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范文1

关键词:本土传统文化;陇西李氏文化;语文教学;渗透;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2

一、提出本土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观点的背景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然而,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本土文化更是视而不见。

(一)本土文化严重缺位

“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中,本土的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严重缺位。要看到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东西在今天仍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新课改要具体落实贯彻到位,必须要与本土的文化土壤相适应。”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全然不知,那么如何担负起建设家乡的重任?不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又怎能生出爱乡之情呢?

(二)人文教育的渐然缺失

当下教育,仍又“应试”的深深烙印,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纷纷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考试科目――那些在考试中分量重的所谓“主课”上,“主课”的教学大多又限于书本知识和题海战术――强调知识的应试性,弱化对学生的文化艺术陶冶和人格养成;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理智的开发,忽视道德价值的教育;总之,忽视了教育内在的育人功能。

特别是教学方法,教条、呆板,扼杀了学生兴趣和智慧。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消极的接受,因而,课堂上无法形成生动活泼的探究氛围,更奢谈人文关怀了。

二、“陇西李氏文化”――中小学语文教学本土化之窗口与平台

位于陇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陇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而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李氏文化”,又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陇西李氏文化”具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家乡的优秀文化,而这也正是语文教学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三、以“陇西李氏文化”为窗口与平台的本土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传统文化,特别以生我养我的家乡源泉,滋养其心灵、熏染其精神,以学生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内容与方式充实和提升语文教育教学功能。

首先,以李氏文化为窗口对学生加强民族精神的渗透和教育。

民风民俗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沉淀,它是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样式。可让学生采集资料,按类整理加工,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体味地方文化的魅力。在收集整理中,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意韵美精神美,油然而生热爱家乡之情,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国思想的目的。李氏文化是陇西县的品牌文化,以李氏文化为窗口,将本土文化植根于语文,会不断丰富语文教学的知识内涵和人文内涵。汉朝“飞将军”李广人人皆知,李氏族裔“得唐独厚”,创造伟业,李世民“贞观之治”,李隆基“天宝盛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建立了不朽功绩.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诗坛巨匠;传奇作家李朝威、李公佐、李复言(“陇西三李”)给中国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石,开拓了道路。翻阅李氏家族的发展史,了解一位位古今(今有李嘉诚李光耀等商界政界名流)李氏英才,其智慧与力量不正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吗?将“李氏文化”融合于语文教学中,结合文本教材(如,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既是对课本的补充,也是对教材的延伸,让学生学习“李氏精神”,从而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

其次,开设富有“李氏文化”特色、以传承家乡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综合实践课。

综合性学习――展示传统文化的舞台。综合性学习,这是新教材设计的一个亮点,它能让学生把自己所学所了解的知识集中展现,在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设计中,有许多内容就与传统文化相关,在这个舞台上,可以让学生尽情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自由交流家乡熟知的风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挖掘地域性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更能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中学语文、用语文,并在此过程中更加了解家乡,更加热爱家乡。这不正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初衷吗?

带领学生参观“李家龙宫”。李家龙宫亦称李氏宗祠,始建于唐初期公元627年,唐代宫廷式古建筑群,位于陇西县城北关庙儿巷,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走进李家龙宫,“李家”的历史向我们一点点铺展开来,清新隽秀的《道德经》传递着生命的风采和智慧,“飞将军”李广身上势如破竹的锐气扑面而来,李世民眉眼间透露着智慧和大气……那些沉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那些虽然陈旧却依然鲜活的身影,会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启迪,爱国爱乡之情油然而生,悄然间达到了传承家乡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三、以李氏文化为代表,将地方民俗文化引进语文教学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根基。学生入学前和入学后的社会生活与学校的语文学习如果不能形成一个整体或者反差过大,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显得有些别扭。为了充分发掘有益的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资源,我们可在构建校本教材的时候,把一些健康的歌谣、民间曲艺等引进课堂,让学生读一读,唱一唱,写一写,这样既能弘扬地方文化,又能切实地使语文学习与生活与环境结合起来,在统一要求与地方差异性的融合中,张扬学生的语文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陇西这片热土上,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耕耘着纯朴深厚的黄土地,创造并积累了丰富多彩、绚丽璀璨的文化艺术,突出地体现在朴实的民间文化艺术(如“陇西云阳板”),精美的饮食文化(如“陇西三绝”),悠久的商业文化(其文峰镇为“全国十大旱码头”之一),文明遐迩的药材文化(“全国黄芪之乡”)以及久远的古文明遗迹(“马家窑文明遗址”)等方面,使陇西成为中国西部黄土高原原始的、朴实的民间传统文化――黄土地文化的典型代表。教师要充分发挥本土民俗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本土民俗文化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实地探访,自由交流,反思体味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双向互动,课堂内外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结合,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的相结合,让学生率真的心灵不再迷失方向,让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推陈出新,焕发异彩,开拓更新更广更深之园地!

参考文献:

[1]向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2]陇西文化局李氏文化编委会编著.李氏文化汇编.2007.

[3]陇西文化局李氏文化编委会编著.李氏文化汇编.2008.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范文2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原则

去粗取精的原则。传统文化当中有精髓,但也存在一些糟粕,因此,我们必须批判中去继承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选择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有选择地推介经典古籍,着重吸收其中的有益精髓,而同时摒除其中的落后糟粕。

与时俱进、乐于接受的原则。传统文化具有超时空性,固然有不变的东西,但传统文化毕竟是我们历史上所存在的,都和当时的时代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有些因素会和我们现代生活产生冲突。因此,我们应当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代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我们还要结合他们的特点,使他们易于且乐于接受。

二、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1. 正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增强语文的文化含量

为使学生明确民族文化繁衍的“根”和民族生命壮大的“魂”在哪里,激发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用智慧的眼睛去阅读,鼓励学生研读经典。文学经典集古人先贤智慧哲思、深刻的传统文化底蕴于一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学生直接接受古文化熏陶、承传传统文化的蓝本。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愉悦而严谨的态度、享受和研究的方法去阅读,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引导、学风的引导。切勿仅下达阅读任务而不加以指导监督,使得对经典的阅读演绎成下载、拼凑材料,以应付教师对自身读书笔记的检查,或个别学生为显示自己阅读量大去阅读那些简案似的名著集粹,而忽略对经典文本原文的研读,以致读罢仅知故事梗概却不知其精神意旨,丝毫感受不到文中所蕴涵的文化底蕴。

2. 开展丰富传统文化课外活动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文化传承

1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将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相融合

从当前中职语文教材来看,其中设计了很多优秀课文,大多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文笔优美,情感真挚。我们教师应该依托教材,深刻解读教材,将教材中蕴含的隐性文化知识挖掘出来,通过课堂教学来展示传统文化,并对文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强调和升华,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比如,教学《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挖掘文章中的传统文化思想,将其中的“在逆境中发愤图强”“不空不松,从严以终”等思想进行拓展;再比如《我有一个梦想》,可以引导学生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为毕业后就业夯实基础;又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一课的教学,可以唤醒学生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懂得“高贵”的意义所在,引导学生做一个懂得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于思想,不在于外在的形体的人,勉励学生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在生活中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如此教学,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中职语文学习中提升道德修养。

2仔细了解作者背景,将传统文化与作品本身融合

能够被选入中职语文教材的文章一定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一定都是蕴含着特殊文化背景或者思想情感的文章,其都是镌刻着传统文化的痕迹。作品中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值得人人细细品味。因此,笔者以为要想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们就应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背景,从文章背景中解读文章的内涵、思想、情感。这里所说的文章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历史社会背景、作者的成长经历等等。当学生能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后,自然人文情怀也会随着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解读能力也会提高,这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本身蕴含的文学魅力。比如教学《拿来主义》这类课文时,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了解鲁迅本本人的生活处境和时代背景,然后才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对“拿来主义”的认识与想法。最后再鼓励学生课后多读一读鲁迅的其他书籍,真正了解作者后回头理解作者所作之文,似乎更容易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这篇文章的教学即可如此,让学生真正通过民俗文化领悟文本中的民族精神。

3穿插民俗知识,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合于课堂教学

当然,民俗知识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我们教师出来利用教材内容之外,还可以适当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一些民俗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我国优秀民族文化,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民族文化风情,进而实现传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别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都具有哪些品质,深刻地感受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以及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此一来,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

4引导课外阅读,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当然,课堂是教学主要阵地,课后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单靠简短的课堂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笔者个人倡导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尤其是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以活动为形式,择取不同的活动主题,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因为每一次阅读,都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通过精心阅读,学生能够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人格品味以及性格志趣,最终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认知到认同,在理解文本内涵、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范文4

一、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层次的把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使学生多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备课中有意识的附加一些诗辞歌赋等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添加一些诗辞歌赋及中国古典文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平时语文教学日程安排上,要求学生多看、多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传统文化著作,熟记一些传统文学的名言佳句,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2.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情感在传统文化中表现的最为浓郁和强烈,也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在语文教材中国古典文学内容教学时,注重对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讲解,在让学生全面理解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让学生撰写诗辞赏析和读后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诗词歌赋)主题的理解、对诗人爱国情怀的感悟。

3.亲情教育。反映亲情及传统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及对母亲的思念。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溢与言表,感人至深;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关切、思念之情以及渴望得知亲人消息、家庭信息的一种急迫的心理。在教学中,结合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把倡导家庭美德、学生心理健康、行为规范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育学生尊老爱友、孝敬父母,帮助学生维护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亲情网。

4.友情教育。友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情感,友情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现了朋友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在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结合教材中有关友情方面的文章进行分析对比,让学生自己归纳主题思想,分析梳理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写出赏析和评价材料。学生在学习诗词、分析归纳主题思想、撰写赏析和评价材料的过程,逐步加深了对友情的理解,增进了同学、朋友之间的感情,形成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传统节日、民风民俗在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范文5

小学语文和数学、英语并称为小学三大主科目,可见语文教学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语文是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学好语文能为其他学科打好基础,是有效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学底蕴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教学课程中,涉及传统文化最多的就是语文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出发,指出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关于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并提出了几点策略,供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渗透教学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实践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汇聚而成的文化形式,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提高小学生的传统文化认识是提升其文化素养的关键。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向小学生传递文化与几千年文明的重任,语文教师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不但可以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也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品质。

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质,是一门综合学科,小学语文要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使之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传统文化是我国广大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是由华夏文明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而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我国各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和发扬,究其根本而言,传统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小学生处于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多是性格开朗活泼,对新生事物好奇敏感,在小学阶段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让他们逐渐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涵,有助于传统的个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其次,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关系,其他学科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较少,只有语文这一学科是最适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体系中将传统文化带入是十分理想的方法和途径,也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之一。近些年各小学提倡恢复国学,可见传统文化的发展势头十分良好,这也是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

2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学校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部分小学学校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不足,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加之部分教师专业水平较低,语文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有一些不是中文专业毕业的,由于教师缺乏等因素,经常是一位教师兼任几个学科的教学,教师处于疲惫状态,加之薪酬待遇因素,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造成阻碍。

2.2教学方式陈旧,传统文化渗透不到位:

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方式僵化、陈旧,部分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实施填鸭式的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只限于教材提到的一些内容,根本不会对其进行扩展,导致学生对于很多民族传统的知识一知半解,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还有一些虽然进行了传统文化的渗透,但是力度和密度不够,教学方式存在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的效果不佳,这也是限制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学习的因素。

3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3.1学校要转变观念,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学校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传统的小学教育功利性较强,一些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对学生的成绩相对重视,而不重视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实际意义,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要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加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中华民族的瑰宝文化为支点,提升小学生的能力教育。其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训,深化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加大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师心中的分量,注重提升教学品质。

3.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合理情境,帮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在文字写作练习时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文字卡,将每节课的生字的简笔字和繁体字分别制作卡片,鼓励学生根据简体字找到对应的繁体字,教授学生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写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其次,传统文化在语文中渗透最多的就是古诗和文言文了,小学阶段文言文相对较少,古诗学习较多,教师可以针对古诗教学,将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政治情况,作者的理想抱负都可以讲给学生,让学生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

3.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强化传统文化教学: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性格因素,较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眼球,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将古诗内容投射在屏幕上,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在网上搜集一些配图资料,将作者李白的生平和其它代表作品讲给学生,同时讲授这首诗中的意境美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亲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对于整首诗的把握。

3.4积极拓展课外资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语文教材,教师要多多利用现代的教学资源,拓展传统文化的渗透范围,例如为学生订购一些古诗或文言文读物,成立语文学习角,鼓励学生自学,课后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其次,家长也要多带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学习书法、绘画、传统乐器等等,但是不要强迫孩子,以孩子兴趣为主,正确引导其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因素是现在很多与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于林珍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哈达小学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初中

在近现代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成为文明成果中最丰硕和影响力最突出的部分,因此教育系统普遍围绕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教学需要编制教材和设计课程。而语文则被定位成工具型学科,以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其完成表达、交流并且获取信息为主要教学目标,其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的价值被忽略。

1语文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文化传承历来是实施系统化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越发受到重视的今天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并借助其传播传统文化知识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色,又契合素质教育的宗旨。

1.1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与品位

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思想、技艺等文明成果的简单继承,而是同时完成对学习者人格和品位的塑造,使其具备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并且掌握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和道德准则,形成高尚的人生趣味,明确个人在道德、事业等方面的追求。而初中语文教学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文字、语言这一工具,运用其探索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未知领域。在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承需求日益迫切、素质教育得到认同的背景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择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之发挥塑造学生人格和品位的作用,也能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

1.2让语文学科体现其文化传承价值

语文学科的本源即记录、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工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体现其固有价值。首先,传统文化包含的所有人类文明成果均以语言和文字的形式流传和记载下来,因此语文学科教学在赋予学生顺畅的阅读、写作以及口头交流能力的同时必然无法回避传统文化的传承[1]。例如,在生字教学中涉及对特定汉字的起源及其字形、字义演变的阐释,无形中增添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1.3让初中语文教学更有吸引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其表达、交流工具的作用,而对教材内容及其牵涉到的历史、社会生活背景等传统文化元素没有进行引申和拓展探究,因此让原本最富人文气息与文化内涵的语文教学变得呆板无趣。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对字面意思和情感内涵的阐释,而对作品创作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和各个阶层生活的典型场景则没有与学生一道深入探究和拓展学习,从而让学生对诗词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的感知停留在较为粗浅的层次,导致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2传统文化的渗透实践

2.1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语文学科和文化传承有天然的联系,语言与文字的创造和发展是为了满足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需要,而在被用于记载人类文明成果和传承技艺、交流思想并完成诗歌等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语文学科自身也被不断丰富,并应时代要求持续演进,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现代社会人们创造新的文明成果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语文教材中天然存在诸多方面的传统文化元素,既有和语文直接相关的文学艺术、哲学类内容,也涉及历史、古代的政治乃至伦理道德[2]。例如,《论语》等经史子集相关课程中既包含儒家思想、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也有当时社会人们的道德理想和宗族关系等人文内涵,在教学中发掘这些元素并进行引申阐释能有效传播传统文化,并让学生的思想境界、人文修养得到提升。

2.2课堂上引经据典触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

要想在语文课堂上不着痕迹的渗透传统文化,要求教师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有足够修养才能在达到核心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习到更多传统文化。首先,教师应熟读所有经典作品,对《史记》等有多个章节被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可以自如地引用和讲解。其次,结合教材中牵涉到传统文化的部分,确定课堂上引导学生拓展学习的内容,并且查找相关资料和准备素材,从而在课堂上择机引经据典,触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此外,教师通过研读相关作品还能提升个人的语言表达层次与思想境界,在言谈举止方面更加儒雅和有内涵,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典范。

2.3诱导学生阅读相关作品与资料

由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和多个领域的传统文化关联密切,因此尽管学生的志趣爱好各异,但经过恰当的引导必然可以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自发地从个性化视角涉猎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并领会其深意,逐步将其塑造为兼具传统美德、雅致的品味和新时代创新精神的人才。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对作者生平、作品创作时的遭遇和社会背景的讲解可以渗透特定朝代的政治、思想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趣闻、史料,让学生在感知作品主题和语言文字运用精妙的同时对相关传统文化有探究愿望,进而推荐学生阅读传世的经典作品、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完成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学习[3]。促使其在日常观看影视作品、欣赏艺术品时也能发现相关内容并持续探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并拓展其知识结构。

2.4带领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别样意境

由于传统文化与初中生熟知的现代文化存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乃至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的隔阂,因此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条件,带领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别样意境有助于在语文教学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可以在自习课或课前设置经典作品的诵读环节,精选背景音乐并制作视频课件,带领学生朗诵古代诗词歌赋中的精品,让学生体会古人的情怀和思想境界。其次,针对有不同特长和爱好的学生布置关于特定经典文学、诗词等作品的探究任务,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深入研读,撰写专题学习报告并在语文课堂上展示和讨论,促使学生之间就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展开互动。借助各自的优势深化对相关知识内涵的理解,从多个角度共同探索传统文化、获取知识的同时对其高深而微妙的意境产生感性认知,提升每名学生的思想境界与文化品位。

2.5为学生搭建探究传统文化的平台

鉴于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受到中考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应探寻更多渠道,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搭建平台和创造空间,发挥自身在这一方面的固有优势,以引导学生组建社团、发起主题文化活动或者创建特色选修课程等方式,为学生搭建探究传统文化的平台[4]。例如,可以在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活动,并且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或者通过编撰关于儒家思想、家训等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为有学习需求的学生开设选修课,完成更系统的传统文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