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从业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管理从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管理从业方向

旅游管理从业方向范文1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对旅游专业毕业生从业方向进行细分,开发与市场需求对路的专业,可以使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就业渠道更为宽阔。可将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导游、市场营销与旅游产品开发、运作管理、散客旅游营销等方向,将酒店管理专业细化为烹饪管理、餐厅服务管理、酒店设施管理和客房管理等方向,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旅游管理专业缺少的是专业知识过硬,同时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所以首先要鼓励现任教师继续进修学习,巩固和扎实其专业理论功底;其次还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以专题讲座、讨论或报告等形式与本校教师交流,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此外,还可聘请相关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以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

3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实践操作性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同时又要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未来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从业态度。

4增加学生实践渠道,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渠道仅限于酒店,实习范围过于狭窄。旅游院校通过以下渠道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一是整合校内资源,设立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模拟餐厅等在内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训练环境;二是院校应增加与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部门的联系,开展校企结合的培养方法,这也是美国旅游专业教育最鲜明的办学特色。

5重视教材的开发

旅游管理从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模式创新

1引言

中国旅游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今的中国旅游业从原来的以入境旅游为主,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三大市场并举,国内旅游、出境旅游更是呈现出跳跃式发展。在国内旅游中,短线游、一日游、近郊游、乡村游、自驾游成主要方式,旅游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变化,中国旅游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而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和自我完善之中。现阶段,中国旅游高等及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良好,其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基层和中层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到2012年底,有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类10个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1100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90%以上,即近950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共设置了旅游管理类的相关专业共1900所(个),累计培养相关毕业生340000人,在校生人数430000人,2012年计划招生人数190000人。说明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发展已较有基础,社会和行业影响力已较大。

随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也越来越受关注。按照其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的旅游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等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就此问题分四步进行了研究,第一步对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第二步以陕西省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相关院系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同学们对实践教学现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实践基地建设和聘请相关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讲座)的建议;第三步综合第一步和第二步调研情况开展实践基地建设,设置课程(授课、讲座题目内容,方式方法等),并聘请旅游相关政府及企业人员进校授课;第四步对旅游系学生进行调研,就相关实践基地建设,一线人员授课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效果建设实践基地、构建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路径模式,完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调研情况

本论文研究的基础资料,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资料,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2.1调研对象

目组成员以西安财经学院高职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旅游学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经济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西安商贸旅游学院、陕西工运学院、西安华西大学等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服务与礼仪管理、导游管理等专业为例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杨凌区、榆林市、汉中市、渭南市、延安市等省市旅游相关部门、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相关部分企业为调查对象,就聘请一线人员进校参与教学的路径和模式分析研究,提出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科学方式方法、以便拓宽和深化我省旅游专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组成员聘请陕西省旅游局,陕西中青旅,汉阳陵博物馆、君悦城堡大酒店,西安旅游集团、陕西旅游汽车公司等一线旅游从业人员来校进行旅游相关专题讲解,共举行讲座十余次,讲座聘请人员全部是陕西省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讲座内容涵盖了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主要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景区管理、旅游交通管理、旅游购物、旅游商品开发、游客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行政管理、旅游法律法规等进行讲座。项目组成员就讲座内容、讲座效果等进行现场跟踪,对听课学生进行现场调研,采集了大量一手数据,所采集数据准确无误,对于本项目研究起到了极大地作用。项目组成员对采集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内容包括聘请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效果指标的测度、指标间关系和指标性质的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是在定量研究结果基础上进行定性归纳概括,包括参与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的描述、特征的总结、规律的提取等。在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的同时,又采取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项目组成员系统搜集了国内外同类高校、同类工作模式的数据,另外还对陕西省、西安市、安康市、汉中市、宝鸡市、延安市、榆林市、杨凌区、渭南市等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旅游相关企业一线从业人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旅游相关专家学者等方面人士进行访谈。通过一系列的反反复复的过程,归纳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对我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观点和结论,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期望陕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能够按照这种模式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应用研究结果,为我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服务。

本项目研究的基础资料,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资料,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00份,实收有效问卷910份,经过汇总,结果如下:

在问卷1对“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参与教学(讲座)”的问卷调查中,对旅游一线人员参与高职旅游教育的项目设计,你认为下面哪些方面对你最有吸引力时,旅游相关政府管理人员;旅行社相关从业人员(一线人员,包括导游、领队、外联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在非常有吸引力方面排名在前三位,后者依次为酒店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旅行社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旅行社相关从业人员(二线人员,包括计调、财务、营销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一线人员,包括售票、解说、接待服务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二线人员,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酒店相关从业人员(一线人员,包括前台、餐厅、客房服务人员等);酒店相关从业人员(二线人员,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人员等);旅游购物点相关从业人员(包括管理、采购、销售人员等);旅游交通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旅游交通相关从业人员(一线司机、安保、调度人员等)。

在问卷2对“实践基地建设”的调查问卷中,对高职旅游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的描述中,你认为哪些方面最能提高高职旅游教学质量,得分最高前三位的分别是旅行社二线,社内实习,包括计调、财务、营销人员等;酒店,二线,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等;酒店,星级酒店;后者依次为旅行社,一线,包括跟团导游、领队实习等;景区,二线,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等;酒店,一线,包括前台、餐厅、客房服务等;景区,一线,包括售票、解说、接待服务等;景区,历史人文景区;景区,自然景区;旅游购物点,包括管理、采购、销售等;酒店,经济性酒店。

在问卷3对“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对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描述中,在上大学以前,您对旅游管理专业持什么态度?选C喜欢最多;您更喜欢旅游管理的那个方向?选 B景区和C酒店的平分秋色,人数基本相同;您是否赞同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化为四个方向?选C赞同的最多;您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应该在何时开设?选B第二学期的最多;您认为本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各年课程数量设置是否合理?选 C合理的最多;您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课程数量如何?选C还可以的最多;您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效果如何?选B有点收获的最多;您认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在哪些方面改进?回答多是增加技能与就业培训,增加高级别实习、实践机会,增加接触面等等。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评价中,对理论课程专业课评价较好的分值较高,大多数同学认为非专业课一般。在实践课程评价中,认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非常重要,聘请政府旅游管理一线人员授课、聘请旅游企业一线人员授课较重要。

2.2存在的问题

在对问卷进行汇总分析研究后,项目组成员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实践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当中,通过调研发现了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陕西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建设落后、实习面单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松懈、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践质量标准缺乏等问题,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明显下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国内外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聘请的授课者没有经过正式的授课培训和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的把握,另外由于身份和年龄等的差距,与学生之间有一些距离障碍,在课时、课程、模式、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对于没有授课经验的一线人员来说,其备课和讲课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学校如何协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以取得效果最大化,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须认真对待。

3建议与对策

3.1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方面

3.1.1注重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时,应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可做到学生毕业后能实现与用人单位的全对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3.1.2在师资队伍配置方面,增加实践能力强的老师。要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需有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施。

3.1.3选用操作性强、实践应用型好的教材。选用教材要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注意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选用教材要新,教材能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跟上时展的步伐。

3.1.4合理评价学生实践实习成绩。要鼓励学生爱实践、爱实习,就必须合理评价他们的实践实习成绩,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实践实习的激情。

3.2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及路径

3.2.1优秀的旅游人才需要良好的旅游教育。旅游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专门型技能型人才。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罗兹柏等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侧重理论和侧重操作都未免失之偏颇。不宜定位于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高级管理人才,因为高职教育只能培养具有经营管理潜质潜能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屑做基层工作,眼高手低。赵鹏等认为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罗兹柏等认为以一种新的视角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专业主干课、素质技能课和相关知识课等三大系列来设计。朱飞认为应建立公共基础课、科学人文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实习与实践训练课程模块等五类课型体系,充分体现知识面宽、基础扎实、择业方向明确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项目组经过认真调研,充分论证,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是比较合适的,即以教学为核心基础,以技能培训为实践推动环节,以科研探索为发展导向的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

3.2.2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旅游一线人员的身份问题,可以采取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辅导教师等方法进行。教学(讲座)题目应该和本科学生专业课紧密结合,这样才可以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其内容不但要涉及旅游实践方面的东西,更要设计旅游从业人员需求以及素质要求等方面,以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能尽可能的往就业方面靠,以扩大就业面。教学课程课时设置以合理为好,切忌太多,过于频繁,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也不能过少,一学期最多不超过五次,最少不少于2次,教学模式(方式方法)可以采取先讲座、后提问,再讨论的模式,也可以先座谈、讨论再讲座的模式,教学地点以学校为主,在学校有利于学生安全,也可到现场进行观摩学习,现场讲解、现场讨论,现场与员工互动的方式,这样可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深入了解,其中至少有一次在外部现场讲解学习,在费用核算方面,应坚持长期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根据时间、出行情况予以计算,在这一年中,聘请的一线旅游从业人员从不计较劳务费、出行补助费等等,和他们交谈中,他们更看重自己的作用和名声,这样的话可采取聘请其为本校兼职教授、辅导老师、兼职合作研究员等来满足其要求,这样既可以节省经费,又可以扩大自己学校的声誉,另外也能给学生带来一些就业机会。

3.2.3聘请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旅游一线从业人员的学历与职称选择。参与高职旅游管理教学的旅游一线人员的学历最好为本科以上。项目组成员在2011-2013两年期间,进行的十余次讲座实践中,所聘请的一线人员3人为硕士,6人为本科,4人为大专,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旅游局工作的本科人员效果最好,据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手头有大量的一手资料聊,讲课的实质内容丰富,说服力很强,二是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讲课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生动性也很强,讲座的实际效果非常好。相对来说,大专毕业的从业人员,讲课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就比较差一些。所以在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宜。

从调研来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授课效果非常好,知识背景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当然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授课效果更好一些。

3.2.4聘请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一线从业人员的职业情况。通过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加理论与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应该认真思考,以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聘请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来看,以旅游业三大主力行业酒店业、旅行社业、交通业为最好。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期望聘请以下方面的一线从业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应涵盖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中外合资旅行社、外资独资旅行社从业人员;酒店从业人员,应涵盖不同星级宾馆酒店、国内外连锁宾馆酒店的从业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应涵盖历史人文景区、自然风景名胜景区、人造景区等从业人员等。这里边没有学生提出来需要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来做讲座。

随着长期的校企合作、政校合作,旅游管理教学需要,如果在聘任一线从业人员方面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在聘请人员中选择优秀的授课人才,将他们 起来,建立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参与教学管理的专家库,那是最好不过的。

3.2.5校内校外授课老师相结合的方式。校内老师理论知识丰富,校外老师一直在旅游一线工作,实践操作经验多、技能熟练,一线旅游从业人员来校授课时,如有本校专业课的老师参加,如果能做到本校专业课老师提前与一线老师就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讨,将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这种组合和教学模式能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3.2.6前往一线参观学习、企业听课。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一线旅游企业参观学习、听课等实践教学模式是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现行的实践教学方式,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了解旅游企业的基本经营范畴、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规章与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旅游企业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岗位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样的要求、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对自己的实践薄弱环节有了一定的掌握,帮助学生为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做好针对性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学生参观学习时所看到的旅游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饱满昂扬的精神面貌、恰当合理的目标和追求,从业人员具备的优良素质等,必然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锻炼、职业道德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3.2.7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项目设计。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以下教学内容感兴趣: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世界遗产深度之旅—从兵马俑谈起;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管理;文化与旅游;生态旅游;试论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与领导策略;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等等。参考学生意见,应进行所列举题目的相关讲座。

3.2.8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时间选择。从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专业教学,应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起就想迫切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将来努力发展的方向,所以从学生进入校门起就开始做一点旅游相关的专门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坚强学习信心,找准学习目标,提前考虑要优先掌握的知识,做好导游证等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证件的考试工作,以便做好将来的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2.9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地点选择。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选择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学校教室进行,一处是在室外进行,室外的地点可选择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边看边讲。选择教室做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理论方面的,比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政策法规例解等等,选择室外,主要是相关一些技能方面的,比如旅行社营销、导游接待、宾馆酒店工作流程、餐饮接待、景区规划等等,这方面如果能边看边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不但能改变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西安财经学院高职学院餐饮管理与服务及旅游管理专业有6个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和实习基地相处关系融洽,其工作人员可为高职餐饮管理与服务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系列讲座。

4结语

本文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人员参与旅游管理的教学,就其参与教学的身份、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课时设置、教学模式(方法方式)、教学地点、参与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由单纯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利于旅游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普遍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有利于拓宽实践教学思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本课题研究尚需完善,尚未提出更详尽的实践实习基地建设路径、模式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计划,在聘请一线人员分布情况及授课题目设计方面也不尽完善,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

参考文献:

[1][英]史蒂芬·佩吉,保罗·布伦特,格雷厄姆·巴斯比,乔·康奈尔著.刘吉力莉译.现代旅游管理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83.

[2][日]前田勇.现代観光総论[M].东京:株式会社学文社,2008.142.

[3]邵琪伟.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出境客源国[R].2006-3-29 14:35:47.

[4]魏卫,袁继荣.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4.8.

[5]赵鹏.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模式[J].旅游学刊,2001,(1).

[6]谷慧敏,王家宝,张秀丽,张伟.世界旅游教育巡礼[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J].2003.

[7]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学刊,2002,17(5):76-79.

[8]张广瑞.日本旅游研究与教育的概况与趋势[J].旅游学刊,2001,(4):78-79.

[9]王严根,张德金.旅游业与我国的旅游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2000,14(6).

旅游管理从业方向范文3

高职旅游管理生涯集群课程设置与开发的基础是旅游职业群的发展变化。其开发的前提是对旅游职业群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找出职业的适量变化。如根据不同学历背景的旅游从业者在每种生涯路径所获平均工资的差异,预测未来各种生涯途径的发展前景,以此为依据适当调整或改变当前的课程设置、开发新的课程;在生涯集群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可能发现新的职业生涯途径,从而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开拓新方向;通过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的从业者在同一生涯路径下工资差别情况预测未来该生涯途径下所需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或培训的人员比例。总之从生涯集群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来看,应从市场需求调研分析、设立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实现方式、选定和开发教材、课程评价开发六个步骤紧紧围绕旅游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开展,并且根据统计数据做出科学的分析与预测,保持灵活的适应性。

(二)生涯集群课程的开发可兼顾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两性特色”一一即跨学科综合性与高级旅游人才培养的专业性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面向旅行社、酒店、交通、餐饮、康体养生、会展节庆等众多行业,其学科的交叉综合性与面向职业群的多领域性决定了专业必备知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综合性与专业精深度是专业发展的不可逾越之问。如果以生涯集群课程的开发为基础,高职旅游管理集群下可以设置不同的生涯路径,将旅游业的职业群归涵其中,体现了专业办学的综合性(涵盖了学科知识的综合交叉性与职业领域的综合多样性)。学生根据可供选择的生涯路径与自己个性特征确定自己的生涯发展路径,在此路径下以生涯主修科目系列与生涯选修课程学习为基础,逐渐向专业的精深方向发展。另外,虽然学生选定的只是一个生涯发展路径,但坚实的生涯通识课程(即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学科课程)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综合素质基础。学生在专业综合教育氛围的熏陶下,其隐形的综合交叉学科教育效果也不容忽视。此外,以动态学习监测与生涯指导为基础的跨路径选择性学习,也为综合性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技能提高提供了可能。

旅游管理从业方向范文4

独立学院,作为近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独立学院发展迅速,截止2010年7月12日,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全国已经有313所,其中湖北最多,有28所,江苏有26所,浙江22所,辽宁和河北18所,广东17所等。截止2012年已转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或撤销、更名的“独立学院”有20所。教育部有关领导指出,独立学院是保证中国高等教育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独立学院也将会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兴学科。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建立“旅游管理”这一分支学科,设立之初主要是以为酒店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因此开设这一专业的大多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内容以实务操作和服务技能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界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旅游管理开始由单纯应用走向研究层次,进入本科教育阶段。在我国,这门学科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已成为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1世纪,中国的旅游业迅猛发展,高等旅游教育不断壮大,独立学院也随之得到极大发展。独立学院也逐步成为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区别于普通研究型的高校,独立学院作为教学型或教学科研型的高校大多将培养目标不断调整目前定位为适应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本文由收集整理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所谓创新性,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指培养的人才要相对于技能性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或是技术的二次开发。要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尤为关键。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全国75所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的高等院校为例,各学校旅游教育专业所依托的专业较为复杂,大致分为:依托历史学的5所,依托地理学的14所,依托管理学的11所,依托经济学的15所,依托地质学的4所,此外所依托的专业还有外语、交通运输、园林学、中文、建筑学、农学、财贸等等。由此可见,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所依托的专业门类众多,导致师资队伍学科背景复杂,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尽管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强化和提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对承担的教学学科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但缺少对教学所需的整体知识的掌握和前沿知识的了解,缺少其他学科那种深厚的专业知识积淀,即知识的点掌握较好,知识的面略显不足,这样在教学中很难张弛。更多的专业教师缺少旅游实际工作的和经验,更缺少对旅游业发展的同步跟踪和深入研究。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前提,是旅游人才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旅游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所培养的学生质量的优劣,同时也将影响着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更一定程度决定着我国旅游业这一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的未来。基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其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独立学院旅游教育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热爱所从事的事业。用自己正确的人生观指引学生,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民教师。

同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热爱学生,做好学生的价值导向者,解决其人生成长中的困惑,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选择能力,成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导师。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旅游服务业是特殊的行业,对从业人员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当开始树立和培养。因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首先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其次还当结合旅游服务业的特征践言践行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热情服务、宾客至上、诚实守信、公私分明、团结协作、顾全大局、一视同仁、不卑不亢。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这一无形的感召力,并在日常规范中严格遵守,这样才能以自身的强化对学生的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 拥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

旅游教育具有边缘学科和综合专业交叉较深的专业性和较强的应用性等的特点,它涉

及到国民经济的29个部门和108个相关行业。这决定了旅游专业教师掌握外语、哲学、当代世界经济、法律等理论知识,又要掌握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法规、旅游经济学等专业知识, 更要懂得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等现代化管理科学理论、技术和策略。所以,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4.具备较强的实践和指导能力。

旅游业属于外向型经济,是与市场联系紧密的行业,更加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高等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关联度高,职业化导向下的旅游人才培养是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这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不仅对本专业具有宽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专业技术的实践,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即要求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师是“双师型”的,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既能讲解又能示范,旅游高校人才培养对专业教师的必定要求。

5. 掌握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外向性和涉外性要求旅游教学必须从传统的讲授为主转向案例浅析、专题研讨、操作训练、多媒体教学等相的多样化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发展,从传授理论知识、提高技能转向潜能开发、拓展训练、职业生涯设计等方向发展,教师独具匠心的课程设置、变化丰富的教学方法、灵巧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激发学生的参与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团队协作、而启发学生讨论一些热点和现实不足,能培养学生独立浅析和解决不足的能力,也会增强学生对于旅游服务工作的认识,培养从业的兴趣和信心。

6. 具备相对较高的情商

旅游管理从业方向范文5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旅游高等职业学院。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2006年开办以来,已连续招生11届,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8届、1760名毕业生,是湖北省高职院校省级品牌专业、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定点旅游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经过11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确立了“大学水平人文素养和能工巧匠型旅游服务者”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了“工学结合、课证融合、赛训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宽基础、窄方向、活模块”专业课程体系,推进了“工学交替、旺进淡出”的专业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推行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开发了一批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了以国家旅游管理数字化实训中心为核心的校内旅游实训基地,建立了以湖北高校省级旅游管理实训基地为核心的校外实习基地,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就业有技能、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旅游人才。

一、“工学结合、课证融合、赛训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为导向,将旅游专业与区域旅游产业对接、课程开发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旅游服务流程对接、技能训练与技能比赛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对接,探索形成了“工学结合、课证融合、赛训融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建设

1.校企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旅游管理专业聘请鄂西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旅游职业教育专家组成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同时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的智囊和参谋作用,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自主创新提供信息交流和技术支撑,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参观考察、专家论坛、学术沙龙、课题研究、项目评审等活动,推动专业建设。

2.“政校行企”合作育人。神农架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区。自2012年以来,旅游管理专业与神农架林区政府、林区旅委、旅游协会、旅行社协会、神旅股份、神旅集F和28家旅行社开展了全方位的“政校行企”合作,按照“政府主导、学院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原则,校地共建“神农架旅游学院”,每年合作开办1个“神农架旅游管理班”,合作建设“神农架生态旅游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目前,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神农架重要的旅游人才培养基地、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旅游旺季景区讲解员来源基地;神农架已建成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重要的学生旅游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和优质生源基地。

3.校企共建实习生岗前技能特训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前,先引进企业培训师合作开办“实习生岗前技能特训班”。特训班成员对象是准实习生,教师是实习企业培训师,时间是学生课余时间和集中实训期间,形式是校企合作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内容是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与工作技能,效果是把企业入职培训前移至校内,降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成本,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教学实习的实效性。

4.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旅游管理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鄂西地区真实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业务流程、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先后开发了14个面向鄂西旅游业的本土化工学结合课程,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身临其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突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宗旨与就业导向。目前,这批教材已成为鄂西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教程。

(二)课证融合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对全国导游资格证、酒店管理师、茶艺师、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普通话等级证等职业资格证与职业技能等级证实行“课证融合”教学改革,通过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教学模块,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对接,使学生毕业时,实现100%的学生持有双证书。

(三)赛训融通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紧跟产业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赛项,在师生中构建学技能、用技能、赛技能的氛围,引导产学紧密结合,校企全面合作。通过赛训融合,促进教学改革,推动了课程标准与竞赛标准对接,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果;同时,通过赛训融通,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风,历练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竞争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近三年,专业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36次,其中国家级团体一等奖2项、国家级团体二等奖1项、省级团体奖3项、个人国家级二等奖7项、个人国家级三等奖6项、个人省级一等奖5项、个人省级二等奖10 项、个人省级三等奖2项。

二、“宽基础、窄方向、活模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宽基础,壮后劲,窄方向,强技能,活模块,促发展”的思路,推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即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宽基础”和“窄方向”等2个一级教学模块。“宽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包括5个二级教学模块;“窄方向”模块是选修模块,共设置了“酒店管理、导游与旅行社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等3个专业方向二级模块,学生三选一;每个二级教学模块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细分为若个教学项目;各个教学模块和教学项目又根据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适时动态调整优化,构建起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模块横向融合、纵向承接、动态调整、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旅游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一)“1.5+1.5”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在构建“宽基础、窄方向、活模块”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用1.5年时间进行“宽基础”学习,系统掌握从事旅游行业岗位群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与通用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后劲,使学生具有“大学水平人文素质”,为学生终生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后1.5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职业发展规划,自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再经过1.5年“窄方向”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岗位实训,使学生成为“能工巧匠型旅游服务者”,实现“就业有技能 创业有能力 深造有基础 发展有后劲”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二)“工学交替、旺进淡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旅游淡旺季交替呈现特点明显,旅游管理专业结合教学规律和旅游企业用人需求,采取“工学交替、旺进淡出”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即当旅游旺季人员紧缺时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实习,当旅游企业处于淡季时学生回学校学习。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既解决了旅游企业在旅游旺季服务短缺的难题,又为旅游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既保证了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岗位与职业发展方向的吻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又使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得到了相应的实习补贴,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达成学校育人、学生成才、企业得利、家庭减负的多赢格局。

(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基础学习阶段,专业通用模块课程全部推行以“任务驱动”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专业技能学习阶段,专业技能模块课程和教学实习全部推行以“项目导向”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按照“校企搭台、教师导演、学生唱戏”的思路,突出学生主体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师生合作、交流与反馈,使学生全程参与、主动学习、参与讨论、真正动手,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地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结果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行动能力。

四、校企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数字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先后投资2400多万元建成了基于数字化仿真实训的信息化教学中心、素质教育实训中心、数字化旅游实训中心、导游微格实训中心、酒店实训中心、旅行社实训中心和景区管理实训中心。其中,“数字化旅游实训中心”和“导游微格实训中心”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内一流的旅游实习实训基地。

(二)校企融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对接,强化实践育人,在省内外优选了一批知名旅游企业,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构建起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了以神农架生态旅游实习基地、三峡人家民俗旅游实习基地、三峡大坝工业旅游实习基地、瞿家湾红色旅游实习基地、悦兮.半岛温泉度假旅游实习基地和神农架国际滑雪场体育旅游实习基地等18家4A级以上景区为核心的景区实践教学基地;以湖北峡州国旅、湖北康辉国旅和宜昌大三峡国旅等24家旅行社为核心的导游实践教学基地;以上海锦江饭店和北京华北宾馆等14家5星级酒店为核心的酒店服务实`教学基地。其中,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五、“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健全了教师“工教结合”制度,每名专业教师每年至少有一个月以上行业工作经历,以“工教结合”推动“工学结合”;建立健全了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制度,每名专业教师至少与一家旅游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建立健全了行业师徒制,每名青年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建设师徒制关系,开展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建立健全了赛教融合制,每年开展教学技能比武,通过说课、讲课、实操等比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强化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已聘请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者是在本行业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25人任专业兼职教师,专业实践课题主要由兼职教师承担;校企共建互帮式“教学拍档”,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组成一对一的“教学拍档”,合作开展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研活动、技术开发,使专兼职教师互通共融,将校企合作具体到人与人的紧密合作,提高了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鄂西旅游产业发展为己任,组建了三支社会服务团队,长期服务于鄂西旅游产业第一线,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一)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技术开发服务团队

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培养出以4名教授为核心的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团队。通过专业带头人带动骨干教师面向鄂西旅游行业开展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近三年,共出版教材及专著8部,其中国家 “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4篇;主持完成省市级研究课题23项;承担并完成旅游行业企事业单位委托技术开发项目9项,主持完成了《湖北省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宜昌市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宜昌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神农架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神农架旅游标准化手册》等一批重点旅游技术服务项目。

(二)组建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团队

近三年,旅游管理专业分别与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神农架旅游委员会、神农架旅游协会、神农架旅行社协会、神农架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洪湖华年生态投资有限公司、宜昌三峡环坝旅游集团公司、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和宜昌市旅游局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6次、16718人次,年均培训3343人次。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充分利用学校一流的校内实训基地,与宜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宜昌市旅游局和神农架旅游委员会等单位合作开展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每年职业技能鉴定规模达到5000人次以上。为推行“双证”教育提供保障的同时,有力的服务了社会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工作。

(三)组建学生导游志愿者服务团队

旅游管理从业方向范文6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

回顾旅游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79年,那时候就开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以旅游为专业的学校,在大学的教育中旅游专业的设置开始于1980年,杭州大学对外招收的旅游专业的学生成为了我们第一批专业的旅游从业者,从此旅游管理专业在高校中稳步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对这一需求一步步发展壮大,也有了专业的师资队伍。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范围内旅游专业在各高校中都成为了重点建设的科目,旅游管理作为一支新生的力量,在高校专业的成长了凸显出了不一般的潜质,发展十分迅速很快站稳了脚跟,但是在这其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市场。旅游业发展至今对于高素质以及综合性的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但是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培养的旅游人才和市场的对接上存在不对称的现象,旅游从业者整体上表现为拱需紧张,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还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是旅游业在现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通过旅游业内部人士反映,高校培养的旅游从业者在基础知识的理解上很扎实,但是在具体的实践的与运用的过程中,无法有效的解决实际的工作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达不到要求,无法了解实际的市场要求,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调整。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传授为中心忽视能力培养

旅游的实践教育应该是专业教育的重点内容,而不应该只是完成要求而走形式,借助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更加的贴切的感受到从业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找到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与人沟通和管理的能力,为自己的从业提供帮助。但是从一些大学的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都主要对专业知识讲授,实践的环节很少甚至没有,学生的就业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面对这样现状,高校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实践教育对于学生专业的培养、素质的提升、应用能力的规范等都有着很大的帮助,高校应该适应现阶段的市场需求,着重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与实践要紧密的结合起来,制定人才培养的策略,找到创新的教学方法,逐步满足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策略

专业内容的设定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它决定着旅游从业者发展的具体方向,内容的设定涉及到课程选择、教学师资、内容新颖、方法探索以及教学手段的制定与实施,属于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工程,专业的设定可以有效的利用好教育资源,调整教学的思路,对于创办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校有着有强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人才的培养在专业教育上应该适应经济建设的特点,培养多元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科学定位于应用性的本科层次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一个角度来说它比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更加的宽广,而且涉及到的领域也更加的有针对性,知识结构的传授也更加的有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就业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毕业生不仅不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以及技术的相关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相比于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旅游专业的培养要更加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很快的融入到新的环境之中,通过自身的能力解决一定的问题。

(二)教学计划要强调培养出人才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

课程的建设与设计可以有效的带动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设定是课程传授的重点,也是专业从业者培养的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施是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实施的,它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课程的内容应该更加的灵活,根据从业的不同特点设定不同的情境进行模仿,也可以请到从业多年的工作者进行现场的传授,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执行教学的任务

(三)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