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1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劳动力流动;决策;城市化
一、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活环境描述
1.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奠基石,没有完善的物质保证,农村经济很难得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路设施不齐全。(2)电网不齐全。
2.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生产力的落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经济发展需要先进的生产力做支撑,落后的生产力无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2)农业产品的单一性,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的多样化生产模式。(3)大量的人口流出,使农村市场狭小,没有需求导致缺乏供应。(4)农村资源开采率低,导致大量的浪费现象严重,没有遵循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农村政策制度不完善。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政策制度的保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经济激励体制不健全,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低。
二、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随着国家城市化建设的快速进行,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能够通过增加收入的方式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争相模仿,就形成了一大笔的资金,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加大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农村劳动力在回流的后,能够采用城市里学到的高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在农村的传播,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大量外流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少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违背了我国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原则,农村产业结构得不到有效调整。这些都将导致更深层次的问题的产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受到严重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工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长年奔波在外,自己的孩子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关爱。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村劳动力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部分依靠的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但是农村劳动力没有得到与他们劳动相匹配的回报,这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影响流动决策的因素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农村劳动力流向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不明显。随着我国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的人员大部分选择了在本地就业。劳动力在考虑是否外出打工时,主要考虑的是本地的薪资跟自己去外地工作的工资对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明显一定的负向作用。
2.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没有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明显的效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无法满足劳动者创造价值的需要。劳动者要生存就必须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人员流动的影响较弱。
四、结束语
综合以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高低和生活环境的好坏,无法从根本上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了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比较大的间隔。虽然城市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改革的步伐,但是因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长期外流,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土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农村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数量增多,这些问题都将导致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虽然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与城镇地区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在许多的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上来看,实现了工业化的同时,工业会为农业做出贡献,城市建设带动农村的建设。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根据在城市化建设时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农村改革和发展政策,从而改善农村的陈旧基础设备,促进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以达到城镇与农村建设能够平衡发展。在控制农村人口外流方面,通过对一些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村劳动力采取政策上的优惠,使他们能够留在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我国也相应的采取了各种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各方面也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对国家财政的依赖程度也很高,导致了我国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不足,没有有效地改变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总之,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阶段,应当充分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把资金投入到既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上,又能够保留有足够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基础设施工作上。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2
关键词:临夏县;土地;经营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0-0015-01
临夏县耕地面积2.50万hm2,据统计,全县土地流转面积2 566.67 hm2,涉及农户12 450户。全县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以出租为主,其中规模流转209.13 hm2。流转的土地类型全部为质量较好的川水地,流转比较集中的乡镇主要是新集、先锋、土桥等乡镇,实行适度规模化流转、集约化经营,主要发展无公害蔬菜、大葱产业、玉米、小麦及速生柳、松树苗木,通过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化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1 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社会效益
临夏县的种植业仍然以玉米、小麦为主,占总承包面积的64 %,农业主导产业都实行标准化生产。近年来,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业收入,临夏县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优惠政策,在临夏县区位优势明显的北塬片七乡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参加种植业生产,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力度,加快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得到合理调整。蔬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据调查,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无公害蔬菜,除去雇工工资、其他生产资料费等,纯收益达10.95万元/hm2。新集大葱合作社去年种植大葱5.33 hm2,总收入33.6万元,除去各种费用,共收入17.6万元,纯收入3.30万元/hm2,是种植玉米收入的3倍多。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土地合理流转,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率,促进了农民增收。从上述来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当地的产业化,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本地逐步发展土地适应规模经营是非常必要也是切实可行的。
2 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主要措施及实施效果
近年来,我县在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方面的政策措施主要有3个方面。
2.1 鼓励扶持龙头企业
鼓励龙头企业参与种植业生产,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高效日光节能温室,发展无公害蔬菜,带动当地蔬菜产业化的发展。
2.2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县上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来抓,先后组建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1个,合作社的建立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
2.3 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
县上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培育无公害蔬菜产业,鼓励农户对承包土地进行合理流转,连片种植温室蔬菜。由于在租赁土地、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方面措施到位,使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同时也加快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步伐。
3 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主要形式和劣势
目前临夏县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式以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经营业主实现,主要土地流转方式以租赁为主,流转期限主要为6~10年。资金投入方面,合作社以社员股金方式入股投资,不足部分临时借贷,投入规模随生产规模的大小而定,如建一座标准生产温室,县上补助1.2万元,种植户自筹2.8万元,生产过程中年需人工费5 000元,其他费用4 000元。通过对不同土地流转方式的对比,租赁形式符合本地实际,流转双方都易于接受;转让形式的流转,一次性转让费高,受让方难以承受;股份合作流转方式,由于生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等原因,出让方不易接受。流转期限方面,10年比较合适,期限过短,对投资者不利,期限过长,由于经营效益、市场租金变化等原因,双方都不易接受。
4 主要困难和问题
临夏县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农民增收发挥了主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农作物生长周期长,自然风险大,生产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多,投资收益低,致使投资者不愿意投资该行业,发展缓慢。产品销售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营销体系,销售渠道不广,价格波动大,种植户抗市场风险能力差,收益不能保证。产品没有藏贮设施,现货上市,产品附加值不高。种植行业中资金缺乏,贷款难,生产中所需资金无法保障。
5 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投入
国家应加大对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方面的资金投入,从政策、贷款等方面给予倾斜。
5.2 建立批发市场
在土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面积较大的区域中心,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藏贮设施以解决产品销售和产品生产旺季价格低、效益不高的问。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3
一、城沟村基本概况
城沟村辖区总面积53平方公里,距县城小市4公里。山林面积6.5万亩,耕地面积3200亩,农户858户,总人口2970人,共计9个村民组。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900元。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该村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县来看属中等水平,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农民对政策不了解,看问题的角度不够长远,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今年城沟村为农民免费安装自来水,由于地形因素,地下管道需从农户的农田地下经过,施工结束后就恢复其原貌。这本身是一项惠及村民的工程,但是一些农户关注的却不是自来水为其带来的方便,而是管道会不会造成土地减产,后由村干部和农业技术部门人员反复讲解引导,才保证自来水普及工程顺利推进。
二是土地制度不科学。城沟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1亩,基本上是以人口作为分配土地权利的依据,是一种行政性的“均田制”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造成土地规模过小,地块零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无力抵御市场风险。
三是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目前城沟村农业生产仍以人工作业
为主,从播种到秋收,耗费较多的人力,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在这个季节不得不放弃工作回家务农。实际上,该村农民的务工收入是全年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所从事的工作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技能型农民相对较少。
四是惠农效应不明显。近年来,国家在粮食提价、粮食直补、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确实让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但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惠农政策,保障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制约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解决问题、加快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研究拟定各项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国家相关惠农政策,着力转变农民循规蹈矩、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培养农民敢闯敢拼、积极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充分利用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载体,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技能型农民。
二是探索土地经营流转新形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把握好国家相关土地政策的基础上,遵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努力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促进土地利用的规模化经营。如:上堡和下堡两村,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调整出300亩土地,作为土地有偿转让的试点,建起280栋反季节温室蔬菜和水果园区,目前该园区已有10个蔬菜品种通过国家无公害蔬菜认证,每个棚室年产蔬菜1万余公斤,每年获利近2万元。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形式。要充分利用小市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鼓励、引导、支持农民发展中药材、干坚果、水产养殖、特种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如:城沟村有山林6.5万亩,是一个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的村,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大力发展人工林、经济林和效益林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4
>>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西部地区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研究 2011年全区各盟市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山西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分析 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与房价相关性研究 基于菲德模型的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思考 基于重力模型的城市地价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重庆FDI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的理论综述 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的相关性研究 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河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性分析 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新疆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略述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03-18/2016-0720.
[2] 中国新闻网.交通部回应“大数据治堵”:推进综合治理措施研究.
[EB/OL]. http:///politics/2015-10/10/ c_128304069.htm, 2015-10-10.
[3]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2014年工作措施的通知
[EB/OL]. http:///gzdt/gggs/t1341112.htm. 2014-02-20.
[4] 黎靖. 城市交通拥堵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 商, 2015(20):256-256.
[5] 宋博, 赵民. 论城市规模与交通拥堵的关联性及其政策意义[J].城市规划, 2011(06):21-27.
[6] 郭继孚, 刘莹, 余柳. 对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认识[J].城市交通, 2011, 09(02):8-14.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分省年度数据简单调查
http:///easyquery.htm?cn=E0103.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5
运用Excel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各计算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各项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处于0.6570~0.8742,表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但影响效果不同。在此结论下,即可对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从纵向来看,X1(农林牧渔总产值)、X2(乡镇企业增加值)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关联度相对较高,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林牧渔业和乡镇企业的贡献度较大,尤其是对传统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突出,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传统农业和乡镇企业增长速度就越快。X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数据均小于其他两列,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与农村金融的关系相对较弱,即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贡献度低,原因在于安徽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民获得的金融支持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农业,其农业附加值较低,从而使农民收入的增长效果不明显
(2)从横向来看,Y3(农业贷款)与农村经济增长水平关联度较高,特别是对传统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很大,说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农村存、贷款规模与乡镇企业增加值关系密切,即乡镇企业收入越高,存款规模越大,贷款规模也越大。
(3)从最大值、最小值来看,X1(农林牧渔总产值)与Y3(农业贷款)关联度最大,表明农业贷款对传统农业总产值贡献很大,农业发展已成为农民纯收入增长的直接原因;X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与Y4(乡镇企业贷款规模)关联度最小,表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与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关联度最差,贡献度最小。这是由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和国家环保政策的出台,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从而影响了乡镇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能力。
二、深化安徽省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由于上述研究在指标的选取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在研究中,安徽省农村很多规模较大的非正规金融机构被忽略,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性,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巩固政策性银行的金融功能。由实证分析结果可看出,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显著影响,经济增长对于金融投资依赖性较大,其金融投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因此,安徽省政府应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对于农村资金和政策的倾斜力度。同时应以目前安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为立足点,适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资金的聚集效应,引导社会资本和商业性金融的跟进,以更好的发挥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是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支持的核心力量。要增强农村金融的实力,应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造和重组进程,提高其竞争力。首先,应给予农村信用社必要的政策性扶持,对农村信用社实行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和利率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其次,因地制宜的选择改革模式,对于安徽省南部农村地区来说,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均高于北部地区,所以将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地方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走商业化经营改革模式较为合适;而对于北部农村地区来说,其相对较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则应选择建立具有真正意义的合作金融组织作为改革的方向。因此,应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改革模式,而不是“一刀切”,以期实现安徽省农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范文6
农村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土地制度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各土地流转试点的农业发展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试图提出对我国土地制度的适应性改革中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责。
关键词:
土地制度;农村经济;土地流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是经济总量的迅猛发展是以初期牺牲农业发展为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工业发展而取得的,处在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瓶颈期的土地制度一定会经历一次彻底的制度改革。当前的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搜集和“实证研究”。林毅夫在土地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中认为从生产队体制向家庭责任制体制的转变是1978-1984年农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并且这种影响是动态的。盛济川通过基于“技术非效率”的“残差分析法”对土地制度变革分析发现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效用不大。乔榛认为制度是实现农业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我国必须要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农业增长。
一、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农村土地制度是包括农村土地的所有、占有、使用、管理、流转、经营等体制和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直接影响。我国自1950年代以来经历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有:1950年代初开始实行土地人民私有制;1953至1957实行农村合作化,农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的组织形式;1958至1978开始实施高级农业合作社和的组织生产方式;1979至今则发展成为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形式。
2.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1949-2014年期间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发展状况。1949-1957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33%,土地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1957-1958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4.17%,之后的20年里年均增长率为6.02%。1978-1979年增长率达到了18.58%,每一次的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提高,农业总产值稳步增长。1979-1988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9.63%,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律化和与之紧密相联系的分配方式的转变,使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清晰简明,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权责关系及其义务明确,这是农民发挥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强大激励机制。1988-1998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8.83%,1998-2008年均增长率为9.69%,2008-2014年均增长率为8.36%,由1978至今的数据显示,在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农业总产值经历一段飞速发展的时期之后,年均增长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越来越多,在农民的收入越来越高的同时农业的总产量却没有相应的上升,工业化使工人的工资越来越高,吸引更多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选择工业化劳作,使得大量的土地被闲置;由于土地流转效率低下,大量掌握农业知识和先进技术的农民劳动力无用武之地,他们想要通过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想法不得不因为土地流转效率的低下而放弃。1979年推行的迅速地提升了农村生产效率。但是其存在明显的缺点:第一,土地收入占农民收入来源的比重逐渐变小,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脱离土地的羁绊,使得土地利用率降低。第二,度使得土地存在细碎化、规模小、无法进行科学化管理、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等缺陷。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流动及其就业情况。1978—2012年我国的农村人口数整体变化不大,但是占人口总比中越来越少,乡村就业人数总体变化不大,但是在第一产业中的人数却越来越少。因此中国开始实行以度为基础,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流转为目的的二次土地制度创新。但是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流转范围较小,相对规模很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小规模、小范围的流转现象当前所急需的政策不协调使农地流转的效率显得更加微弱。所以,全面深入分析农地流转效率有利于为中国的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
二、土地流转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1.我国土地流转现状
1.1从流转区域来看。从农村土地流转区域的比较看,华北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占全国总样本数的30.22%,在全国六大地区中占比最高;其次是华东地区,占21.78%;再次是东北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比重占19.53%;以下依次是:华南地区占10.71%,西南地区占7.52%,华中地区占6.92%,西北地区占3.33%。华北和东北地区各地农业发展不均衡,差距较大,并且同一地区中经济发达的省市,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活跃。
1.2从流转方式上看。我国目前的土地流转方式主要包括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和入股等五种形式。另外,在实践中还出现了反租倒包、代耕代种、托管等新型的土地流转形式。出租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最常见的方式,也是最容易被农户接受和认可的。其他方式则相对较少。
1.3从土地流转面积来看,首先1986—2009,我国农村居民户均耕地面积、户均耕地块数均出现下降;其次2002年以前土地流转的效率并不明显,土地流转规模没有明显变化。然后2002年以来土地流转规模迅速增大,土地流转趋于集中。最后在流转规模上超过三分之二的农户希望进行中等规模的土地流转。
2.农地流转对农户生产投入—收益的微观影响。中间要素投入情况来看,转入户中间要素投入远大于转出户和未流转农户,转入户从别的农户中转入土地采用集约化生产方式进行规模经营减少生产成本。从农户劳动投入情况来看转入户劳动投入明显比转出户和未流转户大,主要是因为转入户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进行长时间农业经营和劳动投入。
3.农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的理论分析。首先土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土地收益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有利于社会公平。农户在得到租金的同时,还能通过大规模生产提升生产效率。其次,有利于提高农业产出率,加速农业经营现代化、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农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得农业生产规模化,有利于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农业产出效率。然后,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减少农村失业,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向工业生产中去,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效率。最后,有利于提高农耕地利用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三、我国现阶段试行的土地流转模式和对政府的建议
1.我国目前的土地流转模式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优缺点。近年来学者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分析以及农民的积极探索逐渐产生了多元化的演变,各个农村试点的相继推出也多少都有相应的成效,其中主要包括股份合作制、租赁制、村办集体农场并存制、两田制、使用权拍卖制、活化使用权制等。以上几种土地流转模式在试点推行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各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不能一味的选择相同的成功模式套用。
2.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的建议。
2.1完善农村土地的收益权与处置权。根据科斯定理可知,不同的权力界定,会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引发不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不同的土地流转方式会形成土地的收益权和处置权的变化,但是如果变动的收益权和处置权不完善增加了交易成本,会影响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土地经营权的内容及边界,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
2.2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农地流转效率低主要在交易费用高昂,很多农户流转土地的途径少,交易繁琐,法律知识淡泊,而且没有合理的途径,所以很多土地即使被荒芜,也很难流转出去。政府应该鼓励鼓励土地流转中介组织。
2.3政策扶植,并鼓励土地承包农户专业化。很多农户承包土地进行种植,没有专业化的知识和管理方式,加上农村经济不发展,交通运输不方便,没有健全的保障措施,所以农户收入少,没有保证,风险大等。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和专业知识培养。
2.4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保障。首先严格控制土地流转的转入,避免农村土地的流失;其次是严格农村土地流转的征用和补偿制度;然后是继续农村户籍改革,加强对非农户口的农村居民的就业指导;最后是建立合理的税务调节机制,多退少补。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制度一直在适应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每一个土地政策在实施初期都高效的推动了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逐渐表现出一定的束缚效应。目前我国的土地制度也在政府以及民间的积极改进中走上了新的道路,逐渐形成了以度为基础,以土地流转为主要方式,积极开拓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和科学化,使中国的农业走向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现在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版.
[2]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3]陈章喜:《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学理与实证》,载于《暨南学报》2014年第1期.
[4]张允:《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研究》,宁夏大学,2011年.
[5]邹伟,孙良媛:《土地流转、农民生产效率与福利关系研究》,载于《江汉论坛》2011年第3版.
[6]孙霄汉:《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版.
[7]吴桂英:《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解释与经济分析》,2014年05月17日.
[8]盛济川、施国庆:《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版.
[9]榛、焦方义、李楠:《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对1978—2004年中国农业增长的实证分析》,载于《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