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管理专业类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管理专业类别范文1
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学的整体配套水平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为低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内容划分过细,使得学生兼顾的课程过多,无法充分的掌握课程内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有酒店、餐饮、旅行社、旅游物业、旅游交通、商务旅游与会展等方面的管理内容,每一项内容都有单一的课程以及专业技能培训。同时,教学还保留传统的模式,将大部分的课时花费在外语以及政治等一些基础课程上,大大占用了旅游专业的课时和大量的教师资源,导致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专业课程,无法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而在国外,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旅游管理专业,而是将该专业设置为接待管理学、休闲学等类别,注重于培养高素质的服务型人才。
2、课程制定不符合旅游行业需求
当下,大部分高校在制定旅游课程时,没有深入探讨整个旅游行业的需求,在制定课程时也没有邀请相关资深旅游人士共同参与探讨研究,使得课程的制定并不符合旅游行业的需求。另外,由于在更改高等教育教学计划问题上,我国操作程序较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更改的课程很少,而且教学计划制定时间久,所以导致了旅游教育课程的制定长时间同旅游行业的需求不相呼应。同时,我国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从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在课程制定方面较多的受到原专业课程的影响,例如前专业是学习历史的学生,课程大部分以史学为主,这种因人设课的现场使得与旅游行业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背道而驰。
3、教师资源较为薄弱
近几年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不断加快,高校的教师资源显得尤为薄弱。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资源都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在专业水平、专业技能、实践水平方面并不完全符合教师的专业要求。另外,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职位有限,在学历上有着较高的要求,普遍教师都是硕士、博士学位,而大部分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基本上都是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在学历上又难以到达要求,这就使得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较为低下。
二、改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的措施
1、明确制定专业培养方向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管理型人才,我们应将管理型转化为高素质服务人员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服务素质教育,培养全方位的旅游服务业人才。在旅游专业课程中,要着重增强实践、法律、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保障学生不仅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具备良好的服务素质水。教师在教育课程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培养学生的认真敬业的精神,有效的调节学生自我情绪的控制力,促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与外界交流时,能与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外语水平以及计算机水平,有效的提高旅游行业的综合素质水平。
2、弱化专业方向
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思维转化性,导致学生的就业面以及知识面受到限制,抑制了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没有尊重学生本身的意愿。所以,弱化专业方向,给与学生广泛选择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合理的制定专业课程,降低固定专业课程的课时,从而保障学生充分掌握课程知识,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将旅游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效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教学实践活动和选修课程。
3、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高校在制定专业课程的同时,要全方位调节专业课时、技能课时、实践课时之间的比例,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旅游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专业,要求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所以应该减少课堂授课,尽量以实践和模拟的方式进行授课,有效的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另外,尽量调节拓展课程体系,加强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中的教学比例,运用学术讲座的模式教学一般专业课程,着重增加学生的课外教学,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创新力。另外,也可以增加一些旅游职业资格职称等级考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促使学生全方位的掌握旅游专业知识。
4、加强国际交流
我国应该不断加强与国际之间的旅游文化交流,学习国外高校的旅游教学方式,有效的增强与国外旅游公司之间的学术交流、经验交谈,合理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采取“交换生”的模式,与国外优秀高校进行学员培养,打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合作交流的教学环境。
5、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在制定教学课程的同时,要将实践教学放在首要位置,可以将教学楼改造成教学酒店,以酒店管理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验旅游行业的职业要求和服务素质要求,有效的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逐步优化实践教学的过程,降低学生单次实习的课时,提高学生学习的次数和类别,实施实习岗位交换的模式,以一实习一理论的方式,将教学模式交错展开,全面的掌握旅游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职业综合素质水平。
三、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类别范文2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课程 评价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1.评价要素的设置
评价要素的设置,是对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由于评价对象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因此选取课程体系目标作为评价要素。考虑到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能力,因此可以参照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来选择评价要素。温卫宁等认为酒店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酒店的经营管理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职业生涯及职业发展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丁雨莲等指出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选用多基于专业性、工作经验、语言能力和个人素养等方面。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包括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四个方面。其中每个目标的实现与否又取决于各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样就构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评价要素。评价要素集合为:
u={u1,u2 ,u3,u4}(1)
ui={uik}(i=1,2,3,4;k=1,2, …,nk) (2)
(1)式中,ui代表u的子集,为各单要素。其中,u1 代表专业基础知识,u2代表经营管理知识,u3代表实际操作知识,u4代表专业外语知识。
(2)式表示子集ui 中含有nk个评判因素,uik代表各门课程。各单要素具体包括哪些课程,取决于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
2.评语集合及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的确定
在对要素开展评价时,主要通过衡量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来判断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根据评价决策的实际需要,将评价等级标准划分为“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和“几乎没什么帮助”四个等级。即评语集合为:v={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几乎没什么帮助}(3)
为了衡量要素的相对重要性,需要确定其权重系数。在确定各子集ui权重(一级权重)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主要依据学生对各子集的重要性判断来确定权重。在重要性判断中,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分为5,4,3,2,1共5个等级标度,5代表非常重要,4代表较重要,3代表一般,2代表较不重要,1代表不重要。在学生做出重要性判断后,计算各子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各子集权重。在确定各子集中要素的权重(二级权重)时,将各门课程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1/nk即为子集中各要素权重。
3.评判的实施
在模型评判的过程中,首先对子集ui中的各门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分别求出其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构成评判决策矩阵ri,如果ui中各门课程的权重集为ai,则第i个子集ui的综合评判结果为:bi=airi=[bi1,bi2,bi3,bi4] (i=1,2,3,4)(4)
然后对4个子集ui(i=1,2,3,4)进行综合评判,其评判决策矩阵r为: (5)
如果各子集的权数分配为a,则可得综合评判结果:b=ar(6)
最后依照评语集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综合评判结果进行判断,得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应用
1.问卷调查概况
为了获取评价要素权重子集和评判决策矩阵,我们选取南京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06级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发放50份,有效回收45份,问卷回收率为90%。其中女生占88.9%,男生占11.1%。
2.问卷内容设计
问卷内容主要分为各项知识重要性和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两大部分。其中知识重要性判断依照前述的5个等级,对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进行判断。
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则依照评语集所确定的四个等级来评价。在具体操作时,首先,依据各门课程所侧重的目标,将所有课程分为四类,结果如表1所示。然后请学生评价每门课程对其帮助程度。
表1专业课程分类
类别 课程
专业基础知识 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旅游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 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美学
经营管理知识 现代饭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餐饮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开发与规划
实际操作知识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导游业务旅游礼仪
专业外语知识 实用旅游英语
3.信度分析
所谓信度指的是一份量表所测分数的可信度。同一群被调查者在同一份问卷上多次填写的答案如果具有一致性,则表示信度高。衡量信度的方法中,以cronbach α 系数应用较多。根据美国统计学家黑尔、安德森、泰萨姆和布莱克的研究,计量尺度的cronbachα值大于0.7时,表明数据可靠性较高,当计量尺度中的项目数小于6个时,cronbachα值大于0.6,表明数据是可靠的。此处我们对各类课程对学生帮助程度的评价结果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信度分析结果
课程所属类别 项目数 cronbachα
专业基础知识 7 0.8225
实际操作知识 3 0.6760
经营管理知识 6 0.8417
(说明:由于专业外语知识方面,仅有《实用旅游英语》一门课程,故未做信度分析)
从信度分析结果来看,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部分各门课程帮助程度判断的数据可靠性均较高,其中,实际操作知识方面的数据可信度虽然低于0.7,但由于其项目数为3,因此数据仍为可靠的。
4.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确定
在一级权重确定过程中,依据学生的重要性判断结果,得出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一级权重子集a为:a=[0.2496,0.2480,0.2480,0.2544](7)
由于此处将各门课程对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二级权重子集a1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43(1/7),a2中课程权重为1(1/1),a3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333(1/3),a4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66(1/6)。
5.综合评判
综合评判过程中,由学生依照评价等级标准对各门课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确定各子集中单要素的评判决策矩阵ri(i=1,2,3,4)为:
(8)
对二级权重子集ai和评判决策矩阵ri进行合成运算,即可得到基于单要素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bi(i=1,2,3,4),然后得出u中各子集的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对一级权重子集a与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进行合成运算,得出课程体系
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b。
(9)
(10)
对照评语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总体上对学生较有帮助,因此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较好。但评价结果同时也说明课程设置还有待完善。
三、课程体系完善建议
1.重视经营管理课程设置
在各项知识的重要性判断中,学生普遍认为经营管理知识重要性高于其他知识,其权重在四项知识中相对较高,为0.2544。这一结果的形成,与学生对自身发展方向的认识是密切联系的。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还调查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95.6%的学生选择了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相对于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要求,现阶段经营管理课程门数较少,因此建议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专业经营管理课程,如可以围绕旅游业中的某一行业(如酒店业)来设置相关的课程,着重培养该行业的专业人才。
2.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
从学生对操作技能课程的评判来看,大多数认为此类课程非常有帮助。一般来说,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后,需要先从基层做起,然后再逐渐升至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从人才市场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操作能力较强,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本科生则往往由于操作能力欠缺,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继续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应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这样既有助于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其就业后较快地融入企业。
3.少量开设研究型课程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判断中,有33.3%的学生认为培养研究型人才也是培养目标之一。企业的管理和专业的发展都需要研究型人才。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需要研究型人才去深入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尤其需要研究型人才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建设。综合来说,旅游行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需要人才具有一定的研究素养,这种素养的培养取决于多个方面,其中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专业类别范文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常态化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为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自从2013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99万,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之后。2014和2015年毕业生的数量还在增加,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式依然严峻。高校的扩招,一方面是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扩大内需;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地位。但从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学生在毕业时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已经成为摆在面前的一大问题。在当前整个宏观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和完善的情况下,面对我国巨大的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上,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同样面临着就业难得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就业供求的错位与渠道不畅通,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却往往达不到旅游行业对于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旅游行业对于人才需求和高校对旅游管理人才的供给,存在着供需不对等的矛盾。依照我国旅游及旅游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和容量是巨大的。就目前我国欣欣向荣的旅游市场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本应成为旅游人才供给的主力军,不应该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还是没能满足旅游行业的要求,还是没能在激烈的旅游人才市场上找到理想的工作,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而如何从原因入手,探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实践教学中通过项目化训练的方式,加强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游行业培养专门的管理人才,是一个实操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要求很高。高校也认识到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提升等问题,专家学者做了相关的研究,而研究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二是对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
第一,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如苗雅杰就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其指出在当前的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是相互影响的,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而实践教学则是理论教学的价值集中体现,实践教学是现代旅游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时代需要。董志文和董效臣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实践教学课程设置重认知性内容,轻求知行内容;实践教学平台及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及薄弱;实践教学的配套教材滞后;教学内容宽泛,没有细化的目标等问题。而张淑贤和刘海洋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开设实践类课程,同事注重学生专业实习和综合实习环节,认清旅游行业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做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及模式的设计。
第二,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能力的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旅游市场存在旅游人才供给和需求矛盾的研究。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旅游行业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的供给和需求是不均等的。杨卫武等指出我国旅游行业出现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办学定位不准确,学科建设滞后于市场,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师水品及实践能力不足等。其次,从旅游教育的角度看,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造成大学生难就业的原因是业界和学界对人才培养的观念存在分歧,导致毕业生在激烈的旅游人才市场上不能满足旅游行业相关单位及企业的需求,造成供需双方的需求矛盾。吴国清和叶欣梁通过对旅游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当前高等学校对人才进行培养存在与旅游行业相脱离、缺乏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相关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教学内容跟不上行业发展需求、教学方法和形式比较单一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造成大学生毕业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行业需求的重要原因。最后,从就业的主体大学生本身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究影响其就业的主观因素。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有其自身的影响因素。包括对就业工资期望值过高、读书、动手实践能力差、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低的因素。郭倩倩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就业难,有其自身的原因,如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标不明确,盲目考证,不了解行业对相关技能和证书的需求和认可,缺乏针对性,同时,在就业时缺乏职业认同感,跳槽率和转行率高,在旅游人才市场上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其研究中提出了解决的具体措施。作为对实践性和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除了在专业综合实习中得到锻炼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学校的实践教学来提升自身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要高校、行业及学生三方的相互协作和努力,才能很好的实现。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学生的就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对就业技能的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业技能,包括就业技术和就业能力。随着国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对就业技能的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成果。就旅游行业而言,对大学生的就业技能,更多的是研究其就业能力。而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提出以来,就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依据美国教育和就业委员会提出的概念,其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而美国培训和发展协会则提出了就业能力应包涵的16项技能,而这16项技能则被分为5个类别,分别为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和影响能力。而从帕特丽夏的《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一书中,可以将就业能力概括为:从员工的角度看,就业能力是是劳动者的一种素质和技能,而从企业的层面看,就业能力则是对员工各种能力进行评价的能力。为此,我们从就业能力的概念出发,依照旅游行业对大学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可以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技能概括为拥有从事旅游服务的相关技能,具备良好的旅游服务岗位基本胜任力,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好的团队影响力的能力。对行业对学生就业时所具备的就业能力,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缺乏系统性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实践教学对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技能的重要性,也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重视实践教学的过程。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主要分为课程实践、独立实践、专业实习及综合实习四个部分。课程实践,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将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验证,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独立实践,就是独立开设课程的实践课,对于独立实践,主要是专门性实践,这时的实践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技能,如客房服务实训、餐饮服务实训、前台前厅管理实训等。对于课程实践和独立实践,大多放在校内的实训基地或实验室进行。而对于专业见习和综合实习,则主要放在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教学。相比与校内比较封闭的环境,校外的实训基地更能给学生真实而具体的工作环境。但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校外的实训基地如酒店、旅行社等,更多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综合性锻炼的效果更加的不理想。因此,从目前的实践课程设置来看,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实践,对学生相关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的培养还是停留在比较零散的局面,缺乏系统性的教学和实践,学生所掌握的相关技能也比较零散,也缺乏系统性,对学生毕业时能够充分的就业的作用不明显。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当前,在国家大力提倡创业就业教育,鼓励新成立的本科院校校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相当一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的一级跳,缺乏相关的行业锻炼和职业历练,教师在理论教学和研究上,拥有着高能力,但是在理论知识丰富的情况下,教师缺乏旅游业界的实践锻炼,缺乏旅游行业相关的工作经历,缺乏专业的实践经验,对专业的具体操作技能掌握不全面和不熟练。缺乏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专业素质,对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认识不足,对行业的新发展、新态势也不能及时准确的把握。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实践的指导,或许还仅仅停留在自己所掌握的那一部分,而对行业发展的对新技能的要求,则没办法或不能及时地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也不熟练和不全面。为此,教师的综合因素导致了教学的效果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较好的结合,这也成为了影响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学生自身对实践教学中就业能力的提升认识不足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一是可以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二是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可以说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也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但是,由于大部分实践教学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开设的,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只是单纯地将实践教学当成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没能将相关的实践操作和技能和行业的需求联系起来,更加没有将其与将来的就业联系起来,以此对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而且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为进行实践而实践,实践的过程及效果没能转化为就业的能力。另一个原因就是在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中,由于学生是以实习生的身份进行定岗实习,所以在实习的过程中受到和正式员工有差别的待遇和制度的管理,是实习结束后,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从事与本专业、本行业有关的工作,这也是造成学生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原因,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没能形成职业认同感,也可以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过程中,给学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使其对实践的过程重视不够,有的学生还存在逃避、不愿意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学习的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四、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就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在实践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就业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如何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这就要对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由于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涉及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这就要学生、高校及企业进行积极的配合,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创新的实践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进行项目化训练。
(一)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实现实践环节的项目化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内实践、独立性实践、专业实习实践和综合实习实践四部分,每一部分的实践都是相对的独立的,相关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是零散的和缺乏系统性的。这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技能的掌握和提升。为此,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新的设计,用项目化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对学生进行就业技能的训练。而项目化的实践环节可以集中在学期结束前的两周进行,一方面,学生集中训练,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技能的反复熟练和掌握,另一方面。放在期末,学生可以有相关理论的指导。比如,在学生一年纪的时候,可以开设旅游行业认知项目,学生组队建成旅游行业的相关公司或部门,对旅游行业的经营进行相关的模拟,在模拟的过程中老师起到指导的作用,而模拟结束,学生可以知道旅游行业所需要的那些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学生做好规划。除了旅游行业认知,对学生形体训练、酒店餐饮、客房技能等,都可以通过项目化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加强师资建设,推进教师实践教学的项目化教师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培养有深远的影响。从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情况来看,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不足是基本的事实。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高校要积极利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的形式,校内老师承担实习实践基地的研究项目,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研究当中,从中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养。比如学生的学生能力、沟通能力、职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等,都可以跟随教师做项目的过程中得到提升,这是其一。另外,学生在参与教师和实践基地项目的过程中,有时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方法,这都会项目的实施提供保障。可以说在项目化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教师和校外基地三者是相互作用的。
(三)注重实践教学平台,推行就业技能训练的项目化高校的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而基于旅游行业对毕业生技能的要求,学生的就业技能主要包括五个类别,包括基本胜任力(阅读、写作、计算)、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和影响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可以在实践教学中通过项目化的形式进行锻炼,具体所要进行的项目,如表一所示。通过对学生能力提升以项目化的形式进行实施,将有利于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相关的技能,为实现充分就业做好相关的技能准备,能够及时的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相关技能的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类别范文4
专业认同度是个体对于社会现实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和平衡的程度。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国旅游专业教育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本行业就业率低、流失率高,反映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具有较低的认同感。研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对于专业教学模式、专业内容设置、专业理论发展、专业就业等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和指导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评价指标
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状况特征及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教学、实习、就业的感知均会影响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如图1所示,本文从“专业认同”、“学习认同”、“教学认同”、“实习认同”、“就业认同”这几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进行分析,并基于上述方面构建专业认同度评价指标。
二、专业认同度评价方法及过程
(一)进行问卷调查
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评价指标一一对应设计调查问卷的调查项目,并为每个调查项目由积极到消极设置5个选项。然后请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所调查的问题进行试回答,了解其对所调查项目是否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调查问卷进行
修正。
在苏州市分别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各年级各100名同学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按照大体均匀分布的原则从常熟理工学院、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院系中选择。由于在进行调查时,大部分一、二年级学生尚未接触到实习,也尚未参加专业考证,所以未对一、二年级学生的实习认同状况及其学习认同中的专业资格证考取状况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56份,其中一年级91份、二年级92份,三年级89份,四年级84份。
(二)进行统计分析
将各调查项目的5个选项由积极到消极分别对应于5分、4分、3分、2分、1分,然后对被调查者所填写的问卷进行计分统计。针对每份调查问卷,计算出各调查项目的平均分值,得到各个调查对象的专业认同度分值;然后对各年级所有调查对象的专业认同度分值取平均,得到旅游管理专业各年级学生专业认同度评价值。对各年级的专业认同度评价值再取平均,得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总体评价值。
若只考虑专业认同、学习认同、教学认同、实习认同、就业认同各自所对应的调查项,则按照上述方法可分别计算出各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学习认同、教学认同、实习认同、就业认同的评价值,以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在专业认同、学习认同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值。
三、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一)评价结果
1.专业认同度分年级对比性评价结果
旅游管理专业一、二、三、四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评价值分别为3.42、2.99、2.78、3.09。根据上文所设定的评价规则,评价值5、4、3、2、1分别表示对该专业非常认同、比较认同、认同度一般、较不认同、非常不认同。评价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一、二、三、四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均接近“一般”水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整体专业认同度评价值为3.07,评价值不高,反映出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亟待
提升。
2.专业认同度分类别对比性评价结果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分类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在文章所设定的5个评价类型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认同度最低,其他各项认同度由低到高依次分别为专业认同度、实习认同度、学习认同度、教学认同度。各年级学生的教学认同度均较高;一年级学生的就业认同度尚较高,但二、三、四年级学生的就业认同度均变为最低。
3.各调查项的对比性评价值
各调查项平均评价值结果如表2所示。评价值接近于“比较不认同”的调查项有5项,按评价值由低到高排列依次分别为“专业现状与专业预期的差距、在本专业继续深造的意愿、毕业后在本专业就业的倾向、实习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专业优越感”。 评价值接近于“比较认同”的调查项只有3项,按评价值由高到低排列依次分别为“专业教师教学态度、专业教师平均知识水平、专业教师教学技能”。其他调查项的评价值均接近于一般水平。
(二)评价结果分析
1.就业等多项因素削弱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旅游管理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不倾向于在本专业就业。根据在实际教学中与学生的交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酒店服务、导游服务等专业领域的就业方向均不感兴趣,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相关工作的薪酬待遇及社会地位不持乐观态度所致,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认同度较低。
较低的就业认同度反过来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大部分学生较无专业优越感、认为所学专业的竞争优势不强。通过询问学生为什么要选学旅游管理专业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入校前对旅游管理专业并不了解,导致其入校后认为“专业现状与专业预期的差距”很大。通过实习相当一部分同学通过实习环节,发现所从事的工作单调、辛苦、待遇低,许多顾客对行业服务人员不能给予应有的尊重,部分实习单位的工作环境复杂,这进一步降低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2.仅靠教学环节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专业认同
调查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认同度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在不断提升;各学校也十分重视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常派教师进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各校的教学管理环节也日趋规范和严格。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对专业教学也表现出了较高的认同。
但教学只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度的一个方面,其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专业认同。专业认同度更多受就业、专业优越感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仅靠学校单方面难以有效改变。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具有年级变化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总体水平不高,但各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从在差异。在四个年级中,一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最高,但随着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的逐渐深入,其专业认同度逐年下降;到三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达到最低水平。进入大四之后,许多学生不得不开始面对进入社会后的生活,在较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学生的思想更加趋于成熟,对自身所学的专业也会重新认识和判断,随着在实习中实践经验的积累,部分学生会对专业知识形成新的认识,其专业学习态度也会趋于增强。在此背景下,与大二、大三阶段相比,旅游管理专业大四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提升,但仍无法达到大一时期的专业认同度水平。
4.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感知削弱了其专业学习的积
极性
由于专业认同度较低、在本专业的就业意愿不强烈,旅游管理专业许多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削弱。在同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开始投入大量时间自学会计、外语等课程,其考取非旅游专业从业资格证的积极性超过了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在选择考研的专业方向时选择了非旅游专业。许多学生对专业知识价值的判断值不高,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提升建议
(一)改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
首先,增强社会公众对旅游服务从业者的尊重
当前,相当一部分顾客对饭店服务员、导游等旅游服务从业者未给予应有的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就业意愿。应通过社会舆论宣传等途径向社会传递旅游服务从业者的社会价值,让社会公众尊重旅游服务从业者,让旅游服务从业者获得一种职业荣誉感。相关管理部门应通过立法、颁布条例等途径对顾客的行为进行要求和约束,以确保旅游服务从业者受到尊重。
其次,应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
为了推进旅游专业教育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可会同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性意见及可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政策,鼓励星级饭店将符合条件的、具有旅游管理专业受教育背景的人员安排至领导岗位,以提高饭店的人力资源素质。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应进一步聚焦专业培养方向,致力于培养管理型人才,并同用人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式教育。
再次,应改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结构
丰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出路,将会展师、旅游策划师、导游、旅游行业市场营销推广员,乃至游艇司机、动力滑翔伞司机等更多与旅游休闲相关的岗位作为学生的就业方向,并专门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技能,从而打破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出路单一,就业质量不高的局面。
(二)对各类专业进行横向对比
任何一门专业都有其优劣势,可将旅游管理专业同其他专业进行对比,以让学生认识到旅游专业的优势,并让学生明确认识到,通过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能够获得的其他专业同学不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如社交礼仪知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能、菜肴营养学知识等,帮助学生树立专业优越感。通过横向对比,可让部分同学意识到虽比上不足,但仍然比下有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专业困惑。可聘请专业领域的资深教授、学者对学生进行专业说明,并畅谈其自身对旅游专业的认识及心得体会,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深度。
(三)增进学生对社会就业环境的了解
在大学阶段,相当一部分同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致其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现状同其期望之间差距很大,从而动摇了其专业信心。针对这种状况,可邀请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已毕业同学,向在校生介绍大学毕业后的生活,让学生及早了解社会现实,让一部分学生放弃幻想、面对生活,提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积极性,并正确面对自己的专业。可请学校就业处人员向学生以报告的形式通报各类专业的就业状况,让在校生及早了解社会就业现实,让旅游管理专业部分学生克服“高不成、低不就”的专业学习及就业心态。
(四)把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关键时机
大二及大三时间段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关键时期,但上文分析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在大二、大三时期持续下降,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其专业学习十分不利。因此在大二、大三阶段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育、提高其专业认同度非常重要。学校也应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这种心理变化特征,妥当安排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节奏,以免让实习生活在部分学生内心过早的留下阴影。目前大部分学校只在大一新生刚进校时进行专业教育,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培育应贯穿于大一至大三期间,以免让专业认同度降低耽误了学生的学业。
(五)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
旅游管理专业类别范文5
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学科。专业的应用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上,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比重,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近年来,我国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但在旅游教育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层面上出现了一些矛盾。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适应旅游市场的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高位就业”,提出CBE模式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在培养较高技能水平又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
一、CBE模式的概述
能力本位教育简称CBE,它是从行业职业岗位出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任务,以适应企业需求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它以能力培养为基础和从企业出发的思想,冲击了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为课程活动主体的组织流程,并通过学生反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实践性,能够符合培养旅游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该模式除了能够培养学生旅游业务技能以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组织、合作、协调、应急等能力,而这也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有的职业能力。因此,能力本位教育能够很好的契合旅游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CBE模式可概括为:“一三四”,即:坚持一个核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把握三个要素——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指导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生努力实践,处理四个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特殊学科。专业的实践可操作性决定了该专业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理论学科,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甚至是实践培养目标多于理论培养的学科类别。我国旅游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界定一直存在争议,各大院校制定的培养目标也不尽科学,随之产生的实践教学的目标培养就更少有人关注。形成了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的脱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失衡,实践教学内容侧重点不明等问题。如何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技能,如何适应旅游企业的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没有很好的体现。
2.实践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课程设置问题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1)理论与实践课程在课程和学时数上失衡
因为本科教育中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甚至是通识教育等公共课程,在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在课程门数和学时数上都占有比例较少,比较好的院校可以达到45%,较差的院校仅为25%,这种比例状况很难培养出专业技能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2)实践课程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无法适应当前旅游市场需求
大部分的旅游高校,技能课程还停留在旅游管理专业十几年前的培养水平上,以饭店餐饮、客房服务和旅行社导服为主,技能操作课程没有根据旅游市场发展而发展,缺乏课程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有些实践课程中的操作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比如:客房服务中的技能操作大多没有涉及高压冲洗机的使用,但在各高级酒店中,大型清洁设备的利用率已经较为普遍。
(3)缺乏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大多数旅游高校都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较为独立,以导游服务,餐饮服务,客房服务课程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零散,没有形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的整体规划,不能完成旅游行业各岗位轮岗统筹兼顾锻炼,使得学生对旅游行业其他岗位一无所知。
3.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方法陈旧
旅游业是新兴行业,旅游教育也是刚刚起步发展,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一直是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方面因为教师队伍大部分直接来自高校,没有旅游行业工作经验,对于实践课程的理解停留在基础层面上,无法跟上行业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中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专家教授缺乏实践操作经验,而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行业专家又缺少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重于形式,仍然沿用讲授法、案例法等理论性较强的教学方法,而对实践能力培养较强的仿真模拟法、现场模拟法、项目导向法却不常被使用。
4.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校内实践教学考核标准陈旧,仍然沿用笔试考试方式,考核方法单一,考试内容不能反映学生队技能操作掌握的情况。同时,校外实习考核没有固定要求,实践教学管理混乱,很难保证学生的顶岗实习效果。
三、CBE模式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确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CBE模式要求,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体,以就业为目标的适合于旅游行业群体发展的教学体系,并重点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和明确,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定位,并延伸至专业方向、特色课程,重新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要突出实践课程的课程门数和比重,要统筹各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和前瞻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理念,培养适应于旅游行业需要的旅游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构建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2.校企合作协同开发实践课程
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实践课程,有利于建立“以教学为基础,技能培训为推动,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通过旅游行业与旅游院校的协同合作,使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旅游行业的介入帮助旅游院校明确实践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能够使旅游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实践课程,设置实践课程的项目和内容。
3.双师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立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双师型队伍,保证专业队伍教师定期在旅游行业企业轮岗挂职锻炼,避免教师的“眼高手低”和“高学历少实践”的现实情况,对专业教师实行实践考核制度,把职业资格证过关率及教师实践教学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内容。聘请旅游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研活动,提高其教学能力的同时,把行业中的新发展,新动态,带入教学,丰富教师的专业市场知识。
4.创新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改变原有陈旧的教学方法,用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在能力本位的驱动下,完成技能学习任务。比如:项目法、现场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这些创新方法即能生动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快速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旅游管理专业类别范文6
关键词:旅游管理;音乐鉴赏课程;必要性
当代大学素质教育已不同于以往那些狭隘的、片面的及过分功利化的专业教育,它更加注重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它是一种教育类别,旨在加强专业素质教育,并统筹考虑现有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注重学生“才”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应首先强调对“人”的培养,即人的品德、修养及内涵。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品鉴音乐,有利于提高人才审美能力,开设音乐课程课程更加增加了大学生结合旅游知识的综合艺术能力。
一、音乐鉴赏课程资讯
根据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摘要:全国普通高校已经将公共艺术课程应用到各个专业本科生教学课程中,各中专高职院校也跟随实行。在全部课程教学中,需选定1到2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且通过考核;或者至少取得2个及以上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音乐艺术是一门多功能的学科,是一种作用于感情、精神、道德和灵魂的教育,是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各领域大门的钥匙。为培养现代国际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音乐鉴赏限定性选修课程在对大学生综合审美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及打造多方位全才具有无可否认的作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音乐鉴赏课程以审美为主线,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让学生学习基本的音乐艺术理论、品鉴欣赏国内外著名音乐艺术作品,交流艺术作品体验心得,举办参加画展、音乐节目等艺术类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思想,创新思维,艺术涵养。
二、旅游专业开设音乐鉴赏课程的必要性
古往今来,中外众多学者对音乐的教化作用有过诸多精炼的论述。柏拉图主张:“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孔子则强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由此可见,音乐对于历练人的内在素养具有独特的作用。旅游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人才质量需求也不断提高,既要求专业人才基础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又要求德才兼备、品质优良,适应性强、道德修养、个性修养、文化修养及艺术修养都能达到一定境界,并能在个人的言谈举止中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真正实现和谐美。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音乐鉴赏课程正是迎合整体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和途径。
(一)音乐文化与旅游息息相关。音乐文化与旅游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在众多人文景观中,音乐占据着异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作为旅游吸引物,还是作为附加旅游产品,音乐都能赋予旅游景观以独特的审美内涵和别样的文化韵味,更能带给游客无穷无尽的乐趣和独一无二的体验。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音乐文化资源已成为诸多景区扩大知名度的文化载体。我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就是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前来游览体验的重要旅游吸引物之一,例如,我国的昆曲、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西安鼓乐和京剧等都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伴随着旅游不断被世人所熟知,走出乡土,奔向世界。
(二)丰富学生艺术人文知识。丰富多趣的课程能够使学生多方位地吸收更多不同的知识,可以填充自身不足;音乐鉴赏课程的授课可以讲述不同国家不同的音乐和乐器各有其产生的背景和故事,而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音乐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在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增加不同的视角知识,如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文化所产生的音乐有什么不同;在和平与战争年代、在现代与近代、在我国与外国等如何区分音乐文化特征,以便让学生体会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三)提高艺术修养,培养高尚情操。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审美主体。好的音乐是心灵的灵魂,是人类情感的高度升华。音乐艺术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修养,更体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态度和价值取向,当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民族文化,而且通过艺术家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影响,倾心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之美,审美陶醉和情感的升华,思想也得到了一些灵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会自然发展。
(四)开启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审美能力。我国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认为:“旅游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更不用说什么旅游了,旅游涉及所有领域的美学和形式,旅游活动是审美活动。”无论什么样的旅游都是在不断的游历活动中寻求美的享受,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添生活的乐趣。跟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音乐的欣赏越来越迫切。旅游专业学生开设音乐鉴赏课程虽然不能用过于专业的音乐艺术教学手段开启学生们的音乐文化素养,但是通过适当的接触及引导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音乐是对万物以一种音符形式进行的诠释,人们在音乐审美体验中会得到极大的调动、锻炼和提高。具体而言,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美的能力、领悟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和鉴赏美的能力,通过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总结
音乐以独特的教育课程方式可在各高院校内开设,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开设音乐鉴赏课,能促进学生身心自由、完善、和谐地全面发展,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增强审美能力,培养积极、鲜明的优秀个性,直至完善人格。因此应重视音乐鉴赏课程的开设,营造一种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绪,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艺术,了解艺术,提高审美、语言艺术等,再由艺术审美活动激活其潜在的创造灵性,达到音乐审美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胡晓琳.音乐鉴赏课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教学,2008(9).
[2]李静,周艳.论音乐文化课程在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中的运用[J].文学与艺术,2011(5).
[3]崔丽君.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的意义[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