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范文1

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管理上的衔接

⑴ 加强初中和高中的整合促进教学衔接

初中和高中分设,给教学衔接带来一定障碍。基于这一原因考虑,可打破初中与高中的严格界限,实行初中与高中的整合,即打破初高中的行政界线取消以中考来检验学生的做法,统一协调教学工作的模式,把“六年”看作一个整体,树立为学生发展的共同目标,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充分利用不参加中考的有利条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调整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在初中就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表述能力、思维活动能力,把为高中学习打基础作为重要目标。这样必然能提高高中的学习效率,从根源上解决初高中衔接。

⑵ 把初中地理纳入升学考试,改革高中地理毕业评价方式

要做好初高中衔接,应尽量保证地理教育的持续性,建议在义务教育九年级也开设地理课。改进原有的地理只是在初二会考而不受重视的考试评价方式,将初中地理纳入升学考试,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初中地理,使学生确实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教育教学目标。针对初高中教育分离这一问题,教育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初高中间的联系,要积极沟通,互通有无。高中地理教师要了解初中教学,掌握学生情况,初中地理教师也要关心高中的教学。

⑶ 教育教研部门应加强培训和教学研究

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初高中学校应经常组织教育培训,强化教学衔接思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尤其是面对新课标这一新事物,教师更应摒弃旧的传统思想,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培训交流能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在教学中有效的进行教学衔接。同时,教研部门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组织学校进行教学衔接研究,为教师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不断完善教学实践,将教学衔接落到实处。

二、提高教师队伍教学衔接水平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效果。加强初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就必须提高自我素质,加强教师教学衔接水平。要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教师就要更新观念、具备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明确衔接知识点,把握学生的特点,确实实现初高中地理课教学的有效衔接。

⑴ 教师要更新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能否顺利地完成。所以教师必须强化自觉衔接意识,把教育衔接工作当成一个常态的教学任务实施下去,初中教师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熟悉高中教学,尽量完成课标要求,为高中奠定基础;高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教学生原有基础、学习和心理状况都要掌握,以便因材施教。

⑵ 通览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为做到地理衔接教学有效地进行,初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熟知自己所教学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也要了解高初中的课标和教材。要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需要教师既要在宏观上把握新课标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又要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高屋建瓴,在研究初高中课标和教材的变化,调查了解学生初中地理的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认真做好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内容做好知识衔接,全面把握中学地理教学。“知己知彼”,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讲到哪种程度,学生掌握情况如何,用不用再加深和拓宽,并结合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通过研究课标和教材,教师应把高中教学所需的初中地理缺失的知识点做出归纳,以便指导初高中教学。例如在初中的地球和地图部分,缺少对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地轴倾斜的角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知识点。

⑶ 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

对教师而言,既要认识到衔接的重要性,又要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帮助学生自然过渡。与高中相比,初中教材知识容量小,时间充足,学生的依赖性较大,教师通过组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或列举大量的具体的地理事实,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老师就像学生的拐杖。而高中阶段知识容量和难度加大,重视自主学习,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通过自主思考解决问题。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知识的传授和问题的设计上都与初中有很大的区别,尽管高中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推理归纳能力,都比初中有所增强,但仍然要注重学生已有的初中经验,采用学生熟悉的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运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范文2

1.考试对于学生的意义不同,导致初高中地理衔接不上

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一再提倡素质教育,但面对中考和高考,家长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仍旧是成绩,的确,在大众的眼光或者是潜意识当中,评价一个科目的教学成果最好的根据就是考试成绩,而我们也能从考试成绩中直观地看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不上的一个原因:很多地方的初中考试中,初一、初二在地理教学中都是走形式、标出重点题目以应付考试,而在中考也没有地理这个科目,使得初中地理教学不受重视,学校和老师对地理教学方式也没有加大重视,初中地理教学成果、质量也因此不高。也导致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显得非常吃力,这样的教学也明显不是我们所期待的。

2.教材侧重点不同

在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适应是最常见的学习困难之一,除了学生在初三阶段对地理进行学习之外,初高中地理教材的侧重点不同也是教学衔接困难的重大因素。初中地理教学局限在气候、地图板块、世界地理等学习内容。而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涵盖了当前地球面临的气候差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教学内容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可以这样分析,高中地理教材中理论知识的难度不断加强,既有基础理论也有实际计算研究,从初中地理到高中地理可以用跨越来形容,这也使得教学衔接难度加大。

二、如何更好地改善高中地理教学复习课

1.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好教学重点

高一地理是衔接初中地理的关键,这也意味着高一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好教学重点,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让初高中地理教学能够顺利衔接上。利用地理图像教学法也是上好地理课的有效手段。在进行地理图像教学模式的选择时,要充分尊重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结合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和现阶段高中生的地理图像学习现状,从而达到提高高中生地理图像技能和地理素养,锻炼高中生地理思维的目的。如在讲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时候,通过认识气候分布类型图,了解全球气候如何分布,主要的气候类型在赤道两侧如何分布等,让学生通过看图,了解认识气候。同时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一定要讲解清楚,对于抽象的概念气候形成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或者动画演示,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知识点。而在一些生涩复杂的概念上尽可能简化让学生理解结论就可以了,让他们能够及时地消化地理内容,更好地将高中所学的知识与初中地理结合在一起。

2.让上课过程更加切合实际

想让一堂课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最主要的还是上课氛围要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要知道知识源于生活,用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常识引出课堂重点,可以消除学生对地理的恐惧心理。利用地理景观教学图,可以充分反映地理事物中的人文现象或自然景色的图像。很多学生因认为高中地理复杂难懂而学习兴趣较低,老师要在适当时机将生活化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重新认识高中地理,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课前提出一定的论题:如商品房在开发时要考虑什么因素?为什么足球赛制在每个地区都不同?为什么台北的雨季是冬季而我们是春季?等等,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入手,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更好地结合,也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能够更好地学习。

3.合理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衔接效率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范文3

关键词:地理教育;断层;问题

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由来已久,所谓“嗖恪笔侵伏a href=//dili.7139.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地理学科在中学阶段的教讶狈α嵝裕唤鲋恫忝娉鱿侄喜悖嘉芰σ泊嬖诙喜恪S捎谀壳爸醒?a href=//dili.7139.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地理课程的安排以及地理学科的尴尬地位,也让初高中教育“断层”问题在地理学科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产生

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是随初高中两个阶段教育而产生的客观存在, 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发展到今天,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刚步入高中阶段或刚进入文科班的学生中“断层”问题表现得最为明显,如越来越多的高中生特别是高一新生反映高中所学习的地理原理难懂、地理规律难记、地理试题难做、地理成绩难提高、地理学习兴趣不高等。这不仅影响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也会对地理学科的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这一问题背后有教育规律使然的客观原因,也有人为因素的参与让问题严重化。与初中地理侧重大量记忆性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相比,高中地理更侧重解决地理的规律、原理和地理事物、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注重知识的系统化、理论化研究与学习,这一客观差异使得初高中地理在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跨度;加之,初高中两个学习阶段的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在初高中地理教育中构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台阶。所以,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产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作为高考科目的地理却不参加中考,造成初中地理学科尴尬的同时,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而高中地理知识的设置又是以初中地理为基础进行,让本已存在的知识结构跨度无形被扩大,抬高了初高中之间这一客观存在的台阶,让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更大更深。

在课程设置上,目前重庆仅在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学习区域地理,初三年级未开设地理课程,学生升入高中后再开设地理学科,这直接造成学生地理学习时间上的断档,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初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沟通方面也缺乏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师常常是分别在初、高中阶段小循环,都对另一阶段的地理教材、教学内容不熟悉。初中阶段地理往往关注知识性内容的积累,教师执着于利用歌谣、口诀等形式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名称、规律在识记层面下功夫,对学生地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不足,导致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只会死记硬背,缺乏思考与探究,不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于变式问题。

二、研究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关注和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给刚入高中的学生架起一座由初中地理通往高中地理学习的桥梁,使他们不会因为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而感觉地理学习困难,进而对高中地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同时,解决好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让初高中地理教育上下启承更加平缓,顺应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

2.有助于教师形成高效课堂

解决好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离不开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实施需要地理教师的主体意识活动去构建和组织。知识内容的查漏补缺是在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下,研究新教材的变化,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的有效衔接。要因材施教,突出必备知识,强调重点知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研究新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进度进行一定调整,学生不仅是掌握好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并能够很好地运用到高中地理学习中。总之,做好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转变地理教师的课程观念,还可以帮助教师有效教学,较快地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素养,促进教师成长,实现生动、活泼、开放的课堂局面。

3.丰富地理教学理论和实践

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初、高中课程内容上既表现出密切联系又有明确分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诸多因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出现明显“断层”现象。因此,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提出合适的应对策略,对解决目前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这一突出的问题,有广泛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三、解决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对策

1.地理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目前中学地理教育在课程上存在必修、选修和活动课程等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必修课是基础课程教学,关注学生的基本地理文化素质,为学生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但必修课的时间和内容有限,易受教材限制。选修课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适时介绍新理论和新知识。本校在初一、初二、高一等年级设置了专题拓展课程,如“星空的奥秘”、“中国旅游地理”、“地理与生活”、“区域地理整合”等选修内容。将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融合,找到课程目标的衔接点。在高中选修课中,使用区域地理整合教材,建构地理空间思维并利用高中的知识原理推导区域中的地理现象。同时,本校还开展了“重庆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测量”、“野外地质构造与地貌”等课外实践活动,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巩固所学地理知识,也培养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理校本教材的实用性

高考中有关区域地理的试题设计,不仅涉及初中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内容,还涉及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若在教学中单纯使用初中教材来上高中地理内容,对高中学生而言比较浅显。本校针对学生学情,参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了区域地理整合的校本教材,对区域地理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和构建,抓住初、高中地理知识契合点,扩展学生认知结构。在编写中从区域的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入手。利用地图进行区域定位,引导学生从位置判断地形、气候类型和特征,再以地形、气候为基础,推导该区域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然后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对主要的人文特征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学会用高中地理知识、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区域特征,找到区域发展的共性和差异,形成区域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转化能力。

3.地理教学活动的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知地理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知识灌输难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学活动必须是具时代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喜欢的形式。本校开展了卓越课堂研究、地理学科讲座、知识竞赛、模型制作、学生绘图比赛、优秀作业展示等系列活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活动,主动参与性强。在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示,同时,也获得了乐趣及成功体验,这一切又必然转化为无穷的创造动力和创造才能。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开展,解决初、高中地理教育衔接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只是初、高中地理知识上的连接,更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方式和能力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汪铁军. 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解决策略[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48-52.

[3]朱学尧.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J]. 教学与管理,2014,25:65-67.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范文4

关键词 衔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评价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感觉到因为学生能力与知识的欠缺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开展下去,而解决这类问题却常常又十分的棘手。尤其是涉及区域地理原理知识和规律的分析、理解、应用时,学生往往表现的无从下手,特别是在自然地理知识教学中,地球运动、气候、洋流分布与影响、自然带的学习;人文地理中城市、工、农业、交通区位因素分析;区域地理中以区域作为载体研究区域间的环境与发展差异、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其主要原因在于:1.相关地理基本技能和学科素养缺乏;2.地球基础知识和原理、规律掌握薄弱;3.学习方法仍停留在初中以形象记忆为主;4.教师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没有兼顾到与初中地理的很好的融合与衔接。

初中倾向于“是什么”,培养形象思维能力,高中更倾向于“为什么”,着重于综合分析能力。与初中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往往学生在学习关于气候这部分内容时感觉到非常困难,很难获得理想的课堂效果,教师往往会仅仅选择将初中的相关气候知识再回顾一遍,而这种教学行为打破正常教学程序,产生低效教学效益。面对师生都很纠结的知识点,更需要教师师全方位的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将初高中相关气候的进行重组融合。

一、注重初高中气候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从课程标准来进行比较两学段要求不同点。初中地理只需要了解气候名称、分布,气候是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也是重要的工具性、规律性知识点,是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掌握气候分布规律、特点、成因、判读以及会分析气候对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影响。在教学时不能只是简单将初中与高中相关气候知识叠加与罗列。因此在教学前应该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的变化情况,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情适时将初中内容穿去,并进行一定的拓宽延伸,可以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使知识具有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课后对学生在课堂或者练习中普遍存在的、暴露的问题作以记录,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学生在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做到处理教材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效率性。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和学科受重视的程度影响,所以初中教学内容通常形象直观,学生只需要掌握“是什么,在哪里”即可,更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老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讲解的方法,同学们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高中地理则要求更重于“为什么,怎么办”,要求能够在分析地理事物的基础上,学会原理性、规律性知识,而后以此去解决更多的地理问题,所以高中地理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单纯初中形象直观甚至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必须要做大幅度的调整,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方法应该具有启发性、自主性、课堂充满浓郁的探究氛围,更倾向于对学生的方法的指导与能力提高。

三、注重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衔接

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高中地理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深度、广度显著增加,很多同学因为初中不重视,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基本素养欠缺,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学生于地理学科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这门相对“陌生”的学科,以至于在分科选科时,选择地理的同学非常少。所以高一的教师在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尤其重要。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核心思想是: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由“记忆型”被动接受知识向“理解型”主动学习转变。第一,学习任何知识点,都需要心中有图,更要会用图,因为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灵魂。第二,必须要理解高中地理课程中概念、法则、原理产生的原因,并非只是初中时要求识记。第三,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个体向一般规律总结归纳。第四,要有一般向特殊深度思考,甚至有针对性进行逆向性思维。第五,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运用所学原理性知识。

学生学习气候的一般方法指导:

①是什么气候,在哪里?(气候表征、区域定位)

②在该区域为什么形成这种气候?(灵活运用地图分析)

③以此推理其他种种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④同一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不同、分布规律不一致的原因。(发现问题,由一般到特殊深度思考)

⑤能够依据分布、特点等判断气候类型。(逆向思维)

⑥解决分析某一具体区域气候的特点、成因、影响等。(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学习方法的引导,不仅仅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更是学习能力培养和提升,学会了“会学”的本领。

四、注重评价的衔接

初高中学生心理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在评价机制上也应该深度研究和调整。初中阶段地理课堂对于学生评价更多关注学生呈现的结果,而对于呈现这个结果的思维过程通常不会太多关心,更不用说评价。而高中阶段最主要任务是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过程中,所以评价应该是发展的,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整个发展变化过程,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的、即时的、动态的实施形成性评价,使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袁少民.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1):9-11.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范文5

【关键词】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教学原则

目前的教学中,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较之初中有明显的提高,学习成绩的优劣分化在初中阶段就已出现端倪,而综合高中的学生主要是普高分数线以下的学生,而学习的课程又是普高的,这将大大影响综合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如何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呢?实践证明,加强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是缩小优劣分化,减少中下生大面积的形成,达到学生地理基础素质普遍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分析学生成绩优劣分化的原因,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前提

地理历来是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一投入精力较少但又觉得较难学的学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理综合性知识的影响

高中地理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学生较为全面地学习地理知识,了解地理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树立科学世界观。它是为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课知识,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接受专业培训而打基础。然而,我校学生来源复杂,学生们的基础参差不齐。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再加深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深化和提高。

2.人性特征的影响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地理学习从直观到抽象的程度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思维方式向更高层次的跳跃,加上学生升入高中有一定的适应期等原因,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陷入困难,从而失去了进一步学好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做好地理衔接工作,消除学生在过渡时期,因心理,智力,习惯等个性特征差异带来负面影响,使每一位学生顺利完成过渡期,掌握一定的双基地理知识和技巧,以适应整个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

二、牢牢把握好教法原则,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关键

1.直观性原则

现行教材中,初高中有许多知识是要做好衔接工作。如:经线,纬线;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大多数知识点在初中的学习中,只要求有初步的了解,但地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它需要自然科学及天文科学知识的支持。因此,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选择如挂图、模型、投影片、电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对比的方法,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使学生温故知新,加强演示和学生野外考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地理基础技能的掌握。

2.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中,有的学生掌握知识慢点,有的学生掌握知识较快,这是正常的现象。我们教师应保持足够的耐心,做到教学工作循序渐进,不要求快。所以高一刚开始教学进度可适当放慢。在具体实施教学时,先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当学生感觉易学并开始品尝成功的喜悦时,再提高教学要求,酌情加快教学节奏,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高中地理学习的过程。

3.因材施教原则

综合高中由于生源问题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录取学生后,要尽快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一般情况下学生可大致分为如下类型:①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此类学生只占很少部分。②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一般,他们的智力发展较好而且反应快。③学习能力一般,成绩尚可。这类学生占大多数,他们大部分学习较认真,但基础知识一般,学习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上高中后最感不适宜的大部分是这类学生。因此衔接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围绕这部分学生开展。在衔接教学过程中可多与班主任及家长联系,互相配合,促其向好的方面转化。另一方面,要适当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为他们补缺补漏,以帮助他们逐步跟上其他同学,恢复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正确处理好几个问题,是做好衔接教学的保证

1.注意学生的兴趣培养

高一刚开始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序言的教学,在序言的讲解中,要有意识地通过“演示实验”、科学家的故事、多媒体演示、参观实验室、联系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地理现象等,将精彩的地理现象和图像立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唤起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营造学习地理的良好氛围。

2.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衔接教学中,应该结合初中时期对教材阅读比较重视的特点,认真纠正学生认为课本没什么可读的错误思想,通过编拟阅读提纲等具体方法,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引起学生阅读的习惯,从而过好阅读关。

3.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方法是地理的精髓,是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桥梁,在衔接教学中要适当加强地理思维方法的教学与渗透,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范文6

一直以来,初中地理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说它是文字学科吧,它又不参加中考,只参加结业考试,说它是豆芽学科吧,它又总是要参加考试的。地理学科被极度边缘化,和高中内容衔接得不好。因此,可以说这次改革的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初高中教学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以前的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只进行结业考试,不参加中考,在考试的指挥棒下,不仅学校对地理学科不重视,教师也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把地理学科游离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之外。初中地理课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成了所谓的“豆芽菜”“小儿

科”,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的观念根深蒂固,学校领导、教师不重视,学生厌学,使初中地理教学地位尴尬。

2.专职教师较少

由于长期受学科的偏见的影响,从事地理学科的教师很少,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名专职地理教师也没有,地理教学工作就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而这些教师本身就缺少专业知识,对学科的认识和研究程度不够,缺乏钻研动力,有的教师就把课文给学生朗读一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为了应试教学,让学生在书本上将往年出现考试的地方勾画一下,叫学生反复背诵,或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素质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进行。

3.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都遵循着地理八股式的固定模式进行授课,教师和课本成为课堂上的权威,一节课下来,基本上以教师“灌”为主,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灵活性。多数教师仍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支撑地理教学,课堂上连挂图、模型都没有,更不用说多媒体教学了,因而上课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并没有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放到主要的工作精力上来。关心的也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注意到对自己的新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教学资源上看,很多教师手头的资料也只是那本唯一的教学参考书,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就成为给学生一杯水而自己也只有一杯多点的水的状况,也就谈不上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甚至自己必须有一条小溪或大河的能力。

二、考试制度的改革将给地理学科的教学带来的影响

1.由于考试制度的转变,现在不得不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了

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重视地理教育教学,促使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改变教学行为方式,杜绝“穿新鞋走老路”,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活动,提高教师实施地理课程的素质。

2.专职教师队伍将得到加强

专职教师较少的现状将得到改变,学校会逐步配备或培养专职教师,减少兼任教师,让教师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站好自己的一班岗。同时,学校把对地理教师的素质培训,与对校长、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同等对待,一视同仁,并纳入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学校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评估力度,使教师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在当地就能接受到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有利于减轻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同时,教师不离校的行动学习,也减轻了学校因地理教师人少而课多的压力。

3.教师将努力开放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

教师应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教学的形式也应不拘泥于单纯的讲授。教师关键是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其拥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

4.还应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能开阔人的眼界,增长人的知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实用性,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更应尽可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让学生更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思维和方法,重视初高中地理双基的有机衔接。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主要从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上着手,应了解学生在提出问题、搜集整理以及分析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完整过程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