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教学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教学分析

地理教学分析范文1

一、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课前预习是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和知识点进行自我阅读和了解的过程。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将要学习的重点知识和内容,高效率的课程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目前学生对预习还存在较大的误区,没有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运用思维导图的可以真正提升学生的预习水平,具体方式是:学生在预习之前就制定好预习计划,根据教材和老师的要求安排好预习时间和知识点,通过对于新知识点中关键词的理解和解读来构筑知识框架,对于不懂得部分要做好笔记以便第二天上课时去学习和提问。

2.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学生在当天听课时可以根据自己在预习时制作的思维导图来系统的听取老师的讲课内容,对于知识点和整体知识的把握和认知更加全面,在听课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补充在预习时架构的知识框架,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思维导图在课堂上的应用可以是通过课堂笔记来完成的,做课堂笔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眼、耳、脑、手并用,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做好课堂笔记对学生的课后复习十分有用。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做课堂笔记可以突出重点内容,用关键词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用线条连接起来,可以在突出各知识点联系的同时也理清了整体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课后复习的能力

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课后复习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是已经学过的内容,除非到了考试时期,学生很少主动的去复习学过的内容,或者复习内容干脆就是重新读一遍旧知识的重点,因此课后复习在地理课程中处于薄弱环节,地理学科复习的内容数量十分巨大,而且知识点众多,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后复习的效率,通过对知识点内容和关键词以及以线带面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以欧洲为例,可以通过对欧洲地名的解读,将欧洲分为自然和人文两个分支,然后在拿出地形和气候环境作为自然分支的组成部分,人口和宗教作为人文分支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成的知识网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能动性,提高学生课后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1.思维导图能够直观的表达出地理思维

思维导图在地理学科中的学习可以通过关键词和知识网络的构建来实现,避免了学生需要去记忆大量的文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来针对性的听取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相关内容,思维导图可以直接有效的表达出学生在地理课程中的思维方式,通过知识网络的架构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学生解决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2.思维导图能够加深信息吸收和归纳的效率

思维导图在地理学科中的学习具有多层次和归纳效率高的特点,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点数量十分巨大,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理清思路,并在课堂学习时对知识点进行初步的过滤和归纳。学生在学完某一内容时,可以根据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以畜牧业为例,铁路可以分为中国畜牧业和世界畜牧业,可以针对畜牧业在不同区域的地域差异以及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再次构建分支,从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再次构建分支,当将畜牧业中所有分支的知识点都理清之后,就可以初步掌握畜牧业这一章节的内容了。

3.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去应用思维导图

在学习过程中要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就可以不断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完善思维导图中架构的知识网络和分支,提高学生交流和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应用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的,部分地区的老师就反应在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效果不明显,这就需要及时调整或改变思维导图的应用方式,不断探究和分析适合我国学生的思维导图的教育方式。

地理教学分析范文2

Student-Teacher分析法简称S-T分析法,是一种有效应用于教学过程分析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S-T分析法能将教学结果以图形表示,使教师根据可视化的结果对教学状况进行分析与讨论。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多元互动、对话交往、共同建构知识、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提高教学效果应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既要有教师的教导功效,也要有学生的习得表现。在观察地理教学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观察采样,将教师行为(T)和学生行为(S)数据化,构成S-T数据。S-T 分析法相比弗兰德分析系统方法,对教学行为的划分更为简化,从而减少了行为分析记述中记录者主观经验的模糊性,提高记录过程的可靠性,更能客观地分析教学过程。S-T分析方法是一种能够直观表现教学性格的教学分析方法,它可用于对地理教学过程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评价,判断课堂教学性格,获取具有共识的、客观的信息。

二、参数定义

(1)教学过程中的采样数N:N分为教师行为(Nt)与学生行为(Ns),即N=Nt+Ns。

(2)教师(T)行为占有率Rt和学生(S)行为占有率Rs:教师行为占有率表示教学过程中T行为在整个课堂行为中所占比例,其表达式为:Rt=Nt/N。学生占有率表示教学过程中S行为在整个课堂行为中所占的比例,其表达式为:Rs=Ns/N。

(3)行为转换率Ch:该值表示行为转换率,即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间的转换次数与行为采样总数的比率,Ch=(g-1)/N,其中,g表示数据中不相同行为连续的次数。Ch值位于0~1之间,Ch值越高,说明课堂中师生的对话与互动越多;Ch值越低,说明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三、分析步骤

以昆明市第一中学初一(1)班地理公开课“地球的自转”为研究对象,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分析。

1.录制教学过程

正式上课之前,调试好摄像机或录像机,准备好待记录用的录像带或录音带。开始上课时按下录像/录音开关,将课堂教学全程录入相应设备。在录制过程中,观察采样时,教师可用笔在专门的S-T行为记录表格上进行记录,课后对照录制好的视频和录音,纠正完善所记录的S-T数据,保证其完整性和可靠性。

2. 确定采样频率

运用S-T分析法进行数据采样,采样者需要一边根据设定的采样时间间隔进行计时,一边对教学过程进行编码。若设定的采样时间间隔为15秒、30秒或者1分钟,间隔时间过长,在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所采样数就会越少,采样者判断是S行为还是T行为就会较模糊,影响分析结果;若采样的时间间隔为3秒或者5秒,时间间隔过短,数据采样者分心于计时而影响行为的分辨,影响分析结果。因此,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分析采样时,时间间隔可取10秒一次,这样采样者既可以掌握时间的间隔,又可以准确判断行为的类别。此次地理公开课时间长度为40分钟,以采样时间间隔为10秒来计算,记录的S-T数据有240个

3.计算S-T相关参数

将数字化的教学过程分为教师行为(T)和学生行为(S)进行统计。教师行为有137个,学生行为有103个,教师行为所占率Rt为0.57,学生行为所占率Rs为0.43,行为转换率Ch=(g-1)/N=(151-1)/240=0.63。

4.绘制Rt-Ch图

由Rt和Ch值可以得到Rt-Ch图(图1),从图1可以看出横轴Rt和纵轴Ch均在0~1之间,两者值的交点在图中有一个对应点。地理课堂教学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讲授型、对话型、练习型和混合型。

[图1 Rt-Ch图与教学模式]

5.分析数据与图形

教师行为(T)占有率Rt为0.57,位于横轴0.3~0.7之间,行为转换率Ch为0.63,对照模式图可以判断为对话型。可以看出,此次“地球的自转”公开课的教学模式属于对话型。对话型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是现代高效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实施对话式教学,让教师成为对话的主导,通过创设浓郁的情景氛围,让语言交流应用到学习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用饱满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增强对话交流的技能。对话式教学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去探究问题、学习知识,教师维持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

四、结论

对话型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地理学科课堂教学的需要。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的选择,优化课堂上每一个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更好地实施对话式教学,教师应加强对话教学理论的探索,进一步明确对话教学的内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小组交流对话中,明确对话规则,正确指导小组交流。

地理教学分析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案例教学;地理;实践研究

1.案例教学概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秉承这一理念,对比传统课程内容所体现出的相对落后陈旧,脱离生活实际的特点,偏重对于地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的课程目标,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应运而生。何谓案例教学?靳玉乐在《案例教学原理》一书中将“案例教学”定义为: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交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2.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中学地理课堂,笔者认为,即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从而落实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互动性、全面性。下面笔者就以七年级地理教材为例谈一谈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具体应用。案例1:模拟地球公转(一个地球仪、一位学生)。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动态和静态思维转换大,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可以采用比较直观的演示法,以降低难度,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课堂先给予学生一部分时间对于书本中该部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而后请一位学生充当太阳,教师手握地球仪代表地球,通过不同的演绎,让学生体会地球始终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同时地球也在围绕地轴自西向东实现自转,地轴指向始终不变。案例2:亚洲拥有复杂的气候。任何一个大洲,由于范围广大,因此自然环境较为复杂,自然环境又包括多种自然要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重点关注了地形、水系、气候三大自然要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是七年级下册的起始章节,对其自然环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归纳任意地区在地形、水系、气候特点的一般方法。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不错的方法。

3.地理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地理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构造出真实性极强的地理案例,经过学生的直接参与,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对案例进行剖析、引申和扩展,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一过程不仅可以缩短教材中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进而实现教学相长。生动、逼真的案例,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下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拥有更多的自由与展现自己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对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艺术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地理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势和适用范围,案例教学也不例外。一两个案例也很难让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还是应当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案例又可以进一步设计为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或调查式案例,如何将这些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往往是较为困难的。

5.结语

案例教学不仅代表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一种教学方法的转变,更代表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创新。当然,对于它的应用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会逐渐发展成熟,它不单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会促进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晴.试论地理案例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9).

地理教学分析范文4

一、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

高中地理不仅包含了地理知识,还涵盖了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地理中除了地理知识外,还有一些定义和公式的理解,需要学生有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思维逻辑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直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减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甚至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老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题目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结构,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城市形成的原因,最后教师给予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微笑,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效的设置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于地理的兴趣。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网络的发展,教学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很多教师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然而一些老师在课堂中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几乎不使用多媒体,忽略了传授知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地理本来就是一门抽象的、有时空限制的学科。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生动有趣地将地理知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鲁教版中的从宇宙看地球时,如果采用多媒体将宇宙环境展现给学生,会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宇宙环境,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地理现象,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一些地理现象和规律。教师在地理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具体内容,适时地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有利于突出重点,增大信息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听觉记忆和视觉记忆,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在备课时,教师要钻研教材,清楚地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教材中地图和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对于地理知识新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教师也可以通过实验模拟一些地理现象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热力环流”一节中,将一杯水和沙子放在玻璃罩中,然后用灯光照射它们,再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最后用秒表计时,五分钟后再测量它们的温度,让学生观察这个实验的现象和变化,并思考原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四、坚持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分析范文5

关键词:乡土地理;互动性;教学始终;民情民风;综合能力

乡土地理是指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特别是中学地理教学,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载体作用是非常有必要,因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为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服务。

一、乡土地理载体能够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课堂教学要想取得好教学的效果,最主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进行有机的互动、融入其中,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组织要立足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实际生活以及自身的经验和感受,而乡土地理知识都是学生们看得着、经历过、切身感受过的内容,这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达到拓展学生生活经验、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知,使学生对家乡、对祖国产生热爱之情,也使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乡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精讲多议,让学生从亲身经历谈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并根据课本内容,联系乡土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形成准确的、较全面的乡土观念。例如,讲我国的位置和面积时,把我县的位置和面积也指出来,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较好地记住这两个地方的位置和面积。

二、乡土地理载体可以贯穿中学地理教学的始终

乡土地理涉及面比较广,内容比较丰富。中学地理教材中的每一章节都可以与当地实际相结合,通过乡土地理这个载体让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更好的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乡土地理教育能够结合本乡本土的实际,使学生生动更好地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之间关系,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地形、气候、河流、植被与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大气污染、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环境等内容,使乡土地理教学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实际。例如讲我国的气候时,让学生归纳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一是季风气候显著,这时可以联系本地季风气候的实际,让学生说说他们亲身感受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征。

三、乡土地理载体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民情民风

乡土地理教学能够使学生走进家乡,切身感受家乡的风土民情,了解家乡历史,有助于学生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乡土是学生自幼就熟悉的地方,因此他们对家乡的人文社会变迁都有着切身的感性认识,再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家乡人民勤劳向上的精神、家乡独特的风俗习惯等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能激发起学生热爱乡土乡亲,激起他们的乡土情结,从而树立献身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例如:通过板报和专栏、读乡土历史等读物、介绍延边名人等活动,不但有利于课堂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还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感性认识的加深。比如举办“延边风光”图片展,介绍古今历史上一批杰出的延边人,激励学生为家乡争光。通过课堂教学自然渗入乡土地理,渗入家乡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野外考察、旅游观光、环境保护等内容,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乡土地理载体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乡土地理教学强调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通过乡土地理知识教学可以使地理教材知识得到延伸,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将乡土地理知识作为背景资料作简单介绍,告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去查找。乡土地理案例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点,认识和分析各种地理要素对居民的生活习惯、独特的地理景观、经济发展、环境状况的影响和彼此之间的联系,以整合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多角度地综合分析、判断地理现象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和培养其观察能力,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讲“北半球夏季时昼长夜短,冬季时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我们汪清夏季和冬季白天时间长短变化情况,学生很容易得出夏季日出早、日落晚,白天时间长,夜晚时间短;而冬季则相反的结论。然后教师再加以详细解释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由于其日常经验相验证,自然就加深学生对这个结论的印象。

五、乡土地理载体可以提高学生认识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分析范文6

一、从地理学科性质看文理分科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即综合性和地域性。

1.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学科甚多,高中阶段所设置的课程与地理学科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尤其是理科课程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自然地理中“地球运动”部分的知识内容涉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包括数学学科中空间几何、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以及物理学科中的开普勒定律等,而且绝大部分“地球运动”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托数学计算;再如太阳辐射的波段组成、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等都与物理学科中的光学、热学、力学等部分的原理、规律有关;再如,地表形态的形成同样也离不开自然界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

2.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解释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由此可见,地理学科所要解决的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都离不开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因此,“无图不题,无题不图”也就成为地理问题的显著特点,无论地理问题中是否给出明确的区域地图、示意图,所有的地理问题的解决最终都要落实到地理空间中,因此学生必须要具备空间概念、具有空间立体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都与数学学科不可分割,如对经纬网图的判读所需要的思维能力就是对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认识的延伸,甚至是对空间坐标系认识的延伸。

由上述可知,地理学科的教与学离不开理科基础,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的教与学更是离不开理科学习基础。而大部分的文科生理科基础偏弱,导致地理学科的教与学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二、地理学科难易度分析

从图1和图2可以明确的看出只有不到13%的学生认为地理是比较容易学习的学科,有将近44%的学生认为地理学习非常困难。其中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习中的难点。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自然地理已成为学生学习难度最大的知识内容。究其原因,地理学科与理科学科关系密切,理科基础较强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这部分学生认为地理学科的学习较为容易,而理科基础偏弱的学生一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因此理科基础较弱的文科生学生认为地理学科学习难度较大,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与理科课程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自然地理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相关调查中,共有75%左右的学生认为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弱点并不是记忆,而是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与理科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十分相似。

三、高一年级文理分科对地理学习的影响分析

现在为了迎合高考,许多学校在高一的上学期一入校,或者是在高一的下学期开学初,就对学生进行了文理的分班教学。在高一进行文理分班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接受程度如何?

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文理不分科会对自己的地理学习起到正面作用(即肯定会或可能会使地理成绩提高),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另外,在问卷调查中,还有一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文理分科不会对地理学习起到正面作用,甚至会对地理学习起到负面作用(即肯定不会使地理成绩提高)。学生的理由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文理不分科会加重学业负担,从而造成各科学习成绩的下降。而学生的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文理不分科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从而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游刃有余。

现就某学校的某次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对比分析:

由上图可知,地理成绩与数学成绩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即数学成绩越高地理成绩越高,数学成绩越低地理成绩越低。由Excel数据统计得出地理成绩与数学成绩的皮尔生相关系数γ=0.815,说明二者呈正相关。以上的统计图表和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地理的教学与理科学科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