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网络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地理网络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网络课程

初中地理网络课程范文1

关键词: 二次开发 网络资源 学生资源 特色资源

2011版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和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体系,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笔者认为初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如下:

一、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编写体系科学、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但每一个版本教材都有其不足,为此我们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主要是挖掘教材中被忽视的或隐性的知识,也可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的重点、难点、“惑点”进行素材的补充或是对个别理论观点进行完善。这样就会使课本更完善、丰富,知识体系更有梯度,给不同学生以学习的“梯子”让他们攀登。对教材的开发要体现时展的要求,必须遵循的与生活、社会紧密融合、沟通,发挥“地理教学基本工具”的功能原则。

二、新媒体资源

1.网络资源。

21世纪是网络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是我们教学最有力的帮手。网络资源浩如烟海,网络是我们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的好工具,可以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优秀的网站或资源(视频、课件、备课、练习、小论文等)。如湘教版教材给出湘教版的官方网站、地理学科网(http://),这样可以为学生节省上网时间。特别是现在微课流行,教师可以建立相关的QQ群,将教学重点、难点做成微课,放在共享资源文件夹,让学生反复观看直至掌握。使用网络最好在学校的网络教室,教师要加强学生对网络的使用。

2.电视新闻。

中央台的许多节目,都是非常好的地理素材,涉及人类与环境的方方面面,如《人与自然》,它取自大自然,又触及广大农村、边远山区。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地理内容,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地理意识起了作用。又如中央台等单位组织的淮河流域污染零点行动、防止污染的大行动等,就是非常好的教材,学生对这些新闻很感兴趣,就利用这些新闻资料,介绍淮河等相关地理知识,发动学生参与:“还我清湖――保护微山湖”活动。学生不仅主动学习相关地理知识,而且结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具体情况,对环境污染的根源应该采取的对策等进行热烈的讨论,并结合长江、淮河、微山湖等水系地理分布特点,提出多种分段、分区域采取不同控制措施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三、开发学生资源

现代青少年家庭条件较好,信息来源较多,素质相对较高,本身就是一座座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库”,地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利用、挖掘。

1.学生外出旅游或亲戚所住地所产生的地理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我班有一位来自的藏族学生,我就请他介绍。另外,还可以请去旅游过的学生讲讲自己的旅游感受,并将拍的旅游观光照片展示给大家。这些学生的旅途认识是感性的,应创设很好的导入情境,如通过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天路》创设情境,以几位学生的旅途经历为基础进行相关的引导:坐火车一路上感到在爬高(说明属于我国的第一阶梯;的旅游业等。有的学生还整合一些历史知识,如文成公主入藏,联系和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联系我国的民族区域制度、民族政策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知识就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就学会,就像进行了一次旅行。

2.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所形成的资源。

自制徐州重要旅游景点图;在双休日、假期中收看电视台的有关节目,并不定期地在地理课上安排一两名学生召开新闻地理会。学生将看到的相关地理知识、地理问题拿出来评判、议论,哪些地理观点是正确的?哪些地理观点是不正确的?如在讲太阳能和太阳灶原理时,可以让学生用凹面镜在阳光下聚焦使火柴或纸张燃烧起来的实验,每次试验后都让学生写一份简单的实验报告。在讲到北美的“五大湖”时,我要求每位学生画一幅五大湖形状简图,要求他们把五大湖的名称记在心里,然后再提问能够记住两个、三个、四个名称的学生,最后提问全部记住五大湖名称的学生。这样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克服畏难情绪,愉快地接受知识。

三、本地区特有的地理资源

1.立足校内,利用资源。

对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和家长资源,重点是立足校内,利用现有资源。如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办地理小杂志、地理科普小报,介绍自己感兴趣的或与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地理小知识、著名地理人物等。

2.家乡地理特色资源。

初中地理网络课程范文2

关键词: 体验式 初中地理教学 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探究新型教学模式,立足于促进素质教育快速向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初中地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将体验式学习方式合理应用到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地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一、创造模拟情境,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当前初中地理教材内容中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理解部分知识点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老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部分地理知识,老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对部分抽象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纬线和经线”的内容时,由于学生刚接触到地球仪和地图,对部分地理概念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因此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由于这些概念知识较为抽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因此,老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通过模拟地球公转和自转,采取动态化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概念知识,全面提高地理课程教学效率。

二、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对于地理这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只有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到该学科的应用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逐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内容时,老师便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交通运输情况,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活动,广泛调查和搜集关于当地交通运输类型、交通发展情况、交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前景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调查的内容,对当地交通运输网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绘制出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图。针对部分地理能力稍强的学生,还应该全面分析和评价所处地区的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并综合评价总结出当地交通运输网络的优势条件,再根据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改善的方案。通过设计这样的实践教学过程,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地理分析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运用能力。

三、采取互相交流的方式,激发体验兴趣

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渗透体验式教学模式,一个重要教学方式就是合作交流,促进师生相互沟通,感悟交流心得,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采取体验式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师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谓体验式主要指亲身经历的教学过程,需要学生在亲自参与过程中获得经验和感知。因此,将体验式学习方式应用到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要求老师重视体验经验的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愿意利用假期和家长去旅行,远到国外,近在附近的旅游景点,都能够给学生带来较好的体验。因此,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和主题,让学生自主展示所见所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北方地区”的内容时,老师便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前时间整合北方地区旅游的资料,并将其合理制作成PPT。在这个PPT中并不固定只是东北三省的资料,也可以是具有相同地理特征的地区;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信息交流过程,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因此,从这里能够清晰地看出互相交流是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在初中地理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需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体验式学习方式,合理地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象化、形象的内容,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和认识地理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地理学习效率。总之,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合理融入到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是提高地理课程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网络课程范文3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不仅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灌输,同时帮助学生认识风土人情,掌握自然规律,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作为教师如何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作出肤浅阐述。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地理;策略

初中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不仅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渗透,同时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方面,这对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乡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如何积极实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呢?

一、立足课堂,夯实“双基”,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打好基础

根据现行的地理考试制度,在八年级下学期对学生进行综合会考,尽管考试的要求不算太高,但纵观题目构成看,不再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所以一方面应付中考会考要求,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地理教学立足课堂,夯实“双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重视基础知识讲解,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基本内容为本,当学习完一个单元后,便帮助学生建立以单元为主体的知识网络体系,突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形成网络知识模块,这样便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重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在比较某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状况,可以采用纵向比较法,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如结合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我国东部和西部环境问题的差异,采用横向比较,让学生充分感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资源开发过度等问题,造成不同区域环境问题。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立足基础,抓实“双基”,认真分析课标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吃透,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让学生既牢固掌握“双基”,同时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

二、强化地图教学,掌握识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的地理识图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通过识图教学不仅强化地理学科的工具性,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能够让学生对照地理图形说出各区域的不同气候特征,地形地势等,是对整个学科知识的浓缩与概括。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地图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新闻事件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等,提高读图能力。

三、关注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强化综合意识,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学知识不是孤立、静止的停留于学生的脑海中,与其他学科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强化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地理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本学科,强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适当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有效整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一方面,立足本学科,按照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目标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万变。同时,加强地理学科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综合,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习惯。但实践教学中,学生表现出的横向联系渗透的思维能力低下,学科知识干扰明显,学科跳跃思维不适应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降低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挑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四、紧密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随着社会对自然发展规律的认识,人们越来越来重视生态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所以,教学中,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课堂教学渗透的重要内容,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问题解决中感悟、体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师也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以此为问题分析的背景资料,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问题矛盾,让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大量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初中地理学科不再是仅一门副科,而是增强学生的综合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作为教师,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初中地理学科既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又更好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初中地理网络课程范文4

关键词:网络教学 个体学习 合作学习 互动学习

一、地理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

地理网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由于网络教学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以说网络教学是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教学方式。

二、地理网络教学特点

(一)个体学习,积极的自主探究

网络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个明显的不同点在于个性化。学生能够通过搜索大量的网络课程,选择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的课程体系,实现一对一的学习,或者可以利用网站提供的自助设置课程软件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个性课程,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另外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网络课程时一定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不同的课程,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合作学习,开放的协作交流

网络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相互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共享工作成果。网络的学习者可以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各不相同,在网络这一平台上他们可以自由的交流合作。

(三)互动学习,及时的信息反馈

在网络学习由于时间和地域的不限定性,师生、生生之见的互动交流将非常频繁,信息的反馈也将更加的及时。

三、地理网络学习平台的建立

建立地理网站是进行地理网络教学的必要途径,高中地理网站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地理学习资源支持系统

地理学习资源支持系统是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资料的基础数据库,它包括文字资料库、地理图片库、影视材料库、试题库、以及有关的网站链接。由于地理网络资源繁多,所以有必要建立使用效率高的资源库。数据库的建立是实现这一系统的关键,因此网站设计者应明确各个环节的要求。地理学习资源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分组信息评价信息完善信息。

收集信息:充分收集本校、本地区的各种教学资源,利用各种网站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收集有用的资料。

筛选信息:收集到的信息必须经过仔细筛选后才能为我所用。

分组信息:将筛选后的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组归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便于查找。

评价信息:对分组后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评价,这样可以是信息增值,才能辨别哪些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

完善信息:信息的完善需要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应该从收集信息就开始做。只有使信息不断完善,才能是信息的价值不断提升。

(二)交互功能支持系统

交互功能支持系统为学习者提供友好的界面,与学习者直接交流。因此这一界面要尽量吸引学生,做到人性化。高中地理网站的框架结构包括下面几个部分:课程资源、地理素材库、学生作品、地理论坛、在线教室。

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制作的各种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案、学案、各种试题等。

地理素材库包括地理图片、地理视频、flas、音频文件等

学生作品主要是展示学生各种典型的作业。

地理论坛为师生的异步式学习提供交互学习的平台。教师可以在上面发贴布置作业或提出讨论的问题,学生同样可以在论坛上提出自己的疑问等。

在线教室主要是为师生进行同步式交互学习提供便利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课后相互探讨一些问题。

三、管理与评价支持系统

该系统是为了实现对资源层中资源数据实施有效的监控并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对网站的各种功能进行日常维护,对注册的学生、老师的基本资料进行管理。该系统包括教学资源的管理、教学活动的管理、学生学习的评价三部分。

以上三个系统构成了网络教学环境的基本结构,它们保证了网络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四、地理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观念问题

社会上的家长、学校的教师、学生对于网络教学都还很陌生,现在如果马上实行肯定难度极大,一方面观念跟不上,另一方面应试教育还在实际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只有改变人们的观念,真正推行素质教育,网络教学才有可能被人们所接受。

(二)学校软硬件配置问题

学校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笔的资金,而目前各个学校大都是负债经营,所以经费问题也是一个困绕网络教学的一个大问题。

(三)教学与学习评价问题

如何进行网络教学和学习评价是一个让学校和教师不知所措的一个问题。

(四)学生自制力问题

高中学生自制力普遍较差,而网络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诱惑,比如网络游戏、电子小说、QQ聊天、电影等对学生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如何让学生远离这些诱惑是一道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难题,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何克杭:《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叶青:《初中地理学科网站的建设与运用》,《地理教学》2006年第一期。

[3]周亚杰:《网络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

初中地理网络课程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地理 重要意义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79-01

1.引言

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系统科学知识,高中地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表地貌以及大气等领域的知识,高中地理的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高中地理教学还具备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一首老师传授的知识,当代信息技术出现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变化。

2.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与高中地理教学紧密联系的一般有课件和网络软件等。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清楚地展现每个地理过程的细节,把抽象难懂的理性问题变得相对容易理解。加上高中教学体系限制,学生们获得户外实践的机会并不多,将现代信息技术,例如,动画,音频,视频等应用于日常地理教学中,这样可以丰富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操作性,在信息技术的软件系统下实现师生有效的互动,缩短传统教学师生之间的彼此关系,有效的拓展高中地理教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概念,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了过程性的了解和易于理解接受的方法。

3.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对策分析

3.1丰富高中地理教学情境,促进学习资源更为有效合理的共享

通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将地理课本上本枯燥的图片与文字用音频或视频等其他技术更为生动的展现出来,除此之外,课后习题也不再是死板的答案,丰富的高中地理教学情境给予学生提供了更为便于理解的知识,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操作,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们探索地理知识具有积极意义。

基于笔者前文所提到的第一条,笔者要强调一下,基于眼下网络环境比较复杂,知识良莠不齐,在具体的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辨别哪些知识是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的,哪些知识是我们一定要坚决摒弃的,并极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具有极大的意义。

3.2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实现初高中地理知识无缝对接

高中地理许多知识都是由初中地理知识转化而来,这样的情况困扰许多高中地理教学老师。现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将原本很难回忆的初中地理知识,借助信息技术教学,用较短的时间演示相关的知识点或相应的地理信息,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以铺垫,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对很难讲清的概念,借助信息技术的演示可轻松的解决,进而使教学内容更紧凑,教学效果更好。例如,高中地理在讲授区域治理以及区域发展的知识时候,将初中课本上有联系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视频或其他方式展现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们理清学习思路。

3.3通过网络工具,实现互动式教学

信息技术给予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便利的网络交流工具,可以帮助师生之间在线讨论和离线复习。通过网络交流工具打破原有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让学生们获得更多的教学空间和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们和学生们可以在一个舒适的网络互动环境中,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学生们可以组成小组,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动手操作,思考,讨论,并及时与老师互动,实现知识更好的消化。适用于应用性的地理知识,如农业、工业区位选择、城市区位选择、交通运输点和线、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人口容量估计、人口数量、素质、迁移与环境的关系等,都可以运用网络工具,利用互动式教学来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结束语

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向学生们更为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首先高中地理教师更为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工具,才能谈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关注环境变化,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伟,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02).

[2]柯旭阳,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初探[J],福建地理,2005(02).

[3]孟成伟,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6).

初中地理网络课程范文6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技术;研学旅行;地理教育;发展趋势

2017年,将有几件与中学地理教育关联度较大的事件。如以核心素养为特色的新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互联网+及技术融合的深入应用和研学旅行的推进。这些事件或方向,将对未来中学地理教育的诸多方面带来长远的影响。

一、核心素养落实与地理教育的关联

2017年,最新一轮修订后的国家课程标准将进入实施阶段。可以预见,在2017年,与地理教师关联度最大的事,一定是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培训、研讨和实施。围绕新课程标准的、教材修订、课堂教学、考试与教育评价均会成为国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教学研究室工作的核心内容。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专业学术期刊、学科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及其它网络社群,将在新一轮课改中起到主要的传播渠道作用。各级各类的主题教育研讨会以及近年兴起的网络教研将成为教师集中交流的主要平台。

本轮新课程标准修订最大特点是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提出各学科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发挥最核心的作用。其中地理学科分担了四个最核心的学科素养,即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不容忽视。在学习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和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忌讳在于,简单按照原地理学科单列的思维进行学习和应用,建议特别注意五个维度的突破:一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理解课程标准,设计新的课程教学方案,开放与融合是未来学习的发展趋势;二是将地理作为工具服务于其它学科,特别是与历史、生物、政治等学科的多维联系,只有工具化的学科才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三是积极开展现象教学,基于真实的社会与自然现象,设计教学主题和学习项目,能更好地将多学科工具融入学习,打通学科壁垒;四是主动在研学旅行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都离不开地理学科的支撑;五是形成学科特色的校本实践活动课程,如主题地图大赛、天文观测、野外考察、地理调查、地理实验、地理制作、地理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会将地理的独特魅力展现给学生,还会有大量的成果输出,容易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在育人方面将发挥长效作用。

笔者2001年参加工作,正是前一轮新课改开始实施的年份,算是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实施周期。期间经历过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如参加新教师培训、地市组织的新课程标准解读培训、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自行购买了《新课程标准解读》等教学参考用书。然而以笔者的经历看,对于个人成长作用最大的,并不是传统官方的培训渠道。这些年,互联网通讯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先后经历了主题网站、论坛、 博客、QQ群、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这些通讯方式,在教师进行新知学习、教研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上网成了教师工作之余占用时间最多的生活方式。相对于行政手段组织的现场培训,网络新颖的教研和培训既能节约时间,也方便教师随时随地学习。网络自发的教研社群近些年越来越活跃,甚至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参与支持,学习效率高、平台口碑好、实施成本低,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新课程标准实施计划,特别是国培实施计划时,高效利用新平台和互联网思维组织开展工作。在育人的事情上,没有官方和民间的说法,只有是否更有益于公民培养。民间的尝试,某种程度上为教育行政部门试出了高效的行动方向。

当然,在此轮新课程标准实施中,还要特别警惕以考试评价为导向的实用主义者代表,他们依然会因为地理学科是否要参加高考和怎么考的理由,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中成为最大的阻力。

二、新技g与地理教育的融合

各种新技术快速发展,不仅在社会运转的各个方面高度融合,与教育的链接也越来越频繁,这是当下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互联网+的理念在教育行业中的渗透、商业资本领域对教育市场的觊觎、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各种信息化项目推进、教师群体自发的创新应用,成为当下教育中除国家主导的课程改革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地理教育中必须重视的一部分。2017年,技术领域与地理学科教育发生深度融合,在课堂教学、课外学习、考试评价、个人发展、教师交流、继续教育不同方向会有不同的侧重表现。

课堂教学方面,一直是信息技术装备应用的主阵地之一。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经历了不断升级的多媒体设备,从简单投影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再到一体机平板,双屏和多屏的未来教室,平板教室,可谓层出不穷。接下来,又会有哪些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和新应用进入课堂教学?笔者推测,2017年最可能会快速增长的新设备,在较发达的城市将会是AR(增强现实)设备。相对于VR(虚拟现实),AR的开发成本要低许多,但是能承载的信息比传统教具更丰富,操作也十分简单,配合平板、手机使用非常方便,未来AR技术将大规模地应用到课堂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学习领域。在更多普通中学,平板大屏一体机替代交互式白板,虽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但是技术装备领域一直走在推陈出新怪圈中,一定会继续在教育行政主导下成为热门的教室改造的另一个趋势,部分地区会从传统的多媒体直接跳到平板一体机装备的教室。从以往来观察看,不管是配置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是平板大屏一体机,教师都是简单地使用了其显示的功能,如果要挖掘此设备的价值,应该在“交互”功能上大做文章,特别是对于地理教学,有大量的图像系统,在图像叠加、读图、绘图等方面会非常有效。在中国7亿网民中,近90%更频繁地是使用手机设备上网,但是目前仅有少量学校允许学生带手机。智能手机需要学校管理者更理性地看待其功能,越来越多拥有支持BYOD(指携带自己的设备办公)理念的学校,将会允许学生自带平板或手机用于课堂学习。智能通讯设备绝不是洪水猛兽,BYOD更多是看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操作水平。期待2017年,在BYOD领域会有新的突破。从课堂教学模式看,微课视频经过前几年推广,微课资源已经极大地丰富,部分学校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走出扎实探索之路,但是最大限制一直是资源的存储和获取技术以及学生的时间投入。据推测,2017年将会成为视频直播课堂大规模爆发的元年,伴随直播课堂还将出现双师课堂、跨区合作教学等实践。

课外学习方面,从大量的教辅机构可以看到,目前学科辅导是教育市场最大的刚需市场,2016年双十二这一天,沪江平台一天的网络课程成交量达到1.02亿元,相对于2015年的4 000多万元,翻了1.5倍。沪江平台级的战略已经构建了一个百亿元估价的互联网教育生态群落,在未来教辅领域将会成为类似于淘宝天猫商城的效应。普通教师利用沪江CCtalk,就可以便捷地开设自己的网络课堂,目前已有部分教师通过此平台,为学生免费开设辅导课堂。笔者也通过CCtalk,与央视国际频道的施文静记者合作开设了一门《看世界游中国》的公益课程,最多的时候有4 000多名学生在线听课。更有常州市北郊小学的徐青校长,利用CCtalk为学生组织了30多门选修网络课程,供全校学生课后选修,也引来央视记者的关注。全国有近200所思源学校,2016年开启了互联网+的教育应用,构筑教师网络培训及学生直播课堂,大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互联网课堂的学习。互联网+教育已经不再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悄然走进千家万户。对于有课堂教学阵地的地理教师,升级摄像头与麦克风,就能将自己平时的教学转换为在线录像,学生在有智能设备的前提下,随时随地均可跨平台学习。课外学习成为2016互联网+教育最活跃的内容,2017年也许将会是“网师”大规模爆发的元年。

三、推进研学旅行对地理教育的影响

2013年2月2日,《国民休闲旅游纲要》中明确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并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2014年8月21日《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

2014年7月14日《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该“指南”对举办者安排活动的教学主题、内容安排、合作机构选择、合同订立、行程安排、行前培训、安全保障等内容提出指导意见,特别在操作性方面,规范了带队教师人数、教学内容占比、协议规定事项、行前培训等具体内容,为整个行业活动划定了基本标准和规则。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在此意见中,特别强调了五方面的核心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健全经费筹措机制;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从一系列国家政策出台的路径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已经从促进旅游业发展,转换为一个重视国民综合素养教育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国家11部门联合的《意见》回答了基础教育界很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举例如下。

课时从哪里来?《意见》指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尽量避开旅游高峰期。”

各年级研学课程分别侧重什么?“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W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教育部将建设研学旅行网站,促进基地课程和学校师生间有效对接。”

谁来组织研学旅行?“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要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安全员,也可吸收少数家长作为志愿者,负责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要与有资质、信誉好的委托企业或机构签订协议书,明确委托企业或机构承担学生研学旅行安全责任。”

综合各方面信息不难看出,在中学四个年级的研学旅行课程研发与实施过程中,学校树立全面的课程意识,打破“学术类”课程的藩篱,使学生的学习从教室走向社会、走向更大的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地理学科在此过程中会起到比较核心的作用,将从边缘走向核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