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文化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文化的内涵范文1
叫卖形式从最初的走街串巷到如今的商业广告,叫卖的传播渠道也从纯粹的吆喝到如今通过电视、广播、新闻进行宣传;叫卖内涵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商业发展迅猛,商贩的身影遍布大街小巷,商场、百货的叫卖各式各样,叫卖文化有了新的内涵。
本文以永川区的叫卖文化和商业发展为例,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叫卖文化的发展变化分析商业的发展趋势,得出叫卖文化与商业发展的关联性,进而预测商业未来的发展新趋势。
一、叫卖文化的内涵
叫卖,指从事商业服务性行业人员为推销商品或开展商务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口头语言表达形式。
叫卖本是商业行为,但随着城市发展,走街串巷的叫卖声越来越普遍,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极为长久的时间,渐渐也沾上了文化气息,发展成一种商俗文化、民俗文化、口头文化。
(一)叫卖文化的特点
历史悠久,从西周时期持续发展到现代社会;实用性强,与商业发展相辅相成;内涵丰富,不同的行业、地区具有其特色;口语化表达,风趣幽默,朗朗上口;语调旋律婉转, 声调悠扬,节奏感强。
(二)叫卖文化的发展历程
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推动叫卖文化进入繁盛期。据记载:明代北京叫卖已成规模,清末民初,北京叫卖发展至高峰。十九世纪后期,叫卖文化濒临灭绝,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提高,叫卖文化得到恢复。
二、改革开放以来永川区叫卖文化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经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变化,永川区的叫卖文化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变,主要体现在传播载体与内涵的变化。
(一)叫卖文化传播载体的变化
最初,商贩在大街上用吆喝声招徕顾客,后来,他们唱起编好的内容新奇的歌谣来吸引顾客。永川方言风趣幽默,叫卖充分发挥其方言优势。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发展,商贩的摊位趋于固定,常使用录音机播放提前录好的叫卖声。如今,更多商家在荧屏上播放宣传视频。纸质宣传单、电视广告等,叫卖已经从口头文化发展成为以现代科技为载体的语音、文字文化。
叫卖文化的四种形式:一是定点叫卖,商贩在街道上摆摊叫卖;二是不定点叫卖,游商携带货品走街串巷进行叫卖;三是将叫卖声编成曲调,通过人们的传唱进行叫卖;四是通过拍摄广告,投放到大众传媒上进行宣传。
(二)叫卖文化内涵的变化
叫卖的目的是推销商品。随着时代变迁,叫卖文化成了一种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它宣扬了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如今,叫卖声渐失传,靠民间艺人进行叫卖表演或穿影视作品等,展现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叫卖文化成为了一种地域文化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叫卖文化从单一的口头吆喝,融入了视、听的感受,从单纯地“叫”变为具体、形象的“演”。
三、改革开放以来永川区商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永川区的商业贸易量急剧增加,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商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的形式不断更新,商品种类的不断丰富,促进了永川区经济的发展。
近6年来,永川区经济一直呈高速发展的趋势,也一直保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对外辐射交易额、人均消费等四个“渝西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种类不断丰富,品种向高科技化、信息化、集约化发展。由改革开放初期单一的日常生活品、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增加了高科技电子类高档耐用品。从改革开放前的国内自产到如今的国外进口,极大地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四、改革开放以来永川区叫卖文化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传统叫卖文化是在近40年发生变化的,也就是改革开放后的这几年,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叫卖文化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消费开始从生活必需品走向高档耐用品,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和经济水平的变化,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永川区经济发展良好,居民对商品消费支出的增加、各类商品价格的上升都反映了居民对不同商品需求的变化,居民在衣着食品和个人娱乐保健等服务业的消费增加较多,在交通、维修服务的消费降低。
如今商业迅速发展,商业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叫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以前的口头吆喝比的是嗓音和叫卖词,如今的叫卖靠的是迅速发展的传媒。
叫卖文化变化的背后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以前的小规模个体经营户到如今的多种私有经济的存在,许多股份有限公司这种较大的经济体开始存在,走街窜巷的叫卖形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时代环境。商业经济的发展对叫卖文化的影响是必然的、巨大的。
由此,叫卖文化与商业发展两者紧密关联:叫卖文化的变化反映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叫卖文化的变化。
五、叫卖文化与商业发展的未来走向预测
商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在商品上的消费支出逐年上升,商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想要在競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在质量和价格方面占优势,而随着商店租金的日渐提高,大多数小型商业户开始选择在网络上销售物品。近几年来的淘宝、天猫等一系列的网上交易平台的出现使商业开始向网络发展。
在网络上开店的成本低、销售范围广、交易方便,更多人加入到网络经商行业,由于资金有限,他们更多选择低成本的网络宣传来提高商品知名度,比如利用微信、微博、腾讯QQ等更多社交软件、商扩大宣传。
因此,我们推测:商业叫卖在今后的发展将会从电视广告、网页广告和传单转向网络社交平台,微商将会成为商业用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叫卖将会以网络的形式走进我们的生活,将会在无形中影响我们。
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叫卖文化的变化和商业经济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出发,从叫卖文化的变化中看商业的发展,为改革开放以来商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视野。从而得出叫卖文化与商业发展的关联性:叫卖文化的变化反映商业发展,商业发展影响叫卖文化的变化。结合现在商业的发展趋势,进而对叫卖文化未来的变化方向做出预测。但由于我们组成员调查区域局限性和对材料掌握的有限性,科研能力有限,对这一项目论述和研究还较为肤浅,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组成员会继续关注这一课题,以期望能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我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商业经济将会继续发展,而叫卖文化则会随着商业的发展继续丰富其内涵和形式,叫卖文化在我国商业文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永川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作者:重庆市永川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永川调查队,永川区人民政府官网 ,2016
[2]《叫卖声中说变化》,作者:周礼,中国江西新闻网,2009
商业文化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产业文化;商业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素质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在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建设方面的长期缺失,导致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分强调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培养的缺失是目前高职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一2020)》也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教育部袁部长提出了文化育人策略,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鲁昕副部长提出了文化三进的要求:“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1]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身不熄的燃烧下去。”[2]由此可见,在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渗透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势在必行,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实践。
二、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内涵
(一)产业文化的内涵
现代产业文化主要包括先进企业文化、先进行业文化、劳动者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及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制度和舆论环境。现代产业文化既有遵纪守法、责任意识、注重质量、团队合作、坚守诚信等先进的工作价值观,又有现代产业科学的生产方式、合理的劳动组织和规范的管理流程等核心内容。它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制度之母,也是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3]。
(二)商业文化的内涵
商业文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商业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体。商业文化的基本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业产品文化,任何物质产品不仅是表现出物质形态,而且体现了一定的精神特征,没有精神的物质产品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是商业文化的物质层面;第二个层次是商业制度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商品经济领域的各项制度和规定,任何一项制度和规定都是与这个社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第三个层次是商业观念文化,是指人们在商品经济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价值标准、道德意识、认识能力等,没有任何商业行为能够不受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4]。
三、“产业文化进校园,商业文化进课堂”文化育人改革与实践
为了加强高职院校的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育人工程,培养学生的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素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以市场营销专业为改革试点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实践。
(一)“双化”课程改革构建文化育人理论平台
“产业文化进校园、商业文化进课堂”为高职课程改革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而“双化”课程改革是构建文化育人不可缺少的理论平台。基于产业文化进校园、商业文化进课堂的视角,笔者认为高职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开发、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环节均应融入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元素,如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以顾全大局、相互协助、相互信功企业的影响,国内企业十分重视团队精神,主要集中体现在培养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归属感、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使企业产生真正的内动力。”[2] 因此,本专业也选择一些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以《营销策划》课程为例,本课程以团队项目制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自由组建一支5-6人的团队选取相应的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实际营销策划活动,并让学生在开始学习本课程之前就签订了“诚信策划协议书”,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就能够深入理解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诚信文化等,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
(二)校企双向文化融合构筑文化育人实践平台
要将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引入高职校园和课堂,与该文化的重要载体企业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跟企业进行双向融合的深度校企合作,才能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提供可实践的平台。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这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探索与实践。主要有:
1.与优秀企业“联姻”,为校企文化融合育人搭建桥梁。
要想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共同实现文化育人,首先必须要有富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进行合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与诸多蕴含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进行了“联姻”,如富有“勤恳、节俭、活跃、创新”精神的沃尔玛公司、崇尚“家”文化的娃哈哈集团和“合作创造财富,学习创造进步”的奥康集团等知名企业,为实现校企文化融合育人搭建了非常好的桥梁。
2. 开展校企合作主题活动,为校企文化融合育人搭建平台。
为了将这些优秀企业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文化教育中,本专业与这些企业开展了诸多校企合作的主题活动。其中影响较大效果较好的是每年一届的“大学生赢在职场挑战赛”。该项赛事是与诸多知名企业合作开展的。如今年我们与娃哈哈集团合作开展了“梦想启力 赢在职场”大学生赢在职场挑战赛。该项赛事以个人为单位展开实战销售比赛,参赛选手实战销售娃哈哈集团的新产品“启力”(全部竞赛销售产品由娃哈哈集团提供),第一阶段以销量做为考核标准,达到销售目标即进入第二阶段的营销大赛答辩环节。获胜选手可以赢得到娃哈哈集团进行实习的机会,并获得企业营销实战培训。通过此项竞赛,学生通过实践深入体验了娃哈哈集团“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精神,锻炼了自己的实战营销技能;而同时娃哈哈集团也通过此项竞赛对自己的新产品启力进行了很好的宣传,并从此项赛事中挑选到了优秀的营销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可谓一举多得,校企双赢。
除此之外,本专业还与优秀企业开展了“企业大讲坛”等主题活动,不定期邀请优秀企业代表到院校给本专业学生开展有关企业文化、创业精神等方面的讲座,对学生进行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同时,我们还经常带领学生参观知名企业,如奥康集团、康奈集团等,让学生实地体验优秀企业的优秀文化和职场氛围。还在企业里开展别开生面的校企学生座谈会,让学生与企业领导员工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此外,我们还与沃尔玛公司、银河证券等知名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办班,让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为该培训班学生进行授课,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多管齐下双化融合构筑文化育人拓展平台
1.在专业建设上植入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内涵。
本专业在专业建设上植入了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内涵,将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植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仅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相应的企业文化等介绍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课程,还十分重视各个实训室的职场文化建设,将一些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精髓等布置到实训室中,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职场文化氛围,做到上课如上班。同时还让学生真正切实到企业中进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等,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和商业文化之中。
2.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突出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经历。
教师对学生有着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要培养有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素养的学生,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素养。在此方面,本专业一是在引进教师时就十分重视教师的企业经历,优先录用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高学历人才作为本专业的专任教师。二是定期有计划地安排已经在编的无企业经历的教师到相关的合作企业进行下企业顶岗实习,增强该教师的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素养。三是安排本专业教师与知名企业家进行“朋友式结对”,加强本专业教师与企业家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文化素养。四是送本专业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培训,增强对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学习,不断提升相应的文化素养。
四、结语
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作为高等教育属性要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发挥,其文化传承创新应与自身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彰显职业性,形成高职教育独特的文化传承内涵和特色。在实际工作中,应着力推进“产业文化进校园、商业文化进课堂”。职业教育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应该进一步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能力。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是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面对更加自主更加个性化的青年一代,面对日益加快的技能革新,面对日益凸显的劳资矛盾,提高学校和企业的产业文化水平,把产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优秀产业文化进校园,优秀商业文化进课堂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刘文、李晓梅.高职语文教学对接企业文化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242-234
[2]孙红云.服装专业项目教学与企业文化深度对接的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12(5):39-40
[3]王芳.助推校企文化融合,构建特色高职文化[J].改革与开放.2012(18):186-187
商业文化的内涵范文3
#韩国与日本发行权分别以200万美元和70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
#VCD、DVD内地音像版权以1780万人民币成交;
#《英雄》贴片广告标价30秒200万元;
#内地票房达2.5亿元人民币;
#人民大会堂举行全球首映礼;
#租用直升机做空中宣传。这在2002年,还未苏醒的中国电影市场,无疑在当时成为一件轰动影视圈,既抢眼又时髦的大新闻。
电影本身不重要,时髦新潮才重要
2002年的最后一个星期,国内最大的文化新闻之一,便是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在全球上映。电影的场面恢宏,惊心动魄,曲折离奇,激动人心。与之令人惊艳的内容相比,在电影上映前该影片所做的一系列预热,可以说观众是第一次感受到的隆重与视觉冲击。
有报道说,这部电影真像是一场丰盛的视觉和听觉的宴会。该片投资三千万美元由著名影星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担纲主演;创作团队由王家卫御用摄影师杜可风掌镜、香港金牌动作导演程晓东设计武打;国际著名音乐家谭盾作曲;世界小提琴家帕尔曼用价值600万美元的小提琴演奏主题音乐。可以说,《英雄》用一项项豪华阵容,吊足观众的味口,卖点的细致甚至武装到了牙齿。数据显示,这部电影的内地票房达2.5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总票房四分之一。
另外,英雄所创造的影视纪录与其轰炸式的营销也分不开。
该电影发行公司新画面公司作出一系列地毯式的宣传攻势、概念营销,先有通过媒体突然曝光《英雄》的剧照。这处可能曝光剧情的举动,在当时可谓绝无仅有。
在宣传上打出《英雄》“出征奥斯卡”的巨幅海报造势。另外,又举行该电影的音像版权拍卖,拍出1700万元高价,一时间“天价拍卖”、“违反合约”的新闻持续不断。接着火速推出游戏版、漫画版《英雄》。包括在电视上以纯商业广告的形式展示《英雄》画面,在具有政治意味浓烈的人民大会堂举行全球首映式,甚至采用国内顶级公务机宣传,可谓造足话题与赢爆眼球。
根据当时的媒体这样评价当时的宣传阵容:关于这部电影的本身的内涵、文化、思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新潮、时髦、绚烂。甚至当年在《英雄》上映时张艺谋都直言不讳地说,这部电影就是要用顶级的画面和顶级的音效,还有成群结队的明星吸引观众。
最终,《英雄》在营造的多个第一次中,获得了2.5亿票房,在当时的国产片票房成为商业纪录之作。
《英雄》成为中国电影走进市场营销的第一个版本,自此以后中国电影业逐步步入一个电影营销初步阶段。当电影制造的话题、电影制造的体验,成为一种特殊的市场驱动力并成功地被企业运作,那么采取整合营销手段,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合适的营销手段将创造巨大的市场价值。
同时,它还带动了诸多相关行业的获准审批、发行方、制片方、投资方、影院,甚至还包括广告业和其他商业品牌的注入,造成多重赢利局面,这无疑给当时早已疲软的国内电影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这也使得电影营销的重要性与意识在这近几年广为看重,甚至成为比电影内容本身更为夺人眼球的话题与事件。从发行公司、院线到影院,各种影片在不同层面都频频使出宣传武器。
可以说,张艺谋的《英雄》紧锣密鼓的宣传,加上强大的明星阵容给死寂的中国电影带来了星星之火,这部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大制作的开端,并给中国电影界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商业运作个案。
这样的营销策略一直至今,仍旧被无数电影发行公司竞相效仿。另外,《英雄》张艺谋的成功,也是其制片人张伟平的成功。张伟平强烈的商业意识与市场观念,使得他对美国好莱坞经营模式了熟于心,也是他一手重新再创造了第一个中国商业大片的奇迹。
文化内涵和票房的争端
然而,伴随着《英雄》票房的一片叫好与持续升温的关注度,关于张艺谋艺术创作水准的批判声音也越来越强。著名的小说家金庸说,“《英雄》把人的价值分成几等,不尊重生命,是一部很荒唐的电影”。
也有评论称其“违背历史真实,违背最起码的现代意识”;“英雄像一捧绢W花,美则美矣,完全谈不上思想的内涵”。一时间学者、影评人、观众将其诉之一个文化的投机分子。
张艺谋在那两年间可以说遭受着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关于文化与思想的批判。
然而在10余年后的今天,人们纷纷转入到商业片的道路上,甚至有着当年骂过讨伐过的人自己也身处在如何利用商业变现的现实。细数台湾电影,90年代中国内地的电影境况,尊崇自己尊崇艺术,只能走入自我观赏的死胡同。在中国的现行阶段,电影依然是大众的艺术。
2013年11月,编剧卢苇在新书《电影编剧的秘密》中撰文称,张艺谋在《英雄》后,价值观一直有问题。“暧昧不清,让人疑虑重重”。
而当年张艺谋面对媒体表达着电影这样的看法:电影是一次性的艺术,观众进来看一次就可以了,干嘛老让人去思考?甚至在接受《时代》采访时又称,观众将会记得美的画面更多于故事。观众不是来看思想的,而是来看景观的。
如今天的众多影评人、导演同样也一再强调重申,呼吁不要把电影看得过于文化高端,它是大众的艺术,电影工业化批量生产、技术的创新,都是整个行业极为注重的问题。
而另一边,也像张艺谋当年所说,电影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与票房本来应该是相互结合的,好莱坞常常也有烂片,但是这不代表市场、观众排斥内涵、思想。这并非代表电影惧怕将文化内涵与票房结合在一起。只是因为有的人不具备这种能力,有的人也没有这种耐心。在电影史上,从最开始的那一刻,它就是从娱乐起家的,所以它的娱乐能力是全世界最强的。所以说,在电影的世界,多数的人是不耐烦在电影中注入许多思想,思想只会浪费胶片。
如今,在21世纪走过的第一个10年里,中国电影市场,逐渐越来越多的人谈论类型片、注重讲故事,而多数仍然走在娱乐大众,快速消费的道路上。诸如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既有内涵与文化、又集故事性娱乐于一体的世界经典,则少之又少。
张艺谋的商业大片固然有许多缺点,不少观众和批评家攻击批判,然而张艺谋仍然表示会坚持创作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
而不可抹灭的是,他开创的电影商业道路是成功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张艺谋曾说,一个投资人找到导演投资,第一个目的常常是商业角度。如今,一部电影的成功,商业运作、票房是最重要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影消费者对电影形态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电影消费者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电影的生产和存在方式。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它的生产首先要投入大量资金,试图通过社会大众对电影产品的消费而为投资创造利润。因此,大众的品味主导着电影市场的发展,如今的电影大都充满着商业化的内容,电影产品在进入大众消费之前都要经过商业化的包装、宣传、广告、以扩大电影的诱惑力。
在大众文化崛起之后,电影作为一种商品能否为市场最大限度的接受,在电影创作中已愈来愈重要,这也就是有学者所说,历史的发展已发出了内在的要求,那就是影片创作及其心态要纳入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简而言之,就是要与以世俗精神和当下原则为核心的大众文化观念,大众文化意识相适应。
商业文化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憩商业区(RBD) ;媒介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08-01
一 研究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是人类珍贵的文化记忆,它文化内涵丰富,但面临着缺乏保护载体,展示平台和充分的资金支持的状况;而游憩商业区(简称RB”)拥有广阔的空间、人流和资金流动,却缺乏特色文化内涵。
那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拥有适宜的空间,大量的人流、资金流的城市游憩商业区,则有可能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增加非遗所需要的人员要素和资金支持,促成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通过在游憩商业区内进行非遗文化产品的开发,则有可能将非遗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创造出经济效益,并提升游憩商业区的文化内涵与吸引力,从而推动游憩商业区的发展。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游憩商业区要想实现互动,除了具备“需求”作为内生动力外,还需要有实现二者接触的媒介。这个媒介,需要能够使非遗的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满足游憩商业区的发展需求,又需要具备非遗发展所需要的人员载体,物质载体和空间载体。本文将重点研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游憩商业区互动的媒介。
二 媒介的选择
对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研究发现,RBD的形成实质上是城市商业活动与旅游活动、游憩活动及休闲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因而文化+旅游+商业”的发展模式是适宜游憩商业区发展的理想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文化(内涵)为灵魂,以游憩(活动)为平台,以商业(盈利)为动力,既适应城市居民休闲活动以及城市旅游发展的需要,又实现“以旅促商,商旅互动”的效果。
而非遗文化能否作用其中,成为这个模式中的灵魂呢。这就取决于非遗文化是否具有商业盈利的价值,也就是经济开发价值。经济开发价值是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价值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利用。通过研究发现,非遗文化具有丰富的经济开发价值,包括文化旅游开发价值,休闲文化开发价值、艺术品开发价值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价值等,因此在对游憩商业区发展模式探讨的基础上,结合非遗所具备的经济开发价值,我们认为,非遗与RBD互动的良好媒介就是利用非遗的价值,在游憩商业区开发非遗文化产品。借助于非遗文化旅游产品,休闲文化产品,手工艺品等产品或活动,实现二者的互动。通过这些活动项目,非遗实现了其向文化资本转化,产生经济效益,并满足游憩商业区文化需求,推动RBD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在这些文化产品的消费中,产生了非遗传播所需要的人流,文化空间,和物化载体。这种媒介可以从内容上来划分,也可以从形态上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三 媒介的类型
1.从内容上划分媒介。
从产品内容上分,可以将非遗文化产品分为文化旅游产品,休闲文化产品,手工艺术品,文化创意产品等。
(1)非遗文化旅游产品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特定时空关系中,是传统文化的活的记忆,是原生态的历史遗存,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对旅游者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游憩商业区是城市旅游的重要空间之一,借助非遗文化,通过游憩商业区内的文化旅游开发,旅游者融入到文化旅游活动,可以从中动态地了解历史、认识文化,满足文化需求。所以,非遗文化旅游,可以满足游憩商业区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也可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
(2)非遗休闲文化产品媒介。
学者程遂营指出,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国国民传统休闲活动的产物,我国现代国民休闲方式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着非常强的休闲价值,可以开发出系列的休闲文化产品[1]。游憩商业区也是城市休闲的重要场所。通过在游憩商业区内进行非遗的休闲文化开发,可以满足游憩者的休闲需要。非遗休闲文化产品,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和人气,是非遗与RBD互动发展的重要媒介。
(3)非遗手工艺术品媒介。
传统手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传统手工技艺下创作的手工艺品,艺术水平高超、艺术形式独特,具有观赏价值;有些作品虽历经沧桑,但仍具有装饰、陈列等实用价值,因而完全可以进行相应的非遗工艺品的开发,利用游憩商业区的平台,在游憩商业区中销售,满足外地旅游者和本地游憩者的购物需求,既使非遗文化转化为商品,实现经济价值,为非遗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又使非遗文化有了依附的载体。
2.从形态上划分媒介。
总结起来,游憩商业区所开发的非遗文化产品,构成了非遗与RBD互动的媒介。具体而言,从形态上讲,这些非遗文化产品消费的空间,又构成了互动的空间媒介;消费活动的参与者,也就是商户,传承者,游憩者,构成了互动的人员媒介;而非遗文化的具体物化商品,构成了互动的物化媒介。
(1)空间媒介。
空间媒介为非遗文化提供了展示平台与传播空间,即空间载体,同时也是非遗文化产品得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场所依赖;空间媒介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静态空间媒介,即一定的活动场所,包括游憩商业区的各条街道和商业街上的各种非遗文化产品商铺,这需要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作为支撑;二是动态空间媒介,即各种表演活动和游赏互动的过程,通过观看演出乃至游客亲身参与活动,完成主客体的互动过程;三是氛围媒介,游憩商业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游客置身其中,即使不购物,也是一种熏陶,此时,媒介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吸引物。
(2)人员媒介。
人员媒介包括非遗文化产品的传承者(包括生产者,经营者),又有游憩者和购物者。这些人员,既是游憩商业区的经济活动得以实现的主体,又构成了实现非遗文化传播的传播者与受众。
(3)物化媒介。
也就是非遗文化的物化产品,包括非遗景观雕塑,非遗特色商品,非遗活动项目等。他们或者以手工艺品、物化景观形式存在,或者以特色美食、娱乐活动等方式出现,他们使得非遗文化得以以可视,可触,甚至可听,可闻,可参与的形式为游憩者感知,这就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了物化载体媒介,并且,这些产品,本身就是游憩商业区游憩者消费的对象,对游憩商业区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业文化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现代设计商业模式文化语境
一、概念
现在,终于是语境取代原来的物理设计的时代了,原因就在于商业模式的语境建构,使得商业设计具有时尚审美特征,以及工艺流程体系,它是工业化的创意语境所在,因此,商业设计中的语境类型表现得更为具体、直观。这其中,商业文化语境作为设计过程的一个大语境,对设计符号的选用及设计符号系统的表现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商业设计中的商业文化语境显然是构成设计的物理、审美、心理和社会环境,或者说是一种世俗的再现。要实现商业设计的世俗再现,必须将其根植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沿袭中积淀而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的道德风尚、伦理习俗、文化教育、价值取向的结合体,决定着受众的思维方式、接受心理,影响着受众对广告的意义解读。只有在我们所属的文化里,世俗的杓朴锞惩腹桃滴幕幕恚颐遣拍苋鲜墩馐澜绲氖浪椎拿溃被竦靡恢稚桃档寐恪R虼耍执桃瞪杓埔视κ苤诘慕邮苄睦怼⑻岣咝Ч鸵诩壑倒勰睢⒎缢紫肮摺⒙桌淼赖隆⑺嘉绞健⑸竺狼槿さ确矫孀鹬厥苤诘奈幕谖叮纤堑奈幕八祝胨谴锏接行У奈幕低ā?
二、商业设计的文化再现
商业设计通过与世俗文化艺术元素相结合,能够形成人情之美、和合之美、温馨之美等审美特征,但因为商业模式是为了满足商业传达需要,以实现传播信息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商业性,所以在不同的设计作品中,商业模式与设计语境的融合的比重可能会存在某种倾斜,比如公益海报,美学价值可能浓重突出,非美学价值可能淡化减弱,而商业礼品包装、日用工艺品的平面设计,非美学价值就浓重突出,美学价值就相对减弱。因此,在设计艺术作品中能够有效的运用美学与商业特性,紧紧抓住人们的视觉心理,这是艺术与设计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设计通过商业符号来负载特定信息,在世俗文化语境这一大语境的作用下反映着具体的时代和文化。因此,可以说商业设计是商业与大众世俗文化交融的艺术,因此,商业设计又可说是商业模式下的世俗文化再现。
商业设计中的创新离不开工艺创新,但不能仅仅依靠工艺,还要依靠世俗文化,尤其是商业文化。文化是有一种历史特性的,具有传承的独特性,并且很难简单引进和仿造,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就商业模式而言,它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种对设计文化的强烈呼唤。我们的传统设计适合商业机制,一方面固然需要设计主体具有文化“活力”,可以体现来自大众化时代的强烈的现代社会、产业发展力,以及商业模式下的一种工作模式。也就是说,设计文化在我国当代商业模式、产业体系中关系到人的新文化语境建构,它以全球化、多元文化的语境为依托,作为文化活动的特征已越来越明显,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类生活在设计之中。因此,我们对设计的批评不能局限于物质和形式的层面,应该在人类文化系统这个当代批评语境中去理解设计“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它的专业性、市场化,都更加接近商业模式。
设计作为“商业的手段”和“文化传承”、“语境共识”,它不仅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建构一个理想的生活空间,同时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学习趣味,建构着人类的文化。
三、商业模式与设计语境建构
1.文化主体:设计的理论知识主要来自对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规范学习,设计能力养成包括来自专门的职业学校教育、技能培训等阶段的系统学习,而应用体现在商业模式和产业体系中。专业知识或者行为或实践知识主要形成于实践活动,也即来产业、行业经验,随之积累起职业知识。设计的能力以理论知识与职业知识为基础,直接产生于社会实践过程,当然也与其他因素相关联。具体而言,这种行为能力指恰如其分地、有目标地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日常情景或者新情景下把握从未经历的情景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成功养成与实践能力、社会能力,以及自我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
2.设计主体:设计语境属于个性特征因素的有个人的职业伦理、对职业的自信与自我批评,以及职业上的理性竞争。商业模式下个人设计与他人,以及社会形成的批评语境的互动,设计在这种语境下,作为一种产品形式,作为一种活动,也作为一种视觉性的形象系统无所不在地出现在当代人的生活之中。正因为如此,设计的内涵被无限扩展了,呈现出一个具有开放性并不断在扩大的范畴。
3.职业主体:设计语境突出的特点是与市场驱动的机构有类似之处,设计能够在市场里有竞争力的产品。因此,设计批评需要建立“真实的批评”,因此,必须建立行业规范下的品牌意识。应该很好地反映产品诉求,体现鲜明的产品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求新、求信、求美、求趣、求异的消费心理。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物质需求的不断增长,生产已经进入到人类生活的整个世界中,以物质文化与技术文化相结合、消费体验与情感、成人体验相结合的形式向人们呈现丰富的内涵。这种面向生活的物质性实践行为正日益突出和体现出设计职业技术语境的行为维度。
参考文献:
[1]尹定邦主编:设计学概论.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第41页
商业文化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 视觉识别系统景观小品内涵
王府井以其独有的历史文化、显要的地理位置,不可取缔的商业发展规模成为北京商业街的代表,汇聚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同升和、盛锡福、瑞蚨祥、东来顺、全聚德、翠华楼等诸多老字号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它记载了北京的发展历史,沉淀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发展中的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及政治文化中心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特性与不可比拟的发展规模及老百姓心中不可取代的至上地位,赢得了王府井商业街为天下第一金街的美誉。
而今,建设步行街的热潮正在兴起,该怎样建好一条既有文化内涵,又有个性特色、能代表中国文化,成为解读北京的现代商业步行街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步行街是看似平常,实际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论是景观、环境、功能、还是管理、服务,硬件与软件,只有配套发挥效益才能给人享受。
一、发现的问题
1.模糊的视觉传达系统,规划师、建筑师与设计师在设计环节上各行其政,使设计割裂
商业街的VI系统设计缺乏一套整体的VI识别系统,让我们既能够看到历史的变迁与流动,又看到王府井商业街的整体功能的统一的内在和谐性。
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开发商或者政府如果分别委托不同的部门或公司来做,整体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店面设计,标识系统这就造成在“结合点”上留下了很多空白。需要建立关于设计的科学的统筹规划程序。
2.“苍白”景观小品
建筑小品是提升王府井大街的品牌价值与历史特色的点睛之笔,也是完善其室外空间功能必不可少的建筑设施。休息座椅、电话亭、垃圾桶、花坛、信息查询亭等小品的设置仅成为完善其功能需要的附属品,虽增加了王府井商业街的人性化气氛,但造型、色彩或材质等设计元素的表达没有让我们感觉其定位是王府井所特有的,地域特色不够充分,文化内涵淡薄。
二、可行性建议
1.建立完整的视觉传达系统与设计的统筹规划程序
商业街的VI系统设计缺乏一套整体的VI识别系统,让我们既能够看到历史的变迁与流动,又看到王府井商业街的整体功能识别系统统一的内在和谐性。
就商业建筑内部空间而言,除新建筑如新东安市场等,老商业建筑如百货大楼,在内部标识设计上几乎都没有很好的VI意识。就建筑设计而言,其建筑本身的标识是建筑设计内容的一部分,甚至是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画龙点睛的重要部分。它的大小、颜色、形式、位置,以及夜间的照明,灯光所要表达的部分,要求受众所体验的立体关系都要和建筑本身的形体设计完全的同一起来。它和建筑同时出生,是这个建筑表达本身所隶属功能的身份证,而不是建筑已经存在之后的,甚至由另一位设计师再去完成的附属品。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开发商或者政府如果分别委托不同的部门或公司来做整体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店面设计,标识系统这就造成在“结合点”上留下很多空白。而空间设计就是对空间环境进行总体设计,可以通过对自然环境、城市历史、人文因素和城市居民的使用要求统筹兼顾,对空间环境统一规划,建筑、园林、雕塑、小品、绿化、交通、标识、广告、夜景照明、橱窗协调合作,使设计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多样性、文化性、宜人性等以提高设计的整体质量。这也要求我们建立一套科学的统筹规划、开放型的设计程序。
由于王府井商业街建设涉及的层面多、作用因素复杂,要求从城市设计层面建立一个有众多工程师、科学家、社会学家、政府和市民共同参与的设计组群,参与规划设计完成设计主题思想。就设计单体而言,也要求规划师、建筑师与设计师等协商,统一思想后共同完成,在设计过程中应具有反馈机制和自我组织能力,即在设计过程中发现的任何问题,在反馈机制的运用下,都可望在下一个循环中得到修正。
2.追求景观小品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