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范文1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124-02

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使得高等教育必须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来服务于经济建设,而不同的经济环境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着不同的影响。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形成二者“双赢”局面的必要保障,这也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1]。实际上,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而能否以理论研究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此二者的关系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发挥着战略性的作用,因此,这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一、国外相关的理论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发展高等教育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高等教育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在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外,研究此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三螺旋理论,即将市场视为联系企业、学校和政府的螺旋型力量;区域竞争力理论,即在一个大的区域之内的,属于地区性的并具有一定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资源;非均衡增长理论,即由于历史发展、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会通过某个区域经济增长能力强,然后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区域的现象;新经济增长理论,即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技术的发展,揭示了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后发优势理论,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知识创新,帮助提高区域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从而达到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水平,这说明了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2]。这些理论表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区域经济和在此背景下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联动关系。这些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们主要都是从特定的国情出发的,虽然对于推动全球经济和教育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具备普遍的代表性。

二、国内相关的理论研究

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高等教育已逐渐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如何正确处理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教育促经济,以经济兴教育是国内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基本理论研究

这方面的基本理论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即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理论,指的是高等教育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服务各方面发挥的作用;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即收益与能力原则,收益共享与成本分担是该理论的支撑点;非均衡发展理论,即根据区域特点和历史沿革进行功能定位的理论研究;第三职能理论,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教育的三大功能;全息结构理论,即物质、精神、自然与人性相互作用的子系统。该理论表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是不可避免的,揭示了两者的互动是最佳的发展条件;教育方针理论,即教育政策理论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高等教育应努力开拓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3]。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原来的高等教育水平可能已不能满足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因此,人们往往会积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改善未来的就业能力,这样该地区的人们教育程度就会越来越高。这也会直接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完善和优化。可见,经济水平越高,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也不断提高,因此,地方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专业结构,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教育的实用性,使得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该地区的经济实体和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状况。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那么这个地方的食品消费等基本消费就相对较少,对于高等教育的支出就多;相反,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低,人们的消费主要用于食物等必需品上,对于高等教育的消费就要少。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消费的情况正相关。

目前,中国的就业面临着一个难题,即随着高等院校扩大招生,毕业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就业市场的需求,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了许多毕业生面临失业的困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从根本上影响着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和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会使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这样,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相符合,就业率就能得到保障;同时,改善高等教育的投资前景,进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变得更多样化,从而使得高等教育更加完善。

(三)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比较中美经济发展差异可以发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教育制度不同,这在世界各国都有所体现。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那么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加速。这表明了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某些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自然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则更需要人才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弥补资源的不足,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自然资源最好的替代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逐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高等教育这块主战场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源是技术资源的基础,而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因此,高等教育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就业率,因此,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可以带动消费增长,适当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因为高等教育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整体状况的制约,所以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样,就有必要迅速提高高校周边经济的发展,以实现经济与教育的互相促进与发展。

三、国内外理论研究的不同之处

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就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而言,国内外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国外理论一般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的,如技术创新等方面。例如,后发优势理论等就是基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而在国内,研究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的,强调国家的干预和措施;例如,教育方针理论就是以为指导思想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础,进而找出解决我国相关问题的方法。

此外,国外相关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为根本原则的,而我国的相关理论则融合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长,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基础和政策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决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和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

四、我国相关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研究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当前研究中的问题并加以完善。

(一)定量分析不足

目前,国内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停留在相对较为表象的定性分析上,缺乏深入的定量分析来研究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因此,目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收集有说服力的实际数据,进行相关的定量分析和研究。例如,可以收集不同地区的相关数据,研究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明确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分析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比较研究不够

由于历史、地理、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状况不同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因此,比较不同地区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非常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建议研究者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特别是研究有代表性的地区,如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区,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东北地区,以及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西北地区等等。比较在这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作用,以及不同经济状况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这对于因地制宜,帮助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三)政策研究不足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但是,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在高等教育方面,特定区域之间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经济与教育的共性和相关性。这是由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和教育政策。因此,研究者应对这些不同的政策进行研究,探讨在特定的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不同地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政策奠定理论基础。

结语

高等教育并非孤立的生态个体,而是与区域经济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4]。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并为区域经济发展奉献力量,而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影响高等教育的投资状况和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对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融合国外微观的研究理念和国内的宏观研究理念,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高等教育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也是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毛建青.影响高等教育规模的主要因素及其协整关系——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范文2

[关键词]我国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一. 前言

伴随人类经济生产分工水平提高和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区域间市场依存度和空间紧密性不断提高,经济联系逐渐密切,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表明,区域之间能否建立起协调的经济关系,实现区域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对于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具有直接影响。

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笔者认为,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能力,是转变发展方式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我国区域经济特色日渐明显

进入新世纪,我们确立了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开始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从而进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特色日渐明显,东部沿海区域的率先发展和先富起来并带动中西部区域共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2009年1至8月,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7.2%,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增长37.0%,增速同比加快1.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增长39.2%,增速同比加快10.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投资占全国城镇投资比重为50.4%,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2000年到2008年,国家已安排西部大开发新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17400多亿元。

三.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体制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诸多矛盾逐渐显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就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的区域经济差距扩大;二是区域利益主体形成带来的区域问恶性竞争;三是区域间缺乏合作,损失了区域整体效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把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探寻解决协调发展问题的可行对策,实现国民经济整体效率提高和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思考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不同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除了区域经济系统的协调之外,还包括区域中的社会、环境、文化等各系统内部及相关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比单纯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更为丰富,二者不能混用。同样,区域经济差距只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一个组成内容,不代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全部。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区域差距问题等同于社会公平问题,因为不同区域自然、社会条件不同,经济自组织过程中产生区域差距是必然现象。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在于通过理性的“他组织”行为,来克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协调现象。专业化生产使整个社会获取知识、积累知识的能力提高,进而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但专业化生产效率受到分工交易成本的限制,当分工组织有效率,分工带来的效率超过分工衍生的交易成本时,分工活动便自动在更大范围内展开,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相反如果交易成本过高,分工活动就无法产生。分工的自发演进,分工链在空间范围内拓展、延伸,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空间格局,不同区域因生产分工关系而紧密结合在一起。区域间的经济关系是否协调,决定着区域间的交易成本,影响着社会整体分工水平,因而影响了经济生产效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由此产生。我们首先要要敢于创新,突破体制束缚,提高区域经济协同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这些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体制不顺、地区分割、利益保护等也是束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要发展区域经济就必须敢于创新,从体制、机制、观念、利益等各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其次,要善于利用区域优势,扬长避短,发展区域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过去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很好地利用了自身优势,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等,但是也有一些区域在发展过程中过多地把眼光放在了向中央要项目、要政策、要资金等方面,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不明显。所以,今后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如何利用区域优势的工作,扬长避短,发展区域经济。第三,要发挥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能动作用,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要立足于当地资源,充分发挥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确定区域相对优势产业,同时树立集群企业诚信观念、品牌意识,防止出现产品侵权和假冒伪劣现象,严格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杜艳.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2008;30

[2] 高敬旗, 王东晖. 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科教文汇(上旬刊) , 2008;7

[3] 张智勇. 城市商业银行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求索 , 2006;12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范文3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驱互动的意义

1、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大批生产、服务、管理所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等,对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提出新的更好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力重要代表之一,应当清醒认识到区域经济的特点、趋势,以及产业结构的特点和调整的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有责任应当掌握和了解区域社会中的用人情况与人才需求的方向,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区域社会中人力资源情况分析报告,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及时指导各高职院校创办自己的办学特色。例如,政府一要支持鼓励高职院校设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群及专业;二要支持鼓励高职院校积极参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宗旨,引导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三要支持鼓励企业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实践和进修的场所。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以及等模式创新,从而不断地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能力,同时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

2、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教育大众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也有待提高,需要有效解决诸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生就业难、如何与企业密切合作等一系列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就是加深对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与区域经济互驱互动的认识与研究,通过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地方政府部门则需要通过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高职院校的办学积极性以及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使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有效互驱互动,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指导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办学实践,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的办学机制和制度,规范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办学行为,使其更科学化、制度化。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于区域经济互驱互动发展中的位置,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和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合格的劳动者。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驱互动

1、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质量的提高。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区域经济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它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基础、环境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能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帮助学校教学设备的更新和教学条件的改善等,并能为其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当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佳时,势必会影响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进而导致学校在专业建设、教学日常开支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经费的短缺,就业机会也相对减少,这些问题会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

2、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所需要的岗位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其所需要的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结构是不一样的。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样一大批人才是不可能像资金、技术一样被引进,只有靠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而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对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所需要的人才。

3、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受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需要遵守区域性原则,要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优势,按区域经济的需要设置专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所以,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调整与改革的基础。区域经济中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需求的萎缩,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淘汰;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必然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新兴专业的建设。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必须对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区域经济的产业政策进行研究,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为专业建设的依据,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人才需求预测的依据,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特点,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需求,遵守适应性与前瞻性的原则,为区域经济建设增设所需专业,并加强专业与专业群的建设。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范文4

经济的发展逐渐呈现区域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质量有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人力资源。因为人力资源的技能、数量、流动性等都会影响区域的发展情况,本文将会分析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人才的质量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人力资源;区域经济;人才培养

一、前言

我国经济发展优势是通过区域化来体现的,而且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与高素质的人才,由此可见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培养技术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须计划。文中将会从加强引导、强化教育和提高意识三个方面分析如何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以此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加强引导,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扶持力度

(一)确定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

区域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趋势与培养人才的技术紧密连接在一起,计划出阶段性的人力资源培养发展计划,利用不断制定的人力资源培养计划为区域发展贮备一定的人才,不可出现人才短缺的现象。

(二)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扶持政策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协调配合,强化监督检查,抓好各项政策特别是就业专项资金、减免税费、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二是及时研究政策落实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操作难点,调整完善扶持政策的享受范围、享受标准等,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和促进就业的作用。

(三)进一步深入挖掘就业岗位

把发展非正规组织就业摆到突出位置,继续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四)加快形成覆盖全市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

以形成覆盖全市、体系健全、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服务网络为目标。

(五)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基础建设

一是要加快技能培训中心建设。二是指导技校、职业学校积极适应市场,加大投入,增强技术培训能力,扩大培训量。三是积极整合社会培训资源,组织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三、强化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

(一)优化高校专业设置

高校在制定划分技能专业时,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企业、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企业以及高校的办学特色来划分不同的专业。且高校需要具备高瞻远瞩的目光,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未来规划中去,及时获取区域经济变化的动态信息,随后对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才可探讨出适宜的教育决策。

(二)提高教育建设

区域政府需要根据经济的发展形势培养出对应的技术型人才,区域需要建立不同类型技术的培训机构与学校,因为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同技术人才,所以说从区域经济的实际出发,确保培训的技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同。同时也要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技术扶持,确保其在上升阶段的技术供求。

四、提高意识,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措施

企业应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深度调研区域内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以及建立具有潜能的区域人才队伍,通过逐渐增强的技能教育培训,将区域的人力资源素质整体提高,并合理开发出有效用的人力资源,保证整个区域内的人才具有竞争力,保证整个区域经济的合理发展。

(一)保证企业的以人为本的经营方式

企业的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维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就是确保选用人才的关键部门。企业要想保证可持续发展,不但需要流转资金与设备,同时更需要拥有不同能力技术的人才,才可确保企业的发展资源得到利用。

(二)合理配置企业人才

企业在制定人才资源的规划时,应确保原有的人才基础上,招聘一些外部人才。而且企业内部依照自身的发展规划与方向对内部人才进行培养,为了保证培养更具意义应根据不同部门,详细规划培训内容。而且不断树立企业文化,让员工以企业为家,尽心尽力进行工作,才可稳定企业的发展队伍。

(三)企业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员工一旦入职企业,企业就需要以员工的工作态度、业绩能力等方面来评定其的工作水平。同时需要鼓励员工不但创新,利用自身的优势与特点为企业谋取更好的发展方向。企业在考核过程中需要利用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从工作能力与业绩两个方面进行考核,确保公平公正。

(四)制定培训与鼓励制度

人力资源培训应具有前瞻性,以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目标。不同职位与工种制定的培训目标与激励制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中高层管理人员需注重培训管理方法与理念,而技术人才则需要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五、结束语

文中从综合阐述了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扶持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措施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明确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还需要协调人力资源中各个群体的比例与关系,才可确保区域的经济发展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曹卫星.职业教育要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N].光明日报,2015-03-10

[2]葛道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提供人才支撑[N].中国教育报,2015-11-9

[3]王维婷.江苏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共生互动的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4(8)

[4]常雪梅.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J].高教与经济,2014(1)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范文5

关键词:国土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发展

1国土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国土资源不但包括土地、海洋、矿产、气候等自然资源,同时还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等资源,是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特别是伴随着如今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也逐步加大,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国土资源开发的有力保障。而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促进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并推动区域经济的稳步增长是现阶段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众所周知,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影响和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如今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需求也呈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如今的国土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如何加强国土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进而推进区域经济能够快速良好的发展,就需要我们有效把握国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国土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优化国土资源开发,实现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区域经济的最大化发展。

2国土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问题

2.1对国土资源的开发规划不够合理。目前我国对国土资源的开发规划经过多年的发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但是部门地区在实际对国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并不合理,具体表现在没有对土地资源的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合理的开发,造成用地混乱,工业用地、农业用地以及城市建筑用地缺乏没有科学的规划,导致工业用地带来的污染直接影响农业用地的资源,甚至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2.2耕地资源逐步减少甚至消失。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建筑和工业发展规模的日益扩大,同时各类商业用地面积逐步增加,造成耕地的资源越来越少,甚至在个别省份存在严重的土地资源违规现象,大面积的耕地逐渐变成城市建筑、工业园区,农民的生产方式也由农作转为工业生产,这不但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很多区域的政府部门也更加重视对建筑用地、工业用地的开发,忽视了对耕地的管理和有效利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这也是造成如今很多农民对耕作积极性逐渐降低的重要原因。2.3对国土资源开发的生态管理亟须增强。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重要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如今国土资源开发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因为一些国土部门、环境部门忽略了国土资源开发中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国土资源的开发力度逐渐加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甚至有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由于国土资源的过度开发、不当利用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另外,一些地区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过于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仅仅处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因此,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对国土资源开发的生态管理亟待进一步加强。

3促进国土资源开发,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3.1注重对国土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国土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所以为推进区域经济的更快发展,必须从根本入手,首先要加强对国土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一方面,要重视国土部门在国土资源开发中的管控和统筹作用,确保国土资源的开发强度在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之内,有效预防过度开发和对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国土资源的合理规划来充分发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别对建筑用地、工业用地、耕地等进行明确的划分和管理要求,统筹国土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有效开发国土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稳定保障。3.2始终坚持国土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如今对节约经济、环保经济的倡导日益增强,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国土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降低对国土资源的过度消耗,重视国土资源开发与节约的并举共重,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重视对有效耕地的保护,节约利用国土资源,切实有效地提高现有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要把对国土资源的严格保护和管理与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3.3重视国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保护。国土资源的开发还要特别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进行国土资源审批规划时候,要对用地项目进行详细的了解和严格的审查,将其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影响都考虑在内。在具体的国土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以此为指导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从源头上加以强化,进而切实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此外,政府和有关部门还要有意识地加强生态观念的宣传,帮助群众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意识。3.4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加大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国土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围绕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大技术创新,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进而提高我国国土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问题,为区域经济的科学化、创新化发展打好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国土资源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着重大作用。在如今提倡绿色经济、节约经济、生态经济的新经济背景下,要更加重视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国土资源开发及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必须统筹两者,认清两者的关系,加快推进国土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提高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进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艳秋.国土资源统计与地方经济发展[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12).

[2]段华.试论以国土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科技经济市场,2014(9).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范文6

关键词:区域经济;交通运输;吸收;辐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仍然呈现滞后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表现得日益显着,交通运输发展问题开始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受我国综合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等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目前仍只能按地区、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如何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有效的交通运输发展策略,则有赖于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准确把握,进而促使两者互动发展。

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认知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从当前理论界的研究来看,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认识,这三种认识也构成了大部分地区制定当前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一种认识主要认为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致需求,交通运输的发展就是要满足区域经济活动引发的交通运输需求;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良好的交通设施必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区域优势的发挥,同时吸引大量投资。

第二种认识则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强调并突出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即区域经济发展引致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是为了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三种认识是对前两种认识的综合,认为交通运输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亦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所带动。

应该讲,上述三种认识都部分地反映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但由于这些认识基本上都停留在定性判断的认识上,因此更多地是对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缺乏在实践中的验证。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吸收与辐射模式图形解释

在笔者看来,交通运输与区域的经济关系可以与城市与腹地经济的关系相类比,把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关系区分为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由于受到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条件以及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或者以辐射为主,或者以吸收为主。一般而言,区域经济规模较小时以吸收交通运输资源为主,在区域经济规模较大时以辐射为主。交通运输资源之所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内是因为在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内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当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依托其雄厚的势力对周围形成辐射时,交通资源即使不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中也可以获得相应甚至更大的收益,交通资源就不再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

当前理论界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三种认识与笔者概括的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笔者认为区域经济是应该先发展起来的,正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后才能更好地对交通运输产生影响,这点恰好符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区域经济发展先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为了促使两者互动发展,我们应该正确引导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

三、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建议

通过上述对两者关系的思考,提出解决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发展的建议。

(一)制定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即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性差别战略,指的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按照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在充分了解并掌握各地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基础上,通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差别发展,使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实现与区域经济活动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运行的正面效应,最终促成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交通运输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使得当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提供往往由技术决定,方式的选择、线路的安排等相对纯粹的技术因素对整体网络的构成和完善影响非常大,从而造成部分地区交通运输的提供并没有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的客观要求。可以断定,交通运输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有相应条件约束的,只有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规划和战略中充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性特征,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强调区域交通运输的战略。

(二)推行区域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就是指要实现交通运输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从实质到内容上的一体化。规划的基础要充分反映规划区域内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拟合程度。这个拟合程度既包括交通运输总量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也包括交通运输结构与区域经济活动特点的适应性,同时还包括交通运输的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活动、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配置。

(三)形成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地方政府分权体制为基础的,这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导致经济组织间经济活动横向协调的成本过高,以致分工协作费用明显地高于组织费用,外部横向协调费用超过内部纵向协调费用,直接导致区域分工的割裂式发展、雷同化发展。

从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分工来看,假设现有区域经济圈C1、C2,区域经济圈C1内交通基础设施状况良好,区域经济圈C2就可以选择分工,区域经济圈C1内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经济联系,重建交通基础设施,这个决策过程中的主体为地方政府。选择分工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收益,表现为未来地方政府税收的增加;而不选择分工,收益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直接投资和转移支付的增加、短期内就业的增加以及官员个人效用的增加。这种关系就是上面所描述的辐射与吸收关系。因此,要想形成真正的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就必须要按照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各级政府在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清晰的辨别,在充分保证区域各方整理、利用交通运输资源以达成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良性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

参考文献:

[1]彼得・尼茨坎普.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