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导火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危机的导火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危机的导火线

经济危机的导火线范文1

关键词 超声引导下经直肠穿刺 前列腺癌活检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203

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定位穿刺活检术,可实时监测穿刺过程,能准确获取穿刺目的。国内外学者对前列腺穿刺点提出了不少方案。2008年2月~2010年6月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直肠6点、12点前列腺定位穿刺活检术诊断前列腺癌,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疑为前列腺癌患者38例,年龄48~82岁,平均65岁。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ng/ml,或经腹超声发现前列腺回声异常,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异常增多。患者临床表现为:直肠指检发现前列腺结节21例,超声检查发现低回声结节32例,血清PSA增高19例。

仪器和方法:使用美国ATL-3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端扫式直肠探头,频率7.5MHz,配以专用穿刺架,选用Bard第三代自动穿刺活检抢,射程15~22mm,18G自动活检针。标准6点法:将前列腺分为左右两侧,分别于每侧前列腺的底部、中部、尖部各穿刺1针。12点法是在标准6点系统穿刺法的基础上,再分别于前列腺外侧外周带双侧底部、中部、尖部各穿刺2针,可疑区域增加穿刺1~2针,将内侧区与外侧区组织分别送病理检查。患者术前检查凝血时间,术前停用抗凝血药物5~7天,穿刺前1~3小时清洁灌肠,术后口服抗生素2天预防感染。患者取左侧曲膝卧位,暴露,常规消毒,铺无菌巾,用1%利多卡因凝胶挤入局部麻醉。于探头前端涂适量无菌偶合剂,套灭菌,固定好无菌专用穿刺架,再套1个;将探头轻轻插入直肠观察前列腺声像图,调整探头位置使目标在引导线上。观察前列腺内部结构及异常回声区。将引导线对准可疑病灶,穿刺针进入病灶前端,对准病灶按下按钮,取材后立即拔针,用食指压迫穿刺点5分钟,同时用1块无菌纱布塞入内止血。切取活组织,分别置于事先作好标记的各标本瓶内送检。

结 果

接受6点、12点穿刺的38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21例(56%),前列腺增生11例(27%),前列腺炎8例(21%)。前列腺癌患者中PSA 4~10ng/ml 4例(10%),PSA 11~100ng/ml 10例(27%),PSA>100ng/ml 7例(18%),直肠指检阳性及前列腺结节16例,经直肠超声检查38例中低回声结节12例,出现异常血流丰富区4例,38例患者中前列腺均表现增大,回声分布不均匀。

并发症:38例患者中,术后出现血尿11例(29%):出现血精2例(5%),出现血便5例(14%):所有并发症无需特殊处理,术后1~3天内症状自行消失,本组未出现高热、前列腺肿胀、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讨 论

超声引导下经直肠6点、12点前列腺定位穿刺活检,能清晰显示前列腺全貌,实时监测整个穿刺过程,能准确地获取穿刺目标的组织标本,也是目前前列腺癌术取得病理诊断的主要手段。前列腺癌约70%起源于前列腺外周带,标准6点定位穿刺法的穿刺针实际经过前列腺后方受压变薄的外周带及增大的移行带,穿刺组织中含少部分后方外周带及大部分移行带组织,所取到的外周组织较少,好发于外周带的肿瘤病灶可能被漏诊,6点系统穿刺阳性诊断率会随着前列腺体积增大而下降上。为此,又通过经直肠超声引导下12点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增加穿刺点以提高前列腺癌检出率,弥补了不足,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亦有助于前列腺疾病的鉴别诊断。

理想的前列腺定位穿刺活检术是既能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有些报道经直肠超声引导下13点系统穿刺术,术后血尿51%,血便21%,血精6%。而我们选择的经直肠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6点、12点前列腺定位穿刺活检术是在标准6点系统穿刺活检法的基础上,增加周围带腺体两侧穿刺点,因为相当部分前列腺癌诱发此处,6点、12点前列腺定位穿刺活检,避开了前列腺中央的穿刺,可避免刺破尿道,可降低穿刺活检术后并发症。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6点、12点定位穿刺活检与标准6点系统穿刺活检术,对于前列腺体积增大的患者可提高前列腺癌检出率,认为前列腺体积>40ml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可选择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6点、12点系统穿刺活检术。本研究结果显示,此方法超声图清晰,定位准确性高,进针途径短,由于自动活检枪快速、有力,不仅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减少患者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还能提高标本质量。认为该方法穿刺简便,较为安全,取材成功率高,可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组织学依据,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Applewhite JC,Matlaga BR.Transrectal ultrasound and biopsy in the diagnosis of prostate cancer.Cancer Control,2001,8:141-150.

经济危机的导火线范文2

关键词:FDI逆流:留存收益:经济危机

JEL分类号:F21中图分类号:F8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4-0026-06

一、引言

FDI(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传统理论也将FDI看作稳定的资金来源及先进技术的引进渠道,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吸引FDI长期持鼓励态度。但随着FDI实践的发展,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以FDI为代表,传统上归于长期投资的资本流动的波动性明显提高。其对东道国国际收支、汇率稳定甚至宏观经济安全的负面影响正在迅速增大,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尤为显著。

以Vernon(1966)、Kindelberger(1969)、Hymer(1976)、Buckley和Casson(1976)、Dunning(1981)等为代表的传统FDI理论主要从生产组织和产业结构的角度研究FDI。对FDI波动性关注不足。但从企业融资的视角着眼,FDI并非外国投资者在东道国设立的工厂、公司等经营实体,FDI只是外国投资者为其在东道国的投资进行融资的一种渠道,与企业的其他融资形式并无本质区别。FDI不应被看作企业的有形资产,而应被看作企业的一种负债形式,虽然企业的有形资产是很难移动的,但是以有形资本支持的债权却能够很容易地流出东道国。

历史经验表明,资本的国际流动很不稳定,而且国际资本流动经常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过长期健康发展,在华融资已是外资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FDI对于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积极意义已基本消失,必须充分认识FDI波动性加剧。特别是FDI大规模流出的潜在风险。

二、FDI逆流风险的理论根源

传统观点认为FDI属于长期投资。不容易在国际环境和东道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短期波动时撤出东道国,因此相比证券投资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对东道国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小(Chuhan.Perez-Ouiros和Popper,1996;Chuhan,C1aessens和Mamingi,1998;Claessens,Dooley和Warner,1995:Dooley,Claessens和Warner,1995;Sarno和Taylor.1999),因此,对FDI波动负面影响的研究较少。国内学者从资本外逃的角度认为FDI和中国的资本外逃存在联系(陈伟国等,2006;韩福荣等,2006;谢建国等,2007;邬红华,2007),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跨国公司如何利用母子公司之间的内部渠道便利收益转移和规避外汇管制,并未深入探讨FDI本身的稳定性问题。

(一)国际收支失衡与FDI转移

Kalecki和Sachs(1966)较早指出FDI利润汇出规模的增大可能对东道国国际收支稳定构成威胁,并可能导致经济危机。没有利息支付压力是传统理论认为FDI优于证券投资和海外借款等资本流入形式的重要依据。表面上看,东道国的确不必为FDI的资金注入定期产生外汇支付压力,但从整个国家的层面着眼,FDI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外资,其投资利润的汇出在资金流动上非常类似证券投资和海外借款,从这个角度看,FDI与对外举债无本质区别,是一种典型的准债务。Kalecki和Sachs认为,为了避免因FDI利润汇出导致国际收支逆差,东道国必须确保每年新增FDI的流入不低于利润汇出,但这会使得FDI存量过快膨胀。其增长速度可能远远超过东道国GDP和贸易顺差的增长速度,这就意味着FDI给东道国带来的债务负担迟早将超过其偿还能力。一旦东道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和新增资本流入不足以支付FDI利润,就有可能导致国际收支危机。

Reis(2001)肯定了FDI在引进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上的功能,但认为FDI可能击垮东道国的竞争对手,使得东道国自己不再具备长远投资的动力和能力,这最终将使利润从东道国流回母国,从而损害东道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在国际收支危机初露端倪之时,出于对东道国货币贬值的悲观预期,资本流出一般有加速趋势,这已经在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Hausmann,2000)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Lipsey,1999)中得到反复证实。即使是长期看好东道国经济的FDI投资者也可以暂时转移资本规避风险。FDI流出东道国并不一定采取出售厂房、设备等手段。这种抛售资产的手段也不利于外资获得较好的出售价格(Williamson,1998;Shleifer,1992;Acharya,2007)。Hausmann和Femdndez-Arias(2000)指出,外资可以将企业资产作为抵押向东道国银行融资,然后再将资金通过内部贷款等方式转贷给其母公司,或者将所借资金用于投资海外项目,偿还外币借款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外资在维持企业表面正常经营的情况下顺利实现资产转移。

经济危机的导火线范文3

关键词;金融海啸;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066--01

一、金融海啸的定义

金融海啸,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全球金融海啸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华尔街次级债危机或次贷危机。

目前,金融海啸已不再仅仅是次级抵押贷款问题,优质贷款拖欠率也在上升,对遭受重创的楼市和疲软的经济构成威胁。据行业统计和经济学家透露,随着房价下跌,银行严格执行贷款标准,拥有良好信贷记录的人也越来越多地开始拖欠房贷、汽车贷款,并出现信用卡透支。

二、公允价值路在何方一是走还是留?

金融海啸中,会计准则该承担什么责任?公允价值是海啸的元凶之一吗?会计上取消公允价值能救市吗?

(一)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即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在公平交易中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作为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来说,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范围还比较谨慎,主要体现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

(二)公允价值与金融海啸的关系

1 公允价值不是海啸的根源。从本质上看,金融海啸导火线是金融界制造的房地产泡沫及用过度的金融创新使这一泡沫的放大,政府迟来的监管客观上导致了这种不透明的资产证化做法的放任自流。可以说,金融海啸是一个系绕性的错误。那种认为公允价值是‘危机元凶’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也不会有助于海啸的根本化解,可以设想,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会被长期掩盖在金融界所创设的虚幻泡沫中,一旦泡沫破灭,危机会更深,投资者的损失会更惨重。

2 公允价值虽不是危机的元凶但也并不是无责。公允价值自身并非完美无缺,它所呈现的也并非资产或负债的真实(或内在)

“价值”而是“价格”,而价格肯定会经常背离“价值”。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扭曲,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程度加大。这种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金融海啸的放大作用。从这点看,公允价值对金融海啸确实有推波助澜之嫌。这其实也是会计界面对金融界指责显得底气不足的主要原因。

三、次贷危机影响下的公允价值走向

(一)次贷危机使公允价值暴露出缺陷

次贷危机也暴露出美国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些缺陷。FASl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这个最新定义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但次贷危机表明,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例如因为投资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CDO的市场交易已经名存实亡。对于需要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估值的公允价值而言,由于要求管理层对市场情况做出大量的假设、估计和判断,其可靠性确实令人生疑。同样地,FASl57也没有考虑流动性缺失的资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问题。不幸的是,次贷危机中的ABS、MBS和CDO由于信贷萎缩大都变成了流动性缺失的金融资产。

(二)SEC和FASB就公允价值处理发新指导意见。2008年9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了针对第157号会计准则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并没有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但是其指出在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SEC强调,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公司需要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指导意见还涵盖了在确定一项投资是否出现非暂时性减值时应考虑的因素。

(三)公允价值准则不会被中止

经济危机的导火线范文4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货币美元比索

阿根廷的金融危机发生在2001年,之前,新自由主义作为拯救拉美国家的灵丹妙药被引入,各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中普遍使用了新自由主义。阿根廷以这种经济主张为指导制定政策,放松了对进口的管制,使得大量商品从外国进入阿根廷市场,因为阿根廷采用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国那时属于强势美元时期,美元对大多数货币升值,所以其他国家商品在进行兑换后价格普遍便宜,大量的进口使得阿根廷欠下巨额外债。同时,由于盯住美元的货币政策,比索相对其他货币也处于升值周期,本来不值那么多钱的商品被高估,这样就导致阿根廷出口受阻。越来越大的贸易逆差使得外债也越来越多。而在那段时间,阿根廷乃至整个拉美地区经济增长都极度缓慢,经济增长的缓慢导致政府得不到足够的税收,也就说政府没钱还外债。最初的导火线是3月一次小的偿债高峰,债权人催促阿根廷还款,但是阿根廷政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还债。这使得负债累累的阿根廷政府不得不借新债还旧债,阿根廷政府信誉受到严峻质疑。 2001年危机爆发前,阿根廷公私债务的总规模大约为2110亿美元,而就阿根廷当时的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来看,阿根廷是绝对还不起这一数目的,于是债权人陷入恐慌,不相信比索的偿债能力,各银行或国际组织也拒绝给阿根廷贷款。大量外国投资资本外逃,这些资本撤出阿根廷时必然要拿走美元或者本国货币,这就导致阿根廷外汇市场上比索被大量抛出,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使人们普遍预期比索会贬值,在这样强大的预期和对政府的极端不信任下,存款人纷纷抛出比索换取其他值得信任的货币,最终,阿根廷的联系汇率制度再也维持不下去,比索大幅度贬值,而阿根廷的外贸合约,政府公债等等都是以美元标价签订,这一贬值,就使得阿根廷外债从本国来看急剧扩大,阿根廷陷入危机。

这就是本国货币不是国际支付货币的悲哀。

美国在今年也遭受了1933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危机。这一次由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整个陷入萧条,按道理说美国政府的偿债能力也应受到质疑,美元应该贬值,美国应该遭受跟阿根廷一样的遭遇,可是没有,美元甚至还升值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归根结底就在于美元是世界最值得相信的货币,它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通,世界很多国货币几乎都是盯住美元的浮动汇率制,这是由美国长时间保持的世界第一大强国的地位决定的。

美国近年来的贸易逆差使美国欠下大量外债,但这些外债大都是以美元为货币单位的,因为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对美国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签的都是美元合同,因为美元是最可靠的货币,在外汇市场上不存在大幅度贬值的可能性,而且美元是世界性流通货币,在世界各地都可用于支付,比人民币等货币方便许多,而收到美元作为外汇储备也是最安全的,如中国就是由于常年对美国巨大的贸易顺差,持有了巨额的美元外汇。二来美国由于巨额财政赤字发行了大量国家,许多国家都把美国国债当做是风险极小的有利可图的投资,在美国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国力下,美国国债基本不存在偿付危机,世界上比之更安全的国债似乎不存在,因此许多国家都大量持有美国国债。

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美元确实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贬值,可是人们没有预期到的是,美元并没有如人们所愿的继续贬值,而是奇迹般的大幅升值。因为在金融危机蔓延的情势下,即使这危机已经使美国损失惨重,可世界上已经没有比美元更安全的货币了。由于大量的外贸合同都是以美元标价,若美元大幅贬值,那么出口国们都要遭受巨大的外汇损失,同时,美国国债的持有者们也会由于美元的贬值遭受利息减少的损失。再者,除开美国,许多国家间的贸易合同也是以美元为货币单位签订,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利用太广了,以至于若是美元大幅贬值,或许整个世界支付体系都会出大问题。这也是人们预期美元不会大幅贬值的原因,或者说没有人希望美元大幅贬值。

从供需来说,世界市场上对美元的需求并没有因美国的金融危机而减少,各国之间的支付仍是大量使用美元,对美国的信任使得人们普遍预期美元还会再涨回来,持有美国资产是有利可图的,因此美国并没有出现类似阿根廷的资本抽逃,相反,大量投资涌入美国使得美元需求大幅上升。而且美国政府也开始实施各种各样的救世计划,为保持威信,美国政府也必然不会允许美元大幅贬值,这也是美国实力雄厚的表现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国货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是多么保险的一件事。但是要使本国货币成为世界性支付货币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持,美国有这样的国力,但是阿根廷没有。这就导致美国财政赤字发国债有人买,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逼迫的(这也是美国强大的表现之一,它可以给中国施加压力逼迫中国用大量的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但阿根廷发国债无人问津,因为人们不相信阿根廷能够偿还债务甚至只是支付利息。美元贬值可以吸引大量投资,而比索贬值只会加速资本抽逃也是这一原因。美国不用担心金融危机或者经济萧条会使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因为美元没被高估,并且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用美元来衡量本国货币,它们几乎都只考虑本国货币是否被高估或低估,而不会考虑度量单位的问题,在出现高估或低估后,它们也只是调节本国货币而不会联合起来调节度量单位,但阿根廷做不到,所有人都看到比索被高估,因为就阿根廷的国力和外汇储备,它不可能跟美元1:1。从实际出发的预期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大部分人对美元的预期是乐观的,即使美国现在经济衰退,几年后也一定会恢复,况且若美国经济陷入大规模衰退,相信没有国家可以不被殃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时,美国仍是相对最发达的。这就是强大国力在世界人民心中建立的威望,但阿根廷做不到,毕竟它的经济比不上它的足球,那时大概没人预期阿根廷境况会好转,也没有人愿意做这一项风险投资。

参考文献

[1]沈安.阿根廷经济跨国公司化及其后果——阿根廷金融危机探源之一.拉丁美洲研究,2003,2.

经济危机的导火线范文5

所谓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地恶化,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在美国,住房按揭贷款按照贷款人的信用和其他因素分为优级、中级和次级三个等级。次贷就是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一般而言,受自身条件的制约,次级按揭贷款被迫比优级的利率要高,还款方式也更严格。放贷机构为早回笼资金,又把贷款打包发行债券,当然次贷的债券利率更高,进而受到投资银行对冲击等投资机构的追捧。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发的泡沫经济破裂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是导火线,美国次贷款使投资银行倒闭,加之美国经济的逐步下滑,这些机构和个人收入水平逐渐下降导致还款能力逐渐下降,日积月累引起不能按期还款的现象大量发生,造成银行收不到应该收到的钱进而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银行业受到冲击,影响实体经济。

2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金融证券业、劳动就业、外汇储备、房地产业、旅游业等层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蕴含着难得的机遇。

2.1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出口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最为重要的目标。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减速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与我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矛盾,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加速了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的进程,从而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对美国出口形成挑战。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就是金融危机对中美双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长。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金融危机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使其生存环境愈加恶化。

2.2对金融证券机构的影响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投资银行等金融、证券机构尚不发达,资本项目还未完全放开,这就决定了这次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相对来说是有限的。一方面,在金融、证券市场没有稳定之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单边行情。另一方面,影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国内的运行机制和市场环境。当前让金融机构更为担心的是因为整体经济衰退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的联动、汇率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产生的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可能对银行信贷业务产生重要影响;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会传递到其设置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上来。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股价波动及它对投资者投资收益和对证券机构业绩、经营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以及其对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影响。今后我国仍然会坚持金融改革、金融开放、金融创新的发展渠道,但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会进一步的加强。

2.3劳动就业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影响,就业增速明显放慢。国内新增失业有所增加。先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关闭,导致约15%以上、2000多万农民提前返乡、流动就业或失业。与此同时,内地一些企业、特别是为大企业做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也出现岗位流失。此外,民营金融、房地产等部门也有减员的情况。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失业的金融从业人员很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或地区。因此,我国即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国内金融业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竞争的态势。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竞争对我国金融、证券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4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在全球市场动荡的背景下,世界经济下滑会造成我国外部需求减弱,也会在今后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态势,由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中有相当部分是美元,从短期来看,我国很难通过减持美元资产来规避美元贬值以及美元资产违约率上升的风险,因为这将有可能导致尚未减持美元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大量的美元储备投资于低风险的美国国债,而结果却遭受汇率损失。与国债相比,公司的债券与股票等收益率较高,但风险也相对较高。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格局下,管理这样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并保证其保值增值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中国一向缺乏在境外投资成功的经验。金融危机形成后,全世界金融市场较为动荡,波动性增大,显示出对外投资的风险进一步扩大。

2.5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这次危机从源头看是房地产市场危机。国内的房产市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从中央到地方都寄予厚望。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与美国金融政策的失误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原因是美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失误和美联储利率调节不恰当,其崩溃又直接引起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并最终演变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心理预期、资金层面和购买角度发生影响。从心理预期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对房地产这方面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由于害怕金融危机对消费需求产生不利的影响,新的房地产项目投资会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如果大家都裹足不前,显而易见,市场的萧条景象就会随之来临。从资金层面来看,金融危机使大投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损失惨重。从中国收缩资金是他们的选择之一,高盛、摩根斯坦利都在出售他们在中国原来购买的房产。但另外还有一些在危机中没有受到世纪冲击的私募基金、投资基金,他们在危机过后把眼光聚焦到了中国的一些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通过设立房地产投资基金的方式来进行股权投资,签订回购协议,把抄底房地产作为一种机会,因此,影响是复杂的。从购买这个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家可能推迟消费,投资性购买也会相应的推迟,这样就有可能使房地产市场经历长时间的调整,即使中央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对刺激消费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对刺激投资性的需求几乎没有作用,是因为房地产投资是看其未来的升值空间怎样,而不是看房子的成本是多少,而这时前景很模糊,有这部分需求的人就进入了观望阶段。

2.6对旅游业的影响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关连性强这两方面的作用,因而在面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时,表现出了较强的敏感性。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的旅游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旅游市场前景与全球经济走势有着密切的联系,欧美洲作为主要客源市场受到的影响最大,亚太地区虽也受到一些影响,但是仍会保持小幅度增长。金融危机过后,我国旅游业也受到了严峻考验,特别是入境旅游市场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和国内经济下滑压力加大的影响,居民旅游消费预期下降,旅游企业困难加剧。

经济危机的导火线范文6

由经济规律带来的潜在增速的必然变化,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的

中国经济已走进了与过去30年不同的增长阶段,由经济规律带来的潜在增速的必然变化,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的。不然会误判形势,误导政策。防止货币政策围着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增长转动从而加大货币“堰塞湖”决口的风险,是近期最应该避免的“黑天鹅”事件。

近日有外国媒体基于中国欠佳的经济数据发出“预测”说,中国和韩国可能会跟进全球降息潮,出台刺激经济政策。一个阶段以来,一些外国媒体和机构一直在加大推动中国政府出台短期刺激经济政策的舆论攻势。他们对中国最近的经济数据有很多评说。评说之一是当下的经济增长与预期不合;评说之二是中国经济呈现弱复苏态势;评说之三是经济下滑态势确定。基于这样的分析结论,中国经济形势堪忧,接下来就会释放政策刺激的“预期”,特别是对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有效投资需求不足。过去几年已经印发了很多钞票,流动性过剩又无处可流,相当于形成了高水位的“堰塞湖”,一旦决口,巨大的水量借助势能将引发势不可挡的灾害。居民存款从2007年的14万亿增加到2012年底的41万亿,5年增加了27万亿,无序发展的理财产品和地方债务的大幅攀升,都隐藏巨大的金融风险,若处理不当,这些都可能成为“货币堰塞湖”决堤的推力。特别是当下美欧日央行都在强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而热钱流入必然会加剧“货币堰塞湖”的风险。因此,正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增长形势,防止政策资源特别是货币政策围着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增长转动从而加大“堰塞湖”决口的风险,是近期最应该避免的“黑天鹅”事件。

由此观之,中国经济当前显然不是危机状态,所以“复苏”之说很容易造成误解。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经济已走进了与过去30年不同的增长阶段,对“增长速度”当然需要重新认识,不然会误判形势,误导政策。

那么,到底该如何认识当前的增长速度?7.7%的增速与前30年平均两位数的增速长相比确实是放缓了,但这不完全是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由经济规律带来的潜在增速的必然变化,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的。

首先,经济高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以往30年高增长的外部“红利”和内部“红利”正在改变。贸易顺差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最高超过3个百分点,而最近三年贸易顺差增长对GDP的贡献是负。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改变以及其他要素比如石油价格的国际接轨,大大提高了制造业的成本。既然原有高增长的环境和条件已改变,经济增速放缓就势属必然。

其次,产业结构正在变化。经过了30余年的粗放式发展,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等问题,以及环境和资源约束都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都在制约这些行业有效投资的增长,而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在新产业结构还未形成的时候,新的有效投资需求增长还无法补缺正在调整行业的投资减少,经济增速放缓不是太正常的现象么?

根据经济学有关充分就业与经济长期均衡增长率的基本结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7.5%左右并未出现大规模失业,足以说明当前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笔者认为,这个判断至少对当前的宏观政策有两方面参考作用。

其一,人为刺激更高的增长是反规律的行为。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在一段时间内有一定的内生稳定性,没有必要刻意出台“稳增长”的短期政策,“平稳”货币发行,对防止近期最大可能的人为改变增长态势加大金融风险的“黑天鹅”事件非常重要。当前增速处在潜在增长速度的判断还告诉我们,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比也在进入规模递减状态。在劳动力供给减少不能配合投资增长的情况下,更多的投资只能加剧规模递减效应,更多的货币投放使货币“空转”比例更大,加剧本已在高水位的“货币堰塞湖”的风险,一不小心刺激政策可能成为“堰塞湖”决口的导火线。

其二,不出台短期刺激政策不等于政策不作为。虽然潜在增速放缓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规律性,但这并不说明当前的投入产出比和增长结构是完全合理的,也不说明阶段性的稳定增长速度就是未来可持续的增长速度。不出台短期“刺激”政策,不等于已被“蓄”在“货币堰塞湖”中的巨大流动性就没有风险了。

因此,短期内政策资源需要更务实地配置在有效投资需求的创造上,引导巨大的民间资金参与有效率的经济活动,以有序释放“货币堰塞湖”中的流动性。最近一系列审批制度改革,如铁路部分建设项目对民营企业开放,营改增税收试点范围扩大,中小企业税费减免政策延续等等,都在原来政策基础上向前跨进一大步,若进一步细化可操作性,或将对改善经济运行状态有更直接的效果。

从根本上来说,按照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在规模递减状态下,更高的增长是靠加大技术进步来推动的。也就是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突破增长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