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才需求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人才需求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人才需求报告

社会人才需求报告范文1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份报告由市人才服务中心提供,这是该中心在“厦门人才网”2012年第一季度人才供求信息所作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现场交流会相关情况分析而成的。

供求两旺但矛盾犹存

据统计,第一季度人才需求总量191357人次,较去年第四季度增长25.23%(净增38552人次),其中需求最旺盛的3个岗位分别是市场营销类、信息计算机类和机械类。

另一方面,人才求职总量191481人次,较去年第四季度增长27.40%(净增41178人次)。同样是190000多人次,从数值上看,供需基本平衡。不过,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仍明显。以市场营销类为例,接近30000人次的缺口,反映了企业对此类人才的渴求而不得。

多数岗位不要高学历

38006人次的总需求里,要求本科以上、本科和本科以下学历的分别是375、19216和171766。不难看出,多数岗位对人才的学历要求并不高。

其中,在位列需求前十名的职位类型里,旅游/酒店/餐饮类、生产管理类和美术/广告/设计类的人才总需求量分别达到近万人次,但对本科以上学历的需求都在10人次以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贸易类,人才总需求量为5053人次,3个学历层次的需求分别是本科以上0、本科747、本科以下4306。

人才流动有季节特点

针对第一季度人才供求总量均较去年第四季度有较大幅度增长的特点,厦门市人才部门分析认为,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不仅是传统的招聘旺季,也是人才跳槽高峰期。

具体来说,企业希望在开年之初通过集中招聘,落实全年人才需求计划和人才储备;同时,不少社会在职人员或已离职人员在获得上一年度年终奖后,也期望通过人才市场寻求工资待遇更高、发展前景更好的职位。

当然,厦门市经济整体运行开局良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稳速增长。据统计,厦门市第一季度工业产值累计1020亿元,增速为10.9%,超过部分典型外向型城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9%,部分行业进入传统旺季,生产销售增加。(来源:《厦门商报》)

《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研究报告

社会人才需求报告范文2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升级;人才需求

[DOI]10.13939/ki.zgsc.2015.41.079

1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的现状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根本任务。在对我国市场中小企业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其中实现成功转型并且已经开展贸易的中小企业占总中小企业比例的45.5%,B2B贸易总额达到24.5万亿元,占中小企业总贸易额的57.8%。在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研究报告当中,在调查所包含的10类行业中,B2B电子商务的使用率分别为计算机软硬件行业、家电、服装行业,使用率高达40%以上[1]。探究交易开展的模式,中小企业实现交易的过程,主要依靠第三方电子商务的平台开展,并且中小企业在实现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建设力度大大增长,拓宽了销售渠道,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

2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的人才需求

2.1 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产业部日前联合的《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以及《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显示,仍有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促进作用以及发展效果并不十分了解,80%以上的中小企业具备接入互联网的能力,其中44.2%的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业务,但运用其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仅为9%,4.8%的企业应用了ERP[2]。截至目前,中小企业进行电子商务转型升级已是必然趋势,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大大提升,必将出现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

2.2 迫切需要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当前企业想要获得的重要人力资源,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更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缺口。针对不同行业类别的调查分析,中小企业纷纷面临着电子商务转型。在率先完成电子商务改革的中小企业当中,计算机软硬件、家电以及服装行业当中,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进行补充。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中小企业对于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较大,针对这一矛盾问题,则需要在企业自身寻求改革出路,拓展选拔复合型人才的渠道,运用大量的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进行开拓市场。

2.3 懂得操作第三方交易平台的电子商务人才

自2010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数量逐年增加,并且呈现出直线型的上升趋势。结合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状况,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重视电子商务平台,并运用该平台开展商贸活动。第三方的B2B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主要渠道,投放在第三方B2B电子商务平台网络营销总额自2012年的8.9%上升到2014年的15.6%[3]。针对上述各项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在全面总结的模式下,中小企业现阶段对人才需求的总量在提升,同时对有效操作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商务人才需求较大。

3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的人才需求优化方案

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的人才需求状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机构,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培养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此次提出的电子商务转型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优化方案能够充分适应现代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缺口。

3.1 优化课程体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响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教育部自2000年开始批准全国部分高校试行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在首批的13所高校当中开设电子商务教育专业,并且在几年之后,电子商务专业已经在全国的上千所高校当中得以开展。可见,电子商务人才在人才需求中的地位明显。大量的高校开展这一专业,造成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对接程度不足,这就需要高校优化课程体系,对电子商务课程进行设置。一方面,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教学实效。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教学。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大限度上提升电子商务人才自身专业性以及实践能力,与中小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转型过程中的人才需求缺口进行对接,实现共赢。

3.2 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复合型人才是当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所需的专业性人才,但由于中小企业涉猎的行业较多,一一了解无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并且在大学教育阶段也无法完成这一庞大的工作量。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既能够具备与掌握专业的技能,同时对于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模式也有所了解,进而为其提供适当的引导。校内指导、校外实践,是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模式。在高校内部进行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引导,校外与企业形成实践体系,进而总结与完善行业教育的开展。例如,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当前热门行业,以消费者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通过实习实践不断地深入到销售商,直至生产商[4]。

3.3 培养电子商务操作型人才

操作能力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要求,电子商务对于操作尤为看重。结合我国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现状,阿里巴巴占据整个市场份额的60%以上。并且观察其发展势头,这一比例必将逐年增长。当前,阿里巴巴已经与部分高校实现联合的培养模式,解决求职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更多具备操作能力的人才步入社会当中,缓解中小企业对于操作型人才的需求[5]。

4 结 论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逐年提升。中小企业实现电子商务的转型,缓解人才需求状况是决定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现代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一定份额。信息现代化的推动,使得电子商务这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成为企业转型的根本依据。此次结合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状况,提出优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对当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提供指导,提高了转型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黎旺星,周胜安,蔡瑞,等.基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实施过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J].电子商务,2013,10(3):72-73.

[2]王红,谢川.浙江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培养调研报告[J].中国市场,2013,10(15):170-175.

[3]赵霞,吕静,赵芸.中小企业对外商务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J].现代商业,2014,4(6):136-137.

社会人才需求报告范文3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教学模式 双师型

2008年6月21日举行的“中国・大连2008国际IT人才招聘大会”上,新商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泰德人才港,共同开展了大连地区IT人才供给需求调查活动,就IT企业的人才需求、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人才就职的要求及自身的能力水平等情况,获得了大连地区IT行业的人才供求的统计数据,此次活动对50个可用企业样本点进行按均值计算,统计表明:在未来三个月50家企业IT人才需求量为2500人,未来一年IT人才需求量为10125人,未来两年IT人才需求量为16175人。从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企业对IT人才能力要求更显突出,技术能力要求多样化,以JAVA、NET需求最大,同时在60%的企业中至少需要两种技术能力,32%的企业需要三种以上技术能力,并且从人才学历的需求方面看,企业并非单纯看重学历,工作1年~5年的人员在求职中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人群。由此可见,IT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择业、就业竞争力。而校企合作是完成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IT类专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进程的加速,IT类专业成为高校招生的热门专业,且由于专业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难以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一,由于众多高校资金紧张,缺乏先进实验设备和良好实验、实践环境;其二,传统的、精英阶段的学术性质量标准,“大而全”的专业设置,过分偏重理论教学,不能很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制约着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三,高级应用型师资相对匮乏,产学研不能很好结合,难以培养职业素养高和技术应用能力多样化的人才,直接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不足;其四,专业定位不准,特色优势不明显,不能很好的和企业市场需求接轨等。

二、面向市场,调整专业设置,加大与企业合作力度

针对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IT类专业存在的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IT类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加强IT类专业自身调控,走出“精英式”人才培养的怪圈

高级应用型人才所需专业知识的构成,不一定要求学科知识的完整和系统,需要基础的专业理论、娴熟的专业基本技能及从事某类或某种职业的基本素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及相关技术有直接、紧密的联系,专业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应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和专业的交叉复合来把握专业定位。所以IT类专业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适时调整IT类专业的方向,找准立足点。只有明确的专业服务领域,才能知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了准确的人才规格和要求,才能知道设计怎样的教育过程,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目标要求,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进而缩短学生的就业周期,满足企业对IT人才需求。

2.明确经济发展的急需方向,实施“X+Y”教学模式改革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提出的“3+1”教学模式,为高级应用型IT类专业教学模式提供很好的思路,所谓“3+1”的教学模式就是学校和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学生用三年时间在高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一年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培养,利用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设备进行实地教学,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借鉴“3+1”教学模式,我提出“X+Y”教学模式,其中X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时间,Y为专业实习或企业实训时间, IT类专业可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基础理论和企业学习或实习、实训时间。从办学形式上,可以采用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订单式培养方式或是实习与岗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岗位针对性,缩短或者消除学生岗位适应期,实现部分学生“零距离”就业。在这方面,我们已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根据学生意愿,我们在200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了8名同学,根据河北新龙公司对人才需求情况,开设了近半年的相关专业课程,学生在实习期间直接到河北新龙公司参加岗前实训,并针对实训课题,较好地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不仅自身得到了很好的岗前锻炼,而且找到比较满意的IT岗位,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为企业选拔了优秀的毕业生,实现了学生与企业双赢的结果。

实施“X+Y”教学模式的改革,要科学调整课程设置,要加强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行实验课程化,实践技能模块化,使我们的毕业生真正成为工作需要的人。

3.产学研结合,造就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教师,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一定技术和技能的工程师或工程技术人才。“双师型”师资队伍,对IT类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生力军,IT类专业要从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出发,必须首先造就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然而,许多高校师资队伍中高级应用型师资不足,严重制约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所以培养“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成为IT类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我们经过一年多的“校企合作”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能够很好地解决高级应用型IT类专业发展瓶颈问题,通过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训,依托行业优势进行锻炼,不仅扎实了教师的理论知识、锤炼了实践技能,还对企业和岗位有较详细的了解,对岗位核心能力、关键技术等了如指掌,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4.小结

“校企合作”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无疑为学校师资培养、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可以说是高级应用型IT类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强心剂。但“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及管理模式还有待进行深入研讨。

社会人才需求报告范文4

关键词:市场营销;人才供需比;专业建设;社会需求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一般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全国开办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达到1,290所,在校生规模超过50万人。有数据表明,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达到96%以上,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前景良好。

一、我国市场营销从业人员现状

目前,我国市场营销从业人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企业原供销人员,他们往往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营销理念缺乏,甚至有些还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方式;二是掌握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的营销人员,他们往往缺少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的武装,又缺乏营销实战经验的积累;三是专业市场营销人员,他们毕业于国内外各类大专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既掌握系统、扎实的营销理论,又争取各类营销实践机会,专业性较强。当前,企业原供销人员和掌握一定社会关系及社会资源的营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绝大多数,营销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任重道远。现代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已不只是看重专业知识,对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也相当高。目前,国内企业整体的市场营销水平还不高,市场营销人员队伍专业性不强,甚至一些高级营销管理人员也凭感觉和经验做决策,缺乏理论基础,因此营销策划与市场运作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强。这种状况已经难以适应国内、国际不断提高的市场竞争水平。因此,企业急需那种具备系统营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特别是高级市场策划和管理人员———珠三角地区企业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数量需求。据估计,在全国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约有8,000万营销人员。在人才市场上,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长期保持在第一位的位置。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公布的数据,近年来全国各地人才市场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招聘职位数量常稳定在所有职位总数的20%左右,长期保持在第一的位置,并远远领先于排名第二的职位需求。从各地区情况看,用人单位需求职位排名第一位的也都是市场营销/公关/销售类职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将长期保持旺盛。(表1、表2)2、学历需求。据调查,用人单位对营销人才学历上的要求,大专及以下与本科及以上基本上平分秋色。笔者对107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营销人员学历的需求为:专科35%、高中29%、本科及以上为36%。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人员学历有多样化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营销工作本身有不同的岗位,从事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广告等岗位对人才的学历要求较高,而企业大量需要的销售、推销人员,对学历的要求则相对较低。此外,一些大型企业,合资及外资企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比较高。从各岗位学历供求情况看,供求比最高的大多集中在本科以上学历。其中,东北地区博士学历供求比最高,达到了6.36,西南、华中地区供求比最高的也是博士学历,分别达到5.60和4.51。由此看来,在人才市场内,本科以上学历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状况持续存在,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人才市场内博士学历的求职人员与岗位需求不太匹配。(表3)3、能力需求。笔者对107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沟通协作能力、营销业务能力和市场调研能力是用人单位在选拔和提升营销人员时最为看重的几个方面。此外,营销人员的活动策划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和文案写作能力也非常重要。用人单位在招聘和面试营销人员时,一般特别注重考察人才的分析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仪态仪表。在专业能力与素质之外,营销人员的诚信、责任感、道德水平将对其能否胜任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三、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发展建议

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性特别强,是一个较为庞杂的系统,涉及多个学科,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商务谈判、礼仪、市场调研、市场营销、商务、网上营销、普通话等系列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促进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互衔接。此外,通过开设课程实验室、建立实习基地等有效形式,有意识地把实践技能有机融入各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训练。为了使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知识结构不断优化,高校应及时调整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提供丰富有益的选修课。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以培养其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选拔和培养部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方位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以适应社会需求。

作者:杜颖 王莹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翟文强.当前我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9s.

社会人才需求报告范文5

专业设置管理中的政府、市场、高校的合理定位

行业部门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专业设置与建设中来,为学科专业的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从而使高校专业建设更具前瞻性与可行性。发挥高校主体功能发挥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中的主体作用,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和权利,也是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来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最终决定权还是在政府行政权力的审批上,高校的主体功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主体地位的确定,不仅要在相关法律文件上得以体现,更要在权力多元的改革中得到落实。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不断完善内部调节机制,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强专业的适应性。同时,要与社会密切联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此外,还需要重视学校内部利益相关者(教学院部、教师、学生、家长等)对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诉求,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来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参与管理,发挥他们在专业设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专业设置管理的制度设计

在专业设置管理中,政府、市场、高校均应发挥其各自的功能,同时,要建立相关的制度规范,保障专业设置管理中各自权限的落实。1.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伴随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日益突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因此,加强人才需求预测预报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国家应成立相应机构与国家和地方统计局相结合,构建相应的预测体系,负责全国宏观和地方微观的人才预测。同时,鼓励社会商业性机构的发展,使社会机构所做的预测能够很好地成为国家预测的补充。通过开发相关预测体系和系统的软件,结合人才需求预测实际,建立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指标体系和分析系统,保证预测结果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3]。并建立人才需求信息收集、分析、反馈和使用的畅通机制,构建人才需求信息网络系统和信息数据库建设系统。预测预报的内容不仅要着眼于近期、短期的,更要强化中长期的,对未来5~10年的人才需求情况及其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并中长期综合预测分析报告。2.建立专业目录机制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家经济社会所处发展阶段在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方面的集中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校专业设置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因此,要建立稳定的专业目录机制,及时从《国家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删除一些需要淘汰的专业,补充一些成熟、稳定的专业,规范专业名称,按照学科基础,结合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起领导作用。专业目录每隔几年一次,时间不宜太长。在体制上,宜逐步打破目录管理下直线式的归属关系对学科专业存在与发展的限制,更多的关注学科、专业存在的合理性,为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弹性空间,允许和鼓励交叉学科及跨学科专业存在和发展[4]。3.构建专业调整灵活机制高校专业结构的合理与优化,体现在专业能否及时、主动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这就要求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以增强大学毕业生的专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构建专业调整的灵活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的专业合并,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学生进入大学后,前两年的学习不分具体专业,之后再根据个人意愿进行专业分流。第二,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设置一到两个专业方向,即在专业口径之内分化专攻方向,以活化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采取“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方向系列选修课”的方式,赋予传统学科专业以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研究方向、教学方法、实验手段,使专业可以在不同方向上拓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具体说来,可以采取3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开设双学位班,在原有学科基础上,增设一个不同门类的学科,拓宽学生学科基础,培养社会需要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二是高校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主动适应市场,灵活专业;三是开设一系列的选修、辅修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人的志向来选择相应课程,增强自我竞争力。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确保满足各专业教学的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促进优秀人才成长,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专业教师梯队,真正做到由专家来办专业。其次,高校要根据发展定位和优势,重点建设具有行业特色、区域优势和市场需求前景看好的专业,努力形成品牌和特色。通过发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促进专业内涵的发展。加大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转型,通过现代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学科专业,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专业。最后,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由专业负责人牵头加强师资、课程、教材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加强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专业评估长效机制,对各专业尤其是新办专业进行定期的评估与诊断,促进专业的自我成长。

作者:俞佳君 钟儒刚 彭少华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院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社会人才需求报告范文6

关键词:人才需求 人才供给 供求失衡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现代企业组织架构、人才需求和人力资源配置都已发生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庞大就业群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困难。因此,我国如何实现充分就业早已被中央政府提到重要议程上来。虽然一些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不断出台,但是,就业难的现象似乎仍未见好转。针对此现象,笔者现就以某制造业企业为例对新时期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进行初步探究,以发掘企业人才供求不平衡的原因,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对我国解决就业问题及其他性质企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均具有借鉴意义。

一、新时期企业人才需求变化

经笔者对某制造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调查分析可知,截止到2011年底,该企业员工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专业技术管理和生产操作服务。其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约占36.98%,比例已接近50%。虽然目前该企业对一线工人的需求比重略大于对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但这还是与企业传统的人才配置比例不相符的。十几年前,该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是管理人员仅占较小的一部分,对一线工人的需求则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上窄下宽,呈一金字塔形。但是由于该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及其所迫切需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据统计,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二十几年间提高了近40倍。因此,一线工人大大减少,相反,高管人员的数量却呈递增趋势,也正是源于此,才会出现新时期该企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比例不断加大,反之对一线工人需求比重下降,人力资源配置金字塔倒挂的现象。

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目前该企业对高管人员的学历需求特征为:以高学历为主,主要分布在本科及以上学历之间。其中,本科生人数最多,占74.41%;其次是硕士,占17.45%,而高中学历以下者还不到2%。企业对从事生产操作服务工作的一线人员的学历要求明显低于高管人员:没有硕士博士,最高学历为本科,但专科生人数最多,占22.54%,按人员数量递减顺序的学历结构依次为:专科、技校、高中、职高、高中以下、本科、中专。专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科生的理论知识可能没有本科生掌握得透彻,但动手能力一般是较强于本科生的。技校也是培养有专门操作技能的人才,毕业生能更快地适应生产操作的需要。且雇佣专科和技校的毕业生要比雇佣本科生成本低,因此,该企业出现生产操作服务人员低学历化是正常现象。

从年龄结构角度讲,目前该企业对高管人员的需求主要集中在25~29岁年龄段上,占34.27%,而这正是硕士博士毕业的年龄段。其次是集中在30~34岁,占16.32%。这充分显示了该企业高管人员年轻化的趋势。生产操作服务的员工多集中在35~39岁,占36.53%,其次是集中在40~44岁,占30.22%。这部分年龄段的员工多数是专科技校毕业,工龄相对较长,经验丰富,有较强的实战能力。这也充分说明了企业对一线工人的技能需求更侧重实践经验,而非理论建树。

经以上分析可知,与过去相比,新时期该制造业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目前,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其他性质企业对人才需求也呈现相似的变化。例如,由上海外服公司统计的一份关于外企人才需求状况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外企在下列类别人才需求上存在较大缺口:技术类、IT类、财会类、市场营销类、金融类、通讯电子类、物流等。虽然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但人才需求缺口依旧存在,原因就是毕业生的素质并不符合企业要求。过去,外商们把分公司设立在中国,都是雇佣中国人做下层职员,很少招聘管理者。如今,该公司派遣的中国雇员在外企担任总经理职位已达4%,担任部门经理以上职位的约占15%,整个管理层中中国雇员将近占20%,这表明外企内部中高层管理人员中国化趋势明显加重,外企对中国高管人员的需求也日益递增。

笔者有必要简述一下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人才供给的现状,以求找出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的原因。

二、目前人才供给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