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语文;问题;对策

高职语文教学困难重重,既面临高职语文学科定位不清,教师不懂教什么,又面临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及对文科知识的不重视,学生不知道学什么的尴尬处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喜人的教学成果。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扩充了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运用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可视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分为中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击破语文教学中的教学难点,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并以语文的文学性、工具性、基础性为依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里起步较晚,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出现问题;最后基于前两点的分析,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李克东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高职语文课堂效率

2006年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提出:“各地和职业学校应对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实施不同的课程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学分。积极开发面向不同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辅教学手段能够给高职语文课堂增添趣味性、可视性、娱乐性,提高课堂效率,作为高职语文教师,主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同时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在许多高职院校,一些教师没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他们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师认为自己已经非常熟悉教学内容,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睡意朦胧,课堂教学效率底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

高职语文教学采用的是徐中玉的《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中选取了古今外的经典课文,在传统教学方式下,高职语文教师只能根据教学参考,对经典课文的内容和文字进行教授,采取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将单调枯燥的语文课堂营造成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采用视频、图片、绘本、录音、人机对话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文章理解能力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立崭新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高职语文教育中,教师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的被动地位,高职语文课大多为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不能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效率低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很好的缓解了这一矛盾,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创新了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之前,由于广西的学生大多没有见过雪,不能体会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北方下雪的动态景观,利用视频、图片展现这一大气磅礴的景象,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高职语文教育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支撑,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也带来诸多问题。它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观念的落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完全脱离文本,忽视学生的语感培养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语文教育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相加,也不是由多媒体代替粉笔黑板的替换过程,它要求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始终。第二,课堂上不重视师生互动,师生情感淡漠。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第三,多媒体课件固化了原有的教学流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偏离了自主学习的目标。第四,课件制作质量参差不齐,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当。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还需要全体高职教师进行不懈地努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高职语文教学有其独有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只能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型工具,而不能成为主体,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文学知识、学习语言、学会沟通,文字是语文教育的载体。

1.革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高职语文教学观

以信息化带动高职语文教学的现代化,这已成为职教的主流趋势。教师要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双重功能,即拟人和拟物。拟人功能是指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当教师、同学、秘书等角色,如资料的整理、搜集等。拟物功能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构造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如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虚拟学社、虚拟教室等。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指物化的多媒体技术,如计算机技术、课件制作技术、网络视频传播技术、人机对话技术等,也包含了高职语文教学的教育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估等技术。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下的高职语文教学要依托传统教学理论的实践与方法。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确保在“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语文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让教师通过培训,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视频剪辑技术等,才能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转化为优质课件。由于高职教师与中学教师不同,不用追求升学率,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可以结合与课件竞赛相结合,以比赛促进技能提升。高职教师教学任务重,可以采取分层次开展培训,并经常进行教研活动,互相展示教学课件。

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一方面要求教师积极探索高职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身坚持学习新方法、新技术,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建设精品课程,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设语文精品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起到示范交流的作用,建设出一部分精品课程后,在整个学校乃至全国进行推广,让更多教师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产生的良好综合效应。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以其“轻理论,重技能”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完善了高职语文教学不足,促进高职教育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6.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经典诵读教学 现状及策略

从长远来看,经典诵读作为一种回归民族文化积淀,回归历史文化结晶的教育活动,无论是中小学教学还是社会推广,都有其重要意义。诵读是一种还原语文声音本质,反复思考篇章深刻内涵的行为,对于流传千古的文学名篇的现代化理解和少年渗透是有直观的作用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对经典的诵读,努力激发其小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其识字兴趣和使用效果,有效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综合能力,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现状

(一)过程形式化。据最新的经典诵读计划所言,力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时间的合理规划进行小学生语文经典诵读的任务安排。就目前而言,经典诵读的项目通常是由小学语文老师安排的,其诵读时间也是有教师规划的,因此常常出现常规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而后期的任务二次积压的情况。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识字程度不高的前提下,每日进行经典诵读的难度相对较大,使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室都有“临阵磨枪”之嫌,难免使得整个过程流于形式,在尚未搞明白真正的项目内涵情况下就模糊进行。

(二)指导低效化。在近年来多次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相关课程调查之中,调查者常常发现,对于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教师常常把重点放在是个情感的剖析和整体情感基调的把握上,并未具体地对句型节奏和读音轻重进行展开说明指导。这种重心偏向导致经典诵读的效率被大大降低,以至于小学生对于经典诵读的初始印象就停留在单纯的背诵上,并未真正贯彻经典诵读项目的根本用意。

(三)评价体系单一化。尽管经典诵读项目的呼声在近年来逐渐增高,但就当前而言,小学阶段的经典诵读仍然处于一种相对不成熟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经典诵读评价体系也呈现出单一化、零散化的特点。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经典诵读活动的评价只是单纯停留在是否开展的直观回答上,并未深入进行效果的评价和分析,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不仅未能将整个活动有序地带动起来,还可能严重影响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现状出现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未养成稳定的经典诵读习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阶段的经典诵读很容易被演变成一种带有功利性的教学活动,从原本的文学修养的培养和涵养的升华转变成数量的积累和评比,从而将这种本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和改革的教学活动变成一种机械地填鸭式教学,不仅未能起到预期的作用,还给学生增加了学业负担。

(二)教师未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由于到目前为止,教师仍然没能正确认识到经典诵读活动的独特教学意义,从而将其混合于普通的语文教学之中,单纯地认为经典诵读只是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经典篇章的理解和背诵,而在篇章的选择上也缺乏章法,这显然是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的表现。

(三)校方未树立系统的评价体系。一种教学活动的推行需要自上而下的完善设定和深思熟虑地安排,学校对于经典诵读活动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评价形式单一,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在长此以往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积压下许多文体,最终影响到活动的实施。

三、推进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相关策略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经典诵读能力。良好的阅读训练会在长期的重读过程中形成习惯,而习惯是不容易改变的,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学生就会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下意识地进行相关类型知识的拓展,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小学阶段开始的教育便注重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因此课程内容丰富,课业繁重,真正可以利用来进行经典诵读的时间并不充裕,因此,学生可以利用晨读或午读时间进行自主的经典诗文诵读。或者可以由学校组织进行广播跟读和教师指导诵读。当然,在篇章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相对晦涩难懂的文章要尽量避免。这一活动的进行需要教师和家长双重重视,观众学生的诵读兴趣方向,适当地扩大难度,在基础层面上推进学生经典诵读的效果。

(二)从多方面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尽管经典诵读活动推行已久,但仍有许多教师对其认识模棱两可,并不清楚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实施。因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让教师明确经典诵读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需求,完善自身综合知识能力,同时扩大自身阅读面,补充国学知识,提高指导水平,在实际的经典诵读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语文课程的评价具有检查和反馈的双重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和教师教学实践效果的分析来检验综合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而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在相关的评价机制的完善上,需要注重学生诵读的内容、数量、难度和类型等多方面的策略性掌握,从结果和预期设计双方面进行评价机制的完善。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减少经典诵读教学的乏味感和枯燥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调动多元主体,开展多方位的综合评价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逐渐培养去经典诵读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带动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小梅.在小学低年级开展经典诵读的误区与对策[J].教育观察,2012,(10).

[2]张崇德.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新课程(上),2016,(06).

[3]王素娟.基于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经典诵读[J].语文建设,2015,(14).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文美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语文美的形式

(一)美的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作为语文教材中的语言,其韵律美以及形象性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同,不亚于其他艺术形式美的传达。为了能够更好地、更准确更生动更鲜明地反映社会生活,作者往往会尽全力对艺术形象加以描述,比如有的语文课本文本中常常会用整句和叠词等多种方式来展现文章的韵律之美。不管是在诵读体味上还是在形象的感知上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类似的美的语言在文本中十分常见,只要语文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体会、进行吟诵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语言的魅力所在。

语文教学的语言也是很有表现力的,不管是叙述、描写、议论还是抒情都会被作者用来进行情感的表达,进而使得学生能够从教师的引导以及教授中感受到语文美。

(二)美的风格

在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文本或者雅致、庄重、沉郁、清丽,古典的诗词风格更是多彩,有的平淡质朴,有的婉约含蓄,有的豪放明快。之于文言文,有的风格酣畅淋漓,有的温婉柔丽,有的善用技巧,其表现方式也是各具特色,风格各异。

(三)美的结构

对于语文来说,结构是用来支撑作品的艺术框架,是经过精心设计以及巧妙地将一些内容按照顺序排列的和谐体。有的是用对应式结构,有的是双显示结构,有的是设悬念的结构,一般的议论文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进式结构等,这些多种多样结构的存在使得文章会成为一件精雕玉琢的艺术品。

(四)美的色彩

作者在艺术作品中往往会采用一些艺术手段进行描绘,使得作品带上一些鲜明的色彩。这在古诗中体现的尤其明显,那种“诗中有画”的作品不胜枚举,作者常常会运用这种色彩来表达自身的情感,这也是其作品的魅力所在,批评、赞美、讽刺和劝解等多种情感的表达,很容易将读者带入阅读情境中去。

二、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美”的策略

(一)活跃学习气氛

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只有拥有快乐自由的心情,才能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也是快乐学习的主要内涵。要想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的魅力所在,体现出语文美就应当为学生创造出良好、和谐而又自由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抓好课本中的精彩语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进而对学生的审美联想能力加以拓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精神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这种良好、愉悦的学习氛围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美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的结果。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仅应当引导学生运用听觉和视觉等其他的感官直觉来感受语文美,还应当引导这些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这种方式来鉴赏语文美。所谓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借用艺术家的感官以及心灵来进行欣赏、观察、思考、理解和接受,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起来,进而使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得以丰富和提升。

(三)用语言和形象感化学生心灵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美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情感上的教育,美感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养成良好、和谐的品质。一个真正有美感的人,必定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所以说,审美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材中的语言以及形象都会美得让人感动和陶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还学会甄别真善美,假恶丑,更加深了对未来和美好理想的向往。这些丰富多彩的审美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还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熏陶,真正达到“文道合一”的教学目的。

(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最本质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其教学活动一方面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另一方面,还是一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交往的过程。所以说,如果想要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能力以及健康的人格,教师就应当努力创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气氛,这种氛围应当是活泼严肃的、紧张有序的、亲切而不失庄重的,在这种氛围中,语文教师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在其引导之下,学生才会形成一种良好、愉悦的审美情趣。所以,学生与教师、学习与知识传授之间,不仅会有知识的流动,还会有情操以及人格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中才会达成情绪上的共鸣。在良好的氛围之中,语文知识能够进入通畅、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这样不仅会将教师的教学激情调动起来,同时还会使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的活跃,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昂。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所体现出的语文美对于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培养以及情操的陶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是教书育人的方法之一。语文教学过程中将美育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字的形象之美,领悟汉语语言的美,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这种在语文学习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将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以及塑造自身良好品格的重要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邢燕.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审美意识[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7)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数学教学 对策 质量和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不能适应小学教师人才培养的需要,存在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从学生学习兴趣来说,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理论程度高,抽象性强,不容易听懂,以致于整体学习兴趣不浓。就学生学习动机而言,多数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甚至不知道学了这门课到底作用何在,只能是被动地学习,以致于在课堂上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不强,严重影响到本课程的教学。

从教师方面看,由于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陈旧,对教师人才的认识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对这门课的教学过分注重理论知识部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教学、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等一些教师基本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也尝试将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弄成几个模块进行教学,而实际上在知识体系上并无创新;再加上教学方法欠妥、教学手段滞后,学生普遍不感兴趣,不愿意听课,结果只有老师一个主导,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课堂显得沉闷死板。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对策分析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的课程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比较全面地介绍新课改的情况,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数学课程标准,深刻分析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材,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树立课程与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基本观念。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广泛搜集到的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探讨和分析,罗列一些新课改中有争议的话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比如一节好的数学课是什么样的、中国的学生和国外的学生所学的数学有什么差别、如何看待新数运动,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讨论,使学生理解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教学理念,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较强的教师职业素养,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调整教学内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小学数学课程论主要解决“为什么教和学”、“教什么和学什么”、“怎样教”,以及对小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和对小学数学具体内容的分析与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紧抓数学科学自身的内容结构体系,在内容取舍、组织和安排上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结合教学目标与应用性的教学特点基础上,注重整合和重组课堂内容,在理论课教学中突出实践指导意义,遵循“必需”和“够用”的原则。我主要采取了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和启发谈话法,再根据课程的特点,适当调整教案内容和课时安排。

3.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应用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建立应用型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行动化。以“案例呈现——小组谈话讨论——集体发言——教师总结提升”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呈现的案例都是经过老师仔细挑选的。

三、解决对策

1.加强课堂合作交流,以师带生。教师应该知道如何确定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合作交流、什么样的问题不适合合作交流,这个教师应该考虑清楚。此外,合作交流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都是教师所要细心解决的。恰当的合作交流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还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注重课堂生成,加强课堂教学的启发性。教学本身就有它预设的一面,但也有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想不到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拥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启发性,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能给你一个精彩的演出。

3.建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境促学。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创设情境更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将学习探索的内容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将情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之知识背景的结合,这样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培养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最终还是得靠自己,教师可以教知识,但不能替学生学习。因此,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学习方式。归纳总结学习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正确的方法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宪胜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材建设的思考与改革设想.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6),95-97。

[2]李晓梅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7,(2),50-54。

[3]唐荷意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探索.咸宁学院学报,2010,(9),133-135。

[4]许燕频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的思考.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7),58-60。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5

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1 发音不够标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发音不准的现象,无法利用拼读方法去对单词进行记忆,并且对词汇的遗忘率很高。我们对某高中的高一学生进行英语教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初中的英语课堂上,有关发音教学的方法很简单,但对音标的教学不够彻底,使得学生不能够通过音标学习读写新的单词。

1.2 语法基础较差

学生在初中时对语法的基础掌握程度较差,例如:分不清楚Vi与Vt之间存在的差异,不懂得哪些是简单句当中的基本句型,也不懂得有关复合句的含义,因此在高中英语的名词性从句和定语从句的学习当中,不难看出,学生对其学习的困难程度较高。

1.3 无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英语阅读方面,学生缺少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进入高中以后,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内容偏多,词汇量剧增,很多教师在课堂中采用英语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无法吸收。

2. 关于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所产生问题的对策

根据上述产生问题的原因可以看出,若按照原有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则很难使学生接受,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对初中英语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中以后,英语教师应该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保证其方案的可行性,以此补全学生在初中时期没有掌握的相关英语知识。具体建议如下:

2.1 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

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需要引领和加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学生在思想态度上的转变,及时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英语学习当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增加学习信心,将周围学生作为其学习的榜样,树立有关自己英语学习道路中的目标。另外,锻炼学生意志,让其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克服。

2.2 调整教师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具有综合性、目的性,对思维的创新性和过程性,在现代英语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认知理解、交际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语言综合运用的水平。

2.3 新的教学方法与对应训练方案

(1)“构词法”的思想渗透

在高中英语的学习当中,采用构词法,运用Word Power板块进行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新单词的理解,从而加深对新单词的印象,提高学生对单词记忆的能力。

(2)从语音方面提升英语水平

选取“音――型――义”的模式对单词进行记忆,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一个新的单词。首先,将单词整体读出,然后将单词按照字母组合的发音模式拼读,最后以音节读出并且对单词进行记忆。

(3)初高中英语语法的教学衔接

进入高中后,定语从句是第一个重要的语法,然而大多数学生对初中英语语法的掌握并未形成清晰的脉络,所以,对语法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划分句子的成分,不及物动词与及物动词之间的差异。

(4)英语解题思路的教学衔接

以高考题中的阅读题为例,此题在初高中的解题要求以及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然而,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并不知晓,在前几次的做题中,可以看出他们无法理解单个词汇的答题规则,对词性的转化以及对句义的归纳对其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另外,高中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的难度,大多数学生需要改变解题思路和解题习惯。

3. 总结

目前,初高中英语教学当中出现衔接不顺畅的现象很普遍,使得学生和教师都有很大的困扰,因此衔接问题对整个高中英语教学产生了直接影响,我们要提高对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重视度。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材料,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快对高中英语教学的适应速度,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顺利完成高中英语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6

一、 问题的呈现要具有发散性、概括性

在每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发散性。经过两周的学习,同学们对每一单元的话题已经非常熟悉,单词、短语、句型非常熟练,这时问题的呈现要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7A Unit 4 Checkout 时,在第一环节可采取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让学生回忆所学的有关食物的词汇和短语。如可提问How many kinds of food do you know? What fruits/drinks/meats/vegetables do you know?给学生两分钟的准备时间,同学们就会发挥潜能,集思广益,通过交流,既明确了食物的分类,又网络了食物的相关词汇,可谓一举两得。

二、 问题的呈现要具有充分的铺垫性

新的知识,新的语言点,新的语法项目,不是靠单纯的讲解就能解决问题的。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如让学生在自然语境中,交流,实践,感悟,体味,感受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魅力。例如组内听课,教授7A Unit 4 Checkout时,A部分看似简单。有的教师在与学生讨论赵女士的食物清单及Amy的日常饮食图表时,呈现的问题过于简单,只提了What’s on Mrs Zhao’s list?及How often does Amy eat potatoes?讨论完就让学生独立完成图表下的六个句子,结果学生很费力,第四句There be 的一般疑问句式大多写成了肯定句式,同时学生对不可数名词,名词复数与be动词的连用也混淆不清,以至于把第五句的There is 写成了There are。对照答案时,教师反复纠正,讲解There be 的各种句式及名词单数,不可数,与复数的区别。脱离了语境,有点大而空。在认真钻研教材及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赵女士的食物清单我增加了There be 的各种句式练习,同时讨论Amy 的饮食表时,不仅有How often句型,而且有What does Amy often eat?等句型。这样问题的呈现既紧扣重点There be句型及频度副词而且问句的句式多变,较灵活,在充分讨论后,学生做题可谓水到渠成,错误少,正确率高。可见,教学时要注意方法,尊重科学,不要想当然的随意提问。

三、 问题的提出要具有前瞻性、呈现性

在学习新知识时,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呈现新的语言点。例如,在学习7A Unit 3 万圣节前夜这一文章时,要明确编者的意图,对于42页B1 部分的四幅图,我们要浓妆重彩地加以挖掘,充分讨论,如第一幅图可用What is it? How do people make it?及How are the teeth?等提问,这样学生会对南瓜灯的制作过程及牙齿的锋利有了深刻的印象。四幅图逐一讨论后,学生不仅对万圣节前夜的四项活动印象深刻而且对新的知识点,如,wear special costume ,trick or treat ,sharp teeth ,candies 能熟练掌握。充分预热后,学生再读Wendy 的这封信就容易多了。

四、 问题的呈现要具有迁移性

任何学科的学习,不仅要走进课本,更要走出课本,学以致用。英语也不例外。

例如,7A Unit 5 Going Shopping 第一课时,在讨论完生日礼物,充分练习Daniel 和 Millie 对话的基础上,可就机抛出一个问题,If your partner’s birthday is coming up, what do you want to buy for her /him? Make a new dialogue, please.这样学生就可应用所学的表示生日礼物的词汇替代划线部分,反复练习,表演,展示后,就能把所学的会话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值 五、 问题的呈现要具有层次性

在上阅读课时问题的呈现要具有层次性。一般要先整体,后细节,再拓展,跨度不宜大。例如在学习7A Unit 4 Reading时,可先抛出一个核心问题Who is healthy?让学生快速浏览找出答案。当然学生回答完后可以再提一个相反方向的问题Who is not healthy?在这一环节问题呈现不宜过多,以至多两个为宜,否则就无法突出问题的核心,无整体性可言。随后在听录音阅读完成B2,跟读判断句子正误后,可抛出更多的以Wh-问句为主,一般疑问句为辅的细节问题,同时在问题的安排上要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注意以先后顺序为主,跨度不能大,否则一个问题问开头,一个问题问结尾,学生就会摸不着头脑。

六、 问题的呈现要具有思想性、内涵性

记得99年举行片级英语优质课选拔赛时,一位同仁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出示了一组一般疑问句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小黑板上还画有鹦鹉Polly,他事前跟学生暗示到,我就是Polly,如果我点头,你们就说Yes,摇头,你们就说No,课堂气氛真是活跃,但到底学生是否理解了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会与不会的只要看着老师的动作就能正确回答,即使真正会的同学也懒得思考了,反正看着老师的动作就得了,多省事。试想,学生的能力能得到提高吗?不仅不能提高,反倒助涨了他们的惰性。真正的教学是,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乐于观察、乐于思考、善于预测,在全神贯注的学习、实践中获得自信、培养能力。例如,教学7A Unit 5 Going Shopping Reading 第一段对话时,可先出示Amy购物的第一幅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回答问题 How much do the new cards cost? How much do the last year’s cards cost? How much do the stickers cost? Which did Amy buy, the new cards, last year’s cards or the stickers? Why or why not?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会被吸引到礼物的价格、礼物的选择上,特别是选择的原因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挑战。学生必须集中精力,才能顺利找到答案。这样,通过观察、联想、想象甚至预测,学生的思考能力大大增强,思维品质会得到极大地提升。

七、 问题的呈现要具有直观性、核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