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1

我多年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亲身感受到由于小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难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感悟。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怎样去感悟,怎样潜心去读,去咀嚼,去体验,这样才能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形成较好的语感。通过多年来的摸索,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从以下方面去指导:

一、 利用"读"保证感悟

根据新课程的阅读理解,我认为语文阅读课应该做到: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感知性读;细读课文时,指导性读;最后再到鉴赏性读。大部分时间应始终围绕一个"读"字。学生能否读好,能否去"感悟",关键看老师如何删繁就简地"精"讲。重点处点拨,点到即止,留给学生充足的感悟时间。

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陶罐和铁罐》一课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子;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分角色读,读出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读出问题。一共读了四次,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这样不同层次的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在朗读中有收获。

二、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求悟"

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情节性提问来代替学生的读书,或是利用录音、多媒体等技术把课文内容灌输给学生,这样做,最终只能使学生对书本失去兴趣,使感悟变成空中楼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才是感悟的基本途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每节课上,我们都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让朗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三、 利用"对话"实现感悟

回想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满堂灌,学生成了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因此,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教学《渔夫的故事》这篇文章时,我在学生初步阅读时就给学生定下了阅读要求:文章大概讲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新的问题(如渔夫见到胆瓶后的心情是怎样的?、第四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法来描写魔鬼的外貌?;根据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课堂上,师生一起围绕文本共同解决。学习时我还提出新问题(如这部分在描写人物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运用这种描写方法表现了渔夫和魔鬼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你举例说明。)这样师生就在对话中完成了对文本的交流,更促进了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

四、在画画中启迪悟性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因此,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描写,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画,能让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切换"、表达方式的改变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地领悟课文。

五、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历启迪悟性

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因此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就显得肤浅而片面,有的甚至对一些事物浑然不知,无法理解,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障碍。作为语文老师,努力创设一些情境,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并有效激活,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对感悟课文内容也有一定的帮助。

如:教学《春笋》一文时,如何让学生懂得"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一句的意思和"唤醒"一词的意思。在教学这一句话时,我点拨学生想一想早晨妈妈是如何唤醒你起床上学的,这下学生可来劲了,各有各的说法,还加上了一定的动作。在此基础上,我还是不急着让学生说出"唤醒"的意思,而是让他们反复朗读。学生在读中揣摩、感悟,读着读着,学生将重音放在了"唤醒"一词上,并有了一定的感情。到这里,学生其实已经真正弄明白了这个词、这句话的意思了。

六、有效激活想象启迪悟性

在阅读感悟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就好象给学生的思维装上了飞翔的翅膀,学生可以由书上的想到书外的,可以由课堂上的想到课外的,可以由自己而想到作者......课堂上激活想象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领悟文本内涵,从中受到感染,获得启迪。如《荷花》一文:

师: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们的朋友还有很多,他们会来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蜜蜂飞过来,告诉我采蜜的快乐。

生:水牛走过来,告诉我耕地的快乐。

生:青蛙从荷叶上蹦过来,告诉我跳跃的快乐。

想象是一种创造。让学生借助想象到语言文字中去感知、去领悟,当学生凭借着作品语言,跨越光褒空间去神游时,作品就成了学生心中美丽的画卷。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2

关键词:语文课堂;质疑;感悟;提升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指明方向、启发思维和调节气氛,是一门教学艺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提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独出心裁的提问可以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1、在课题中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课文题目,可以捕捉到许多信息:文章的体裁、故事的主线、课文的思想……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如《用心灵去倾听》这篇课文,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教师不妨来一句:“读了课题后,你有哪些疑惑?”学生便会很自然地提出“倾听是用耳朵的,怎么用心灵去倾听的?”“谁用心灵去倾听?”“倾听什么?”“为什么要用心灵去倾听?”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学生提问,在课题质疑环节就将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地呈现出来,可以使课堂学习的目的性更强。

2、在品读词语中质疑

“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教学中启发学生选择课文中的精准词语与它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用“换一换”的形式,仔细解析它们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色彩、韵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的感悟也会迈上一个新台阶。一位教师在教学《桂花雨》时,出示句子“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香里”让学生讨论“浸”字能否换成别的字词。很快有学生说可以换成“飘”字,因为“桂子开花,香飘十里”。随后教师出示句子“整个村子都飘在桂花香里”让学生品读“浸”与“飘”在句子中扮演的角色。通过细细揣摩,学生得出:“飘”这个词没有厚重感,给人稍纵即逝的感觉;而“浸”字让人感受到整个村子包裹在浓郁的桂花香气里,带来了幸福与安详。一个“浸”字道出了作者对桂花树的热爱之情。

3、在赏析句子中质疑

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必须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重点句、疑难句进行品析感悟,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句子容易使学生产生质疑,也是值得质疑的地方。如课文《一夜的工作》中,“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学生读了这些句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一个国家总理的夜宵为什么只有绿茶和花生米这两种普通而简单的食物呢?“数得清颗数”是什么意思?“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到底有没有增加花生米呢?这些问题的解决,能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生活简朴的高尚品质。

在赏析句子时,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也是不容忽略的。优美语句包含运用修辞的句子,是表现力非常强的句子,也是富有艺术特色的句子。如《林海》一课的句子,“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引导学生研究运用修辞的句子,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在标点符号中质疑

文章中的一些标点符号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教学时,如果教师注意挖掘,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如学习《穷人》一课,文中多处用到了省略号,我适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省略号?用法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作用?这样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使文章情感得到升华。

5、在课文插图中质疑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感悟阅读 生态教育观

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感悟还是体验,都是一种主要来自小学生内心的学习活动,而要有效且顺利开展这种学习活动,非基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识规律不可,这就自然给小学语文老师提出这样的语文教学命题:怎样建立小学语文感悟阅读的生态教学观?下面,笔者就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和自己教学的体会,通过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浅谈如何建立小学语文感悟阅读的生态教学观。

一、创设丰富开放的教学

语文教学的环境应包括课堂环境和课堂外部环境,语文的课堂环境是动态的、具体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研活动,利用各种因素,使学习环境呈现出一定氛围、风格、情调、气氛,以帮助学习模拟情景的创设,一般通过图画、录像、声音等媒介,或展示学习内容的背景、来源、相关内容,或创造某种情调、气氛、氛围、风格来帮助学习语文生态教学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没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兴味索然,表现突出的是学生作文常常无病、脱离生活实际、空洞无物。因此,教师要加强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联系语文,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做到学校生活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

二、学生充分张扬自我个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语文教育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这些差异更多的体现为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并非某一方面的特点,而是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所具有的综合特征之和,实施完全意义上的个性化的教学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实践可供操作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个性张扬,为课堂教学的改革,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还学生个性的张扬,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对课程内容的扩展

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稳定和客观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阐释和灌输,每个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也就是说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发展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新的见解,提出新的话语,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打破原有教学计划,因势利导。对预设教学的内容目标等进行补充和调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挑战与创新,充满气息与情趣。语文教材不应作为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我们要将视野扩广至广阔的世界,甚至整个世界都是语文教材,惟有学生语文学习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宽阔,对语文学习外部的系统进行延伸,并与内部系统相互沟通,语文才有绽放她无穷魅力的可能。

四、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

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要让学生拥有自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意识习惯的培养,教师应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问答与提问,还表现为欣赏与评价,独自与倾听,交流与探讨,它是一种实践性对话,是在个体经验和人与文本对话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建议性的意义生成过程,教师应当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以宽容的态度、发展性的眼光处理课堂上的每一件事,并从中得到自我价值体现的愉悦。

1.鲜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涉及价值导向的时候,教师应旗帜鲜明地加以引导。因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教授《我与地坛》后,为了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安排学生观看影片《活着》。当看到被游街的王医生饥饿之后吃多了馒头而死的镜头时,许多学生肆无忌惮地哈哈大笑。老师严肃地对他们说:“如果不懂得爱与同情,你们就没有资格做一高中生。”学生顿时静了下来,许多人羞愧地低下了头。

2.客观评价学生的发言

老师善于为学生搭建积极发言和讨论的平台,鼓励并尊重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章意义,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面对学生深浅不一的感受、鱼目混珠的见解,教师不能听之任之,抛弃引导的职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如果抛弃必要的引导,容忍对话活动在肤浅水平滑行,让阅读的教学变成学生自由交谈,听任学生对文本的任意解读,那么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就是一切由学生说了算,这就完全放弃了教师的职责。“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并非是无原则认同,而是意味着要把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收获和困惑作为重点和起点,一方面允许重视和严肃对待来自学生的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感受和看法。另一方面允许学生出错,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发表见解。

3.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对话

课堂教学的过程,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氛围,课堂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堂,时时使课堂成为精神愉悦的、畅快的交流场所;倾听是一种真诚的谦虚,甚至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谦虚,教师要蹲下身子,敞开心扉,眼睛平视,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姿态;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师生之间心灵的理解、精神的交往、人格的相遇,便创造了也分享了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生活,是他们成长的历程乃至生命的流程。倾听是一种热情的期待,关注每一个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主动地去指导他们,在情感上走进学生,达成心灵的共鸣;倾听是一种尊重和欣赏。

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独立的阅读才是显现真实问题的前提。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知,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意义,与文本进行生动的热烈的对话,或者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传统阅读教学往往是把学生看作被动阅读者,即使让学生阅读了文本,教师也同样要按既定的“教学设计”来讲解课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提问与回答看似体现教与学的互动,其实只是学生不断猛烈猜测教师答案的追逐游戏而已,其最终结果还是“引导”出教师既定的“标准答案”。这样缺少阅读主体的真正参与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具有的自由联想、进行创造的力量,剥夺了学生作为被教育者的质疑权,从而也使他们失去了阅读的乐趣。

具体的做法是:1.尝试自己在文章旁边做一点简单的点评,并记下自己发现的一些问题,准备下节课交流讨论。2.自主感悟。让学生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文章的大体结构。3.通读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利用工具书去解决。4.三个基本要求,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完全让学生自己不受预设问题的影响直接面对课文。学生有时在默读,有时在轻声朗读,有时与同伴轻声交流讨论,有时也会拿着问题来向老师询问。虽然有些问题比较简单,但对于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同学,能提出问题至少说明他们在主动地进入课文了。

参考文献

[1]刘素雁,代雪琳,崔秀梅.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构建理想阅读生态[J].当代教育科学.2009(05).

[2]古耀锐.创建和谐的语文生态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9).

[3]曾永成.培育生态人格.优化作文生态――“做人―作文”的生态学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06).

[4]陈隆升.语文课堂生态的深度关注――2007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三[J].中学语文.2008(16).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4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感悟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例如:六年级第二学期所选课文内容多是感悟性很强的散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我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按“读、思、品、悟”四个步骤进行。前三步是悟的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够对作品有所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完成阅读过程的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我在教《白蝴蝶之恋》这篇课文时,就特别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1、本文中对白蝴蝶高度赞美的语句是哪句?你是如何知道的?2、你在困难面前你会怎样做?3、通过白蝴蝶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感悟到了:人在困难面前,要勇敢面对,在白蝴蝶身上,懂得要珍惜生命。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作者的创作本意,接下来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实践,1.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学生说道:通过养白蝴蝶,我认为生命非常珍贵,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哺育自己成长,懂得应珍惜生命,这也是对母亲的一种报答吧!学生的思想火花在感悟了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不断地绽放。2.白蝴蝶在暴雨之后还努力地寻找新的生活,在阳光照耀下和我的关爱中,正展翅飞翔,我们从中会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回答:在困难面前,要勇敢,不能退缩,这样才

二、在写作中培养感悟能力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去感受生活。”所以从一年级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潼关衰落的景象,张养浩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慨。再如,盲聋哑的海沦?凯勒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教育下,领会到老师对她的真挚的爱。宗璞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动情地说道:“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心灵的体验。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观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等,要能心领神会,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现在学生的日记和作文,内容不再是材料的堆砌了,稚嫩的笔下流淌出的是感悟生活的汩汩清流。例如有学生在描绘水时写道:“斜晖脉脉水悠悠,悠悠流水,一云不回,这本是自然现象,可流水无情,更更象流去的岁月即逝的时光,永不回头……”小作者的笔下流出的是对生活的感悟。

三、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感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感悟情感

小语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静,或悲壮。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体会其中蕴含着的优美隽永的意境。通过朗读,也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在朗读训练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所着力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方法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读的实践。

朗读是阅读课文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体验。在朗读表达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的训练入手:

1.动感官体验,读出情趣

要尽量的让更多的感官去感受体验知识。朗读将书面语言转化成了出声的口头语言。它再造了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传导了浓烈的感情因素;它以声明理,以声传情。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眼看、脑想、耳听、嘴说、手动,采用多种形势,可以让学生的语感在理解中加强,在使用中提高。比如:在教材《识字6》“骏马、秋风、塞北”这一词串的朗读教学时,我先出示塞北风光视频(骏马奔腾,并配有马蹄声),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试着把看到的情景读出来(其中教师设计赛读,读出马儿跑得快)。多种感官的体验让学生情趣盎然,读着有味,读着生趣。

2.抓细节体验,读出精确

语文课本中的语言文字是细腻的,描法是精确的,抒感更是深沉的。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教会学生加深体验,朗读中多比较,朗读后多咀嚼,细细品味,多次感悟,才能体会到语句的凝练和用词的精确,逐步提高艺术修养。比如教授《秋天》一文中“秋风吹香了什么?”一问后,学生能初步了解到“秋天桂花香”“香”这两个方面。但是,如果教学到此为止,就会留有遗憾,朗读也只是浮于表面,点到即止。教师适时地在这一细节处加以点拨:“野的香和桂花的香还不一样,前者是那样——(生:芳香四溢),后者却是——(生:淡雅悠远”)。面对老师提示性的话语,学生是敏感的。他们能从老师的话音中敏锐地察觉到用意,积极地启发思维,加以比较,找出两者间的细微差别再次进行判断。此时,再让学生运用体验成果练习朗读,学生就能准确地读出两种不同的感觉,获得至深的感受。

3.比较读

教学时,教师可运用比较的方法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中体验人物的情感。如《伟大的心》一文的朗读训练,首先,抓住去卫生所的路上加巴页夫与苏霍夫的对话,体会苏霍夫连累加巴页夫内心感到的痛苦,而加巴页夫为救护战友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定决心。两个人物的语气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感悟,尝试练习朗读。要求要突出这种对比:加巴页夫的语气是爽快的,“没关系!”“算不了什么!”在读时要轻松、坚定一些,充满安慰之情;苏霍夫的语气则是难过的,“放下我吧,你太累了!”在读时要充满请求,表达其内心的不安。通过对比读的训练,学生对人物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厚,被加巴页夫的精神所感动,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4.趣读

所谓趣读,就是学生在朗读中或朗读后教师作即时的幽默风趣的评价,这样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的“趣读”法——教学《第一场雪》,在学习“雪后”一段时,支老师用富有激励性的口气说:“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名学生读得尚可,支老师颇为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支老师又风趣地说:“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雪地边上了,你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同学们开怀大笑之后,又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朗读之中,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老师和同学们带入雪野中去,一次比一

次读得好,有的学生甚至超水平发挥。

5.分角色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6

关键词:审美―品读;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认识与理解的过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利用相关课件让学生认识或者领悟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语言艺术以及表达方式,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一、语文教学中的品读和审美

1.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心境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快速融入文章,在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和作品相通。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良好的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快速地描绘出和谐、轻松的心向。例如:在学习《牧童》这首诗时,通过描绘乡村孩童无忧无虑的生活情境,阐述对自然生活状态的向往。由于小学生心理与年龄限制,他们的认知与感悟能力不够,所以对诗词中的特殊情境很难把握。对于这种现象,老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打造教学情境,此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图片以及悠扬的曲调,将学生带到作者构建的世界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2.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缺乏审美性,课堂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分析事物特征与联系,尤其是人物分析。在人物形象分析中,应该从联系的观点出发,将人物放在具体背景下让学生解读。在小学语文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会以社会为背景,也只有这样才能强化人物与性格在学生中的心理烘托,进而得到作品中的内在美。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尽量生动地介绍写作背景,在引导学生对人物以及文章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解读文章的同时,感受文章中的内在美。

另外,细节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认真重视标点符号、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从细节把握中,让作者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由于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不受空间与时间限制的过程,从课堂教学来看,它只是教学的一个细小部分。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应该加强美育渗透,在增强课堂教学的同时,达到教学目标与质量要求。

二、审美―品读式教学法的应用

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从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来看,大部分都将教学的中心放在思想感情的把握与理解上,这样不仅淡化了语文本色,对培养学生审美品味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实际来看,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浓缩。因此,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精妙处的闪光点捕捉,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的同时,和作者产生心灵共鸣;在学生得到人文关怀的环境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各种精品文章美的感知与体验。

2.品读词句,感悟语言美

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地品味小学语文教学特征,根据古诗词语言引导学生对美的深层次感知与体验。对于经典的古代诗词,不仅要体会文章画面,更要引导学生抓住诗词诗眼,感悟诗词意境,同时让学生体会语言、用词的准确性与精炼性。例如:在《游子吟》中,我们可以抓住密密缝这几个字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如果你是游子,那你的母亲会为你缝进一些什么?通过这种假设,学生自然就能领略那种母子情感,并且联想到自己母亲的关心与操劳。

“审美―品读”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不管是美育,还是德育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活用教学方法,在优化教学策略的同时,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方卫红.探讨“审美―品读”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