解政治,又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打造属于本土特色文化建设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居住环境和质量的舒适性、安全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成都人好休闲、爱坐茶馆、爱吃火锅、摆龙门阵,每逢周末节日我们都能看到茶楼、农家乐、景区里打牌、烧烤、喝茶的人们络绎不绝。而易园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居民物质文化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展示了具有成都特色休闲文化空间增强了人们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它的存在很好地避开了城市规划进程中弊端,立足成都,展示具有西南特色巴蜀文化空间的开放性、包容性及参与性。为了顺应潮流的发展其下属的易园餐饮公司在成都开创了园林食府茶道之先河,创造出具有易园特色的易园食谱,易园茶艺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
2.把握民族的、地域性的文化设计理念
我们有优秀的传统造园理念“小中见大”、“意境之美”、“移步异景”,我们也有优秀的园林作品拙政园、狮子园,所以,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完全可以将这些中国地域文化和造园手法运用到景观设计当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步入成都易园园林景观中,你就会被主体建筑养正轩吸引。它的存在将园中的水面一分为二,在水体的周围兴建筑、筑亭、依叠石而见长廊;白墙褐色木材的传统建筑,山墙上镶嵌着富有寓意的吉祥图案作为装饰,也吸取了四川民居特色;园内景观植物的栽植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经济美观”的原则,采用了具有川派园林、川派盆景的地方特色布置在易园的入口处、转角处以及重要的景观节点处。让人一步入园林就能感受到巴蜀文化特色的韵味。
3.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
传统与时代是相对而言的,传统的存在是因为时代作为参照物,而时代的发展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传统必须要适应时代,而时代也必须要继承传统。谈起西安,我们都能立即想到它的古城文化,大唐芙蓉园、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钟鼓楼;说起成都都会想到少城文化宽窄巷子、青城山、春熙路等等,追其原因就是西安、成都的城市建设都是立足于本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具有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运用到城市文化建设上来,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而成都作为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之一,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易园园林就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金牛乡、金牛村、金牛大道、金泉路八号的金牛坝,与金牛宾馆一墙之隔,占地120余亩。与成都宽窄巷子少城文化景观一起作为成都文化的缩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韵味、有涵养的同时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文化建设才会让人流连忘返。广东、深圳经济发展可喜可贺,但他们毕竟是工业高速发展的产物,城市建设并没有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某些方面而言,它是失败的。就像西餐肯德基快餐一样,没有营养只能是充饥。真正有营养的还是我们传统中餐。我们的城市建设也一样,在城市文化景观建设方面,还是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域性景观,这样的城市建设发展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4.传统文化与群众互动、参与性
易园园林集观光、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文化空间,我很庆幸自己来到了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古城的魅力,和一份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坚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时尚大都市的繁荣,也可以领略到古香古色的传统建筑。
5.总结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途径
1、前言
社会的发展总是在建立在一定的能源、环境的基础上,因此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与人们所追求的和谐、自然的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相违背。于是绿色和谐发展,生态设计的理念就应运而生,已形成了强进有力的发展趋势。
2、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遵循原则
园林景观景观设计大致遵循四大原则:①生态、和谐统一原则;②经济适用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以人文本的原则,具体介绍如下:
2.1生态和谐统一
这是园林景观设计原则的核心,每一个环节都是建立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园林景观在设计时,会有不同的景物参与,在线条、比例及色彩上回呈现出多样性,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和谐、统一的设计,避免出现杂乱无章或过度单调等现象。要保障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既能呈现出生动活泼的一面,同时又能营造出景观层次感
2.2经济适用
园林景观的设计的主要目的让人们更加贴近自然,身心愉悦放松的场所,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更多追求的应该是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设计出更加舒适、更加漂亮的园林。但经济化,并不意味着过度减少资本投入,偷工减料,应该是用最少的钱购进性价比最高的绿色材料,进而实现经济适用需求。
2.3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的原则也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建立在当地生态、人文背景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当地人们需求的生态园林景观。
2.4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林景观的设计是源于人们的需求,最终亦是服务于民的,因此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是为民服务为宗旨的。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是要全面考虑各色的人的不同需求,尽可能的满足全民需求。
3.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途径
3.1减少不必要的植被、建筑破坏。生态园林景观是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设计的,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应对园林中原有的植被及历史建筑进行详细观察。如果这些植被不影响园林景观设计的总体布局,则可将这些植被和历史建筑进行保存。这样即实现了资源的重新利用,避免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同时也节约的成本投入,一举两得。3.2实现植被间的和谐、优化。参与园林景观设计的植被是多样化的,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时要对相关的植被进行专业性的研究,避免将相克的植被生物种植在一起。尽量实现植被间的和谐,植被与植被之间是互助共生的,这样不仅能保障植被的茁长健康成长,同时也实现了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3.3生物多样性、稳定性的管理规划园林景观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生态圈的缩影,要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就要保障园林中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的稳定性。在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时,由于过分追求植被的长青这一错误理念,使得引入大量长青植被,但由于这种模式打破了生态圈追求的群落多样性,植被相生相克,共同维持环境稳定、共同发展的自然定律,从而使得这些耗费大量资金的植被不能适应环境的需求而逐渐凋亡。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生态化设计时,必要要保证生物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尽可能模拟出适应自然生态环境需求的园林景观,这样才能保障园林景观能有效抵御外界环境的干扰、破坏,既能满足人们对生态园林景观的需求,又实现了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当前形势下,园林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因此适应发展需求,遵循生态化园林景观设计的四大原则,才能设计创造出既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又能实现生态的和谐、平衡的园林,才能创造出欣欣向荣的园林景观发展景象。
参考文献:
[1]张平.生态性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2014.24:92-93.
[2]赵兴明.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06:163-164.
[3]牛春霞.关于园林景观设计的探究[A].太原市中小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发展促进会.工程论文发展集[C].太原市中小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发展促进会2015:01.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范文3
而加之城市建设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新时期发展的要求之下,城市建设配套建设中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建设也越来越受到更高的重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建设可以大大的提高绿化、美化的效果,它反映了城市的自然属性。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中自然属性逐渐被减弱,在城市建设中,只有通过塑造城市景观,扩大绿地占有率,完善城市的体系。本文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建设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规划设计绿地城市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建设在原理上是改善景观水平上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城市绿地是城市系统中唯一以自然要素为主体构成的子系统。中国在50年代初期开始,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当时的规划作法是:充分利用天然河流和湖泊水面,均衡安排各种公园、绿地、林荫道,结合其他绿地、绿带在城市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在城市景观绿地规划中,要系统性的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从绿地现状和生态条件的分析着手,通过对景观绿地系统的网络布局、智能组织和空间控制进行指导,对植物多样性进行规划,可有效提升景观绿地规划水平以及人文环境,为城市生态建设及绿地建设添砖加瓦。
二.对景观、景观生态以及景观生态规划的认识和理解。
景观(landscape) ,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或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表现。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它一般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从自然景观可透视地球自身所发生的一些事实,从人文景观可以透视人类活动是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
景观(landscape)有三种理解:一是作为视觉美学上的概念,与“风景”同义;二是地理学上的概念,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等各种组分的综合体,接近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理群落等术语;三是景观生态学对景观的理解,即景观是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一个景观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互相联系、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个生态系统的聚合。
景观生态:是以天空为顶,地表为底,在一定范围内之户外空间及其所包含之有机无机,有形无形因子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产生之自然效应组合.
景观生态规划(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使廊道、斑块、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并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且适于人类居住。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则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深入和细致,更多地从具体的工程或具体的生态技术配置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加强城镇景观功能,提高城镇环境质量,促进城镇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有: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等。
三.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1.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规划前必须明确规划区域及须解决的问题。一般而言,规划范围由政府决策部门确定;规划目标可分为3 类:
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进行的自然保护区设计;
②.为自然(景观) 资源的合理开发而进行的设计;
③.为当前不合理的景观格局(土地利用) 而进行的景观结构调整。
2.景观资料的搜集。
景观资料的搜集包括生物(植被、野生动物等) 、非生物(地理、地质、气候、水文和土壤等) 两个方面,景观的生态过程及与之相关联的生态现象(人口、文化及人的价值观等) 和人类对景观影响程度等。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了解规划区域的景观结构、自然过程及社会文化状况,为以后的景观生态分类与生态适宜性分析奠定基础.
3.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
根据现有资料,综合分析规划区的自然特征、人类需要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规划目标和原则,选取影响景观格局、分布规律、演替的主导因子作为分类指标,进行景观生态类型制图,以此作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础。
4.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根据景观生态适宜性的分析结果,以满足景观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础功能为目的,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自然优先原则、持续性等原则构建合理的景观结构。
5.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因子(如降水、土壤肥力、旅游等) ,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相斥性或相容性),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同时进行不同景观利用类型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风险分析;以达到既维持生态平衡,又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6.景观生态规划实施和调整。
根据提出的景观空间结构,确定规划实施方案,制定详细措施,促使规划方案的全面实施。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情况的改变,需要对原来的规划方案不断修正,以满足变化的情况,达到景观资源的最优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主要作用。
城市中由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
从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和环境美学等方面看,绿地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1.净化空气,提高环境质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提高空气的含氧量。植物的根部吸收水分,通过叶片蒸发到空气中,可以提高空气的湿度。某些植物能够吸收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从而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某些植物能够分泌杀菌物质,有助于降低空气的含菌量。植物枝叶可以滞留、过滤空气中的尘粒,起着净化空气的作用。植物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热和通过浓荫的覆盖降低地面的热辐射,造成局部地区的温度较低,而周围地区温度较高,这样便会因温差而形成空气对流,可以改善小气候。林带还有降低噪声的作用。
2.美化环境,满足精神需要。
以各类建筑物为主体的城市空间环境,使人感到单调和枯燥。植物以其纷繁的品种、色彩、线条、造型,丰富城市的景观,有利于缓解人们心理上的压力。将各类植物穿插布置在建筑之间和建筑周围,既可冲淡单调、枯燥的人工化气氛,又可烘托建筑的个性,构成人工和自然相融和的空间环境。
五.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使得园林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行,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园林景观设计起到主导作用,城市园林景观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人们居住水平的高低,因此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建设要以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基础,利用一切空间来提高城市的绿化面积,从而促进城市综合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刘翠鹏 丁岚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建设初探 [期刊论文] 《中外建筑》2004年2期
[2]孙卫邦 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 [期刊论文] 《中国园林》 ISTIC PKU2003年7期
[3]刘振元 孙克威 杨春玲 王永华 本土植物对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影响的研究 [期刊论文] 《北方园艺》 PKU2007年6期
[4]茹小忠RU Xiao-zhong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几个要点 [期刊论文]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年30期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园林景观;互动性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teractive landscape on the background, status quo and significance. Refer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data,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nteractive design in garden landscape design is a cutting-edge design direction. On 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eractiv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7-0020-02
前言
园林互动性设计重视人与园林景观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目前现代园林设计注重视觉意象的塑造、注重物质要素的单方面表达研究,但是忽略了园林景观与人之间的互动性。互动式园林能充分调动人与园林之间的互动关系,注重调动人的多维感官,注重从非物质的情感方面来提升园林品质,注重新技术材料参与到园林景观的营造中,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
1、互动式园林的特点与作用
1.1互动式园林设计的特点
互动式园林的出现也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随着后工业化社会
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设计的基本内涵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园林设计不仅仅涉及物质要素设计,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包含物质与精神双层属性的园林要素的设计,来促进园林景观要素之间的关联互动,才能更好地把握整体的景观品质,真正使园林景观成为人们城市生活中的重要载体,及成为体现城市特色空间品质的重要窗口所应承担的功能、景观、视觉、生态,为城市生活展开发挥综合作用。互动式园林设计关注的不是物质载体,而是一种感悟、体验的过程,属非物质设计,是一种务“虚”的设计,适应非物质时代的需求。
园林互动性设计具有非物质设计的特征,反映了设计价值和社会存在的一种变迁:即从功能主义的满足需求,进而到非物质主义的生态需求(合理需求、人性化需求)。它把设计引向了一个更深更广的层次,设计走向了更宽广的层面。
1.2互动式园林的影响和作用
互动式园林由于充分调动了人与园林环境之间的对话,体现为一种动态的设计,它能拉近使用者与设计者之间的距离。用设计的有效手段来引导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是设计对人们的最大的影响。比如以声景观设计为例,在声景设计作品中,通过声音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表达设计师的情感,而园林的使用者也可以通过听觉的感受去领会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这无疑拉近了双方之间的距离。
人们的还可在具体实践中可根据人们的不同年龄段来设计不同园林,以促进人们与园林的互动性,不同的环境来设计不同类型的园林。对于互动式园林设计的探讨还有各种各样的形式,除了意境、声景观来促进人与景观的互动外,其它的只要是能促进人的情感互动参与的都属于互动式园林的设计,只要能打动人们情感,促进人们对景观的积极反映的设计都属于互动式设计。
2、园林互动性设计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2.1注重人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原则
体验设计是为了使人们感受某种体验而进行的设计,体验设计的目标就是为人们提供出使生活更丰富的一个体验过程。体验能否给顾客带来难以忘却的记忆取决于如何设计、提供体验。总的来说,体验的内容越丰富,就越能创造难以忘怀的体验,体验者投入的越多越可以留下长久的印象。
体验性的设计并非新提法,只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的观察,它回答的是,在设计从功能向内涵性设计提升的过程中,设计层次的进一步提高。从独特性上来说,“体验”是从这样一个角度,不是设计师设计什么,而是受众对象能感受到什么。
2.2感官参与互动的原则
园林互动性设计,最终的目的是鼓动人们的互动性参与,在设计中,通过人感官与园林及园林景观发生互动,这是一个基本原则之一。园林景观形象设计中,要做到人与景观的互动,必须要充分调动人们感官的积极参与。从嗅觉、味觉、触觉系统、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嗅觉、味觉这两种感觉,尤其是味觉在园林景观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远不如其它几种知觉或知觉系统所起的作用。
另外触觉也同视觉一样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园林景观的印象和主观性的感受,园林景观符号设计中触觉语言的使用也可带来体验的价值。作为一种知觉系统,触觉将被分割的各种感官结合和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们在身体的内部与外部同时感知。
2.3 以人为本的设计的原则
互动性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即不管设计运用什么手段和方式,不管设计的结果是怎样,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们欣赏,因此,互动性设计应体现为是一种以人为导向的设计。设计的观察对象是人,设计是为人而服务的,互动式园林设计强调人的参与,有利于达到人与设计的和谐。
2.4园林互动性设计的常用手法
人们的体验分为难大类:娱尔、教育、逃避和审美。娱乐体验是通过主动的感受经历而得到愉悦;教育体验是客人在积极参与的同时,吸收在他面前展开的事件,让他有所得,有价值满足感。在园林互动性设计中一般常用的设计法有以下几种:(1)时空换位---布置非常态元素,在惊叹当中赢得眼球。如巴黎一度在香榭丽舍大街上满种了水稻,引起一片惊讶;或将室内家具用品列于室外,形成异常空间。(2)满足人的好奇心---利用人的好奇心理,将静态的环境赋予互动主题如Party、影视基地(横店)、福利义拍、作战、婚礼等。(3)串联场地---用互动活动串联多个互动园林空间(4)角色扮演---扮演特定角色,参与特定游戏,或作真人秀表演(5)娱乐性---景观活泼多变,精美的卵石铺地(丑小鸭、龟兔赛跑、羊与骆驼等)寓教于乐,点缀了寓言小道。(6)打破永恒---互动园林需要不断更新,在不同活动中,可修改主题、随时调整外观和功能。(7)教育体验---文化历史的互动,用文字、图案、符号等引起人的共鸣图文符号的引用在园林设计中非常重要,许多设计理念藉着图文而被宣传和保留。
3、园林互动性设计运用分析
3.1声景观的互动式设计
以听觉调动为例的互动式园林体现在声景观的设计上。现代互动式声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塑造一个整体环境,其中包括声音、听者和空间环境三要素,它们彼此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声景观的设计,不仅要研究声要素本身,还应研究其与听者、物质空间环境、及社会文化、历史文脉等之间的关系。
3.2光景观的互动(视觉互动)设计
景观中的光可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 光元素在景观中能修饰形与色,使本来简单的造型变得丰富,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人们对于形与色的视感;它还能为空间带来生命力、创造环境气氛等等。
3.3触觉互动式园林的设计
在触觉上,由于各种景观的材质的不同,也表现出景观的亲近性。人造的材料,比如木头能给人一种自然与亲近之感,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材料。当然,户前的各种新材料,比如钢、铝等材料更容易表现出科技特征,玻璃便于表现一种透明的美。有些材质如果与景观结合得好,容易营造出一种容易亲近的景观。自然的景观,比如,水,不仅仅在听觉上能营造出动听的声音,而且,水,也是最吸引人们的触觉元素。
4、结语
园林互动性设计研究目前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笔者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园林互动性设计研究还少见有系统的研究理论,应该说园林互动性设计将必然是未来园林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对园林互动性设计的具体内涵、特征进行界定,同时,从众多的设计中总结出园林互动性设计要注意的系统性原则。这种理论性的系统分析,目前不多,园林互动性设计还是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只有理论体系完善之后,在具体的园林设计中才有方向与指引。
另外由于互动性园林景观尚属新鲜事物,在园林建设中往往由于实施难度过高,和投资过大而得不到实施。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展望未来,互动式园林景观一定会得到重视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闻国艳,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互动性研究--以济南地区为例[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学位论文,2009:45
[2]梅瑶炯,刘定华,论互动园林:趣味交流与自发参与--城市园林的一种预期发展方向[J],中国园林,2006,22(11):11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范文5
公园的植物配植,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先人们都做了较多的研究。1993年,谢家芬发表“上海外滩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绿化设计”,是针对植物群落景观设计配植的研究。专家们总结出了大量的植物配置原则和手法,出版了一系列的专著,其中苏雪痕的《植物造景》[1]是一本比较全面系统的植物配置的书;赖尔聪的《观赏植物景观设计与应用》[2]论述了植物景观设计中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情况,收录许多相关研究的论文;胡长龙的《城市园林绿化设计》[3]以植物造景为主,介绍了园林绿化中植物的选择、配植和管理,以及园林绿化艺术构图处理等基本理论;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4]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书籍,其中也对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植做了详细的艺术分析;还有余树勋的《花园设计》[5],赵世伟、张佐双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6]等图集或专著,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类别来研究植物造景,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大量实际应用的例子。这对本论文的撰写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论文基于对朝阳区内五个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的植物种类、生长状况、配植等方面进行的系统调查,总结出较适合在北京的公园内进行绿化应用的一些树种和优秀群落,并从其生态、美化功能角度对公园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给以后的公园景观种植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园,园林植物,群落,植物配置
一、调查方法
该调查采用实地考察、测量记录与拍照等手段结合分析统计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通过样线法人工普查调查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长情况,记录在北京市园林植物资源调查表中。调查中,园林植物的种类要求不能有遗漏,记录的数据要以事实为基础。
2.结合样圆法进行每木调查,具体做法:在整个区域内选取绿地,在其中定一点,以该点为圆心作直径为十米的圆作为样地,详细测量记录该样圆内每棵树木的种类、生活型、株高、乔木胸径、灌木地径、冠幅、生长势、病虫害及草本和地被植物的盖度等,并描述盖群落的位置和微域环境。
3.在调查区域范围内以植物搭配合理、结构层次科学、种植间距合理、植物种类丰富、每个群落有20株左右为原则,选取典型群落,详细测量记录群落树木的种类、生活型、株高、乔木胸径、灌木地径、草本地被盖度、冠幅、生长势、病虫害等,描述其位置及微域环境并进行植物配植评价,完成园林植物群落配植调查表,绘制群落平面图,拍摄实际效果。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朝阳区内公园常用园林植物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朝阳区内被调查公园常用的园林植物大约有115种,其中木本植物96种(乔木57种,灌木33种,藤本4种,可做地被的木本植物2种),草本植物有19种。
常绿植物共有17种,其中常绿针叶树10种,阔叶常绿树4种,此外还有竹子和凤尾兰有特殊观赏价值植物。总体上常绿树应用较少。由于受到北京冬天天气较冷的影响,能露地越冬的树种不多,所以常绿的阔叶树种很少,基本上是常绿的针叶树种,出现较为频繁的就是油松、白皮松、侧柏、圆柏、雪松、砂地柏等。
落叶阔叶乔木共有46种。其中有发叶很早的杨树、柳树,也有落叶较晚的国槐等;有春色叶树种、秋色叶树种,也有彩色叶树种;有观叶形的树种,也有许多大乔木开花的观花树种。出现概率高且生长良好的树种有银杏、杨树、垂柳、栾树、元宝枫、英桐、臭椿、香椿、玉兰、樱花、碧桃等等。总体上,落叶乔木树种的应用相对较为丰富,是进行城市公园绿化的主要材料。
藤本4种。其中紫藤、葡萄、猕猴桃应用于棚架,至于供人休息的僻静场所,既起到景观节点的作用,又起到分隔空间、遮荫的作用,景观与功能均发挥很好的效果,其中以紫藤的应用较为常见。五叶地锦主要用于墙面和裸地、坡地的绿化,较为耐荫,在北京地区生长良好。
灌木种类约为29种,观赏价值较高,适用于北京市城市绿化。观花灌木,大多主要是春季开花,少量夏秋开花,个别花期很长可以由夏初延续到秋末。出现较多的种类主要有:黄刺玫、贴梗海棠、紫薇、丁香、迎春、连翘、金银木、棣棠、榆叶梅等等。
地被约为19种,除野牛草、土麦冬等草坪草和鸢尾、萱草、马蔺、玉簪、万寿菊、孔雀草、秋海棠、矮牵牛以外其余为野生。野生的草本植物如二月兰、紫花地丁、蒲公英等在草坪上形成缀花草坪,给景观增添了一定的野趣,但是目前在公园的绿化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
2、朝阳区内公园园林植物应用分析
(1)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
经过调查统计,朝阳区常用常绿树种约有17种,其中常绿针叶树种有10种,落叶树种约有79种,二者的比例约为1:5.2,常绿树种约占总树种的13.4%。常绿树种通常群植或孤植,孤植时一般种在草坪上,主要用的树种是雪松。
(2)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的比例
经调查统计,朝阳区常用的针叶树种有10种,阔叶树有86种,针阔叶树的种数比约为1:8.6。从针、阔叶树种数的比可以看出,针叶树种还不够丰富,这主要受到北京市地理条件的制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加大对针叶树种的引种与应用,以达到针阔叶树种的比例和谐,从而使得北京市公园的冬季景观不会萧条。
(3)乔木与灌木的比例
经调查统计,北京市朝阳区公园常用乔木树种约有53种,灌木树种约为37种,乔灌种数比约为1:1.3。该比例比较适中,基本能够在植物群落的配植过程中达到多层混交,使得群落的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类型多样。植物数量上乔木多于灌木,在以后的群落配植中应该再多引进一些灌木的变种,使得现有的群落配植更为新颖,景观更为独特,更具有观赏价值。
(4)藤本树种
朝阳区内公园目前应用得藤本树种有4种,主要应用于棚架绿化、垂直墙面绿化以及裸地、坡地绿化。应用于棚架绿化的主要是紫藤、葡萄和猕猴桃,体量较大这三种植物棚架一般建在中央绿地广场等供人休息的地方,景观作用与功能效果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垂直墙面绿化、裸地和坡地的绿化主要应用的树种是五叶地锦,生长状况良好,但是种类较为单一,在以后的种植设计中应该多应用其他可以在北京气候条件下生存的藤本树种来进行垂直绿化和裸地、坡地的绿化,比如南蛇藤、胶东卫矛、木香等。
(5)绿篱树种
经调查统计,朝阳区公园常用的绿篱植物主要是大叶黄杨、小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圆柏等,其中紫叶小檗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叶细密紫红,观赏价值极高。总的来说目前绿篱植物的应用较为单一,这主要是受到北京地理气候的影响,建议在充分研究树种耐寒性的前提下,多引种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绿篱植物。
(6)草坪及地被植物
朝阳区内公园的草坪主要以土麦冬、野牛草、沿阶草为主,土麦冬适应性强,色泽夏天翠绿,冬天墨绿,质地较为粗糙,夏季开小花,观赏效果好,但是不耐践踏。野牛草较细弱,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贫瘠,具有一定的耐践踏性。
地被植物包括草本和木本两类,木本地被中有常绿和落叶两种,常绿木本具有观赏期长、观赏效果好等优点,例如砂地柏。落叶木本地被在朝阳区公园中主要用的是平枝兆樱观赏价值较高,但总体来说木本地被在朝阳区公园的应用中较少,也比较单一,在以后的设计应用中应根据需要多引种和应用。
观赏价值较高的地被种植设计景观应该多注重多种草本地被植物的合理搭配使用,比如在公园的大草坪上可以撒一些野生草花的种子,形成缀花草坪,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增添了一份野趣。
(7)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是指野生或经过引种驯化逐渐适应当地立地条件,生长势良好的树种。朝阳区公园里应用了很多此类树种,有杨树、柳树、榆树、槐树、香椿、臭椿等等。外来树种或引种的树种主要有雪松等。因此,在保持骨干树种地方风格的前提下,可以凭借优良的小气候条件来适当引种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外来树种以丰富城市公园生态及景观环境。
(8)古树名木
朝阳区的各个公园中有很多古树名木,越是历史古老的公园古树名木越多,其中日坛公园还开展了古树名木认养活动,号召人们保护古树名木。很多的古树都能达到300多年以上的历史,可以单独留出空地种植,在不影响景观效果的前提下用栅栏围起来供人们观赏,同时使用树池或绿篱形式增加其周围的植物及养护条件,形成合理的群落结构,以提高小气候环境和观赏效果。
3、朝阳区内公园优秀群落赏析
公园绿地群落与其它绿地群落在植物选择和构成上差异不大,主要是形成复层混交的群落,由乔―灌―草、乔―草、灌―草等组成结构。优秀的植物群落种类丰富,尤其是林下二层、三层,耐荫灌木和地被种类多,季相变化明显;优势种明显,外貌各异,富有特色;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复层混交,绿量大,生态效益好。
(1)群落一
群落微域环境描述:该群落位于水边,东、西、南三边和水面相接 ,北边是一条园路,周围无建筑,为一开放性的绿地。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小气候环境优良。
群落组成:杨树、悬铃木――紫叶李 、雪松、圆柏、黄刺玫――野牛草
群落配植评价:该群落植物种类应用简单,大乔木以自然的方式栽植在草坪上,形成疏密有致的绿地空间,复层混交,层次感较强,整体景观很好。整个群落以杨树和悬铃木为背景树,有雪松、圆柏等常绿树,还有紫叶李的异色叶,可以说这个群落的颜色较为丰富。该群落的主要观赏期在夏天,这时紫叶李的叶子最鲜艳,而黄刺玫开黄色的花,整体群落观赏价值极高。
群落图及照片:
图2-1群落一平面图 图2-2群落一照片
(2)群落二
群落微域环境描述:该群落正前方为一条园路,所在地方有一定的地形起伏,周围没有水源,光照充足,土壤条件良好。
群落组成:悬铃木、杨树、银杏、雪松、华山松――碧桃、大叶黄杨――砂地柏、鸢尾、四季秋海棠、野牛草
群落配植评价:该群落植物种类应用较为丰富,在地形的衬托下,整体景观很有层次感。地被和彩色叶树种的应用使整个群落颜色较为鲜艳。且由于各树种叶子颜色也各不相同,使整个群落的颜色很活泼。并且该群落设计较为科学,林下空间较为宽裕,微域环境基本都能满足各物种生长所需的条件,所以各物种生长状况良好,整体群落形成的景观观赏价值较高。
群落图及照片:
图2-3群落二平面图 图2-4群落二照片
三、结论
通过系统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北京市朝阳区公园绿化中应用到的植物约有115种,乔木57种,灌木33 种;其常用树种有油松、雪松、白皮松、银杏、圆柏、侧柏、砂地柏等20种。
(2)总结出了5 个优秀群落可以在北京地区的公园绿化中应用借鉴。它们分别是:杨树、悬铃木――紫叶李 、雪松、圆柏、黄刺玫――野牛草;悬铃木、杨树、银杏、雪松、华山松――碧桃、大叶黄杨――砂地柏、鸢尾、四季秋海棠、野牛草;悬铃木、油松、华山松――碧桃、紫丁香――玉带草、野牛草;刺槐、紫桐、圆柏――樱花、连翘――野牛草;油松、杨树――大叶黄杨、金叶女贞、榆叶梅、箬竹――野牛草。
(3)总结出北京市朝阳区内公园绿化种植的一般特点: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品种及应用形式多样;群落组成丰富,绿地类型多样;树种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引种其他观赏植物为辅,新型的植物品种应用较少;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缺少和其他园林景观要素的搭配使用,同时文化和科普气息不浓厚,在以后的公园种植设计中应加强。
参考文献:
[1]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 赖尔聪,观赏植物景观设计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
[4]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园林植物 园林设计 植物配置 营造技术
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不断增强,生态学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要求风景园林设计必须加强对生态学理论的探索和应用。
生态园林的研究范围既包括微观的植物群落、物种配置方式,又包括中观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组织结构,更涵盖了城市宏观系统生态功能的发挥及其运动机理;既有生物多样性的基因交流与适应、生物链的连锁与共轭,更有全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园林植物生态学特性是指植物种类对外界环境要求的特性,是植物各类生物学特性的一个方面。
一、生态学原理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1.遵循生态适宜性原理,保护性地利用景观场地现有的自然资源生态适宜性是指经过长期的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对当地的光、热、温、水、土等生态环境产生了生态上的依赖性。生物长期生长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其本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也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异,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生存下来的这些植物对于环境有更高的适应性。
因此,在生态园林建设时,首先要调查恢复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如土壤性状、光照特征、温湿度等,根据生态环境因子来选择适当的生物种类,使得生物种类与环境生态条件相适宜。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适宜性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现有场地往往经过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在生态园林设计时,要充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尊重场地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同时,要对现有场地的生态演变有一个了解并对将来的生态演变做出说明,以作为后续的工程或管理参考。
(1)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常常不会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但是从生态学理论来看,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条件。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固有的生态环境健康。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地形等,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而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2)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做到适地适树。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是最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利用乡土植物造景,植物成活率高,管理和维护成本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而且能够形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观。所以,植物造景中乡土植物是最佳选择。另外,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风景
园林师的伦理要求。
(3)土壤的设计。在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土壤是植物生活的介质,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特别重要。分析植物的生态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质地。特别是在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中,土壤因子更为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常规做法是将不适合或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如美国西雅图油库公园,旧炼油厂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几乎不适宜作为任何用途。设计师哈格没有采用简单且常用的用无毒土壤置换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细菌来净化土壤表面现存的烃类物质,这样既改良了土壤,又减少了投资。
(4)以循环为主的水的设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的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湿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大型动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2.根据生态位选择植物材料
植物群落并不是植物个体简单的拼凑,而是一个有规律的组合。生长在一起的植物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既包括生存空间的竞争与相互依存,也包括各种植物对光能、土壤水分和矿物质等外部环境的利用和植物分泌物的相互影响等。生态位就是种群在群落中与其他种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关系。每种植物在群落中都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如果二个种在同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中占据相同的生态位,终究有一个要退出该群落。因此,在构建生态园林植物群落时必须按照生态位原理来确定群落中优势树种、伴生树种的种类。优势树种多为乔木,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它在群落中的数量是占多数的。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如干旱、贫瘠、土壤密实、污染严重、病虫害严重等),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生态园林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因此,在植物材料选择时,应该因地制宜,发挥不同植物的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生态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选择。
二、生物多样性理论对生态园林设计的指导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在城市绿地这一特定环境中,与植物配置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1.物种多样性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生物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2.景观多样性
景观生态学把景观要素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一是斑块,指外貌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区域。二是廊道,即与基质有所区别的一道带状区域,如道路、河流等。三是基质,基质的结构、功能及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景观。斑块的尺度、树木、性状及位置对生物多样性有直接的影响。斑块尺度越大,物种多样性越丰富,而尺度小的斑块则是某些物种的避难所,因此,生态园林中必须有大面积的森林以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还必须有小的植物群落来保护和发展一些特有或稀有物种。斑块的数量越多,物种受保护的程度越大,因此,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必须设计2个以上的大型斑块,以达到保护某种物种的目的。斑块形状理论表明,边缘不规则的斑块比规则的斑块生态功能性要好,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林边缘时,要进行适度的不规则处理。当一个斑块中的物种灭绝之后更有可能被来自相邻斑块同种个体所替代,从而使物种整体上得以延续。因此,对整个生态园林起决定性作用或具有重要意义的植物群落必须设计在园林最关键的位置。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景观多样性是通过物种多样性实现的。当然,在提倡景观多样性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景观多样性过度会导致生态位的重叠,造成物种间的竞争。例如,在草坪上植树可增加景观多样性,但是如果在植树过多,不仅会破坏原有的景观美感,而且会造成树种之间的竞争,影响植物生长。
三、生物学理论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的特点和有关性状,如种子发芽,根、茎、叶的生长,花果种子发育、生育期、分蘖或分枝特性、开花习性、受精特点、各生育时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等。必须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以便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而进行植物配置。例如,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相关性。这需要在植物苗期创造良好生长条件,促进根系生长,增大根冠比。
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是生态学特性的个性体现,充分了解植物的生物生理学特性,可以对生态学做出补充,如树木周围的地面铺装材料必须是透气的,这样可以保证植物的根系呼吸,才能使现有的植物景观维系和发展下去。因此,了解所用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如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中耕断根、蹲苗等措施;为了减少外界对植物本身的影响,防止植物动摇,要做好加固措施;减少使用不透水、不透气的铺装材料等。
四、景观营造技术
随着树种培育和栽植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营造有了更高的追求。景区与园林建设已经开始改变原有单一绿色植物结构,选择了多样性的色彩景观。由于彩叶树种具有色彩丰富、品种多样、成景较快、持续欣赏时间长,随季节变化形成不同景观的特点,所以彩叶树种逐渐成为景观布置的重要角色。景区和城市园林建设,通过彩叶树种景观规划营造出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从审美视角和色彩视觉给游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彩叶树种的景观规划、营造、品种更新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了达到美好的森林景观效果,应根据地形走势和地理状况规划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间呈现的景观效果。彩叶树种应使用大苗,以加快景区和城区周边森林色彩化效果。不同的彩色树种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所以在规划设计和栽植时要遵循生态自然、适地适树、视觉审美、经济效益等原则进行规划、栽植。在管护过程中对树形修剪、高度控制、枝叶修整、林区密度调整,色彩期调控等进行技术性规划。对嫁接和萌生的林木及时除蘖、定株,避免砧木长势过旺影响接穗和萌生条的生长,产生退化或死亡现象。各种植物的叶色还会因为管理过程中施肥、浇水、光照、温度、湿度、有害生物侵蚀、树势修剪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可以根据需要对彩叶树种的叶片颜色变色期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调控。应根据需要,遵循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的原则选择不同的树种和地域进行栽植、更新。
整体规划设计兼顾生态与经济原则由于景区树种营造具有整体性,应从景区的风格和地域特色入手将所选树种合理搭配,在原有纯林中可采取带状、块状、株间混交的更新改造技术方式进行。不仅要形成叶色组成图案的搭配、树势规划搭配、远景近景搭配、树种之间搭配,整体与部分搭配、树种与景观搭配,而且还要兼顾景区的经济效益利用搭配、生态资源循环搭配等。从整体上进行规划与设计,将生态自然、园区景色、审美效果、经济价值相融合。
五、 结语
生态学是一个动态的连锁反应,人类是其中的一环,人类活动是环境变化的起点,同时也是变化的接受者和被影响者,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中各种因素如水、空气、温度的不断发展变化造成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导致环境中生态群落的变化,从而决定了这个群落的发展方向,最终决定这个环境的发展方向和人类在其中是否适宜生存。
风景园林对环境的美化和绿化最终目的是使环境适宜人类居住,因此,风景园林设计、施工中只有充分利用生态学和生物学的原理,对其中的环境进行生态学设计,这样的园林才能真正达到宜居的目的。在景观整体规划设计和环境美化升级、地方生态特色营造方面给彩叶树种的栽植、更新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静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 [ J ]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20(3):17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