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学科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学科特征

地理学科特征范文1

(1)课堂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和技能,很少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折射出的教学理念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意;重智能变化,轻心理变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只知记忆,不知思考;只知接受,不知创新,活脱脱是一个个盛装知识的容器。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忽视情感因素的诱发,更使学习变得索然无味,苦恼至极。而语文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目标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2)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以课本为中心,抱着课本,进行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分析与讲解,试图通过这一举措,让学生记住知识,形成能力。殊不知,这样就文论文,不及其余,不仅弱化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因为脱离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往往收效甚微,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走“开放式”的语文道路。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原有认知结构为出发点,以语文课文为信息之源,纵横延伸,立体展开,引进与课文相关联的信息,为课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构建认知框架,最后达到同化课文,改变并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如教古诗《渭城曲》,一教师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课文比较同是送别作品的内在感情的差异,同时补充背景,让学生领悟诗情,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最后再联系现实生活,深切感悟古人之别与今人之别内涵的不同。通过这些有机联系,使得语文课由单一而转向复合,由平面而转向立体,由封闭而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课堂教学方式的互动性。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常常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运行的是一种师对生的单向传输,即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给,生收。教多少,学多少。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被消磨,以致扼杀。而走进语文新课程,扑面而来的是师与生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在课堂上,不管是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呈现的都是师生双方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点,丰富着教学内容,获取着新的发现,最终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着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4)课堂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在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精心细致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整个课堂始终充满着一种声音,沉闷而压抑,学生在下面只有听的份、记的份,很少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更谈不上调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这种缺乏情感体验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只能是死知识。而新课程语文则倡导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教师要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析、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如教《变色龙》一课,有教师让学生在课上扮演小说中的人物。要求一提出,学生情绪高昂,非常活跃,一头扎进课文中,去琢磨人物的言行,体察人物的感情,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明确人物的思想性格。这堂课因有学生的全面活动,学生很快理解了人物形象,把握了文章的主旨,这比单纯的讲析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地理学科特征范文2

一、指导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特点

新课程标准是要让学生明确地理课的学科特点,对于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掌握适应地理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地理技能技巧和地理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一要明确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因为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地理要素所构成的综合体;一个地区地理特征的形成,也是受主导因素和其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体现。如:某一河流,从水源补给类型来讲,可能是以雨水补给为主,但是在不同河段、不同季节,还会伴有其他类型的补给。一地气候的形成、工业或农业的布局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二要明确地理学科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反映出各自地区的地域性特征,并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这些地域性特征往往又在空间分布上被反映出来。三要明确地理学科具有图像性。丰富的地理图表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最明显的特征。借助于地图,可以把远不可涉、遥不可视的宏观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正确阅读、分析地图,逐步培养绘制地图,并能独立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是地理学科最具特色的目标要求。四要明确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地理学科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广至全球,狭至校园;其学习场所可将课堂、天地和社会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夜观星空绕北极,昼夜四季更不迭;刮风下雨测天气,斗转星移辨气候;爬山涉水去考察,工厂农村搞调查……在这些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就是对课文和各种地图、图片、图表等的观察、分析和理解,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启发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开阔思路、开发智力,有效综合所学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

(一)指导学生读课文。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渎过程中需要强化记忆的内容和目标要求。让学生知道这堂课要“学什么”和“怎样学”,怎样理解题目,怎样读懂课文,怎样掌握重点等。其次要指导学生按照左图右书、图文对照、图文结合的原则,将书上的文字内容落实在地图上;按照地理课的特点,增强空间概念的训练,养成随时运用地图的能力与习惯。还要教育学生做到一般描述内容快速读,重点内容反复读,疑难内容仔细读,前后联系对比读;读书时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及相互配合;一边读书、读图,一边圈点绘图,一边分析思考,一边设题自检。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比较和归纳相同或相似的地理知识,对课文中的小标题和细小知识点及重难点内容通过师生答问复习检测、编顺口溜、意义联想等形式,强化记忆,达到熟记的程度。

(二)指导学生读图。地理课本和地图册及练习册中含有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地理图表,熟练掌握各种地理图表的读图方法、思路和步骤,能培养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主要读图方法有:特征观察法,就是在未知图示地区或事物时根据其轮廓、形态上的特征去进行观察判断的方法;重点观察法,抓住关键内容进行重点判读地理图表的方法。如:在北半球一月、七月等温线图上,关键的一条等温线是0℃等温线和20℃等温线;相关观察法,以某些地理图表中相互联系或存在着严密的数理关系的内容为观察突破口的方法;联想观察法,把有明显相似性的某些地理图表有机的联系起来进行判读的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是各种等值线图。如:由等高线图就可以联想到等压线图、等深线图等,图中等值线的分布非常相似,判读结果也很相近;综合观察法,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或从点(城市、港口、矿产地)、线(山脉、河流、铁路等)、面(国家、省区、岛屿等)之间的相关位置来进行判读的方法。

在掌握上述读图方法的同时,还要牢固掌握所学过的基本知识、特征、原理等,因为每一幅地理图表,都有着它与所学地理知识相联系的内容。如:根据“气温、降水各月分配图”判断气候类型,如果没有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尤其是定量特征,即使从图上读出了气温和降水数据,但没有判断的依据,这些数据毫无意义。因此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是读图的基础。

三、教给学生记忆地理知识的方法

教师要通过教材,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在对地理原理、规律理解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点的方法记忆地理知识。

一是结构记忆法。是最基本的记忆方法,也是最具有学科性的记忆方法。就是把所学地理知识形成结构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二是图形示意记忆法。就是将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内容转变为形象的图形来加强记忆。如在学习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或在学习美国“三大地形”时,就可以把它绘成一幅示意图来进行形象记忆,比单纯的文字记忆要深刻的多。

三是图形特征记忆法。就是抓住地理图形的最显著特征来强化记忆。对国家、省区、岛屿湖泊等图形,可突出它们的轮廓特征来记忆。比如意大利酷似一只长筒靴、密歇根湖象个长茄子等。

四是寓意记忆法。就是在真正理解那些抽象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的含义的基础上去记忆的方法。如对于“引黄淤灌示意图”的记忆,只要真正理解了这一工程是由“引黄”、“淤”、“灌”三部分组成的,就容易记住,并且能准确地绘出。

五是联想记忆法。充分挖掘地理知识间表现出的因果关系、近似关系、从属关系等的内在因素,以科学性为依据,以已知的某一地理知识为基础,以已知地理知识系统为主线,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使之构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强化记忆。例如:由亚马孙河就可以联想到与之相应的广阔的亚马孙平原,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茂密的热带雨林、雨林中的攀缘动物、肥力较差、呈现酸性的砖红壤……由此,又可以联系到纬度位置相似的刚果河。

六是类比记忆法。将一些相近而又不相同的地理知识加以比较,抓住本质上的差异性,找出它们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以免记忆混淆。区域地理部分内容更适合用比较方法加强记忆。如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特征的比较,英国法国经济特点的比较等。

七是辅助记忆法。就是将一些单调、难记的地名、物产等知识编成顺口溜,或取谐音等办法来强化记忆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综合性是地理环境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地理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如,亚马孙河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这不仅仅是受纬度位置决定的,还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纵向的有机串联,横向相互联系,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掌握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避免单一性和片面性。同样,以工业布局问题为例。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劳动力和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但每个因素影响工业布局的基本原理是不同的。如经济因素,主要表现为从减少生产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着眼,工业布局要尽量使生产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市场;再如劳动力与技术因素,主要表现为在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多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而在劳动力文化科技素质较高、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则多以知识密集型工业为主;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它将迫使那些对环境污染较重的工业,必须设置在远离居民稠密去的地方等。在分析一个具体的工业布局时,就要指导学生把上述原理综合起来考虑,并抓出其中的饿主导因素,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地理学科特征范文3

【关键词】文字表述;内部语言;外部语言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75-02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素质教育的内涵实际上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协调融合,使之完善人格,开发潜能,发挥特长。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如何提高学生地理文字表述能力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地理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意识培养被长期忽略。所以在思维能力测试要求的提高的情况下,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普遍较差的问题也就越发尖锐起来。当前提高地理文字表达能力已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1 地理文字表述能力的含义及常见问题

地理文字表述的能力,就是利用具有地理学科特点的语言文字,准确地,清楚地,逻辑严密地进行描述或阐释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特征、原理等方面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决策思想,运用文字表达方式,使其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的一种能力。

从上述概念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地理文字表达常见问题:条理不清晰,语言不简练,表述不严密,用词不准确,体现学科特点的专业术语运用不到位,另外,错字别字较多,表答不规范等。关于这些问题出现,既有直接的表面的原因,又有深层次的原因。

2 提高学生地理文字表述能力的实施途径

2.1 立足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强调文字表述的程序性: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系统性。把握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就是对学科内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我们发现,地理文字表达能力欠缺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知识结构的不完整,缺乏体系。因此,强调学生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是地理学科文字表述能力提高的基础。

地理学科特征范文4

一、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实施地理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地理教师要充分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科特点组织地理教学活动。由于地理学科的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特点,过去一直采用讲授式,完全是老师的独角戏,以教师的教来代替学生的学,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所以高中地理一直是很让学生反感的一门课程,教学成绩也较差。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从高中生一接触地理,就开始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利用他们对新学科的期待和对新知识的渴求,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学生从各方面了解地理学科,比如让同学自己通过粗略地看课本,说出自己对地理课的认识和看到了哪些有趣的知识,给他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地认识地理学科。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加以诱导,从他们看到的地理知识中筛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且和我们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

二、灵活实施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在实施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灵活多变地安排教学。①活动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问题引导策略。要有效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老师不仅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养,还应十分重视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地理学科的开放性、实践性决定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必须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往往在讲述同一个知识点时,教学过程是否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收到的教学评价效果会有明显的不同。地理课堂教学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只有在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得到施展和应用,才可能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的动力。地理研究性学习与地理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充分结合,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②教师教学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相结合的策略。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式学习。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作为教学过程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提出适当的活动目的,给出可供选择的课题研究方向,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促使学生为认知而展开自主学习的活动,如查阅有关背景材料,实验对比分析等,以此来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们依照个人特长发挥所能,在互动中加深对地理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加以巩固。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

在地理教学中,对看图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析图技能,为获取地图上更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隐性信息,应在读图的基础上加强析图。所谓析图,就是对读图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取舍和重组,归纳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和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读图。由问题导向,约束学生读图的随意性,引导学生对图示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每一幅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深度逐步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若从生态系统组成角度来看,图中四个方框分别表示哪一部分;若是从地壳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四个方框分别表示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中的哪一个;若从海陆间水循环角度分析则又是表示海水、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的哪一个方面。这样经常性地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大有好处。又如:通过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图”,得出“东部人口密度比西部人口密度大”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再用一幅“中国地形图”对比阅读,就可以看出地形对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影响。同理,还可以看出地形与河流、地形与城市的关系。引导学生对同一地区、同一要素、不同时间的地图进行对比阅读分析,还可以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

地理学科特征范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3-0089-05

在大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被时代赋予了鲜明的地理印记或符号,“时空域”螺旋式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呈现趋同性与差异性、同质化与特色化并存的格局。当代高等教育解读离不开必要的地理语境,高等教育维系离不开特定的地理场域,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地理协同。源于高等教育学科与地理学科新近发展、变轨而形成的富含吸引因子的重要交集,高等教育地理学遂成为当代新兴交叉学科。

一、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溯源

高等教育地理学具有方法论渊源和本体论渊源。前者由地理学科提供研究框架与逻辑进路,以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为视角,持续审视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后者则基于高等教育现象与规律,以高等教育学科为核心理论体系。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其理论基础与教育学具有较强的拟然性,与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存在较高的牵连度,诸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都可以进一步演绎为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社会学等。如果分支学科已经比较成熟,就能够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踩在巨人肩膀上”的研究捷径。但是,相对于其他高等教育分支学科,教育地理学却是一门新兴学科(更准确地说,目前还处于“研究领域”阶段,还未真正上升到“学科”层面),高等教育地理学科不具备上述捷径效应,其研究与建构更加具有探索性与挑战性。

近年来,中国学者开始运用地理分支学科理论研究高等教育活动。以经济地理学为视角,许长青认为,高等教育经济地理的研究横跨经济学、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经济学等专门领域,具有其独特的主体论价值和认识论价值。[1]以历史地理学为视角,许甜基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初始阶段地域分布的阶段性变迁特征,探索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2]以人口地理学为视角,傅凰等从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规模、经费、师资和质量的影响以及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地区(布局)结构的影响两方面探讨了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认为高等教育要受人口结构状况的制约,并对人口结构的变动起作用。[3]另外,陈亚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国生源进行了分析。[4]李泓泽等通过对2008年全国各地区高校招生规模、效率的综合评估,发现中国高校招生规模总量、增长率和综合效率均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5]

国外学者同样十分关注高校发展与地理因素的互动关系。在高校定位方面,有学者在研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卑诗省)高等教育体系地理分布的经济与社会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地理空间不平衡与高校机构类型分布之间具有相关性,高校应当呈现多样性,盲目升格将产生负面影响。[6]在高校招生方面,有学者围绕高等教育入学的地理学问题,对于区域人口统计特征、社会空间分化、量具选择、扩大入学比例、符合时代与利益相关者的政策等进行探讨,希冀探索一个能够反映多元社会、空间和时间特征的高等教育入学新模式。[7]在高校制度方面,有学者探讨了确立高等教育政策地理学的重要意义,试图揭示高校与其所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关联性。[8]在高校教育方面,有学者考察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与地理多样性的关系,并对少数族裔和女性由于地区和背景差异而导致学习差异问题进行了研究。[9]有学者进一步认为高校和课堂是人文地理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与社会发展基础彼此交织、联系,应当促进高校地理教育学和批判地理学(critical geography)的有机结合。[10]在高校经济互动方面,有学者研究了高等教育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新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11];还有学者对特定区域的若干高校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12]

就学科建设而言,高等教育地理学尚处于萌芽阶段。据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检索结果发现,国内外均未出版高等教育地理学研究专著,也没有发表专门针对高等教育地理学的研究论文,目前还没有出现全面系统阐述高等教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许多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内外机构、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从不同视角对高等教育的地理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果,为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高等教育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高等教育地理学的价值分析

所谓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在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中所产生的效应,既包括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也包括主体对客体的效应。[13]同样,高等教育地理学的价值体现在人―地、高教―区域、理论―实践等对应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呈现多元化、交融性和持续性特征。

一方面,高等教育地理学基于人―地的本质关系,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而高等教育则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与阶梯。虽然远程教育技术方兴未艾,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风靡全球,但是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校是知识分子、高端人才的富集地,也是莘莘学子慕名求学的核心场所,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对于地理因素(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很强的依附性。同时,高校之“人”对“地”具有明显的反向价值,地理因子完全浸润在高等教育的浓郁氛围中。不仅“地”之物理状态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趋势而发生显著变化,而且“地”之民主、文明、教化程度也将日益提升。因此,高等教育地理学成为人―地互动关系研究的独特领域,具有独立的学科价值。

恩格斯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18]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的独立性也同样具有类似的重要性,因为这决定了该学科的独立品质。同时,综合性与倾向性是交叉学科性质的又一特征。具体来说,高等教育地理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但倾向于社会科学;具有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属性,但倾向于应用科学;具有硬科学与软科学属性,但倾向于软科学;具有传统学科与交叉学科属性,但倾向于交叉学科。可见,交叉学科的学科性质不能认为是对所谓上位学科的学科性质的简单继承甚至混同,这将违背交叉学科的生长规律,扼杀交叉学科的生长空间。当前将交叉学科强行纳入某一学科(例如僵化地将教育经济学纳入教育学科,或者纳入经济学科,试图成为某一学科的子学科)的做法值得商榷。

由于高等教育地理学发轫于实践领域,是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失衡、定位失真、管理失范等诸多问题的现实回应,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同时,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理论体系的创建也是该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高等教育地理学建设兼具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的双重任务。另外,如果从研究视角来看,可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从地理学的层面研究高等教育问题,二是从高等教育的视角研究地理学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上述两个研究方向甚至可以视为“高等教育地理学”与“地理高等教育学”的逻辑分野。“从实际的角度看,任何现实的问题都是综合的,它们并不完全尊重学科的分类。如果将一个现实的综合性的问题削足适履地放在某一个专门性的学科中进行研究和分析,或者过分强调某一学科的专门性,可能会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与失误。”[19]高等教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学科性质具有多科性、开放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征,因此,需要在理论凝练与具体实践中予以全面把握。

地理学科特征范文6

关键词:农业院校 经济地理学 教学思路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工程、经济学、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必(选)修课。经济地理学的原理在经济活动和区域、资源、环境、地理空间的发展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经济地理学》课程,但如何体现课程特色并且与专业特征相结合,符合专业需要,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课程特色

1.1研究内容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系统中重要的一门分支科学。它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即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探讨地域经济发展规律,其研究内容主要包含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体区域的生产布局和组合规律、生产和经济部门的布局规律三方面。

1.2学科特性

经济地理学的特性表现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地域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样所研究的内容才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不同的地域都有各自的特征,因此相同的理论在不同的区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地域分异规律也是经济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

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二是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三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1.3基本理念

作为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同样遵循地理类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地理学思维模式;培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实用人才。

2、《经济地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概况

经济地理学通常是高校人文地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相关课程体系较完善,如经济地理学导论、自然地理学等,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较系统的学习和掌握;相比之下,农业院校土地管理专业开设经济地理课,不能照搬地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也有所差别,因此在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上都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现代学科体系中,《经济地理学》课程被划归为理科,但实际上,由于其内容体系涵盖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管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因此基于不同的学科体系,对学生教学内容的偏重点也应有所侧重。但从一些研究资料来看,目前农业院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知识结构欠合理,大多数教学组织限于课时以及其他教学条件的影响,偏重于理论,缺乏实践,与专业的结合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另外,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涵盖众多学科内容的交叉科学,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全面考虑其他课程的先修或者同时进行,如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概论等课程。

另外,对农业类大学土管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目前适合专业实际需求的经济地理学教材不多,辅助教材更少,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辅助教材几乎空白。各门课程(包括实践课程、野外实习)的教学大纲既不健全也不规范,没有标准体系。而目前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重点仍放在“自然地理”和“技术地理”(如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测绘等)方面,适合土地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仍明显滞后。

目前高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教材主要有李小建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经济地理学(第二版)》;耿莉萍编写的高等财经院校21世纪教材《经济地理学》;刘艳芳教授等编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等。我校土地管理专业选用后者,该教材系统的探讨了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突出了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原理和方法在区域发展决策中的应用,即区域农业布局、区域工业布局、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体系规划和环境规划等,对土地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更贴近一些[1]。

3、教学思路

农业院校经济地理学的教学应着眼于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反映学科的新进展。第二,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第三,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专业知识基础,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2]。

3.1结合专业特点,树立地理观念

所谓地理观念就是地球表层的整体观念、区域观念、环境观念。学习各类基础知识和分支学科的目的集中于一点就是为了认识地理环境和建设地理环境,能够用正确的地理观念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地理学的知识领域很宽,任一专业学科和地理学都会有联系。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已成为一种趋势,单一的不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的学科越来越不多见。地理学与自然、社会、经济、人的行动与心理等各个方面发生密切的联系,对与地理科学和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要熟悉、了解,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某个方面要专深、精通,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有所作为[3]。

土地管理专业要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科学的职业岗位分析,界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业务范围、知识与能力结构,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构建适合专业特点的实用型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在经济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学科发展趋势,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结合土地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突出重点原理的讲授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经济地理学教材中一些较为复杂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可以省略,只要交代清楚确定的原则、所用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技巧,直接给出结论,进行应用方法的讲授即可,对简单的内容、易于自学的知识进行简化讲授,使学生接受的是如何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经济地理学以及其它问题的方法的教育,而不是数学知识的运用,这对培养应用型人才非常有利。

3.2反映学科进展,创新思维模式

传统的地理思维主要是剖析不同区域的内部结构,揭示不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而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决定了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从总体特性上进行研究,注意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要运用和吸取相关学科如经济学、生态学、行为学和政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学科发展较快的学科,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学科研究,从开始主要集中于产业发展与布局研究,到经济活动全球化、新经济地理学、可持续发展、区域创新网络、以及其他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形象的非经济因子作用的各种理论如“嵌入理论”以及“网络联系理论”等的研究,均取得较大进展。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反映学科的新进展[4]。

地理善于区域研究、综合和宏观论证,地理学具有极大的超前性,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知识经济及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等;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空间数据的结合和一系列空间操作与分析,为区域规划、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强化了地理的决策思维,也促进了学科的决策化。客观上为其走向高层次决策领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地理思维特性这一切入点,强调培养学生运用创新地理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把握住了这种思维的特征,才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问题,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才能使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好地体现出地理性,也才能更为全面、彻底地贯彻素质教育。

3.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综合能力

学习经济地理学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目前广泛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各种乡村规划(如集镇规划、乡(镇)域规划、村庄规划)和土地评估、地籍管理等,无不表明地理实践思维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新时期这一思维特性还将进一步发挥。

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可以按照就近原则,建立以学校所在城市作为课程实践的主要基地,根据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区域发展战略、房地产评估、地籍调查、土地资源管理等实践内容开展系列讲座,参观相关机构、部门、科研院所的工作流程,熟悉工作环节等。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来弥补校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增强学生参与实际工作的能力。

另外要树立能力本位理念,在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上下功夫,提出学生在校期间职业能力的训练项目,如计算机辅助制图能力训练、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能力训练、城镇体系规划设计能力训练、房地产估价能力训练等等,学生在毕业时要取得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或资格证书,为将来从事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相关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艳芳.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

[2] 李国平.关于经济地理学教学及其改革的初步探讨[J].经济地理,2002,22(1)

[3] 白光润.地理学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