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科学;教学;经验;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26-01

语文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以及理解能力、感悟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在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经验不足、学习认知有限,在学习的过程最喜欢往往会感觉到一定的学习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端正自身的教学理念、充分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实现自身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学生的学习发展“保驾护航”。

一、科学的教学理念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

“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学步骤的实施、教学效果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经验不足,大多需要教师的教学引导与学习方法的渗透,所以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学习影响深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以便能够更好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是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追求升学率以及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单单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我们能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认知,使他们能够有效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另外也要加强学生自身的学习自主性培养,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实现自身“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理念: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科目,涉及面广、影响深度大,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以及实践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语文科目的特点,重视语文知识对于学生认知、情感的熏陶作用,在教学中做好语文素材的正确运用,以便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再次要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学习感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有效的解放学生,引导他们进行科学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与学习模式,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提升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备的有效运用是做好教学活动的关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同样的科学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特别是在当前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教育水平的发展,教学装备也在不断的完善、更新,为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工具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小学语文作为一项基础学科与综合性教学科目,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深远,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能够利用好教育技术装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

比如在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要认识到小学生对于散文的阅读能力与感悟能力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教学情境创设来进行引导教育: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自然溪流、鱼虫鸟兽的影像资料,通过流水声、虫鸣鸟叫声把学生从城市的“钢铁牢笼”中带到清爽、轻松的大自然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的观看来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以便学生更好的进行课文主旨的理解。又比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通过相关的介绍太阳系、介绍银河系、介绍宇宙的视频来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观看,让学生了解地球对于生命、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进而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良好情操。通过这些教学途径,既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还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提升综合技能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是做好教学活动的保障

俗话说“想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魅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小学时期正是学生基础知识积累、学习认知养成的关键阶段,可塑性强,所以对于教师的教学素质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效益,教学手段,教学设计

受教学任务、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诸因素的影响,传统教学往往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何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更新教育理念,落实教学目标,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效益已成为我们的一致的追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更新教育观念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益的关键

新课改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过去,有些教师把自己当作演员,只管自己表演,而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讲台上振振有辞,手舞足蹈,而学生在下面很木然,很被动,怎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作为主持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一步步走向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学习是带有浓厚感彩的一种活动,师生关系好,学生便爱听你的课,乐于接受你的观点,对这门课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自然课堂效益高。

2.认真研究教材,有效备课

有效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前提。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觉得用它来形容教师的工作也毫不夸张,也许更甚。为什么这样说呢?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确定目标,研究教法,精选习题等,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情。要精心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点,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教师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而是要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学法指导在备课时也要充分考虑好,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技巧,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这一点非常重。

有时侯,为了挑选一个好的习题,要翻阅好几本资料,为了制作一个教具,要花好几天时间。记得第一次给学生上实验课《观察植物细胞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时,我先借了一台显微镜来观察,由于当地没有黑藻这种植物,自己采集了好几种材料,效果都不理想,后来自己骑车到几十里外的池水中采来菹草,才收到满意的效果。当学生为自己在显微镜里看到清晰的叶绿体而兴奋不已时,课堂效益不言而喻。那一刻,我懂得了功夫不否有心人的含义。有的老师课备得不精,课堂稀松,没有,学生昏昏欲睡,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只好堤内损失堤外补,自习课要占,晚自习也要讲,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效果然见强。

有些同学基础差,破罐子破摔,上课心不在焉,甚至睡觉、看小说。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课备得再好又有什么效果呢。针对这种现象,我不是在课堂上批评他们、挖苦他们,而是先了解他们的优点,以次为突破口,课后和他们平心静气地交谈,和学生交朋友,从而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了课堂效益。

3.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来,通过学生参与教学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前提。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所以,要求老师“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力求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种种关系,使其在发现中感到自己有进步,这就是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源泉。教师要精心备课,针对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学习数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4.借助多媒体设备,增大信息量,多渠道呈现知识

语文课程有它独特的知识体系,诸如作者作品、写作背景、人物简介、结构分析、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相关链接等。除此之外,教学设计中,必然还有相关的问题设计、阅读资料、拓展练习等。教学中,如果仅靠师生互动或学生交流来完成,太浪费时间,且所有学生未必会全神贯注的听清楚,况且部分材料时间、空间跨度太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选用多媒体,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相关内容事先制作于课件之中,在师生互动中逐步展示,如名人的照片、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不但可以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还可省去印发阅读资料的麻烦,简化工作程序,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阿里山纪行》时,除了用文字展示相关资料,我们还可以将阿里山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景物展示给学生,同时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整个阿里山景区和部分民族风情有个总体的把握,再读课文时学生自然就把阿里山火车、神木等的形象通过个人想象直接融入文段的介绍之中,印象深刻,阅读效果必然大有提高。另外,教学部分篇幅较长的课文(包括小说、戏剧等)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方便地出示问题,归结要点,揭示主题,分析语言,便于师生在有限时间内理清教学思路,有效把握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思想与情感。

5.有效把握教学重难点,注意问题设计,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只有有效把握教学重、难点,才有利于对整节课教学思路的梳理,利于依据学情对课堂所提问题的合理设计。

那怎样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呢?①依据单元主题及文章特点定重点。教学重点就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是中心,学生掌握了此项内容,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确定教学重点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理清单元教学重点及本课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依据课文思想内容与写作特点确定好教学难点。②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及学情定难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困惑点,因此,教学难点应该由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决定,难点的确定既要分析教材,又要考虑学生实际,坚决避免盲目性。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还要依据教学目标科学、有效的设计问题:①问题要有探究价值。每节课能解决三五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即可,不能过分贪多或求全。②把握好问题的“度”——难度、梯度、密度、角度。在独立性较强的问题设计上,既要照顾优、中、学困三类学生,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要注意及时的将大问题化小,以对小问题的迅速解决达到对大问题的认识与深化。只有问题的设计全面、准确、可控,才能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如某老师在执教《始终眷恋着祖国》时,原以为课前教学思路清晰,学生预习效果好,成功在握,却因对学情把握不准、问题设计过多,在第三个问题“结合2-4段课文简述钱学森创业成就”时占时过长,致使还有两个问题未讲就已下课,只能匆匆收束,闹出了拓展浮浅、主题挖就不到位的笑话,在同事面前很难堪。

6.加强语言训练,重视口语表达,在体验中增长智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既有基础性、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还应当让学生吸收语言所负载的各种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感受道德情操,发展思维,发挥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富有哲理的诗文精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其丰富深刻的一面,努力将其转变为训练题材,通过推敲传神的词汇、欣赏优美的句子、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国语言的博奥精妙,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但是,农村学生往往不善言辞,口语表达能力较差,这与平时的见识与训练息息相关。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语言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增长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自觉参与;二要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亲近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三要善于以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变被动为主动,转自卑为自信,做课堂交流的积极参与者。

当然,在确定训练内容时,尽可能地选那些既能体现语言文字规律,又能发展思维、陶冶情感的语段,努力发掘语言的深刻内涵;在训练方法的选择、训练程序的设计上,尽力把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德育渗透结合在一起,步步深化,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落实到课堂教学的一点一滴中。

7.加强学法指导,特色范读,在“读”中感悟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人也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细究其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在反复诵读中要反复的琢磨、思考,否则读千遍也是徒劳。

当然,朗读中有效地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有效把握朗读内容的思想感情,对于深入理解文意至关重要。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不可缺少的,但更重要的不在教师怎样读,而在于怎样指导学生有效把握。一般来说,在教师特色范读之后,我们应该迅速引导学生在个人自读、同桌对读、小组竞读中发现问题,之后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特色范读引领学生,必要时应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停顿、标记重音、简析标点功用,在反复揣摩中把握感情。如教学《,你在哪里》时,诗中的破折号代表了不同含义,导读中就要指导学生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我们对着高山喊:/——”要读得深情,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则要深沉,读出亿万人民对总理的敬仰,对总理逝世的痛惜与怀念。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有的学科,在学生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人称它是打开学生思想的宝库和钥匙。所以,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尤其是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学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广大教师应该对这一学科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把它看成一门知识性的课程,还是具有思想性和工具性的课程。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盲目学习新课程进行改革,课堂上为讨论而讨论,课堂由枯燥无味变成了聒噪喧闹,学生真正读与写的时间在大幅度减少,结果却是学生还是缺少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在作文这方面,依旧是老大难。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和主动地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门课的学习当中来,借以此课结合生活,使我们的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教学的内容固然很重要,但是一个好的方法的实现是能够为教学内容所服务的。有效教学,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质简单说来就是我们应如何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感兴趣于所学的学科,并能够于学习中得到自我提高与发展。

首先,理论联系实际生活激趣。生活是学生思想的源泉之地,更是语文学科尤其是写作的源泉,正如语文教育家夏丏尊所言:“作文是包裹在生活中的一个项目。”马克思曾经说:“一旦理论与实际都会产生强大的力量。”所以说,无论哪一个学科,把理论联系实际施教都会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出发点,因为在那里可以观察和体验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必须依托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其次,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法。人本主义认为,教学应该给学生构建和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情境,用情境刺激学生的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小故事,美文章,加之小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强的学习特点,这些都可以用情境教学法。例如,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讲授《葡萄沟》这篇文章的时候,就用了葡萄干和一个新疆帽子做道具,将学生引入了新疆美丽的葡萄沟圣地,令在座的听课者和学生都好似真的到那里游览了一番一样。虽然这节课的道具只有葡萄干、一个新疆帽子和录音机,道具很是简单,但是其产生的课堂教学效果确实是有目共睹的。

再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人们都知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自身的人格等各方面的素质会吸引学生学习这门学科并感兴趣。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人格素养本身就会变成一种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一个自己都热爱古典诗歌诵读的教师,那么他的学生大有可能都很喜欢古典诗歌和诗歌诵读。除了提高专业素质之外,还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更何况语文本身是一门人文学科。比如说,教师在课堂上诙谐的诗意的语言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语文教师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这也是无论哪一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具备的。一个连教育心理学、学生认知规律都不懂的教师是不能教好任何学科的,包括语文,这是教学的基础。

最后,正确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其自身的一些优点,有时候能够表述语言所描述不清楚的东西,将声音、图片、视频等结合,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还原与展现给学生一真实情景。如“夸父逐日”的教学中,教师无法为学生描绘夸父的形象,也无法将这一情境进行还原,而借助多媒体来播放夸父逐日的相关影视资料,学生在观看中有了自我的理解,而且借助着多媒体的“上天入地”,学生的思维也随之飞扬,兴趣得到激发。可见,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不是生硬地讲解知识,这也符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整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虽然,多媒体教学拥有那么多的好处,带来了视觉上的感受,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任何课文都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多地运用多媒体就成了滥用,会造成学生想象力下降,失去教师应有的教学指导作用。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要从学生切实感受出发。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都是基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的,语文教学课件的设计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要从学生的思想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着手。如在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如能正确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受益匪浅。一方面,大大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对于汉字的演变过程有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课件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语文学科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的现在和以后的语文水平、阅读水平如何,常常表现于基础教育阶段。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都是不可少的,但是要记住的是教学方法永远是为自己的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方法的适切性,因时因地、因学生的不同情况而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增民,《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J],《现代阅读》,2012

2.张敏,《中学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J],《学周刊报》,2012

3.申传久,《巧用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多样性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在各个环节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渐形成,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的共识,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必然。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语文教学已很难承担素质教育关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同时,高考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也从各方面对新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语文教学在观念内容、方式上的变革势在必行。

一、教学观念的变革:课堂教学应当社会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要目标。尽管以前各种版本的《 语文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也作出了相应要求,但课堂教学的程式化和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使上述要求仅仅成了语文教学的“副产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审美功能。当然,这与传统语文教学缺乏实现这些目标的可操作性平台不无关系,但不能否认,以应试为中心,以课堂单纯传授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作为语文教学终极价值的观念在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脑中已根深蒂固。具体表现为:

1、只看到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特点,没有注意到它同时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因此,简单地把语文理解成一种纯知识性、技巧性的学科,相应的,在教学中把语文技艺分解成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等,而把语文固有的文化内涵弃置一边。

2、热衷于短期效应,忽略语文对心灵启蒙和审美意识启蒙的影响力;急功近利,重视记忆性和固定格式的知识,一切为高考服务,将素质教育弃置一边。很显然,陈旧的语文教学观念会使教者与学者的视野越来越狭窄,思维方式越来越模式化,缺少创新,缺少变革;这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教育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我认为,现代教育应以面向社会为基本出发点,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它既重视智力的发展于能力的培养,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把自我学习、关心社会、关注环境作为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变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应当服从并服务于人文性

素质教育的提出意味着语文教学应当朝着培养健全的人格这一方向去努力,否则,整个的语文教学活动就缺乏真正有价值的终极目标,而只会在低层次的平面上运转却无法向更深层次拓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可以放弃性。相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使它成为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素质教育的手段或途径。如果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放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只注重人文性,最终结果可能是人文性也得不到有效体现。正确的做法只能是:工具性应服从并服务于人文性这一最终目标。

在当代,交往与合作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要有效地进行社会交往,必须以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为基础,建立起和谐协调,能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为此,使学生拥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中的语言因素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的语言包括了书面语言,但它更多的应该是指实用性的交际语言。所以,语文教学的内容,应当从以往只重视对字、词、句、文进行分析研究的领域向外拓展,加强语文的实用性研究,现语文的交际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在编写过程中,对这一点给予了充分重视。它明确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板块:一为阅读、一为写作、口语交际。这样,语言作为日常交际手段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就能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可教学生进行即席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形式也不拘一格了,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兴趣就能提高,语文的交际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范文5

从教师层面来说,新形势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甚至是最基本的途径。而在这方面我校语文集体备课取得了长足进步,许多问题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对“集体备课备什么,怎么备?”这个一直困扰广大教师的瓶颈问题有了全新的认知,基本形成了适合学校和教师教学实际的集体备课新思路和新模式。活动中,针对教师课时紧张,很难长时间集体坐在一起,耗时耗力,却不出成效的所谓“集体备课”的限制,我们倡导教师间的“和谐互助”,倡导集体备课“晾晒、碰撞、沉淀、建构”的基本流程。经过实践,教师基本能够接受并进行实施,彻底打破了“穿新鞋、走老路”,被动应付,敷衍了事的局面,给学校教学教研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本轮实验虽然和以往一样集体备课有主备人,有参与者,有教研组引导,有集体协商参与。但不同的是通过集体协商确定课题后,由主备人进行初次备课,并将教案分发到所有参与者手中,由每位参与者进行修正、补充,并提出意见建议。再由主备人根据参与者的修改进行二次备课。然后由主备者进行课堂授课,再由参与者通过观课、议课等环节,进行交流。最后再让主备人形成较为完备的适合学生和学校实际的课堂设计。这样经过“对初备教案的晾晒,经过大家意见的碰撞、修改,再二次沉淀为较为定型的教学设计,最后付诸课堂进行建构”的完整过程,既保证了集体备课教师参与的广度,又确保了参与的深度,同时让参与者的时间把握上既灵活又统一。大家既可以畅所欲言,奉献各自心智,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认真参与活动,平等交流,互通有无,打破了原来僵化无效的模式,质量高,效率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

效果。

从学生层面来说,“和谐互助”模式,促进了学生对文本预习习惯的养成。通过预习,学生将作者等文学常识以及生字词、段落等已经初步掌握,较复杂的知识通过翻阅资料、互相探讨等方式能解决的解决,解决不了的恰好是上课需要教师或其他同学分享的,需要认真听的,潜心钻研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同时,通过“和谐互助”的教学,让教师更加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了课堂内容的精选,不再像原来那样满堂灌,或者事无巨细,讲解没有梯度,不突出方法训练等。现在原来教师的好多事情由“师友互助”模式中的“师傅”代替了,这样既锻炼了“小师傅”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间团结互助的精神,同样也减轻了教师课堂上的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当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一是许多老师很愿意尝试改革我们的语文课堂,但是“和谐互助”型课堂模式重视的是“兵教兵”,也就意味着学习优秀的,可以当“师傅”的学生至少应该占班级人数的一半,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班级恰好优秀的可以跳出来,能够当师傅的不足三分之一,这样就直接影响了课堂的互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师友互助”需要分别培训“师傅”和“徒弟”,可能老师对学生的培训还不得要领,在课堂上配合不够默契,影响教学效率。二是许多老师认为操作起来系统性还不够,如何改进,让师生都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长期坚持,还值得

商榷。

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必须坚持下去,作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深入思考要怎样开展教学,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牢固树立有效教学的意识。同时要不断反思“和谐互助”型课堂模式的得与失,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下意识地运用、检验、发展,力争让这种有效教学模式校本化、本土化,成为有效课堂的奠基石和发动机,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

引擎。

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72-01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文字审美能力以及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现代文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以及写作手法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现代文中的内涵,提升他们的现代文阅读技能也就成为教师教学中的关键内容。

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现代文的基本特点

现代文是“现代文学”的简称,主要包括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段及结构组成上,与传统文学相比都有很多新的创造。与传统文学相比,现代文的写作更加自由、表达方式也更为多样,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是当代文学的主流。想要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的一些基本特点,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去分析、探究。

总体而言,现代文的基本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首先就是有丰富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其次就是有多样化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疑问、呼告、反问、顶真等;另外还有常见的一些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比如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等,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成就了现代文内容的多元化与语句的多样化。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些特点,才能够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与写作目的,才能够更好的实现阅读理解的有效进行。

二、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现代文的写作特点

在现代文中,由于不同的文章结构、不同的人称角度、不同的描写角度以及选材特点,也就会造成文章逻辑性的不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分析不同文章类型的不同写作特点,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去进行阅读。比如不同的文章谋篇布局就有不同的类型,例如一波三折型,就往往会以其曲折的故事情节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又比如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就能够更好的去突出重点;还有很多文章在结尾的时候出人意料之外,但却又在情理之中,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巧设悬念、逐层深入的文章就能够吸引读者去继续阅读,同时其环环相扣的情节也使文章结构显得更为严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空间、时间的对比也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特点,更好的去凸显主题。又比如不同的人称就会给人以不同的阅读感受,例如第一人称(我)就会使读者有身历其境之感;同时也能够便于作者表达自己较复杂情感;第一人称(我们)就会使文章显得更具说理性、更具号召力,同时也便于抒情,提升文章内容的感染力。而第二人称(你,你们)则往往体现在赞美性质较强的文章中,使文章整体显得更具亲切感,或者相反的具有很强的批评性质:使质问之势表现的更为强烈,能够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情感。使用第三人称(他,他们)的文章全篇以第三者角度进行论述、表达,就会使文章显得更加客观真实,增强信服度。另外不同的文章语言特点也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例如一些抒情散文、诗歌,其语言特色往往是生动形象,之类文章修辞多、语言华丽,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有一些文章其整体语言特色较为平实,多见于小说、记叙文、哲理性散文,这样的语言特色就会使人倍感亲切,更能够实现作者表达的效果;当然也有一些小说语言风格幽默风趣,能够加深读者的认知,使人愿意继续读下去。

三、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现代文的答题技巧

由于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在面对教师的教学指导的时候每个学生的感受也不一样,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总结一些现代文的“答题技巧”,让学生进行识记、背诵,这样一来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得分率”,再者也能够使他们在长期的“锻炼、实践”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现代文阅读认知,实现他们阅读能力的逐渐提升。

再者对于不同的表达方式,也有不同的“答案模板”,比如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对于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使头绪清楚,照应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