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教育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教育研究

地理教育研究范文1

时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世界地理教育已经被认为是对公民素质培养所必需的课程。地理学科的价值也在多年以来被人们认识,但给予的重视和了解都还不够。初中生对地理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与积极性明显不足,还同时受学习的压力、教师不当的教育方法和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往往较多,对地理的学习普遍感到困难,学习状态长期不佳。

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改革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虽然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近年来在改革上取得的进步很大,但“及格”就是学校对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要求,所以地理学科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只是一门副科。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完成课本内容就是教师对教的要求,对实际效果不管不问,学生参与活动少和教师讲授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校对教师讲授看得比学生探索重,对考试成绩看得十分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得不到重视,这种现象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普遍。教师和学生分别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者和装知识的“容器”。传统课堂中学生扮演听的角色,教师扮演讲的角色,课堂气氛变得十分压抑。这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现代教育理论的思想相悖,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从而对地理不感兴趣。

三、初中生地理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法

1.标准评价的同一性使得评价结果对地理教师定位不准确。地理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地理课上学生的学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法,是不可能和其他学科相同的。因此应该有专门的评价标准来对地理学科的教学进行评价,只有这样评价才能准确、到位。另外,由于评价标准同一会容易让评价者“一刀切”,从而导致其忽视地理课程评价标准的特殊性。因此,地理学科教学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的建立,才能使得评价公正、客观、科学。

2.传统观念的制约。地理被人们长期以来认为是副课,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不容易被改变。中考不考查地理,导致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地理教学评价的研究在时间上和精力上花费得较少,甚至基本就不花时间和精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初中地理教育必要性的宣传,改变社会、学校、教师的观点,不要因为中考不考查地理而对地理不重视。

3.教育经费投入与地理教师素质、数量的制约。学校经费对地理教育的投入太少,导致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空缺。学校地理教师的数量偏少,致使地理教师一人要带多班和许多课时,一般每个地理教师每周课时少则12节,多则16节,使教师上课的激情在不断的重复中被消磨殆尽。再者某些素质较低的地理教师由于课时较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这都制约了地理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对在职地理教师培训的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相对滞后的培训时间。准确把握和正确理解新的地理课程的内容和理念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这对地理教学的改革有制约作用。(2)流于形式的培训工作。把地理教学的培训变成了一种形式,年终搞一次貌似正规的开卷考试,要么发给教师几本有关培训的书,要么请一两位专家在每个寒暑假作一两场报告,就作为教师大脑中的基础理论空白的填补了,但实际并没有真正改变教学工作,只是“穿新鞋,走老路”而已。想要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与地理教师素质、数量的制约,就先要加强对地理的重视,加大对地理教学资金的投入;然后对教师进行培训,改变他们不正确的想法,点燃他们对地理课教学的热情;最后要对培训进行改革,以做到真正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而不是流于形式。

地理教育研究范文2

【关键词】地理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策略

一、关于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个性品格。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以传统和当代的优秀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教育熏陶学生,使之逐步形成对生活理想、审美情感、道德精神的理解和态度,并进而提高价值判断和文化整合创新的能力和素养,形成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使人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二、地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

1.地理教育需要人文精神来支撑

地理学是一个涵盖广泛的复杂科学,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同时又与人文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往的地理学教育改革较多地局限在地理学学科内的分分合合和方法创新,没有从更广阔的视野看问题。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缺少一种从更大背景上去整体把握和认识其科学内涵、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人文理念。离开了人文思想的解读,地理学及地理学教育就变成了没有灵魂、没有人情味的冷冰冰的科学。所以,地理学教育改革必须转向注重知识的整合和系统性,特别是要强调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架起融合的桥梁,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创造型人才。

2.人文精神需要地理教育来拓展

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在每一学科中进行渗透,而地理学科兼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征,在地理教育中有利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更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全方位的拓展,具有比其它学科更多的内容。

三、地理学科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最基本内容之一。该内容包含的人文精神教育因素是: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尊重自然,不损害自然必须的进程;人既不能屈从于自然,做自然的奴隶,同时也不要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重要行为准则。

2.人口道德

地理学科有关人口教育的内容,包含着以下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从人口激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从而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

3.环境道德

地理学科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包含如下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任何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应使学生懂得,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对人类有巨大的反馈作用,破坏环境既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最终危害人类的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

4.资源道德

“资源”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些内容中,可以渗透到以下人文教育因素中: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周期内,资源几乎都是有限的;应当限制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费,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不断更新生长和循环再现,但应该加强抚育与保护;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并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每个公民都负有阻止滥采滥用自然资源错误行为的道德责任。

5.全球意识

地理学科有关全球意识的内容包含如下人文精神教育因素:由于科技的发展,地球似乎正日益变小,地球上的许多问题互相联系,很多看来是局部的问题,都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每个公民都应了解和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全球规模行动的责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6.尊重“多元文化”

地理学科有关尊重“多元文化”的内容包含如下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人类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也不可能遵照同一模式。一个民族的生存权、发展权是其最根本的人权,尊重每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民风民俗等,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人文情怀。

四、地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1.加强地理教师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

首先,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其次,教师应努力挖掘地理学知识中的人文内涵,把人文精神的精髓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身先示范的人格魅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这种心灵上的沟通,只有依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暗示才能做到。这样,教师的人格因素本身就成为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

2.在地理教育活动中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1)在地理常规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第一,教师通过地理学史的教学来培养人文精神素质,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把潜在于教材中的科学发现、探索过程提炼出来。通过了解地理学发展的过去与将来发展趋势,学生可以认识到地理学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重大作用。这样,学生就能够认识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从而增强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通过习题教学来达到人文素质教育。首先,从习题的设计与编写上就可以表现人文素质。其次,在习题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具有真实情境的题目设计,其中往往有大量有用的、无用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需要我们挑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理解地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还能培养学生先思考再做出判断的习惯。

(2)通过课堂专题的地理教学形式突出人文精神

涉及人文精神方面的专题非常多,范围也很广泛,专题讲座主要包括地理学科专题和结合地理学科的教育专题。

(3)在地理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地理教育不仅需要课堂,更需要课外的实践,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才能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丰富直接经验,理解理论知识。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这几方面: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组织参观或社会调查;组织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地理教育研究范文3

【关键词】地理学科;德育渗透;策略与方法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和真善美的价值观教育,把德育分化到了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学生德育的任务,所以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教育中占领德育高地,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一位受教育者心中,才能使得每一位受教育者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1 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意识体系变化对传统的德育教育造成较大冲击,影响着德育的效果,作为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对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再熟悉不过了,一方面学校的德育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学科教师在德育的认识上不够,弱化了学科教育的功能,在学科教学中没能很好的渗透德育。再加上社会上道德滑坡和诚信缺失现象的频频出现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德育教育没有到位,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2 地理课堂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2.1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罗素说“美和道德是亲姐妹”。现在的初高中生甚至小学生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在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出现了与中学生行为习惯极不相称的现象:奇装异服、佩戴首饰、打架抽烟、脏话连篇、谈情说爱等等。表面看是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美丑不分、善恶不明,究其原因实质是我们教育引导不到位造成的。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搞清楚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特点,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德育的生长点和着力点,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施德育渗透,然后归纳总结德育渗透的策略与方法,形成可操作的结题报告。地理数学作为一门系统的自然科学,它本是蕴含着对立统一、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等辩证法思想。学生看待问题往往比较片面,要使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学习,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人格得到完善,人性得以升华。

2.2 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对所实验的班级学生跟踪调查,通过问卷、走访及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后对学生思想境界、行为习惯、道德情操等各方面的变化,写出调查报告。只要充分把握学科特点和德育生长点,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渗透德育,把德育目标和具体的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德育分化到了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每门学科都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而又有自身特点。每个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正好是德育的着力点和生长点,所以完全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对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得真知产生作用,而且对学生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非智力因素产生积极作用。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地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坚决抵制目前的一些不正之风。

2.3 注重品德教育,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这方面家长言传身教尤为重要,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塑造一个对家庭负责、对人生负责的学习榜样,影响和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信任孩子、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包括点滴进步和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及时反馈,找出差距,真正使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学生健康的成长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个性的形成也有差异。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因材施教,创造出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认真面对、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2.4 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爱祖国,是每个民族的灵魂。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只要我们认真的挖掘教材,德育素材比比皆是,教学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地理教学要义无反顾的承担起学生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个“美”的“闪光点”,我们都要引导学生欣赏、体会、感悟;同时也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美和丑是相对的,欣赏和感悟美的对象也是相对的。只要我们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去感知美、去践行美,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2.5 融德育于课堂,不能喧宾夺主

地理教育研究范文4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人地关系最高道德水准,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2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3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4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5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发挥优势,最终实现完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刘健.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地理教育研究范文5

【关键词】高中地理 双语教学 教学内容 目标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90-03

一 教学目标的思考和制订

首先是地理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达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是地理课程的最主要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学科思维的方式与能力,提高学生应用外语的能力与水平是双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具体包括:一方面是英语词汇目标。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英语词汇和一些专业词汇。所谓基本的英语词汇是指出现频率较高,学生在学习中常用的词汇,如factor(因素)、natural(自然)、man-made(人为)、attract(吸引、引起)、lack(缺乏、缺少)等。专业词汇是指地理学科的英文专业名词,如celestial bodies(天体)、the solar system(太阳系)、solar constant(太阳常数)、Tropic of Cancer(北回归线)、Tropic of Capricorn(南回归线)、the equator(赤道)、latitude(纬度)、longitude(经度)等。另一方面是口语交流目标。学生能通过课堂活动用英语完成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能用英语就地理学科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能独立完成地理学科的英语试卷等。如结合必修3中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所学地理知识,学生应该能够回答: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有哪些?

Benefits of trees

Trees are beneficial in many aspects. First of all, trees help to conserve water, prevent soil erosion and guard against sandstorms. For example, when it rains heavily, mountain mud will often rush down in torrents, which leads to dashing against the houses and causing death . If there are trees on the mountains, this might not happen, for trees can prevent soil from being washed away by floods. second, Sand from the north is driven straight and blown aroun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it’s sandstorm. If there are trees, they may stop the sand from invading.

Subsequently, trees can purify the air. Air pollution is rather serious, especially in urban areas, as a result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cars appearance .Trees supply people with fresh air, by taking in carbon dioxide and giving out oxygen, which make people healthier .Besides, trees can also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Now that trees have the functions of protecting, purifying and beautifying the environment and so on. from now on, man should and must plant more and preserve more instead of felling them.

二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地理双语教学就是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工具,学生通过英语来学习地理,从而既掌握了地理知识,又提高了英语应用能力。地理双语教学中,英语只是一种手段,掌握地理知识才是目的。所以,双语内容必须是能够形成地理技能和地域分析能力等能力的地理知识。

目前双语教学,特别是地理双语教学,仍处在探索实验阶段,主要是因为没有一套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地理英文教材。由于没有现成的双语教材,双语教学内容必须由任课老师选择改编。教师在教材的处理方面着手:(1)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依据,参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中学生现有英语水平和学科知识基础,结合国外原版教材、网络上相关英文材料进行改写和编辑,印发成可供学生使用的双语地理材料。(2)借用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原版英语课文,如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有Earthquake、Wildlife protection、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等。(3)鼓励学生尝试上网阅读国外的地理杂志,例如《美国国家地理》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生手头上都有的《英语学习报》《英语辅导报》《学英语》等报刊上刊登的有关地理的素材。(4)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制作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双语教学课件。为避免使地理课变成英语词汇学习课,教师要选择英语地理专业词汇较少的内容进行双语教学,否则专业词汇太多,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 教学方法的应用和实施

首先,理论联系实际。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有大量的思考和活动内容,巧妙设计好活动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英语应用能力都非常重要。比如,在讲授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一节中的“5・12”汶川地震时,可以先以最新的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来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举例如下。

教师:“我们都知道2008年5月12日下午位于我国西部山区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同学们思考我国地震灾害的多发区在哪里?四川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呢?”(展示四川地震发生的相关视频与图片)由此导入新课。(As we all know, on the afternoon of May 12, 2008, an earthquake measuring 8.0 on the Richter scale hit Sichuan Province, a mountainous region in Western China. Which has bring about serious damages of people’s economic and metal. Do you know why did the earthquake happen ? And where does earthquake happens frequently in China? )

其次,地理双语教学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动态效果,这样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节省教师写板书的时间,特别是自然现象用多媒体显示并配上形象的图片或视频可以一目了然。同时,英文板书和动画也适当降低单凭英语讲授的难度。如在关于主要自然灾害的新课讲授开始时,用多媒体播放教材中列举的4大类共11种自然灾害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同时以英文注释对应灾害名称,包括typhoon,drought,cold-air outbreak,earthquake,landslide,mud-rock flow,flood,windstorm tide,plant disease,pest-outbreak,rat-outbreak。全部放映结束后,投影展示下列问题:

1. A strong tropical storm,and usually occur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2. Occurs whe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water supplies are below normal.

3. A wave of freezing cold air

4. A sudden tremor or movement of the earth’s crust,which originates at or below the surface.

5. In the surface pitch the massive earth stone whole glides down, and the gases escape in a violent explosion.

6. It is attributed to human beings’ severe deforestation, reclamation of land and destruction of forests . when it rains heavily, mountain mud will rush down in torrents.

7. A lot of water in an area which is usually dry.

8.The phenomenon of the sea level exceptionally elevates because of strong atmosphere disturbance.

四 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和探究

对每一种自然灾害的具体学习内容,如成因和分布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方式来完成。首先,可由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灾害,如对地震进行分析,剩下的10个让学生分析。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4组,每组学生分别负责找出并总结归纳一类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分布,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用英语描述本组的研究结果。同时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看哪个组完成得最好(标准是口语流利、无语法错误、用词准确、发音清晰等),教师给各组评分。教师在学生表达与展示后,对学生的表达错误进行纠正和评定。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合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示和提高英语水平。最后教师将各组的活动结论进行整理并与学生共同填充完成下面的表格。

新课内容结束后,教师可结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设置一些练习题(Follow-up activities)。适宜的练习可降低学生接受英语授课的难度,同时深化英语知识在其他科目的使用,实现了通过教学语言提升语言能力。

为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地理双语课中还可以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活动形式,进行各种地理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受某种地理现象,同时促使学生进行英语口语交流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 存在的问题

1.没有双语教材,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困难

目前,几乎没有专门的地理双语教材,有关地理双语教学的资源也较少。教师只能通过英语词典、地理专业英语书、国外地理教育网站等查阅有关的资料进行双语教学。

2.高中地理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单一,进行双语教学的能力有限

现在的教师多数都有扎实的专业学科功底,但缺少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多数地理教师不能全面驾驭英语。绝大部分地理专业出身的青年地理教师,英语的读、说、写能力未能达到英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而获得专业和外语双学位的教师也是甚少。因此,就教师本身条件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大范围开展双语教学还比较困难。

3.学生英语基础差,地理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长期以来英语教育只重视教材、教法,而忽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只是“无声英语”。另外,很多学生对地理学科缺乏兴趣,而且初中阶段储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很有限。

实际上由于多种原因,对于地理双语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目前笔者尚处于探索阶段。真诚地希望更多同仁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让大家共同来探讨地理双语课的教学方法,通过双语教学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的会话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实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8(1)

[2]邵喜珍.“双语教学”的尝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地理教育研究范文6

    由此可见,地理思想是指人们对地理学科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地理方法指某一地理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和手段。地理方法的灵魂是地理思想,思想是对方法的抽象认识,方法是思想的具体化形式,二者具有统一性。笔者通过对近五年来《地理教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和相关专着中收集的有关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和实施中所取得的成绩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地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地理教育的价值实现做出一份贡献。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的研究现状

    1.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思想方法类型基本确定

    根据文献分析,关于中学地理课程中地理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地理教育国际》中指出,地理学科围绕研究对象,逐渐形成了关于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相互作用、区域等核心概念的基本观念和法则,[1]包括:

    空间观念。涵盖区位论,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等基本原理、观点,蕴含着空间定位、空间相互作用与联系、将世界组成不同区域加以认识、地理环境差异与因地制宜等思想方法。

    系统综合的观念。涵盖系统观、全球观等基本原理、观点,蕴含地理环境整体性、人地关系等思想方法。

    动态观念。涵盖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发展变化观,蕴含地理过程、时空关联等思想方法。

    可持续发展观念。蕴含人地关系的思想方法,其中“人对地”的影响中包括环境观、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一些观点。

    第二种观点,在《中学地理素养教育》一书中,袁孝亭教授从地理学家的倡导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国际地理教育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认为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包含的地理思想方法有:[2]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应把人地协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空间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作为地理观点教育的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内容应主要包括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比较、地理分析与综合、地理归纳与演绎等方法。

    第三种观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地理视角”即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3]

    (1)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与“地理视角”有关的知识主要包括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念、因地制宜的观念、初步的环境伦理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化观念等。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地理事物“形成”、地理特征“归纳”、地理成因“分析”、地理规律“理解”的过程与方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方法,例如归纳地理特征,包括运用地图发现地理特征、运用比较法概括地理特征等。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观点基本上概括了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地理思想方法,只是需要概括得再全面些,重点突出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地理思想,特别强调地图法、野外考察法等传统地理方法,增添GIS、GPS、RS等新技术新方法,同时新的地理课程改革也特别关注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2.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初步展开

    (1)理论研究

    袁孝亭教授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应当是基于地理学科的、以地理思想方法为主要依据的研究。并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如何基于地理思想方法进行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首先是依据地理思想方法,提出具有基础意义的地理课程与教学问题;其次是依据地理思想方法,探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再次是提出给予地理思想方法开展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技术路线”。[4]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地理思想方法体现研究

    洪婷从目标体系、地理教材、学习方式、形成性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策略。[5]陈启洪提出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地理学思想,并把地理学思想划分为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关系、综合性、地域性、系统性等。[6]崔准依据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把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归纳为七个板块(定位问题、图像问题、区域分析方法、物质运动和分布、整体性和差异性、区位论、人地关系论)。[7]庞艳辉深入系统地分析了人教版高中教材《地理1》的地理思想与方法,认为《地理1》中体现了四类12种地理思想和三类13种地理方法。[8]分析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的体现情况,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需要研究者的不断努力。

    (3)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研究

    张素娟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观念性知识——原理性——事实性知识‘自上而下’梳理和解析教学内容,教学时再‘自下而上’帮助学生在事实和材料基础上提炼观念性认识,在具体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概括,构建学科观念和学科思想方法”,并设计了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两个案例:“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洋流’”“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教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9]褚丽娟运用案例设计法,设计了地理科学方法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和地理观点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10]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还处于起始阶段,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

    (4)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学科教学中“部分—部分—整体”的知识组建和建构方式,代之以“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首先是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感知和了解各册教材的内容,并以其中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作为核心归纳和概括各册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然后以学科教材的单元为基本单位实施整体性教学。[11]徐宝芳教授在“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也强调对学生进行地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12]“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思想中,强调地理思维方法,突出了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从学案和教案的内容和形式来看,无论两案中的地图,还是图表、景观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思想方法。教学有模,教无定模,至于哪种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有效教学,需要广大师生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5)地理思想方法的培养途径研究

    有关地理思维方面的文章较多,尤其以空间思维培养方面的最多。如袁孝亭主张在教学有关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等内容时,可利用空间形状、空间大小、距离等空间要素发展其地理空间思维;[13]代泽斌强调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应通过区域[ lunwen.1KEJIAN.com]地图训练、区域对比训练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14]龚倩认为“地理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之一,这就要求地理教学应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先导,明确地理空间思维的内涵、特征、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15]。笔者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方法的文章较少,缺少系统介绍培养学生地理思想方法的文章。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袁孝亭教授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非常有必要将地理思想方法作为地理教学理论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并注重由地理思想方法推演开去,提出基于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总结提炼有关地理课程与教学的策略、原理,以此构建地理教学的理论体系。[4]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起点,如何总结梳理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如何分析地理思想方法中所蕴含的地理教学原理;如何检验出地理教学原理的实际效果、运用策略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2.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意识和力量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