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1
中图分类号:TU9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13-01
一、场地景观理念
目前,在一些景观行业发达的国家,场地景观理念早已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空谈,它已经成为景观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因地制宜,试图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完整而先进的理念,已成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多样化模式。它是一个空间场所序列的布局,应达到承载容量、比例尺度、形态大小、人、建筑和环境的和谐。在确定场地景观理念的同时,更重要是发现与认识过程,综合地思考和整合场地最基本的特性,这也是创造理念的过程。另外,还要善于抓住场地的灵魂,真正地做到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和利用。景观多维化的空间形式可以分为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固定空间、可变空间以及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那么,在进行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多维化理念应该很好地结合这些空间不同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设计,同时使空间中的因素对多维化理念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进行能量释放性、保护性、创新性的主题景观空间整合,才能按景观规划的多维化理念将景观形式和元素组合成为有秩序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DNA”系统,使地形地貌的动态空间和建筑物静态空间实现互动,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生态复原理念
近些年来,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规划与设计理念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对生态环境而言,自然景观比人工景观更健康,更有生命力,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就是自然。从视觉到感受,再到启迪,人对景观的意识和感悟在不断升华,多维潜移着拓扑出生态情景空间。生态复原的规划理念不是单纯的绿色植物生态设计,而是努力把生态理念落实在一些具体的景观设计方法上。我们不能把生态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提高绿化率,应该以生态学原理为规划依据,根据自然的演变规律,降低景观的保护管理成本,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避免对原有环境的彻底破坏,营造多样性的生态景观空间类型。我们倡导能源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场地的自我维持能力,这些理念都应贯穿在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像注重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一样,甚至还会占据首要位置,作为核心问题去研究。所以,景观规划师在规划中应该充分利用基地上原有的自然植被,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减少因生产材料、加工材料、运输材料所消耗的能源,以新的理念和模式,建立稳定的生态景观体系,这是景观规划与设计中生态复原理念的最佳体现。
三、精神文化理念
哲学层面美,是一种融汇实体和虚体之间的精神,有文化才可能升值,赋予景观更多的文化内涵。其中,景观的哲学概念用来表达一个项目的外观形象、本质地域、文化内涵等潜在的特点,这种概念能使场地赋予特定的位置感,超出美学和功能之外的特殊意义。基于景观哲学概念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在空间中给人别样的感受,即地方文化特色,一种特有精神。景观规划师需要善于发现并且揭示这种精神的特征,进而巧妙地使它融入有目的规划理念和设计形式中,如果景观品质、效益的提高是基于多维化理念的升华,就会产生有理想、有创新、有审美、有情感、有价值观的作品。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景观规划与设计理念更应该满足人们在精神层面的种种追求。
一个理想的景观设计方案的形成,是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的提出和实施,往往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要使多维化的景观设计作品产生与众不同的景观效应,主要是寻求设计理念的原创性以及视觉表现的震撼性,从多个角度或从与常规思维的反向去思考问题,让事物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发掘出蕴涵深邃哲理的设计主题和理念。没有人类积极、主动地创造理念,没有以理念为主导,就没有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复合的发展过程。因此,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发挥独创性,必须重视和培养景观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今后,城市中的景观应该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师们有责任为全人类及整个地球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干峙.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998.
[2] 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社,1999.
[4] 尹安石.现代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2006.
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2
关键字:道路景观;设计;原则;道路绿化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对环境的认识和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道路景观也不仅仅局限在满足功能和视觉美感的层面上,也逐渐转变到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因此,当代的道路景观设计就应该立足功能需求、生态原则、文化特征三位一体的整合[]。具体来说,物质景观是载体,生态保持是法则,文化内涵是目标,互相结合以此共同实现道路景观的现代化。
一、目前我国道路景观存在的问题
(一)景观规划忽视地下管网、架空线路
在道路景观绿化时,经常发现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乔灌木,结果使植株生长势态减弱,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有的在有架空电线的下面盲目栽植,因产生树线矛盾不得不疏枝,影响了美化效果,更严重的是大风季节,因疏枝不及时,造成线路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二)景观规划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
有些地方过分重视道路景观设计,却忽视了道路的交通功能。比如在人行道上栽植树型不紧凑树木,影响人们步行或骑车,甚至也会阻挡行车视线。
(三)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
很多规划者只顾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选用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结果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效果[]。
二、道路景观规划所要遵循的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实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在道路景观环境设计中,我们首先必须要坚持生态优先,保证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道路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一切生物都离不开地面,只有在地面上创造宜于多种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城市道路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在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被破坏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并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保证城市持续发展。
(二)协调性原则
城市道路是一个有机整体,设计中要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同时要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景观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应协调道路沿线各功能地块的总体景观建设,保证城市绿化体系结构良性地整体发展。
(三)服务性原则
道路景观的服务对象为居民,景观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充分挖掘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地域特征,满足各种不同情感的需求,尽量做到自然布景与规划布景相结合。应体现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环境观,追求天、地、人的和谐,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主题。主要以自然美、植物美、景观美为基础,体现自然的重要性。形成绿地成片、树木成林、花香四溢、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城市景区。 三、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以上原则充分表明,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受到更大时空范围内的城市发展的制约与影响,因此观念意识上要转变“就景观论景观”的传统思维,形成景观的区域观和时空观,以下是对道路景观设计的方法进行几点分析:(一)生态绿地建设道路绿化和景观环境建设是建立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环节。道路绿地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道路红线内的绿化带,另一部分是道路红线之外沿道路的绿化带,该绿化带的宽度即为绿线宽度。根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规定:红线宽度大于五十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三十;红线宽度在四十到五十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五;红线宽度小于四十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
对于生态树种的选择上要突出地方特色,南方地区还好,北方地区应该适当增加常绿树种以弥补冬景的单调和萧条,同时注重常绿树叶的相互衬托。在种植方式上,我们要打破单调的行列式布局,以组团式、条块式为主要配置特点,乔、灌、地被结合进行复合混合式立体绿化,形成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的景观生态走廊。使道路景观努力形成行人视觉与行为心理的绿色景观。(二)景观设计的多样性
道路的景观设计在考虑一定连续性的基础上,也要增加变化,结合城市文化、企业文化,创造多样性的有文化意蕴的景观,同时也为各种材料、技术的多样性表达提供空间。
(三)分车带的景观设计
在设计分车带景观时,应结合自身宽度、所处车道性质及有无地下管线进行规划。位于快车道之间的分车带,以草坪和宿根花卉为主,适当配以小型花灌木。位于快、慢车道之间的分车带,宽度为两米以下或有地下管网的,以草坪和宿根花卉为主;宽度在两米到四米之间,且无地下管网的,可采用灌草结合的方式,做灵活多样的大色块规划设计;宽度为四米以上且无地下管网的,除灌草结合外,还可配以小型乔木。
(四)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在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也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一方面,即使在人流不是很大的道路上,也应该设置便利设施,比如地图、公用电话、公共厕所等,避免在人们活动时,感觉缺乏人性化的关爱。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景观设置,不能设置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转弯处,不能影响驾驶员视线通透,所以在道路的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的车辆运行空间,树冠和树干不得进入该空间,同时要利用道路绿地的隔离、屏挡、通透等交通组织功能设计绿地。
四、参考文献
[1]韩丽雅.道路绿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河北林果研究,2003,(1).
[2]丁铭绩.浅谈城市道路绿化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2).
[3]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5]王晓谋.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6]刘滨谊. 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交通部[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作者简介:梁稀(1983.11~),男,瑶族,广西平果人,大学本科学历,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道路、交通设计工作和研究。
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3
1.大学校园绿地的功能
1.1环保实用功能
大学校园绿地与其它绿地类型相近,具体有以下几种功能和作用:
(1)丰富校园景观。校园绿地为校园景观增添生机和乐趣,为师生提供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和多样的休闲娱乐、互动交流的活动空间和场地。校园内的植物绿化,把学习区、生活区、体育健身区、行政区等功能各异,景观各色的分区系统有机地分隔,增强了各个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和空间的合理性。
(2)师生学习、互动的户外场地。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全面的、功能多元化的学习、互动、健身、休闲的场所和基地。师生在郁郁葱葱的环境中赏景,在草坪上学习、活动。另外,校园中种类全、数量多的树种,也为学生植物识别等课外实训课程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
2. 大学校园绿地设计
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应从规模和定位出发,结合所处的区位,利用基地地势、水体形式及建筑楼体的情况进行统一安排。中心主场地的绿地要场地开阔、交通便利,突出主旨,体现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性特征,彰显校园特色和时代精神,其它绿地也应结合布局结构、绿地形式、大小和环境的特点,讲求造型新颖、植物配置形式多样。注重以乔木为基干,加之以灌木、花卉来充实完善绿化层次和结构,达到最佳绿化效果,创造生态效应,并注意引入例如秋色叶树种等以求景观四季多变,同时注意与设计理念和环境特点综合考虑,协调统一。
2.3.1 区域
校园中的各部分因效用有所区别,其造景也各有特点,学习区、生活区、体育健身区紧密相连而又各显特色,同时,每个区内因需保持统一而形成连续的景观序列。如学习区内的绿化特点应把握庄重、严整,多为规则严整布局,而学生及家属区、生活区或游览区的小游园内绿化应保持恬淡、清幽基调,景观形式多样,给人创造静谧、私密的空间和情调,布局随园路收放自如、流畅灵活。因此不同区要形成材质多样、景观丰富的基本环境,对整个校园场地空间的内涵和气质达成共鸣。
2.3.2 边界
校园绿地的边界具有增强内部联系,分隔、统领不同景区、丰富视景空间的作用。边界的连续性和识别性是相当重要的,不同区间用过渡连接自然的边界加以分隔,能增强识别性。如体育健身区周围的分隔绿化带,通过乔、灌、草的复合栽植,使有动有静,不同的体育项目与校内的教学区域、生活区域互不影响,起到完整合理的分隔作用。校园内常出现水体的设计,例如水体与陆地的过渡地带与边界线如驳岸的设计中,驳岸一般线条自然、流畅与周围要素结合紧密,陡缓相接,流畅自然的驳岸边界线条给人以生动的自然情趣和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亲水体验,驳岸中,水与陆的盈动与静谧、精巧与豁达在方向、材质和静、动态景观效应上形成明显的对比,为景观效果增加了另外界面的美。校园内各区的分隔与围合形成对比鲜明,协调统一的环境划分,使边界景观特征更加清晰。
2.3.3节点
校园的中心广场起着主体营造校园气质的作用。这种内聚的风格形式可以由建筑组群、山水地形、绿地空间来形成和实现。而某些场所的物质基础、空间形式等融入历史、文化内涵便形成了场所精神,通过精神内涵的注入与凝练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心理印象和感受。师生聚集、交流、娱乐、开展各样活动,借助表达的景观意象,传达的景观含义感受和体验校园的内涵积淀,获得共鸣,增加向心力、凝聚力。另外,建筑周围的空间尺度宜人不仅与建筑形式、体量有关,还跟建筑与周围空间边界的间距有关。设计时应首先将广场的人流量作为调研前提,做到尽量满足基本活动的相关需求,在静止观赏时,由于造景的处理手法又显得空间大小适宜。同时,也要加入各色景观,形成景观脉络,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校园的信念感召和精神统领。
2.3.4道路
道路形态应从使用角度出发,使得各级别、形式的道路比例适中、曲折有度。通常情况,校园主路人流集散力较强,也是重要展示窗口,宜场地开阔、交通便利,路两旁配以遮荫树或树池座椅,开敞草坪点缀以整形,形成开朗的环境风格。主路间隔绿化带可参考组合花坛形式,中间允许人员通行和游览,植物可群落式栽植、孤植等,两侧配以草坪或剪型球、绿篱,表现出规则、含蓄、严整但不失情趣的风格特点。校园绿地内其它道路可结合分区、造景因素生动、自然,游憩小径更可营造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路旁的建筑、园林小品、植物,道路的走势、蜿蜒曲折、形式等也同理能增强、提高道路的层次感和多样性,辅助道路的景观效果,形成动态活跃的景观,增强灵活性和连续性。
2.3.5 标志
校园中的标志,如小品都是直接的文化艺术的宣传平台和传递载体,通过对相关历史和对应文化精髓的精炼概括与细致加工,使之量化、具象,具有宣传、引导、烘托气氛等功能,呈现出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面貌,形成特色鲜明、风格特别的景观,能起到标志性和宣传作用。标志物不仅表现应有的观赏意义,而且还给人以无尽的精神愉悦和心理享受。同时,营造某种意境,使人流连忘返。
3. 结语
在大学校园绿地中,以上景观要素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可概括为:
(1)形成人车分流、自由通行的环路网络系统,宜便捷、具有可识别性、保证安全且两旁有遮荫树,景色宜人。
(2)校园与外部边界宜明朗,形成坚实的防护、隔离。设计宜考虑造景,适当结合镂空等造景形式,形成整体风格统一,景观景点细腻的形成具有生态要素、个性突出的校园。内部边界应结合环境情况,在进行分隔各区域的功能、场地、空间的同时营造良好景观。
(3)按照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原理,使得各个功能、景观分区互不干扰而又各具特色,必要时保持一定联系,根据分区和艺术布局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景观。
(5)融合大学校园的基础环境和人文要素,引用校园的主题标志物,形成校园清幽、风格突出、富有个性的大学校园绿地景观。
参考文献
1.杨艺红;高校绿地景观文化研究;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4
【关键词】 景观规划 视觉识别 城区 地域性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呈现高速的发展趋势,从而使大城市的扩张达到空前规模,但由于设计人员的水平有限,相关城区规划行业不完善,导致我国大城市在进行城区重新规划的过程中,容易丢失当地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出现大城市布局普遍雷同、甚至是不合理的现象。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的目的
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抛弃,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当地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尤其在当前大城市的发展阶段,文化软实力跃然成为整体规划的重点。而城区作为大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整座城市所能体现的聚集点,也是对外宣传该城市所特有理念的最佳平台。在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于城区景观设计的要求,日益提高,使得城区景观规划与设计成为一项规划难题。因而笔者以广州的城区规划为例,结合这十几年的珠三角城市发展情况,对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进行一项针对性探讨。
1.2 研究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人们的视野逐渐开拓,城区景观的设计变得尤为重要,尤其在表现该城市独特地域文化时,如何从简单的图形图案里组合成一个具有内涵的景观,如何从单调的色彩模块里构造出一个具有多彩的视觉标识,这些都需要相关的理论研究。因此本课题的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 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的基本理论
2.1 城区景观规划的概述
景观指的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空间单元;具有异质性空间结构和相应功能关系的生态单元嵌块体;为人类或生物所感知的地面可见景象的综合[1]。而本文所论述的景观便是最后一种解释,从景观所表达的视角来看,城区内的公共建筑布局,包括城区的公路、铁路、河道以及相关的公共服务建筑,都属于城区所在的外貌景观。
2.2 地域视觉识别设计的概述
视觉识别最早出自企业CIS视觉设计理念,“企业为了塑造企业形象,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运用整体传达沟通系统,将企业的经营理论、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活动传达出去,以显示企业的个性和精神,与社会公众建立双向沟通的关系,从而使社会公众产生认同感和共同价值观的一个战略性活动和职能”。视觉识别在20世纪后期发展迅猛,尤其在国外企业方面,就像在街上走进一间街边的肯得基快餐店,你也永远不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肯得基、会不会走错了。因为肯得基的视觉识别个性鲜明、深入人心,让你可以从密密麻麻的店铺里,一眼就可以发现它的存在。而在城区规划的过程中,同理,人们的记忆总会对规划良好、鲜明独特的城区景观有着更深的好感,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记忆在脑海里。
3 影响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的因素
3.1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历程的积累和体现,历史遗迹作为特殊的文化载体,凝固和浓缩了人类各个时期的文明,以物质形态展示了城市演变的轨迹,融合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2]。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各大城市的历史发展轨迹大多可追溯到上千年,由此而沉积的历史文化,颇为丰富,且又富有极大的差异性。
3.2 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因其地域经济与民族历史文化构成的原因,形成自成一体的文化特征。其主要特征有多元性与复合性、阶层性与地方性、神秘性与实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这种民俗文化特征在民间至今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从城区规划的角度来看,民俗文化的植入往往是当地规划者最为缺少的,因为在我国的城区规划上,规划者往往直接国外挑取优秀城区规划设计的案例,以此形成长期照搬照套的陋习。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用最快的速度改变了一个城市的城区规划,且具有一定水平的审美效果。但却缺失一种所特有的民俗文化,如同有了躯体,但没有灵魂,这是极不科学的,理应被否定。
4 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的具体表现
4.1 公共服务系统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团体和私人机构等为补充的供给主体,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关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机制、服务政策等的制度安排,最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应该说在整座城市的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当中,公共服务系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譬如公路的指示牌、公园的长条坐椅、街道边自行车存放的条框等等。这些简单而又实用的设施,所需要的视觉设计却又不那么简单,除了实用之外,还须避免呆板、普通、单一的形式,力求创新,要注意所在城市的公共服务系统风格的统一,形成一个良好的体系,便于管理之余,也较为美观。
4.2 城区园林景观
除了公共服务系统,城市里还存在的大型景观就只有城区园林,具体表现为城市里普遍存在的公园,特别是在当前全民健康的号召下,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每天到公园里散步、跑步的人,逐渐增多。因此在对城区园林景观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公园给人带来的愉悦性和舒心性,讲究精巧,切勿大刀阔斧。而就广州的城区园林景观而论,格调分明,错落有致,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城区园林规划典范。
4.3 色彩布局
色彩布局在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里是一个新命题,因为此项设计不仅在国内城市少见,在国外城市的视觉设计也为数不多,主要是运用光、色、声系统营造出一个令人舒心的环境,尤其在对人的情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色彩布局,能够极大提高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同时,还加强人与环境的联系。
5 结语
我国城市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大多数城市拥有一定的历史,因而与国外的空白城市规划不同,我国在对城区进行规划之时,多数考虑的是局部的改良,而非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这就需要考量多方面的因素,笔者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点。(1)充分利用历史文化沉积;(2)努力挖掘所拥有的地域性特点;(3)创新设计,追求人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5
关键词: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规划设计;景区节点
1引言
在城建史上,河流水系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长江、珠江、湘江等河流,分别支持着沿岸城市的发展。河流廊道岸线往往是古迹典故沉淀聚集之地,其沿岸城市因此而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且河流的生态游憩功能亦为城市提供了高质量居住环境和优美的景观。
但在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特别对于城市内部河道,存在诸如水质污染、河道淤积、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正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制约。因此,对于城市河道整治工程的规划与建设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立足自然,表现自然,回归自然,使城市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共生共融。
2工程项目概况
马桥河位于望城县县城建成区东部,随着县城向东、东南发展,将成为城区内的一条主要河流。马桥河发源于望城县白马乡烟塘冲,流经黄金园、马桥、燕坡、小湖围,在高塘岭(县城)枞树港流入湘江,主河道全长23km,流域面积98.2km2。马桥河总体鸟瞰图见图1。
马桥河现状堤防单薄,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低,水灾频发,给区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桥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急需恢复。河两岸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有一定的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积、水流缓慢、水量不足等系列问题,难以满足两岸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保护马桥河生态和创造新城形象景观,都需要对两岸建设区进行规划控制。
图1总鸟瞰图
3景观规划设计构思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城市人口大量增长,使城市变得拥挤,大量的城市河道被侵占,填埋,很多河流被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水充斥而沦为臭水沟,严重污染城市环境,城市居民由亲水转为惧水,城市与水的关系由相存相依变为相互排斥。随着城市盲目发展造成的诸多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们逐步认识到水系对改善和保护城市人居环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效应,水系是城市经济和城市人居的生态基础。以河流复兴作为契机来推动城市的更新,将其与周边地区的整体发展相联系,赋予河流水系新的功能,使其成为城市的“活力中心”,进而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由此可见,水与城市如同血脉与人体一样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只有保持城市水系的兴旺,才能保证城市充满活力。因而城市愈加重视和加强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河流的价值逐步被重视,河流空间逐渐恢复,形成城市水网,发挥着城市游憩空间和文化廊道的作用。
望城县马桥河沿岸自然景观元素非常丰富,因此景观规划构思以自然为主――立足自然、表现自然。同时,马桥河流经望城县城,望城县人文历史厚重、精神文化突出、人民勤劳智慧、社会发展迅速、自然特色明显……,而居于县城城内唯一的马桥河风光带是上述优势因素表征的最佳载体之一。因此,马桥河风光带景观总体创意宜适当结合望城县人文特色,合理地展示望城县的综合形象。
4规划目标与理念
根据以上思路,从而形成本项目具体规划设计目标与理念。
4.1规划目标
满足防洪要求的同时兼顾景观环境,实现防洪、治污、排涝及景观综合效益,打造具有望城特色的景观风光带,提升城市品位。
4.2设计理念
以人性化的设计为前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注重打造乡土特色,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点缀人文景观,突出节点空间和重点区段的景观设计,使风光带成为主次分明、脉络清晰和景色宜人的风光带,促进两岸区域的建设与发展,具体如下:
1)自然生态――生态风光带:自然、原始的地形地貌总是具有一种潜藏的美和秩序,设计对原有的肌理空间进行利用和强化,挖掘场所肌理自然美,塑造自然特性空间。
2)人文艺术――艺术风光带:对一个风光带来说,地域场所文化的传承与生长,能够表现一种精神内涵,提升景观品位。传承历史文化,让广大的市民、百姓能够在游憩的过程中领略地方传统文化并聚合生成时代新文明,使风光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5马桥河滨水风光带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5.1景观规划分区
景观功能分区结合马桥河规划区范围内现有的自然资源,以及望城县地方人文资源,根据自然结构的完整性、发展历史的阶段性、地方文化的特异性、居民生活的方便性、两岸功能的协调性、建设管理的有序性、分期实施的持续性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景观功能分区。马桥河风光带景观功能分为四大景观功能区,竖向设计图见图2,具体景区及主题如下:
1)潇湘湿韵景区(入河口段)――表现“水之野”主题
2)水唱绝响景区(老城区段)――表现“水之魂”主题
3)河奏希望景区(新城区段)――表现“水之声”主题
4)阡陌流觞景区(洗心禅段)――表现“水之润”主题
图2竖向设计图
5.1.1潇湘湿韵景区
从马河桥入河口枞树港桥至小湖坝,总长1300m。该段区域东北侧为湘江,西北侧有斑马湖,东南侧有史家湖和张家湖,其余为大片农田和鱼塘。河段上有锅底湖和小湖。湿地湖水资源丰富,是长沙地区湘江沿岸不可多得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资源。自然水体的野性美和灵气在这里得到了毫无保留的展示。因此,入河口河段风光带景观设计表现主题为“水之野”,凸显水的的灵气,利用湿地湖水资源打造潇湘湿韵景观区。与潇湘八景呼应。
5.1.2水唱绝响景区
自小湖坝至马桥河与旺旺路交汇处,总长度2400m。该段区域东部为大面积的史家湖和张家湖,西面为雷锋大道,雷锋大道沿线有重建地一带,有工商银行疗养院和废旧器材市场;马桥河东侧有三湘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因该段区域靠近老城区,活动人数较多,需要设计一定规模的活动空间;同时,老城区建设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的代表性。所以,本区段风光带结合望城名人、文人诗词、剪纸文化、陶瓷文化等资源打造水唱绝响景观区,传承历史文化和精神灵魂,形成“水之魂”主题。
5.1.3河奏希望景区
河奏希望景区自旺旺路与马桥河交汇处至长石铁路止,总长度为4500m,总平面图见图3。该段区域东侧为规划的新城综合中心区,西侧为经开区工业园,中间有高科技农业园穿过,是马桥河风光带最精华的地段之一。因该段区域为将来的主城区,活动人数较多,需要设计较大规模的活动空间;同时,新城区建设具有现代文化和发展的代表性。所以,本区段风光带结合“同一首歌,相约希望之城”希望的歌声所表现的现代文化和发展打造河奏希望景观区,展现现代文代和发展,构建“水之声”主题。
图3河奏希望景区总平面图
5.1.4阡陌流觞景区
自长石铁路至洗心禅寺山脚的马桥河河段,总长度为4800m。该段现状马桥河东侧为农田区,西侧现为一片小山丘,规划为工业园。因该段风光带两侧为工农业区,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弯弯曲曲的河道,纵横交错的水渠,为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用水。阡陌之水成为工农之源,联想水润万物。规划利用田园景观打造阡陌流觞景区,昭示水的润泽,突出“水之润”主题。
5.2景区景点设计
5.2.1潇湘湿润景观区
景观表现主题为“水之野”。“野”即野趣,寓意原始风貌的湿地景观。该段以水生植物景观为主。局部修建亲水木栈道、休闲平台等。堤外保留农田肌理,田埂适当种植水杉阵。整体将形成一处视线开阔、野趣浓厚的景观风貌区。主要景点有:
湘江观流:该景点位于入河口西北侧,两条防洪通道交汇的转角处,设计结合转角处,用麻石铺砌一个直径10米宽的圆形观景平台,高出防洪道路0.3米,做三级踏步上下,平台中心置一高约2米的粗犷麻石,面向湘江一侧模拟欧阳询的书法雕刻红色“马桥河”三字,广场周边种植高大乔木,形成绿色的背景,与广场、石头、红字互相掩映,营造一种生态野性景观趣味。
5.2.2水唱绝响景观区
景观表现主题为“水之魂”。“魂”即灵魂,寓意望城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该段主要结合现状周边用地状况和地形布置景观,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体现望城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主要景点有:
望城文墨:位于高乔大道旁马家河桥以南,设计分两级平台,临高乔大道以规则的和不规则的麻石铺地,配以欧阳询父子洗笔雕塑和欧阳询诗词墙为景观元素,二级平台临水,以观景亭和望城名人事迹碑刻为主要景观元素,让漫步其中的人捡拾遗失的记忆和尘封的历史,一同感受古人的心境和历史文人们的豪迈与激情。
纸陶溢彩:在高乔大道旁刘家塘重建地北部临河设计――硬质广场铺地,主广场以碎陶块铺成剪纸图案“鸟语花香图”,中心矗立一座铜官窑彩陶雕塑,一级平台和亲水平台之间使用铜官居民使用最多的陶瓷罐垒成阶梯,展现望城独特的传统民俗。
水唱绝响:位于旺旺路和雷锋大道交叉口上,是进出城区的主要出入口,也是标志性很强的景观空间,设计以望城名人雷锋的主题雕塑和生平事迹浮雕墙为主要景观元素,矗立于简约、平和的广场之上,微笑迎接每个进入望城的客人,向他们展示望城这座希望之城的传统文化和新风貌。
5.2.3“河奏希望”景观区
景观表现主题为“水之声”。“声”即歌声,寓意希望、积极、蓬勃的新城风貌。该段主要结合现有地形地貌布置景观场所,打造具有时代特色,体现地域及场所精神,集商业、休闲、运动健身、自然生态保护和营造、反映工业文化于一体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效果图见下图4。主要景点有:
工业色彩:在旺旺路与雷锋路的交汇南侧设计工业文化广场,因其作为工业园区主入口的节点,应具有统帅性的标志性景观空间。设计以规则树列和不规则的彩色铁铸框架为景观要素,以现代简约的艺术形态、夸张的颜色和现代表现手法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热烈的氛围烘托出工业文明的成就。
文明天地:在金穗路与马桥河路的交汇风光带内设计食文化广场,与周边的食品工业基地和高科技农业园相结合。设计在广场中央放置巨大的地方食品雕塑,如旺旺雪饼、牛奶罐等,与其在周围以雕塑的序列形式展现现代食品从原材料到成品的生产过程,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城市脚步:位于同心路的重要节点,设计将望城县知名企业的商标不规则地艺术地嵌于铺地中,形成特色的景观步道,展现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发展和成就。
楚河游弈:位于规划的新文化中心地段,为一大型棋盘广场,为市民提供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活动场所,广场上设置一个棋艺残局,棋局向全社会征集,为来此休闲的市民提供一个思考的场景。棋子用当地盛产的麻石制作而成。棋盘一侧设置一老者下棋思考的麻石雕塑,强化场地的文化氛围。在楚河游弈景点周边布置体育健身设施和锻炼活动场所,形成较大的游弈景观区。
河奏希望:位于行政中心轴线与马桥河的交汇点上,是该段的重要节点,也是展现望城发展的重要窗口。设计用简约的艺术形态,展现望城美好的发展前景,结合同一首歌的歌声、音乐喷泉美妙的音乐声和马桥河潺潺的流水声,仿佛人与大自然在为望城演奏一首美妙的希望之歌。在场地中央设置了一组“窗口”雕塑,宽和高各6米,形式简洁,寓意展示望城形象的窗口。
桥影同心:位于马桥河与金星路的交汇处,是进入工业园的重要入口,也是展现工业区形象的重要窗口。桥名为同心桥,结合桥与其在水中的倒影,加上对周边景观的巧妙处理,展现一种同心同德、海纳百川、宾至如归的景观形象。
图4“河奏希望”景观节点效果图
5.2.4阡陌流觞景观区
景观表现主题为“水之润”。“润”即润泽,寓意水润万物、天地万物和谐共生。该段主要保留大片的田园风貌,适当的结合地形地貌修建游道和亲水平台,并在地形相对平坦的地方修建小型活动场所,在活动场所内点缀景观小品,体现农耕文化,例如“丰登台”、“犁、耙、栓牛桩”“晒谷场”等,再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现代田园景观风貌。主要景点有:
阡陌流觞:星城大道与马桥河交汇处,保留大片农田和多条蜿蜒曲折的水道,创造出“阡陌流觞”的意境。
稻香塔影:星城大道以南河段两岸都是以农田风光为主,河西岸离风光带不远处隐约有一古塔。利用朦胧的塔影和整片的稻田,创造出“稻得塔影”的意境。
和源流长:规划在风光带的南端,洗心寺的对面,利用马桥河水面较宽的地方,设计一个节点,只在稍微宽敞的地方留出适当的休息平台,将水面命名为“放生池”,可供人们放生。结合洗心禅寺和“和”文化精神,体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场景。
城市脚步:知名企业的商标形成的特色景观步道,展示了城市的发展脚步。
河奏希望:行政中心轴线广场上音乐喷泉美妙的音乐声和马桥河潺潺的流水声,仿佛大自然在为望城演奏一首美妙的希望之歌。
阡陌流觞:河东岸保留的大片农田和蜿蜒于农田之间的水系,创造出“阡陌流觞”的意境。
稻香塔影:星城大道以南河段两岸是大片农田,河岸不远处隐约有一古塔,形成美丽的“稻香塔影”景观。
5.3景观植物配置
规划风光带内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主要道路以香樟,乌桕作为主要行道树种,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栽植,形成一定的韵律感;在各道路交叉口是人们视线的交点,以树丛或小花灌木遍植,再配以圆球形灌木或置石配以南天竹,十大功劳等,丰富人们的视线。在挡墙,斜坡陡坎,种植迎春、紫藤,金银花等藤本植物,软化生硬的立面,丰富景观。
规划骨干树种为枫香、乌桕、雪松,基调树种为香樟、杜英、水杉,常绿与落叶树种比例为7:3,选用的特色植物具体如下:
乔木类植物:香樟、栾树、杜英、水杉,广玉兰、桂花、枫香、乌桕、雪松、合欢、女贞、银杏、木芙蓉、乐昌含笑、杨梅、棕榈、落羽杉、柚子树、冬青、蚊母等
灌木类植物:结香、杜鹃、桅子花、山茶花、连翘、月季,四季桂花、红继木、火棘,黄杨球、含笑球、十大功劳、八角金盘、鸢尾等。
地被类植物:迎春、金银花、常春藤、紫藤、铺地柏、连翘等。
亲水植物:落羽杉、水杉、垂柳、唐菖蒲、荷花、芦苇、睡莲、肾蕨等,从而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植物园林景观。
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马桥河沿河风光带景观规划设计在平面上尽可能临水一边采用开敞空间,通过布置游园、广场、绿地,使城市与沿河风光带相互融合,增强景观风光带的空间效果。在竖向设计上临水利用防洪堤采用多级台阶,既可满足人的亲水性,又丰富了景观空间,无论春夏秋冬,白昼黑夜,风光带通过对建筑小品的造型、绿化的配置、灯光的选择等手段,取得了四季景异、水天一色的景观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
6结语
综上所述, 望城马桥河风光带景观规划设计是现代城市“讲科学、求和谐、促发展”的新型城市建设观一项重要内容,其设计和建设根据环境的特殊条件,从实际出发,依据生态理论、城市规划原理和美学原则,科学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深刻地将城市人问风情与地域特色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使其肌理相连,和谐共融,从而营造出一个生态、安全、通畅、舒适的城市滨水空间。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著,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中科院,建设部山地城镇与区域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中科院环境研究中心等.广州番禺片区生态廊道控制性规划[R].2004。
[3]唐恢一编著.城市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6
关键词:高职高专 《景观规划与设计》 课程教学改革
一、《景观规划与设计》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 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教学大部分采用先进行专题理论知识讲述,然后给个地形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设计实训,多数采用真题假做的概念性设计,实施起来较难。在教学手段上则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很直观地通过图片和文字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和值得探讨的地方。
2. 教学问题。
第一,培养目标。高职高专教学课程改革,要求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根据市场对人才各方面能力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确定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较强适应性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景观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要求太高,主要培养设计辅助人才、施工和管理人才,要求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性。
第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知识介绍得过多,实践知识介绍得不够,容易一个课题重复训练,时间分配重点不突出,教学要求面面俱到。每个设计均要求从构思、详细设计到表现等全过程,使学生在正图、表现等大量简单重复性工作上浪费大量的时间,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教学方法。《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大量相关的图像可以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其弊端。如信息量大,速度快,来不及记笔记,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师生互动少,容易形成“满堂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参考的内容太少,没有适合高职高专的专业教材,大部分参考本科教材。大部分教师是靠经验教学,重点和难点不突出。再加上高职高专建校较早,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对欠缺,学生的课余生活比较单一,对于所学的知识和实践训练不能很好地融为一体。这些都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困
难,极大地阻碍了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景观规划与设计》教学内容的改革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144学时,每周8节,实践训练比例较重。作为景观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课程内容上既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又要注意和其它相关的专业技能课程相衔接。对此,应当注意的问题主要为:一对理论知识掌握以够用为度;二针对能力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新编排章、节及前后顺序,根据现在相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并使每一章为一个专题,每个专题对应一个实践训练;三注意每个专题的连贯性。
三、《景观规划与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1. 展示教学。
不能因为是设计课程,我们就一改以前传统的授课方式。相反应利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加黑板边讲边画,利用挂图、模型、多媒体教室等手段,增强直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不能实现现场讲课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将有关设计要素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感性认识,使学生将课程与项目背景联系起来,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互动教学。
通过典型案例及项目实例边讲边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形成师生间互动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深化、拓宽所学内容。其目的是一方面提高学生在公开场合的应对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通过参与,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研究者。
3. 实例教学。
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或周边进行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在现场教学中,教师结合实地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的讲解,可以起到更加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景观规划与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可改变传统实训独立完成的模式,采用分组合作性完成,发挥每个学生的专长,互相协调。借助企业合作办公模式,让学生在了解企业办公流程的同时达到训练的目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主要进行方案的讨论,挖掘每一个学生(设计组成员)的想法激发学生设计的灵感。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实训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学生设计、制图主要在课外时间完成。
1. 方案构思。
这需要全组学生各述起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灵感,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 图片收集、分析图制作。
可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与设计专题相关的案例,进行专题分析。借助电脑运用PowerPoint、PhotoShop等软件绘制分析图。
3. 效果图制作。
要求做出CAD平面图、PhotoShop平面效果图、PhotoShop效果图和3DMAX效果图,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运用。
4. 书面文字表达。
方案投标中设计说明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对每一个设计想法都能给予文字的美化。
四、《景观规划与设计》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是平时成绩10%,最后作业90%,而且要独立完成一套方案。这不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学生的每次作业都在赶时间,最终导致其厌恶学习,丧失个性,缺乏能力与创新。这种考核模式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必须加以改革。考核方式将做如下更改:
1. 平时到课率10%。
只扣分不加分,迟到或早退一次减0.5个百分点,无故旷课一次减2个百分点,并不得评定优秀成绩,旷课次数累计达学校规定则不能参加考试,按学校规定执行。履行了请假手续的病事假不减分,但累计达3次以上的,将影响成绩的等级。
2. 实践考核分占80%。
每部分成绩考核分四块:方案阶段20分、收集资料完成分析图10分、CAD制图10分、效果图制作20分、设计说明20分。
3. 期末技能考核占10%。
通过快题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快速设计能力。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进行设计快题考核,要求学生做出完整的设计图纸,根据图纸完成情况给成绩。
五、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其它问题
面对现在激烈的学生就业现状,我们的任课教师应在专业的教学中,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关心学生的生活入手,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把握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充分利用不同的教学场合和教育机会,帮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培养方向,认清本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年轻教师应抓紧时间、机会自我充电,可从理论知识和实际项目两手抓。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有理论的讲解,还必须有实践技能的指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这就要求高职学院的教师向“双师型”发展,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走学产研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