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林经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林经济发展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1

关键词:都市生态农业;林下经济;前景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温室气体增加、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随着以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生态危机等发展障碍。面对新形势,我国现代农业最根本措施是利用发展方式与技术将农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进行实现,并将农业发展层次与实力进行提升。因此,改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而都市生态农业的重要形式之一为林下经济。

1都市生态农业发展

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而言,由于现在都市经济的增长方式为挤压式,因此未来环境的治理与修复成本均会不断地升高。有许多实践证明,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只能是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发展都市生态农业能够加快我国各地都市的生态农业的发展速度,并能够同时获得生态、社会以及经济等多重效益,还能为生态农业与现代都市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2林下经济的含义与作用

2.1什么是林下经济我国的林下经济兴起于21世纪初,目前,林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都市生态农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林下经济能够将林业生态资源与林下空间进行充分地利用,并对农林牧产品的综合开发、观光旅游、养殖、林下种植等进行大力地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等综合效益。在都市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都市生态区与近郊区能够将林业产业生态的优势进行充分地发挥,并加速林下经济开发的发展。近年来,林下经济不断地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在国外,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相对较早的国家如德国,该国高度重视都市农业的生态发展,并以“森林城市”作为发展目标;国内如天津、上海以及北京等大城市也加入了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行列中,如今,北京已将林下经济作为能够使农民增收、促进首都生态发展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

2.2林下经济的作用

林下经济能够将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多重效益进行同步实现。近几年,国务院出台了将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加快的相关意见,以便能够更好地加快林下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使其多重效益得到充分地发挥。林下经济不仅能够使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多重效益得到发挥,而且还能够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地保护,并使农民的收入得到增加。

3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对策

3.1发展模式的选择

由于都市林下经济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与发展空间等客观环境因素,因此,在选择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时,应对以上特殊的客观因素进行充分地考虑。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对城市需求必须进行服从,发展模式必须服务于都市的现代化发展,并将都市林业的空间地位进行突显;同时将服务业、工业、林业、农业等多个产业进行联动,将林下经济的都市服务功能进行最大限度地开拓。第二,由于林下经济能够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与相关服务、技术的领先发展等进行维持,并具有修复保护环境、防止城市污染等功能,因此,在选择发展模式时,应将城市旅游休息市场的优势进行充分地发挥,并将林下旅游、休闲体验等林下经济项目进行重点地发展。

3.2对策

第一,加大投资力度。能够将我国现代农业的生态化发展得到实现的重要决策是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由于林业经济是产出与投入均相对较高的产业之一,若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相应的效益与规模则难以产生。因此应加大对林下经济的投资力度,并对农民发展林下经济进行鼓励与支持,同时将生产水平进行提高,并对农民保护林业的生态环境以及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的态度进行充分地调动,从而使林下经济的产业集群得以形成。第二,因地制宜,注重个性化培育。发展林下经济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才能使林下经济的特色发展得以实现。第三,建设林下经济技术体系。林下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技进行突破,只有将技术进行创新,才能使林木与其他生物的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并使林下经济高产出的现象得到维持。

4结语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2

关键词:林业;农村经济;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S70 文献标识码:A

发展林业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林业可以有效的提高森林的覆盖率,从而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有利的保证了农田面积。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的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保证粮食的丰产增收。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再生的林业资源,从而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效的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产业结构也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强林业的发展,可以使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文中从建立农村林业服务体系。减轻农民负担、改进采伐管理、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充分的阐述了林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 建立健全以科技支撑的农村林业的服务体系

林业生产力的提高,需要加强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从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的应用在林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从而建立农村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

1.1 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及技能

在我国传统林业生产当中,缺乏技术的支持,从而使林业一直处于低靡的发展阶段,所以应该在各林区建立林产品生产和加工培训基地,从而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示范,从而有效的提高林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保证农民经济收入的稳定提高。

1.2 加强林产品质量体系的建立,以实现其经济效益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也给林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林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首先需要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民质量意识,以质量求效益的经营策略来保证林业生产的进行,树立品牌效应,注重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无形资产价值,从而占领国内外市场。

1.3 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

林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需要有畅通的销售渠道,所以各乡镇需要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林产品最新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从而弱化林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1.4 产、供、销一体化

林产品生产出来后,面临着销售的环节,所以农民对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应该向规模化、集中化方向发展,形成统一的服务体系,加大市场营销和促销的国度,建立多种林农合作组织,形成林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网络,从而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2 对农民减负,推动林业发展

2.1 加大“减负”力度

对农民进行“减负”,不是单纯的政府承诺,这需要在法律上进行约束,建立公开、透明的税收征管体系,规范农民的合理税费,并从法律上严保其执行力度。对农民减轻税费,这对刺激林业发展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好的效果,林农的负担轻了,必定会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林业生产当中,对林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加大林业税收调控

我国在林业税收调控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加大林业税收的调控力度,从而增加林业的资金投入,在林业税收上,对于生产原材料的农民这部分税收要进行减负,在消费环节加收消费税,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生产者对森林的培育。

3 改进采伐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和服务

3.1 按照可持续经营的要求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

合理的采伐经营有利于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我国森林资源十分缺乏,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必须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我国政府通过保持相应的森林面积的方法来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从而达到保持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与农户木材收入预期相结合

目标实行的采伐管理,是以采伐蓄积尧木材生产计划等多环节的复杂管理性办法,不利于森林的合理经营,是消极的管理办法,极大地阻碍了生产要素向林业的投入。应加快改革步伐,实行以面积采伐管理为核心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控制森林采伐。使农户的木材收入预期目标与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结合起来。

3.3 实施森林经营方案

要以森林经营方案为载体,与森林认证相结合,以动态管理为内容,强化源头管理和分类管理。实行采伐管理内容公开,批准条件和程序公开,加大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同时,强化造林更新监督,促进营林发展,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林业经营效益。可首先对法人实体和乡村林场、合作林场,包括股份合作制林场、民间林业协会、林农协会等法人和组织采取这种管理办法。不仅有利于采伐管理,也有利于发育具有经济实质意义的林业经营主体。

4 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使工程区农民放弃了木材、粮食及相关产业的生产,农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一是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政策倾斜,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规范补偿办法,建立多种补偿渠道,使农民直接受益,调动他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要扶持发展替代产业,解决林业资源产地经济结构单一化的问题。

三是国家要从制度上解决现有不合理的林业经济机制,即生态破坏者既不必承担责任又得利,而生态保护和发展者既不得利又要承担造林管护成本支出。建立绿色GDP 的核算体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同时,要逐渐形成使高收入向高资源消耗人群支付生态补偿费的制度。如国家用出卖碳权的收入来补助林业经营者造林和森林管护,就是建立在利益均衡机制上的生态补偿制度。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原来的供不应求,变成现在的供大于求,粮食存在过剩的情况,农民的收入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林业的发展,以林业自有的资源优势带动中小型工业和手工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有效的调整农村的经济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林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循环发展过程中,可以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利的带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吕彪,王东升,张伟.龙江县六合村生态园区建立模式的效益分析[J].防护林科技,2006(5)54,62.

[2]朱南红.肥西县现代林业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162,165.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3

山西省是我国的内陆省份,位于黄土高原,地形复杂,干旱少雨,人多地少。近代以来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以环境为代价的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严重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坏境,使得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紧缺,坏境污染加剧,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生物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尤为密切,山西面临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盐碱地和中低产田所占比重较大的省情,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一方面,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缺口大加之老化失修使得农业灌溉用水紧缺,而现代节水农业投入大,各级政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项投入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在金融性投资上,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是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项目,没有政府部门的牵头融资较为困难。由此导致农业产出不足,而生物农业是一个对原料依存度比较高的行业,农业原料的供应不足、质量不高制约了生物农业的发展。

2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农业领域缺乏足够重视山西的经济属于资源型经济,长期以来山西把开发优势煤炭资源作为山西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支柱产业,而这种取之于煤,用之于煤,投入于煤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形成了畸形的经济结构。目前,山西以煤炭工业为主的发展之路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资源紧缺、资金投向太过倾斜等问题正在显现。山西省2013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生物农业。但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受传统农业观念的束缚以及对农业发展缺乏整体的长远的规划导致农业发展长期不能有所实质性的突破。

3涉农企业成长度不够,缺少集团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山西是农业小省,但涉农企业很多,这些农业企业以小微企业占绝大比重。截止2011年底,我国进行了五批次考察共选出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288家,其中山西共有33家企业入选,占全国5个百分点。由此看出,山西的农业企业面临着局面混乱、多而不强、研发能力弱、带动能力有限等弱势,尤其缺少集团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做支撑,这种局面造成山西农业企业成长度较低、技术的延伸和深化困难、技术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较弱,使得山西生物农业发展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

4农业软课题研究投入少,科技研发能力后劲不足农业投入的增加是农业系统产出增加的基本动力,这些投入不仅包括种子化肥、农机农具、资本等有形投入,而且涵盖劳动者素质、科技水平等无形投入,而发展现代生物农业关键是要靠生物技术做支撑和农业科研人员做智力支持。多年来山西对农业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投入不能满足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实际所需,在优势的转基因育种发面,基础研究工作薄弱,有效的人才和信息交流机制不健全,良种的繁育、引进、推广力度不大,缺乏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基因。由于资金投入少、专业人才培养不足,科研水平得不到提升,对山西生物农业的后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5生物农业技术创新滞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以政府投资为主,山西农业的科技研究主要集中于山西农业科学院和山西农业大学,农业企业的资金投向更侧重于生产和销售领域。目前,虽然山西农业生物技术的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实践相脱离,农业生物技术研发资金严重短缺以及在科技研发、产业管理、审批上程序繁琐,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成果商品化进程缓慢。加之其在专利、市场、营销、服务和资本上的劣势,都严重制约了山西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山西现代生物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山西要想实现战略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解决对煤炭工业的严重依赖,这就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对未来的发展模式要有明确的定位。生物农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这正是山西转型后的发展模式,由此发展生物农业对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也显得尤为迫切。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山西发展农业应着眼省情,立足“三农”,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山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广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在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的同时还要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继续实施汾河流域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整治、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等项目。还要设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保证资金投入的稳增性和使用的有效性,同时鼓励资源型企业投资发展农业,努力建设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提升山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物农业强势崛起山西要实现生物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拓宽农业发展思路。为此,不仅要做好生物农业的发展规划,还要把物流业和服务业等其他配套产业进行整体规划,实现产业链的衔接贯通。在转型时期,山西应逐步调整单纯依靠煤炭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把生物农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给予足够的重视,政府方面要加大产业整治力度,扭转农业产业混乱的现状,引导社会资源向生物农业产业流入,逐渐优化产业结构,最终实现以生物农业为重点的第一产业内部有效整合和三大产业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3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农业企业在推动生物农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农业企业混乱的现状,山西应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实现对农业企业抓大放小、扶强淘弱,最终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为支撑相对合理的企业格局。政府要为生物农业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解决企业资金难题,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开展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和推广应用,保障产业发展。此外,还需加强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载体、产业化基地、开发园区等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形成规模发展优势,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完善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发展体系。

4加大对生物农业的科研投入力度,增强科研能力实现生物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山西要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上加大投入力度。根据山西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把握生物农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农业生物技术总体战略规划。各科研单位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理论研究,重点扶持产业化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注重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政府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以优势项目为纽带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社会化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与生产格局。在人才培养上,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优化研发环境、加大科研经费等一系列创新机制,培养和吸引一批国内外高素质的才到山西发展,促进山西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4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逐步改善,农村经济也得到了显著发展。就整体情况来看,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社会和谐与民生福祉,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1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新形势下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就必须得到调整。当下,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村对于农产品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农产品的种植种类匮乏,产业结构单一。例如,仅种植小麦和玉米的村庄,即使其整体产量得到保证,一旦市场对此类农产品的需求锐减,或出现价格下跌的情况,农村经济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广大农村群众收入减少。所以,产业结构单一会使农村经济承受较大风险,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生产力下降

最近几年,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进入城市务工,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多是老人和妇女,致使生产力大大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城市能给大量进城务工的青壮年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给进城务工人员带来更高的收入。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且农村青壮年对于传统农活的传承度越来越低,致使农村的劳动力流失更为严重,生产力严重下降,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国家针对农村出台了大量的支农惠农政策,但是,就实际效果来看,还是无法阻挡进城务工人员的脚步。

1.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为配套,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要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提供保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诸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以及互联网沟通等服务都没有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划保持一致的步调。具体来说,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滞后会严重影响农产品向外运输销售。农村经济发展因交通环境受阻,大量的农产品因此滞销,给农户造成损失;供水供电设施建设不完善也导致农村的现代化管理和种植模式难以有效展开;最后,互联网信息系统滞后会影响农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信息资源和竞争力,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1.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攀升,农民们因此也将承受更高的生产成本。整体上看,虽然市场上农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且销售价格不断上涨,但是与此同时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这部分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就会使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的收益持续降低,进而使农村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虽然政府就此出台了很多补贴措施,但是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生产资料的价格仍旧难以稳定。逐渐上涨的生产资料价格将会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农产品的整体收益率,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2发展农村经济的相关对策

2.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产品质量提升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只有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对农作物种植规模和数量进行调整,农民才能从中获益。首先,农民应当学会运用先进科技,为提升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农作物的产出和质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其次,面对市场上形形的农作物商品,农民们必须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农产品的整体销售量。市场需求首先是讲究农产品的质量,另外还要保证农产品可以满足大众需求,能够独具特色,有卖点,这样才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最后,农民们还要在销售过程中注意对市场需求进行观察,发现市场上对于农产品的潜在需求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从种植到销售,满足市场需求,为广大农民创收。

2.2加快农村的城市化步伐

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正确的管理体系上,因此,对于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不仅仅要依靠农产品的增收及惠民政策补贴,还要从整体发展规划上着手解决根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生产力下降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从经济建设到文明建设,农村都处于劣势。所以,我们要推动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发展步伐。在新的发展格局下,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产生实效,留住农村劳动力。在筹划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利用中心城镇的带头作用,使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其次,农村还要与城镇之间进行互动,找到农村城市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为农村的发展规划指明方向。

2.3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将有效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只要销量得到保障,最终的收益率就会稳定。在农作物生产当中,农业科技对于推动农作物生产方式的创新,以及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减少农作物病害损失等具有重要意义。加速科技支农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就农作物的栽培和生产进行科学研究。同时还要有专门的市场研究人才,负责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研究,使农民了解市场对于农作物数量及种类的需求,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仅要引进一流的人才队伍,同时还要鼓励广大农民参与到农业生产创新的活动当中,以丰富的种植经验促进农业的科学化发展。

2.4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产品生产的客观条件,其会影响到种植过程中的生产成本、种植效率、农产品生产数量及质量等多个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保障。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用以推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期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我们应当抓住这样的机遇,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建立供水供电设施,同时还要促进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使农村与外界通过稳定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信息交流,这样就能够为农村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使农产品能够增产增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因地制宜,按照当地的生存与种植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实际效果为基准,建设成符合当地农作物种植实际的农业基础设施。

3结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只有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我们要落实好惠农政策,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的同时,寻求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有效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何新梅 单位:泸水县六库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乔红.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南方经济,2001(6):54-56.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5

1.1加强林产品质量体系的建立,以实现其经济效益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也给林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林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首先需要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民质量意识,以质量求效益的经营策略来保证林业生产的进行,树立品牌效应,注重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无形资产价值,从而占领国内外市场。

1.2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

林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需要有畅通的销售渠道,所以各乡镇需要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林产品最新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从而弱化林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1.3产、供、销一体化

林产品生产出来后,面临着销售的环节,所以农民对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应该向规模化、集中化方向发展,形成统一的服务体系,加大市场营销和促销的国度,建立多种林农合作组织,形成林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网络,从而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2对农民减负,推动林业发展

2.1加大“减负”力度

对农民进行“减负”,不是单纯的政府承诺,这需要在法律上进行约束,建立公开、透明的税收征管体系,规范农民的合理税费,并从法律上严保其执行力度。对农民减轻税费,这对刺激林业发展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好的效果,林农的负担轻了,必定会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林业生产当中,对林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加大林业税收调控

我国在林业税收调控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加大林业税收的调控力度,从而增加林业的资金投入,在林业税收上,对于生产原材料的农民这部分税收要进行减负,在消费环节加收消费税,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生产者对森林的培育。

3改进采伐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和服务

3.1按照可持续经营的要求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

合理的采伐经营有利于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我国森林资源十分缺乏,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必须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我国政府通过保持相应的森林面积的方法来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从而达到保持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2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与农户木

材收入预期相结合目标实行的采伐管理,是以采伐蓄积尧木材生产计划等多环节的复杂管理性办法,不利于森林的合理经营,是消极的管理办法,极大地阻碍了生产要素向林业的投入。应加快改革步伐,实行以面积采伐管理为核心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控制森林采伐。使农户的木材收入预期目标与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结合起来。

3.3实施森林经营方案

要以森林经营方案为载体,与森林认证相结合,以动态管理为内容,强化源头管理和分类管理。实行采伐管理内容公开,批准条件和程序公开,加大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同时,强化造林更新监督,促进营林发展,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林业经营效益。可首先对法人实体和乡村林场、合作林场,包括股份合作制林场、民间林业协会、林农协会等法人和组织采取这种管理办法。不仅有利于采伐管理,也有利于发育具有经济实质意义的林业经营主体。

4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使工程区农民放弃了木材、粮食及相关产业的生产,农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一是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政策倾斜,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规范补偿办法,建立多种补偿渠道,使农民直接受益,调动他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要扶持发展替代产业,解决林业资源产地经济结构单一化的问题。三是国家要从制度上解决现有不合理的林业经济机制,即生态破坏者既不必承担责任又得利,而生态保护和发展者既不得利又要承担造林管护成本支出。建立绿色GDP的核算体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同时,要逐渐形成使高收入向高资源消耗人群支付生态补偿费的制度。如国家用出卖碳权的收入来补助林业经营者造林和森林管护,就是建立在利益均衡机制上的生态补偿制度。

结语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6

农业信息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要助力,也是重要的基础建设。我国自2005年首次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求以来,至2015年,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全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实现向农业强省转变的过程中,始终不断发力农业信息化建设,并把建设“互联网+”农业作为一个重要领域。当前,吉林省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多方面进行尝试,并在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12316新农村热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服务、农技推广示范与应用的信息化,从而加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从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既是一种信息形态,也是农业发展特定过程的描述。其目的是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

发展农业信息化,对促进“互联网+”农业建设,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农业信息化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从而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通过发展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及时收集市场信息,反馈产品营销状态,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还有利于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提升农民对市场变化和市场风险的掌控能力。

三是有利于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农业属于高风险行业,不论自然灾害还是市场风险,都可能对区域农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严重的会带来农民巨大损失。发展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民根据市场需求、产品供应信息组织生产,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制订生产、销售计划,大大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同时,天气预报、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也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

四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产品化肥和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信息化能够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检测标准,使农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五是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农业信息化大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这就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村劳动业转移就业提供了基础。以往围绕土地生产的众多劳动力可以离开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使得农民经营性收入得以大幅提高。

二、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多年来,吉林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发展,并提出了发展智慧农业的战略。目前,吉林省在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已经形成了信息体系。目前,吉林省农业信息体系主要由“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一站、一热线”组成。一网即吉林农网,一台即吉林乡村电视台,一报是指《吉林日报》《吉林科技报》《吉林农村报》等涉农报纸,一刊即《吉林农业》杂志,一校即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广播学校及各地分校等单位,一站即遍布各地乡村的电子商务服务站,一热线即112316新农村热线。这些平台有的作为省农业管理部门的信息服务平台,有的作为农业科技传播平台,有的作为农业科技研发平台,有的作为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触角,有的作为农业技术培训管理机构,有的作为与农民直接交流、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共同搭建了形式多样、极具效率的信息平台,构成了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农业信息体系。

二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近年来,吉林省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综合覆盖率持续提高,基本实现了电视、广播、电话村村通和互联网大面积覆盖。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和社会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成为支撑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吉林省加强了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别和工作,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农产品供求、就业信息、文化生活信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是农业信息化服务队伍不断健全。目前,全省93%的县(市、区)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服务工作机构。全省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工作人员达到了近3000人,并培养了近3000人的农村信息员,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尤其是在骨干农村信息员培训方面,吉林省不断加大力度,切实提高了农村信息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运转有序、人员精干、职责明晰、触角到农村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成型。

四是物联网技术正在深入农业生产。吉林省提出的“智慧农业”发展战略,为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从2013年开始,吉林省加大了智慧农业建设示范项目,并把实现农业智能化生产、农业与物联网融合发展确定为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吉林省已经建成了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并开发了玉米、水稻两个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通过一平台二系统可以远程直观地查看作物长势、土壤墒情、预警病虫害、组织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实现了农情监控、生产管理、信息采集的信息化与自动化。

五是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吉林省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开通12316公益服务热线,针对全省乃至全国农民开放,可以通过拨打热线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农业政策咨询、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农村法律知识咨询等。目前,12316热线已经在全国广泛开通,而作为首开先河的吉林省,12316热线建设更是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十年来,12316平台累计受理农民咨询电话1500多万个,发送短信息105亿条次,日制播广播电视节目3小时25分钟,年帮助农民节本增收30多亿元。此外,吉林省还建立了12582手机信息服务平台,年群发各类短信息15亿条次,受到农民的欢迎。

六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年底,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实现了迅猛发展,阿里、京东、苏宁、一亩田、邮政等电商企业的农村电商项目已涉及全省39个县(市)、覆盖1300多个行政村;城乡居民和企业开设的网络店铺总数在40万至50万个之间。“长白山国际参茸网”面向100多个国家进行网络销售。“开犁网”已在全省9430个行政村建设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终端网店)3000余个,覆盖率达32%以上。

三、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敏感度低。吉林省位于内陆,在信息获取、信息鉴别、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等方面都较沿海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距。加之受传统种植模式和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吉林省农民对于农业信息化的作用认识程度低,对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性不高,这都限制了农业信息化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应用。

二是财力有限,投入力度小。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是基础产业,地区财力薄弱,难以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拿出大量资金。农业信息化发展必然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才能取得持续快速发展。财力方面的制约使吉林省农业信息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形成了障碍。

三是信息化人才缺乏,农民利用信息化的积极性低。一方面,吉林省仍然缺乏具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农村经济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在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的进展。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多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在信息技术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了解,也难以集中学习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对参与农业信息化的积极性也不高。

四是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当前,吉林省虽然在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玉米、水稻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先进的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才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吉林省明显存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狭窄、技术转化率低的现实问题。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目前,吉林省已经确定了以发展“互联网+”农业为目标,以织互联网农业示范项目和进村入户试点为突破口,培育现代重点+生态农业新模式,增强农业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据介绍,到2025年吉林省要实现以物联网为目标的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管理方面得到全面应用,农村信息服务站实现全覆盖,12316信息服务的能力也大大提升,农村电子商务也取得突破,填平城市和农村的鸿沟。为实现这一战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强化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吉林省已经基本实现电视、电话、广播村村通的目标,但在农村互联网建设方面仍然显得薄弱。吉林省应大力加强农村互联网建设,加快实施和推进“乡村宽带工程”实现“村村能上网”,不断扩大互联网业务服务范围。抓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与整合,形成覆盖县、乡、村的农业信息网络完整体系,建设覆盖全省、多点融合、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一网多用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二是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集成应用。在农业生产领域,以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为目标,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集成,引领农业产业升级。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支撑,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

三是加强涉农信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大对适合农村特点的信息应用系统研发,组织推广相关农业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使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全面覆盖到农民生活、生产、农产品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各个领域。另一方面,应利用12316、12582、吉林农网、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等媒介,在信息应用方面把落脚点放在农村、放在农民、放在农业生产。实现农业信息普遍供应、农民全面利用农业信息的目标,增强为农民服务的能力。

四是提高农民的素养。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素质,掌握简单的网络操作方法,构建完善的农民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同时,农业信息化管理部门应加强全省农业远程教育体系建设,促使农民使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质。

五是增加资金投入规模。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各级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并争取把涉农专项资金向农业信息化倾斜。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向农业信息化投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